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同样的一辈子外出打工和在家乡混的区别有感
读《同样的一辈子,外出打工和在家乡混的区别》
有感
我于2月22日转载了网友《同样的一辈子,外出打工和在家乡混的区别》的连环画,读后颇有感触,于是转载在空间里,让我的网友们也读一读,体会一下个中说不出、话不出的滋味。
我犹如连环画中描绘的那个外出打工仔,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后,整天埋头做事、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机会来了,国家终于重视技术干部了,开始评定技术职称。我从普通的助理会计师(那时大学毕业出来的技术职称直接定为助理会计师)被评为会计师、又过了几年被评为高级职称。我是幸运的,从一名普通的会计员晋升为财务科长、到后来的财务部经理、财务总监……职称与职务我多占了。我与连环画中的打工仔所不同的是,他从偏远的农村考上大学、在省城找了工作单位。我的经历恰恰相反。
1965年,我从上海的一个区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班上总共五十来个同学。那一年还不错,我们班考上大学的有20来号人,绝大部分人在上海的大学求读,我是其中的一个。剩下的20多个没有考上大学的人,直接被上海的企事业单位招收为职工。五年过去了,1970年,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全部被国家统一分配到外地,我被分配到某省会城市的中央企业工作(我还是很幸运的,有的同学被分配到偏远的地区),从此开始外出打工的生涯。过了一年回上海探亲,我和在上海的高中同学聚会,我真羡慕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那些同学——工作比我早参加五年、也就是说钱比我早拿五年,恋爱结婚比我早更多年,尤其是女同学早结婚生子了(那时我还是光棍)。令人更羡慕的是,没有靠上大学的同学全部在自己家乡——上海工作、生活,而我远在他乡,远离父母亲人,孤苦伶仃一个人。十几年后我提干了,而我在上海的老同学若是思想进步一点、脑子灵光一点的也早早提干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生在那个年代还是很吃香的)。
读罢《同样的一辈子,外出打工和在家乡混的区别》一文后,叫我怎能不感慨万千!我的感慨与《同》文不同的是,一个是强调“外出打工和在家乡混的区别”,一个是“考上大学的,还不如考不上大学的” 切肤之感慨。
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
温柔的老头
2013年2月25日
第二篇:同样的一辈子 外出打工和在家乡混的区别(组图)
同样的一辈子!外出打工和在家乡混的区别!
小强每天在村里晃悠,爹妈看着发愁,心想这孩子将来怎么办呀。
小明每日都苦读诗书,父母喜在心里,村里人都认定他必有出息。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十九岁。
小强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来到了高速公路的工地,保底工资三千块。
小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读的是道路与桥梁专业,学费每年五千多。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三岁。
小强的爹妈给他说个巧媳妇,是邻村的,特别贤惠。
小明在大学里谈了个女朋友,是邻校的,很有文化。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四岁。
小强在老家结了婚,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给他洗衣做饭,恩爱有加。
小明终于大学毕业,找了施工单位工作,跟女友分居两地,朝思暮想。
小强每天很快乐,下了班就没事,吃了饭和媳妇散散步,晚上便和工友打麻将看
电视。
小明每天很忙碌,白天跑遍工地,晚上还做资料画图纸,好久不见的女友跟他分
手了。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八岁。
小强攒下了二十万,已是两个娃娃的爹,心想着回家盖栋漂亮的楼房。
小明过了中级职称,还是单身一个人过,心想着再干几年就是高级了。
小强在农村老家盖了两层小楼,装修很漂亮,剩的钱买了一群仔,让媳妇回家种
地养猪。
小明在城里贷款买了一套新房,按揭三千多,父母给介绍了新女朋友,在城里上
班很少见面。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一岁。小强媳妇从老家打电话来说:小强,现在家里有房有存款,咱喂喂猪,种种地,很幸福了,家里不能没有男人,你快回来吧。
小明媳妇从城里打电话来说:小明,小孩的借读费要十五万呢,家里没有存款了,你看能不能找公司借点。
小强听了媳妇的话,离开了工地,回老家跟老婆一起养猪,照顾父母小孩。
小明听了妻子的话,更努力工作,去了偏远又艰苦的工地,很难回家一次。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五岁。
猪肉价格疯涨,小强的一大圈猪成了宝贝,一年赚了十几万。
通货膨胀严重,小明的公司很难接到项目,很多人都待岗了。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五十岁了。
小强已是三个孙子的爷爷,天天晒着太阳、抽着旱烟,在村里转悠。
