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影片《天安门》有感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观看影片《天安门》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本周党课的内容为观看叶大鹰执导的国庆献礼影片《天安门》,影片反映1949年为迎接开国大典,华北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紧急受命,对天安门进行全面翻新整修的故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接到紧急任务,上级要求他率舞美队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全面改造翻修,以供开国大典使用。长期的战乱失修,天安门的破败荒凉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宫门深锁,荒草丛生,臭气逼人的护城河,夕阳西下时分,乱鸦群飞,残败的景象和屋宇内的蛛网,灰尘堆积的帘子,无不触动观者作百年忧患之思,而翻修时间却只有短短的28天。田震英和队友们没有畏怯退缩,他们怀着为新中国拼命奋斗、完成好任务就去见毛主席的火热信念,庄严地立下了军令状。自从进驻天安门工地的那天起,田震英和队友们就进入到了倒计时的紧张工作状态。在整个翻新整修的过程中,虽然遭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数次失败的沮丧打击,但是,这群年轻战士一直没有丧失激情和勇气,面对困难都能够咬牙坚持,边干边学,从不认输。在这28天里,舞美队的5个队员经历了失落、低谷和柳暗花明的机会。最终,抗敌剧社舞美队拿出了一个以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八个超大红灯笼为核心的优秀设计方案,并赶在开国大典前按时完成了施工工程。此时的新天安门一派勃勃生机,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令人概然生叹。十月一日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翻修一新的天安门上,庄严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看完整部影片,心情不由得为之一振,也深深地被那些革命先辈不畏艰辛的精神所感动。在整个建国大业中,翻新天安门只是小小的一环,而仅仅从重修天安门时面临的那些条件艰苦、物资匮乏、时间紧迫的难题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诞生需要倾注多大的努力和心血。翻新天安门28天是建设新中国走过的那28年的缩影,我们新中国的建设途中也是如此遭遇重重困难,也一样无人退缩。接受重任的舞美队,有年轻的党员队长、南方腔的知识分子小马列、国际友人日本舞美队员上野和中原汉子老郭,每一个都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背景,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触的对象也是不同群体的代表:商人、文人、匠人、市井小民,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新中国的诞生是整个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影片中,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在陈述八个大灯笼的方案时说到“灯笼挂墙,国富民强”八个字,我能感受到在场所有的同学都深深地被这句话鼓舞着。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又何来民众的安居乐业?而没有那些英勇的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和努力,又何来新中国,更何谈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影片中的人民也深深被这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感动着,那些日夜奋战的解放军战士,那些在工地现场为辛苦劳动的战士唱歌鼓劲的孩子们,那些为天安门扎灯笼的艺人们,那个给天安门上的红旗提供红色颜料的商家,那些在天安门城楼下汇集起来的人群,他们无不为这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的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国家日渐繁荣昌盛,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而先辈为建设这个国家所付出的每一份艰辛和努力,我们仍需铭记于心。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第二篇:影片《天安门》观后感(范文模版)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接到紧急任务,上级要求他率舞美队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全面改造翻修,以供开国大典使用。长期的战乱失修,天安门的破败荒凉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翻修时间只有短短的28天。田震英和队友们没有畏怯退缩,他们怀着为新中国拼命奋斗的火热信念,庄严地立下了军令状。
