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铭刻在苏通大桥上的誓言交通海事行业先进典型事迹演讲稿
铭刻在苏通大桥上的誓言
(姜新)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的掌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叫姜新,是江苏南通海事局一名基层执法人员,今天
我汇报的题目是“铭刻在苏通大桥上的誓言”。正如我的名字“姜新”那样,我曾经在长江中心的一艘趸船上工作了6年。这6年,我和同事们成功维护了国家重点工程——苏通大桥建设期间的水上安全,亲历了这座世界级,跨江公路大桥横空出世的全过程。刚来江心驻守时,`面对着,即将耸立起的,世界上第一座,跨径超千米斜拉桥的,这片水域,我在心里立下了誓言:“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苏通大桥建设!”
苏通大桥是“太平洋西岸黄金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拥有主跨度最大、主塔最高、单根斜拉索最长、主桥墩群桩最多四个“世界第一”。对海事人来说,除了这四个世界第一,其通航环境复杂程度与水上安全管理难度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同样前所未有。大桥施工水域江面开阔,水深流急,是长江下游著名的风浪区,每年6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有170多天,遭遇台风、寒潮的影响10多次。每天经过大桥施工区的船舶达到2500艘次,最高峰时甚至达到5000艘次。著名桥梁专家李家咸说:“苏通大桥水域复杂的自然条件是世界建桥史上少有的,每天对桥区船舶进行通航管理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交通部领导视察苏通大桥时感叹:“这里的船舶比天安门前的汽车还多啊!”
2003年,苏通大桥开工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桥建设,在部海事局和江苏海事局的关心指导下,一个建在长江中心、大桥施工现场的临时性海事管理机构——南通苏通大桥海事处成立了。消息传来,我第一个报名参加,经过选拨,我成为了大桥海事处的一员,开始了6年保护大桥建设安全的工作。
苏通大桥海事处设在长江中心的一艘趸船上,在风浪的作用下,趸船整天上下跳动、左右摇摆,在上面长时间工作,吃饭也没有胃口,即使上了岸,感觉还在摇晃。春夏秋冬,大桥海事人全天候24小时驻守,6年里两千多个日夜,每一天,对于坚守在这里的我们来说都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练。面对这恶劣的工作环境,我和同事们没有退缩,而是相互鼓励,始终用行动践行着曾经立下的誓言。
记得有一次,“长江22012”大型重载轮队,在大桥上游遇风浪发生了散队。当时,江面刮着8级大风,涌浪2米多高,又是长江落潮大量下行船舶通过桥区的高峰时段,江面失控的重载驳船随着潮水向下游快速飘移,随时都有可能冲向建设中的大桥,造成毁灭性灾难。在这危急时刻,我顶着风浪冒着生命危险,手举指挥旗站在海巡艇船头, 指挥下行船舶及时避开遇险驳船,指挥拖轮将失控的一条条驳船顶推到安全水域,将落水船员一个个救起。这场抢险施救的战斗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避免了失控船舶撞击大桥的严重事故。
几年来,我参与这样的抢险行动126次,救助遇险船舶
153艘,救助遇险人员319人,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元,避免了数十起碰撞大桥的重大险情。
有承诺就有代价,有代价就有奉献,这奉献就是一名海事人守护大桥的一腔热血和衷肠。
在我刚到苏通大桥海事处的前半年,老父亲多年的肺病又犯了,而这次的病情非常严重,老人担心再也见不到我,很希望我能及时回去看一看,可大桥处于全线动工阶段,每天维护近百艘施工船舶,2000多名施工人员安全进出施工区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家人的期盼、又面对大桥建设的安全,我毅然选择了坚守。那天,我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说:“老爸,您一定要把身体养好,我一定把保护大桥的工作干好,等大桥建成后带您来看看苏通大桥,您一定会感到儿子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在进行桥面吊装期间,由于生活环境与长期劳累,我患上了腰肌劳损,行动极不方便。领导和同志们关心我,劝我休息几天,妻子也提醒我去医院治疗。但我知道,现在正是大桥吊装桥面的关键时期,海事处人手少,大家很辛苦,我要求自己:“只要还能坚持,我就必须坚守。”可以说,苏通大桥建设的6年,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6年,也是最难忘、最自豪的6年。
2008年,苏通大桥顺利建成了,我也圆满兑现了当年的誓言。在保障大桥建设期间,我和同事们创造了500万艘次船舶通过苏通大桥“零碰撞”的记录,成功组织了55次长江有史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水上交通管
制。我们还运用工作经验,提出了改进装载船舶定位方式的建议,使每次交通管制的时间平均缩短了5个小时,为近10万艘船舶节约运输成本6亿多元,同时极大地缩短了大桥建设的工期。
在大桥建设期间,多位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先后到苏通大桥视察,对海事部门在大桥建设期间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赞海事部门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几年来,我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被部海事局评为“苏通大桥施工期通航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全程守护,我和苏通大桥结下了深厚的情缘。08年奥运会时,我作为海事代表荣幸的成为了奥运火炬手,在曾经守护的大桥上传递了奥运火炬。虽然,传递火炬只有短短100多米,但是,作为海事大家庭的一员,我为中国海事人感到骄傲!
