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性修养 弘扬优良作风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深入贯彻《决定》精神,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勇做时代先锋。
坚持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是全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成就。
牢记根本宗旨,永做人民公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做人民公仆,反映在思想认识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努力实现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反映在实际工作上,就是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映在服务群众上,就是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党内民主,倡导民主风气。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党内民主,尤其需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能由“一把手”说了算,而要经过集体讨论,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本文来自[范文大全]***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兢兢业业完成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做到肯干事、多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保持清正廉洁;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对不正之风敢于批评,不搞好人主义,同时做到虚怀若谷,善于听取意见,自觉接受监督。
增强党纪观念,维护党的团结。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党中央对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也是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风险,就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正是通过党的坚强团结来实现的。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是共产党员讲党性的集中体现,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可靠保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作出表率。一是出于公心,在工作中不能掺杂私利私心;二是严守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三是服从大局,不争名争利;四是坦诚相待、互相配合,容人容事、求同存异;五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维护团结、促进和谐。
第二篇:党性修养-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 弘扬优良作风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八
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和正确利益观,增强党的纪律观念,这是时代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
“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把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优良作风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
加强党性、改进作风,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和措施上,围绕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民主团结、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加强党性、改进作风,重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优良作风,应该体现在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上,体现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体现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各级党组织要从教育培训、培养锻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作风要求、纪律规定等方面制定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具体要求,努力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既是对我们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也是对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现实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带领人民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一定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认识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在实践中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中将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挥纪律严明这个优势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七
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优良作风、保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的前提条件。
当前,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薄,自恃地位特殊,放松纪律约束,对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决定和各项规定,不认真贯彻执行,我们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实践证明,对中央三令五申的禁令和规章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我们这个党就会被搞散,我们这个国家就会被搞散,就谈不上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保证政令畅通。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党的组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坚决纠正用人上的不当之风,坚决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经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党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超越职权插手具体建设项目,更不能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决不允许侵犯群众权益,决不允许欺压群众。一定要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等各项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到清正廉洁。
纵览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什么时候党的纪律严明,党的战斗力就会增强,党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尤其需要更加充分发挥我们党纪律严明这个优势,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团结奋斗,就能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六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员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面对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面对社会上种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能不能坚持正确利益观,对领导干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
在利益观的考验面前,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甚至滑向违法违纪的深渊。
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亲友谋取私利。有的违规建房、住房超标准、收受礼金购物卡、投资入股谋利。这虽是个别现象,却充分说明,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利益观,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抵挡住金钱和物欲的诱惑。
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不讳言利益,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领导干部也有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正当利益。对于领导干部的正当利益,组织上应该维护。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更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尤其不能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富起来就感到心理失衡,觉得自己吃了亏,总想着攀比仿效,总琢磨给自己找好后路。这样想问题,没有不犯错误的,没有不走到邪路上去的!大量案例警示我们,个人主义逐步发展、恶性膨胀,必然导致以权谋私、走向消极腐败和堕落。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正确看待个人利益,正确看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多想想为党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
正确利益观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茫,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动摇,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不失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人民日报评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五
怎样看待政绩,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子孙。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党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事实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
政绩最终都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加以检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与不好,应该是实践说了算,应该是群众说了算,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政绩,以这样的尺度检验政绩,以这样的精神追求政绩,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人民日报评论员:责任重于泰山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四
领导就是责任。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责任心强,就会把困难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责任心不强,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在其位不谋其政,碰到问题不解决,遇到矛盾绕着走,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结果就会问题越积越多,以致酿成大祸。
领导干部负有领导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应对突发事件等重要责任。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责任意识强,就会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负其责。相反,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就很难到位甚至缺位。工作有难易之分,能力有高低之别,但关键的还是责任心。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工作勤勉,兢兢业业,带领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但是,也要看到,确有人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漂浮,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贪图安逸,奢侈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甚至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享乐主义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害了人民群众利益,阻碍了我们事业的发展。
