第一篇:培育种田能手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题的研究---以宁安市石岩镇为例
发展经济学论文
培育种田大户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
研究——以宁安市石岩镇石岩村为例[摘 要] 种田大户是近些年来粮食生产过程中涌现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目前也面临着农产品市场管理不善、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市场发育不完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关键词]种田大户;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
1.引言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大批精壮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出现了部分 “有田无人种”、“有劳无田种”的现象。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涌现形成的种粮大户,是随着以上矛盾的逐渐激化应运而生的。发展种田大户,实现粮田规模经营,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市场机制使从事非农产业意向、少种或不种土地的农户,可以把承包地转移出去;而对种粮经验丰富想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农户能够得到必需的土地。这样,就要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基础上,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通过这种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面临着农产品市场管理不善。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市场发育不完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积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农业市场化,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种田大户是适应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石岩村种田大户的发展现状
石岩村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新型农民数量已达300多人,农民的思想开放了,头脑灵活了,市场意识增强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畜牧养殖上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禽类饲养量达15万只,畜牧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在农业示范小区的带动下甜菜、马铃薯、西瓜、香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种田大户的带动下,农民由闲变忙,打牌赌博的少了,三五成群找工作的多了,到村活动室、休闲广场,看书充实自己、娱乐锻炼身体,成了农民茶余饭后的首选,农民转变了观念,把新农村建设当做了自己的事,极大地推动了石岩村的新农村建设。
石岩村党支部书记杨振全,全家5口人。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的感召下,他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建设好农业大镇的号召。相继在村里承包了1350亩耕地,创造了石岩村乃至石岩镇第一个家庭农场。在他的辛勤耕耘下,2008年实现粮食总产270吨,单产200公斤,粮食纯收入达到45万元。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剧增,土地无人耕种“特色倒种”现象不断出现,更为严重的是不少
耕地已出现瘦脊、荒芜的不良现象,他很心痛,尤其是自他上任村支部书记后,历年征购粮,农业税等任务无力完成难度大,拖全镇后腿,更让他心痛。于是近年杨振全便试着租赁本村邻近人家的耕地,从事种植,发展粮食生产。利用科学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甜头。从此以后。杨振全坚定了种粮信心和决心。从2002 年至2008年种植面积逐年增长。2008年更是突破1000亩,达到1350亩。所产粮食除少部分用于自食和市场零售外,其余大量卖给国家。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持续低迷,种粮效益低,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面对这一严峻形式,进一步提高种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杨振全从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中看到,国家把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同时全镇的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大多劳动力都转向二、三产业,在土地经营难度大,大量土地缺少人种的情况下,杨振全更加坚定了他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通过转包方式,在村里承包了128户1350亩土地,成为石岩镇最大的粮食生产大户的他不但在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上越来越快,而且带领群众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生产,共同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杨振全积极从粮食生产自身出发找出路,瞄准优质粮广阔的发展前景,多方请教专家,了解国家政策、市场行情,调整粮食生产内部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发挥自身优势,对承包的1350亩土地进行规范化生产,在原有2台大型农机具的基础上,再次购入和租用2台大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走规范化、科技化、机械化农业生产三路。同时他多次走访、邀请农业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询问优质绿色粮食生产技术。2008年在市、镇的指导帮助下,种植高油、高蛋白的高产绿色等十几个品种的大豆,全部获得丰收。累计销售各类优质大豆270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3.种粮大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流转土地的稳定性不强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种粮大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一是来自于村集体的机动地,二是来自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或者比较偏远的抛荒土地,由村组织统一发包给种粮大户,三是来自于外出打工户耕地的集中流转,四是种粮大户通过个人关系协调、转包本村其他农户的土地。这几种模式,除村集体机动地外,都涉及到众多分散的小农户,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也就使得流转土地的稳定性降低。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土地价值逐步提升,农民对土地更加珍惜。一部分往返于城乡、没有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的季节性农民工,由于看到种粮有补贴而返回农村、要回土地自己耕种,这样就出现了“耕地抛荒—种粮大户转入土地耕种—种粮有收益、有补贴,土地价值提升—土地被收回—土地流转不稳定”的不良关系。
3.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生产发展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是种粮大户发展中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大部分水利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大多年久失修,灌溉和排涝体系不健全。还有的种粮大户承包的是低洼地,遇到雨水多时不能自动排涝,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田间道路状况差,限制了农业机械的使用。一些大户承租的区域内机耕路少,路面状况差,大型机械和运输车进不去,生产时主要靠人工、畜力和小型拖拉机,妨碍了机械化作业和粮食运输;农田不平整,耕地质量低。为了扩大种植面积,一部分种粮大户承包了质量差、不平整的集体机动地或抛荒地,还有些种粮大户通过村组织或个人承租了外出打工户的耕地,但由于土地合同的稳定性差以及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种粮大户一般很少进行耕地整理,而是维持原貌,这也大大降低了种植效率,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此外,收获季节的粮食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种粮户缺乏大容量的储存仓库、晾晒场地等粮食储存设施,不得不在粮食收获季节以低价迅速出售,使其难以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
3.3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农业生产贷款困难
贷款难是种粮农民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种粮大户的种植规模大,需要的资金多,所以,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目前,不仅在银行或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即便是争取到了贷款,也存在手续繁杂、审批时间长、担保要求高、额度小、利率高等问题,这也使得部分种粮大户不愿意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调查发现,百亩左右种植规模的种粮户,每年仅需要几万元的贷款额度,而且,这样的贷款期限短、回笼资金快,每年播种时发放,在收割时便可以回收,农户和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双赢;种植规模上千亩的种粮大户,他们的资金需求量更大,得到优惠贷款支持的愿望更加迫切
3.4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生产环节是决定种粮大户收益水平高低的关键环节。种粮大户一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种粮经验,对市场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种粮大户对农技推广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种粮大户来说,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是生产的基础,如果种子、化肥选择不当,对种植收益影响会很大,所以,他们很重视这些生产资料的品质和质量。几乎所有的种粮大户都在正规农资供应站购买农资,基本上不存在购买假农资的情况;同时,当地农技部门在农资选择上也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种粮大户非常重视种植技术的改良,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有些种粮大户希望农业部门能够提供测土配方的服务,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一些大户对新品种有需求,希望通过品种改良以实现增产增效;还有些大户希望得到及时的病虫害防治信息。目前还比较缺乏仓储、运输、市场信息发布、气候及病虫害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而且也没有为种粮大户服务的专业性组织。
