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婚时夫妻个人财产形态转化后归属之探讨
离婚时夫妻个人财产形态转化后归属之探讨
上海沪家律师事务所 王小成【摘要】我国《婚姻法》在规定共同财产制为法定夫妻财产制的同时,明文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建立了夫妻特有财产制度。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基于对财产的管理、使用和处分,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可能发生了形态上的转化,在离婚时对这一财产形态转化后的财产归属问题往往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展开讨论,以现行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为基础,寻求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离婚 财产分割 个人财产形态转化财产归属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2001年《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建立了以法定财产制为主、约定财产制为辅的夫妻财产制体系,在规定共同财产制为法定夫妻财产制的同时,作为对法定共同财产制的限制和补充,明文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建立了夫妻特有财产制度。所谓夫妻特有财产,即在实行夫妻共同财产制时,基于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夫妻各自保留一定范围的个人所有财产,独立于夫妻共同财产之外。为便于区分夫妻共同财产,下文均表述为夫妻个人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基于对财产的管理、使用和处分,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可能发生了形态上的转化,在离婚时对这一财产形态转化后的财产归属问题往往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
若夫妻个人财产仅发生单纯的简单的形态变化,其财产权的归属根据“溯源理论”或“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仍归夫妻一方个人所有。例如:某男在银行存款200万元,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其用该存款出全资购买了一套房产,且该房产权利登记人仅为某男一人,那么该房产仍为某男的个人财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夫妻二人之间复杂的身份和财产关系,以及对财产管理、使用、收益的复杂过程,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形态转化远比上例复杂的多。
案例一
男方李某与女方王某与2003年2月14日登记结婚,2003年4月夫妻二人 1
与某房产开发公司签订购买上海市静安区某楼盘房产一套,李某用婚前银行存款支付首付款86万元,并以妻子王某为主贷人办理银行按揭贷款80万元。同年8月夫妻二人搬入所购的房屋居住。2003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房产中心颁发房产证,登记权利人为李某与王某夫妻二人共同共有。2006年,李某以与妻子夫妻感情不和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依法分割以上房产。
案例二
男方刘甲与女方张乙于2005年1月登记结婚,婚后双方居住在男方婚前拥有的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房屋内。2007年2月,双方在房展会上看中一套价值360万元的别墅,位于闵行区某某路。因当时双方手头的资金不足,于是将刘甲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房屋作为抵押办理了银行贷款180万元,该笔贷款中的130万元加上夫妻共同存款100万元,共230万元作为购买别墅的首付款支付,同时以女方张乙作为主贷人办理银行按揭贷款130万元。别墅购买后,双方又用抵押贷款中的剩余50万元进行了装修。
由于与开发商签约时,因为刘甲出差在国外无法到场,便由女方张乙一人签署了购房合同,该别墅产权人也登记在了张乙一人名下,之后夫妻二人搬入别墅居住。2007年下半年刘甲将自己徐汇区的房屋以人民币280万元的总价售出,除归还银行抵押贷款180万元,剩余的100万元一次性用于归还以张乙为主贷人的别墅银行按揭贷款。2008年底,因夫妻双方感情出现问题,女方张乙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要求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诉讼离婚时别墅市场价值约在500万元左右。
二、个人财产形态转化后之归属理论和实践中的主要观点
上述两个案例中,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发生了复杂的形态变化,可能与夫妻共同财产混合在一起,这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目前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原则,这类形态转化后的财产之归属成为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处理的难点。针对此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婚内赠与说。这种观点认为,案例一中李某的86万元购房出资中的一半和案例二中刘甲的280万元婚前房产转让款中的一半,应属于他们对配偶方的赠与。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57条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法》第192条的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一方将自己的婚前个人财产赠与给配偶方,其法律行为已经实施并成立,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同时赠与合同的法律关系中,婚姻关系的解除不是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法定事由。因此,案例一中的李某与案例二中的刘甲不得撤销赠与,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李某与刘甲不能拿回属于自己婚前的个人财产。婚内赠与说观点的内容,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曾有类似的判例支持①。
