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重庆永川萱花中学初2008级11班李明遥 整理
一、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中的驳论文,鲁迅先生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能力目标定为:进一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这也是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为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分析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进行教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以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课文的背景材料比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除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注解外,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卡片,以备学习时交流之用。
三、学情分析
课文内涵非常丰厚,它不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它还包含着中国人中的一部分的确早已“失掉”自信力,另一部分人自古就无自信力,不存在“失掉”的问题。估计初三的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虽然个别语句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一、导入: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1)字音字形
慨(kǎi)叹玄(xuán)虚渺(miǎo)茫省(xǐng)悟依赖(lài)麻醉(zuì)笼罩(zhào)脊(jǐ)梁摧(cuī)残诬蔑(miâ)诓(kuāng)骗
(2)释义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4、回顾驳论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
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整体把握引导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间接反驳,树立自己观点。
第三部分:(9自然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四.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阅读第1、2段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2、阅读文章3~5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三、四部分。
二、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三、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二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5.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四、总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五、扩展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
『补充相关知识』
1.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2.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3.《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4、《大公报》
课文批驳的论点出自《大公报》社论,对此,课文已作注解;但《大公报》是怎样一份报纸却未加说明。以前有的分析文章认为《大公报》是国民党的喉舌,发表此社论是为反动政府开脱罪责,看来提得过分。《大公报》是“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报纸,并非国民党直接控制。被课文所批驳的这一论点在当时的群众中也确有一定的市场。
5、舍身求法的法显
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出生于山西襄垣的65岁的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踏上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西土取经的路途。法显一行过敦煌,出阳关,穿过一千五百里的白龙堆沙漠,又历时月余走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而后翻越葱岭,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抵达天竺诸国,求得佛法。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1、2段)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
(第3—5段)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8段)论据:从古到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了解驳论的特点.2、把握本文的内容结构,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3、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反驳论证的方法
导入新课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同学们来说说,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哪些文章?《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自传》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等等这些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介绍鲁迅与他的杂文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是我国箸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知名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学上的巨匠,同时是一个具有非常高的无产阶级革命觉悟的革命先驱。这一点我们以前已接触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最多的体现在他的杂文里面,他写得最多的也是他的杂文,他的集子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选自他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鲁迅先生是一个从旧社会,也就是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同时又与半封建半殖民格格不入的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笔来揭露当时的社会,抨击社会的黑暗现象。同学们都知道,鲁讯先生最初是学医的,后来之所以转为学文,就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文艺才能医冶中国人的伤病,才能医冶精神上的麻木,能够使中国人真正觉醒,从而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么鲁迅杂文就是起着这样一种警醒世人的作用,所以后人评价他的杂文,像匕首,投枪,每一刀每一枪,都刺中旧社会的要害,都能一针见血的揭露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这篇课文同样是这种性质的。
二. 解题
本文又是篇驳论文。
立论
议论文驳论点
驳论驳论据
驳论证
四.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则安内让
外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
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国四起。蒋介石就有这样的“名言”“预见”被时人
“誉为”“三日亡国论”。当时一些国民党的官僚政客,下野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
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也借《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公然提出: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
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杂文。
三 字词
1字: 慨(kǎi)叹省(xǐng)悟诳(kuāng)骗
诬(wū)蔑脂(zhī)粉脊(jǐ)梁
抹(mǒ)杀抹(mā微)布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状元宰(zǎi)相搽(chá)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
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
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五.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
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
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3--8)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
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
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
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
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
接着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
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
第三部分:(9自然段)得出结论,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六.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地底下”?
