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理工大学学代会专题实践委员会工作报告
赵泫然专题报告:
专题领跑学代,实践精彩华理
写在前面:
2010年已然成为过去,或辉煌、或暗淡,或愉悦、或辛酸,或停滞、或成长。一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2011年新学期、新的开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专题、乃至整个学代崭新的旅程,迎接我们的是抉择、是革新、更是希望。
从去年9月份走进学代专题到现在,即将半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期间学会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上学期末交了一份年度总结,其中我戏剧性地说我和专题之间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守的过程,如今,经历了一个寒假,甚至在一些活动中我强行把自己从中抽离出来,站在一个客观的距离上,用理性去思考、去捉摸,我一直在想专题应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专题的特色在哪里,甚至有一些僭越职责地探索专题未来路在何方、学代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以致被更多人认可、尊重、热爱。不,这谈不上“探索”,只是学习之余打发时间式的思考,因为探索是一群人,乃至学代的一代人、几代人的事情。
之所以写下这篇报告,主要是为了充实完整之前的年度总结,揭露一些固有的问题,发表个人单纯的想法,同时也是对本学期专题活动开展的一个小小的展望。这篇报告共分为《个人活动点子(共4个)》、《一份简洁完整的活动策划》以及《回眸与展望——探索学代专题的发展》三个部分组成。
因本人水平有限、思想局限,若有冒昧或是错误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活动点子(共4个)
1、项目名称:学代内部人员高技能培训计划
启动想法:每一个走进学代的大一干事,或者再进一步拓展开来说,每一个报名参加团学组织的同学,都无非是抱着广交朋友、锻炼自己、培养能力的想法的。半年过去了,他们除了交到了几个朋友、认识了更多的人之外,还获得了什么?有些能力,只靠自己的摸索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感谢他们当初选择学代的回馈、更是本着一种“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培养更多高技能的人才,作为学代举办活动的核心力量,专题有责任、有义务去践行这份使命。
具体说明:建议开设高技能科目有:学代公文及条例撰写(刘月莹)、学代财务管理及财务报表(肖卓骏)、活动举办及多样的宣传方式(含视频、PPT、海报、传单等,潘婵婵、朱绍涵、刘骁等)、活动策划书撰写(路亚亮)、学代活动项目管理、自治模式等。当然还可请大一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干事与大家共同交流。培训时间可以定为每周四晚上或者周末,地点办公室或另借教室。
2、项目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大学生成长论坛(ECSGB)启动仪式
启动想法:当代社会,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成功更是令人堪忧。对此,越来越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中国扭曲的大学教育体制或是完全不顾大学生成长的高校,殊不知大学生本身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题义不容辞。同时,ECSGB的启动也将成为我们学代专题实践委员会新的特色活动,如果举办成功,这也将成为专题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具体说明:英文简称第一个E代表ECUST,后面的意思是college students’ growing BBS。ECSGB是一个真正将学生与学校连接在一起的切实可行的平台,它从根本上弥补了学生代表大学闭会期长、会议内容不够贴近日常生活等缺陷。我们将在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以常委会的名义启动该论坛。关于本项目的更多信息详见《一份完整活动策划》。
3、项目名称:我要春游!
启动想法:你还记得中小学时期的集体春游吗?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春游会是我们整个春天的期待吗?不要让春游只是停留在美好的回忆亦或是憧憬,带上相机、带上好心情、带上你最好的朋友、更带上大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我们一起去春游吧。感受大好春光,品位青春活力,聆听生活乐章,共谱华丽旅途。我们就是你的驴友。
具体说明:可以选择江浙沪一带的经典的景点组织集体春游。以学代成员为主体,从而进一步发散至整个学校范围内均可参与,特别是为一些全国各地来的同学提供一个出行的好机会,一起春游互相之间还有个照应,组团还具有一定的价格优惠,关键是一大群人春游一定别具一番风味,旅途怎能不华丽?