2、共有推定说。该观点认为:根据《物权法》第17条不动产权属登记的规定,案例一中,因产权登记为夫妻二人共有,应推定为当事人有共同拥有的合意,确认房屋属于夫妻共有财产;案例二中,产权登记在配偶方的情况下,该房屋应视为配偶婚后取得的财产,依据《婚姻法》第17条中“婚后所得共有”的规定,自然属于夫妻共有。房屋产权属于夫妻共同共有,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购买房屋时已经转化或者混同为夫妻共同财产——房屋产权,所以不能以个人出资为由,主张房屋属个人所有,或要求从夫妻共有财产中扣除其个人出资部分②。
3、共同债务说。该观点依据我国《婚姻法》第18条关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规定、第41条关于夫妻共同债务共同承担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25条中关于夫妻一方对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后有向另一方追偿权力的规定,针对上述两个案例,分割房产时,配偶方应当先返还属于另一方婚前个人财产的一半,或在夫妻共同财产中扣除属于一方个人财产的部分然后再对房屋进行平均分割。在司法实践中,上海市徐汇区人法院曾有类似的判例。
三、个人财产形态转化后之归属的法律分析与讨论
上述个人财产形态转化后之归属的三种不同观点,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观①崔利平,《从本案看夫妻间互赠财物法律性质的认定》,中国法院网,发布时间:2006年4月②许莉,《夫妻财产归属之法律适用》,原载于《法学》,2007年第12期,第48-54页
点。婚内赠与说与共有推定说虽然依据的法律规定不同,但两种观点事实上已将夫妻个人财产从事实上法律上与夫妻共同财产混同,未能够将法定的夫妻共有财产与夫妻个人财产区分。另外两种观点分别在法律规定和理论基础上也值得探讨。
1、婚内赠与说。该观点主要依据的是《合同法》中关于赠与合同的相关规定及理论,但我国《合同法》第2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在处理婚姻关系问题时虽然包含了处理财产的内容,但这些从根本上仍是由身份关系引起的,婚姻行为发生身份效力和财产效力,但仍属于身份行为③。笔者认为,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进行的与财产有关的法律行为,不能简单地适用《合同法》中有关合同的相关规定。
依照婚内赠与说的观点,将一方个人财产的一半视为婚内对配偶方的赠与,即使处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时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合同法》第185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从赠与合同的概念中看出,赠与是一种合意,是双方法律行为。虽然在法律性质上赠与合同为单务、无偿合同,但也需有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才能成立,上述的两个案例中,夫妻双方并没有明确的赠与和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相关理论,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之一④,所以说,一方婚前个人财产进行复杂的形态转化时是否构成是对配偶方的赠与行为是不能肯定的。
综上分析,依据婚内赠与说,案例一中李某当初出资购房时应当具有将86万元婚前个人财产的一半赠与给妻子王某的意思表示,且夫妻双方须有明确的赠与的合意。因此,除非妻子王某能够举证证明男方李某具有赠与的意思表示,否则,赠与不能成立。
2、共有推定说。根据该观点的内容,房屋被推定为夫妻共有财产后,一方不能以个人出资为由,主张房屋属个人所有,或要求从夫妻共有财产中扣除其个③ 许莉,《夫妻财产归属之法律适用》,原载于《法学》,2007年第12期,第48-54页
④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187页
人出资部分⑤。在确认房屋属夫妻共同财产时,一方不能以个人出资为由主张房屋为个人所有的观点,结合《婚姻法》中“夫妻共有财产”的规定尚能被公众理解,但观点认为不能要求从夫妻共有财产中扣除一方的个人出资部分显然没有考虑到房屋购买的财产来源情况,违背了财产归属的“溯源原则”,并且与目前司法实践也背道而驰。另外,共有推定的观点未考虑探究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若强行推定一方具有将个人财产归为夫妻双方共有的意思,未免过于牵强,且有违公平原则。
3、共同债务说的观点,笔者认为更加符合我国《婚姻法》第18条的规定,也更加符合夫妻特有财产制的立法本意:规定夫妻特有财产的意义在于,它弥补了共同财产制对个人权利和意愿关注不够的缺陷,防止共同财产范围的无限延伸,有利于保护个人财产权利⑥。我国《婚姻法》第41条确定了夫妻共同债务共同清偿的原则和精神,这一精神适用于所有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凡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夫妻个人财产负担⑦。在实行夫妻财产共有制下,夫妻双方对外向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对内应当平均分担共同债务。一方向债权人履行了全部给付义务后,有权就超出其应当承担债务的额度向另一方追偿。
依照共同债务说的观点,本文中两个案例可以做如下处理:
案例一中,男方李某与妻子王某共同购房,其与开发商签署购房合同,他们向开发商付款行为其实是履行对开发商的合同约定的债务行为,在所购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时,该债务亦为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承担。因此,李某可要求女方王某返还自己用个人财产多承担归还债务的部分。