小明已是高级路桥工程师,天天顶着太阳、皱着眉头,在工地检查。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六十岁了。
小强过六十大寿,老伴说:一家团圆多好呀,家里的事就让娃们打理吧,外面有
啥好玩的地方,咱出去转转。
小明退休摆酒席,领导说:回家歇着没意思,返聘回单位做技术顾问吧,工地上
有什么问题,您给指导指导。
小强病了一场,小强拉着老伴的手说:我活了快七十岁了,有儿有孙的,知足了。
小明病了一场,小明抚着妻子的手说:我在外工作几十年,让你受苦了,对不起。
由于长期的体力劳动,吃的是自家种的菜、养的猪,小强的身体一直都很硬朗,慢慢的就恢复了。
由于长期的熬夜加班,小明喝酒应酬、工地食堂饭菜也很差,身上落下很多毛病,很快就去世了。
八十岁的小强蹲在村头抽着旱烟袋,看着远远的山; 远远的山上有一片公墓,小明已在那里静静睡去;
小强在鞋底磕磕烟灰,拄着拐杖站起身,望了望那片公墓,自言自语地说:唉,都是一辈子呀……
谨以此日志献给工作在大城市,付出了青春、爱情、亲情甚至生命的人们。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希望大家给自己多一些时间,给家人多一些关爱!
这确实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小明和小强两个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人的需求不同。人通常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现在最通常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主张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大意是基本的需求,即生存的的需求。衣食住行即属此列。再高一点的,还有生殖的需求,要生孩子使人类得以延续。对于小强来说,到前两点就行了,这也是近半数人的基本需求。不过,如果读了许多破书,人的理性高于本能以后,就会有了更多的欲望。比如再高一点的,还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话挺文的,说白了就是,得让人认识我,尊重我,我以及我周围的人要以我的存在而有欣悉之感。再白一点说,就是得让人们认为我挺牛逼的,衣锦还乡就是这个层次的需求。人类的一切爱与被爱和多数的欲望都从这第三个层次产生。这也是另一半人的需求。再高一点层次的还有,比如权力的需求,精神上追求自由的需求等等,不过那以上需求的人,就是少之又少了。
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同等层次需求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论成功与否。我想,让小明和小强互换个活法,想必他们都将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所以,现在仍在打拼的哥们们,你们觉得痛苦,不过让你们回到农村老家种地养猪,估计你将更加痛苦。所以,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那就去追吧,对追求的渴望与过程是你们最大的人生收获,估计在奋斗,在打拼的朋友们,没几个是为钱的,钱对这批人来说,只是个符号,只是个证明自己的象征,追求在自己事业和人生取得成功,收获自我价值才是最大的幸福。现在生活虽苦,但如果告诉你在家里给你建了大房子,买了车,娶了媳妇,让你放弃在城市里的事业和工作回家过日子去,在这里叹气自己打拼痛苦的朋友们没一个会回家去享福的。所以,你们比停在那两个需求层次上的人幸福多了,虽然看上去你们比他们更加辛苦,不过你们有勇气有机会迈出这一步,去追求他们永远都不敢想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奋斗吧朋友们。
呵呵,其实这个笑话反映的,是近几年的很多社会问题
房地产泡沫经济,物价高涨,通货膨胀,高收费,低水平的教育体制,大学生待业,失业率居高不下每年创新高,食品安全-------现在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再度高涨。类似改革开放之初那会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写书的不如卖白薯的’社会环境。
现在的社会瞩目焦点(或者说艳羡的对象)大多是大官,权贵,房地产大鳄,承包商,煤老板,矿老板,以及他们的‘异性朋友’‘干女儿’之流,上网露这露那的‘不雅’照片,视频。被鄙视/贬低的,是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改革开放之初那会,是宣传打破铁饭碗,删减臃肿的官僚机制,号召辞职下海,单干!
现在,是宣传抢上铁饭碗,钻入庞大的‘体制内’,号召考上公务员,提干!
典型的读书无用论
第一 小强和小明的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小明是的只会循规蹈矩的呆子,而小强则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二者都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其二 这当中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比如说小明孩子的借读费居然有15万之多,这是在国外读书吗?
其三 小强一辈子没一点追求 还摆出一副看破世事的样子
简直就是以偏概全!把所有上过学和没上过学的比,看看百分比才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