4、项目名称:“品味华理”文学艺术作品展
启动想法:增强我校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怀,同时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平台。具体说明:散文、小说、绘画、书法、摄影,只要与“华理”有关,内容积极向上,均可报名,前期以大奖赛的形式开展,获奖作品予以展览,并集结出书,载入华理史册。
★一份简洁完整活动策划
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大学生成长论坛启动仪式活动策划
主办方:校团委
承办方:校学代 专题实践委员会
时间:2011年4月21日
地点:教学楼A200
活动主题:奉贤,让梦想起航
活动口号:聚焦华理,关注成长,共商未来
活动目的:怎样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华理奉贤校园的主人?答案纷繁,众说纷纭。但我想其中毋庸置疑,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学生自治管理中来,让每一位华理奉贤校区的同学都有权知道华理奉贤校区的未来发展前景、日常生活的管理、制度体制的革新等等。同时,“回徐汇”问题、华理校学代自治管理委员会大融合现象的出现会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改变。在第三十一届华东理工大学学生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启动论坛,共商未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主宰自己的成长。
活动意义:为广大华理学子提供新的了解校园,参与商讨的平台。培养大学生自治管理意识。针对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策划,增强我校大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代行提案处理委员会公开职能,为奉贤的校园生活出谋划策。正如口号所提倡的“聚焦华理,关注成长,共商未来”。相信成长论坛的成功启动,将昭示着华理校学代、专题、自管新的开始。奉贤,让梦想起航!
活动组织:
(1)活动宣传方式:
1.视频宣传:争取到食堂门口的LED电子屏,这对视频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利用校学代职能宣传:由部门主任在常务会议上动员,并发送邀请函(老师、学生干部、每一个班级的学代表)。
3.横幅:三条,其一主题“聚焦华理,关注成长,共商未来”、其二“奉贤,让梦想起航——校学代专题实践委员会”、其三“预祝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成长论坛启动圆满成功!——校团委”。
4.传单:全校范围内召集参与仪式同学。
5.广播宣传。
6.后期宣传喷绘:照片展示、商讨成功展示、庆祝圆满成功。
7.调研:主要是新提案采集、问题采集以及招募参与者
(2)参与人员:校团委、学工部老师,部分学院辅导员,学生干部,各班学代表,其他人员
(3)仪式流程:1.播放宣传视频或暖场视频
2.老师致辞,主任致辞,学代表致辞。
3.2010年9月至今提案及解答公布。
4.商讨近阶段校园重大事宜。
5.其它。
(4)人员分工:宣传小组、组织联系小组、机动小组
活动预算:材料费用(邀请函等)200元
矿泉水100元
喷绘200元
横幅100元
活动后期:后期宣传喷绘、材料整理归档。
【完】
★回眸与展望——探索学代专题的发展
刚进专题的时候,对专题、对学代都不了解,认为其充其量不过又是一个办活动的地方。在上学期里,我们举办了新生调研、优秀学长经验交流会、优秀班训征集,甚至包括校园吉尼斯,我们在沿袭传统、发扬特色,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我们专题在吃老本、缺乏创新,畏于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固步自封。在新的一学期里,我们既要把经典的吉尼斯活动办好、办大、办出新的感觉,还要寻求新的突破点,重新寻求专题的定位,勇于不断的尝试与改变,让专题变得更加强大,被更多人所了解所认可。
我们不仅要丰富校园生活,还要引领出一个正确校园文化精神前进方向;我们不仅要关注专题自身的壮大发展,还要留心华理奉贤校区与广大学生的成长。
2011给我们的,也是你们给我们的,是选择,是方向,更是成长!
【谢谢!】
第二篇:中国教育工会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中国教育工会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华工字[2008]第4号
关于部门工会“教工小家”创建、申报、评比的实施办法
根据上级工会关于深入开展建设教工之家活动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开展“教工小家”创建活动以来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开展创建“教工小家”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提高基层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活力,密切同教工群众的联系,把工会建设成为教职工信赖的和谐温馨之家。
二、部门工会活力的主要标志是: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下,围绕本部门的中心任务,依照法规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善于吸引、团结和教育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和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赢得教工群众的信赖。
三、创建“教工小家”的基本要求:
1、围绕学校工作中心,以育人为宗旨,团结全体教职工,努力完成教学、科研、管理、校办产业和生活服务等各项任务,在构建和谐单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实现本单位改革和发展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2、在维护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表达和反映教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善于维护教职工的权益,主动为教工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把民主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参与本部门改革,健全、完善二级民主管理体系,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努力实现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推进校务公开和院务公开工作。
