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促进周家率先转型发展魏凯选
科学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促进周家率先转型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开关”。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很多乡镇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发展中的新问题。正视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尊重失地农民合理的利益诉求,积极探讨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用战略思维来解决发展中问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建设进程的加快,我乡惠家塬、乔坡两个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大批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他们面临着生活难、就业难、养老难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已成为制约我乡经济发展和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科学妥善解决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建设中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到周家乡能否率先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和不可俞越的基础问题。现就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重要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对策办法,谈一些粗浅的观点和认识。
一、科学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对周家乡实现率先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分关注,相继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 1
把“三农”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结合乡情实际,切实做好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项目区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对于实现周家乡率先转型发展具有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是保证周家城乡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更离不开稳定,只有把失地农民的工作做好了,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们周家乡同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正处在一个发展转型期,同时也处于各种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事关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城乡协调发展、工农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政治社会稳定、促进各项事业顺利度过转型期的关键所在。
二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加快周家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发展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建设进程的加快,势必有一部分失地农民进入非农生产领域谋求生路,从而促兴第三产业的兴盛使城镇职能和作用进一步细化,城乡务工进一步明确。
三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是加快周家工业化进程、推进
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的需要。宁正煤田矿区158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6.16亿吨。其中周家辖区88.18平方公里,探明储量9.38亿吨,年产量1200万吨,规划建设有惠家塬主井、乔坡副井、运煤二级专用通道、电厂、水坝、工业园等,势必造成大量征地拆迁,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因素说明周家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完全具备率先实现转型发展的条件。如果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引导,就会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发展储备大量的劳动力。
二、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开发建设之初,县、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各级条例,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了惠家塬主井及乔坡副井区失地农民拆迁安置实施方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制约,仍然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社会保障难。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二元体制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制度性障碍,导致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居民中目前基本建立了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但在农村并没有这样的保障机制。因此,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户籍管理等方面将无所适从,处理不好,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是农民就业难。货币安置使许多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保障产生诸多顾虑,就我乡惠家塬、乔坡村的实际情况看,被征地农户80户、274人,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85人,占比67%;
初中文化程度76人,占比28%;高中文化程度13人,占比5%。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无知识,无技能,就业渠道狭窄,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农民工无业或待工人员较多,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合适的生产就业岗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直接影响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周家乡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
三是土地调整难。对现有土地重新进行分配,原来的数量必然减少,格局必然变动,农民承包地上的果园、树木如何处理、坳心好地和咀梢薄地如何搭配等等,都成为了制约因素,现有承包地的农民不让地、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对土地小调整思想上通不过,调整意见分歧较大,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凸显,实现今年土地调整一步到位的目标很难。
三、科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思考
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关系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大局,积极探索“经济补偿、居住安置、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使土地征用规范化、经济补偿法制化、基本生活社会化,农民就业有岗位,收入有来源,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结合我乡惠家塬村、乔坡村失地农民科学安置实际,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内外结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普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业,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它
行业,但由于他们知识欠缺、没有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就业市场上牌明显劣势,他们很难像城市居民那样获得稳定或收入较高的就业岗位。因此,必须内外结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内就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辖区内企业多用失地农民。对外就是通过中介组织,特别是民间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劳务输出,激发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介、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一个是鼓励建立流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性组织,努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主创业。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建立长年性的专业职教中心、培训中心,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找到就业岗位。
2.加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土地,具有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因此,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而且可以减少征用土地过程中的许多矛盾。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新型农村基本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要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强制性将征地费首先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将失地后“农转非”的农民纳入社会统筹保险范畴,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按年龄段分别投保,并建设将60岁以上的老人和生活特别困难、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纳入低保范围,努力形成城乡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基
本生活问题。
3.依法稳妥的推进土地调整。集体土地部分被征用后,对剩余土地的调整成为失地农民关注的焦点,也是科学安置失地农民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制定出台符合国家政策和村情实际的《土地调整方案》。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按照土地二轮承包人口,对煤田开发征用土地外的剩余土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依法稳妥的推进土地调整,实施承包经营,使失地农民重新获得土地,从根本上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被征地农民减地不失地、不减收,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4.建立资金监督保障机制。对征地专用资金,应建立专用账户,实行政府、中介机构和社会的共同监督,杜绝、克扣、截留征地补偿金流转。同时应加强同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力争取得各种形式的服务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