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李金云(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其在人才培养方向,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特色。本文抓住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寻求构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途径,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 途径
0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1 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 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 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 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 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 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 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 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
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 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 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
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
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3 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青年人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
作用
问题
对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校园文化目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应具有以上的优点。那么优秀的校园文化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提升素质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2.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 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营造积极向上 的文化氛围
3.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文化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不能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应对,导致教师在更多的场合考虑的不是怎样有利于教学、怎样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眼前利益和效果。因此,高校应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下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培育更适合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高校内部抓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高校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不清
各个高校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都会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面面俱到或者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展示出学校特色文化,如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等方面,因此高校内部要从整体考虑,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保持自身发展特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党组织、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我们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我建议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我们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四)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08978.htm 2.http://wenku.baidu.com/view/356cb8bb1a37f111f1855b07.html
第三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作业
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08国贸一班 王玮 08575112
时间过得真快,当时布置作业的时候还纳闷道这样一篇小论文老师怎么还给与我们这么多时间去写,对我们来说这种作业就是从忙碌的无聊中挤出点时间用于简单的复制粘贴,网络是个好东西,还是老样子,在交作业的前两天大家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这份作业的存在性,看着大家通过各种手段应付着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作业,我毫无紧迫感的压力毫不犹豫的将作业拖到最后一天去写,明天是最后的期限,我也是刚看了作业要求里面后才想起来这是上个学期布置的作为学科成绩的作业。
就像是每次期末考试将近的时候,大家依旧醉生梦死的忙碌着自己的各种无聊,大家早就都知道考试之前老师肯定会给出范围,范围就是不挂科的通行证,所以只要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花几个小时背熟范围就可以不挂科;就像是这样飞逝的大学时光一样,到了将要离开大学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些逝去的日子,或许有些人才开始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才计划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才开始学会清楚的认识自己,才开始明白如何去看待事情,才有了真正进入大学的状态,才找回了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可是大学生活已过大半。
突然想起了高三毕业之后的那段时间,解脱了中学阶段苦闷的传统义务教育,奔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进入大学一个月就发现,原来父母长辈眼中的那个大学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样的大学文化已经销声匿迹,我们向往长久所追求来的不是雨过天晴后的更高处,而是一下子跌入了深渊。
刚开始,每周的课程都很少,还没带电脑,空虚无聊占据了同学们的大好青春,大学开始成为游戏爱好者的天堂,成了好吃懒做者的摇篮,一些积极人士踊跃的参加学校里面的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大家开始慢慢的接触和融入这个新环境,学长们告诉你在这个大学里面可以放肆去做的一些事情,怎样聪明圆滑的在这个社交圈里游刃有余的处理问题,后来自己发现这样的环境跟他们描述的大相径庭,我们就这样或多或少的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游戏式的恋爱观似乎让恋爱的人自导自演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偶像剧,当然大部分都是悲剧,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很投入,很多人还躲在某个角落不可自拔的舔舐着伤口。应付式的学习观使一张毕业证书成为了大学四年的最终奋斗目标,当课堂时老师再次提问到那个很简单的问题的时候,班上依旧是鸦雀无声,只有在考试那段时间才会第一次将课本翻起,报考时花费心思精心挑选的专业不敢再用爱好来形容。官僚式的作风在学生会兴起,那些人总是形式化的为不切实际又毫无意义的事情忙碌着,再也没有力气在学习上竞争与切磋,而是爱慕虚荣的盲目攀比与炫耀,一切在大家眼中那么的虚假那么现实,当最不敢提及的理想再次成为我们的话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成了公认的现实总结,我们就是跟着这样的大学文化随波逐流着,青春年华被加工着又即将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理想渐行渐远。大家可怜的望着这个自己一手捏造的骨感世界,这时候才发现,其实我们都变了,所谓的坚持已经不起作用了,所谓的理想已经湮灭了,也只剩下可怜了,真的很可怜!
文化是大众的,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学是这个社会的,更是我们的,文化好比一潭水,我们每个人就是潭中的每一滴水,在大家可怜的抱怨的同时是否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现实偏离了原先所拥有的词性,而代表着社会中不公平的一面,有很多人总是无奈的用“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来回应大学来自己的改变,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选择重于努力,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解决问题?敢问同学们,你们为建设良好大学文化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吗?你们的选择真的是无愧于心吗?没有走不同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你们又为选择做出努力
了吗?一切的努力一切的选择都源于自己,而你们又真正的认识到自己了吗?其实这些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得,不过你们都去做了吗?迷失的孩子们,你们找到回家的路了没有?
