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3名科学家的获奖感言
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彭旭明、“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赖明诏、旺宏电子总经理卢志远昨(5日)获颁台湾最高层级科学奖,得奖感言有第一句都是“感谢内人”。卢志远说,“200万奖金要给太太;要感谢太太一路扶持”,获热烈掌声。
马英九昨亲自颁发奖座与奖金。他说,此科学奖的设立是要实现台湾对科学界的期望与培育人才,尤其是“大师级”的人才。
而大师背后,总有另一半的支持。包括卢志远从马英九手里接到奖金,马上宣示“要交给太太(张芬芬)运用。”冠状病毒之父的赖明诏也说,科学无法单打独斗,他要感谢太太翁惠英,还要感谢的人很多。
彭旭明也说,他37年前开始投入教学研究,因为有太太照料家庭,让他专心做研究。他并提到,“双亲超过200岁,家里没有请看护,都靠另一半照料”。
不过,三位太太不只是家庭主妇。彭旭明的另一半林遵远是化学博士,目前任教台湾东吴大学;赖明诏的太太翁惠英是成大医学院兼任教授,成就不输给先生;卢志远虽是科技新贵,太太张芬芬多年来却奉献给得胜者教育协会,到实验中小学帮助青少年成为积极向上的“得胜者”。
第二篇:科学家的获奖感言
能获得院青年科学家奖我感到很荣幸,但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应化所、中科院、国家对我们的培养和关爱。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使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科学研究;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使我心中常常涌动着如何尽自己的所学所能,为国家做点什么的强烈使命责任感。就一名科技工作者如何立足岗位,敢于担当,创新开拓,更好地解决国家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做出具有中科院标志性创新成果这个重大命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下我的体会:
一是进一步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忧患意识和使命责任感;
二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技创新选择研究方向;
三是强化对国家重大任务的建议承担;四是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事业,在寂寞中坚守,在专注中开拓,在担当中奉献。
非常感谢市政府授予项目组如此大的荣誉。能获得这个奖项离不开重庆市科委和重庆大学多年来对微系统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重庆市的科技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谢谢大家!
非常感谢对我们所从事的TD-SCDMA手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我们团队、重庆邮电大学以及重邮信科在TD-SCDMA事业上努力探索、勤奋工作的肯定。同时这次获奖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起点,鞭策我们不断在TD-SCDMA手机关键技术上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原始性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重庆市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科学在身边演讲稿与科学家获奖感言
科学在身边演讲稿
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科学发展在身边”的心得体会,我异常激动,也倍感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发展在身边》。
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xx同志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大,不断升华!让我们在璀璨的科学发展之光的照耀下,勇于探索,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科学发展在身边”的心得体会,我异常激动,也倍感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发展在身边》。
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xx同志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着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东风,以矫健的步伐迈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让教育的事业不断壮大,不断升华!让我们在璀璨的科学发展之光的照耀下,勇于探索,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科学家 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像科学家那样去奋斗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代表uc团队,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这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之一。
今年年会的开幕式安排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式上偌大的场馆座无虚席,到会的有4000多名中国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代表,100多位两院院士,中科院的老院长们、中央主管领导等悉数到场。这也是我参加过级别最高的盛会了。
与我以往参加过的大会不同,在科协会议上,少了一些官样文章,洋溢的是科学家们的真知灼见。科协主席韩启德的开幕辞非常精彩,他用非常质朴和洗练的话语,阐述了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听了很受感染,从中我能感受到一位优秀科学家的气质,忧国忧民,为振兴中华、发展中国科技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这正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就是在这样一个异常隆重的盛会上,周光召基金会,向uc团队颁发了“应用科学奖”。
这个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是科协大会上最重要的奖项。
在会后的晚宴上,基金会的顾问们(包括原中科院的老院长,和在任的副院长)透露出这个奖项背后的故事:这个基金会前后筹划了7年时间,奖项由周院长率领的独立评委会评定得出,周院长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评选过程完全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并且奖项以周光召的名字命名,凸显出奖励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他们心目中,这就是中国的“诺贝尔奖”
本届获奖者是4位:
第一位是57岁的地质学家——多吉院士,他是藏族唯一的一位院士。在西藏高原上,从事地质勘探工作20多年,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中国第一口地热高产井——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开发性勘查工作。
第二第三位是材料学专家,57岁的益小苏博士,从事航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45岁的杨锐博士,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
uc团队是这个奖项中,历届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it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在开幕式上,大会向在场的全体代表,介绍了uc团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与其它获奖者相比,uc团队是那么的特殊。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不是博士导师,更加不是科学院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因此她的出现是格外的引人注目的。
记者:你对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呢?
