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情日记(工作队员)(推荐)
民 情 日 记
“三万”工作队员
(2013年1月29日)
今天我们工作组,按照布置继续在胜利大队进行专访调查的察看村湾环境卫生的治理,深入实际地了解民情民意。上午9点我和工作队2名民同志一起在胜利大队朱副队长的带领下,在该村边调查边宣传政策。上午我们共走访了3户,3户中有2户情况较好,一户家庭情况比较困难,这户女主人叫唐荣,今年69岁,1966年入党,系东山药厂退休职工,退休金1400元,家中14亩承包地已转包大队,全家6口人,住的是一个三间的平房,丈夫早年去世,有4个孩子,2男2女,大儿子和大女儿都患有精神病,每人每月低保费300元,大儿子正在棉纺厂精神病院住院已有2年了,住院费每月800元,大女儿患病在家,靠她照料,她自己也身患多病,只是小儿子和小女儿都已成家,每日的生活和看病吃约的钱,靠退休金、低保费和转包的土地费来维持。当时我们就问他遇到困难时怎么办,她说大队领导对我家很关照,政府和大队救济一点,小儿子和小女儿支持一点,自己平时也克服一点,能过得去就行了,我当时听完了她的一席话,心中对这位老党员感到很敬佩,她这种不怕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下午2点半钟后我们又同大队支部书记一起,察看了村队环境卫生的治理情况,由于大队领导的重视,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扎实,大多数农户房前屋后的卫生状况良好,几条主干水泥路面扫得很干净,村前的一条500米新修水泥路已完工,只是村后面的几排农户中还有少数户的屋后的乱堆乱放还未清理彻底,当时李书记对完成的户逐家做了动员,要求他们尽快清理到位,同时他也跟我们说,他准备对老弱和困难大的户暴露问题统一由大队组织人力统一清理,力保环境卫生治理工作顺利完成,由此可见,在大队的努力下,在群众的配合下,该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通过参加“三万”这个活动,自己觉得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思想也得到了锻炼,经过走访调查和农户交心谈心。深受启发和教育,不论是开展什么创建活动,我们都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心系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群众满意,我们的工作才算合格,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今后一定要在本职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保持廉洁,转变作风,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多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
第二篇:市安监局工作队员的民情日记
3月29日 星期二 晴
上午,察看完郧西县涧池乡上营村石门沟茶园,回到村委会,村民代表座谈会还在进行。为了不打断村民代表座谈,我们决定再就近走访几家农户。
离村委会不远就有一户人家,看房子就知道家景不怎么样,土木结构,墙壁已脱落得不成样子。门前坐着几个带孩子的妇女,见我们走来,有人打招呼。循声望去,我心头咯咚一颤:向我们打招呼的是一个只能蹲着挪动双脚的残疾妇女。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叶直遂队长的话打破了短暂的尴尬:“我们是工作队的,今天到你们村走访民情,来你们家看看。”说话间,男主人从屋里出来,给我们递烟倒茶。残疾妇女很健谈,叫周庆芝,53岁,小时候打针打坏了坐骨神经,导致腿部肌肉萎缩,无法站立,只能蹲在地上挪动。45岁时生了个小女儿,今年8岁,在上小学。丈夫叫李德明,60岁,双腿患关节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加上妻子腿有残疾需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种着两亩地,勉强维持温饱。全家除了周庆芝每月60元低保外基本没有其它收入。家里惟一值钱的电视机,是娘家妹妹家里淘汰的旧电视,用的是室外卫星信号接收器,前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没有了图像。我听说后连忙帮着调试,发现是接收器需要“升级”,便告诉他去找卖“锅”的老板。谈到将来的打算,他们最大愿望是把成危房的三间土房翻盖成砖房,但财力有限,言语之间流露出渴望政府给予支持的意愿。由此,我联想到前几天走访的孤山村的另一家特困户。
孤山村四组的黄仁友,58岁,一家三口,就住在汉江北岸涧池乡通往羊尾镇的公路边上。妻子李国珍,60岁,6年前患脑血栓留下后遗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女儿16岁,患有脑血管畸形,形成钙化灶,一犯病就头痛。但女儿很聪明,去年中考,分数达到市重点高中录取线,但因家庭困难,选择了县一中。老黄怕我们不相信,拿出了学校送来的喜报为证。谈到家庭经济收入,老黄那一脸由女儿带来的欣慰马上又变回到刚开始的一脸愁苦。由于妻子的原因,屋里离不开人,只好在家开了个小商店,但周围就那几户人家,有时甚至一天都没有生意。去年女儿住院花了3万多元,都是向亲戚邻居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村里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去年给了他家3个低保指标。听说今年低保指标又下来了,老黄担心自己的那一份低保会被取消。
想起老黄家,心里总是沉甸甸的。女儿得了那病,将来升学就业,一路上还
有很多坎要过……
从3月7日开始驻村,不知不觉已有20来天。通过走访了解,我们联系的4个村共有贫困户76户,其中特困户25户。这些贫困户大部分是因病因残致贫,还有一部分是因孤寡缺乏劳动力和遭受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致贫。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政府、对低保政策有一种依赖思想。最初,我对这种依赖思想是心存不屑的。但随着走访的深入,我发现,这种依赖思想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对于那些尚有劳动能力却不思自我奋斗的,肯定不值得提倡;但对于像周庆芝、黄仁友,还有像鳏夫郭扬才、高位截瘫的罗进学等这些家庭,他们不依靠政府还能依靠谁呢?而且,他们对政府的依靠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已深入人心,而且深得民心;二是说明他们对我们的政府和各级领导是充分信任的,他们相信各级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对他们的困窘不会不管。
要确保这些特困户衣食无忧,我认为途径有三:一是要切实提高农村低保覆盖率,让那些确有困难的群众享受到照顾而不受名额的限制;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大病救助门槛,扩大农村大病救助范围;三是要在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就在我思绪万千的时候,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新理来到工作队驻地调研 “三万”活动,并走访慰问贫困户。些许的关怀让乡亲们连说“谢谢,感谢党和政府”!这让我们感到,我们的农民朋友是多么淳朴善良、可亲可敬!