我们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往往与一些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负责任直接相关。一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惨剧,后果触目惊心、教训十分惨痛。如果相关领导干部能够负起责任,这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责任重于泰山。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带头落实责任制。特别是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地区、部门、行业、部位、环节,要反复督促检查,一抓到底,严防死守,杜绝隐患。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
2009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中,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肩负的重任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落实上,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党的嘱托和人民的期待。
仲祖文:引才的关键是引心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工作日益重视,纷纷加大引才力度,尤其是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想方设法吸引海外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只注重政策优惠、物质待遇,不重视人文关怀、情感沟通,引才没有去引心。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人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徐庶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是因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用人者必须赢其心,人才方会尽其智。
引才要引心,首先要激发人才的爱国心。爱国主义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李四光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冲破层层阻力毅然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和人民。今天留学海外的人才,同样身在异乡,情系桑梓,满怀爱国之心。我们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鼓舞他们,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吸引他们,为他们实现报国之志开辟更加畅通的渠道。
引才要引心,关键要激励人才的事业心。海外人才回国,看重的是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坚持以用为本,让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好地引心聚才。要改变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让引进的人才有机会领衔或参与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要破除阻碍人才发挥作用的各种樊篱,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要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让他们有职有权有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引才要引心,一定要尊重人才的自尊心。大凡人才,自尊心都比较强。要真心实意与人才交朋友,尊重他们的个性,包容他们的差异,使他们感受到信赖和光荣。要保护创新、宽容失误,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和学术氛围。要创新激励机制,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使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新一轮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潮正在形成。我们要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广揽四海英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服务于大局
2009年的春天,党风政风问题一再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提出,把党的作风问题作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就严禁以各种名义公款出国(境)旅游、严格公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使用等事项提出了八项要求;3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同月,“两会”召开,据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调查,民众对“两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反腐败名列榜首。党风廉政问题又一次位居舆论中心。
在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困难之时,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层到普通民众,都对党风廉政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当有重要理由:
一是树立信心、克服经济困难之需要。温家宝曾几次谈到,面对经济发展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然而,信心从何而来?对执政党的各级领导者来说,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等等,都是信心的来源。但对于长期执政的党来说,能否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唤起民众的信任——信心,共克时艰,带有更大的难度。比如,某些具体政策是否正确,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其贯彻执行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如果民众认为执政党与政府不是特殊利益集团、是真正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就会拥护暂时不能见效的政策;而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较低时,其政策即使正确也难以得到民众认同,执行的阻力也相应产生,这就是信心问题。换句话说,民众的信心来源于对党和政府行为表现的认可,而作风作为党性和世界观的一种外在表现,是直接影响人民信心的重要因素。党的作风服务于大局,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经验。
二是增强凝聚力、创造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之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社会的和谐与执政党、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腐败现象和奢侈浪费、官僚主义等等不良作风则是对公平正义的最大损害,腐蚀社会主流价值观,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有些问题,比如,日常工作中的官僚主义;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得过且过、没有干事的心态;遇事推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乱子等等,虽不能划入腐败的范畴,但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并且,由于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常态性工作中出现的,更直接影响了执政党与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近年来各地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中,相当一部分与党风政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关。没有良好的党风政风,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是保障党的性质之需要。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向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党的性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腐败和各种不良作风是相悖的。党的先进性内含着作风层面理应走在时代前列,理应符合人民的需求,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形成适应改革开放的新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中央文件所作的各项规定,就不仅仅是出于扭转经济局面的需要,还是保障党的性质,维护党的先进性,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中央文件提到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公款出国旅游等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强调了。这些问题一再出现,说明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提起的话题,只有从经济体制和执政体制改革的源头综合治理,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领导干部,要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就必须要在尽责、感恩、敬业、守信、立德、节欲方面下功夫。
要尽责。要把尽责作为首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做好岗位职责内的事,做好群众需要做的事,做好别人不爱做的事,做好别人不会做的事,并且能够甘于寂寞,长期坚持,做得让组织满意,让同事满意,让群众满意,让自己满意,这样才算是尽到了责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多尽责、善尽责、尽到责,这样不但出成绩、出业绩、出政绩,而且在尽责中增长了才干、充实了生活、愉悦了身心。
要感恩。感恩就是要在其位、谋其事、用其智、竭其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感恩就是要将感恩之心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强化感恩之心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比较,往上比,副职可能不如正职,一般岗位可能不如重要岗位;往下比,在人多职位少的情况下,能获得现有的工作、职位、报酬,已经是无比幸运了。大家应该知足,应该用感恩之心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不要总是抱怨自己付出太多,提拔太慢,得到太少。
要敬业。敬业是干部必备的素质。敬业,才能乐业;敬业,才能爱业;敬业,才能修业;敬业,才能精业;敬业,才能兴业。敬业,才会将心思、时间、精力用在工作上,以明确的奋斗目标、明确的实施步骤、明确的落实措施一步步向目标靠近。只有有了敬业的精神,才会有敬业的行动。如果有了敬业精神,勤学习,善钻研,就能成为行家里手,形象就会升值,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要守信。经商要讲诚信,为官更要讲诚信。领导干部既要重承诺,更要重践诺,因为假的承诺,必然会带来真的麻烦!老百姓更重视的不是领导干部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作为领导干部,要成为讲诚信、守信用的楷模,要坚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
要立德。胡锦涛同志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组织选用干部把德才兼备作为重要标准,考核干部要考“德能勤绩廉”,有人说官德也是一种政绩。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树起来的丰碑。有道德的人可以得到做人的尊严,得到人们的信赖,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干部的魅力和威信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美德。领导干部要发挥好道德的力量,用美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增强干劲,干成事业。
要节欲。人非圣贤,谁能无欲?有欲望没有错,关键是要把握好欲望之“度”,要有底线,必须要将欲望控制在法纪制度、道德良心允许的范围之内。有些人生活得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贪图太多。要以史为镜、以案为戒,束紧名缰利锁,学会节制欲望,绝不能为欲所困,为欲所害。只要不盲目攀比,主动去非分之想、远不正之风、弃不义之财,就能知足常乐。