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校方领导者与教师工作人员站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责任也是重大的。如何去正确的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高尚的思想情操应该是所有工作的重心!向校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学校领导层要摆脱官僚化的管理,大学的管理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既然大学是教育之地,应该让懂教育的人来管理大学!不能被现代社会的不良文化侵入!第二,将思想道德课程放在首位,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第三,在心理方面给予引导与帮助,虽然进入大学的几乎都受过成年礼,但大部分学生心理理解和抵抗能力较弱,需要正确的辅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所以在心理方面的正确塑造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第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学生的爱好与接受知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个人特长得以发展,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大学生在这海洋中就是水手,教师们就摆着舵向,绕过暗礁,迎对风浪,领学子们走进人类文化的圣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们是责无旁贷的,故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都朝着各自的方向走着各自的路,越过前方障碍后,要记得自己所坚持的方向!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青年人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作用问题对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校园文化目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
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应具有以上的优点。那么优秀的校园文化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提升素质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2.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 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营造积极向上 的文化氛围
3.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文化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不能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应对,导致教师在更多的场合考虑的不是怎样有利于教学、怎样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眼前利益和效果。因此,高校应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下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培育更适合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高校内部抓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高校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不清
各个高校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都会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面面俱到或者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展示出学校特色文化,如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等方面,因此高校内部要从整体考虑,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保持自身发展特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党组织、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我们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我建议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我们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四)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第五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我校在办学历史和实践中,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过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正在发展建设的实际,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思想文化、素质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氛围文化建设为主,结合硬件设施建设,分步实施。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以先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学生修德、强能、健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塑造大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我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总体目标是: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的发展阶段,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独特个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使学校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精神、浓厚学术氛围、深厚人文底蕴、鲜明创新风气、幽雅环境和一流文化品位的大学。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的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品质,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教育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发展、创新、育人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管理。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良好的教风,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以学教人,又以德育人,敬业爱岗,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廉洁从教,既传授知识,又塑造灵魂,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努力实践党的教育方针,崇尚学术,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用自身的优秀形象,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尽守职责,作无私奉献的楷模,教书育人的楷模,业务上过硬出众,业绩上优秀出色,学术上带头,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贡献。
——机关干部在行为文化建设中,一是要做到政治合格、思想领先,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求真务实,精通业务,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有较强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三是胸怀大局,维护团结,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广泛联系群众,虚心听取各种意见,正正派派做人,公公道道处事,严格要求自己,作维护团结的模范;四是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以群众满意不满意,师生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五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履行职责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后勤工作人员在行为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安心工作,在优质服务中作贡献;精通技术,在后勤改革中作贡献;奉献爱心,在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中作贡献;爱岗敬业,在履行岗位职责中作贡献。
(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校园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广场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以及公共场所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出育人特色和学术氛围,按照“绿色、高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五)开展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重视公共关系工作,重视学校形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六)弘扬民族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反应,支配着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荣辱观教育要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从育人工作的实际出发,确定学习教育重点内容。在教师队伍中,要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风范,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广大学生中要强调“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在机关干部和工勤人员中,要强调“热爱祖国、服务师生、崇尚科学、恪尽职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要坚持课堂教学育人、社会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综合功能,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学校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一)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计划
——用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师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师生,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师生员工,根据形势的发展学习最新的政治思想理论、形势政策、教育观念。
——重视对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从制定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入手,通过提倡师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继续组织力量搜集、研究和编写校史资料,经常进行展出,使新生入学后的校史教育制度化。
——对学校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要及时组织采写报道,进行广泛宣传。
——重视与学校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的纪念活动,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日确定为学校重大活动,由学校统筹组织,使有关部门形成合力,把这三个活动办成学校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活动。重视学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学者纪念日活动,努力弘扬先师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继续办好《联大学人》大型图片展,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录制有关音像资料。
——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积极宣传在全国、全省、各行各业取得较大成就的校友的先进事迹。
(二)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
——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
