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休第二天,他发求职信想“干到老”
退休第二天,他发求职信想“干到老” 60多岁的周大妈拉着老伴坐在医生的诊室里,第一句话就说:“我觉得他有病,医生你给看看。”老伴不太情愿地跟着坐下来。
原来,周大伯去年退休的,搞了一辈子技术,而且是吃香的建筑行业。60岁退休了,但看上去还像40多岁的中年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这一退休,“周工”的角色就变成了周大伯,他有点接受不了。
他退休第二天就给自己重新做了一份简历,去一些单位求职了。
“我不要求很高的工资,也不用缴五险一金,我就想让自己继续发光发热。”这是他简历中的最后一句话。
找工作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周大伯接连碰壁了六七家单位。周大妈劝他:“退休了就应该休息,给年轻人腾位置,不然那么多大学生找工作多困难?你发挥余热,跟我去做西湖义工好了,一样能发挥余热啊!”
为了让周大伯分心不要想着找专业工作,周大妈制定了二人生活作息表:每周做义工两个半天,爬山两个半天,去勾庄买蔬菜一天,周末去看孙子,顺便给儿子女儿送点新鲜蔬菜。可是,没出2个月,周大伯就觉得自己身体出问题了:吃饭没胃口,晚上经常失眠,有时候还有胸闷等症状。但去两家医院就诊,却又都没查出什么病,最后有医生建议他看看心理医生。
昨日义诊之后,医生诊断,周大伯已经患上了抑郁症,需要用药治疗了。点评:抛开事业,找到新的生活重心
周大伯一心想要找工作,说明他心理上非常依赖原有的社会关系,没有做好重建生活的准备。
虽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退休“转型”时,能保持“退而不休”状态是好的,比如返聘继续工作,或者做做义工,但决不能仍抱有“一颗红心一种准备”的心态,只想着把原有的事业进行到底,而不学会变通与适应新的生活节奏,这样一旦受到心理挫折之后,就会产生问题。
老年科病区主任陈梅芳建议,重新建立自己的圈子,建立自己的生活重心,比如利用兴趣爱好,找到下棋、跳舞、书法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平时也可以形成规律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第二篇:我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你干到老那年轻人怎么办
我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你干到老那年轻人怎么办
秦伯益院士
本报首席记者 王曦煜
近日,年已8旬的院士沈国舫想退休,其所在的中国林业大学却死活不放,让老院士很是无奈。他说自己最羡慕的人就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准退休的院士秦伯益。
秦伯益,何许人也?
他是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工程院资深院士、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少将军衔。今年81岁的秦院士在2005年获准退休,至今已近9年。
本报记者22日专访了秦伯益院士,听到记者是杭州的,他笑着说,“我这几年写的书还送了几本给你们杭州的几家图书馆,杭州是个好地方。”
在谈到自己退休的决定时,他哈哈大笑,“我很庆幸当年坚持退休。”而对于此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秦院士说,确实是时候了。
对话秦伯益院士
记者:您退休已经有9年了,这些年您主要做些什么呢?
秦伯益:其实我只做了两件事,旅行和写书。我2005年退休的时候已经72岁了,但是还是很喜欢旅行,这些年,一半的时间都在路上。闲下来的时候就写写书。
记者:那您工作方面全部放下了?
秦伯益:是的,我工作基本都放下了,兼职也早在退休的时候就全部辞去了,一个不留。现在我是无事一身轻,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热衷兼职,就是不退。年轻人都找不到工作,你要干到老,年轻人怎么办?有些教授,尤其是院士,动辄上主席台讲话做指示。你离了自己的专业,还懂什么?
我现在偶然去做些报告讲座,也就是讲讲文化和养老方面的话题。
记者:您提到自己写书,主要写些什么?
秦伯益:我这些年已经写了3本书,最早写了《漫说科教》,内容主要是科普方面的。后来写了《秦伯益游记——美兮九州景》等两本游记,九州景这本书收了40篇游记,还有2568张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我这个人要求高,曾经为了一张壶口瀑布的照片,我去了3次。现在第四本书正要动笔。
记者:听说您从1994年就开始计划周游全国了,是真的吗?