执政意识是党在执政后对自身状况、客观条件、历史责任、奋斗目标以及面临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它标志着执政党在政治上成熟和理论上自觉的程度。党员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执政意识的有无和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与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既是一种政治身份意识,就是时刻不忘自己是党的执政骨干力量,自觉把自己所从事和担负的工作与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考虑和谋划;也是一种使命意识,就是时刻铭记党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奋斗目标,自觉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实践表明,不断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对于建设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保持党在整体上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前提。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基本资源。党的创造力离不开党员领导干部创造性工作的态度、智慧及行动效果。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性的思想来源,是对党的事业的认同、参与的自觉意识。党员领导干部具备了执政意识,才可能在执政大局下思考问题、布置工作和采取行动,使一切工作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才可能进一步自觉履行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发挥领导骨干作用,始终保持创造的积极性。这样,党才有活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先进性的一面旗帜,是党号召和凝聚人民群众并得到人民群众支持与拥护的强大思想武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继续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被“西化”、“分化”了,必将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坚强的执政意识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解决当前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与党的执政使命不符合、不适应问题的紧迫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与其重任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随着党所处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重大变化,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着执政意识淡薄、错位的问题。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立场不坚定;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严重脱离群众;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但危害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为什么执政、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特征与内涵
执政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执政实践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先进思想和观念,但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执政意识,也就是自觉巩固政权、维护政权、运用政权以实现党的利益的意识。
始终清醒的政权观念。我们党执政的权力,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力,是人民的权力。毛泽东多次说过,共产党人决不争个人的权力,但对人民的权力、无产阶级的权力,是一定要争、一定要掌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放弃党的领导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背离,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抛弃,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背叛,也就丧失了党的生存权。要增强政权观念,牢固树立确保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我们党手中的信念,明确认识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巩固政权、维护政权这个基本要求和根本前提出发,自觉运用政权实现本阶级利益。
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执政后党员领导干部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脱离群众、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行为是以权谋私,搞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以致腐败堕落。增强执政意识,核心是要增强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执政兴国的发展观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思想上树立了发展观念,一切着眼发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党的执政内容、执政价值、执政资格才能得到体现,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才能得到稳固和提高。要强化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胸怀全局的大局观念。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论在何种岗位上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问题时都要以党执政的大局为重。要了解大局、把握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本地沿革、发展趋势中分析、了解、把握大势;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要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去衡量、去把握,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对于地方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不能搞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局部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全局的发展,当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
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大量出现,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带头弘扬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须强化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新的实践,及时总结新的经验,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
依法执政的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现执政活动法制化;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权力。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必须强化依法用权的法治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强化执政监督,自觉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使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居安思危的警醒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缺少警醒观念,就会安于现状,失去进取精神、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警醒观念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缺乏长远的历史眼光与深邃的战略眼光,将导致既无近虑,亦无远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警醒观念,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未雨绸缪,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在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探究中养成揭示矛盾、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掩盖矛盾,不粉饰问题,敢于正视并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
为政清廉的自律观念。大量事实表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往往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为政清廉的自律观念,自觉加强党性和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得住原则,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党纪国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坚决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的侵蚀,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增强执政意识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以及党组织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
加强理论武装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根本前提。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树立并增强执政意识的政治理论根基。要切实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党员领导干部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引导和帮助党员领导干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投身执政实践活动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断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及时发现问题,反映群众呼声,使自己成为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进而增强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注重选拔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建立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到上级领导机关工作的机制,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内在驱动力。
严格党内生活锻炼是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党内生活锻炼,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党的执政使命的要求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执政意识不断增强,处理党内事务能力不断提高。要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生活中不讲是非不讲原则、好人主义盛行等庸俗作风。要健全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既讲原则、讲是非,又真诚关心、互相帮助,通过谈心谈话达到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增进团结的目的。
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保证。我们党自执政以来,一直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管理的要求,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有效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进一步规范执政行为,保证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是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策。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刻总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的新经验,积极推进选人用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破解选人用人难题,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应紧密结合实际,着力从以下五方面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一、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
