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集镇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
秦集镇失地农保障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为全面了解我市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原因、就业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一、我镇失地农养老保险情况
我市征地补偿主要采用现金一次性补偿方式,大多按照政策一次性补偿到农民手中。大部分失地农民处于失地失业状态。我镇2010至2011年共有3490人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到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有934人。共涉及到以下几个项目:年产3000吨碳纤维、迎河路、柳工集团、安瑞科项目、仁合经济适用房、兴华路、H42路、西出口、垃圾中转站、小黄山配套设施。
二、失地农民保障方面的总体概况
1、对失地农民目前主要做法是为其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每月为180元。男60周岁,女55周岁才能享受。
2、对于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凡是到龄该享受的,我们督促村按月上报,次月就能拿到钱。
3二、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方式较为单一。我市失地
农民土地征用时,都是按照国家政策和市政府的文件对农民被征土地进行了相应的补偿,其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等,根据不同时段都是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到位。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是按土地的年产值来计算补偿金额,并未考虑失地农民在未来承包期内土地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和未来效益。且现在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费都是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方式发放到农民手中,大多失地农民在拿到征地补偿金后都用作消费资金,很少用于再生产。
三、失地农民长远生活来源无保障,是严重的社会隐患。被征地农民失地后大多无固定收入来源。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对被征地农民各级政府虽然都按政策给予了经济补偿,但这些补偿金,仅能解决近段时间内失地农民的生活所需,不能从长远上解决失地后的经济来源。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每月仅180无连基本生活保障都维持不了。比如秦集镇东周村高新区征地,全村共有1657人失地。经济来源主要靠打零工来维持家庭生计。有技能的失地农民靠自谋职业生活过的不错,可这只是积少部分。大多数农民失地后,未能找到较好的就业岗位,也未能将有限的征地补偿款进行再生产投资,长远生活无保障,是严重的社会隐患。
四、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
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群体,失去土地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出路这个难点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长久之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重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促进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将失地农民就业纳入城镇就业范畴。建议明确完全失地的农民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扶植政策。针对失地农民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措施,促使已失去土地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或由城镇为他们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从目前来看,强制性地要求征地单位招用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难以行通,但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给接受失地农民(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征地)的用人单位以用工补助、减免所得税及有关规费等。还可采取部分行政措施,对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作为回报、补偿、优先录用、安排失地农民工,以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2、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根据我镇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和技能差、就业难的现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是增强失地农民市场竞争力,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一是保障培训经费。各级政府应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专项资金,免费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同时,要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班。二是培训要有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文化和就业所需,采取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要以用工企业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实施以就业指导、岗前技能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失地农民培训工程,以切实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3、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在失地农民未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前,建议政府发挥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功能,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资金来源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提留一部分,从征地款中提取一部分,基金主要用于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费用的补贴;按照招收录用失地农民的单位给予配套补助;补贴援助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安排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的奖励等。
4、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征地补偿费和就业安置费是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本钱,要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建议在扶持政策上,工商、税务、信贷等部门对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要与下岗职工再就业一视同仁,并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资金补助制度。
5、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的身份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缺乏一种自然过渡的机制,目前失地农民游离于现行城镇保障体系之外,有的失地农民既不享受城镇低保,又不享受农村低保,这是主要涉及失地农民的身份问题。我们认为,失地农民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应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议明确失地农民在各类企业就业后,企业必须与对待城镇职工一样,按规定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同时,要加快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有关政策。
第二篇:关于医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关于医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我国大学扩招后,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呈现越来越难的趋势,这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落后有关。
据业内人士反映,大医院目前需要硕士、博士的现象已是全国皆然,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以后,学历低、水平差的大夫,都将从医疗岗位上淘汰下去。”省连续几场大规模招聘会上,部级、市级三甲医院来招人的也有不少。在一些校园招聘会中,我们也看到很多部级、市级医院除了要求高学历外,也向“护理”等专业的专科生抛出绣球,只有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处于尴尬的境地。只是,这些医院对本科生都收紧了口子,普通岗位需求的都是硕士和博士生。谈到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易处长称,医学是个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真才识学的要求很高。普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有时成绩表面上看起来很高,但竞争能力往往比不过名牌大学的差等生。
医学院一位老教师认为,“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中国医科大学,有一个班级 90 %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为此他们就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困境。他们还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1999 年毕业的张小路考了 3 年终于如愿以偿,而像她这样连续二三年留在学校里考研的大有人在。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除了“考研族”,校园里还有一些学生只想在大城市谋求发展,尤其是从农村或县城考来的大学生,他们将户籍、档案放在学校,理由也很明确:不想回到家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层次的提高,再加上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分配第一年,使 20 世纪 80 ~ 90 年代初“进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观念不复存在。经过四五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在拿到一纸文凭后,却又遭遇了更大难题———就业。现在医疗单位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硕士、博士毕业生,更加限制了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使他们的择业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一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感叹说:“我们现在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
爱的角色,人家硕士生、博士生吃肉,咱们只能跟着喝口汤。
虽然不少县级医院也在向本科生招手,但大多不愿意去,而选择考研的路。一些已经走上医生岗位的人士认为,很多地区的县级医疗单位因为没病人,已经被迫“停业”,即使没有停业的,床位也很少,来看病的也大多是些感冒之类的常见病。时间长了,毕业生不仅拿着半死不活的工资,并且长期不看重病人,专业知识已荒疏,竞争力更弱,失业的可能性比刚毕业时还要大。不得已只有考研,而到那时英语等课程早已生疏,加上年纪大了,家庭压力等各方因素,考研成功的可能性却是远远低于应届毕业生,所以与其到时候再考研,不如现在就考研。这是在对参加考研的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听到的普遍看法。
