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寻找相似性中丧失自我——读帕慕克《白色城堡》
在寻找相似性中丧失自我——读帕慕克《白色城堡》
■ 张乃光
这应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却写得并不情趣盎然。小说的语言,绵长缜密,叙述平稳,缺乏现代小说语言的某些张力(我不知道是否是翻译的关系),这就使阅读需要耐心。我之所以读它,完全是因为它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代表之作。
当然,除了语言上的原因,我想,如果不事先读了书扉页上的故事简介,我的阅读也许会变得更加有趣。
生活中人与人其实可以找到很多相似点,这种相似点把人最终归为一个类:人类。书中年轻的威尼斯学者就是一个例证。这个年轻的威尼斯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后,竟发现自己与主人霍加外貌神似。时间久了,彼此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他们联手对付了席卷土耳其本土的一场瘟疫,霍加因此而晋升为皇宫的占星师,威尼斯人则成了苏丹的倾诉对象。他们还为苏丹发明了一件用来对抗波兰与其西方盟军的战争武器。武器在围攻“白色城堡”时上阵时,在预料中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最后,在城堡的身影底下,浓浓大雾中,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的想象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则作为替身留了下来继续霍加的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我”(威尼斯学者)和土耳其人霍加,一个西方人,一个东方人,发现彼此有着“令人胆怯的相似”,朝夕面对又相互折磨,喜欢偷偷看着对方“在自己内心的空洞状态和绝望中兀自挣扎的样子”。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他们为帕夏制造魔术烟火、为苏丹编撰离奇故事、为战争研制骇人的武器,甚至在恐惧中“占卜”瘟疫的行踪,费尽心思地研究天文地理星象医术动植物,同时也如幽灵般面对面竭力窥探对方内心世界,面对面进行神秘的写作„„
读这样的故事,尽管没有精彩的情节,却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你在阅读的,是一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生经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种相似性,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回避它,甚至恶意地否定它。我们喜欢把人分为你和我,分为这部分人和那部分人,甚至简单化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但生活并不是如此简单,人类进步的历史,正是一部东西方不断认同的历史。
当然,这种认同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书中的“我”(威尼斯学者)的相似点越来越多时,他们又在寻找相似性中丧失了自我。霍加冒充威尼斯学者跑回了他的故乡。威
尼斯学者作为霍加的替身留在了土耳其。这时的“我”和霍加,都不是原来的我,二者都同时否定了原来的自己。
小说的结尾,一个骑马的人从伊斯坦布尔方向的路上走来,给作为替身留在土耳其的威尼斯学者带来了关于霍加的消息。回国后,“他”写了一堆书,描述他在土耳其人之间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经历„„请注意,书中这段文字,说到逃离到威尼斯的霍加时,是用加了引号的他(“他”)的,这一个“他”字中所透露出的信息令我愀然心惊,让我抵触到了一个最真实而坚硬的东西:这个丧失了自我的“他”是怪异的。
如何才能保持自我呢?书中一个叫艾夫利亚的老人,在故事即将结束时走进了“我”的屋子。当“我”向这位一生都在旅行,无止境地一路寻找故事的老人,讲述了自己和霍加的故事后,老人说,只有奇特和惊异的东西才能对抗这个世界令人厌烦的沉闷。正是因为从千篇一律的童年及求学时代开始,他就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生从未想过把自己关在四面墙壁之内;因此他一生都在旅行,无止境地一路寻找故事„„
我的目光在这句话上停留了很久。老人的话好像无意间在回答这个问题。要保持自我,必须生活在别处。只有生活在别处,自我的生命才不至于钝化。威尼斯学者和霍加白色城堡下的分离与各自最后的结局,也许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解释与证明。但,留守的他和逃离的他,是真正意义的“他”吗?我不能回答。我想作者奥尔罕·帕慕克也无法回答。
形象大于主题,小说在小说之外。《白色城堡》的主题是丰盈而多维的。我只能说,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经历,也是一次久违了的生活在别处。(2012年05月18日 星期五 第12版 读 书_ 云南日报)
第二篇:在变化中寻找自我
在变化中寻找自我——《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四个人物(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两只小老鼠,匆匆和嗅嗅)在迷宫中寻找奶酪。两只小老鼠总是运用简单、反复尝试的办法寻找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则运用他们的思考能力寻找奶酪。突然有一天奶酪C站没有了奶酪,面对这一变化,两只小老鼠运用他们的本能去别的地方寻找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对这一变化感到不可理解,开始抱有各种幻想,希望有人把奶酪送回来。在这一希望成为泡影后,唧唧开始觉醒,踏上了寻找新奶酪的路途,而哼哼则固守C站。在寻找新奶酪的过程中,唧唧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找到了奶酪V站,在这一过程中,唧唧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最终意识到只有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找到新的奶酪。