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坚持合理规范的有序竞争,把各类优秀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干部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干部的“德”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坚持品行为本、责任为重、务实为要、民意为上、廉洁为贵,真正把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利益,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群众认可、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要坚持面向基层,任人唯贤。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真正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及时发现各方面优秀人才,并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遵循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改进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工作理论、制度、方法和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把民主的要求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坚持依法、按章办事,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真正实现靠制度选人、靠制度用人、靠制度管人。
二、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科学考评办法、百分制量化考核办法和领导干部心理素质测评办法的干部科学考评体系,并普遍运用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对各级干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各级干部从偏重经济建设向强化经济社会全面建设转变,从重GDP、财政收入向重环保、民生转变,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偏重短期效应向突出长期效应转变。
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尽快建立“十项制度”。“五个转变”,就是要在考评内容上实现由单方面考评到全面综合考评的转变;在考评形式上实现由静态固定考评模式到动态多样考评形式的转变;在考评工作重点上由重任职前考评到任职考察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转变;在考评方法上实现由封闭神秘方式向民主公开方式的转变;在考评工作环节上实现由偏重考评过程到兼顾结果运用的转变。“十项制度”,就是要抓住当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时机,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入手,在巩固完善已有制度成果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干部平时考核制度、民意调查制度、民主测评制度、干部学习考核制度、谈话制度、巡视评价干部制度、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制度、考评结果运用制度、考评责任追究制度、干部心理素质测评制度等相关的配套制度。特别是在日常考核制度中,要把干部德的标准列为评价要点,既注重在突发事件、抗御自然灾害、个人进退留转等关键时刻的表现,又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以小节观其大德,全面了解掌握干部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状况,为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要求,要坚持群众公认,用科学的办法选人用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近年来,我省积极构建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2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并指导和推动全省各级党委积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健全全委会票决领导干部任用制度,将全委会票决的范围扩大到省直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含省级领导担任正职部门的常务副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全面建立了“一报告两评议”制度,省、市、县三级在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都要就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作出专题报告,并在全委会委员中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部分市还对当年新提拔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加大了对纪委、组织、公检法等重要岗位干部的交流力度,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安排部署。一是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需要,注重工作能力,强化实绩导向,提高科学性。二是进一步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切实增强民意表达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把好初始提名关。既要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又不能把推荐票数多少作为决定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由党委根据考察的情况、岗位的需求、班子的结构和干部的发展潜力,综合分析、集体决定。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破除干部工作的封闭性和神秘化,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四是不断完善差额选拔干部方式,根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等方法。五是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满5年、其他岗位满10年的干部进行横向、纵向交流,并加大对新提拔任职的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促进干部合理流动,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构建来自基层一线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进一步加大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2008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的要求,紧密结合山西实际,联动考虑,整体运作,一方面精心选拔优秀基层干部到各级党政机关,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了1200名乡镇公务员,公开选拔了30名优秀乡镇(街道)书记到省直机关任职,选拔了一批优秀县委书记到省直厅局领导岗位任职;另一方面,选派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选派了119名年轻干部到县(市、区)挂职,选聘了1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人才培养选拔链,调动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我们将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紧密结合山西实际,立足于未来10年和更长时间对领导人才的战略需要,切实抓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继续从省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挂职和任职,从企业、乡镇选派一批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继续选聘1万名大学生村干部。二是进一步选拔基层优秀干部进入各级领导机关。认真总结从县、乡两级选拔党委书记到上级机关部门任职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措施和办法。继续做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当年新考录的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村干部的比例不低于50%。市、县两级机关也要拿出一定比例考录基层工作人员。三是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和选拔工作,集中补充调整各级后备干部,健全完善后备干部库,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干部储备。
五、进一步强化干部监督,加大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把人选准用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既要靠优良作风,坚持公道正派,也要靠科学机制,靠有效监督。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干部监督,用严密的程序和刚性的责任保证把人选准用好,使跑官要官者没有市场,买官卖官者受到处罚。近年来,我省着眼于制度规范、群众参与、纪律约束,在强化干部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针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山西实际出发,抓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干部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工作“四个规定”,并在此基础上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使干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二是积极探索开展了市、县党政正职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委托山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市县两级党政正职的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公众形象等三大项目15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民意调查,为全面客观评价识别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严明纪律,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干部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要求,并及时将这些纪律要求在新闻媒体上广为宣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处理。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突出“群众满意”这个重点,积极推进六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建立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制度,开展对市、县以及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对选人用人的评价,切实把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衡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标准、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手段、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全面实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和党政机关党组(党委)向机关干部群众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评议的制度。三是着力加强干部初始提名环节的监督,从源头上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四是按照“正面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组织函询、诫勉谈话、领导干部报告重要事项等手段,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五是建立健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制度、立项督查制度和典型案例通报制度,特别是建立组织部门内部配合、外部协调的大监督机制,形成以组织部门为主,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干部监督工作体系。六是继续做好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选人用人行为试点工作,防止一把手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随意性。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中组部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研究”确定为2008年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去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将课题分为1个总课题和5个子课题,与部分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共同开展了调研。
一、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随着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出现并在一些地方蔓延,人们开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产生一些疑虑。从调研看,导致选人用人公信度不够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干部工作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用人导向和执行选人用人的标准、条件出现偏差。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不能出于公心。讲关系、凭好恶,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嫡系”和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不论素质如何、能否干事创业、群众是否拥护,都要想尽办法推荐、提拔、重用。二是少数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原则性不够强。三是不能正确把握选人用人标准和条件。有些地方执行德才兼备标准片面化,或者重用一些品德上有问题的“能人”,或者重用一些能力素质不高的“老好人”,干部群众不认可。有些地方在领导班子配备上重结构轻功能,在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选拔上降格以求。