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我也到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征程。我深刻认识到:劳模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自己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是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我要向其它劳模与先进人物学习,用劳模的精神影响他人,带动他人。
“实现中国梦”为海事的全面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挑战,我又立下了新的誓言:“让劳模精神,在海事服务品牌的创建中,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第二篇:尺幅千里、追求卓越交通海事行业先进典型事迹演讲稿
尺幅千里、追求卓越
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张良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的掌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叫张良,来自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是海事航保部门的一名一线员工。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尺幅千里、追求卓越。
海事测绘队伍作为航道尖兵、开路先锋,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技术密集型人才和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精兵强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敬业、默默奉献。今天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身为海事测绘工作者的一些体会。
由于海事测绘系统属于海区化管理,上海海事测绘中心负责的东海辖区北起江苏连云港,南至福建东山港,是我国海洋经济最发达,海洋活动最活跃,海洋事务最复杂的水域,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我的出差长期化、加班常态化。但是面对工作的需要,我毫无怨言。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是我的战场,哪里有突发险情,哪里就会有我的身影。
2003年6月,重庆涪陵发生了客轮沉没,造成52人死亡、失踪的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应国务院事故调查领导小组的要求,部局指派天津、上海海测大队组成联合扫测小组赴重庆扫测沉船。作为扫测小组技术负责人,我凭借着平时练就的技术,身兼数职,在极其恶劣的水文条件下,克服了诸多困难,为准确测定沉船位置贡献了一己之力。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福建福鼎,造成沙埕港内上千艘船只沉没,数百名渔民伤亡,水域通航环境遭受严重
破坏。接部局指令,大队组织精兵强将,星夜兼程,赶赴灾区。为了
给灾区搜救和打捞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白天我们在扫
测船上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还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判读工作,每天都忙碌到凌晨3、4点。连续数天高强度的工作,晚上又得不到
很好的休息,我发烧至近40度。但是抢险救灾的紧急关头容不得半
点的闪失,我始终咬紧牙关、默默支撑。经过连续奋战,沉船终于扫
清,任务完成之后,我也体力不支倒下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运会”,世博安保工作责任重大。自2007年起,为了打破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我先后参与了上海市科委世博科技专项《黄浦江水域水下
监测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世博浦江水下目标探测与处置》以及世博
安保部、上海市公安局《世博安保多功能扫测艇》等项目的研究和建
设工作,参与制定了上海市《世博水下安保项目建设方案》,并专门
负责多功能扫测艇专用扫测装备的技术研究、安装使用及培训工作,发挥了海测尖兵不畏艰难,勇挑重担、追求卓越的精神。
2001年11月,由德国进口、代表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ATLAS
FS-20多波束系统进入了紧张的安装阶段,由于系统精度高,因此对
换能器的安装要求极为苛刻。根据船型和船坞状况,我提出了使用高
精度全站仪对换能器进行三维空间定位,并实时监测其安装倾角的方
案。但是德国专家对此抱怀疑态度,因为厂方长期以来都是使用传统的平面投影定位方式,还从没有人使用过如此的方法。在详细解释了
由于场地不平整,投影方法将存在较大的误差后,德国专家终于同意
了我的方案。系统安装完毕下水后,经测试,其实际误差远远小于厂
方的要求。在事实面前,以执着和严谨闻名于世的德国人也终于折服
了。2003年7月,我设计的另一套多波束系统 RESON 9003的舷内
“井”式安装方案,被美国专家认定为经典范例,并取以“月亮池”的名称,收录进系统安装手册。至2012年,我设计、制定的包括全
球四大多波束厂商在内的十余套多波束系统的安装方案,全部获得了
成功。十多年来,我和大队技术人员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多次解决
了进口设备遇到的疑难和故障问题,为国家节约经费数百万元。
2013年第二次南海巡航是迄今为止部局组织的规模最大,参与力
量最强、巡查科目最多的一次全方位立体巡航。也是海事测绘首次涉
足南海、走向深蓝。作为此次南海巡航测绘组组长,我率领着测量勇
士们不畏艰险、敢于突破,七战七捷。在三亚举行的启航仪式上,我代表全体航海保障人员庄严宣誓:“我们绝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们必将身披辉煌,凯旋而归!”。终于在凯旋之后,我兑现了曾经立下的誓言。作为海事系统船型最大功能最全的测量旗舰—“海巡166”
轮实现了先进测量装备的高度集成化,能够完成海洋全要素测量任务。
而作为该船整体改造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没有谁比我更为了解它的优
劣长短了。为了深入了解南海岛礁,特别是潟湖的水下地形状况,为
今后在南海部署导助航设施提供科学依据,“海巡166”轮承担着南海
巡航的测绘职责。同时为了保障巡航编队安全,我还多次冒着风浪乘
坐工作小艇进入岛礁、浅滩等危险水域,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在实施
南海舰队某军港码头水下暗礁探测工作时,由于“海巡166”轮安全
得不到保障,因此首次使用了由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艘水面无人测量
艇进行作业。这是一场硬仗,这既是对无人艇实战性能的检验,也是
展示海测人风采的首战。经过一个下午反复探测,困扰军方多年的暗
礁终于被探清了,我们还连夜绘制了海图。当第二天一早,部局翟久
刚副局长亲手将海图资料交给驻军首长时,军方对我们无私的援助和
如此快速精准的测量表示了赞叹!
