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肃南县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肃南县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郑雪云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
为了全面了解和综合评析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布局、主导产业经营、新牧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及制约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帮助和指导大河乡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跨越,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站组成专题调查组,深入大河乡4片17村,走访牧业点12处、农牧户26户,实地察看重点项目8个,召开群众座谈会7次180人(次),听取乡村汇报7次,对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从各个方面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与乡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广泛沟通,形成共识,提出了下一步转型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河乡地处县城中部,东西长约90km,南北宽约70km,总面积3329km2,乡政府驻地韭菜沟,距县城22km。全乡辖17个行政村,居住有裕固、藏、汉、土、回、蒙古6种民族,共1567户4112人,其中劳动力1775人。有耕地3125亩,人均0.76亩;草原面积35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297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禁休牧草原254万亩,占全乡草原面积的72.2%。2012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5044万元,其中一产收入3414万元,二产收入175万元,三产收入35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86.6:4.4:9;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8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4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70元,达到8391元,较全县平均水平高382元。年末存栏各类牲畜11.23万头只,其中细毛羊9.29万只,占全乡存栏牲畜的82.7%,占全县存栏牲畜的18.3%,年生产细羊毛300多吨,出栏各类牲畜8万多头只。全乡自来水受益户、通电户和电话用户分别为849户、1186户和1210户,分别占全乡总户数的54.2%、75.7%和77.2%。交通工具可基本通达各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河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五县”建设要求,立足城郊、重要生态区域、细毛羊主产区和裕固族传统民俗四大优势,着眼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牧区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项重点,大力实施细毛羊养殖、牛羊屠宰贩销、农家旅游餐饮、祁连玉石加工和劳务输转服务五业工程,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群众,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态势。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大力实施细毛羊舍饲养殖业,强化品种改良、标准生产、规范管理和疫病防治工作,严格上站配种、绵羊穿衣、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统一销售等生产要求,养殖结构逐步优化,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着力推进牛羊育肥贩销业,加大天桥湾、红边子等城郊牛羊舍饲育肥、屠宰贩销和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力度,培育贩销重点户67户,年贩销牛羊近5万头只。积极发展农家旅游饮食业,完成了长沟寺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及寺院修复和大水公路铺油工程,改造规范餐饮农家院18户,评星定级13户,年接待游客5.4万人,实现经济收入189万元。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参与建筑、餐饮等行业,年输转劳务650人,实现收入645万元。积极开发祁连玉石加工业,做好转产就业工作,培育祁连玉石加工户43户。
2.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始终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不放松,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新建续建牧道、水利、电力、畜牧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8项。完成了县城至大河电力线路改造,大河乡代理室办公楼建设,硬化营盘、西河等村道3条6km,新建长沟寺至鄂博台子、大立沟至青房底子牧道2条16.2km,天桥湾、老虎沟等村农田灌溉水渠24km,西岔河、西河两村人饮管道工程16.4km。并积极配合交通部门完成了张肃公路、大水公路征占耕地草场、采挖石料等协调服务工作。
3.新牧区建设步伐加快
充分利用乡村群众集中城郊的优势,以游牧民定居工程为重点,在积极做好喇嘛湾、东流沟征地拆迁工作的同时,主动融入县城总体发展和住宅新区建设。先后在县城和喇嘛湾规划区修建牧民定居住宅楼18栋714套,今年还将新建住宅楼5栋192套,全乡农牧民集中定居率达到80%以上。
4.民生保障有效加强
积极落实农牧村低保、社会养老、新农合、“两孤一残”、粮食直补等社会保障及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特困户生活救助、临时补助和大病统筹等救助体系。新农合参保率达97%,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先后为452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85.8万元;兑现医疗救助金14.53万元,发放粮食直补款13.91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738万元、计生扶助资金19.46万元。
5.社会管理全面提升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以乡党委为核心、村支部为基础,广大党员和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协调机制,大力开展“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宣传教育,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制约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困难
虽然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县内和周边乡镇比较,按照县委、县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衡量,还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有主观方面的缺失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1.干群思想比较保守,发展意识相对滞后
乡村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思维方式还比较陈旧,缺乏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识,缺少抢抓先机、率先发展的活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勇气,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比较普遍。
2.区域资源开发不够,结构调整不尽合理
大河素来以“南有肉架子、北有菜篮子”著称,但经过多年发展,除韭菜沟、水关细毛羊主产区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外,雪泉牛羊贩销、喇嘛湾果蔬种植等产业因缺少发展技术或资金支持,大都停留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开发手段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增收效益不明显,区位优势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后劲相对乏力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全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各类畜舍棚圈、渠网管道、水电路讯、饲草基地等设施条件十分简陋,保障发展能力还相当脆弱。全乡小集镇建设重点移至县城后,乡政府驻地、附近农牧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破旧,“脏、乱、差”现象突出,医疗、卫生、畜牧等基层服务单位办公条件简陋,服务功能弱化。
4.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草畜矛盾日渐突出
随着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群众缺乏长远性意识。全乡三分之二草原禁休牧后,部分群众急功近利,超载过牧;部分禁牧草原综合保护措施欠缺,畜退鼠进,鼠害蝗灾泛滥,熊、狼、豹等野生动物侵害家畜事件频发。饲草料基地不足,大力发展舍饲喂养的基础条件欠缺,草畜矛盾突出。韭菜沟、水关、榆木山等地冬春季草场普遍缺水,农牧业生产形势严峻。
四、加快大河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建议
综合分析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利弊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乡上下要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战略部署,抢抓目前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县”建设为目标,突出转型跨越主线,加快做好“经济转型”、“空间拓展”和“产业调整”三篇大文章,立足城郊优势、生态优势和细毛羊主产区优势,着力强化细毛羊设施养殖、牛羊肉屠宰贩销、农家旅游餐饮、祁连玉石加工、劳务输转等重点产业,下功夫做实“毛、肉、玉、游、人、稳”六项工作。经过“十二五”的努力,力争全乡呈现产业趋强、特色趋显、结构趋
优、基础趋牢,城乡联动一体,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跨越发展意识
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跨越发展意识,下功夫破解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因循守旧、狭隘封闭和“等靠要”等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转型跨越大发展。教育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创业观念和感恩观念,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弘扬文明新风,构建稳定和谐社会,以观念的大开放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紧紧围绕区域资源分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质变,加大膨胀经济总量促量变,科学确定发展规划,科学调整产业布局,不断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结合大河发展实际,努力打造以红湾、大滩、光华、东岭、西岭、西岔河等村为重点的细毛羊主产区;以大岔、松木滩、老虎沟等高海拔区为重点的牦牛、藏羊养殖区;以天桥湾、营盘为重点的牛羊规模舍饲、贩销屠宰加工区;以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为重点的劳务输转、舍饲喂养、农家特色餐饮区,构筑全乡产业发展新格局。