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但最深的一点还是在变化中寻找自我,不断的适应变化,才能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具有创造思维的人与只具本能的老鼠不同,要战胜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始唧唧也不想到迷宫中去奔波,当他明白正是因为自己恐惧到迷宫中寻找奶酪而坐以待毙的时候,他又重新穿上运动服、运动鞋跑向了迷宫,在寻找中不断的鼓励自己,想象找到奶酪后的情景,因为现在他明白,如果不改变现状,就会被淘汰。当唧唧超越了自己的恐惧时,他感到无比的轻松自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变化不断的发生,唧唧不断地适应变化。变化对你有害你可以拒绝他,寻找新的奶酪对你有好处,你就会拥抱这种变化,今早注意细节的变化,有助于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这种变化。我们邮政企业的职工相对于有些企业的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好,我们更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中国加入WTO,我们的邮政业也要与世界接轨,我们要不断的适应变化,主动与世界邮政业接轨。
我们的邮政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发达的通信网络,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东西,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前几年我们的邮递员除了送报纸刊物还有大量信件,现在看看我们还有多少信件呢?有了互联网,家中一台电脑便可与世界相连,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及信息,比我们报纸要及时的多,但我们能因此而怨恨电信企业吗?不能,这是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阻止的。,因此,我们就要适应这种变化,强化我们的服务,让我们第一时间把需求送到客户手中。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出路,我们的企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天都要对照自己,沐浴晨风,想一想,今天我应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进步了没有?只有每天发现总结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适应渐渐发生的变化,我们邮政企业现在开发了许多新的业务,已初见成效,这是我们每一名邮政职工有目共睹的,我们必将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在工作中我们会扮演不同种的角色,看看自己是匆匆、嗅嗅还是哼哼、唧唧?经常进行角色的对比,不断地发展变化自己。我们不能害怕变化,要勇于面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企业的变化而惶惶不安,不知所措,我们应该成为帮助企业进行改变的人之一,我们需要放弃计量旧的行为方式。
邮政企业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困难、挑战并存。我们不能泯于邮政辉煌的过去,我们相信邮政有更辉煌的未来,因此我们正在享受新的奶酪。
第三篇: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
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
周磊
放下手中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看着窗外,漫天雪花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寒冬已至,新年不远了。而此时的我心里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思绪像一朵朵雪花划过天际般错综复杂。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从哪选择希望。
生命需要有安排。正如楚诗桐所说:你不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一生何其短暂,我们不可毫无方向的忙忙碌碌磕磕碰碰。人生需要好好规划。在不同阶段更要有不同阶段的计划。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为俞敏洪亲笔书写50年心路历程,20载创业风云。全书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扰,呈现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年轻人内心坚强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怎样更积极地度过人生。他的文字有种朴实而坚定的力量,阅读他的文字,能让人感受到向上的张力,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他说:“我希望大家能从痛苦中读出快乐,从绝望中读出希望。不要太相信三十而立之类的话,不要太给自己压力,生活是慢慢成功的。我30岁时还是穷光蛋一个。只要保持努力心态,坚持目标不放弃,早晚都会成功。”每当看到这时,心底里都会闪烁一片希望的光。跟伙伴们在一块时总会谈天说地,东拉西扯,难免会说到个人的将来,每每聊到这个话题时在看看现实的自己都会自惭形秽,但想想他——一个曾经的留级生,却让无数学者人生升级;他未曾留洋,却组建了一支跨过的船队。他总能让我心中增添一分勇气与自信。
