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教育机制创新促进外贸行业发展以外贸行业需求指导人才培养方向
以教育机制创新促进外贸行业发展
以外贸行业需求指导人才培养方向
“天服三悦杯”首届全国外经贸院校学生外贸单证技能竞赛7月15日~18日在天津举行。此次大赛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按中职组和高职组分别评选个人奖和团体奖,最终,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和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分别取得中、高职组团体一等奖,来自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的林柔芸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毛伟燕分获中、高职组个人奖的第一名。
作为首次在外经贸院校学生中举办的单证技能大赛,此次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28所外经贸职业院校百余名师生参加。商务部人教司教育培训处长吴彬出席开幕式并对竞赛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此次技能竞赛是对外经贸职业教育的一次成果检阅。希望能够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应时代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在展示中见成效,在交流中促创新。
突破瓶颈外贸教育“发展才是硬道理”
虽然外贸行业有外销员、跟单员等多项专业认证,但要说在外贸院校中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这还是第一次。谈起承办这次竞赛的初衷,有着40多年教职生涯的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院长王乃彦坦言,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瓶颈就是普通教育中应试的成份占了主导,而高等教育又经常脱离经济社会的需求。要想让教育真正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在学生就业的时候“所学即所为”,就一定要进行教育机制的改革。
王乃彦认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如果能实现“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教学机制,通过技能大赛来选拔人才,以“订单培养”的方式将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有效结合,则可以为外贸行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从3月份确定考纲开始,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命题专家组组长、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院长吕红军参与了考纲制定、教材指定到题目筛选的全过程,并笑称此次竞赛是“萌发在乍暖还寒时,绽放在烈日炎炎下”。她认为此次大赛具有两个意义,即既有在外经贸院校中开创职业大赛先河的意义,同时具有以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学习,引领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吕红军介绍,竞赛分为上机操作和基础知识竞赛两部分,为保证题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命题专家组的8位成员中有3位是商务部、人事部国际商务师、外销员考试命题组的专家,而另外5位则来自外贸业务前线,并且都是从基层业务员做到管理层的专业人士。
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此次大赛由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和全国行指委专业工作委员会承办,但参赛的院校中有8所院校来自行指委以外,参赛院校的带队教师表示,想通过竞赛来和行指委下属院校寻找差距,互相交流,促进教学和实际更好结合。
王乃彦表示,举办大赛的另一目的是扩大外贸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虽然外贸行业有外销员、跟单员的认证考试,但这些核心的技能认可影响并不普遍。
实践检验“首先要是战士”
“无论是硕士、博士,首先要是战士”,这是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刘宝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的在外贸企业了解到的用人标准。
刘宝荣说,回顾30年改革开放历程,外贸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进出口权的下放使高端的外贸人才更为紧俏,企业普遍需求既具备理论基础又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人才,即“蓝领能动脑,白领能动手”。而专业技能人才主要
来自职业院校,举办此次单证技能竞赛既是对参赛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又给学院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传播经验的平台,使各学院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她表示,要实现“人才强商”、“人才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对商务系统广大干部的培养,更需要为企业输送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用比赛促进教学,引导整个教育体制的进步是非常好的尝试。
其实在对各参赛院校带队教师的采访中,记者已经明显感觉到各职业院校非常注重教学与外贸业务实际结合,很多院校都采取“双师型”讲课方式,“双师”,即既在公司是经济师、商务师,又能在学校担任讲师,让“兼职的人士讲专业的课程”,使教授的课程和外贸实际变化紧密结合。
此次竞赛的协办单位,年出口额上亿美元的天服三悦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卫民就是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协办本次活动,除了对母校的浓厚感情外,也是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意识。
人才是企业业务开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马卫民认为,“校企结合”既有利于企业从院校吸纳有知识、懂技能的新生力量,又可以促进学校根据企业需要设定课程、调整教学。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同时也为外贸岗位培养了优秀人才。希望有更多的企业为整个外贸行业培养人才出力,促进整个行业发展。
刘宝荣对记者表示,期望通过本届竞赛,使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竞赛真正成一个教学成果检验、人才选拔的“武”台;院校间交流合作、改革创新的平台;和依靠高质量、严要求,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打造出来的“名牌”。今后大赛将根据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定期举办,采取全国行指委下属院校申办的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参加到职业技能大赛中来。
第二篇:以党建促进我市旅游行业发展
以党建促进我市旅游行业发展
随着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力度不断加大加深,长隆集团投资300亿元的国际森林度假区(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项目进驻清远等利好因素,我市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同时,中共清远市旅游行业党委作为我省第一个“两新”组织行业党委,势必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党建的含义
党建,即党的建设的简称。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建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建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建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党建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二、党建工作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影响广大旅游行业中党员的政治立场、队伍纯洁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旅游
行业党风建设,进而引领行风建设的重要性。要通过思想建设,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要通过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营造良好的党风行风,构建和谐队伍;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落到实处,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竭尽全力解决突出问题,重点消灭不稳定因素。
三、我市旅游资源概况
四、党建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
如今,中共清远市旅游行业党委已经成立,我市旅游行业党建工作即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这对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围绕党建引领旅游发展工作,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营造发展优势,实现党建与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和联动互赢。
一、树立行业先进典型。在我市旅游行业的党组织、党员中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党员推动发展、争当先锋的内动力,树立一批先进党组织、先进党员典型。
二、加强党的覆盖面。大力开展建党和党建工作,在现有32个党组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派出党建指导员,不断完善全市各旅游企业建党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健