3.5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种粮收益不稳
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影响种粮大户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种植一般粮食作物的收益相对低,但由于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一般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动小,种植风险也小。如果种植粮食新品种或是经济作物,而且如果不能很好地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经常会出现由于盲目扩大种植规模而导致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从而增加生产风险。
种粮大户提出,他们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太低,而且波动性大。一些种粮大户提出,仅靠生产环节的农业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应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使农产品价格回归到其真正的市场价值水平。
4.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的措施与建议
4.1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解决土地稳定性不强、成片流转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首先,要处理好土地承包权与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不论通过农民个人关系还是通过村组织协调流转土地,都要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其次,要健全农户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建立农户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和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开展手续办理、公证等业务,落实双方权利。二是要帮助农户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和档案,指导农户签订合同,帮助化解合同签订和执行中的风险,为有转入土地需求的农户提供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三是要帮助土地流转的双方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对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进行合理补偿。对于签订期限较长的土地流转合同,要建立浮动的补偿机制。当土地流转价格上涨时,给转出土地的农民一定的利益补偿,较好的做法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为标准,按照市场价格折现给转出方。四是要鼓励并规范农户间签订正式的流转合同,以保证流转土地的稳定性,减少土地流转纠纷。五是要加大对农民法
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觉履行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流转出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流转的稳定与否与转出户的经济情况有着很大关系。转出户愿意长期转出土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转出户可以在其他经营领域内获得比种粮更多、更稳定的收益,或者是转出户能够不再把生计保障完全寄托于土地,而可以依赖于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着土地转出户收入的稳定性和受保障程度,进而保证着流转土地的稳定性和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4.2.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则培育产业化的龙头,要突出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形式),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种田大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与农业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瞄准国际市场建设新的,对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品,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建设外向型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建设与老企业挖潜改造结合起来,改造、扩建旧的,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涉农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把龙头企业建设与优化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引导乡镇工业向农业延伸,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将发展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作为供销社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将城市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扩散、转移到农产品主产区,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形成种养加相互转化增值的生产经营流程。
4.3加大对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建议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积极落实农田水利兴修方案,不断完善抗旱排涝体系的建设,加强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田间道路建设和低洼农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农户等各类主体的权责,特别是实施主体的权责;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种田大户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田间道路、中低产田等进行改造,并明确种粮大户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归属,以解决种粮大户投资激励不足的问题。
4.4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情况,有必要对农业补贴的主体予以进一步完善。一是保证原有的直补政策不变,直接补给农民。二是设立鼓励种粮大户发展的专项补贴政策。例如,对种植规模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一次性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对种植规模在百亩以下的种粮大户则给予中小农机具的购置补贴;此外,还可对种粮大户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改造中低产田、建造晒场和粮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贴。
4.5加强金融信贷和保险服务,重点解决种粮大户的资金短缺问题
一般认为,农业信贷项目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正规的金融机构很少主动发放面向农业、农民的贷款。而种粮大户的资金缺口具有季节性强、周期短的特点,一般一年内就可以收回贷款。建议政府通过为种粮大户提供贷款贴息和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并通过加强与银行的协调,简化银行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满足种粮户生产的资金需求。对不同规模的种粮大户提供不同额度标准的信贷支持,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给予重点扶持。此外,还应有一部分贷款资金向种粮大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完善仓储和加工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提高种粮大户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可以开办政策性种植业保险,降低种粮大户的种植风险;同时,对种粮大户投保,有关方面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供一些补贴或者其他支持政策,以提高种粮大户参保的积极性。
4.6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粮食种植的规模经营效益
首先,要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在农田水利、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广、化肥供给与施用、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推广、粮食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特别是帮助种粮大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保障种粮大户在粮食销售、流通等环节的经营畅通。建立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使种粮大户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农产品市场信息。
第二,要鼓励发展以种粮大户为主体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这一群体适应市场的能力。这对会员生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帮扶作用。建议支持发展此类组织。
第三,要引导其他各类经济组织加强对种粮大户的服务。除了政府和合作社外,其他类型的组织,例如种子公司、化肥企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等,也能够给农业生产者提供周到的服务。今后,要促进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就要鼓励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种粮大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农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信息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当前,尤其要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长期而稳定的购销关系,降低种粮大户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李 扬,关于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法律保障问题,农村经济, 2004(1)
2.耿玉春,邸焕双,房树贤,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山西师大学报, 2006(5)
3.张学睿.李燕琼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研究,农村经济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