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潘玉良中西绘画结合的艺术成就
浅谈潘玉良中西绘画结合的艺术成就
转载于才子城论文:潘玉良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她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绘画艺术创作的一生。她的作品题材丰富,涉及到静物、人物、人体等,特别对静物(花)钟情,色彩明快、笔触奔放是她作品的闪光点。在读其作品《白菊花》、《百合花》、《仡瓶》、《月季与扑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她常选择一些“小物件”、“小场景”来组成画面,忽视嫩积庞大、场面壮阔的事物。反映出女性独有的创作视角和观察方法,以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抒发画家内心的主体情感。这与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风格有相同之处.引人中国画线条,不拘泥于形似,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的绘画艺术。这是画家潘玉良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人体艺术创作中,她也将花卉纳入画面。使人与瓶花相映成趣,以此来增添画面的装饰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笔下的人体大胆展现女性的美,注重对女性身体曲线的深入刻画,秀美灵逸、坚实饱满。准确把握女性部位特征,如臀部、背部的描写,或曲或躺、或弓或背,似随意舒展,似有意隐藏,运用女性特征符号传达出女性主体意识。甚至由自己充当模特,但在具体的画面中。我们似乎看不清模特的面部,采用了虚化的手法.这无疑说明,在那个年代,画家想大胆突破封建思想又惧怕强大的封建力量,有所隐藏。但作品《菊花与女人体》、《窗前女人体》、《纳凉》如一颗炸弹,炸醒了世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彰显出女性敏感、脆弱、细腻的独特情感,使之成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艺术家。
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作品多数都是潘玉良在法国创作的静物、花卉、风景、人物、女人体等。其中有她最著名的《自画像》、《蓝色房间里的裸女》等女人体,以及《郁金香双猫》、《银色的芍药花》、《曼陀铃与鹤望兰》、《报纸、梨子和红酒》等代表性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解读出画家潘玉良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受到画面中潜在的忧郁情感。
第二篇: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潘玉良画展观后感
昨天,我和室友们去看了潘玉良的画展,回来后更想了解去了解这个传奇画家的一生,花了点时间把电影《画魂》看了。
虽然在电影《画魂》中认识到潘玉良,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家的了解更应该是透过她的作品。潘玉良(1895—1977年),原名陈秀清,江苏扬州人,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法、英、德、意、美、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潘玉良的艺术创作涉足白描、彩墨、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以油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她的作品受西方印象派、野兽派等艺术流派的影响,同时融合了传统绘画的线描技法,“合中西于一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潘玉良的艺术功底相当深厚,在展出的多幅速写中就可以看出来,她对人体的形态的掌握非常有火候。而她在油画作品中也对人物的神态把握得相当到位,有些比较写实,有些比较夸张,有些甚至有那种野兽派的作画风格。在寻求画家的自我风格中也在慢慢的尝试,从线条的勾勒逐渐转化为运用色彩面的分割。在画面效果上,很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在背景上习惯于层次的处理,有些用远处的景色拉开层次,有些用远处的小细节给画面增加一种层次感,细腻而精致。“这是古典唯美的经典作品。”安徽博物院副院长黄秀英说,“不仅是技巧的表达,更是她情感的表达。这是潘玉良对自己的期许,她的出身一直被人诟病,但她却显得如此优雅和高贵。”
情感浓郁的自画像、色彩明丽的风景画、线条细腻流畅的人体画„„在浙江美术馆4、5、6号展厅,潘玉良来源于“彼岸”又融入“彼岸”的画作把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融合为一,又把她对中国艺术的诗韵才情和西画艺术的色彩领悟呈现无遗。潘玉良是中国在民国初年少有的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女性之一,也是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她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之一,但她的意义却超越了艺术的单一层面。她的一生演绎了个人命运在特定社会语境下所发生的多重转变;交织中国进入现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艺术、女性精神、社会言论、家庭伦理等领域内诸多观念的碰撞和变迁。”从巴黎街头景象、乡村风光,到大
自然中悠游自在的动物都成为她绘画的素材。从她的风景画中,感受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她的静物画里,领悟到她对塞尚形式主义的认识;并在她中后期创作的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中,领略到她对野兽派色彩的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融入色彩纷繁的西画中,使她的油画作品带有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情。对于一个女性而言,潘玉良的画作中,有很多母子同乐的图画。通过这些画不难感觉到潘玉良浓浓的母爱。她是爱孩子的,向往孩子的,但是由于她的特殊人生经历(13岁曾被卖到青楼),她为了避免孩子在出生时蒙上莫须有的东西,她拒绝生孩子。同时她为了表达对她逝去的丈夫(从青楼赎回她)的感谢,她也终身未再嫁他人。这些都说明了潘玉良的保守与正直,同时也体现在她的画作中,那种端庄和文雅。