(二)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和民主质量不够高。一是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少数地方和部门干部工作仍然存在“暗箱操作”。二是搞形式上的民主。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表面上程序一步不少,实际上仍是按主要领导的意图办。有些地方在选举中“陪选”和“软差”现象严重。三是民意失真失实。有些地方和部门不能合理确定参与民主推荐的范围,出现随意投票、盲目投票现象。有的参与推荐的人员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投人情票、关系票。有的地方拉票贿选现象严重。四是简单地以票取人。
(三)识人不深不准导致用人失误时有发生。对干部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不完善。目前“不提拔不考察”、“不换届不考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干部的考察评价过于笼统。考察材料格式化,缺乏个性化的分析评价,难以为党委讨论决定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干部管理的严肃性和规范化程度不够高。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监督不到位。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调整不力。对群众反映有问题干部的查处不够,有的查处大事化小、避重就轻。领导干部的调整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任期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干部调整特别是地方一把手的调整过于频繁。
(五)用人上不正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从调研的情况看,不但一些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如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说情风干扰风等尚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又出现了拉票贿选等新的不正之风。
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坚持和落实正确的用人导向,彰显选人用人公信度
1.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选拔干部。要把事业需要、工作需求、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干部积极性结合起来,大力选拔那些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事业心强、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选拔那些勇于创新、敢有作为、大刀阔斧干事业的干部,尤其是选准用好一把手。
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把“德”放在第一位,选拔那些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优秀干部。凡在德上不“达标”者,即使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能选拔重用;已在领导岗位上的,要坚决调整下来。强调以德为先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才的要求。
3.坚持公道正派的选人作风。一是必须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公道地评价干部,公正地选拔干部,对确实优秀的全力举荐,对确有问题的坚决不用,决不让踏实正派的干部吃亏,决不让投机取巧者得利。二是必须坚持原则,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坚持标准不降低,严格程序不变通,严明纪律不放松,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敢讲真话、实话、公道话。三是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广纳群贤。四是必须经得起诱惑,顶得住压力,理直气壮地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4.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干部。要把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放在基层,研究制定从基层和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政策规定,畅通从基层和一线选拔干部的渠道,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但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单位、艰苦环境和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磨炼,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二)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保障选人用人公信度
1.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一要规范内容。明确提名主体,解决“谁有权提名”的问题;明确提名程序,解决“如何提名”的问题;明确提名条件,解决“哪些人可以被提名”的问题。二要健全制度。建立署名提名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必须署名提交书面材料,介绍被提名人选的有关情况、提名理由,申明与被提名人的关系等。落实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建立干部任用提名情况在领导班子内部公开制度。三要严明纪律。提名主体在提名过程中,不准通过授意和暗示推荐提名人选,不准在提名中弄虚作假,不准搞临时动议提名,不准直接或间接提名本人的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等与本人有法定回避关系的人员。
2.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真实性。一要合理划定参与范围,既保证覆盖面,又避免不知情、不相干的人参与民主推荐。二要改进推荐方式。尝试结合干部考核非定向预推近期可提拔或交流的预备人选,试行地方党委全委会推荐下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选制度。三要正确运用推荐结果。对民主推荐票进行科学定位,既把得票情况作为反映民意的重要依据,从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又不能简单以票取人。建立权重分析制度,准确反映不同层次人员的推荐意见。加强综合评价,把干部的推荐得票与其一贯表现、考核以及周围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结合起来。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门类齐全、各具特色、简便实用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考核结果,找准个性特点,形成准确评价。
4.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决策机制。要探索加强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决策前沟通酝酿的方法。在对拟任人选进行酝酿时,尝试书面预告制度,让参与酝酿人员对拟任人选有充分了解;实行缓议制度,凡对拟任人选意见分歧较大的,不急于提交会议研究。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推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讨论决定任用干部票决制,不断完善票决方法,逐步实行差额票决制。扩大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范围,逐步从下一级地方党政正职扩大到党政工作部门正职,并延伸到重要岗位副职。对全委会闭会期间如何操作进行严格规范。
5.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一要形成制度。新提拔任用的委任制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的,一般应达到三分之一。二要更加科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竞争性选拔的方式方法,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强化实绩导向、突出岗位需要、注重能力水平。三要防止片面性。竞争性选拔方式是多渠道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不能不顾岗位特点、岗位需要,搞逢缺必考、逢缺必竞。
(三)通过推进群众的有序参与,赢得选人用人公信度
1.进一步提高透明度。要坚持“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的原则,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创新公开的方式方法,通过建立专门网站、设立专线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形式,定期发布和更新干部工作的政策法规、动态信息,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探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新闻发布制度,掌握舆论主动权。
2.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的意愿。要探索推行民意调查、民情搜集和民意问询等制度,及时掌握干部在社会上的表现。要切实尊重群众的意见,对于群众反映好、民主推荐票集中的干部,要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择优使用。要改进和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逐步提高差额选举的职务层次。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做到组织提名与代表大会代表提名相结合,使代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利。坚决不搞对候选人没有意见不画票的做法。
3.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要科学设置测评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加大重要指标的权重,建立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合理选择测评的实施主体和参评主体,实施主体应为第三方或专门的社会评价机构,参评主体的选择应坚持广泛性、代表性、知情性和认知力并重的原则,将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相关联的群体列入参评范围,并确保普通干部群众占一定的比重。要完善测评的方式方法,通过随机采集信息、集中听取民意、调查问卷、网络投票、设立专门信箱等方式进行。要把测评结果作为考核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通过严明的纪律,维护选人用人公信度
1.严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尽快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界定不清,权责关系划分不明,问责难、追究难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为追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提供依据。
2.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要把加强对各级党委用人权的监督,特别是合理规范一把手的用人行为作为重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推行上级组织部门派人参加下级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全委会委员民主测评本级党委新提拔领导干部制度;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廉政申报制度、党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选人用人社会监督员制度;建立网上举报和网上公示平台,完善干部监督网络。
3.严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要结合巡视工作,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坚持和完善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研究制定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为的惩治办法,不仅要使卖官者受到制裁,也要使买官者得到严惩,对为“跑官要官”的人说情、打招呼的要严肃批评,造成用人失误的要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五)通过严格干部管理,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加强干部经常性教育。重点对各级领导干部加强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当前,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加大干部奖惩力度。让那些踏实肯干、业绩突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肯定和鼓励,让那些作风漂浮、投机钻营、群众不满意的人受到批评,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干事有责、成事有功、误事有过的氛围。
