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次农民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在此试对这两次农民运动做一些比较,希望能对同仁认识两次运动有所帮助。
一、基于不同视角的对比
1、从背景上比较。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当时的中国处于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之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而加紧搜刮人民,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劳苦大众纷纷起义;外国侵略导致中国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鸦片通过大量走私进入中国,战争后外国商品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另一方面,开始逐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有一定冲击。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此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中国的路矿和办厂权,还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猖獗,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欺压中国百姓,激起中国人民不断的反洋教斗争;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想传播,并出现戊戌变法,但是以失败告终。
2、从斗争目标和方式上比较。太平军转战18个省,占领长江重镇南京,建立农民阶级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东征,将战斗矛头直指清政府及其统治中心。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色彩十分鲜明,特别表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也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特别是《资政新篇》中明确表示的严禁吸食鸦片、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等主张,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更是直接与洋枪队进行战斗。
义和团运动持续的时间和斗争影响的地区都不及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义和团运动从反洋教斗争到抗击八国联军,从攻打教堂到激战天津车站,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斗争精神。
二、基于比较的分析与解读
1、认识两次农民运动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政治上,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导致清王朝内部力量对比产生变化:满洲贵族的军事势力严重削弱,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地位提高;导致清王朝“借师助剿”、投靠外国侵略者。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斗争,严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所有这些,都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经济上,太平天国运动正处于自然经济解体时期,洋务运动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开始出现,《资政新篇》的提出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声。而义和团运动处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愿望。
2、分析形成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分析两次运动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原因,则要从背景、过程中逐项寻找。例如,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核心而义和团运动则没有,要认识到农民阶级的起义通常是依靠宗教发动和组织起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依靠宗教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义和团运动是在反对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在是否有宗教组织这一点上两者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其次,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秘密准备之后爆发的,在起义中建立了领导核心,而义和团是在清政府打击、容忍、合作之下公开进行的,容易受到清政府控制,而且起义受偶然因素影响大,较为仓促,不容易形成领导核心。第三,太平天国运动有都城天京,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又“借”清朝北京,不容易建立政权。第四,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中的“扶清”,在当时仅代表部分中国人民的要求,而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阶级的长期且一致的愿望,所以能够形成领导核心。
第二篇: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①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①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②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
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相同点:①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②都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③规模影响都很大,都有进步作用;④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⑤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不同点: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②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斗争。③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组织,有斗争纲领;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④太平天国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后期曾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义和团运动一味盲目排外。⑤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斗争时间长;义和团运动未建政权,斗争时间短。
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斗争;两者都对中外反动势力沉重打击。
1.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把西方侵略者误认为是自己的同教者。在太平军刚定都天京后,英国、法国的公使先后抵达天京,窥探太平天国的实际情况和对他们的态度,太平天国与西方有了交往。外国此时还采取“中立”态度,其目的一方面想利用太平天国起义要挟清政府,另一方面又企图协迫太平天国承认其侵略权益。
太平天国与西方关系具体表现在:
①吸收西方宗教理论并加以改造,为其所用。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迫使清政府取消对西方宗教的禁令,洪秀全受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反对清王朝及其封建统治。
②向西方寻求真理,首先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割占香港岛,洪仁玕在香港学习并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来到天京后,于1859年提出了《资政新篇》,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③反对外来侵略。太平天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承认《南京条约》,同时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④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贸易、自由通商,保护正当的商业贸易,禁止吸食鸦片,执行独立的关税政策。
2.由于农民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义和团不能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但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的口号,也具有落后的一面,由于对帝国主义的深切仇恨而仇视洋人的一切,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化,所以,义和团所到之处,拆毁铁路,砍断电线,以致毁掉一切外来的商品。
第三篇: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国兴衰 导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广西民众在乡村塾师洪秀全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曾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太平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金田起义 导入 洪秀全雕像(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城北24公里处的金田村)洪秀全塑像 洪秀全故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洪氏祠堂(位于洪秀全故居旁)洪氏故居前的月字池 金田村全景(金田村位于广西省桂平市)金田起义画(想像画)返 回 返 回 金田起义 导入 天国兴衰 太平军前期进军路线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玉玺 太平军作战图 太平天国号帽、号衣 太平军女官 太平军武器 太平军发布的安民告示 太平天国时代的天京(南京)太平天国时期的武昌 太平天国时期铜钱 太平天国刊行的书籍 太平军北伐地图 太平军北伐图(想像画)太平天国北伐军发出的军情禀报 太平军西征军所颁路凭 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西征。西征中,太平军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大部分地区,并在湖南大败湘军。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后被部下劝阻。《天朝田亩制度》书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听王陈炳文颁发的田凭 太平天国的结婚证书太平天国烈士墓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上海川沙县高桥镇,1954年为纪念太平军1862年进攻上海时牺牲的战士而建。太平天国纪念邮票(1951年发行)有关太平天国的书(封面)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四篇:太平天国运动讲稿
太平天国本身是一次相对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义,即王朝末期,人口增长但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加重,底层人民进入无法生活的境地。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揭竿起义。起义领导人与以往一样,有不入流的知识分子,有地方大族,也有纯底层上来聪明干将。之所以和以往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同,是因为恰好处在中国被动进入近代的时间里,所以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的介入,所以称为有了反帝的意义。
许多人质疑太平天国是否属于反帝反封建运动,主要在于三点: 一是太平天国并未提出比清政府更先进的理论和行为,虽然清政府是封建,但太平天国的封建程度并不比他轻。
二是战争带来极大破坏,并没有让底层人民生活幸福,反而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三是太平天国使用的拜上帝教,俨然邪教化的基督教,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和邪教特征,是否让其比坚持儒家思想清政府更不正义?