3.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培育做大特色产业
坚持把培育优势产业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甘肃高山细毛羊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深度挖掘产业潜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做强设施养殖业。按照饲草生产基地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越冬暖棚化、舍饲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科学化、畜牧产品标准化的要求,着力在养殖结构调整、畜群精细管理、畜种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上站配种、免疫接种等绵改育种和绵羊穿衣、机械剪毛、高效养殖等科技管理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个体质量,壮大产地优势效应,做强大岔牦牛肉、韭菜沟细毛羊肉和“五个佳”细羊毛特色品牌,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带动经济组织,扩大组织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构筑现代绿色畜牧业生产格局。鉴于大河乡畜牧业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细毛羊产业发展严重乏力等现实问题,建议县上在项目和资金上对大河乡暖棚羊舍、小畜配种站、药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二是做大育肥贩销业。依托县内外市场,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及育肥、贩销、屠宰大户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畜牧产品流通转化增值,动员群众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进入流通环节,在“统一育肥、定点屠宰、集中销售”的合作形式中增加收入,提高畜产品价格的增值空间。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积极走好“山上繁殖、山下育肥”的反季节牛羊贩销增值路子,促进农畜资源优势互补。天桥湾村作为县城重点牛羊育肥贩销集中加工区,已经奠定了比较好的运行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屠宰分割包装技术流程,是县城重点牛羊肉供应地,发展前景广阔,建议县上对天桥湾牛羊规模养
殖、育肥屠宰小区给予扶持,加快建设标准化细毛羊规模养殖示范区和牛羊集中贩销屠宰生产线,使之成为县城规范化、标准化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三是做精旅游餐饮业。旅游业作为大河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应深度挖掘,积极开发,主动融入县城旅游产业总体发展之中,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城郊服务和田园休闲等为重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旅游及三产服务业发展。以喇嘛湾、西柳沟生态休闲、农家餐饮美食为重点,采取内扶外引、资源入股等多种形式,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精心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休闲饮食一条街。以隆畅河沿岸和元白公路周边生态资源、大河长沟寺景区为重点,开发观光看草原、赏鹿品岩画、祭祀转鄂博、探险游天池、人文观民风的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建议县上将大河乡“一街一线”纳入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统一布局建设,促进三产服务业的规范运行。四是做活玉石加工业。依托祁连玉新型产业开发,把祁连玉石加工作为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渠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有序发展的总体要求,引导和组织农牧民从事玉石加工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五是做实劳务输转业。加大劳动力科学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输送转移,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雇工型向经营型、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不断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4.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新牧区建设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方向。紧紧抓住生态文明示范县、旅游文化特色县建设和喇嘛湾住宅新区及东流沟裕固风情街建设的机遇,牢固树立“围绕县城、服务县城、依城发展”的理念,建立农牧民“草原放牧、城市生活、社区管理、保障健全”的生活模式,全面推进新牧区建设步伐。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高要求管理,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喇嘛湾新区、裕禾小区为辐射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框架。建议县上进一步拓宽城市外延区,及早将地处城郊的农牧村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之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发展。鉴于大河乡韭菜沟片7个牧业村及县城周边10个行政村近80%农牧户在县城定居,群众远离乡政府驻地,不能及时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与服务;全乡主要产业发展集聚于县城,乡党委、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服务中心调整,行政成本增大;农牧民群众集中定居后,社会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出现等现实情况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要求,建议县上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大河乡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对大河乡政府搬迁事宜作出规划决策,成立喇嘛湾农牧村社区,定岗定编,加强和规范对已进入县城农牧民的社区化管理。另外,喇嘛湾村征地拆迁后,建议县上加大拆迁失地群众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力度。
5.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强化基础设施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河乡大部分基础设施条件差、历史欠账多,设施功能不齐全、不配套,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改善和加强。在人畜饮水方面,塘尕尔供水工程作为大河韭菜沟的“生命线”工程,多年运行后问题比较突出,建议立项争取资金维修延伸塘尕尔扬水工程,维修改造榆木山窑沟至景耀河、西岔河一排松引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通村道路方面,建议重点投资逐年修建榆木山黄崖至东岭西岭、景耀河至红湾大滩、白石头至
光华3条通村道路,逐步解决农牧民行路难问题。在电讯覆盖方面,建议结合农网改造等项目,重点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工程,向偏远分散牧户配备大功率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设备,解决农牧民用电难和通讯不畅问题。在饲草基地建设方面,建议争取资金重点对西岔河、西河、红边子、天桥湾、老虎沟等村的饲草料基地进行扶持和开发,逐步解决高效畜牧业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6.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不断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保障,高度重视“一山之首、一水之源”的重要战略地位,提高牧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度,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绿色畜牧名县建设的要求,主动做好保护生态的各项工作。以实施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抓手,不断完善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加强草原管护和防害减灾工作,遏制林草退化,促进生态修复。针对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畜矛盾突出的实际,建议县上研究制定发挥区位优势的相关政策,加强大河乡与明花乡等临近乡镇的互惠合作,建立草畜互补、互惠共赢合作机制;及早安排做好大河鼠害防治二期准备工作,巩固已有的鼠害防治成果;争取启动野生动物侵害损失赔偿机制,弥补熊、狼、豹等野生动物对家畜侵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二篇: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大河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乡情民意、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和支柱产业,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支持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产业政策新导向,顺应农牧民的新期待,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畜牧名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发展战略,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立足大河地处县城周边的区位优势、地处祁连山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生态优势、甘肃高山细毛羊主产区的资源优势、裕固族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着力实施甘细羊设施养殖业、牛羊肉加工返销业、农家旅游餐饮业、祁连玉石加工业和劳务输转服务业“五业工程”,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大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1、完善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乡村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立足资源布局调整产业布局,确定“五业工程”发展规划,大力提高整个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分区域、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产业带动,增收先行的原则。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五业工程”发展方向调优调强产业发展布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3、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