自进驻天安门工地之日起,田震英和队友们便进入到倒计时的紧张工作状态。过程中,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数次失败的打击,但是,这群年轻战士一直没有丧失激情和勇气,面对困难咬牙坚持,边干边学,最终,抗敌剧社舞美队拿出了一个以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八个超大红灯笼为核心的优秀设计方案,并赶在开国大典前按时完成了施工工程。
十月一日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翻修一新的天安门上,庄严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电影讲述的以潘粤明主演的舞美剧团的田震英田队长,在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翻新并设计重修天安门的这么一个故事。听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看完后除了激动就是感动。。激动的是里面的“天安门”在做旧后非常有味道,广场上围墙的另一边的民宅很有那个时代的感觉,镜头是差不多30度俯视的。在电影刚开始,一辆破旧的貌似是电车的车在冷清的天安门前行过的时候,我立马入了戏了(由于比较熟悉潘粤明,而且电影放映前刚有了见面会,所以他每次一出场的时候就感觉旁边应该有个董洁,呵呵);感动的是,天安门宏伟风光的背后有那么多为此默默付出的人(尤其是影片结束后一票好兄弟们从年轻时代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直到他们都老去,尤其是那张3个人与一个相框的合影,很感人)
电影在场景重建的效果上相当有诚意,在片中重建的28天里,每次出现的天安门都有不同的变化,在看腻了好莱坞用绿幕做的电脑特技后,看看实体的天安门旧貌就是不一样。美国人总是那纽约做文章,印象较深刻的是《我是传奇》里的那个纽约空城,做的太棒了,不过我们中国人现在用实体的“天安门”复制了一个过去的天安门,比老美的纽约空城更显真实,感谢该剧的剧组所有成员以及所有的中国电影人,你们在为国产默默的努力着,为我们影迷带来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国产影片的。
在田队长重修天安门的这28天里,问题重重,细节多多,看的出来翻新天安门确实是个大麻烦。只不过在影片最后取消天安门上那个五角星的旗帜时没说是哪个国家,一开始我以为主人公们看到纸上的五星红旗而误认为是别的国家呢,原来仅仅是将原先的旗帜给换下来,然后就没后话了,个人觉得这小段给的有点仓促。
电影和绝大多数国产主旋律有一定的区别,导演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那我姑且把他当做一部高级主旋律影片吧,呵呵。影片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故作伤感,但作为中国人看完本片确实对天安门更加的有感情了。
为宫廷扎灯笼的蔺爷,这个角色个人觉得很出彩,因为他是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小人物,他这辈子其实本该就是属于封建社会的,当他知道人民翻身做主的时候的那种迷茫,那种对新生活新政府的不信任,完全是因为80多年的封建社会生活已经让这个老人不再对新生活充满幻想。所以他一开始拒绝了田队长让他扎灯笼的请求,因为他怕不仅自己掉了脑袋不成,还连累自己的2个儿子。从蔺爷吃东西说,就算再饿,再馋他也是先给自己养的蝈蝈吃,可以看的出来他是个好人,他不希望他身边的人或物受罪,但他随后的一句话却让人深思,他说“它听话,不也是因为有好吃的”,这就是为什么蔺爷一开始不愿接手做天安门上的灯笼。因为他认为解放军让他做灯笼是给了他好处的,但如果做不好,就会像皇帝对待不满意的手艺人一样,随时掉脑袋,其实他何尝不想为世上最大的灯笼出力而从此留名于世呢。只是长期的封建帝王专制,让他这样的手艺人不敢有任何的幻想。哪怕他就是在众人阻止他为天安门下跪的后,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的,因为他这辈子真的是从小吓到老的。。国庆大典上激动的老人,从他的脸上很难认出,那该算是激动,喜悦,迷茫还是伤心,他80 多岁,也就是说在1949年以前的几十年里,从他一出身中国就在打仗,他看打仗看了一辈子,心都凉了,而这迟来的幸福又算什么呢?
田队长是个小人物,却做了一件不起眼但却很伟大的事情,他没什么大毛病,算是受到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洗礼较为典型的人。他很执著,如果搁现在,夸张点说,我想就没有李嘉诚了(通过那个请人冒充司令打电话的那段可以看出这人胆子大有脑子)。
那个戴眼睛的士兵,有点极端革命份子的意思,他要是这个年纪生在文革时期,他必定是个很强势很无理的红卫兵。不过片中的他的台词红味的让人牙酸,还怔怔有词的和人讲道理,呵呵。不过正是如此,才突出了极端革命份子和真正的革命战士的区别。
在建国的大业中,装修天安门应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共和国的建立,经历多少这样的环节呢?当一个国家所有的人民都为自己国家的新生努力和自豪时,那是多么巨大的力量呢?影片最后,是60年后的天安门城楼前,那位舞美队的队长和他的妻子,深情而自豪地向他们的孙子说,那八个由他创意的大红灯笼,已经在天安门上挂了整整60年。是的,60年了,每当共和国大红的旗帜迎风飘扬时,每当雄壮的国歌奏响时,我们的心中全是对祖国的热爱,依旧的激动证明,我们的心是随着祖国一起跳动的,我们的血液融进的就是中国旗帜的鲜红。
田震英人物原型
苏凡,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的丈夫。苏凡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是开国大典天安门舞美设计的负责人。当时为了保密需要,苏凡并没把任务告诉新婚妻子田华,田华也不知道丈夫为何突然失踪,苏凡率领舞美队用了28天时间完成了天安门的装修和舞台布置,为开国大典立下汗马功劳。
导演叶大鹰根据苏凡和田华夫妇的故事创作了电影《天安门》,片中男主角田震英的原型就是苏凡,但苏凡为人谦逊,交代叶大鹰不要在剧中用他的真名。
