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童年的朋友》的教学设想[本站推荐]
《童年的朋友》的教学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
编者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一组人物风采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世界人物的浩海星空中,有许多像太阳一样光彩夺目 的明星,也有无数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发光的小星星。他们都在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在这个单元里,你可以领略到这些人物的风采;高尔基笔下 的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为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挚爱着孩子们的女教师,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律铭,还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古代人物 赵普„„走进这些人物,会提高你的精神和品格。
那么,我们如何领着我们的学生走近这些人物,来领略这些活普通的家庭妇女,活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或为人师表的教师,或有杰出成就的名人,或出将为相的古代贤士能臣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一组教材吧!
(一)外祖母的风采
《童年的朋友》主要叙述了外祖母对“我”的爱。文章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画面,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曲折情节。乍一看,外祖母也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妇女一样貌 不惊人,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却有着崇高的地位,洋溢着无穷的魅力。首先,我们 来看一组外祖母的外貌。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梳头时,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用 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就是这段关于头发和梳头的细节描写,一个年老的爱美的老妇人的形象就展现实在 眼前。因为年老,又由于头发长而密,所以梳理起来就比较困难。自然就引起外祖母内心的怨恨情绪,于是“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在我 的眼中,外祖母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模样儿自然就很凶狠的了!
其次,我们品味一下外祖母的语言。尽管外祖母心里面不痛快,但对于我的询问,外祖母却能温暖而柔和,说话既幽默又诙谐,还擅用比喻,形象地把自己的又长又密得神奇的头发比喻成“一把马鬃”。面对我的“不想睡”的心理,外祖母也表示了极大的理解。最后,对于“我打破了牛奶瓶子”这件事,外祖母也表示了自己的宽容。但是,得说出事情的真相,决不允许孩子从小养成撒谎的坏习惯。但外祖母绝没有惩罚 “我”的任何意思,对于年幼的犯了错的“我”来说,外祖母可真是具有了仁慈之心。我自然觉得外祖母的文化没有恶意,反而有一种歌唱的味道,如鲜花般容易让 人接受。
就是这么一件生活中极其平常而普通的小事,却“一下子牢牢地打进了我的记忆里。”为什么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不记得哪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孩子从一出生开始,犹如一张洁白的纸。是生活,是环境,是教育锻造了孩子。那么,外祖母又是如何锻造了“我”呢?
不满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但对孩子的问话,却能强压住自己胸中的怒火,尽量温暖而柔和地向孩子解释。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这 是一个经历了生活磨难,对下一代充满了无私关爱的老妇人,这是一个在孩子眼中有着崇高地位,闪耀着不灭光辉的老妇人,更是一个让读者感动胸怀的普普通通的 老妇人。
微笑时,“那黑得像黑樱桃儿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得露出了坚固的雪白的牙齿„„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 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在小孩子的眼中,动物是可爱的,是可亲的,自己的外祖母就像一只自己喜欢的肥猫一般,不仅动作轻快而且敏捷,模样儿 也像驼背般柔软,却充满了一种蓬勃的活力,把我引向光明。
外祖母让“我”感到了世界的可爱和温暖,体会到了家庭中的亲人之爱,并且让这种爱进行了连接,传递,犹如五光十色的花边般美丽灿烂。她使“我”认识到了亲 人可以成为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无论年龄的大小,无论职位的高低,无论相貌的美丑,他们使我奠定了人生的坐标系,杨帆 于生活的海洋。真是这种亲人间爱的源泉,使我逐渐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上有无私的爱!无须回报,无须馈赠,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爱的阳光遍洒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让爱的源泉涌动在每一个人的心间,让爱永驻每一个人的心间,让爱连接着你、我、他!