历经3年的艰苦研发,经历了南海实战之后,2013年5月29日,一个将载入海事测绘史册的日子,部局主持召开了“水面无人测量平
台工程样机”项目评审会,作为评审专家组长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许其风院士罕见地给出了“创造性、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的高
度评价。看着我亲手孕育的无人艇,心中百感交集。三年的心血终于
没有白费,数年的攻坚克难终于结出了今天的硕果。
茫茫大海、一叶孤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如此的一天是诗情
画意的,但是如果是周而复始无止境的轮回,那,就成了一条寂寞的回廊。每当工作之余,坐在在船头遥望星空之时,心中都会思念起远
在上海,由于工作原因无法陪伴的家人。正如前面几位同志所说的,如果不是选择了海事事业,或许,我们这时本该一家团聚,共享天伦
之乐。作为海测人,每年超过300天的出航作业是极为艰辛的,但是
更辛苦的却是我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家人。对于家庭,我亏欠了太多,但是为了工作,为了我们肩上承担的维护国家主权、保障航行安全的职责和重任,我们绝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因为,是海事为我们搭建
了广阔的舞台,助我成长,推我前行,实现了我的人生梦想,成就了
我的今天。但是成功源自工作,荣誉属于集体,今天,我获得的所有
成就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
“人生奋进无终点,源水长流润无声”,在奉献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体现价值,这将是我一生坚守的人生准则。2013年5月22日
第三篇:尺幅千里、追求卓越 交通海事行业先进典型事迹演讲稿
尺幅千里、追求卓越
上海海事测绘中心
张良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的掌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叫张良,来自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是海事航保部门的一名一线员工。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尺幅千里、追求卓越。
海事测绘队伍作为航道尖兵、开路先锋,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技术密集型人才和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精兵强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敬业、默默奉献。今天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身为海事测绘工作者的一些体会。
由于海事测绘系统属于海区化管理,上海海事测绘中心负责的东海辖区北起江苏连云港,南至福建东山港,是我国海洋经济最发达,海洋活动最活跃,海洋事务最复杂的水域,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我的出差长期化、加班常态化。但是面对工作的需要,我毫无怨言。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是我的战场,哪里有突发险情,哪里就会有我的身影。
2003年6月,重庆涪陵发生了客轮沉没,造成52人死亡、失踪的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应国务院事故调查领导小组的要求,部局指派天津、上海海测大队组成联合扫测小组赴重庆扫测沉船。作为扫测小组技术负责人,我凭借着平时练就的技术,身兼数职,在极其恶劣的水文条件下,克服了诸多困难,为准确测定沉船位置贡献了一己之力。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福建福鼎,造成沙埕港内上千艘船只沉没,数百名渔民伤亡,水域通航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接部局指令,大队组织精兵强将,星夜兼程,赶赴灾区。为了给灾区搜救和打捞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白天我们在扫测船上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还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判读工作,每天都忙碌到凌晨3、4点。连续数天高强度的工作,晚上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我发烧至近40度。但是抢险救灾的紧急关头容不得半点的闪失,我始终咬紧牙关、默默支撑。经过连续奋战,沉船终于扫清,任务完成之后,我也体力不支倒下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运会”,世博安保工作责任重大。自2007年起,为了打破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我先后参与了上海市科委世博科技专项《黄浦江水域水下监测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世博浦江水下目标探测与处置》以及世博安保部、上海市公安局《世博安保多功能扫测艇》等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参与制定了上海市《世博水下安保项目建设方案》,并专门负责多功能扫测艇专用扫测装备的技术研究、安装使用及培训工作,发挥了海测尖兵不畏艰难,勇挑重担、追求卓越的精神。