从城郊村禁牧和全乡农牧民群众陆续进城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乡情、村情和发展优势认识,围绕“四大优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抓好示范,树立典型,善于总结,积极推广,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利用产业特色优势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4、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抢抓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和牧民集中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5、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坚持群众为主体,问计于民,集智于民,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牧民根本利益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成为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农牧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到1.04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13876元;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2500人,覆盖面达到60%;农牧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着重规划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求突破。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利用“下村入户访民情”、“包村、包项、包重点”、政策法律进村入户“百日行”活动、下村入户搞调研和工作指导督查等方式,广泛开展调研、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对乡情、村情认识,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指导,准确谋划农牧村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升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特别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拓展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更新观念中转变观念,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发展,引导全乡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等、靠、要”、求稳怕乱以及老传统、***惯等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片面发展的观念,增强统筹协调的理念;转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增强改革创新的理念;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增强探索求异的本领,树立“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意识,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他人留隐患,不给后人留包袱。深入开展各类争创活动,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来引领跨越式发展,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跨越式发展,用工作作风的改进和加强来保障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外引内举,在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上求突破。
1、人畜饮水有所改善。以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为突破口,围绕塘尕尔工程延伸改造,积极争取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实施“一片一个水池,一户一眼水窖”工程,利用5年时间,以塘尕尔工程为主线,辐射至榆木山水窖网,以线带面,最终形成四季草场人畜安全饮水网络,逐步改善韭菜沟片牧业点冬春场严重缺水的恶劣条件,不断提高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和质量,使60%的牧民喝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在全力抓好黑河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的同时,重点抓好牧区生态水资源保护、农村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山洪灾害防治、小水电开发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建设工作,切实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水利建设项目:营盘村农田引水渠道8公里;白庄子村农田引水渠道4.6公里;韭菜沟农田引水渠道2公里;西河村农田引水渠道两条4.6公里;西岔河村农田引水渠道两条12公里;西岔河村一排松人畜饮水工程24公里;改造塘尕尔引水管道延伸西沟至宽沟9公里,塘尕尔至管家圈4公里,水渠15公里。
2、通村道路逐年延伸。积极争取牧区“通达工程”项目,认真实施牧区“村村通”工程,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在配合抓好大水等级公路建设的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在5年内以甘青省道(207线或肃黑公路)为轴线辐射抓好县城—老虎沟—大岔、县城—松木滩、县城—天营等城郊通村公路建设;以塘尕尔滩(野马泉)主干线为轴线辐射抓好韭菜沟—红湾、韭菜沟—大滩(大滩河)、韭菜沟—光华(榆木山)等通村公路建设;以大水公路铺油建设为轴线辐射抓好韭菜沟—东岭(塘尕尔)、韭菜沟—西岭(黑石头河)等通村公路建设;以新西公路建设为轴线辐射抓好红崖子村—西河通村公路建设;以10条通村公路建设带动30条牧道建设,形成“十纵一横”的通村路网建设,彻底解决牧民行路难的问题,创建集转场、运输为一体的生活给养线,构建“通畅、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网络。具体通村道路建设项目:大水公路铺油(或水泥优化)18公里;西新公路铺油(或水泥硬化)8公里;西河村通村道路铺油(或水泥硬化)5.2公里;县城至天营公路硬化5公里;新建牧道桥梁10座;新建牧道吊桥20座;牧道建设20条、100公里。
3、生活用电全面覆盖。积极争取实施农电网改造工程、风电开发项目和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在完成西岔河、东岭、西岭、大滩、光华、红湾、大岔和老虎沟等村定居点农网改造的基础上,利用榆木山风能资源,立项对榆木山进行风能勘测、评估,加快风能开发步伐,力争5年内实施风电开发项目,在榆木山冬春场实现风电和太阳能全覆盖;利用黑藏等区域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立项,加大太阳能开发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太阳能开发利用评估工作力度,力争早日争取实施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通过优化乡村电力资源配臵,使90%以上的牧业点通过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步在解决照明难的同时享受到“家电下乡”的实惠。具体农电建设项目:韭菜沟5村冬季牧业点照明电架设工程;老虎沟村农网改造;大岔村白泉至黑藏30公里农电线路架设工程;配备太阳能光伏电板1000台套。
4、通讯电视进村入户。认真实施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以元白光缆主干线为依托,以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宽带网为基础,结合实施农村“三通”工程,加快全乡农牧村通讯设施建设步伐,立项争取光缆宽带和3G宽带进村入户项目,利用5年时间,实现光缆宽带进村,电话入户,3G宽带进村覆盖100%,入户达到60%,数字化电视入户率达到60%。积极争取实施移动信号无盲区工程,在黑藏、榆木山等边远牧业点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以通讯建设为重点,构筑现代通讯平台,使农牧村信息传递、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得到全面普及。乡政府新建主体二层,砖混结构机房、办公室及配套设施220.2平方米,概算总投资369.24万元的广播电视站一座。
5、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抢抓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机遇,积极谋划在更高层次上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遏止林草退化趋势,促进生态有效修复,积极争取祁连山生态补偿,农牧民退牧补助,大力发展畜牧业舍饲养殖模式,使农牧民变牧羊为护草。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加大退牧还草、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的实施力度,认真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各项政策措施,扩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范围,合理有效的利用草原,努力遏制草原植被退化。积极争取实施大河乡草原(场)建设项目,每年完成草场改良1万亩,利用5年时间,补播改良5万亩以上。在小泉河、九个泉石滩、芨芨泉、西台子、九个台子和喇嘛坪规划20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重点争取草固城饲草料基地建设,为大力发展甘细羊设施养殖业和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舍饲育肥打好饲草料基础。加大草原虫鼠害、毒草治理力度,每年完成草原毒草治理0.5万亩,培训项目区干部群众200人(次),5年完成2.5万亩毒草治理;重点做好野马川、张肃路两侧鼠害治理,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坚决禁止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行为,尤其抓好大岔等地虫草乱挖滥采治理,切实维护生态的多样性,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5年内生态文明村达到60%,5年内生态文明村达到100%,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生态建设项目:黑河流域二期工程;退牧还草二期工程;退耕还林500亩工程;250万亩草原灭鼠、防蝗、毒草治理。