附:主体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1-2)摆出敌论点和论据。
二、(3-8)驳斥论敌。
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失掉了
驳论证求国联 ——信他人他信力,发展着
求神拜佛 ——自欺自欺力
古
驳论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都有脊梁
今
三、(9)结论
附:主体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1-2)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
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失掉了
二、(3-5)驳论证求国联 ——信他人他信力,发展着
求神拜佛 ——自欺自欺力
古
三、(6-8)正面立论 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都有脊梁
今
三、(9)结论
破 立
第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2~skI
(一)导入7z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D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略(见课件)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课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议论文,属于驳论文。
我说课的内容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四方面进行,板书设计容在教学流程之中。
一、说课标
1、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
课文,理解内容,疏通思路,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课标中还倡导学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建
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说教材
1、本单元都是议论文,教学中要明确传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适当训练。
2、本单元课文都是一些随笔杂文,写作背景和作者不是深厚就是陌生,在授课前要加强预习指导。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仅是议论文,还是驳论文,所以教师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还要初步掌握驳论的相关知识。鲁迅写此文时是在“9·18”的背景下,现在的学生了解很少,教师要有相应的准备。
针对以上情况,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3、感受作者驳论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并感受语言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感受作者驳论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本次说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是理解词句意思、文章内容的基础,更是梳理本文论证思路的关键。特别是感
情朗读,对感受作者的驳论语言风格很有帮助。
2、讨论法:有很多学生自己在讨论中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是激发学生质疑发问解决疑难问题的好方法,而且通过交流容易使学生
自主进入文本。本课论证思路的梳理基本上是想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特别是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这个难点,教师也想通过小组探究来解决。
4、用多媒体: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导入用“9·18”
视屏资料,能形象而直观地再现当时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一段“9·18”视屏,结尾恰好是“民族危亡”四个字,引发学生阐述“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你会做什么?”“可当时有这样的一些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又是如何说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齐读题目(感情轻重有不同调动)。
此环节的意图是:创设适合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小组交流并补充关于鲁迅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背景知识。对于写作背景中较难理解的内容和难读的字音、难解的词意、句意教师要及时纠正、解说。
此环节的意图是:遵循学生阅读规律,首先解决阅读中的疑难,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采用分组朗读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完成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的任务。A组同学读1—2段,找出对方论点和论据。B组同学读3—5段,找出作者在这部分中表明的观点和依据。C组同学读6—9段,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论据和结论。
通过一段段反复诵读,学生小组讨论质疑、教师答疑纠正的过程,梳理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此环节的意图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四)精读片段,感受语言。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9段,力求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批驳语言的辛辣、讽刺,适当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范读指导。最后再齐读文章题目。
此环节的意图是: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感情范读会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
(五)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给出“话题: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吗?”引发学生的思、辩,使课堂教学学、用结合。
(报纸上经常刊载:90后娇生惯养,不够坚强,不懂得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于是有人慨叹曰: 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请表明你的观点,模仿7—9段的思路说一段话。)
此环节的意图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体会必要的德育渗透和哲学思想,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把语文的“读、说”能力融为一体。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初识驳论别怕难,理清思路是关键。反复阅读细斟酌,学以致用重实践。
作业:把课堂练习说“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吗?”这段话写在日记本上。
此环节的意图是: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最终使学生语文学习的总结、感悟、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2011年11月24日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精选)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5号熊燕。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设想。
首先,是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当中的驳论文。因为第四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及《短文两篇》这三课议论文,因此我把本节课能力目标定为:进一步巩固议论文的知识,学习驳论文的写法,同时,这也是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另外,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的国人都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有些人就伺机散布悲观论调。甚至《大公报》也跟着起哄,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先生正是凭着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义正言辞地驳斥了这一悲观论调,写下了这篇杂文。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因为从学情上分析,初中的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还比较差,而鲁迅的杂文,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语言不仅泼辣、犀利,而且具有很深的内蕴,所以,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并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是本次课的难点。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到底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再看看本节课的教法学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1、2、3、听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来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文章情感。讨论探究法: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情境感悟法:通过一些图片、资料,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体悟鲁
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而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及能力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教学。
最后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导入,主要是预习反馈和引入新课。
用约30分钟的时间讲正体部分。
最后用5分钟时间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和布置作业。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又分了几大版块。
第一个版块,是导入。
步骤一:教师出示课件:将重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学生将答案写在听写本上读一读,并挑选较难写的字写一写。玄(xuán)虚慨(kǎi)叹诬(wū)蔑(miè)地大物博、前仆后继、自欺欺人
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去积累,我认为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这一环节。
步骤二,提问学生,本单元所学过的前几篇议论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议论方式,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方式是什么,以此来巩固立论文的知识,并引入新课,驳论文的学习。
第二个板块,初读。
步骤一,资料助读,走进作者和文本。通过一些图片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通过作者的一些简介来了解鲁迅本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体悟鲁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步骤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字词的读音以及情感的把握。通过听读让学生达到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步骤三,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作者要反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②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也基本理清了思路,符合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
第三版块、精读。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找准答案。老师补充、指导。
①“中国人”一词在文中共用了几次?找出来辨析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②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被‘大家’所知道?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探究,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技法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实施,而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受到了教育。
第四版块、品读。
1、品读课文第1段,师生一起揣摩、推敲“总”、“只”、“一味”三个副词,让学生在细细品读和感悟中,体会这些词语句子所透射的爱国情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自己作文中也要准确使用词语,才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自由默读全文,找出对你影响最大,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品读。
(师生之间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语言的表达技巧,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内涵,更贴切地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这一步骤的设计也是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尝试多角度创造性的解读。这一过程也是难以把握的,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第五版快、拓展。
步骤一:结合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讨论交流,现在我国有哪些成就证明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有哪些人物证明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
此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
步骤二:播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学生朗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用这慷慨有力的爱国语句再次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来结束课文。
第六版块、小结。
学习本文,我们一方面掌学会辨识驳论文及其论证方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同时也体味了他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新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字词
2、摘抄本课中你认为的好句并说明理由。
3、在课外找出10句爱国名言和10个词语摘抄下来并背诵。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让学生学到许多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方法。我们的课堂应辐射出许多知识点,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些精神的盛宴,走进文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帮助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
好,我的说课完毕,恳请两位老师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