案例二中,刘甲用自己婚前财产归还了两笔夫妻共同债务共计280万元,其有权要求在自己应当承担的140万元份额之外,要求女方张乙返还其应当承担的部分计140万元,该钱款可以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从属于女方张乙的财产份额中直接扣除。
⑤许莉,《夫妻财产归属之法律适用》,原载于《法学》,2007年第12期,第48-54页
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 ⑥
⑦蒋月,《婚姻家庭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59页。
小 结
笔者认为,在处理夫妻婚前一方的个人财产进行复杂的形态转化后的归属问题时,应结合《物权法》与《婚姻法》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首先,系争财产是否是夫妻共同财产是前提。一方的个人财产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要确认。我国《物权法》与《婚姻法》在确认是否为夫妻共同财产方面存在冲突。例如,婚后夫妻一方以婚前财产购置房屋,登记产权人可能是自己、夫妻双方或配偶方。如果适用《物权法》,登记产权人即为不动产所有人,则上述情形下该房屋的产权应分别归本人所有、夫妻共有和配偶方所有。《婚姻法》规定,婚后购买的房产,即使登记在一人名下,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法》中关于财产的归属的规定相对于《物权法》应是特别法,婚姻法的规定应优先适用。根据“溯源原则”,夫妻共同财产中来源于一方个人财产的部分,应属于一方的个人财产,从夫妻共同财产中除开。
其次,应顺应时代发展和立法趋向,提高保护公民个人财产的观念。夫妻财产共同制是我国婚姻法为保障婚姻稳定,保护夫妻关系中弱势方利益而设立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权法的实施,公民保护个人财产权益的意识正不断加强,我国的立法的价值取向也逐渐从“结婚经过8年,一方的个人财产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转变为“一方的个人财产,不因建立了婚姻关系,变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在处理个人财产形态转化后之归属问题时,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考虑到保护公民个人财产,平衡稳定婚姻和保护个人财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蒋月,《婚姻家庭法》,浙江大学出版社
[2]: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第二篇:离婚时彩礼的性质及归属
离婚时彩礼的性质及归属
彩礼,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有些地方习俗称为纳征,征是成功的意思,即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若有反悔时,若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男方的;若男方反悔,则彩礼一般不退。
从法律上来看,“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
一、那么彩礼纠纷案件中彩礼的归属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中第十条规定: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二、如果没有上诉三种情形,彩礼不予返还,离婚时是否能够以夫妻共同财产主张分割该财产呢?
根据《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彩礼作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赠与,属于《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属于被赠与一方的个人财产,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另外,当符合条件时,已给付的彩礼应当予以返还,但在实际生活中,已给付的彩礼可能已用于购置男女双方共同生活的物品,事实上已经转换为男女双方的共同财产,或者已在男女双方的共同生活中消耗。因此,在处理涉及彩礼返还的案件时,就应当返还的范围而言,要根据已给付的彩礼的使用情况,是否在男女双方共同生活中发生了必要的消耗,婚姻关系或同居关系存续期间的长短等具体事实,综合把握。在处理方式上也应当灵活运用,特别是彩礼已转换为夫妻共同生活的财产时,可将彩礼的返还与分割共同财产一并考虑,在分割中体现彩礼的返还。
刘律师
QQ793297364
电话***
第三篇:法律杂谈浅析夫妻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的归属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法律杂谈浅析夫妻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的归属问题
作者:谭瑾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摘要】《婚姻法》解释三第5条认为夫妻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应当属于个人财产,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追随了《物权法》的精神。但是婚姻法不同于物权法,物权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物权法律关系,而婚姻法调整的是婚姻家庭的法律关系,婚姻财产关系是建立在夫妻这一身份关系上的,与道德、伦理以及风俗习惯等联系密切,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夫妻财产;共同财产制;孳息
一、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的立法现状