第三篇:加强党性修养 弘扬优良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 弘扬优良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促进科学发展,是我的学习体会和感受,结合党员干部怎样做到廉洁自律,为党风廉政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和同志们在一起做个交流。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作风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一贯的态度和表现。党性决定作风,作风反映党性。党性是作风的内在依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是我们党的思想建设规律、党风廉政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性修养是认知的过程,作风建设是行为的表现。是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这是共产党员的品格所在,也是党性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修养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怎样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代赋予的使命相适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从党性修养上强化执政理念,在作风建设中打牢执政基础。实践科学发展的一个最根本要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立场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政党的政治本色,决定了党员的政治本色;党员的政治本色,体现着政党的政治本色。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的政治本色在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党性修养是精神境界的修炼过程,也是政治品格的锤炼过程。只有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保证共产党人的信念不变、传统不丢、本色不改,才能使我们的党永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严格的纪律始终是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诱发违规违纪的因素明显增多,惩处没有震慑力,纪律就没有约束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违反纪律的必须严格追究,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有案必查、有贪必反、有腐必惩,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纪律保证。
一、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胡锦涛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党性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从国内来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垮台的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特别是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不重视党的建设先后丧失执政地位,教训更为深刻。由此可见,我们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自党加强党性修养。
2、加强党性修养,是党搞好自身建设重大命题。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的修养》这本著作中,对传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 统“修养”这个概念,进行了提炼和改造,形成了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中“党员的党性修养”的特定概念。“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就是共产党员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在革命实践的锻炼中,通过不断地改造,使自己成为坚强的革命者,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用共产党主义的世界观去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非无产阶级的意识;用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克服个人主义的思想,用工人阶级先锋队思想去塑造共产党员良好形象。这种塑造是共产党员自觉按照《党章》的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过程。共产党员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锻炼的过程。刘少奇提出“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是为了修养而修养的唯心主义的修身养性,而是为了更好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锻炼。共产党员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改造的过程。共产党员自我改造就是通过加强党性修养使自己的个性适应党性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党性是共产党的共性,自我改造就是党员对党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内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个性服务从于共性,共性引导个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共产党员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完善的过程。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目的是实现党性修养觉悟的提高,达到共产党员的自我完善。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觉按照党性标准进行不断教育、锻炼、改造,最后达到共产党员标准的过程。只有不断自我完善的共产党员,才能达到党性修养的目的,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担负起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共同构成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链条,一句话,共产党的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党性不断升华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漫漫长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我们党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她带领中国人民冲锋陷阵,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紧紧抓住时代的脉博,一刻没有放松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3、加强党性修养,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是广大群众对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评判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我们党是个有着优良传统作风的党,也是一贯重视作风建设的党。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我们党明确提出和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进入北平前,曾形象地把这一历程比喻为“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出个好成绩。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讲得更加透彻。指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的作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胡锦涛同志在向全党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时,把作风建设的思想升华到了新的高度。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是好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尽职尽
责,率先垂范,经受住了各方面的考验。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存在作风不正的问题,特别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给党和国家工作、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比如,2008年“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事故。4月28日4时41分,由北京开往青岛的下行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省境内胶济铁路周村站至王村站间,发生列车脱线事故,机车后第9至17位车辆脱轨,其中尾部车辆侵入上行线,被上行线由烟台开往徐州的5034次旅客列车碰撞,造成5034次列车机车及机车后第1至5位车辆脱轨,造成71人遇难、247人受伤。事发列车严重超速,是此次列车相撞的原因,在限速每小时80公里的路段,实际时速居然达到了每小时131公里。充分暴露出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严重问题。济南铁路局局长陈功、党委书记柴铁民被免职,与这次事故有直接关系的5名领导干部,实行停职检查。6名涉嫌犯罪人员被刑拘。又比如,2008年山西“9·8”尾矿库溃坝特大事故,造成254人死亡,34人受伤。导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违法违规生产和建库,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得力。山西省省长孟学农同志、副省长张建民同志对上述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接受孟学农同志引咎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的请求,同意免去张建民同志的山西省副省长职务。再比如,“6·28”贵州瓮安事件、还有在国内外影响巨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甘肃陇南等重大群体性事件等等,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2008年9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指出“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这些事件再一次告诫我们,只有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党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不但明确了这一系列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我们在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原因,而且指出一些领导干部还严重地存在着以下有几个方面作风不正的问题。
一是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忘记甚至背叛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对工作不负责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作风飘浮,得过且过;三是政绩观不正确。好大喜功,只重视自己的政绩,不顾老百姓的疾苦,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举例说明王怀忠)四是权力观不正确。只追求权力,不履行责任,当官不做事,做事不负责,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亲友谋取私利;五是纪律观念淡薄。不但不带头遵守纪律,还肆意违反纪律,对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六是理论脱离实际,一方面不注重学习理论,另一方面又不注意实践,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遇到具体问题就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更是束手无策。(举例说明云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古代的官与民,有人比作是舟与水,于是有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今天的干部与百姓,可比作公仆与主人,于是有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誓言。什么叫公仆,就是人民花钱养活你叫你为他们服务。所以执政为民是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义务。心中有民才能执政为民,融入百姓才能为民执政,无私敢为才算执政为民。封建士大夫尚有“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感慨。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在心中念着百姓,切实为百姓解难事办实事。
4、加强党性修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作风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不仅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第一,加强党性修养,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要以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根本利益为转移。