三、转变发展方式,在做大经济总量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以“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筛选全乡资源分布,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确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畜牧名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发展战略,推进我乡“五业工程”发展进程,每年保持16%的发展速度,加快膨胀经济总量促量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质变,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依托乡扩繁场,加大对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把大岔、老虎沟、松木滩、西河3000米以上高海拔牧业区域确定为牦牛、藏西羊养殖区;把韭菜沟片红湾、西岭、大滩、光华、东岭确定为细毛羊优势区;把天桥湾、营盘、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确定为劳务输转发展区和舍饲养殖区;把围绕县城的天桥湾、营盘、红边子、西柳沟、喇嘛湾等城郊村作为饲草料基地,在项目和优惠政策给予大力扶持;确定天桥湾、营盘、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城郊村及城乡结合部发展农家餐饮业和祁连山玉石加工产业,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把发展细毛羊产业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做大做强。立足韭菜沟片丰富的草畜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划片定点,扩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加大以乡扩繁场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畜牧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按照优质标准组织加工,按照效益理念组织营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各界以牲畜、草场、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等现代农牧业运行理念贯穿于细毛羊生产全过程,创建地域声誉,提升产品品位,不断提高细毛羊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我乡细毛羊畜产品品牌,力争做强享誉县内外的红湾细毛羊肉品牌。坚持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进以澳血导入为主的绵改育种技术,以绵羊穿衣、机械剪毛为主的科学化管理技术,以暖棚养殖为主的高效养殖技术,稳步提高细毛羊个体质量,整村推进良种繁育、上站配种、科学养殖、免疫接种、绵羊穿衣、机械剪毛、统一销售。围绕畜种改良、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生产环节,进一步加大配种站、药浴池、暖棚羊舍、剪毛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细毛羊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乡细毛羊基础母羊达到8万只,扩繁能力达到10万只,年产优质细羊毛300吨以上、羊肉1800吨以上,产值达到57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使优质细毛羊产业实现四季草原围栏化、饲草生产基地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越冬暖棚化、舍饲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科学化、畜牧产品标准化,构筑现代畜牧业生产格局。具体细毛羊扩繁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暧棚羊舍100座,其中:集中连片50座、分散50座;新建简易暧棚羊舍100座;新建药浴池10座;新建配种站10座;新建配种站放牧员宿舍110间、110O平方米;引进优质种公羊250只;新建高标准机械剪毛棚8座;购入机械剪毛机80套。
2、大力实施牛羊育肥、返销、加工业。以扩建天桥湾牛羊育肥基地为基础,加大养殖小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动员群众上喇嘛坪发展设施养殖,挖掘加工大河干肉、大岔奶制品等精深产品,引导带动县城周边群众做大做强育肥贩销、牛羊肉加工业。羊产业开发以发展优质肉毛兼用细毛羊产业为主,以天桥湾、营盘、松木滩、老虎沟、大岔为重点进行集中连片开发辐射至韭菜沟7个牧业村、康乐乡部分牧业村,甚至可辐射至与青海省祁连县毗邻的部分牧业乡及高台、临泽、甘州等县区畜禽资源。牛产业以发展高原牦牛为主,以大岔、老虎沟、松木滩为重点区域可辐射至与青海省祁连县毗邻的部分牧业乡。以促进牛、羊“夏秋山上放牧、冬春养殖小区集中反季节育肥”模式的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加工转化增值,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着眼点,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努力建设具有较大产出规模的牛羊产业优势产区。到2012年,出栏牛羊占全县牛羊出栏总量的40%以上,初加工品牌包装占80%。以百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扩繁行动计划为契机,依托我乡已建的细毛羊扩繁场,配套完善人工授精站(点)建设,提升杂交改良速度,在重点村配套建设细毛羊常温人工授精站(点)10个,基本覆盖重点养殖区域。大力推进高原牦牛复壮改良和品种保护。通过5年努力,高原牦牛改良率达到70%以上,细毛羊人工授精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本交授配率达到80%以上,牛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乡扩繁场成为康乐、大河、祁丰优质细毛羊重点养殖村的优质种源基地。具体建设项目:新组建专业合作社4个;天桥湾、大岔牛羊屠宰返销市场2座,包括冷库、风干设备;扶持育肥养羊户100户,其中:养殖200只以上规模育肥户50户;扶持牛羊屠宰户50户;引进1/4野血统种牦牛20头;积极争取立项投资扶持大岔高原牦牛配套建设。
3、大力发展祁连玉石加工业。立足乡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乡内外藏石、赏石爱好者,以及玉石、奇石加工、销售人员,组建大河乡祁连玉石加工合作社,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捡石、赏石和参与石产业开发的热情,抢抓全县祁连玉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我乡丰富的祁连玉石资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资源开发,把发展祁连玉石产业作为拓宽农牧民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兴产业。通过5年努力,使我乡松木滩、老虎沟、西柳沟、喇嘛湾等城郊村成为全县祁连玉石原料集散地、雕刻加工基地及产品营销的主要市场,通过祁连玉石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产业基地,打造一个既能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又能拉动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祁连玉石新型产业,力争5以后,使祁连玉石产业年产值占农牧村经济总收入的10%以上、达到1000万元以上,带动200名以上农牧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
4、大力实施牧家乐饮食旅游业。做好长沟寺旅游景区和西柳沟农家旅游餐饮一条街初步规划,加大长沟寺旅游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立足城郊资源、山水文化、牧区风光和牧家乐美食等优势资源,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城郊经济,拓展牧家特色服务,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举措来抓。以创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饮食娱乐农家生活为目标,采取内投外引、资源入股等多种投资渠道,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力争建成西柳沟生态休闲园、牧家乐美食娱乐一条街,精心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名街”,以沟养沟,形成“一户牧家乐,十户种养业”的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带动他类种养业发展,做活县城旅游饮食业。以项目资金整合等手段,突出民族特色和农家风格,加大对西柳沟农家院改造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实行西柳沟农家院服务人员统一着装,精心打造一家一景、一户一特色,提升西柳沟旅游餐饮业服务水平和档次。深入挖掘裕固族民间艺人,鼓励民间艺人组建小型文艺演出组织,以机动灵活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旅游服务当中,丰富城郊旅游项目,积极培育旅游品牌。及早谋划,创新方式,继续举办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提高大河丰富的人文、旅游、畜牧等资源优势的宣传效应。坚持经济与饮食、休闲、文化互动的发展理念,以规划建设县城“后花园”“餐厅”为目标,不断挖掘牧家美食文化资源,推动特色牧家特色饮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浓郁的牧区文化特色元素基本凸显到位,特色牧家美食文化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城郊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成为城郊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郊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突出“旅游饮食”地位,将其功能定位在体验牧民生活、探究牧区文化、享受森林氧吧、探险幽谷深邃、近赏丹霞奇观等方面,使西柳沟农家园、牧家乐一条街不仅仅是吃饭就餐的好地方,而且成为阳春踏青、夏季避暑、深秋观叶、冬季赏雪、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培育乡村特色旅游精品。坚持“一园一景一特色”,按照有楼房,有帐篷;可固定,可活动;既有生态园,又有裕固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错综分布的规划布局,切实打造生态旅游美食文化一条街,成为县城“美食休闲步行街”。同时,围绕雪泉片10个村充分发挥临城靠县的优势,做好“借城发展、依城兴村”的文章,走为城市服务、与城市接轨、参与城市分工、策应城市发展和经营城市运作的路子,精心打造“南肉架、北菜篮、西餐厅、中服务”的城乡共赢格局。以隆畅河沿岸和元白公路周边原生态草地资源为纽带,以鄂博台子和长沟寺为原生态风情优势区,充分利用该旅游资源区内的藏传佛教寺院—长沟寺人文旅游景点、鄂博台子祭祀、垒山观岩画、鹿场赏鹿和周边的原始森林、峡谷彩林、高山流水等自然风光。5年内形成集宗教文化旅游、裕固族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带。具体乡村旅游建设项目:鹿场至垒山至鄂博台子至长沟寺旅游景区和线路开发;大岔黑藏天池至雪大阪冰川探险旅游线路开发;冰沟丹霞影视及旅游基地建设工程;高标准新建改建农家园、牧家乐20户。