(作者系市安监局“三万”工作队员王猛)
第三篇:市农机局“三万”工作队员的民情日记
根据局党委安排,由副局长李玉生任组长,我为工作队员到房县军店镇三溪沟村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我们于3月8日进村以来已有两个多月,走访了三溪沟村、指北村所有在家的农户,对在外务工人员也进行了登记和短信调查问候。作为一名农机工作者,特别对两个村农机化发展情况给予了重点关注,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满腔热情和应有的努力。
3月22日 阴
我们专一走访了几家农机经营户。
走访的第一农是三溪沟村六组喻家胜老人,今年64岁,是6组组长。全家有老伴和老父亲3口人生活。家有一个加工厂,主要是打米机、面粉机和饲料加工机,全年毛收入近万元,各种费用支出后纯收入4000元。我问老人:“你一家年岁都大了,种地怎么办?”老人说:“我们组有2台拖拉机,比牛耕地又好又快还便宜,这些都没有问题的。”我问:“现在农村缺机械不?”老人笑着说:“现在农闲时看不出来,农忙时,小型机械需求量还是很大,我们组有100亩水田,其中30亩是冷浸田,若自己有一台耕整机就低价帮农民在冬天时翻过来,让农民第二年好直接耕种”我拉着老人的手说:“你有这种想法很好,靠你一人是不行的,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行。”接着我又问:“你认为现在农机服务和政策如何?”老人说:“现在买农机国家还给补贴,上门服务,政策好的很。市农机局在这里住队做到了尽心尽力,村民也寄予很大希望。”我们在谢谢老人的鼓励声中告别离开,前往下一家。
农机部门是党的惠农政策的执行者,要把党的购机补贴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是农机部门的职责和义务,服务三农是农机部门的职能,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机干部要心系农村,情系农民,热情服务,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只要做到了广大农民是不会忘记的党的好政策。我们要用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广大农民购机用机。
走访的第二家是三溪沟村4组任世华,55岁,家里只有他和爱人两人生活。1978年开始经营农业机械已有30多年,现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电锯,每年靠农机耕整和加工年毛收入8万元,纯收入6万元,是第一代农村靠经营农机致富的带头人。80年代盖起一栋平房后转变观念,必须供子女上完大学才行。现在三个子女全部都是大学毕业。当问到农机化发展方面时,他说“党的政策是没
有说的,毛主席早就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们村上下40多里,有高山、有半高山,有平地,很有发展农机化的替力,现在还没有一台收割机和插秧机,主要是田块小,一家一户土地少,农民思想不解放,不愿意进行土地改造,也存在有钱的人不愿搞,想搞的人没有钱。”
土地平整改造是解决土地田块小的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土地政策之一,这也是广大农民从传统耕种方式向机械化转变的一个瓶颈。一家一户土地少,一年只种一季,有的闲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农民土地合理流转加以探讨。田块小也有新机具相适应,我们要大力宣传。既要宣传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也要宣传象任世华这样依靠农机在农村率先的致富典型,激励广大农民购机用机。
3月25日 阴
当我们了解到三溪沟村4组机手任世华同志想开展机械化插秧的信息后,与房县农机局、农机推广人员一起到任世华家开展了机械化插秧的技术咨询,从机械化插秧的育秧(营养土培植、秧盘的使用、谷种的浸泡和播种等)、秧苗管理(育秧棚的搭建、棚内温度和水量的控制等)、插秧机的使用,插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如何开展机械化插秧等进行了逐项培训。
4月8日 晴
我们组织三溪沟村部分村民参加了房县农机局开展的机械化插秧的育秧培训现场会。机手任世华不仅自己参加,还让爱人将家里的商店关门一同参加。这种态度和积极性值得肯定,也充分说明了广大农民需要先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迫切心情。
4月15日 晴
三溪沟村机械化插秧的育秧工作开始,我们协同房县农机局技术人员一起到村开育秧指导。三溪沟村四、五、六组和十五组共有十多家农户进行了机械化插秧的育秧工作。有这么多农民积极参与是我没有想到的。
5月3日 晴
三溪村机械化插秧开始,三溪沟村委会组织各组组长和部分村民到现场进行了观摩。插秧机过后,整齐划一的秧苗已插入地中,让人赞叹不已。广大农民纷
纷表示,明年也要进行机械化插秧,以减轻人工插秧之苦。