二、我的教学理念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文以载道的教学原理,通过备课中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梳理,我认为《童年的朋友》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而对文章的思路和主旨的理 解也都不十分困难。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感染人,我理解为关键在于它的语言不仅仅风趣含蓄,幽默诙谐而且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一股亲情之美。基于对文本这样的认 识,我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情感的感悟上,努力把课文上出别有一番滋味来。
三、我的教学设计
1、品语言之风趣诙谐
叶圣陶语: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讲是为了用不着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 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究。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因此,教学《童年的朋友》时,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查字典得“朋友”二字的含义有二:①彼此有交情的人②指恋爱的对象。那么,我的“童年的朋友”是谁 呢?学生自然得出外祖母。外祖母是我的“朋友”,这里的朋友二字的含义该取哪个义项?答案不言自明,那么,为什么我把外祖母当作与我有交情的人?我们之间 有什么交情?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去阅读文本,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直奔文章主旨的阅读过程中,得时刻提醒学生克服阅读中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不良倾向,要求做到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由品描写外 祖母外貌的语言的生动优美,提升到悟外祖母语言的凝练含蓄,风趣诙谐幽默,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升华到对文章主题的深层理解。而教者在引导的过程 中,努力做到点拨适当,该讲则讲,而且讲透彻,该教地要教,而且教明白,强化方法的导引,最终达到“不用讲”“不用教”的目标。
2、悟亲情之甜美
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的。读书就该细细地读,读其义,读其情,读其理。也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的原则。细细地 品,静静地悟,方能入脑,入心,这样才能“读进去”,才会“读出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更要让学生“读出问题”。就《童年的朋友》而言,如果摒弃 了对语言的品悟,学生获得的叶只是一个普通的外祖母的形象,领悟的叶只是浅层次的亲情。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学生听到的,看到的,也不在少数了。而要 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只有把学生引导到对亲情的品悟中去。可以这样说,对亲情的品悟,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积累。叶老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我们每一 个人都在这个大课堂里成长,成长中自然会有烦恼,有困苦,有磨难。面对这些挫折,我们该如何处理?
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我们的亲友,或者是我们的同学,抑或是我们身边的人?是他们对我们伸出了无私的援助的手,帮助了我们摆脱困境,引导我们走向光明。新课标强调阅读的多元性解读,只要不游离于文本的本真和作者的本意,强调有效的生成,以独特的视角对课文有新发现、新感知。
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激活,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3、析习题之精美
无庸讳言,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还须通过考试来检测。回顾与展望以往的各类试题,“指导教,帮助学,研究考”已成为当今教师责无旁贷的 责任。如何渗透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论是平时的单元测验还是 期中、期末的总结性测试,都必须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因此习题的编写重点就放在对所学内容内在联系的揭示以及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 方法掌握上,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得知识,融
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体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减少盲目、重复、低效的现象。例:阅读《童年的朋友》最后两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2)首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歌唱,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
(4)“她弯腰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一段划线的句子“可爱的动物”和第二段划线的句子“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
(6)为什么“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以上六道题的编撰,不仅考查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品味了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且领悟了作品中的内涵,从中获得 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了评价。如此精美的习题,自然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
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
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
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我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关键词] 现状 症结 重要性 建议措施 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正文] 我们北峰中学是一所山区初级中学,历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费尽心思,但在历次的大考中,我校学生的成绩都不如平原校学生的成绩,并且分值相差较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在进行反思。
为此,我认真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我校初三学生中考语文的考试情况,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题目中得分普遍较低。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寻找问题的症结。从我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目前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
1.条件限制。农村地区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有限,学生的课外书一般很少甚至没有。同时由于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少能到市区书店去购买课外书。另外据调查北峰山区目前还没有一家正规的书店,因此学生得到课外书的途径就只有学校了。而学校的图书室面积小,藏书数量不多,种类不全,即使向学校学生开架借书也只是一部分。同时北峰山区也还没有一所农村中学配置完备的学生电子阅读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学生课外借阅情况不容乐观,而有条件进行网络阅读的就更少之又少。
2.学习压力。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三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正因为有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也不允许学生看太多课外书。毕竟中考只凭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体制还没有改革,让学生从题海中抽身而
退进入到广阔无边的文学世界,没有一位教师、家长敢放心!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大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这样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3.盲目选择。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有相当多的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并不明确,存在着盲目读书的倾向,人虽在读书,但并不知为何在读书。大多的学生还存在“跟风”趋势,“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根本不管是否是健康的书籍。据调查目前学生课外看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愿意去看文学作品、名著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利用网络也主要是网上聊天和玩游戏,跟不要说是网上阅读了。
4.内容无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其次,要明确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再次,提几条关于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建议。
1.学校尽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建立一个标准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保证全校学生有书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2.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还学生阅读的时间,把学生在家的部分电视
