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关于在校大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在校大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睡眠是人们必要的生理活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而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也明显反应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关注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我认为不仅可以为学校宿舍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对大学生的学风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我通过对身边同学小范围的调查,对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认识。
二、调查对象
以身边同学为主,多为在校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调查人数四十人,男女比例1:1,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调查范围小,调查结果和数据可能不够全面和科学,但以小见大,也能够从中看出许多问题。
三、调查结果
1、入睡时间
23点以前5%,23点到24点73%,0点到1点19%,1点到2点3%
2、起床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七点以前4%,七点到七点半46%,七点半到八点48%,八点之后2%
周末
八点以前27%,八点到九点56%,九点到十点10%,十点之后7%
3、睡眠时间
五到六小时 4%,六到七小时21%,七到八小时72%,八小时以上3%
4、作息有无规律
有规律82%,无规律185、是否午休
91%午休,9%不午休
6、午休时间
半小时以下48%,半小时以上52%
四、调查分析
1,大学生晚睡晚起现象普遍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可见,在晚上23点入睡的同学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同学的入睡时间在23点到24点之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凌晨之后入睡。这和学校的作息制度——晚上23点半熄灯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晚睡晚起这一不良睡眠习惯仍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大学生宿舍生活是集体生活,受他人影响,同学们很难自觉熄灯,而在熄灯后,“卧谈会”、玩手机等又一次推迟了入眠时间,而晚睡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起床时间。2,大学生睡眠时间相对充足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在七小时以上,这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时间相对充足、自由,很少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住宿,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休息时间。
3,作息时间无规律现象严重
虽然调查数据中只有不过半数的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但对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大学生来说,作息时间不规律任然是一个不得不改正的问题,这严重影响着休息质量和他们在白天的学习状态。笔者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所了解的情况,认为有以下原因。
(1)作业、社团事物等时间紧迫
(2)周六、周日通宵供电
(3)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等
4、午休在大学很流行
众所周知,适当时间的午休,可以缓解疲劳,使人们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更有效的学习和生活当中,90%以上的调查对象都有午休的良好习惯,但部分同学的午休时间过长,却使午休丧失了它的益处。
5、大学生有点“懒”
笔者认为,读书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事情。无勤难以为学,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晚睡晚起现象普遍、作息时间无规律,都是存在于就读大学生身上的问题,但作为一名学生,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之下,很难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经历过初中、高中几年紧张、充满压力的应试教育,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生自身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自身的要求也降低了。
(2)自制力、执行力较差。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成年,但自我约束能力和执行力依
然较差,心智不够成熟,贪玩、拖拉依然是很多学生的毛病。
(3)师长的监督作用小。大学老师鉴于学生们都已成年,对学生的要求相对宽松了很多;
学生多在远离父母的学校读书,和家长见面机会少,家长的督促作用也是鞭长莫及。
(4)人云亦云。受其他大学生的影响,随波逐流。
(5)读书无用论盛行。部分人片面夸大大学期间 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人提出了读书无
用论,造成很多学生无心学习。
以上原因是广大大学生懒于学习的原因,而具体表现在平常的生活习惯上,就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学生睡眠情况中的问题,而不良的睡眠习惯,也在逐渐消磨大学生的心志,使大学生更加懒于学习,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
五、建议
针对大学生睡眠情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改正。1,树立正确意识
通过健康、人文知识讲座让同学们认识到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个人健康和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性
2,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力
培养大学生的惜时观念和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自身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改善宿舍管理制度和作息管理制度
熄灯时间提前,早上强制上自习、跑早操,使同学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六、结语
今年是学风建设年,我认为不仅应当从教学管理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需要从同学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上着手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不能浑浑噩噩地睡过,不单单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还要使同学们明白,不要醉生梦死地一直“睡”下去,良知良能应该得以发展,而不是一直沉睡下去。
读书笔记
第二篇: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题目: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老师:
2011年2月24日
一、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三、正文: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
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
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对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这片创业乐土。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创业环境有着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农村有着市场竞争力小、环境宽松、风险小等优势。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农村创业,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农村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发展种植、养殖,新型科技产业等,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这样也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
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国有、私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参考文献:1.《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
