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沫若诗歌_峨嵋山上的白雪峨嵋山上的白雪
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巅?
那横在山腰的宿雾
怕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蜿蜒?
我最爱的是在月光之下
那巍峨的山岳好象要化成紫烟;
还有那一望的迷离的银霭
笼罩着我那寂静的家园。
啊,那便是我的故乡,我别后已经十有五年。
那山下的大渡河的流水
是滔滔不尽的诗篇。
大渡河的流水浩浩荡荡,皓皓的月轮从那东岸升上。
东岸是一带常绿的浅山,没有西岸的峨嵋那样雄壮。
那渺茫的大渡河的河岸
也是我少年时爱游的地方;
我站在月光下的乱石之中,要感受着一片伟大的苍凉。
啊,那便是我的故乡,我别后已经十有五年。
在今晚的月光之下,峨嵋想已化成紫烟。
1928,1,8
第二篇:梦中白雪诗歌
梦中白雪
在我记忆的深处
你悄悄地从天穹中花落
天鹅绒般的飞絮
捎来纯洁的祝福
你的世界容不得邪恶
用你的胸怀把黑暗毁灭
梦中的白雪啊
你是我故乡的寄托
在我心灵的深处
你轻轻地从童话里降落
家雀一样的贪婪
带来冬季的欢乐
你的世界写满了诗歌
用你的襟怀让绝望虚脱
梦中的白雪啊
你是我梦想的传说
在我梦海的深处
你静静地从海峡那头起落
柳笛丝弦似的乡音
寄来深深地祈祷
你的世界涂满了乡愁
用你的经纬编织了落叶
用你的呼吸让游子解脱
梦中的白雪啊
你是我归根的浮雕
第三篇:草木白雪诗歌
诗文草木白雪
一
哥哥
这个春天,请你原谅我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心事
唯一不能放弃的是
无度的挥霍,雪的泪雨
/
冬天里诗意的雪
春天里诗意的雨
我的天空,一直为你
盛开着有雪和雨
精魂的云朵
/
相思化蛹隐匿潜伏树下
只等春风吹酥
纷纷破茧化蝶,飞到树上枝桠
争先恐后簇拥相思,翘首张望
/
哥哥,当你无视的从树下走过
桃花泣血整个山坡
你可听到,那风中阵阵
哀怨的哭泣
瓣瓣灿灿水色的柔情
满天飘洒
落一场心碎的桃花雨殇
二
昨夜
我和春雨一起入梦
/
敲开窗的雨,梦
独自泛一叶轻舟
随着月河,逃出寂寞的荒城
/
寻觅花好月园,相约春天
可我失约
/
晨曦,窗外桃花飞满天
我把一地的胭脂泪
与失约的秘密深藏
/
提心吊胆的怕树上
残剩的花蕾
未开随风去
三
我清晰的看见下雨
可转身却不见雨点
/
但听见一颗花芯
滚动着惊雷
一颗挂满晶莹露珠的花芯
我不知道该将它放在何处
/
桃花红的夭夭
嫩叶矜持的舒展碧绿叶子
一场细雨轻轻的吻
/
枝上害羞红着脸的桃花
拒绝不了雨,为一个人默默的凋零。
第四篇:诗歌的巨坛摆在了昆仑山上
诗歌的巨坛摆在了昆仑山上
唐诗
“从高高的天上,新的时代已经降临,在他生时,黑铁时代就已经终止,整个世界又出现了黄金的新人”(维吉尔)。
像美国的华莱士·史蒂文斯在田纳西的山巅上放了一只坛子一样,从2007年起,由中国诗歌学会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在昆仑山上放置了一只国际诗歌的巨坛,这只坛子博大、纯洁、厚重,像天空和大地那样博大,像荷花和童心那样纯洁,像果实和沉思那样厚重,它的名字叫“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它是大昆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昆仑文化的巨大闪光点。气象非凡的各国当代诗人们用胸怀全球的宏阔视野,俯瞰人类的恢弘气度,手执闪耀着七彩光环的长虹,从各自的国度和地方涌向这只诗歌的巨坛,托举这只诗歌的巨坛,充实这只诗歌的巨坛。这只诗歌的巨坛“高高屹立,巍峨庄严,它君临着四面八方”,它照耀着一切!