没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做基础,就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的。加强党性修养,有利于树立理想信念、有利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第二,加强党性修养,为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智力支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发展是否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决策是否正确。所以,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为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加强党性修养,有利于增强驾驭市场能力、有利于增强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党性修养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1、党性修养的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政治坚定(作到三个不动摇--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路线、纲领、经验;改革开放)、作风优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纪律严明(严格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勤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恪尽职守(强化责任意识,多谋善断,尽职尽责)、清正廉洁(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一身正气,克己奉公的模范。)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什么叫党性?党性就是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在党员身上的综合反映。党性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个自觉、长期、十分艰苦的磨炼过程。党员要经常加强党性的修养,使自己的情操品格、精神境界和言论行动更加符合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党章要求。
2、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1、加强理论修养,提高马克思理论水平。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作”作为一个党员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论,党才能前进;作为个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会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党性修养的首要方面是认真学习革命的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加强政治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风帆,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人们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开创伟大事业的力量的源泉。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党性觉悟。共产党员进行思想修养与锻炼的实质,就是要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自己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世界观。组织上入党不同思想上入党,思想上入党需要一生一世。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还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社会道德观。思
想修养与锻炼是一个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长期任务,是一辈子的事情。
4、加强文化知识修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科技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就是知识的竞争,科技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就是知识的竞争。作为共产党员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并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
5、加强作风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一般说一个人有什么内在的个性,就有什么外在的作风,一个党也是这样。共产党员应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坚决抵制不正之风,消除腐败行为,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6、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性是党性的重要内容,是党性的物质基础。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使命和组织统一的要求,是无产阶级手中强大的组织武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对于我们执政党的建设极为重要,是我们每个共产党的行为准则。因此,加强党的组织修养与锻炼,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做到勤政为民,促进科学发展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良好的党性修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受长期艰苦的磨炼才能达到。1、当前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作风上。不注重党性修养,放松世界观改造,丧失了对党的信仰和忠诚,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蜕化变质。特别是有的青年领导干部淡漠政治,平时忙于事务,不注意政治理论的学习,偶尔坐下来,也是“走马观花”,沉不下心来,这些青年领导干部被称为“不信理论、不学理论、不懂理论”的“三不”干部。久而久之,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逐步淡忘。二是工作作风上。缺乏进取精神,跟不上形势任务的变化。但面对新任务、新挑战,一些党员干部畏首畏尾,不敢承担风险,不愿啃硬骨头。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新政策新技术学习不透,对新情况研究不深,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空白”、“本领恐慌”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坐不住、学不进,有的一知半解,习惯“拍脑袋”“毛估估”,有的习惯于凭经验想问题、办事情,因而工作缺乏主动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工作不够扎实。有的奉行好人主义,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能不敢及时提醒,甚至出了问题还要姑息袒护。三是生活作风上。在生活上,不注意节俭,个别领导干部要求别人严,要求自己松,花钱大手大脚,不讲节俭,不讲效益,把精力放在应酬上,招待费用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有的个人修养不足,生活上不拘小节,言行上不注意细节和场合。
这些现象和问题,尽管只有发生在少数同志身上,但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坚决克服,而任其蔓延,会严重影响那些认真干事的党员干部的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损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着力加强防范。
二、怎样加强党性的修养。
1、必须加强学习,用正确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认真读书学习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一个基本环节,毛泽东同志说过:“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修养离不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我们事业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前首要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和意志,与时俱进地确立当代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现实生活中有些共产党员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理论学习没有实际意义,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深学浅一个样”,对于理论学习处于一种“自满和知足”状态,熟不知,同样的学习内容,每一次学习都有不同样感受和升华,因此
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低水平现状。如果这样,我们工作起来就会捉襟见肘,缺乏做好工作的真本领,有的还稀里糊涂犯错误。当今世界正处在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显得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衡量和判断一个党员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党员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只有自觉地反映社会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顺应社会。
2、必须勇于实践。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更好的应用。因此,既要向书本学习,刻苦攻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又要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特别重要的是把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做好身边的小事相结合。理想的实现是靠做一件件小事来完成的。古人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当前最重要的实践,是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重实践,还应向生活实践学习。即向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举例说明焦裕禄、孔繁生)共产党员要自觉以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确实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把党的宗旨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别党员与非党员的重要界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必须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第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观念。第二,廉政勤政当官不为发财的观念。第三,为民工作不遗余力的观念。第四,为民办事不索回报的观念。第五,公平公正工作不带私心的观念。第六,办好事不图名不图利的观念。第七,牺牲自己无惧无悔的观念。第八,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坚持以“人民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行为标准。
4、必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总的看法。正确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其中,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共产党员的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以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5、要淡泊名利,敢于接受监督。
共产党员要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慎独自省,敢于解剖自己,自我校正,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时时批语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清洁,每天要洗脸、扫地一样。要坚持讲奉献、淡泊名利。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名利具有两面性,正确对待,就能成为一种动力,过分追求就会变成一个枷锁。正确对待个人升迁、得失,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杯,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一斗;广厦万间,夜卧八尺;高飞之鸟,命丧贪食,深渊之鱼,死于诱饵。要自觉增强抗诱惑能力。“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仅要靠个人的高度自觉,还需要接受党内、人大、政府专门机关、政协民主、司法、群众、舆论的监督、帮助。党员是否自觉接受监督的愿望、勇气,更要有接受监督的行动。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不是神仙,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立即改正,不居功,不讳过,对缺点不掩饰,敞开心扉给人看,才能经常得到组织和党员的信任和支持。权力失去监督必然造成腐败,要常想想我们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当干部应该做些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下什么?