4、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等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积极开展各类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气氛。
5、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工会小组的建设,按照群众化、民主化的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会的建设和改革。
6、坚持干部四化标准,建设一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形成一支适应基层工会工作需要、热心为教职工服务的工会积极分子队伍。
开展创建“教工小家”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部门工会应在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将创建活动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中,常抓不懈,常建常新。
四、创建“教工小家”的级别:
1、校合格“教工小家”;
2、校先进“教工小家”;
3、校模范“教工小家”
五、申报办法:
1、申报工作必须获得部门教工的支持,经过党组织同意方能进行。申报级别必须明确。
2、申报时撰写建家工作材料(2000字左右),总结建家工作的思路、举措、特色、工会获得的奖励、取得的成绩等;同时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工会建设‘教工小家’考核指标”(附件一)要求进行自查自评。总结报告及自查自评情况应向教代会代表或工会小组长以上干部会议报告,并获得认可。在此基础上,填写“华东理工大学部门工会‘教工小家’考核申报表”(附件二)。
3、申报级别必须逐级上进,即:申报校先进“教工小家”的单位必须是上校合格“教工小家”的单位;申报校模范“教工小家”的单位必须是连续二次被评为校先进“教工小家”的单位。
4、申报校先进“教工小家”、模范“教工小家”的单位,须另附特色材料一份。
5、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模范教工小家”称号或连续三次被评为校“先进教工小家”的部门工会可获一次先进单位免检。先进单位免检不能连续申请。申请先进单位免检的部门工会需填写“华东理工大学先进‘教工小家’免检申报表”(附件三)。
六、考核评比内容:
1、全面履行工会的维护、参与、教育、建设四大职能的情况。主要围绕民主管理、素质教育、维权服务、自身建设四大块内容进行。
2、完成校工会布置的各类活动情况。
3、申报校先进“教工小家”、模范“教工小家”的单位可要求附加分,其最高值为10分,填写附加分时须附说明及特色材料。
七、考核评比办法:
1、各部门工会创建“教工小家”活动考核评比每两年进行一次,由校工会负责组织实施。
2、考核评比将通过自评、群众测评、互评,听取汇报交流、座谈、查阅材料等形式进行,全面考评部门工会“教工小家”建设情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群众的满意度。
3、考核评比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过程管理和平时建设。部门工会开展的每次活动或各项工作均应有书面材料和记录,以备检查。
4、校工会考评小组对附加分进行认定,对“教工小家”级别予以投票表决。
八、表彰奖励办法:
凡被评为校合格“教工小家”、校先进“教工小家”、校模范“教工小家”的部门均由校工会发给奖牌和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本办法自校工会全体委员会议通过之日起实行。本办法解释权属校工会。
校工会
2008年5月 18 日
第三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中国石化参与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6.7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84万余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A类、6个B类)。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450人(其中博士生1416人),全日制本科生16355人。教职员工3550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1年超过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50多项,国内外专利14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日、法、英、加、韩、澳等国的15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6年以来连续八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第四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1.2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99.8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5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541人(其中博士生1441人),全日制本科生15425人。现有教职员工3504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1年、2012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提名;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2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3年超过6.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6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5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英、法、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5年以来连续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9.93万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于2014年4月18日更新)
第五篇:华东理工大学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2012年)