这只诗歌的巨坛上,鲜明的镂刻着“人与自然,和谐世界”这样几个光芒四射的文字。在这个光辉的巨坛下,我依稀看见近几年举办的四届诗歌节,已经先后有近千名国内外的诗人、诗评家、翻译家等精英文化人士聚集在崇高的昆仑山上,汇集在圣洁的青海湖畔,以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展现出青海和世界各族人民千姿百态的精神风貌,诠释着青海昆仑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丰富和陶冶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昆仑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横空出世的一个具有国际性、地域性、权威性和独特性的国际文化活动,它有力的搭建起了沟通昆仑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青海诗歌、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的桥梁,受到国内外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使昆仑文化这一大概念文化在国际上成为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被誉为七大世界诗歌节之一,以至于不少学者因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才进而追本溯源的找到和研究昆仑文化,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巨大魅力。
站在当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狭长幽深的缝隙里,我看见这只诗歌的巨坛通体纯洁透明,在昆仑山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只见那杰出的光辉往返于当今人类柔弱的精神与坚硬的物质之间,我看见他即使在阴暗的地方穿来穿去,可自己却依然纯净如故,这种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保持自身纯洁的品德和行为的,就是诗歌的光辉,这闪烁着当今世界各国诗人情智和思想的诗歌的光辉,是全人类思想上的永定之光,他像诗人们所热情称赞的人类精神的上帝,人间永恒的光明。
我有幸在这全世界诗歌光辉的照耀下,认识那些能够清醒地透过人心的黑暗看到人性的闪光,能够在生命的深渊看到生命的高处的各位诗人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既有闻名遐迩的国际著名诗人,也有各个国家的优秀诗人代表。他们的诗歌和文化观念,并不是国家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非常自信地认为,出席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每一个诗人,他们的创作水准和诗歌艺术成就,都呈现出了一种当代人类精神创造所可能 1
具有的高度。诗人们既各自置身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之中,他们大胆的创造把自己显示为将来中国和世界诗歌发展上某种流派、某种风格的源头,具有继承和开拓的双重意义。诗人们拥有按捺不住的滚滚激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的直觉与灵感,他们用诗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人民温暖的良知,用思想真切地体现了当代人民圣洁的理性,用灵魂真诚地把握了当代人民心灵的震动,他们是当今世界的精灵,人类的骄傲,时代的产物。
青海国际诗歌节的一系列的诗歌活动,让我们有幸一面与当今世界上圣洁的心灵对话,一面欣赏当代国际诗人们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佳作,这些诗作蕴藏着深刻的思想,诗作的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国际当代诗歌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品和优秀的诗歌文本。这些诗作全面反映了当代国际诗歌的水平和各民族的精神,是无比宝贵的艺术品。这些先后在青海湖边和在昆仑山上聚集的诗人们,不仅会在中国,也会在世界各国,不仅会在当代,也会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诗歌是人类抵御时间的一座碑石和一条河流,具有永恒的生命,能使当今人类创造的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这些诗作会远远超越它本身,它会在现在与未来的时空里不断地发出灵感灿烂的光辉,成为会呼吸的思想和会焚烧的语言,充满艺术的勃勃生机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些诗作像不熄的火种在不停地燃烧,源源不断地放射出嘹亮的精神之光,点燃世界上一切可以燎原的力量,把每个人导向光明,导向洁净的明天。如果说诗歌的巨坛摆在了昆仑山上就成为了一种新的象征,那么打量这只巨坛的眼睛将会看得更远更深,无论是阿根廷诗人胡安·赫尔曼、立陶宛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还是难以计数多如繁星的国际和国内的当代优秀诗人,他们敞开心灵写作,释放心怀思考,他们深情的目光闪耀着像昆仑山上的皑皑白雪一样圣洁而高贵的光辉,他们敏感的心灵捕捉了青海湖里的每一丝纯洁而细微的涟漪,他们用杰出的才华和伟大的诗篇,真诚的托举起这只诗歌的巨坛,精心的打造这只诗歌的巨坛,他们因诗歌的巨坛而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的巨坛也因为他们而终将与天空的距离更近。
我不但看到了这只诗歌巨坛沉思时闪耀出的七彩光环,而且也听到了它兴奋时从坛里倒出的文化、思想和蓝天、白云的滔滔响声,这是诗人们浪漫而多情的想象在青海湖畔和昆仑雪山激情的诗意呈现,这是诗歌节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责任和虔诚在青藏高原和广袤的青海大地的默默奉献。人间最美的人性从诗歌节的诗行中倾泻而出,世间最美的诗篇在昆仑山上的雪莲花中盛开。