其实,如果抛去太平天国所处的历史时期,着重看待太平天国作为古代农民起义的一面,这三点都不是问题。毕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整个大清国从皇帝到百姓,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时间已经进入近代,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具备古代农民起义的普遍特征并不奇怪。
第一,传统的农民起义本就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因为对压迫的反抗具备正义性,但不代表农民阶级有提出更先进生产关系的能力。所以农民起义的结果往往是起义领袖最终向新的封建统治阶级靠拢而结束。第二,古代战争尤其是农民起义的破坏性本就是巨大的。一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的暴增导致粮食的不足,所以战争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的人口死亡,才能保证双方军队的口粮;
二是古代环境及生产力决定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生命的漠视度,古代许多改朝换代,人口伤亡超过一半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第三,能够搞大规模行动,从来不是老百姓生活不了一哄而起就可以的,造反的关键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而在古代的农民起义而言,最主要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本就占据大量人口甚至军队的大族牵头,通过原有的力量组织;二是利用宗教来组织。
前者多出现于地位较高的人牵头造反情况,尤其多出现与唐宋以前世家大族存在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与地位较低的人牵头造反情况,从黄巾起义(如果不算陈胜的鱼腹书的话)持续到义和团。对于普通农民来说,知识严重匮乏,纪律整理难度大,所以在古代起义时候往往通过宗教才能较为有效地组织。细数历代农民起义,大部分都多少有宗教参与。而古代宗教用今天眼光看,几乎都可以列入邪教范畴了。所以太平天国的这种行为并不特别。这里插个观点:组织活动是一个难度极高的行为,但也往往是普通人容易忽略的行为。在古代尤其困难。历代农民起义,除了明末起义外,几乎都要么通过本身就有钱有人的地方豪强、军队将领至少也是大家族模式,要么就得通过宗教模式,因为除了这二者,想在官府眼皮下去串联、准备、统一指挥,几乎是天方夜谭。一直到了近代的革命党,才算勉强脱离了这两者,有了用新理论组织的情况。但是细看革命党的组织,除了利用会党(带宗教性质)或军队(军队组织)这种本身就有组织性的势力外,真正自己的组织行动往往局限在小几百人以内。也正是后来共产党组织能力太强了,让人有了种错觉,觉得正常组织就该这样,宗教组织是落后的。其实,人家用宗教组织不过当时最常态而已。
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义特点,有反封建一面,也有无法提供先进生产模式造成巨大破坏一面。今天我们回头看知道1840年以后是近代史了,但在咸丰元年,人们普遍认知还停留在古代情况下,不能要求太平天国运动有更先进的行为。直到后期,帝国主义力量介入后,太平天国运动才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而他们的选择又增添了反帝一面。事实上,中国真正能称作近代农民运动的,得到义和团了。义和团的行动规模、目标和纲领,才和传统的古代农民运动有着鲜明区别。
补充问题。1.太平天国是不是比清政府更残忍?
整体而言,这么说是不对的。固然从后来描述看,太平天国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但首先要求清楚,今天看到的资料大部分是胜利者写就的。太平天国从武汉到天京是杀戮不少,但曾国藩难道就是浪得虚名?只不过清廷胜利了,所以可以在后续记录中回避自己的杀戮,把所有脏水都泼向对方而已。无论湘军、八旗军还是绿营军,和太平天国军队一样,都是标准的旧军队。拿今天习惯了现代军队的眼光去看旧军队,基本都超出我们可能想象的下限,或许比许多人能想到的土匪还过分。事实上,古代就有说法“匪过如梳,兵过如篦bì如剃”,这真不是胡说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战争的惨烈。一旦战争打响,本身就注定许多战场伤亡和更多的战场下伤亡。自古以来,许多农民起义显得格外惨烈,还是因为起义的原因就是缺少粮食要饿死了造反。但是,一旦战争打响,军队需要更多粮食,从事生产的人又大幅减少,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大量人口死亡来解决问题。所以说,造成这个问题,显然不能归咎为起义农民。农民不起义,固然不会有这么大面积伤亡,但意味着要求这部分最困难的农民要自己老老实实饿死。这个锅到底该起义农民背,还是政府背呢?