根据现行《婚姻法》,我国实行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双轨制,为“限定的婚后所得共同制”。但在实践中,关于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所生利益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其中《婚姻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一方婚后生产、经营所得的收益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司法解释
(二)进一步规定“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而对于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更是直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才有定论。解释
(三)第5条是这样规定的:“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所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这就意味着个人财产在婚后所生的孳息被认定为个人财产,但解释
(三)第5条的规定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二、夫妻财产制的立法选择
如上文所述,我国婚姻法实行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双轨制。关于法定财产制,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立法选择:
(一)联合财产制
夫妻各自对自己所有的财产保留所有权,但夫对妻的财产却有管理、使用、收益的权利。这一财产制度的归属涉及两性平等问题,已被很多国家所抛弃。[1]
(二)分别财产制
夫妻婚前、婚后的财产都归各自所有,且各自独立行使管理、使用、收益等权利。这一制度目的在于保护已婚妇女独立的财产权,至今仍是英美法传统国家和地区的法定夫妻财产制。从意义上看,此种财产制度意在保护夫妻平等,但由于很多情况下,妇女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低于男子,这种制度对配偶(多数情况下为妇女)从事的家务劳动没有适当的评价,使得法律追求的男女平等无法真正实现。所以,为了弥补分别财产制的不足,即便在普通法国家,离婚分割财产时采用公平分割原则,而不问是否为分别财产。[2]
(三)共同财产制
夫妻双方的部分或全部财产依法被视为共同共有财产,按共同共有原则行使权利并承担相关的义务,于婚姻关系终止时再加以分割。这一财产制度的目的在于为婚姻期间因献身家庭和孩子无法获得或获得较少收入的配偶(多数情况下为妇女)提供帮助。共同财产制的本质在于承认夫妻因为特殊的身份关系而被捆绑成为一个“团体”,双方都为这个“团体”提供了帮助和贡献,即婚姻存续期间,一方配偶所取得的财产是双方协力的结果,所以婚后所得的财产应当夫妻共有,即“协力原则”。这一财产制度符合婚姻共同生活的本质,能实质上保护夫妻平等。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在夫妻财产制的选择上为“限定的婚后所得共同制”,分夫妻共有财产和个人财产两类。
三、解释
(三)第5条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的评析
解释
(三)第5条的规定明确了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的归属,但结合上文所分析的共同财产制的立法意义和本质,本人认为该规定值得商榷。
首先孳息在各国直译都是“果实”的意思,指原物所生的物或收益。如果树和果实,母鸡和鸡蛋,1万元的本金和100元的利息都是原物和孳息的关系。[3]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16条规定,除约定外,孳息一般归属于原物所有人。解释
(三)在孳息问题上追随《物权法》的精神,认为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应被认定为个人财产。
正如前文所说,本人认为解释
(三)对于孳息的归属规定并不十分合理。
第一,从物权法与婚姻法的区别方面来看,物权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物权法律关系,而婚姻法调整的是婚姻家庭的法律关系,具有特殊性。正因为婚姻家庭关系将两个主体在一定意义上捆绑在一起,关于其财产的关系应当区别于普通的平等主体对待,也就是说,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是建立在夫妻这一身份关系基础之上的财产关系,应当区别于一般的财产关系。因此,婚姻法对于孳息的规定并非一定要追随物权法的原则。
第二,我国的法定夫妻财产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制,这种制度的本质在于鼓励夫妻之间的“协力”,体现夫妻生活的共同性,承认一方配偶在家庭劳务方面所做的贡献。而将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取得的孳息全部划分为个人财产,有违共同财产制“协力”的基础。试想,如果甲婚前拥有一片果园,甲与乙结婚后,乙参与了果园的维护和管理,当果树结果后,果实被视为甲的财产是否有违平等的原则呢。
第三,从解释
(三)的立法进程上看,解释
(三)修改了解释
(三)草案关于这条的规定。在解释
(三)草案中,关于孳息问题是这样起草的:“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或增值收益,应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但另一方对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贡献的,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立法者认为“贡献”一词在理解上会产生歧义,所以在反复讨论和斟酌后,还是决定放弃“贡献”,采用物权法的精神,将孳息归属于财产所有人,认定为一方个人财产。
所以,从立法进程分析,且先不说“协力”与“贡献”的区别,从立法者试图对孳息的归属根据贡献进行区分,可以看出立法者一定程度上承认夫妻“协力”原则对孳息归属的影响,只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放弃了这种区分,但是技术的原因是否可以成为颠覆原则的理由呢,因为难以界定贡献就干脆否认贡献是否会造成不平等而与当初立法初衷相违背呢?