是的,有灵魂的人都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诗歌的光辉无比博大,可以拥抱一切,呵护一切。“世界小,诗歌大”,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都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让已经小得不能再小的人被挤压得没有立锥之地,而同时你也会发现,字数最少的诗歌会远远地大于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诚然,我们所处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主题,但这也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一方面物质和商业在大面积的扩张和占有这个日益缩小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的精神和信仰又在大面积的萎缩和退避,世界和人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网,人脆弱的灵魂在坚硬的物质世界中被反复揉搓、挤压、浸泡,善于拒绝的人已经无法拒绝刀锋林立的苦难和沧桑。战争、恐
怖、环境恶化、贫穷、疾病、死亡„„仍在阳气充足的世界阴魂不散,物欲、兽性、异化在迅猛地蔓延,柔弱的人心在物质世界强大的挤压面前感到空虚、迷茫、惶恐、悲哀„„这种时候,勇敢的诗人从毁灭中抢救一切,他们使我们每个人哪怕是懦弱的人都能在一瞬间会成为真理勇敢的捍卫者和人格的塑造者,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对人类的一切冰冷的伤害,都可以在诗歌中找到温暖的慰藉和灵魂的救治,诗人的心灵之光在漆黑的字里行间不断地跳跃,在广大读者开阔的内心不断地闪烁,如一条响亮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光,洞穿每个阴暗的人心,融化每尊冰冷的岩石,浇灌每块焦渴的沙漠,复苏每片萎缩的绿洲,震撼每座麻木的大山。诗歌的光辉与诗人们丰富、深邃的诗歌内涵给广大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这种阅读和阐释相互参照,相互辉映,与当代各国诗人们深邃丰富的思想感情,绚丽多彩的诗歌经验,执着真诚的献身姿态一起构成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奋力开拓,共同促使诗歌对人类物质文明巨大的提升。
面对这只诗歌的巨坛、我不得不谈到让分散在中国和世界各个孤立角落的诗歌光辉汇合在一起,组成人类精神光芒的人们。诗歌的交流传递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民族在最奋发有为的时期,往往对世界诗坛的贡献最为突出,最积极地从事全世界范围内的诗歌交流,最善于把本民族的诗歌佳作介绍给全世界,同时也会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努力了解、鉴别、吸收对发展本民族诗歌有益的各国诗歌的瑰宝。要使庞大复杂的诗歌交流卓有成效,必然需要也必然会产生一批出类拔萃的有着朴实无华的劳动姿态的人们。在此,我不能不再次提到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提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阿尔丁夫.翼人等昆仑文化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策划者、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是他们为诗会的无数次成功举办,为世界诗歌走向中国,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为当代诗歌的互相交流、学习、借鉴、欣赏、提高,提供了机会,克服了经济和精神上的障碍,作出了惊人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我看见这只诗歌的巨坛在昆仑山的蓝天白云下,在青海湖的安宁祥和中,发出了像太阳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壮丽的光芒!
简介:唐诗,本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博士、学者、诗人、批评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诗歌导读》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奖发起人、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荣誉主席。先后出版诗文集《走向那棵树》、《蚂蚁之光》(中英对照)、《穿越时间的纸张》(中英希对照)、《村庄与星斗》等十余部。主编《国际当代诗人诗选》等十余部诗歌选集。诗作译成十余种文字,入选大学教材。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等举办唐诗诗歌作品研讨会。参加《诗刊》23届青春诗会。获重庆文学奖,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诗刊》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等,被授予中国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诗人,国际最佳诗人称号。
第五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朗诵技巧;
3、培养学生简单赏析诗歌作品的能力,学会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2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自我意识变强,叛逆、凭感情行事,如果课堂内容比较枯燥,难免会厌烦、走神。因此,我们不妨选择一个比较新奇的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诗歌意蕴,从而把握全诗意境。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诗歌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读音、释义及用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掌握诗歌朗诵技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爱看电视吧?(生:“爱!”)