2.《学生素质考核报告》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毛概课论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是深刻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为我校在校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应届毕业年级学生(主要在非师范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实际收回383份,其中非师范专业276份。回收率为95.8%。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情况)、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我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并针对各个专业08、09、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向有关院系教务助理等同学进行了采访。对于采集到的信息,大家展开讨论,并整理成文件如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2.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4 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
3.1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39.76%、26.57%、31.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31.84%,有将近三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34.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58.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3.2、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4.62%、28%。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51%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4.48%、12.34%、11.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3、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4.07%和31.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3.4、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相应的对策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5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我们不难看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是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经过整理,现得到以下几点。5.1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他们的差异通常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在招聘活动越来越重视现场因素、情景因素的今天,对临场反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表达能力也成为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特别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在就业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看好。现在所认为的大学生的能力,早已不只是指一个人知识的多少,而是指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包括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现在各高校已对此开始加以重视,有不少的人文教育的课程也已引入学校。比如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语文》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5.2 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当前的教育长期以来是重学科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的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很少考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造成人才市场供求的失衡。本着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目标,各大高校应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调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大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实践的基础。5.3加强就业指导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就事实而言,也并非是学生完全不能找到工作,而是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盲目的认识,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对工作地点、待遇、工作条件等有不理性的期望。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且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期间。比如在入校时就应该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前景,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就业有明确的认识,并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醒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需要具备、提高哪些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并有专门的就业机构,能够解决学生们关于就业的有关的咨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有关的就业专家、企业的人事部门的领导到学校做报告,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企业对他们的需求,这都将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学习中加以提高;在他们将加入找工作的行列中时,还可以举行各种应聘模拟,增强他们在应聘时的灵活应变能力等等。有了这些有针对性的、全面的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会更加完善。
在这里感谢各院系教务助理同学,以及各位填写调查问卷的同学。(附)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情况),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并就如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出对策。
二、调查对象:华中师范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11年11月10号至2010年12月20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 调查问卷共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回收率高达95.8%,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调查问卷设计 师范生□ 非师范生□ 专业:
1.性别
A、男
B、女 2.你对自己今后的就业状况持怎样的的态度?
A很乐观
B有难度,但能克服
C.很悲观,不知如何是好
D其他____ 3 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最多可选择3项)A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B 信息量少
C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D 能力不足
E 优势难以发挥 F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G 对社会缺乏了解
H 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
J 其他____ 4.请问择业前您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单选)
A经济收入
B个人发展机会
C.专业知识的应用
D生活环境
E工作的稳定性
F.其他_
5.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单选)
A.先就业,后择业
B先择业后就业 C不就业,继续深造
D自主创业
6.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是(单选)
A 出生本地
B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C 西部经济发展地区
D 其他____ 7.你对试用期内的工资要求是每月:(单选)
A 1000元以下
B 1000元-2000元
C 2000元-3000元
D 3000元-4000元
E 4000元以上
8.你认为我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单选)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容易就业
D不了解
9.你认为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加强哪些工作?(可多选)
A加大就业信息发布密度
B多联系用人单位
C为同学多提供实践机会
D召开校友座谈会
E其他____ 10.你已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吗?(单选)A有
B没有