——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务委员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工会代表会制度,发挥其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学院级教代会制度;重视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与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和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校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教代会议事规则》和《书记论坛》、《校长论坛》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系,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党委要不断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努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决策,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努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三是正确处理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党委成员要有大局意识,做到分工不分家,互相信任,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各司其职,大胆负责,一个标准对事,一心一意抓发展,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在会上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在个人意见被否决后,必须自觉执行党委集体决议,自觉维护党委团结和统一。
——各职能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科学的原则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整顿,并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解决有关规章制度过时的问题和有些工作无章可循的问题。要对全校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解决学校规章与国家法律及上级部门的有关法规不相一致的问题;解决部门规章之间不能衔接的问题。
——将全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汇编为《大学规章制度汇编》,作为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依据。积极推进建立《大学章程》的工作。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监督。
(三)实施师德建设计划
——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修订《 大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大学党政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制定《大学教职工道德规范评价办法》,把教职工的道德自律和有关制度的外在约束结合起来,保证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教职工德才兼修。把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表彰范畴,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每两年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同时,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职工,要予以及时处理,严肃教风,净化师德环境。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每年引进的人才和教师进行师德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培训;建立谈话制度,各院(系)、各单位主要领导每学期要对新上岗教师进行履行师德规范的谈话,帮助新上岗的教师一上岗就树立以德治教的意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业绩和科研成就。
——要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教师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和优秀年青人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的生活,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工作条件。
(四)实施学风建设计划
——学生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职能部门、院(系)、团学组织
和学生自律组织搞好学风建设,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大学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大学学生违纪处理管理规则》、《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大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建立每年按时发《学生家长通知书》制度,通报学生学习成绩、上课、奖惩情况。
——加强日常管理。严格学生辅导员进入公寓和班主任每周深入学生公寓检查制度,加强学生早操、上课考勤,整肃考风考纪,加强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开展主题教育。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每年举办一次以“刻苦诚信做人,树优良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周活动,开展一次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要按照“积极健康、美观大方、简洁明了、文化氛围浓厚、品位高雅”的要求,积极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和办公室文化。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精品计划
——思想政治主题教育。通过持续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学风建设周活动、教师节慰问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品牌主题教育。
——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办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大学专家学者论坛”和“大学青年学子论坛”、“大学毕业生优秀论文报告会”(每年安排1—2次)等,坚持每周有学术报告。设立学生学术科研资助基金,对有潜力的项目给予适当资助。
——文体艺术活动。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院(系)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思路,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精心打造读书节、九月放歌、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校、院(系)品牌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坚持“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思路,每年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落实社会实践“五个一”要求,逐步扩大社会实践规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争取到2007年,建好10个校、院两级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形成至少10项社会实践优秀成果。
——学生社团活动。建立校、院(系)分层管理体系,本着“突出思想理论先进性,艺术学术科技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调整学生社团布局结构,保持30个左右有影响的学生社团,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老师,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三个一”要求,每年推出不少于50项的学生社团特色活动。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鼓励在校大学生人人争做注册志愿者,保障每位注册志愿者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指导各分会每年至少开展50项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六)实施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计划 ——《大学报》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时评、言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凸现学府特色。广播要面向广大学生,积极报道各院(系)的动态,多报道同学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多介绍高雅文化和学术知识。
——加强对校内出版物的管理,校内出版物(包括团刊、班刊、社团刊物)须经党委宣传部审批并备案;质量较好的连续出版物要积极申请省新闻出版局核发内部出版刊号。院(系)至少要办好1份标志性学生刊物,要鼓励学生刊物提高质量,每年评出“学生名刊”,给予奖励。
——规划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管理。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扩大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面积至适合程度,增加活动场所,改善活动条件。
——加强对论坛、讲座、研讨会的宣传与管理。开设“名家讲坛”,各单位邀请的名家来校作报告,列入“名家讲坛”计划,党委宣传部、学校科研处等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配合,做好宣传服务工作。鼓励院(系)组织面向全校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
(七)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计划 ——加强学生文体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文体活动需要,继续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人文景点建设。
——制定《校园环境管理规则》,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和清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
——制定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广场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公共场所文化建设细则,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做到积极向上、健康美观、整齐统一、简洁明了、文化氛围浓厚、品位高雅,既能体现大学精神,又能以先进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的特征。
——开展环境道德建设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爱校教育活动(爱校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为增进人们对校园环境的新认识,激发师生爱校意识,举办“美丽校园”摄影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
(八)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 ——建立大学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各院(系)徽、院(系)旗的制度。
——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
——重视学校公共关系,建立记者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
——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建立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一)努力形成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各部门合力、全校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领导作用,正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确保学校文化的先进性,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人、教育人的中心任务,沿着健康的路线前进。要发挥党委的决策核心作用,统揽全局,科学决策,促进办学理念的发展,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推进学校制度的创新,建立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要定期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积极解决问题,保障师生的权利,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成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检查、督促和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院(系),应有相应的小组和负责人,专门负责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结合院(系)或单位主管的工作实际,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组织落实。
(三)要从政策和制度上激励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党员、干部、教师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把党员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表现情况,纳入检查、考核、评议干部的重要内容。
(四)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每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预算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核列其中。校园文化设施、固定标志性建设要按照校区建设规划统一考虑,以使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适应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广开筹资渠道,采取多种合法的方式从社会上筹措经费,学校在有关政策上要为校园文化建设筹资提供支持。
郑健 陈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