切哈诺沃:我不知道人们能从我们的经验中学到多少东西。我们的国家(以色列)进行科研的方式与美国乃至现在的欧洲很不一样。以色列频繁地处于政治**中,科研经费极其有限,政府也并不把科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选择课题方面,我们不必去随大流,跟着所有人一起去搞蛋白质合成、dna或者研究基因组,而是更应该从本质上去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以色列人来说,不随大流才是取得竞争力的关键。而一旦选定方向后就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赫什科:我为我的家庭、我的研究所和我的祖国感到高兴。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你预料之中的事吗?
赫什科:不。那天刚好放假,我和4个孙女野餐。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赫什科:我将继续我的实验室工作。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受一些影响。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到更多的邀请。但即便如此,我相信自己仍能做出一些贡献。
记者:20年前当你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它会使你获得诺贝尔奖?
赫什科:我知道这项工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我从来没有等待荣誉的降临。要知道20年前全世界每年只有10多篇关于蛋白质降解的论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四位数。
记者:你对那些有志于摘取诺贝尔奖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
赫什科:应该说是对那些有志做科研的人们,而不是为了摘取诺贝尔奖的人们。我希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新奇的眼光发掘真正重要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该学科当前的热点。然后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诺奖科学家获奖感言:我们很好交换了研究成果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共同获得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我们刚刚交谈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演讲稿与科学家 获奖感言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文章导读:如果问我,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我可能无法很好的诠释它。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个贫困家庭搬进廉租住房时的灿烂笑容;当我看到一片片荒山被绿荫覆盖后的郁郁葱葱;当我看到一座座的工矿企业上空又重新拥有的蓝天白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回顾中华民族的前进之路,一路走来,我聆听到了一首又一首澎湃的歌。从“五四运动”莘莘学子“反帝反封建”的呐喊,到抗日战争铁血男儿奋勇杀敌的怒吼;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迈宣言,到“坚持改革开放绝不动摇”的铿锵之声,每一首歌都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进行曲,每一个音符都是东方巨龙腾飞的脚步声。那是,那个年代最凝心聚力的大合唱。那是,那年代让人激情飞扬的最强音。聆听这里的每一首歌,我的心中总会激荡着无限的豪情;重温这里的每一首歌,我的身上就会升腾着滚滚热血。
于是,我寻找。寻找着属于这个年代的最强音。
当党的xx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明白了,这就是我要寻找的最强音。要不然,它怎会发出如此振人发聩的声响,让我的心抨然而动?要不然,它怎会闪烁如此夺目的光彩,让世界为之一亮?
“科学发展观”,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如果问我,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我可能无法很好的诠释它。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个贫困家庭搬进廉租住房时的灿烂笑容;当我看到一片片荒山被绿荫覆盖后的郁郁葱葱;当我看到一座座的工矿企业上空又重新拥有的蓝天白云;当我看到小朋友拿着免费课本时的兴高采烈;当我看到没有税赋后农民的轻快身影,我才逐渐地明白,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廉租房里的欢笑声、校园里的读书声、城市中鸟语声,农民们劳动的欢声笑语,不正是“科学发展观”中跳动的音符吗?不正是这个时代最强音中的音阶吗?
我要加入“科学发展”的大合唱中唱响自己的声音,我也想在“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最强音里添入自己的元素。也许,有人要问,普普通通的你,凭什么说这样的话。是啊,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不久前碰到的一幕场景,让我找到了答案。
会昌西江镇有个69岁的许大爷,因为儿子儿媳在车祸中双双离世,只剩下一个孤寡老人携着一个年幼的孙子。每每小孙子有病,老人总是顾忌着要花多少医药费,只好让小孙子挺着、挺着、挺着!后来,党和政府把的无限关爱带给了他:进农村合作医疗,不交钱;小孙子上学,不交钱;列农村五保户,每月还送钱!前不久,当我把一袋米、一桶油、几十元的看病补贴送到他手中时,他动情地说:“闰女,我以为儿子儿媳没了之后,再也没人理我了。没想到党和政府竟把我们老百姓的病痛冷暖放到了心坎上,真是前世修来的福份呀!”