秦伯益:呵呵,是真的。我一直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这些年,把我国37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景点,20个世界地质公园,110个历史文化名城,18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30个国家遗产全部游遍。我很高兴,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我这个夙愿。
记者:您出门旅行,是和家人一起吗?
秦伯益:不是的,我喜欢一个人旅行,一般都是独行。而且我旅行都是自己掏钱,我觉得只有自己花钱的旅行,才会认真去看,去感受。虽然我打招呼肯定到处有人招待,但没意思。我们不能花公家的钱去做自己的事。
记者:任继愈先生曾评价您“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既忧国忧民,又有军人的爽直”。您当年坚持退休是不是和您的个性有关?
秦伯益:确实,我是个个性比较强的人,可以说是个“异类”。我一直坚持“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不做不必自己做的事情”。我当了院领导后,有人说,你这个领导和其他的领导做派不一样;我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又有人说,你这个将军和别的将军做派不一样;我评了院士以后,还有人说,你这个院士与其他院士不一样。我一直觉得,那个不一样的才是真正的我。至于院长、少将、院士只是我的职务行为,那是组织上对我的认可,并不是我要刻意追求的。
记者:当年坚持退休是出于什么考虑?
秦伯益:其实我对于退休的想法在评上院士之前就有了,我是否退休和当不当院士没有关系,我只是没有因为当上院士而改变自己的初衷罢了。我坚持退休只是为了在人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可以自由地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到处走走看看,不枉此生。
记者:听说您为了退休打了很多次报告,压力还是有的吧?
秦伯益:我2004年开始打退休报告,打过几次后,在2005年由中央军委特批。我考虑得比较远,很早就开始注意培养接班人了,不然你拍拍屁股说走就走,那让单位情何以堪,给自己留退路,首先要帮别人也想好退路。当然我们部队里面领导个性都直,看我很坚决,也就放我一马了。
记者:沈国舫院士想退休不可得,这事您听说了吗,他有没有和您说过退休的想法?
秦伯益:沈老是我们副院长,以前我们很熟,他和我私下聊的时候也偶然谈起过想退休的想法,其实以前他也跟单位提过,不过那边不放。我个人觉得吧,如果真的有勇气去踏出这一步,那就不要顾虑那么多了。
其实我们说院士退休,只是从工作中退下来,院士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可以一直保留,就像“劳动模范”、“战斗英雄”这样的称号,晚年不劳动了,不战斗了,荣誉还是在的。
所以退休和退出是两个概念,退出的话就是连院士的称号及待遇一并去掉,这方面的讨论其实以前也有,甚至有彻底取消院士制度的提法,但是最终都没有实质性结果。
记者:退休之后,您心情怎么样?
秦伯益(哈哈大笑):心情很好,生活也轻松了很多。我现在是资深院士,就更自由了。我很庆幸当年坚持退休这个决定。我一直希望“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普通百姓中间行走。”
记者:最近《决定》明确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您怎么看?
秦伯益:院士制度那么多年下来,确实问题很多,现在也是时候改革了。院士制度本没有错,就是现实中被扭曲了,我只希望能够“质本洁来还洁去”。
我还是以前那句话,院士不能永葆青春,但是必须永保清白。
新闻背景
8旬院士想退休,学校死活不放
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他们不肯放,即使我到80岁了”。
沈国舫还是环保部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方顾问,今年他也表达了请辞的意思,结果对方硬拉着不放,理由是这个岗位既要中文行,又要外文行,还要知识面广。“他们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顶替”。
院士到底有没有退休机制?在沈国舫看来,没有。“没有文件规定说,院士何时办理退休手续。也没有一个单位说希望你退休,都希望你留下”。
2002年,秦伯益院士就深感一些院士的兼职顾问实在太多,成了花瓶,于是写了一篇《院士不是花瓶》,该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引发了当时人们对于院士制度的思考,秦伯益院士的直言敢言让很多人感慨。10多年过去了,文章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似乎愈演愈烈,让我们重读一下秦院士的这篇短文,斯为长者之言。
院士不是花瓶》
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人们仰慕院士,称颂院士;各单位竞相争取院士,求攀院士。但好事做过了头,常适得其反。
我的专业是药理学,长期从事新药评价工作。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初几年,我几乎兼任过国家和军队医药界各种评审机构的评委。不下十几家医药院校和政府机构请我当兼职教授或顾问。那时,大部分邀请我都接受了,也努力想把这些工作做好。久而久之,却发现事情远不是原来想像的那么单纯。有些工作是我国科学管理中繁琐体制造成的无效劳动,有些是别人想借重“院士”的招牌以提高他自己的学术品位。颁奖会上请我给获奖者发个奖,让群众鼓鼓掌;联谊会上一些不相识的人请我站立中央,让他们轮流照照相;无非都是迎来送往,逢场作戏;耳边尽是阿谀奉承之辞,嘴上都是不关痛痒的话。“终身荣誉”倒像一只花瓶,供人观赏。
人们真的喜欢观赏我们这些锈迹斑斑的古旧花瓶吗?北京大学一位好友教授对我说:“我看你们评上院士后,几乎没有再出什么新的大成果了。”医科院一个下属医院的院长曾当面对我们几位院士说:“你们老先生都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工作需要你们,还是你们需要工作?”