一份 2005 年的数据调查显示 , 临床医学类人才依然走俏;基础医学类与护理学类专业就业不太理想;法医学的社会需求量有限;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从理论上讲很有前途,但从近几年就业状况看,却十分困难。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据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秘书长张淑芳介绍,我国至少还需要 100 万名执业药师。发展生化企业,研究开发代替进口的生化药品,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这方面的人才在市场上将会有不俗的表现。2005 年初的最新调查显示,医疗行业人均年薪达到 45204 元,占所有行业薪酬水平的第二位。而据了解,一般医药从业人员年薪在 20000 元,一般从业三年的医药人员年薪基本能达到 40000-50000 元。医药科类毕业生起薪基本是在 1500-2000 元 / 月,而一些急缺专业的医药科人才,月薪可高达 6000-8000 元。
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与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联合主办的二 00 六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二 00 六年中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激增至四百一十三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点三八;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水平分别为百分之五十八和百分之五十五。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也仅为百分之三十三;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为百分之三十七点八五,低于人们的预期。被视为冷门的哲学和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分别达到百分之四十点三五和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五;医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最低,仅为百分之三十一!
时代的就业严峻性向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过这次调查我深刻意识到,在大学求学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为迎接未来的挑战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缓慢复苏期之中,在加之美国受失业率
居高不下和美元贬值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显著的。许多求职、转行、准备进入
社会的青年对就业形势的期望都不是很乐观。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
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近年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
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
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
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
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3、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
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
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
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
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
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
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
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
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
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
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
率大大提高。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
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
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
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
员一族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
万个职位;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已全盘进入国
际分工体系。因为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⑵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国内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能源工业。我国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岗位锐减。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⑶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另外,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3、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⑴过分看重经验。⑵过分关注文凭。⑶存在性别歧视。⑷生源地域歧视。
4、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⑴专业课程设置错位。⑵教学知识更新缓慢。⑶社会实践重视不够。⑷就业指导存在硬伤。
5、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就学生个体而言,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
⑵人际关系不畅。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⑶求职途径单调。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推销自己,没有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⑷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许多父母将毕生积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不但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
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近年来人力资本更多地从制造业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3、从大中城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因此,国家积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而且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亮点。
4、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主动降低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
尽管我们还是一名在校学生,但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要充分了解社会就业现状,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好,做好,准备好。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范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3年与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3年,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3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3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3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3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3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13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3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2013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13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存在的问题,我对我们学校的一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进行了一次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经过这一次的调查,我对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大部分同学还在为即将得离校了但工作还没有着落的事情而烦恼担忧着,只有少数同学已经找到了工作,但在这少数人当中又有些同学找到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专业对口。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针对“您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看重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很多同学表示,他们看重的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其次是认为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他们认为兴趣是工作的热情,所以,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他们宁愿继续找也不想去。而当被问到“您在就业当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时,大部分同学纷纷表示是“实践经验的缺乏”。当然,表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岗位信息不足”的也不少。很多师兄师姐们表示,在能力方面他们并不比其他学校的差,但实际经验方面、求职的技巧和获取就业信息方面还有待提高。对于“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极少数同学表示非常乐观,有多个意向职位供自己选择,自信能找到好工作。大部分同学不太乐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的岗位。少数同学表示就业困难,形势堪忧,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经过这一次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同学感觉到就业有压力,表示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社会里,找到工作有难度,而找到一份自己意向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只有少数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着自信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其中包括很多的因素,比如:有些同学只一味地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认为比较低级的工作,他们宁愿继续寻找也不愿去任职。还有就是虽然能力不差,但实践方面却远远比不上他人,沟通技巧欠缺,获取信息源不足„„对于就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好好地去思索一下,在考虑客观因素的同时也要多想想主观因素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给自己多寻找一些出路,不要一味地抓住一条路不放。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我们大学生才能好好地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发展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