朋友们,听到了吗?这就是百姓的心声!就是时代最强音的回音。是啊,一袋米、一桶油、几十元钱,虽然普普通通,只要做了,老百姓就记住了,就给了我们回音。的确,一个人很渺小,声音也很微弱。一件小事很微不足道,效果也很小。但是,当我们千千万万的人一起,人人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每一件小事,那怕只是随手关一下灯,顺便给垃圾分一下类,起身让一个座、斑马线上停十几秒。就这么简简单单,就这样每个人发出一点点声音,那么,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最强音就将响彻云霄。当每一人都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时,那么,这个声音将是最动听悦耳的交响乐、将是最和谐优美的进行曲。
谢谢大家!
科学家 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像科学家那样去奋斗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代表uc团队,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这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之一。
今年年会的开幕式安排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式上偌大的场馆座无虚席,到会的有4000多名中国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代表,100多位两院院士,中科院的老院长们、中央主管领导等悉数到场。这也是我参加过级别最高的盛会了。
与我以往参加过的大会不同,在科协会议上,少了一些官样文章,洋溢的是科学家们的真知灼见。科协主席韩启德的开幕辞非常精彩,他用非常质朴和洗练的话语,阐述了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听了很受感染,从中我能感受到一位优秀科学家的气质,忧国忧民,为振兴中华、发展中国科技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这正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就是在这样一个异常隆重的盛会上,周光召基金会,向uc团队颁发了“应用科学奖”。
这个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是科协大会上最重要的奖项。
在会后的晚宴上,基金会的顾问们(包括原中科院的老院长,和在任的副院长)透露出这个奖项背后的故事:这个基金会前后筹划了7年时间,奖项由周院长率领的独立评委会评定得出,周院长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评选过程完全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并且奖项以周光召的名字命名,凸显出奖励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他们心目中,这就是中国的“诺贝尔奖”
本届获奖者是4位:
第一位是57岁的地质学家——多吉院士,他是藏族唯一的一位院士。在西藏高原上,从事地质勘探工作20多年,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中国第一口地热高产井——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开发性勘查工作。
第二第三位是材料学专家,57岁的益小苏博士,从事航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45岁的杨锐博士,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
uc团队是这个奖项中,历届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it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在开幕式上,大会向在场的全体代表,介绍了uc团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与其它获奖者相比,uc团队是那么的特殊。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不是博士导师,更加不是科学院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因此她的出现是格外的引人注目的。
记者:你对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呢?
切哈诺沃:我不知道人们能从我们的经验中学到多少东西。我们的国家(以色列)进行科研的方式与美国乃至现在的欧洲很不一样。以色列频繁地处于政治**中,科研经费极其有限,政府也并不把科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选择课题方面,我们不必去随大流,跟着所有人一起去搞蛋白质合成、dna或者研究基因组,而是更应该从本质上去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以色列人来说,不随大流才是取得竞争力的关键。而一旦选定方向后就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赫什科:我为我的家庭、我的研究所和我的祖国感到高兴。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你预料之中的事吗?
赫什科:不。那天刚好放假,我和4个孙女野餐。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赫什科:我将继续我的实验室工作。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受一些影响。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到更多的邀请。但即便如此,我相信自己仍能做出一些贡献。
记者:20年前当你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它会使你获得诺贝尔奖?
赫什科:我知道这项工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我从来没有等待荣誉的降临。要知道20年前全世界每年只有10多篇关于蛋白质降解的论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四位数。
记者:你对那些有志于摘取诺贝尔奖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
赫什科:应该说是对那些有志做科研的人们,而不是为了摘取诺贝尔奖的人们。我希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新奇的眼光发掘真正重要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该学科当前的热点。然后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诺奖科学家获奖感言:我们很好交换了研究成果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共同获得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我们刚刚交谈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第五篇: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获奖感言
我很遗憾无法亲自来台领奖,我连走星光大道的衣服都准备好了,真可惜你们没看到我的衣服是定做的,珠宝还是宝格丽顶级珠宝,价格500多万。昨天黄秋生、林心如都给我打来祝贺电话,我打算把金马奖座放在新装潢好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