苏凡忆开国大典
电影剧照1949年8月中旬,开国大典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主席台就是天安门城楼。周恩来把布置城楼的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张致祥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舞美队。舞美队的队长苏凡接受任务后,立即带领着舞美队的两位日本美术家肖野和森茂,到天安门进行实地测量。这时,天安门城楼已经搭上了脚手架,有人在粉刷,有人在拔屋顶上的杂草。天安门城楼上挂着写有“天安门”三个大字的匾额。苏凡知道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政协会议还没有召开,国旗国徽都没有定下来。设计开国大典的会场却没有任何参考的依据。这俩美术家原来都是日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称得上是科班出身。长期的舞台美术创作实践,再加上汲取了中国北方农村风俗的丰富营养,使他们对天安门城楼的美术设计能够得心应手,灵感勃发。两位美术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拿出了20幅各式各样的设计草图。
张致祥将20张设计草图送到周恩来办公室。周恩来同志选定了在城楼装上8个大红的宫灯、8面红旗,天安门正面墙壁上挂两条横幅,中间是毛主席像的设计,并对这幅设计图的一些局部进行了修改。他抹去了在金水桥栏杆上扎满彩球的设计,对张致祥说:“把城楼突出表现出来就行了,其他地方不要搞得太花哨。大会会场的设计,一定要保持一种既喜庆欢乐又严肃庄重的气氛。”周恩来同志要求最迟要在9月28日将宫灯挂上天安门城楼。
这时距开国大典只有20多天了。然而,找谁去制作这8盏宫灯呢?苏凡连续几天整日在北京城里跑,人家一听做那么大的宫灯,都说“做不了”。眼看只剩下10天时间了!肖野出了一个点子:“北平城里过去不是经常制作小宫灯吗?找一个扎灯艺人来帮忙,我们自己干吧。”经故宫的管理人员推荐找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艺人。他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胆的设计图,到天安门城楼上转了三圈后,说:“这么大的宫灯只能在城楼上做,否则抬不上去。”说干就干,苏凡立即买来绿竹、红布、黑钉、黄穗等材料;舞美队的全体人员都上了天安门城楼帮忙;老艺人带着徒弟并找来木工做宫灯的圆托;两位日本画家负责画宫灯的云头和制作流苏。连续几天几夜,他们都没离开城楼。离大典还有一天8个大红宫灯终于做成了。张致祥马上调来十几名身强力壮的战士,搬来梯子,几经周折把这8个每盏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达80公斤的大红宫灯安全地挂在了设计的位置上。
在开国大典前夜,苏凡住在城楼上陪伴着这些来之不易的大红宫灯。当晚在天安门城楼上值班的只有两个人,苏凡和陈琰,陈琰是公安部负责保卫工作的。那年苏凡25岁,他8月4日刚与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田华举行了婚礼,接着就接到了这项任务。他说自己有些对不起新婚妻子田华,自从接受这项工作以后,就一直把新婚不久的妻子独自留在洞房里,自己却长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夜已经深了,周总理再次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他指出城楼正面屏风的设计“中间一个五角星,用红绸子散向四周闪着光芒”远看有些像越南的国旗。苏凡连夜
又把两个美术家叫来商量。都夜里3点了,三人谁也想不出怎么改,最后决定撤掉。屏风很大很重,根本来不及搬走,只好把上面的装饰拆下来堆在休息室里,一直干到10月1日清晨才最后完工。
10月1日下午,苏凡作为装饰布置开国大典主会场的负责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回忆说,那天就站在电影演员白杨旁边,看见毛主席走过来和代表们一一握手。因为自己是工作人员,毛主席和白杨等代表握手时就主动退后一步。白杨手里拿着一个16毫米的小摄像机,一边说一边拍着会场和周围的领导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摄像机……苏凡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共和国历史上最精彩的瞬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特别是每当说到天安门城楼上的8个大红灯笼,脸上就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第三篇:观看电影《天安门》有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观看电影《天安门》有感
观看电影《天安门》 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这一次的党课,我们观看了《天安门》的电影,这场电影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制作的。观看完这一场电影之后,我深有感触。