四、工作中怎样做人,做事,做官。
第一,做人要老老实实。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广大党员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老实人一般都很实在,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就怎么做,说话不拐弯抹角,做事不拖泥带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同志,自以为处事老到,往往把简单问题搞得很复杂。城府太深难免引起群众反感,心机太重必然成为“孤家寡人”。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有君子之心、君子之为,胸怀坦荡,简单一点,透明一点,以信立身,以诚待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要考虑得过于复杂,只要是符合原则、符合要求,就要大胆地干,畏首畏尾成就不了事业。老实做人就要务实、求真。老实人一般都踏实、认真,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骨子里有一股正气。办事讲原则,把精力花在真抓实干上,把力量用在开拓创新上,努力创造实实在在在的工作成绩。老实做人就要诚实、敬业。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则,也是做人的重要原则。不能阳奉阴违,当面君子、背后小人,搬弄是非,制造矛盾。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够在一起共事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应该珍惜这种缘分。不能心怀小九九,处处搞提防,老实做人就要重实际、淡名利。第二,做事要认认真真。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是多重”。有的同志能力很强,水平很高,但就是不愿尽心尽力工作。办事讲条件,工作讲待遇,“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这种人怎么能立身于世,为党和人民所接受?一些人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存在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的问题,致使一些本该妥善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就是对事业没有热情,对工作没有激情,对群众没有感情。
第三,做官要干干净净。党员领导干部都具有三重角色。从社会角度看——公民;从组织角度看——党的成员;地方或单位角度看——“官员”。要守得住一片净土。做官意味着义务。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告诫全党,要做人民的勤务员,不要做官当老爷,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就是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是做官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什么能对党造成致使伤害,腐败就是最突出的一个。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应该“廉”字当头,不是经济要发展,廉政要让步,不能把发展的成果装进个人口袋里。选择了做官,意味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古人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感,共产党人更应当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吃苦在前、享受后,在其位谋其事,处其间尽其责,始终保持先进性。把职务当成为人民服务的舞台,把权力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得的坚决不得,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守得住清贫,而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工作是为了别人,廉政是为自己,对此一定要清醒。做人是根本,人做正了,做事就容易,做官就可能是个好官,真正成为政治上“明白人”经济上“清白人”作风上“正派人”。当然,做事是基础,做人做官都需要做事,都需要干事创业。
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只有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才能在实践中加强自己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才能注意防微杜渐,拒绝灯红酒绿,积极培样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作风,真正树立共产党人高尚的从政品德,为加强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加强党性修养 弘扬优良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 弘扬优良作风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良好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是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执政规律新的理论思考,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党性和作风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党性是魂,作风是形;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决定作风,作风体现党性;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之所以依然突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志党的意识淡漠,背离了党的宗旨,在党性修养上出了问题。因此,强调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更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基础与前提是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切实做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及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妥善化解利益矛盾,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必须靠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来支撑。党员领导干部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开展,而且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在时艰面前,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高度重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下决心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扎实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就业和劳动保障、食品药品质量、生产安全、医疗教育、征地拆迁、生态环境保护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第五篇: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
“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学习体会
党性修养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党性修养不是哗众取宠的吹嘘,而是勤勤恳恳地工作。新时期应该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基本点是确定不变的;同时,它又是不断运动着的客观实在,随着客观环境及党自身认识及经验的积累,党性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其具体内容和重点又在不断变动、充实和提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对党性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这正是党性的活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怀,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员的党性及进行党性修养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要求。
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共产党员的思想改造,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目的是使共产党员逐步抛弃非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
它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提高党性修养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措施。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能否真正实现党性修养体现时代要求的试金石。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时刻用这种理想信念来激励自己,自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磨砺升华自己,用党性原则对照自己,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违法之事不干,做到清清白白从政、堂堂正正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经受住考验,抗得住侵蚀,守得住灵魂,钢筋铁骨,玉汝于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考验能不能为人民服务,能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如果只是以权谋私、就会脱离群众、推动群众,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其结果必将被群众所唾弃。今天,我们牢记宗旨,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有没有党性的分界线。
所谓干部作风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干部个人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42年,毛泽东
同志就倡导并领导了整风运动,并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同样十分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更加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新的时期弘扬优良的作风,需与群众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首先,从工作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就必然会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从领导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也必然会出现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等不正之风;从生活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忘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因此,我们如果不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我们作风建设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的事业不仅不能与时俱进,而且很可能与时俱退、与时俱变。也将会出现骄奢淫逸等消极腐败现象,使党的形象受到损害。“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明”是区委、区政府对“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的重要要求。开展“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对于统计工作来讲,必须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把握好作风建设的关键问题,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统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责任十分重大,必须把高效,真实作为首要职责。同时,在新形势下,统计工作所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链条越来越长、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统计任务十分繁重。只有具备扎实、深入细致的良好作风,才能做到底数清、数字准、责任明,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
当前,统计部门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促进科学发展给统计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今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既要倾力完成艰巨繁重的统计任务,又要竭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要紧跟国
家进步的步伐加强自身建设,更要尽力解决广大干部职工生活保障问题,这的确是对统计部门的重大考验。越是在这种形势下,就越需要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安定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九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