5、大力实施劳务产业。依托城郊优势,把农畜产品加工返销、旅游餐饮服务、建筑工地务工、祁连玉石加工作为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有序流动的总体要求,把劳务经济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整合劳动力资源,联合天桥湾、喇嘛湾等村劳务输出队、工程队,依托已建立的大河乡劳务输转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力争每年有组织输出劳动力1000人以上。同时,组织城郊村、城乡结合部、牧民新村居住的农牧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拓展家政服务、驾驶、维修等其他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5年之后,建成以大河乡劳务输转协会为中心围绕县城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利用市县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纪人,不断拓宽农牧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就地输转,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雇工型向经营型、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牧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类型多样的服务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培育新的增收点。具体劳务产业建设项目: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配套建设;劳动力技能实训基地6处(九个台子、天桥湾养殖小区、西柳沟旅游饮食一条街、西台子扩繁场、乡劳务实训基地、大岔高原牦牛改良扩繁基地)。
四、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求突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围绕城郊,大力实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行动计划,全力做好发展利民、创业富民、保障安民、服务惠民文章,推进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以围绕县城、服务县城、经营县城、依城发展的理念,把大河牧民新村、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在县城整体规划内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在提升整体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积极扶持大河牧民新村、农牧村社区发展,在县城已建的7幢牧民定居楼区域内建立大河牧民新村,在城乡结合部建立农牧村社区,在乡政府驻地和西岔河建立中心村,构筑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城乡结合部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功能互补的网络型集镇框架,强化新牧区规划建设,鼓励城郊村和韭菜沟片农牧民举家进城入住大河牧民新村,实现集中定居。同时,在进城农牧民集中定居小区修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推动农牧村人口向大河牧民住宅小区和城郊农牧村社区集聚,努力打造容量大、环境好、配套完备、功能完善的大河牧民新村。打破地域界限限制,逐步将雪泉片天桥湾、营盘、老虎沟、松木滩、大岔城郊接合部的散居户发展为农牧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把喇嘛湾等条件成熟的部分村并村发展为城郊农牧村社区,为实现牧民集中定居、产业优化布局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草地放牧、城市生活、农牧村发展、社区管理的模式。具体建设项目:新建大河乡政府农牧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办公楼2000平方米(牧民住宅小区);1000户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新建牧家超市1处600平方米。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大河牧民新村、城郊结合部社区、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交通、供水、供暖、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牧民新村建设,实施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农牧村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加快水、电、暖、路等设施配套建设,使之尽快完善配套功能,发挥农牧村地域性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到2015年,农牧民在大河牧民新村、城郊接合部社区、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定居率达到70%以上,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建设项目:大河街道6公里排洪渠道工程;大河3公里街道美化亮化工程。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大对农牧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依托县城教育资源,鼓励全乡农牧村适龄儿童进城上学,实行教育集中办学,共享县城教育资源;整合乡村卫生资源,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乡村医生巡诊制度,加大村卫生室设施投入,形成城乡资源共享、疾病共防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乡村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综合文化中心为重点,辐射带动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农牧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开展每的民俗文化节和“比、学、赶、帮、超”表彰活动暨创先争优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运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完善乡村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具体建设项目:新建畜牧站综合楼400平方米;新建计生综合楼400平方米;新建卫生院住院部楼500平方米;新建10个村级卫生室1500平方米;新建10个村委会办公室(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西岔河、西河);新建韭菜沟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00平方米;新建文化体育综合活动场地2个。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困难救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做好、做实“一册明、一折通”工作,切实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保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全面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城乡居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围绕上述任务,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利用县乡党校,县农科教培训中心,结合实施市里30万技能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农牧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重点开展针对农牧村劳动者的引导培训、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健全完善乡社保所各项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与管理制度,围绕我乡“五业工程”的实施,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牧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牧民就近转移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维权,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牧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全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各险种间转换衔接制度,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征缴工作,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建立健全一体化、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保险接轨后的管理服务水平。
3、健全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为重要内容,与住房、教育、司法等救助衔接配套,系统完善、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提标扩面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加快低保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医疗救助,把我乡五保户、孤寡人员分别纳入县老年公寓或养老院管理。完善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供养体系,建立健全农牧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农牧村自治制度,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五、维护社会稳定,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求突破。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立足当前形势,顾大局、保稳定、促和谐,切实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努力理顺各种关系,拥有一个和谐、融洽、协调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与毗邻乡镇的睦邻友好合作,依法调处涉及边界及其它生产生活方面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各种遗留问题,确保边界稳定。二是妥善解决好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和群众反映较多的遗留问题,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强化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畜产品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加强民族团结,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县建设,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发挥宗教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服务社会的作用,营造宗教和顺的良好环境。把稳定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矛盾纠纷联调联动调处机制,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农牧村长治久安,为促进全乡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上求突破。一是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教育和武装广大农牧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基本知识和现阶段党在农牧村的方针政策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体主义教育;法律、文化和科技、艰苦奋斗与移风易俗、无神论教育等等,通过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