第一是感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军同志的伟大力量。长期的战乱失修使天安门变得破败荒凉,里面的摆设凌乱,灰尘满屋,草木丛生,蛇鼠生长。天安门门前也是凹凸不平的泥泞路,到处都是石头、草木、垃圾等。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的解放军同志不怕艰辛,日夜赶工,清理天安门的垃圾、草木、土石,布置天安门内的设施等等。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部队都有各自的任务,这样使得改建的进程非常快,仅仅二十八天,就把一个陈旧的天安门改建成为一个即充满喜庆,又不失庄严的大殿。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第二是感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军同志对军令的严格执行。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接到布置装修天安门的任务后,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要怎样进行改建装修,但他毅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在改建中遇到问题,重重的阻碍,他们还是坚持下去,严格执行他们的任务。因为他知道在军队里,军令就是一切,军令如山这一观念早在他们的心中深深扎根。正是因为解放军对军令的这种毫无怨言地执行,这种军队的纪律严格性,才使得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漫长的战争中取胜,才会迎来革命的胜利。
第三是感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军同志的无穷智慧。在布置天安门时需要用到大量的红布,但在这个全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非常多的人都要订红布。这时的红布供应非常紧张,在不得已之下,舞美队的上野同志拨通了卖布老板的电话,假装自己是首长,才能够取得这些红布,完成布置天安门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这样凭着他们的智慧,取得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第四是感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军同志的坚持不懈。布置天安门的八个大灯笼的得来是非常艰难的,他们开始找了四个做灯笼的师傅,连夜赶工做好了灯笼挂上去之后发现灯笼太小了。这时他们毫无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放弃。后来,他们经过很多尝试找到了以前在皇宫中做灯笼的蔺师傅,在蔺师傅拒绝之后,经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过很多的努力,才说服蔺师傅。第一次做灯笼因竹子的问题失败之后,经过漫长的路途找到了做灯笼的竹子,才做出了所要的大灯笼。这一路的坎坷、曲折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反而让他们更有斗志,这就是我们的解放军同志。坚持不懈,永不言败。
解放军同志的这些品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知道做人应有的精神。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国家的重任,要有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及各项制度,遵守社会制度以及学校纪律,做一名新时代“四有”公民。
签名:邓春秀
2011-4-18
第四篇:国庆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有感
国庆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有感
2013年10月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其实,这年国庆与大多数国庆日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昨晚忙完后,想到要在北京少留点遗憾,便想到国庆节到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
观看升旗仪式,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件太难得的事情。到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梦想。这个小小的梦想或许很多人都开始于人生第一次翻开书本看到天安门图画的那一刻。国庆节当天到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机会。国庆节能到天安门广场列队观看升旗仪式,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决心与耐心了。
想好后,约了几位同学,我们便商议今早早早的赶到天安门。有同学说至少要5:00赶到天安门才能进入天安门广场,于是我们决定四点起床打的去。今早我们早早的起来快速洗漱后便打的到天安门。到天安门时才4:40,但是广场已经封闭了,不让进人了,我们往对面一看,广场上已经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站满了人。据说广场凌晨2:00就封了,里面的人都是昨晚没回去休息的。其他很多人也是昨晚就到天安门等着了。更没想到的是,外围大道两边也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我们连大道边也站不进去了,--近观不成,远观也没机会了!但是,既然来了,我们还是挤在了后面。
大道边一个挨着一个的站着“中国武警”,把我们隔开。
5点过几分,天开始下雨,一开始下得比较小,但我们没有雨伞,还是被淋湿了。很多人都被淋湿了,但是没人走,即使那时离升旗还有1个小时,今天升旗仪式是6:11举行。雨持续了约半个小时后停了一会儿,然后继续下,就这样断断续续一直下到升旗时候。北京的秋天是冷的,清晨的风轻轻一吹,浑身感觉一样的:怎一个冷子了得!
6点几分,天开始亮了。环顾四周,看不完的是人。--看不懂的也是人!