推进校庆建设
优化资源条件
——在七届教代会、十四届工代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2012年3月23日)
各位代表:
大家好!现在我代表学校向第七届三次教代会、第十四届三次工代会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 2011年学校行政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坚持政治上的高度原则性和采取非政治事务上的高度灵活性,重点推进了三方面的探索:一是改组换届校学术委员会。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已组建完毕,其下由学部和学科专业两个层级构成,其中,学科专业委员会是核心,它把同行评价真正落到了实处。为强化全校范围内已经列入规划的学科交叉与前沿领域的重点研究工作,设立了前沿交叉领域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将成为我校践行学术民主,保证教授治学的基石。二是开始组建新的学校董事会,并申请注册了校基金会(独立的法人和独立的实体)。它将成为联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三是推动教育改革试点。我校承担的“中外合作培养工程领军人才”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取得较好的进展。我们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订协议,建立二级研究院,开始落实三个方向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今年将落实具体事项。它将成为我校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过去一年里,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转型求发展的推动下,学校各项事业顺利进行,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为完成好“十二五”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下面,我对这一年来的各项工作作一个系统的总结: „„
第二部分 2012年工作重点
2012年的重点工作以校庆建设为主线展开。2012年是我校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独立建校60周年。六十年一甲子,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的重点不是要准备轰轰烈烈的庆典,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建设准备校庆、迎接校庆,因此我们叫“校庆建设”,而校庆庆典只是校庆建设的最后一个仪式。要以校庆为契机,解决历史上的发展瓶颈问题,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民生,进一步提高学校竞争力。校庆建设概括来讲就是优化资源、提升条件,优化队伍、改善民生,践行学术民主、实现教授治学。在学校基本形势明显向好,经济能力增强的情况下,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创新,解决不符合学校未来定位、制约学校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问题。下面,我谈一下校庆建设几项重点工作的思路:
一、励志明德,升华校园精神与文化
60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大事。我们要以校庆为契机,以庆典为形式,以感动学生、感动教职员工、感动校友、感动社会为核心,将校庆庆典及其前期准备工作,办成塑魂育人的大型课堂。在此期间,我们将深入挖掘、升华提炼、继续发扬学校艰苦奋斗、服务国家民族、传承光大文明、追求卓越等优良传统;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回顾、反思、反省学校建校以来的得失经验和教训,用过去60年的积淀为今后6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优秀的中华文明传统,悠久的古代中国太学、书院式大学文化,是我们开拓发展的坚实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近现代大学发展历史与规范,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参考坐标;近百年中国大学的探索奋斗与艰辛苦难,成为我们励志明德的精神源泉。我们在此基础上,将立足本校,放眼全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继承勤奋求实的作风,光大励志明德的精神,探索一条符合校情的先进大学制度,培养千千万万英才毕业生,让大气谦和、目光远大、勇于奉献、敢为人先,成为学校新的境界与标志。我们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国家民族文明、人类和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优化队伍改善民生
我校目前存在、也是今年及今后要下力气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人均科研经费低,二是教授面向本科生的教学量低。而解决这两个问题,要与三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一是优化调整人员编制。学校很多地方工作压力很大,甚至严重缺编,但也有些地方人浮于事,定位不准,职责不明。随着资源逐渐宽松,要及时进行这方面的调整,以优化队伍、提升竞争力。我们要对现有的一、二、三线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采取不同措施,对所有编制进行核编。今年将先用企业的办法,按照投入产出预测我校一、二、三线人员的比例,然后结合学术机构的特性对各单位进行核对,并参照同类学校的内部编制分配状况,明确我校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的合理性,确定人员合理优化配置的方向。同样,实行多年的业绩点也是人力资源调整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二是推动教授与专业学科竞争力的紧密关联。学科竞争力是学校的根本,我校“十二五”的目标是各学科排名不低于全国前30位(排在此后的学科专业,必须有公认的特色)。学科专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教授、师资队伍上。所以要建立一套机制,通过自我评价、校学术委员会的同行评议,甚至是校外的评价以及将来的国际评价,把教师的个人收入、个人荣誉跟学生培养质量、专业学科竞争力和排名对应起来。