2001年11月,由德国进口、代表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ATLAS FS-20多波束系统进入了紧张的安装阶段,由于系统精度高,因此对换能器的安装要求极为苛刻。根据船型和船坞状况,我提出了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对换能器进行三维空间定位,并实时监测其安装倾角的方案。但是德国专家对此抱怀疑态度,因为厂方长期以来都是使用传统的平面投影定位方式,还从没有人使用过如此的方法。在详细解释了由于场地不平整,投影方法将存在较大的误差后,德国专家终于同意了我的方案。系统安装完毕下水后,经测试,其实际误差远远小于厂方的要求。在事实面前,以执着和严谨闻名于世的德国人也终于折服了。2003年7月,我设计的另一套多波束系统 RESON 9003的舷内“井”式安装方案,被美国专家认定为经典范例,并取以“月亮池”的名称,收录进系统安装手册。至2012年,我设计、制定的包括全球四大多波束厂商在内的十余套多波束系统的安装方案,全部获得了成功。十多年来,我和大队技术人员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多次解决了进口设备遇到的疑难和故障问题,为国家节约经费数百万元。
2013年第二次南海巡航是迄今为止部局组织的规模最大,参与力量最强、巡查科目最多的一次全方位立体巡航。也是海事测绘首次涉足南海、走向深蓝。作为此次南海巡航测绘组组长,我率领着测量勇士们不畏艰险、敢于突破,七战七捷。在三亚举行的启航仪式上,我代表全体航海保障人员庄严宣誓:“我们绝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们必将身披辉煌,凯旋而归!”。终于在凯旋之后,我兑现了曾经立下的誓言。作为海事系统船型最大功能最全的测量旗舰—“海巡166”轮实现了先进测量装备的高度集成化,能够完成海洋全要素测量任务。而作为该船整体改造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没有谁比我更为了解它的优劣长短了。为了深入了解南海岛礁,特别是潟湖的水下地形状况,为今后在南海部署导助航设施提供科学依据,“海巡166”轮承担着南海巡航的测绘职责。同时为了保障巡航编队安全,我还多次冒着风浪乘坐工作小艇进入岛礁、浅滩等危险水域,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在实施南海舰队某军港码头水下暗礁探测工作时,由于“海巡166”轮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首次使用了由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艘水面无人测量艇进行作业。这是一场硬仗,这既是对无人艇实战性能的检验,也是展示海测人风采的首战。经过一个下午反复探测,困扰军方多年的暗礁终于被探清了,我们还连夜绘制了海图。当第二天一早,部局翟久刚副局长亲手将海图资料交给驻军首长时,军方对我们无私的援助和如此快速精准的测量表示了赞叹!
历经3年的艰苦研发,经历了南海实战之后,2013年5月29日,一个将载入海事测绘史册的日子,部局主持召开了“水面无人测量平台工程样机”项目评审会,作为评审专家组长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许其风院士罕见地给出了“创造性、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的高度评价。看着我亲手孕育的无人艇,心中百感交集。三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数年的攻坚克难终于结出了今天的硕果。
茫茫大海、一叶孤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如此的一天是诗情画意的,但是如果是周而复始无止境的轮回,那,就成了一条寂寞的回廊。每当工作之余,坐在在船头遥望星空之时,心中都会思念起远在上海,由于工作原因无法陪伴的家人。正如前面几位同志所说的,如果不是选择了海事事业,或许,我们这时本该一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作为海测人,每年超过300天的出航作业是极为艰辛的,但是更辛苦的却是我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家人。对于家庭,我亏欠了太多,但是为了工作,为了我们肩上承担的维护国家主权、保障航行安全的职责和重任,我们绝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因为,是海事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助我成长,推我前行,实现了我的人生梦想,成就了我的今天。但是成功源自工作,荣誉属于集体,今天,我获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
“人生奋进无终点,源水长流润无声”,在奉献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体现价值,这将是我一生坚守的人生准则。
2013年5月22日
第四篇:让青春为海事放歌交通海事行业先进典型事迹演讲稿
让青春为海事放歌
(尹晓楠)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的掌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叫尹晓楠,来自山东海事局。我汇报的题目是“让青春为海事放歌”。在我的大学时代,青春是一段美好的纪录片,既充满了新奇梦想,又洋溢着活力激情。镜头很快摇过了从本科到硕士的7年,2007年9月,将我定格在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的门前。这里是全国海事系统唯一从事溢油应急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这里为海事执法和船舶防污染提供技术支持。那一刻,我漫天飞舞的心突然就安静下来,我拍拍身上的阳光,告诉自己:尹晓楠,就是这里了!你崭新的青春舞台!工作后,我拥有了自己的位置--溢油分析鉴定,而我也拿到了我的第一首青春主打歌,那就是海事鉴定之歌。