通过对部分农机户的走访和机械化插秧工作的开展,使我充分认识到:广大农民对农机化的要求如此迫切;山区需要农机化;山区能够发展农机化。这就要求我们农机工作者只有绝尽全力的工作,才能不辜负党组织对我们的重托,才能不辜负广大人民对我们的期盼。
(十堰市农机局驻房县军店镇三溪沟村“三万”活动工作队员柯有柱)
第四篇:移民工作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时间:2011年10月18日上午
工作内容:主要收集移民户在下步进集镇安置如何选房的意见及建议
参加收集情况的领导有分管移民工作的副书记、副镇长、武装部长、村委张主任
了解范围主要是十四户移民群众
首先由副镇长向移民群众介绍:“目前新集镇移民安置房的工程进展情况:
1、一期安置房主体工程即将完工,移民户有望在“春节”前入住。
2、二期工程在本月二十日开始动工。根据工作安排,我们要制定进集镇安置选房方案。各位移民户对如何选房有什么要求及建议。”
移民户提出:(1)、同时定购两套户型一样的安置房能否只抽一次签。(2)、在搬迁的过程中移民户要求自行联系车辆。(3)、对于如何抽签选房没有其它要求及建议,一切按照政府制定选房的办法执行。(4)、什么时候进行淹没影响区的土地丈量。
通过今天的情况收集,我认为在安置房如何抽签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把我们的初步方案制定出台后再给移民群众作宣传,同时再收集移民群众的建议加以完善。
第五篇: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X年X月X日,星期X,晴。
今天上午获悉分公司XX的女儿在X年X月X日的一起意外事故中不幸受伤,经医院诊断为左肩粉碎性骨折,左腿软组织严重挫伤,现已出院在家休养。班子成员间相互通报后大家都感到非常震惊,决定下午一起去XX家进行探视慰问。
XX同志在X月X日刚被公司紧急派往XX进行XX维修处理,X月X日他刚抵达XX第二天,其女儿就遭遇事故。关键时刻,面对公与私的选择,XX选择了对女儿伤情的默默承受,未对分公司透漏只言片语,提丁点要求,强忍对女儿的深深牵挂,克服近40度持续高温炎热气候,坚守在XX勤奋工作,并按时圆满完成了任务。直到昨天,在安排他们去另一地方处理问题时,同伴才向分公司反应了XX女儿发生的情况。大家都震惊了,感动了,面对女儿发生这么大的事故,作为父亲,该是如何地心痛。然而,XX却不给分公司添麻烦,未向分公司提任何要求,默默坚守外地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员工都要学习的!
XX的家并不难找,就在XX中转廉租房内。50平米左右,室内简易地放置着生活用品,窄窄的客厅内,XX正在看电视,左手缠着绷带。XX妻子找了几个凳子给我们坐下,她却一直站在我们旁边和我们谈话,直到有人提醒,她才从厨房里找了一个垫水盆的凳子坐在我们旁边,心痛地向我们诉说着女儿事故的整个过程,女儿住院时她一个人照顾的艰辛。当我们询问她要不要把XX调回来帮忙时,这位妻子/母亲谢绝了,她只淡淡地说了句,主要是换药时上下楼背不动X岁的女儿,有点不方便,还是让XX在外边安心工作吧。说起医疗费,她告诉我们前期治疗已花费XX元,本来指望能申请一些医保补助,不想由于XX经常出差在外,近年来多次错过女儿的医保续费期,导致此次费用基本需自筹负担;另外,后期治疗还需大笔费用。
坐在他们家窄窄的房间内,说了好多好多,大家心里都有些许苦涩。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战友和同志,因为常年出差在外,在至亲的人出现困难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沉默,未向分公司提要求,就连透漏一点消息都没有,坚持在外完成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父亲,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而他的妻子,面对困难时,绝不拖累丈夫的后退,坚持一个人把所有事情扛下来!
从XX家回来后,分公司领导班子召开会议,决定就XX家的困难现状发起倡议,班子成员带头亲为,号召分公司全体职工群众:伸出一点援手,献出一点爱心,成全一份勇敢的坚持,传递一份敬业正能量!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
作为一个基层管理组织,要时时刻刻都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他们的疾苦,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各个方面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家共同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后记:X年X月X日,XX公司张贴出爱心捐款倡议书,各级管理人员带头、职工群众踊跃参与。截止X年X月X日,共有X余名职工群众捐款,合计X元。分公司党支部代表爱心资助职工于X年X月X日把爱心款送到XX手中,家属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