学校明确,学科专业由学校主办、学院承办,对全校开放。一个学科专业以本学院的人员为主,同时把校内其他学院优秀的教师吸引、兼聘过来,动用校内所有最优秀的师资资源。按照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及未来定位,建立起相应的师资队伍的金字塔结构,从岗到人,从事到人,明确责任与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人员收入提供准确的依据,也能解决本科生专业和研究生学科的质量如何保证以及学科专业评估的绩效谁来负责的问题。
我们希望每位本科专业的教师都是学校最优秀的教师,同时把最优秀的教授奉献给本科专业。办好本科专业一般至少要有几门核心课程和实验课程,要确定谁是核心教师,核心教师须达到的水准。核心教师要设置a、b角,特色各不相同,专业的其他教师、助手由这些核心教师进行推荐,随后进一步由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价和学院聘用。
三是提高人员收入。今年学校在这方面投入比较大,额外增加投入1个亿,几乎是之前经过10年递增而实现的最终津贴投入的总和,希望最迟9月份全部兑现。总体原则是,在存量中规范,增量中改革;在提高的同时缩小差距,特别关心目前收入较低的青年教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收入分成基本、岗位、业绩、卓越几个部分。提高人员收入要与基础的人事编制优化调整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整体水平提升,二是稳定队伍、重点保证。使每一层队伍都能得到稳定,充分调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职员工有主人翁的荣誉感。与此同时,为真正把奉贤校区的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和保障落到实处,鼓励科研进入奉贤,业绩奖励等要向在奉贤工作的教职员工倾斜。
三、优化调整学校资源,提升教学科研条件
我校的用房资源分配现状是总体紧张,分布不均,基本条件差,严重制约教学水平提高和校区合理定位的实现。我校在“十一五”对校区的功能定位是:徐汇校区以本科生专业阶段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主,规划容纳研究生和四年级本科生;奉贤校区以本科基础教育为主,兼顾本科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规划容纳一、二、三年级本科生;金山科技园区以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延伸教育层为特色。这样的校区功能定位方案我们没有改变。按照国家对学校用房的92标准,我校用房建设基本达标,但因偏远分割,金山科技园区260亩约10万平米用房无法用于基本教学科研,奉贤校区面积达1540亩,用房使用率很低,而徐汇校区700亩则压力巨大,不堪负荷。奉贤校区已投入了十多亿建设资金(这些投入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学校的自有资金),资源远远超过徐汇校区,如图文信息中心、体育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理学院大楼、化学实验楼等公用设施,均建造标准高、条件好,但利用率均不高,目前仅容纳了10000余人。而区区700亩地的徐汇校区却承载着研究生8000人、本科生7000人,继续教育周末上课8000人,高峰时段要达到23000到25000人,此外周围居民也常常进入校园,用房非常紧张。徐汇校区一方面是实验室用房极其紧张(如化学学院的实验3楼、13楼,药学院等),很多仪器摆在走道上,有的实验室还常年失修,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另一方面是有些区域根本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如某些实验室、产业用房长时间空关,多少个月来一直贴着封条。这些用房情况是我去年到各学院逐间调研出来的,这也是我第三次进行全校范围用房现场调研)。除此以外,徐汇校区的教室、食堂、6-7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办公室都也严重紧张、基本条件差。
因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校区调整、用房调整,提升教学科研条件。否则,奉贤校区的教学科研功能将无法真正体现,资源闲置,徐汇校区则将面临仪器装备无处安放、教学科研条件难以改善、人才引进培养困难的窘境。奉贤校区要逐步成为本科教育的重心和新兴科研的立足地;随着上海市区铁路的开通,今年年底金山园区会迎来一个很好的机遇,要成为我校科研院和2011协同创新发展的主要战略储备地;徐汇校区既要对外开放又要保持大学独有的风貌。今年,学校将另外投入一个亿以上的资金和7千万修购基金,调整、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学校各校区资源应该通过搬迁、征用、整修、整顿、清理、置换得以优化,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
首先,通过三年级入驻奉贤进行调整。多年前,几经波折,后根据上级指示,我校的新校区安排在奉贤。有关其定位有过长期慎重的讨论、规划、论证与决策。目前,奉贤校区仍然地处偏远,公共交通、外围生活设施有待完善,这都是建设与运行时一直面临的严峻挑战。许多师生员工有为难情绪实属难免,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人员收入、设备投入、土地使用等外界条件即将基本缓解或者改善之时,不与时俱进继续已有的规划实施,但为喘息一两年,采取观望的态度,将可能为未来留下潜在风险。一旦外围情况发生改变,校区调整就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多年来的校区建设运行中,我们有许多这样的前期经验。况且,徐汇校区现有的每况愈下的生活、住宿、实验条件压力越来越大,不但难以维持,更不可能满足各方所欲求的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扩展和改善。在校庆之年,不作进一步调整,不满可能滋生,并越来越严重,维持稳定都可能成为一个难题。
在条件允许时,如果不适时提高全体人员收入,就是对教职员工主人翁地位的漠视,就不能最大程度团结力量解决未来的困难和迎接共同的挑战。而在整体情况好转,收入提高热情高涨时,不及时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消除制约因素,就会愧对学校、组织和师生的重托。
本科教学重心进入奉贤,不仅仅是教务、教学进入奉贤,而且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相当部分工作中心进入奉贤,是研究型的本科教育进入奉贤。这里,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向奉贤的联动,尽可能使在奉贤的师生感受到更多的舒适与方便。
学校的既定规划是三年级整体进入,但由于土地证问题,今年暂时不能完全实现,只能按照文理工的次序依次进行三年级入驻奉贤的调整。文科三年级去年已经进入奉贤,今年部分理工科三年级也将进入,明年工科三年级拟将全部进入。与此同时,我们要确保教学实验的落实与正常运行,保障学生的创新实践的开展,为学生在市区的社会实践提供方便。徐汇校区空余出来的资源则可用来缓解各类用房的紧张状况。