师:现在各大电视台上都在热播《宫锁心玉》这部电视剧,大家有没有看过?(生:“看过!”)师:嗯,这部电视剧很好看,它讲述了现代女孩洛晴川,因意外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而在清朝的林林总总使晴川懂得了很多道理,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并学会宽容别人,看淡得失。而她也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找到了真爱,与之共度一生。羡慕吧?(生:“……”)其实我明白,大家更羡慕的是“穿越”,多刺激的事儿呀!那好,今天呢,我们也不妨 “穿越”一下,时间——唐朝,地点——西北边塞军营,天气——大雪,人物——你们是主角,任务——送别友人。在“穿越”之前呢,我们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72页,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诗歌,对诗中描写的环境以及人物有个初步的了解。
(板书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活动2【讲授】作者情况简介
岑参(cen shen)(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活动3【活动】初步感知 ㈠解决障碍,感知场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的过程中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并尝试体会诗歌大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找出自己读错的字词,注上音。
3、范读完后,教师就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进行强调说明,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注出来。(多媒体展示)
岑参(cén shēn)散(sàn)入 狐裘(qiú)羌(qiāng)笛 瀚(hàn)海 阑(lán)干 锦衾薄(qīn báo)掣(chè)冷难着(zhuó)
4、教师就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等做简单提示,然后分别请学生朗读诗歌,对比感知诗歌意境。做出综合评价。㈡理解大意,把握场景:
1、学生齐读全诗,试读出豪放感。
2、解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歌咏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板书)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诗歌中哪些诗句重写白雪的,哪些诗句重写送别。教师做综合评价。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整首诗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说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场景。
5、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中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之情。尝试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感情。第二学时 1本节主要任务 继续引导学生以“穿越”的方式带入诗歌情境,加深理解。2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突出重点,切入场景:
1、“穿越”伊始,感受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⑴初入场景,迎面而来的便是这等人间美景,此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 提示:豁达、乐观。
⑵树上是不是真开满了梨花?这两句诗在这里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提示:①不是。②比喻的修辞手法。③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⑶这两句诗与前两句诗有无关联?如果有,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①有。②前两句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除了直接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以外,还表现了诗人对于八月飞雪的惊讶,而在后两句,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这种惊讶又转变成了对塞外雪景雄奇明丽的赞美。“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2、身临其境,感受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⑴通过这四句诗,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①寒冷。②由营帐外到营帐内。
⑵“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怎么理解? 提示:①互文。②二句中将军与都护都是泛指,互文见义。
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诗人此时的感受?诗句中所表现出的对于这种奇寒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
提示:①寒冷;好奇。②好奇;乐观;赞叹。⑷这四句诗是写雪么?
提示:是,侧面来表现变扫雪天的苦寒。
3、由内及外,品味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⑴从“瀚海”到“愁云”,诗句中表现出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提示:①视野开阔,辽远苍茫。②第一,通过广阔的空间极力表达心中的愁绪;第二,由景 及情,承上启下。
⑵诗句中的“百丈”、“万里”是否实写?“惨”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①不是,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②好。“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4、雪中送别,体悟深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⑴“中军”指的是什么?“归客”的“归”怎么理解?诗中为什么将“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列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①“中军”指主帅大帐。②归,并非回来,而是回去。①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②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这个“暮”字体现出了什么?“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描写了怎样的一种场景?是否也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
提示:①暮,即傍晚,根据前面的诗句,可以看出主人客人已经喝了整整一天的酒。从时间上点出了期中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天寒地冻,漫漫长雪,军营的旗子都已被冻住,大风呼啸,却扯不动这旗子。③首先,表现了诗人因恶劣的天气状况而对友人归去路途的担忧;其次,也通过对红旗的描写凸显出了诗人戍守边疆、建功立业的决心。
⑶“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两句诗又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整个送别过程是怎么样的?
提示:①轮台东门外送别,出去时,大雪已经盖满了天山路,同时也再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回京路途的关切与担忧。②从中军帐内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一系列场景的切换,诗人心中的离愁也渐渐变得更浓了。
5、切入重点,升华别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山回路转不见君”是怎样一种场景?细细体会。
提示:山回路转,友人一行已消失在雪地里,送者却还站在雪地里,深情地看着友人离去时山的转角。尝试结合自身与朋友送别的心绪来理解。
⑵这两句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最后一句里的“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①留白。②“空”,总表面上看是写已不见友人的身影,实际上表现了送者此时的心境,将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放大到了极点。一个“空”字,意味悠长,惆怅之情溢满胸怀。活动2【讲授】场景总结
诗歌中所构建的整个场景,以白雪为背景,以送别为主线,以离愁为感情基调,情景交融,表现送别的无限怅然之情。活动3【作业】布置作业:
1、熟练生字词。能够结合老师提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诗意。
2、搜集品评咏雪名句。
3、背诵并尝试默写整首诗歌。活动4【活动】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情 初涉场景 八月飞雪若梨花→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随 感受场景 狐裘不暖、铁衣难着→酷寒 渲染气氛 景 送别情景 中军帐内→辕门→轮台东门→山回路转处 真情 移 依依惜别 不见→空留→惆怅 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