第五篇:太平天国运动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46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
等条约。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沿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除此之外,清政府战败,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向民间搜刮,加重税捐,而地主、官僚、贵族也乘机加剧了对土地的兼并,是封建主义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虽然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当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人民与列强的正面冲突还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政府的腐朽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加上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最终使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煎熬,只得起来反抗。
师:洪秀全是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成为一名私塾教师,一面教书一
面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但是他从16岁开始连续四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后来他几次经过广州,目睹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暴行,1843年鸦片战争结束,广州一带笼罩着抗英和反清的气氛,这一年也是他第四次考试失败,他将自身的命运同当时的国难结合起来,开始放弃科举做官,自己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师:洪秀全曾经在广州偶然得到一本《劝世良言》的宣传基督的小册子,受到西方基
督的影响,并将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普天之下的人都一样,人人在上帝面前也是平等的,这对于身处水生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所以经过几年的发展,拜上帝会的势力得以发展,成员超过一万多人。
师: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起义军成为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进入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太平军迅速壮大。1953年,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师:1853年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为了巩固和发展势力,制定并颁布了《天朝
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主要内容,规定了土地的分配问题和产品的分配问题,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其目的是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师:《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
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却很不现实,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当时战乱的环境,这种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其即有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革命性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平均”“等贵贱 均贫富”“均田免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有平等,要有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空想性体现在一方面,农民是小生产者,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人人平等,实现平均主义,满足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要求。但是,“产品归公”的规定又超越了小私有者的本性,生产产品的多少对农民来说并没有实际的好处,所以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另外,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一直处于清朝军队的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改革。我们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作用,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一方案并未得以真正实施。所以,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很多地方仍旧采用当时清政府收税的办法,很大程度上仍旧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2、《资政新篇》
师:到后来太平天国因天京事变由盛转衰,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文件,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那就是《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师:《资政新篇》也是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性文件,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进步性,但是
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进步性体现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局限性是《资政新篇》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其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资政新篇》的提出体现了时代特点,但其始终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它未能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农民也没有实施它的热情。又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形成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地强大资产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无法保证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因此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1856年,由盛转衰
2、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
—安庆失守—天京沦陷(1864年)
师:天京变乱的经过是,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
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韦
昌辉接着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洪秀全对他疑忌重重,不予重用,石达开负气带着10万精兵出走,继续抗清。“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师:天京变乱的直接原因就是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
争权夺利;
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
先进的生产力,具有落后性、分散性、狭隘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因而,天京事变的悲剧,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尽管推翻清王朝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但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却不能够居安思危,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享乐思想发展很快。随着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等级而来的必然是争权夺利。这也是小生产者狭隘性的表现。这样,他们背离了当初自己提出的平等原则,领导集团原有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快就遭到了破坏,个人私欲膨胀,最终演变成令人心痛的天京事变。
师:天京变乱的后果突出强调三点:第一是力量受损: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互相
猜忌,大批骨干被杀或出走,损失了干部,又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为清军的反扑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是形势危急:清军再建江北、江南大营。第三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前期的积极进攻转为全面防御阶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国运动没有被很快镇压,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一时抽不出更多的军队“围剿”太平军。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处于左支右绌的艰难境地,转入到防御阶段。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师:后期天京变乱和重组领导核心,提拔了一批年青将领,如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
成,担任军事指挥,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接着又在三河镇打败湘军的精锐部队,迫使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是扭转颓势的关键,这两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基本上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的进攻。1860年,依洪仁玕的计策,李秀成率兵先袭杭州,待江南大营清军分兵救援之际,火速回师与陈玉成等汇合,合力攻打江南大营。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中的“围魏救赵”之计。这样,平定江北、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运动从低谷中走出,又有了一些发展。师:太平天国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军统帅和春向东逃窜。李秀成穷追不舍,和春自
杀。李秀成乘胜率军东征苏南,连战连捷。李秀成指挥太平军继续东进,一直打到上海近郊。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由于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重要据点,外国
侵略者公然直接参战,1861年,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到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围攻这下,形势日益危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不久陷落,守城将士大多壮烈牺牲。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师: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
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是,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