二是广泛普及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要在农牧村大力普及道德知识,特别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不断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陈规陋习,自觉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切实加强诚信建设,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在农牧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讲诚信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上求突破。
一是强化班子建设。进一步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让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顺应民心、为群众所拥护支持。
二是强化党组织建设。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加强“五个基本建设”,实施“强基创先”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立与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统筹管理,探索开创党组织领办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强化作风建设。坚决破除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力争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效率。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切实抓好班子带强队伍,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农牧村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善于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
第三篇: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区:江苏·邳州
时间:
调查者:
一、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与连云港之间。东与新沂市为邻,西与徐州市铜山区和贾汪区毗连,南接睢宁县和宿迁市宿豫区,北界山东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5′50″-118°10′40″,北纬34°07′-34°40′48″。东西距离52公里,南北距离61公里。
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83亿元、增长54.9%;一般预算收入19.2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增长13%;工业用电量10.24亿千瓦时、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增长4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达167.7亿元、增长21.8%。新增汽车20000辆,销售商品房72万平方米、增长1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增长18.6%,消费对GDP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5家,总量达581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1.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层次有效提升。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 值91亿元、增长18%。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增产;大蒜亩均收益2850元。新增高效农业19.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7.8万亩。新建大中型养殖场70个、养殖小区320个。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粮库5万吨,粮食仓储条件明显改善。整理开发农田3.4万亩。新增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省级观赏鱼标准化示范区。如今的邳州──享有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三个东陇海县级第一”,东陇海第三大城市,创造了板材、大蒜、银杏、石膏产业“四个全国第一”;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奖;自营出口1.47亿美元,名列苏北第一;连续三年在徐州市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还荣获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名列67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市,2012年邳州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名列第56位创造了邳州纪录。经过20年的跨越发展,邳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1.9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000万元、农民纯收入13000元,较20年前分别增长14.5倍和13.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拓展到45平方公里。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家乡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是数量。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
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邳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基地,始终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个关键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求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上有大的突破。按照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要求,抓好项目的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打造转型跨越新基础,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强财政和群众收入。实施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大
胆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一是根据发展需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增强带动效应的原则,适当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探索建立特色经济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增强乡镇与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功能,营造一个乡镇与市区之间密切合作、高度融合的错位发展氛围;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大力推行工商企业登记备案制,大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三是不断完善激励、约束和奖惩机制,把对外开放、经济投入、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内容,放到工作考核的突出位置来对待,加大奖惩力度,以此形成争创先进、注重实绩、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确保各项经济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四是以打造诚信邳州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我市法制环境、行政环境、社会信用环境,使邳州真正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明城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执政,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靠工作实绩把学赶先进、跨越发展的目标变成现实。
二、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样卷请见最后一页
三、成员分工
第四篇: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概况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南与本省宜春、吉安接壤,西北与湖南株洲、浏阳相邻。地处国家京广、京
九、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萍乡早在公元267年(三国时期东吴宝鼎二年)建县,1960年设市,1970年升级为省辖市。全市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0万,现辖芦溪、上栗、莲花3个县以及安源、湘东2个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安源经济开发区,下有28个建制镇,18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处,139个居委会,641个行政村。市中心城区面积目前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
萍乡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319、320国道十字交叉通过萍乡,沪瑞高速公路东西穿过。历史上,萍乡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铜、石灰石、粉石英、大理石、瓷土、矿泉水等,储量较为丰富。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优质石灰石67亿吨。东晋时期就生产瓷器,唐朝时开发利用煤炭,明清时以盛产煤炭、瓷器、夏布、贡纸、鞭炮而闻名于世。1898年清邮政大臣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1908年又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个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修筑了株萍铁路,萍乡煤矿为该公司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最早采用西法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萍乡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萍乡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一即进入全省第一序列,实现萍乡在江西率先崛起;二即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即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四即构筑新型工业城市、赣西经贸重镇、文化旅游胜地、现代农业区域四大特色;五即实施工业富市、三产旺市、环境兴市、人才强市、经贸活市五大战略。突出六个做大做强:即做大做和强工业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外经外贸,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县城经济。实践证明,这条发展思路是符合萍乡实际的,2003年,全市GDP和财政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2003年,江西省统计局对全省11个设区市2002的城市经济发展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萍乡分别名列第二和第四。几个主要方面情况是:
(一)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化水平全省领先
萍乡因煤兴市,1908年,安源煤矿就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萍乡因此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建材、陶瓷等行业为主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不仅培养了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更为我市主攻工业,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材料工业、机械制造、化工、生物制药将成为我市新的主导产业,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全省先进的机械制造基地、江南最大的材料工业基地、亚洲最具规模的涂料基地将崛起在萍乡的红土地上。
(二)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萍乡于公元267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称“湘赣咽喉”“吴楚通衢”,近代更因煤炭的大规模工业化开采而被誉为“江南煤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工矿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按照城市经营、以城建城的思路,在物力财力仍较薄弱的情况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使得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2003年,萍乡城市化水平为44.8%,比全省平均水平34%高10.8个百分点。在市委、市政府加
快城市化进程战略指导下,萍乡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预计到2005年,萍乡城市化率将达到46%以上,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充到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50万,远景规划中一市多镇,卫星状环绕的270平方公里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加,将使资金进一步聚集,物流速度将不断加快,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三)农业耕作水平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已经具备,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萍乡属典型南方丘陵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4亩,农业资源较为匮乏,但萍乡人民精耕细作,惜地如金,运用科技、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农业辉煌与特色。萍乡农业在生产上保持了领先优势,2002年粮食播面单产435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百公斤以上,养殖水面单产340公斤,高出全省一百公斤以上,每亩耕地种植业产出1405元,高出全省1029元的平均水平。萍乡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全省一流。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行,农村“双增”效果良好,农业方面的“一园五工程”稳步推进。
(四)革命圣地,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丰富
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区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资源除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安源外,历史文化古迹有孔庙、杨歧寺、横龙寺、金山寺多年罗汉松等。万顷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城区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绿荫广场及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窗口。秋收起义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如今,萍乡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变为2007年的9.1:61.1:29.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21.49亿元,人均GDP在全省排第四位,财政总收入41.3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亿元。目前,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PC电瓷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重要建材生产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为 500多万吨。
近年来,萍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增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建设工业园,构筑工业发展载体,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环境,改善招资环境,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搞好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萍乡工业经济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萍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赣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贡献,
第五篇: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中心城市,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境内有21个省属大型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4.7万。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东北小延安”,解放后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老工业基地共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纷纷陷入危困,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几届班子励精图治,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改变落后面貌。尤其2003年市十次党代会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确立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的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富民兴佳”新跨越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凝神搞建设,合力抓发展,在广袤的三江大地上奏响了大发展、快发展的雄伟乐章,让古老的佳城升腾起崭新的希望。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1-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8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发展的积极态势。
“无工不富,**要大发展,必须首先集中全力解决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照市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全市“三力合一”,打响了抢抓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攻坚战。
抓住工业经济不振这个症结,**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民营、集中力量抓项目”的经济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把全市上下力量统一到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上来。一是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推进项目开发和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振兴的载体,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连续两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和项目建设年,采取了一系列引商、安商和富商的政策措施,**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开放度和吸引力极大提高。2004和2005两年中,先后有福州、江阴、台州等70多个团组专程前来考察洽谈,先后有华电集团、大连海昌集团、新希望集团、中国蓝星化工集团、河北宝硕集团、广东华泰铝轮毂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等几十个大企业、大集团与**市合作开发建设了60万千瓦发电机组改造、港粮小区开发、黑龙化工产权改革和新产品开发、农用塑料生产基地建设、铝轮毂生产线改造、30万吨水稻加工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等众多大项目。2003年以来,全市新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02项,总投资149.5亿元,截止2005年9月完成投资119.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总投资额126.5亿元,已完成投资97.7亿元。这两年是**历史上项目建设规模最大、投资额最多的时期。二是通过搞活现有企业增强内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针对改革滞后、技改不足问题,**加快了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活力增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开放式招商改制为主要形式,以职工安置为着眼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佳纺、亚麻、糖厂、精编厂等一批积重难返的企业实行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有203户企业列入了改革计划,目前已完成改革40户,另有70户企业已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先后剥离不良贷款141亿元,一大批企业以民营姿态重新进入市场,重现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改造改组,把实力做大。