潘玉良是中国在民国初年少有的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女性之一,也是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她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之一,但她的意义却超越了艺术的单一层面。她的一生演绎了个人命运在特定社会语境下所发生的多重转变;交织中国进入现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艺术、女性精神、社会言论、家庭伦理等领域内诸多观念的碰撞和变迁。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她对色彩的运用是相当丰富的,可能是出自于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热爱,画作多出现红、黄、绿、蓝这几种中国艺术中常用的鲜明颜色。相当大胆的运用对比色,使整个画面非常绚丽,有些颜色还类似粉蓝、粉红、粉绿,使整个画面很和煦,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即使是在对国外的生活人物的描绘中,也大胆用色,就算在主要的画面上不能用色,也会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绚丽的围巾,华丽的椅子,缤纷的洋伞„„很美、很快乐。而在若干静物的作品中,潘玉良对花的喜好是很明显的,不过我更喜欢的是插花的瓶子和桌布,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每个花瓶的图案和色彩都不会雷同,有动物的、有花卉的、有朴素的、有透亮的、有华丽的„„让人眼花缭乱。而桌布也非常的美丽,配合着静物,有繁星一样的碎花、充满对比色的条纹、类似少数民族的图腾,有动物的百态(蝴蝶居多)„„和整个画面相得益彰。另外,在人物的处理上,有些女性的衣服也别有心思,比如有一件衣服上,乍看是一些碎花,其实是一个蝴蝶衣,而且里面的蝴蝶全都长得不一样,可见画家的心思谨慎而细腻。艺术总是相通的,潘玉良
要是在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我想她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时尚大师。
潘玉良艺术上的自我完成应该得益于她温良的教养与敏感的气质。当然,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马蒂斯的影子,德兰的影子,博纳尔的影子,甚至有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影子。(她到过前苏联。)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她的油画作品中却只留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与粉彩瓷画的影子。最终,她没能成为一位大师,但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潘玉良的画可能是属于小众的,她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情调,但是却不能磨灭她的艺术价值。“艺术乃人类之生命,现代之作家应求现代艺术来慰藉现代之人类”——这是蒋仁在潘玉良的某幅素描上留下的。也许这是对潘玉良作品的最好诠释。
第三篇: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
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
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 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2]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徐建融。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篇:画魂从始至终记述着张玉良在追求人类艺术美的坎坷道路上奋斗的精神
《画魂从始至终记述着张玉良在追求人类艺术美的坎坷道路上奋斗的精神。张玉良从小失去父母, 十四岁时就被舅舅卖给怡春院成为妓女, 使她落人到世界的最底层。这种卑贱的处境可以使人堕落, 也可以使人自强向上。就是说, 一个人可以在卑贱中死去, 也可以在卑贱中崛起。张玉良就是在卑贱中崛起的女性代表。在怡红院她认识到环境的腐败, 做妓女的卑贱。最初当她在满腹狐疑中猛然觉察到做为妓女所以能维持自己生存的条件只是卖笑、卖歌、卖肉、卖魂时, 愤怒地高叫一声“ 夭哪% ” 于是便向池边的柳树撞去, 象鸡啄米一样往树干上连连碰去, 头上碰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包。她深深地感到人生的险恶, 她恨卖掉她的舅舅, 甚至恨父母将她生到了这个世间。她愤怒地呐喊& “ 历史上有多少次改朝换代, 为什么女人的命运总是这么悲苦∋ 难道我们就甘愿在这个人间地狱继续生存下去吗∋ ” 不能% 于是她想逃出怡红院。可和她一起在怡红院同受凌辱的姐妹们认识到& 逃出怡红院却逃不出这个罪恶的社会。在这个人间地狱里唯一的出路就是要自强不息地斗争。是的, 认识旧社会的腐败,妓女的卑贱, 这只是摆脱自己处境的开始, 而彻底改变不幸的命运, 还需要进行不懈的斗争。雨果在《九三年》中曾指出&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 而是为了展开双翼,不要再有爬行的人类。⋯ ⋯ ” 这正是张玉良心灵的写照。从此, 张玉良为了追求真正人 的生活开始了新的斗争。
在芜湖县城一个豪华的餐馆为新到任的海关监督播赞化接风洗尘的盛宴上, 玉良就待客之机, 轻拨琴弦, 以一曲《卜算子》(古调来抒发自己的悠远凄怨, 并同时抒发了自己渴望得到自由和幸福的理想愿望。“不是爱风尘, 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 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 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 莫问奴归处。”做为知识分子出身的潘赞化真正理解了这首词的思想和韵味, 他深深地为张玉良的情怀所感动。而此时的玉良也正象“ 出淤泥而不染, 灌清涟而不妖” 的荷花那样, 以自己的绰约风姿而立在人间。潘赞化对她深表赞叹。
潘赞化娶玉良为妾以后, 接着就把她送到上海, 并租了一间房子, 雇了一名教师教 她学文化。对此, 玉良简直是欣喜若狂。她如醉如痴地追求着知识, 学习成绩不断上 汾。玉良的老师每天上午都来给她上三个小时的课, 下午就让她作练习。学习中, 张玉 良非常刻苦, 她竭力把老师教的知识吞下去。此后, 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把她带到了艺 术之门。
人生的际遇是难以预料的, 有时某种偶然性也会把意想不到的幸运赐给人。认识
潘赞化, 是张玉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 与洪野先生为邻, 并被其收为弟子, 无意间又 使她迈进了艺术的门槛, 这些都是所未曾想到过的。
如果说命运的含义是指际遇、巧合,环境和条件, 必然中的偶然, 那么, 由玉良已得到的一切, 使她确信自己的命运已有了转 机。她虽然不懂什么是唯物主义, 但是她知道要紧紧抓住它, 努力奋斗, 顽强地追求, 争取进一步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
后来, 在整个人生的道路+ , , 她一直烙守这个规律。当日、月交替着在她所钟情的钱条中飘过的时候, 她的艺术水尺的刻度也逐渐上升。玉良的虔诚和勤奋终于感动了上帝, 艺术终于向她敞开了大门。一九一八年, 她以优异的成绩迈进了中国当时的艺术最高学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但是, 就在她考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过程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