第四,从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看,一般均将夫妻个人财产所生孳息归属于夫妻共有或纳入分配范畴。[4]如《法国民法典》第1401条规定:“共同财产的资产组成是,夫妻在婚姻期间因来自各自的技艺以及他们各自财产的果实、孳息与收入的节余而共同取得或分别取得的财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规定:夫或妻婚前财产,于婚姻关系存续中所生孳息,视为婚后财产(即归入增值计算范围)。
四、关于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的几点建议本人认为,解决孳息归属问题,关键在于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明确共同财产制的法理基础是“协力”,所以既然在共同财产制的大背景下谈论孳息归属,就不能违背“协力”原则。而“协力”原则的初衷在于承认一方配有获得财产的同时,另一方配偶在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等方面提供的帮助。从源头来探讨协力,就能很好界定“协力”了,这种“协力”事实上贯穿于婚姻关系的始终,不论贡献的多少,只要存在婚姻关系,便承认协力的存在。
这一点在美国判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美国早期采用共同制的部分州,在判定婚姻期间财产增值的归属时,主要考虑增值是否全部或部分因对方配偶贡献所生。只有因对方贡献或努力使一方个人财产增值时,其增值部分才被视为共同财产,如果只是从事家务劳动,尽管在离婚财产分割时可以考虑,但增值部分不被认为共同财产。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州的判例推翻了这一点,认可了因家务劳动对个人财产增值所作的“非直接贡献”也构成分享增值部分的理由。[5]
第二,我国《婚姻法》是列举规定了一些个人财产,如“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费等”,但这些都具有极强的人身专属性。而孳息,只是财产上的关系,与人身专属性无关,故不能与上面列举的“个人财产”相替并论。
第三,对于孳息的归属,本人认为应该区分对待,只有利息以及与利息相似的能够排除双方“协力”的前提下才应当归属于个人财产。
上文对孳息的类型已经做了分析,而本人认为,大部分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所生的孳息都应被认为是夫妻“协力”下产生的,归属于共同财产。比如果园所产的果实,租房所得的租金,即便果园或房屋是一方婚前财产,在婚姻存续过程中,配偶或多或少对其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帮助,应该认定为共同财产。
对于银行利息,本人认为可以认定为一方个人财产。一方婚前财产存入银行,婚后所得的利息,不认为配偶对其的产生有任何协助帮助,可以认定为个人财产。
当然,孳息的种类各种各样,这里不可能一一罗列分析,但是在确定其归属时,应当把握一个原则便是将其推定为夫妻共有,如果能够排除另一方配偶“协力”的可能性,则认定为个人所有。
参考文献:
[1]许莉.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9.[2]蒋月,何丽新.婚姻家庭与继承法(第二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32.[3]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1.[4]许莉.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之归属[J].法学,2010(12):14.