升旗开始了,到处在伸手用手机拍照。后面的人一般就在前面的人的手机屏幕上看了。男孩把女孩抱起来拍照的,也就在女孩手机屏幕上看了。升旗仪仗队从天安门走出来,乐队紧跟着,升旗手端着旗走在最前面。升旗时,乐队开始奏乐,国歌奏了三遍国旗才升到顶端。这时,“和平鸽”从天安门城楼上“刷的一下”飞出来,迅速布满了整个朦朦胧胧的天空,估计有几万只;地上便是人们欢呼一片,开始抢拍。不一会儿,和平鸽慢慢的就飞离开了天安门上空,人们也慢慢的散去了。人们散去,我看地上满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是昨夜人们在天安门等着看升旗睡觉或是坐卧用的,各种各样都有吧。
撤散时,有人说:“等了几个小时,还淋雨,就为了看这几分钟”。人们拥挤着往西回走,地铁被关了,我们只能走到约2km外的西单站坐车。因为人多,走得很慢。我同学说,“这真是万人空巷啊!”天还是稀稀落落的下着雨。不一会儿就瞬间由小变大,哗啦哗啦的下起来,于是人们都开始慌乱的跑,想找躲雨的地方。我们几个也在疯跑。
本已被淋湿的衣服这回更湿了,裤子也湿了,鞋子全灌水了,全身都湿透了。沿街路上有卖早点的,随风飘来的除了香味,就是一阵一阵的让我们冷得发抖。几分钟后,我们都成“水鸡儿”了,全身都在滴水。终于到西单地铁站了,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了地铁。我一边捏衣服上的水一边说:“今天真是遭罪啊!”全身衣服裤子鞋子都湿透了,很是难受,我全裹起来,这样稍微舒服些,不过这在地铁上看起来很不协调,像个下田的农民,像个混混。
在地上苦逼着,煎熬着,实在没办法了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单词卡”来背,以便转移注意力,减少痛苦的滋味。单词卡已经被弄湿透了,差不多要碎了。
回到宿舍,闪电般脱光衣服,然后换上衣服,大家都说到,“今天很多人肯定被感冒了!”这时是8:00,前后我们共支出了4个小时,为了观看升旗仪式。
其实,到了天安门我就开始想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还连夜等着看。因为爱国?我想这个因素不是主要的。因为好奇?或许这是主要动因所在。其实,到了看了我才意识到,其实没什么啊,真没什么啊,总体来说,没什么特别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离国旗太远了,没有站在广场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雨淋湿了失去了感觉。其实,我想到了一个因素,“群体极化”效应,即集体性的驱动。其实,在人的一生,在世间,很多东西的有意义或有价值都是存在于我们的心底,来自于一种对“未知”的“好奇”,来自于一种体验“新鲜感”的原始冲动。或许,好奇心与新鲜感是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一旦失去这两样东西,我们做事情的动力便会减弱,甚至是消失。
第五篇:观看影片《焦裕禄》有感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观看《焦裕禄》影片有感
悲风呜咽,至亲哭嚎,送葬队伍的集体下跪,用哀悼于无声,沉重澎湃的撬动了人心,带我们重回那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凭精神和信念驰骋天地的年代。
党满意还是群众满意,焦裕禄一针见血的认为“群众满意的就是党满意的,群众不满意的,党会满意?”所以,信念的动摇,是错把选择题当论述题做了。群众满意,是考验一个党员能否设身处地的将心比心,牢记责任和义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出有悖于个人利益,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抉择,这不是魄力,而是本质。将馒头全分发给饥饿的孩童,追回原本能脱离苦地的大学生,打了想吃红烧肉的儿子,向群众学习养牲口的窍门,同老厂长一起研究种植……焦裕禄不仅仅是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这样做,而是设身处地的将群众放在心里,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对他们的疾苦感同身受,更以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迫切的想去去改变现实困境,践行的第一人称永远是“我”。没有漂亮的大道理,没有豪迈的喊口号,更没有理所应当的颐指气使,不是没有这样的水平和权力,而是在党和群众血脉相连如亲人般面前哪需如此。
乡长老吴,在影片中是一个具体的人,但我觉得更像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干事创业前横亘的一个代表,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种风潮,也许是其他形式的存在。可以很容易看出,也或者何时都难以辨别。现在和过去天差地别,满足温饱之后,更易思变,变就是改革和发展,但其范围涵盖不断扩大,标准评价却更为模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已经很难确切说哪些是对错,哪些是好坏了,因为选择层出不穷,但做法却只有一种。焦裕禄也犯错,但“错误”的前提“心系群众”,这组成了焦裕禄内心的整个天地。他坚信“历史会给每个人一个公正的评价”,这对我非常具有第一顺位的教育意义,再次敲响我坚定执政党自信,升华理想信念的警钟。世情、国情复杂变化,党情、企情的发展变革就在眼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企业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推出,身为企业党员,如何践行共产党员的率先垂范,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其本质就是按照焦裕禄精神中“人心是杆秤”指引,切实以群众利益出发,为民务实,以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构建成为强大的精神天地,做到俯仰无愧,即使一时的错误带来阵痛,但最终会如焦裕禄所说,褒贬自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