位置有了,方向明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唱好这首主打歌。这时候,我希望自己的青春演绎的是一部“青春励志片”,虽有平淡,却因努力而精彩,虽有失败,却因拼搏而欢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2008年初,我接受了 “水上溢油应急事故处理技术”研究的任务,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船舶溢油污染防治的国家级课题,对于有效遏止溢油事故发生,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项目中,我第一次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承担了“三维荧光光谱鉴别溢油”的研究工作。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手指都有指纹,石油产品也有“指纹”--就是它们的光谱、色谱图,它们跟手指纹一样复杂,具有唯一性,因此被称为“油指纹”。我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找到鉴别油指纹的准确方法,规范出一个快速鉴别的标准和程序,通过对比海面溢油和嫌疑溢油源的“油指纹”,来确认溢油来源。接受任务后,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可是,很快就发现,我对这场硬仗的困难估计不足。就好比一个有点水性的人想要捞取水底的东西,可当你一头扎进水里时,才发现这水很深,压力很大,还有暗涌在阻挠。任凭你一次次尝试,就是不能触到目标。当时的我经历的就是这样的窘境。记不清了,在实验室,我进行了多少次推倒重来的实验测试;为一个准确的数据分析,我进行了多少回辗转求证;又在查阅大量的资料中翻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有人说过:我们选择前进,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坚强,而是因为一份责任。海事鉴定就是我的责任,溢油鉴别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我的目标。前进的路上会有失败,但面对失败,我总跟自己说,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这样,一步步走下来的我,先后独立完成了实验测试、数据分析等工作,从失败的谷底迈向成功的大厦,让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压力,以及无数个不眠的之夜,都一挥而散。
奋斗的道路曲折艰辛,成功的喜悦犹如甘露。可我来不及品尝喜悦,又接着投入到新的工作,编写完成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水上溢油源快速鉴别规程”,填补了这项技术的行业标准空白,使溢油鉴定所需要的时间比现行国家标准缩短了1 倍,大大提高了该项成果的应用价值。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开始。我以我的研究,为海事鉴定这首青春主打歌起了一个好头。但我也明白,吐故才能纳新,放下才能超越。只有让过去的成绩归零,我才不会成为一只背着重壳爬行的蜗牛,才能像天空中的鸟儿一样在更广阔的领域自由飞翔,也才能在多年后审视我的“青春励志片”,回放我的青春主打歌的时候,骄傲地回眸微笑!
明白了这个道理,轻装上阵的我,又多次与同事们一起先后攻克了“船舶、海上石油平台油指纹库应用技术和建设机制研究”、“大连‘7.16’事故风化溢油判别溯源技术研究” 和“船用吸油毡对油指纹的影响研究”等技术难关,添补了多项国内海事鉴定技术空白,先后荣获2010年,2012年“中国航海科技奖”二等奖。而同事间的真诚合作,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团队,什么是人生的快乐,什么是真正
有份量的青春。
有位哲人说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从事技术研究的时候,我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那就是我的工作职责:为溢油污染事故和船舶碰撞事故提供技术鉴定。2012年2月,烟台市开发区、长岛、蓬莱等多处海岸发现不明油污,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尽快确定污染来源、减少污染事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我与同事们夜以继日苦战三昼夜,将30多个油样全部鉴定完毕,最终成功锁定肇事嫌疑船舶。
这,只是我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先后为发生在营口、长岛、青岛、镇江、北海等地的100多起溢油事故和30多起船舶碰撞事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鉴定,其中包括 “金华夏”轮油污事故、大连“7.16”油污事故、“大庆75” 轮油污事故等多起重大污染事故。
时光绽放,岁月如歌,辛勤的付出总有丰厚的收获。多年来,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培养下,我先后获得“烟台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直属海事系统十大青年标兵”、“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 等荣誉称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只要我们每个海事青年岗位奉献、不断超越,我们就会共同唱响 “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壮美乐章!
对海事的爱像一串铜铃,在我的奔跑中,发出悦耳的声音,和着我的脚步一起为海事放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