很好!原来如此。我明白了王选院士说过的至理名言:“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从去年起,我谢辞各种应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事。
希望社会上爱护“院士”,不要再“炒院士”了。把“院士”炒糊了,不是国家的幸事。在无聊的“炒作”声浪中我们有权利说:“不!”我们的“院士”称号上凝聚着无数同事们的辛勤劳动,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希望。我们不可能永葆青春,但我们必须永保清白。
院士制度病了,得治
本报首席记者 王曦煜
这些年,有关院士的新闻不绝于耳,其中有些并不那么光彩。
院士制度,究竟怎么了?
秦伯益院士对此快人快语:院士制度“病了”,得治。
而日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出的药方是: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院士制度的改革,在多年讨论无果后,终于从高层的决策中,破冰启动。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决定》出来仅仅4天后,武汉政府发布消息称,明年起,当地出一个工程院院士,奖励其所在公司1000万元发展基金。新华社称其为国内首个为院士明码标价的产业升级方案,并指其拿纳税人的钱去给政府贴金。
在记者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院士制度的改革,确实是时候了,也势在必行。
公关与投诉
这两大痼疾愈演愈烈
院士秦伯益表示,院士制度其实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在现实中被各种利益扭曲了。比如现在增选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院士制度的两个“瘟疫”:公关和投诉。
首先是公关,“现在几乎没有人不公关,有些院士候选人不想公关的,也被绑架公关,因为不公关就吃亏。”
据了解,我国增选院士每两年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
院士候选人通过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一种是由3名以上院士直接推荐的候选人。二是由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此类候选人,要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选。
然后再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进行评审和选举。
这种遴选模式导致了公关的可能和泛滥。目前,院士评选中甚至出现由单位出面组织的强大公关团队,且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而这一情况也引起了中科院和工程院的注意。
2012年5月通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首次被引入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增选期间,不仅要杜绝请客送礼,还拒绝干扰推荐工作,叫停院士候选人及所在单位各种名目的学术交流、考察、评奖等活动。违反规定的候选人将被终止评选甚至取消下一次推荐的资格。
除了公关之外,投诉举报也是个大问题,“不投诉申请人就自己吹嘘,一投诉就种种恶意投诉。”
据了解,由于可以匿名举报,成本很低,所以最近几年,特别是院士增选的年份,针对院士候选人的举报层出不穷。今年,中国工程院初步候选人有500多人,第一轮过后,只剩下100多人,这100多人中,有超过半数被投诉。
这些投诉中,有的是学术问题,有的是作风和经济问题。
而调查是个更麻烦的事,院士们也不愿去,调查也往往没有结果。
比如张曙光成为候选人后投诉不断,中科院成立了调查组。但是,这种调查却只能采取“组织”对“组织”的方式,要求原铁道部进行调查。而原铁道部声称,学术成果的确是张曙光的,态度肯定。
“这很简单,单位怎么可能说自己推荐的人有问题呢,这显然不现实。所以很多调查就是走个过场,最后就是选的时候由院士自己判断,这个就导致人缘好的就上了,平时得罪人的就没票。”秦伯益说。
可以考虑
以80岁为限退休
院士制度在国外仅仅是学术会员群体,不仅没有特殊待遇,而且还要缴纳会费。但在国内,院士不仅是一项荣誉称号,更掺杂了科研经费分配、学术课题评审等巨大的利益。
近年来,多位知名学者呼吁改革中国院士制度,将院士恢复为终身荣誉,而不再是“终身特权”。
而早在2005年上海举行的“院士圆桌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院士甚至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
当时有与会院士直言,当学术权和行政权结合,就产生了“学官”群体,他们通吃官场、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导致一系列不公和腐败问题。
秦伯益说,不少院士确实被利益群体“绑架”,而自己也并不想退;有些人则是年纪大了确实想退但是被单位拉住脱不了身;另外有些院士一辈子做研究,也没有别的什么个人爱好,所以他退下来也不知道做什么。“让他们退休,就跟生命要结束一样,很难”。
他说,其实关于院士退休和退出的问题,两院内部有过多次讨论。“我自己就参加了五六次,但是最后都没有一致意见,分歧太大。”在他看来,应该给院士本人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院士几岁可以退休,如何退休,怎么退休,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类似的规定只是80岁转为资深院士,除了可以自由参与院士会议,其他待遇不变。对此秦伯益表示,可以考虑以80岁为限退休。
院士制度
改革破冰
15日,《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这意味着院士制度改革终于“破冰”,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
中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建立有效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制度和机制。中国工程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着手研究拟定改革的工作设想。
有分析指出,院士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其实还是院士制度的去利益化,只有取消院士特殊的经济待遇和学术待遇,让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这样,不与利益挂钩,没有学术特权,那么年龄和终身制其实都不是问题。
院士制度其实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在现实中被各种利益扭曲了。
第三篇:市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精神推动改革开放科学发
市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重要讲话精神
继续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精神