11.你确定工作单位时下列因素中你最重视哪三项?(按照重视程度依次排列)
A地理位置(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等)
B单位性质(国企事业、三资、民营等)
C社会地位(知名度、权力、规模等)
D社会意义
E 薪金福利
F行业发展空间
G个人发展空间
H专业对口
I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
G利于解决大城市户口
K其他____
.12.您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 A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B一般,有一定的作用
C没有太大作用
D说不清楚 13.对于学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限选两项)A应聘技巧
B用人单位信息
C求职心理辅导
D职业规划辅导
E专业出路
F其它 14.企业的招聘信息你主要通过哪种渠道获得(限选两项)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B求职网站
C人才网站
D社会招聘会
E校园招聘会
F老师、亲戚朋友 G专业媒体(电视、报刊等)
H其它____ 15.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最多选三项)
A IT与通讯业
B金融、证券、保险业
C商贸业 D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E新闻出版业
F房地产业 G 医药食品业
H旅游交通民航业
I制造业 J 政府机关
K其它____ 16.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就业单位(可选一项或两项)
A民营企业
B国营企业
C外资企业
D私营企业
E合资企业
F政府机关
G自主创业
H其他____ 17.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限两项)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B、沟通协调能力
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E、专业知识和技能
F、其他____
18.您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单选)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
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C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E改革教学内容
F其他____ 19.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单选)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20.你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单选)
A一直关注就业信息
B只是偶尔关注 C在看到时会留意一下
D不关注
第四篇: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报告(毛概)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报告
日期:2012-5-1
4调查名称: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
调查目的:
1.通过对基础民主选举状况的调查来看看最底层人民对选举的一些看法。
2.让学生或者职工多了解民主选举和其重要性,同时宣传社会民主的知识,扭转他们对当前民主选举所表现出的不良境况,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
3.调查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弊端,使民主选举意识更加强烈。
4.根据调查查看本地参与选举者的行为是否规范,从而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5.看本地区实现民主行为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从而加强选举的规范性。
6.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基层民众对选举有更加负责任的态度。
调查地点:石河子大学
调查对象:石河子大学在校部分学生
调查时间:2012年5月12日—2012年5月13日
调查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基层民主选举仍存在许多弊端,使民主选举不够民主。例如在学校,随着在校生活时间的增加,大学生对各种民主活动的热情减少,并且对被选举者的了解也不多。在各个企业单位也存在此现象,部分职工并没有把选举权当做自己的权利,反而当做麻烦,能敷衍就敷衍,不会花太多时间去了解以及决策自己的选择结果。更多时候上级领导也不够重视,导致领导敷衍,下属敷衍,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民主选举效果等等。弊端大致总结有以下几点:
1. 民主机制不健全,部分公民对选举过程没有信心。大多数人总认为“选了也白选”反正是上级领导内定了被选人员,并认为腐败权利滥用现象普遍在,造成人们参与选举的效能感很低,从而表现冷漠。
2. 很多人们功利思想严重,参与选举时更偏向于个体利益,对自己没有太密切关系的或并未直接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他人的问题,能从行动上表示支持的寥寥无几。
3. 选举也表现出作弊的现象。应该通过程序的公平达到结果的公平,这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4. 上级领导不够重视,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参与选举的公民加深对被选举者的了解和认识。
基于以上的调查的结论,经过小组的讨论和查阅资料,给出如下建议:
1)以明法细则的形式规范参与选举者的行为,实现民主行为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2)应该根据现状调整相应的对策,对于积极的思想应当继续引导,而对于腐朽的思想应加强教育,对于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进,从而引起人们参与选举的热情。
3)重视选举制度建设,要规定制定各种详尽明确。
4)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程序,加强监督。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让整个过程透明化,既要对结果公开,更需要对过程公开。
5)加强全体公民责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教育,鼓励公民参与法规制定,并适当放权让公民实践检验。
6)信任是选举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调查效果:
本调查结论可以作为学校、教研组进行大学生民主选举状况的参考依据。大学生是社会基层民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特殊群体,因此,我小组将基层民主选举状况的调查选为以基层民众中的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开展此次调查。
从调查的过程中,我小组人员充分感受到在大学生对选举民主要求很高的背景下,相当多的学生表示对当前现状表现出相当的失望。很多学生原本对民主选举抱有很高的参与欲望和关注度,但在参与一些民主选举的活动中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
不过区别于校级选举和参与社会性质的选举,对于班内的民主大家却有所满意,我小组分析后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班内选举从竞选、投票、唱票的全过程都在每个人的参与中完成,表现出极大的透明度,让每个人都有当家作主的感觉。而在各级学生会的选举中,并非所以同学有参与权,很多环节缺乏透明度,让人难以看到自己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打击了积极性;
二、同学们自己意愿影响的大小:在班内作用直接明显,在学生会中基本看不到自己的作用,更多的学生认为是校干部和老师决定了一切,使他们的积极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所以部分学生对校级的选举表现出很冷淡的态度。
对于学生手里权利的使用,理性的学生虽占优势,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把用人为亲作为投票的依据。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作为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本应是社会民主发展中的最大理性推动力,然而当中大学生民主意识薄弱,对民主的公正、公平合理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了民主发展的潜在忧患。
随在校生活时间增加,大学生对各种民主活动的兴趣不断下降,相当多的学生对大学民主的机制缺乏信心和深刻的理解。如果将大学生活中的“民主选举”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不难看出社会上“民主选举”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人翁,我们更应该从意识上、从思想上、从行动上改变这种“民主选举”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当然,要一下改变“民主选举”的现状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机制上做的更完善、更公正、更公平、更透明。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而从学校开始提升和完善民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活“民主选举”的现状,为完善大学民主机制,培养大学生民主意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层认识,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留作为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调查心得:
(一)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城镇经济的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才有可能。
(二)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列人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县要及时研究分析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政策,加强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制定具体措施,抓好落实;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学生自治机制、充分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三)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议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校务公开协调机构的有关部门,既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省基层政权和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作一些明确而具
体的规定,强化民政部门的牵头作用。为了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议实行部门工作的述职制和评议制,工作情况由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讲评。
经过此次调查团队的合作,我们对基层主选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基层的民主选举这个重要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基本的民主选举我们是非常的认可的,但是在民众行使权力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不能完全的反应出自己的心声。更有一些对于自己的选举的权力表示出莫然的态度。这其中应该有教育和宣传的问题在里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度中,需要我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样既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能对我们的执政党有一个监督的作用,于公于私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此次的调查中也有诸多的问题,首先,我们只是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覆盖的面积小,代表性不高。尤其是对于学历相对较高的一个全体,得出的结论是很有限,只能供参考。
1. 您所在的年级
2. 你是否参加过选举()
A.是B.否
3.在参加班委的选举的认识()
A.这是学校领导赋予的体现自己主人翁地位的机会
B.关乎自身利益
C.是学院老师组织动员
4.影响班委参选率的因素的看法()
A.候选人与同学缺乏沟通
B.部分选民的意愿不能充分体现
C.代表的作用发挥一般
D.把选举当成了一种义务,怕麻烦、浪费时间
5.在选举班委代表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
A.能够为班级干实事的同学。
B.有文采,能说会讲
C.优秀学生。
6.代表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
A.思想素质良好。
B.能够反映同学的意愿
C.有实干精神,能够起先进带头作用
7.您是否清楚人大代表等比较正式的民主选举的流程()
A.非常清楚B.一般了解C.知道不多D.完全不知
8. 候选人的具体状况了解程度()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无所谓
9.对班委选举以及校各大组织的民主选举的评价()
A.直接选举代表了所有学生的意志,形式可行
B.只是一种形式,效果也一般
C.形式不合适,没啥实际作用
D.需要改进,否则作用不大
10.如果现在状况有所改善,您有机会竞选某组织,社团的代表,你会()
A.不关我事,爱谁谁B.会尝试竞选C.会投入到竞选,争取话语权
11.如果你当选班委或者学生干部,您履行代表职责时,会主要考虑谁的利益()
A.班级或者集体
B.个人利益
C.推选我的群体的利益
D.弱势同学的利益、12.投票结束后,在统计计票时的方法()
A.在全体同学面前公开计票
B.设立专门的计票室
C.秘密计票,无选民代表监督,可能有暗箱操作
D.不清楚
第五篇: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消费有着强大的欲望需求。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影响了学校的校园风气,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消费观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本文着眼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比较合理,并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建议。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及消费氛围,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确保每位大学生都能理性消费,健康生活。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本课题组开展了以下调查。
(二)、调查时间: 年
(三)、调查地点: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就10市场营销2班所在教室进行了为期一个下午的调查。
(四)、调查对象: 经济管理系
(五)、调查方式:
本次问卷面向经济管理系全体同学,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月日
(一)、月生活费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同学的月生活费在500-600之间,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属于中档生活水平,算得上温饱的小康大学生活,而月生活费400元以下占到15%和800元以上占到7.5%可以看出中国还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值得宣扬的是,有70%的同学会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大学生理性消费占主导,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消费。
(二)、娱乐通讯与支出
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手机,电脑,MP3,MP4等娱乐通讯设备在大学里的使用尤为普遍。统计结果表明,超过95%的同学都配备有手机,而在其中不止一部手机的同学竟占到80%,因此,现在手机在大学里面不仅仅是普遍,用泛滥来形容也不为过了。电脑在大学生里的配有量也不逊色于手机,83%的同学都配备有电脑,可见其对大学生的作用不小。在手机话费支出方面,月消费额在20-50元的同学占90%,这个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这方面消费比较合理,也看得出大学生比较会精打细算,控制话费支出。
(三)、学习耗材
在电子资料逐渐取代纸质资料的今天,大学生对纸质的书籍的需求量也日益减少,数据统计,50%的同学在文具,书籍,复印等的耗额在100元以下,由此可以想到,大学图书馆可能在这个方面为同学省下不少花费,所以,图书馆藏书量的多少于种类是否齐全也能直接影响同学在这方面的消费。
(四)、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直接决定消费是否理性。结果显示,31.7%的大学生都以经济实惠为主,更有63.4%的大学生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具有正确的消费观,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也有7.1%的大学生看中品牌,存在一定的攀比炫富心里。
(五)、消费比例
大学生活,占大学生消费最大的一块就是伙食费,数据表明97.6%的大学生生活费主要用在伙食方面,这个毋庸置疑。令人惊奇的事,竟有83.3的大学生生活费重要用在交通,通讯方便,由此可见,当地的交通时分不发达,严重阻碍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外出兼职办事的积极性,造成大学生在交通方面花费巨大。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消费时理性的一面虽处于主导位置,但感性却仍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充满感性略搀理性的消费,就必然会产生种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办法得到解决,最终使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理性的消费心理。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的两点建议:
(一)、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理性的理财能力就至为关键。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例如通过课堂教育、名师讲座、网络教育等等形式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身的消费结构,引导其形成理性消费的正确消费观念,对自身的消费具有合理、理智的规划和计算。
(二)、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财能力,营造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明确自己上学的目的,学会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不过分追求时尚。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掌握理财技巧,提高理财能力。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