充分利用原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电机厂、煤机厂、啤酒厂、迪尔佳联、佳星玻璃等一批重点企业调整改造,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电机和煤机等几户重点企业,几年来改造项目投资均已过亿,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结构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02年煤机公司掘进机综合生产能力50台,今年已突破200台,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5.5亿元;电机公司2002年生产能力85万千瓦,今年已突破400万千瓦,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8亿元以上;迪尔·佳联农机今年的销售收入也由去年的3亿元一举突破6亿元。这些重点企业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均已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排头位置。同时,积极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拉动作用,发展配套经济、循环经济、集约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做大产业。目前,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通过开展全民创业培植新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针对民众创业意识不强,民营经济弱小的实际,2003年下半年以来,**市组织开展了“全民创业行动”,通过全方位开拓创业领域、开展创业培训、能人牵动、建立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等多种措施,激发了民众创业激情,活跃了创业氛围。两年来,全市上下涌现出创业小老板3000多名,带动就业4万多人,激活
民间资本4亿多元。“创业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394家,产值超千万元的有120户,超亿元的有15户。200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实缴税金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24和14.7,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力合一”使**市项
目开发建设蓬勃兴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3,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4%,全市工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4.4%,工业经济呈现十几年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要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必须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市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农业在工农互动、两业双赢中展翅腾飞。
按照“两个围绕”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市以工农互动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农业主辅换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扩大农产品转化总量为目标,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工农结合、城乡联手的战略突破口,加速建设辐射面广、牵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群。引进的山东金锣集团形成了每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肉鸡1200万只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市生猪生产每年平均以20以上速度递增;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形成了日加工鲜奶300吨生产能力,一年内拉动全市奶牛存栏量增长了8倍;扶持的鸿源米业、一季良品米业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孙斌”牌大米等驰誉全国的著名品牌。目前,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60户,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60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参与龙头企业经营的农户达5万多户,已形成了肉制品加工、优质米、酒类等14条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链。开发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酒精项目、投资9.8亿元的60万吨玉米深加工和投资2.2亿元的6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也即将着手实施,这些项目投产后必将推进**市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两个围绕”总体思路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市农村经济高歌猛进。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劳动力近26.9万人;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由21.6提高到35.5;全市经济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75个,辐射带动农户8.5万户;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2.35亿斤,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群体,构成了**对俄开放和江海联运大通道优势。凭借优越的地缘条件,**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谱写着对外开放、经贸富市的华章。
**有5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1个国际空港和2个公路港口,处于对俄开放的前沿。几年来,**市积极开拓大通道,发展大经贸,开发旅游业,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对俄大通道建设上,水路开通了**至哈巴罗夫斯克、抚远至哈巴罗夫斯克、同江至下列宁斯阔耶、富锦至下列宁斯阔耶水上运输航线。陆路通道建设了同江铁路、同抚公路,开通了**经同江至比罗比詹陆路通道,即将投建抚远乌苏镇至俄卡扎镇陆路冬季过货通道,目前已经两国政府批准;投资3.4亿元建设同江哈鱼岛—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黑龙江铁路大桥,目前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落实开工。空中航线继开通**-北京航线后,今年又开通了**-大连-烟台、**-上海-广州航线。抚远、同江、富锦港口进行了改扩建,口岸过货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以来,对外贸易成番论倍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4,其中进口完成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出口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8,全年进出口总额可突破7亿美元大关。**市十分注重以贸兴业,积极建设对俄加工园区和基地,发展外经贸主体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在各口岸城市建成了一批对俄出口基地和加工园区,几年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同江木材加工园区己形成年加工100万立方米的能力,抚远、富锦的木材加工园区也都己正式投入生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一步增加。2005年前三季度签订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6项,合同金额达3.4亿美元。对俄经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9月末,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增加到108家,营业额超千万元的己达18户。在发展外贸经济的同时,**按照旅贸结合的路子,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游、界江游、边境游和境外游,开通了18条对俄旅游线路,**正逐步发展为新的旅游热线。
“立足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功能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研究**,跳出**发展**。”放眼“十一五”规划,**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好范文版权所有
**处于周边煤炭资源城市中心和对俄贸易的前沿,产业基础雄厚,农业资源和水电能源富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强。面对十一五新的发展起点,**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发展上增强区域协作意识,谋划实施“一中心三基地”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面向整个东部区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强化市场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科教卫生体育、居住、商品集散、休闲度假、社区服务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取把**建成集人流、物流、商贸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周边城市现代服务中心”,提高为周边城市的服务能力,在为其服务中发展自己。针对周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特点,大力发展下游经济、配套经济、服务经济,发挥产业互补效应,延伸煤炭能源工业、重化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电力、洁净能源、冶金、机械、新型材料等行业,积极参与构筑“东部煤电化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一体化基地”;利用口岸和边贸优势,把握黑瞎子岛回归的机遇,深入谋划抚远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加深与俄罗斯经贸科技合作,辟建“抚远三角洲自由贸易区”,建成“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
几年来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推动了**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拼搏的精神,更加优良的环境,在三江大地展现更为壮观、跨越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