推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来源:2010年08月24日《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叶晓滨 肖意)8月23日下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考察深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深化对特区新使命的认识,在特区30周年的起点上继续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的精神,努力将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推上新的水平。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在会上作了传达。市委常委,以及市其他几套班子主要领导、各区各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浦、市政协主席白天、市委副书记王穗明等与会领导纷纷发言,畅谈学习贯彻温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会议认为,在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第8次来到深圳考察指导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特殊的关心 1
与厚爱,体现了温总理对深圳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待。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30年来的巨大成就、重要贡献和宝贵经验,对新形势下特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强调了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再次发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对进一步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深圳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指出,温总理的讲话,是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为契机,在新起点上对全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再强调、再推动的一篇重要讲话。讲话通篇与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再次宣示了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讲话中强调的“四个清醒认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立足于破解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难题,立足于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真正做到头脑清醒、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毫不动摇地继续走改革开放之路。
会议指出,温总理在讲话中把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与全国的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再一次明确了特区的地位和作用。
讲话立足新形势,赋予经济特区建设“三个区”的新使命,即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提出了“四个新”的要求,即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再次重申支持深圳推进“四个先行先试”,“相信深圳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担当重任”;强调了特区发展的“五个字”原则:即坚持“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立足“干”;明确了未来特区发展的“五个重要内涵”,即努力建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产业体系、高尚的文化品位、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的现代化新特区。这是继批复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后,对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提出的新要求,赋予了深圳在全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崇高使命,体现了对深圳的高度信任和期待。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深刻领会,深化对特区新使命的认识,切实肩负起特区的新使命。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我市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讲话的学习贯彻,重在领会精神实质、重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重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会议就抓好贯彻落实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统一到温总理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活动,在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干劲,增强办好特区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性和内在动力,巩固和提升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形成的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快深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步伐。二要强力推进“四个先行先试”,努力在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梳理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方案》中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改革项目,按照“四个先行先试”的要求,力争拿出一些在全国范围有分量、有影响、有示范效应的重大改革举措。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在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改革上继续大胆探索。三要深入推进深港合作,提升国际参与和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更高层面的对外开放。要以加快开发前海为重点推进深港合作,力争重现当年特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景象,全力把前海地区打造成为深港经济融合的对接点,成为引领珠三角乃至全国服务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要继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引导和扶持一批基础好、实力强的行业龙头和优势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四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争当科
学发展的示范区。五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争当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要像过去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建设市民满意的幸福城市家园,不辜负总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