第二,在校院间进行用房调整,并尽可能恢复用房原有功能(如特殊实验室,造价高),腾出更多有效面积,提高投入产出率。第三,要真正建立用房的收费制度。用房交费不是为了创收,所交费用对于学校财政来讲只是杯水车薪,目的是建立用房使用机制,优化调整资源,形成校内用房的良性循环。
用房资源的优化、调整工作将于9月份基本完成,我们希望调整出的用房能实现:一是能保证学校、学院有公用的实验仪器平台;二是学院能有公用实验用房,教授经过批准可以限时借用、到时返还;三是能留有一定的流动人员实验室用于孵化基地建设。
四、推进研究院建设,筹划2011协同创新
科技研究院是把学校基础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结合的落脚点,可以弥补现有机制的不足。科技研究院将实行人才孵化机制,学院相中的人才可先在研究院工作,学校给予一定条件支持,不进入学院人事编制,但由学院参与管理,学术贡献属于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优秀者再进入学院编制,在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科技研究院对外也可以专门聘任流动编制的秘书、实验室人员、行政人员、科研助手,他们是学校的人,但与学校又有一道防火墙隔离。它将成为学校优秀人才的孵化摇篮,提高整个学校的人才利用率。这是一套与学院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的体制,它为以后人才的去留留下了余地,是我校人事机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正因为此,我们要求学院腾出部分房子,作为公用仪器用房、公用实验用房、未来教师的孵化基地用房,其中每个学院都要有研究院的实验室,此外金山园区也作为研究院的重要一部分,这些都为机制调整提供了空间。
2011协同创新是指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根据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协同创新计划,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协同创新的重点是解决创新主体的“生产关系”问题,以便更好地释放创新要素的“生产力”。这是国家的最新发展策略,我们要不失时机,积极筹划,领衔和参与各类协同创新项目,依此合理、充分利用好金山科技园区和徐汇校区的空余土地,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创造先机。
五、提高学校公共仪器水平
做好基于仪器的科学研究和研究服务,使校、院、所、室的各级分析中心和较大型仪器的共享运行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通过校庆建设进行大型实验仪器购买,购买中特别注意奉贤校区科研和学生创新实践的需要,特别注意学校公共仪器水平的提高,特别关注高水平优势前沿研究对尖端仪器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校、院、系(所)三级的公共平台,这是由我校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我校专业相关度高,如果仪器重复购买,不提高使用效率就会造成极大浪费;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高端仪器的购买,要与相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相配套。如果没有相关的使用人,将会造成极大浪费。
六、教授治学、服务学生
在党委领导下,实现教授治学、学生自治是我们重要目标。学术委员会的架构去年已经搭好。今年,学术委员会要在党委领导和行政推动下完善机制化、机构化、正常化,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我们的学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一个中心,将育人贯穿于各项工作中。除通过教师间的相互竞争,提高课堂质量以外,我们将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支持力度,用“科学和艺术”与“网络游戏和影碟”争夺对学生的教育权,让高雅的情操训练引导、呵护学生的成长。
„„
金秋十月,我们的校庆庆典将在奉贤校区举行,徐汇校区将经过部分修整展现含有历史韵味的新风貌。我们的校庆不重规模、层级,而重精神与感受,将尽力办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职员工喜气洋洋的节日。
我们的校庆主题是“因您而感动”,“感动”是最关键的词。要让别人感动,首先至少自己应该要感动,要被自己在各自岗位上对学校事业的坚持、对学校事业的奉献而感动。我们幸运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岁月、迎接60年大庆,我们清醒地牢记我们的任务是为学校事业成为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今秋党委将换届、明春行政将换届。我们能在一起共同奋斗,就是需要十分珍惜的缘份。我们刚刚卸任的老书记沈伟国教授,在去教育部作离职的最后一次汇报谈话中,仍在争取学校利益,牵挂学校的发展。在他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在他任书记的最后一天,影响我校近8年的奉贤校区土地证问题得以解决。他坚持工作到在岗的最后一个小时,站好最后一班岗,给我和大家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要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不激进、不退缩、不保守、不回避,勇担责任,适时推进事业需要的各项工作,不把问题留给后来者,为后继者奠定好的局面。
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全校师生需要高扬大学精神,求同存异、携手奋进、忠于职守、踏实奉献,这样,历史将给予客观的评价,历史将会感谢我们。
各位代表!
六十载风霜沐雨,六十年承转起合。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年份,我们将举办一场不讲排场、不事张扬、感人至深、内涵丰富的校庆,要充分发扬大学精神,关注社会热点,解答社会困惑。岁月流转,甲子重新。六十年是回首纪念,更是翘首展望,我们要以校庆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资源整合,推动学校竞争力和民生走上一个新台阶!
在建校60年之际,让我们以崇高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团结,更加努力,继承创新,贯彻学校《“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共同创造华理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