时间或题海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3.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班级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放到“图书角”,多开展课外阅读课,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彻底转变对课外阅读的思想观念,抓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语文课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4.学生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其次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的本领。最后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用眼,更要用心,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最后,谈谈课外阅读研究实践探索。
一、确定阅读方向
这个环节由教师在阅读前做好准备,以便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1、定向阅读(专题阅读)
这种方式是课本的延伸,是探究的深入,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课本某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或某个知识点,搜集与此相关的课内外读物,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探究创造,最后交流探讨,归纳总结。例如,在学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阿长与〈山海经〉》后,组织学生定向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2、自由阅读
以各种期刊、杂志、报纸等内容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有效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面。在阅读活动中,我主要向学生推荐了《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另外,还把教学大纲中指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节约的零花钱买书,以备自由阅读时人人都有书可读。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深受学生的欢迎。
3、比较阅读
可以同类比较阅读,可以是异类比较阅读,也可以是反向阅读。比如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可以阅读 的《苏州园林》,比较其中的写法及写作角度、语言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进行读法指导
在学生阅读前,应集中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把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方法介绍给学生,速读、默读、朗读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读会变为会学会读,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分层次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把阅读品味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只做一个向导,及时地为学生的阅读“导航”。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我在阅读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一个人都有阅读的任务和目标,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层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层:心有灵犀。即要求边读边记,找出感点,遇到与自己的心灵有交汇的地方,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想,以备交流。这一层次适应于写作感悟能力很强的学生。
B层:读书偶得。即要求边读边想,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加一两句评语,写在读书笔记上,以便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C层:最佳眼光。即把自己喜欢的名句佳篇积累起来,整理到集锦本上,作为写作素材,以备查阅。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一般的学生。
以上三个层次的不同的阅读要求,能有效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使阅读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充满激情。
以上的阅读模式是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阅读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充实精神底蕴,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修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质、个人素养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让大家一起来为北峰山区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2011.9.10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应用之我见
瑞昌市乐园学校梁霞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设备日益普及,即使是笔者所在的偏远山区学校,近年来也实现了班班都有多媒体的梦想。这为广大农村教师进一步拓宽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要真正学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让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笔者结合这些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粗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敬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要全面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多媒体教学相比较于传统教学而言,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它作为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大幅减少板书、绘图、不必要的描述讲解等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从而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同时,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景象转化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而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抽象事物形象化,突出重难点
CAI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静态变动态,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由抽象符号到具体形象的转换,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运用不恰当,也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
1、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2、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不良的方向转变。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
3、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不应当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和原理教授给学生,相反,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实施教学。
2、辅助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
3、适合性原则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要适时,更要适当。在课件制作时要注意,所采用信息必须符合大纲,符合教学主题。不符合的,坚决不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难以理解的、较抽象的概念或道理等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恰巧是适合用多媒体表现的。
4、趣味性原则
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注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5、艺术性原则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精美一点。
三、要努力克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要给学生留足思维时间: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2、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要还真实感于课堂:要尽可能使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富有真实感,不能过分地夸大或缩小,学生与机器交流,本身就缺乏一种真实性,如果我们的画面过于夸张、虚拟,那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科学失去信心和丧失科学能力。
总之,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另一个方面,又必须把握好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不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相反,应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教室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核心地位;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