第四篇:浅析离婚时夫妻的财产分割
浅析离婚时夫妻的财产分割
离婚就是指夫妻双方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当夫妻二人离婚后,不仅表示夫妻关系的彻底解除,同时也要对财产进行分割。我国2001年颁布的新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当夫妻二人解除婚姻关系时,二人共有的财产要由双方协议分割,当协议出现问题,也就是财产分割出现纠纷时,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对女方与抚养子女的一方给予相应的照顾和安排。笔者根据新婚姻法的规定,浅谈对夫妻离婚后财产分割问题。
一、如何区分个人财产与夫妻共有财产
我国新婚姻法中规定,当夫妻二人结婚以后,所得的财产均为二人共有财产(不包含特
殊约定),婚姻关系未解除之前均为有效期,也就是说,二人自从登记之日起一直到婚姻关系彻底解除之间所得的财产,认定夫妻二人对家庭的贡献均等。夫妻共有财产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夫妻二人的工作所得报酬,其中包含工资与奖金,第二就是夫妻二人经营公司或做生意所得的收益,我国规定财产分割的原则就是夫妻双方婚前的个人财产不因为婚姻关系的建立而改变,但是如果婚前个人财产投资后获得了利益,那么将作为婚后二人的共有财产。第三是夫妻双方任何一方获得的继承或赠与的财产,如果是夫妻二人婚后其中一方接受的赠与或者继承,均为二人共有财产,我国的继承制度规定的继承人均为存在自然关系的亲属,而继承人在接受继承之前,一般的都会对被继承人有着赡养或抚养义务,这也就是说,当夫妻二人建立婚姻关系后共同对被继承人尽扶养或赡养义务,所继承的财产列作夫妻共有
财产是公平并且合理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被继承人通过遗嘱或者赠与合同确定所继承财产仅由一人继承或接受时,为个人财产,这也是为了保护被继承人的财产处分权[1]。
二、离婚后分割财产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当夫妻二人解除婚姻关系后,在财产分割问题上,首先将夫妻二人的个人财产排除,对夫妻共有财产进行分割。我国法院在夫妻共有财产分割问题上所遵循的原则是男女平等原则、照顾抚养子女一方与适当照顾女方的原则、照顾无重大过错方的原则、以不损害国家,社会与他人为前提的原则。所谓男女平等原则,就是夫妻二人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说在谁手中就是谁的,这不仅是对另一方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法律的漠视。虽然说夫妻双方享有财产分割的平等权利,但是并不是指财产均分,而是应该对抚养子女的一方予以一
定的照顾,同时对女性一方也有一定的照顾,这也是为了保护妇女及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是因为夫妻二人其中一方出现重大错误而导致的离婚,在财产分割时将会给无过错方一定的照顾,要求过错方给予无过错方一定的经济补偿,这里的过错指的是出轨、暴力、虐待以及重婚等。最后一点坚持不以损害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也就是说,在对夫妻共有财产进行分割时,绝对不能将国家及他人的财产纳入夫妻共有财产当中,其中包括受贿所得,盗窃所得以及贪污所得。
在夫妻二人共有财产的分割问题上,也会有非常麻烦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夫妻投资的金融业,也就是股票,基金以及国债等等,同时也包括企业。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了婚姻法,企业法以及证券法的分界点上,也就造成了这类财产在分割上还不能直接定性分割,股票应该
直接分割,从而避免因为估价或者涨跌带来的损失,而在公司的股份上,应该在不违背企业法为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相应补偿或者直接折出一半的股份[2]。
三、分割夫妻共有财产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夫妻离婚后财产分割问题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是一定要保护夫或妻其中一方的土地所有权,当夫妻解除婚姻关系时,需要分割的主要也就是房产与土地。但是这种约束是硬性的,在实际的法院判决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情合理的解决财产分割问题。第二是夫妻二人共有的债务,当二人结婚期间其中一方为了双方的生活而借的贷款或者需要偿还的债务,应当由夫妻的共有财产来偿还,如果共有财产不足以偿还债务时,夫妻双方进行协商,如果在协商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法院判决。最后一点就是有关离婚补
偿制的相关规定,2001年颁布的《婚姻法》中对离婚补偿制度作出规定,是为了保证离婚自由,并且也是公平与公正的重要保证[3]。
四、结束语
离婚时,要对夫妻双方的财产进行分割和债务偿还。在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确保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同时我们也要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与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
第五篇:离婚时如何认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归属
离婚时如何认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归属
属于婚前个人财产的股权
⒈ 一方在婚前依法取得的股权;
⒉ 婚后一方以个人财产出资取得的股权;
使用婚前所有的财产购买公司股份或认缴公司出资,仅仅是财产价值形态的转化而已,不发生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化,该股权仍为个人财产。
⒊ 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股权。
二、属于婚后共同财产的股权
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使用夫妻双方共同财产取得的股权或依法继承、受赠的股权为夫妻共同财产。
离婚时如何处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归属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另一方不是该公司股东的,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出资额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该股东的配偶,过半数股东同意、其他股东明确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
(二)夫妻双方就出资额转让份额和转让价格等事项协商一致后,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但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转让出资所得财产进行分割。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也不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视为其同意转让,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
用于证明前款规定的过半数股东同意的证据,可以是股东会决议,也可以是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的股东的书面声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