全联系制度,市旅游行业党委领导、委员时刻密切联系各旅游企业,及时解决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展企业回馈社会、感恩教育、评先选优活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开展全市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教育工作,由党员带头,引导我市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加入相关工种技能水平培训班等。积极开展院校合作,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定期组织专家到各党组织讲授旅游服务管理知识。
四、强化透明服务。在我市旅游行业的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亮责任、亮业务、亮承诺”活动。各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广大党员向游客、群众做出“游客第一”和“诚信经商”承诺,增强透明度和亲和力。
五、强化人性化服务。在重点景区、酒店、旅行社设立党员义务咨询台,在热门旅游线路沿线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旅游服务窗口设立示范窗口、示范岗,开展党员示范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篇:以企业需求为指导创新改革发展钢铁企业特色高职教育
以企业需求为指导创新改革发展钢铁企业特色高职教育
摘要:根据目前职业教育良莠不齐高速发展的现状,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特色职业教育,该文以依托河北钢铁宣钢集团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钢分院为例阐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面向钢铁企业的教育模式改革,实现“工学结合”以就业为核心,企业需求为指导的发展理念。在教学中科研,实践中教学。院校联系企业互相依存,企业文化向学校渗透,提前培养学生的企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理念。从企业中选拔教师,教师进厂培训学习,实现教学生产不脱钩。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实现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以钢铁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做好课程设置,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增大实践实习时间分配,让学生充分熟悉了解钢铁从业实际情况,做到“工学结合”,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结合特色钢铁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c)-0116-02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以就业为导向,不以升学为目的;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升级,可以直接创造价值;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为人人搭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高职院校1290余所。作为以钢铁行业为主要就业方向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钢分院(下简称“职教中心”)依托河北钢铁宣钢集团(下简称“宣钢”)在逐年的实践教学中逐渐总结出“以企业需求为指导,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推动高职教育的模式改革,以就业为核心,企业需求为指导,有的放矢,发展特色。符合国家的政策形势。
在实际教学中,职教中心以“五个对接”为指导,力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校企紧密相连文化渗透
企业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有浓厚的企业文化元素。依托宣钢的职教中心直接和宣钢相关,宣钢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在在校学习阶段能充分接受钢铁企业文化熏陶。比如以质量为核心,提高工作技术水平等,使学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去,潜移默化培养相关专业情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理念。
作为依托宣钢而建的职教中心,在体制上有着浓厚的企业特色,这样的体制和特色,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逐步形成,有利于日后企业对毕业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参与企业的业余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前领略企业生活。
教学科研相结合
职教中心教师均是从厂矿的生产一线选拔而出,有着多年的实际生产经验,对现场的状况了解透彻丰富,在课堂上讲解更为生动更为和实际接轨,避免了闭门举例,避免了课堂教学落后与实际生产的脱节现象。部分老师虽然是从大专院校直接到职教中心,但这些教师也经常深入生产现场工作学习锻炼,取得一定的生产经验后再从事教学,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职教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大部分教师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相比于一些同类院校,实践经验更为丰富,案例教学更具有代表性,课程教学更加灵活有针对性。职教中心在担任学生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职工的培训任务,及时吸取最新的现场工艺技术,操作方法。以学校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承担部分科研项目,既丰富了教师的现场工作经验,也提升了工厂的科技水平实现企业、学校双赢局面。
根据企业需求定位专业课程
职教中心的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各大型钢铁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在多年的毕业回访,合作单位调查,依托企业的讨论中总结出现代钢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做到“能上岗,能革新”。
在专业设置上,以钢铁行业需要的冶金工程为主体专业,另配套开设了电气专业、机电专业等钢铁企业所需的专业。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能加大力度针对这几个专业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不盲目设置专业,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负责。力求满足国家、企业、百姓3方面需求。
专业课程选择上,重点开设实践生产常用的专业课程,利于工艺改进、技术革新的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以学校内各大实验室为基础,在教学中配套相应的动手操作,实验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际生产流程,熟悉常见设备的使用方法。开展一定的在校设计课程,初步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把所学课程融会贯通。比如在理论教学中开展模拟炼钢的演示,让学生不出课堂能充分认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程设置以实操为主,理论为实践服务,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去,搬到生产一线去。
工学结合,以实践促学习
在校学习期间,开展下厂参观活动和实践环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顶岗实习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所学知识的应用,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职教中心投资建设了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承办了宣钢及河钢集团多种职业鉴定、技术比武等活动,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近水楼台先得月参与和学习,充分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企业办高职院校校内实训非常适合职业教育[2]。
在学生的高职教育阶段给学生提供长达一年的下厂顶岗实习时间,深入各合作单位,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际生产过程,做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学生日后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切实做到工学结合,工学相长。从实践中学习,把理论转换成实践。
提供相应职业资格考试服务
职教中心具有张家口地区职业资格鉴定资格,承办相应职业资格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需要参加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职教中心可提供对应的培训辅导。
并且职教中心每年担任宣钢的技术评定任务,实现为企业服务,提高自身整体教学实力。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各高校纷纷扩招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密切联系企业,做到“工学结合”学校教育依托企业,面向企业。以“五个对接”为基本办学方针,实现满足国家、企业、百姓3方面需求的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涵盖企业文化的特色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秋香.企业办高职院校的特色[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222-223.[2] 段宏韬.企业办高职高专院校办学体制亟待突破[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29-30.[3] 王伟.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6(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