回想起大一,刚刚步入大学。在中国应试教育中长大的我们都有一种如获新生的感觉。终于可以有时间自由的规划自己的未来,想想那些成功人士的例子,可能这也就是我不平凡的开头吧。所以,在那段时间里一直心情愉悦。可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暴露出真正的问题。当想好准备拟定一个目标去为之奋斗时,才发现选择一个方向也不是那么容易。当你设定好计划并准备为之实践时,才发现想要坚持是那么难。当你在奋斗的路上坚持不懈时,才发现奋斗的路好孤单无助。刚到学校那会就去附近找兼职,想历练自己一番也想试试自食其力。做过才知道自食其力是笑话,开始虽然比较累但一个月也能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多多少少也能减轻一点父母的经济压力,心里还是挺乐意的。后来觉得太受剥削,学校附近兼职机会也少,也就没再往这方面想了。当时又想着其他办法,觉得在寝室卖点吃的喝的挺不错,很合适同学们懒得出门的习惯,还没开始做就听到学校不允许在寝室开小卖部等声音,这个想法也就在摇篮里被扼杀。后来想法又转移到网络兼职上去。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反思:我把我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兼职上,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锻炼了自己,但这样对我的将来会起到铺垫性的作用吗?如果这样那我上学干吗?这不是违背了自己上学的本意吗?很多个夜里被这些问题缠绕而无法入眠,感觉好累。渐渐的,开始放松起来,可以说我是在逃避。心里为自己找借口:成功的人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已经不平凡了,想要有成就还是算了吧。大学里我还有这么多伙伴,我们将来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如现在大家一起享受大学的时光吧。就这样的开始堕落起来。自己听说过的成功事例并不少,但感动较为深刻的就属俞敏洪了。高考两次落榜,第三次考上北大,再到空手起家一手缔造今天的新东方。这不应该成为我坚持奋斗的理由吗?我似乎感悟到:我并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但我得去拼去闯,还得带着梦想,有着目标才能奋斗出来。
俞敏洪曾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一手创造了中国外语培训的航母——新东方,亲身演绎了一段传奇。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乐于把经验与众人分享。他告诉我们在创业的艰难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最重要的是坚持,他善于在演讲中激励学生,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大树小草”:“人的生活方式人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小草一样活着,尽管你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你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让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也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做事像山,做人像水。”如果有一个目标在你眼前,你就要坚定不移的追求,像山一样坚强坚定。但做人要像水,水是流动,水是变化的,水是往低处流的,如果你把自己放得很低,你的容器就会越来越大,你会容纳越来越多的东西,你会变得宽广,一个小小的池塘是很容易污染的。
14级电子信息 周磊
第四篇:[2013暑期征文]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2013暑期征文]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也许,当你看到这本书时,会以为这单纯只是一本有关冒险的小说,但你错了。
“鲁滨孙”是英国着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一个主人公,《鲁滨孙漂流记》记载了一个冒险故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作斗争,克服了种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
书中的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将鲁滨孙这个人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连句子也极富哲理性:“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仔细品味,我不觉心神领会,是啊!豁达乐观的面对困难总比深陷在悲伤的泥潭里要好,只要心中还有勇气,还有奋进的信念,终究能摆脱困境。我相信,只要凭着一颗乐观的心,用心感受生活,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就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当我读到“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一句话时,我的心弦被触动了。书中,我读出了他的悲伤:与世隔绝的痛苦,读出了他的无助:渴望有船只将他救出去,同时我也读出了他想改变生活的决心;书外,我读懂了生活的真谛: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不要一味的抱怨,要以坚强的心态,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掩卷沉思,我若有所悟。鲁滨孙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他以心中的火光,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广东佛山南海区桂城西约小学六年级:陈丽诗
第五篇:读《第五项修炼》有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
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
能接触《第五项修炼》,机缘于以“文化周末”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开展,也缘于对管理学经典名著的油然敬仰,更缘于自身对学习型组织一探究竟的兴趣使然。从始读时的索然,到深读时的怡然,到将尽时的释然,至读完后的自然,我被其深深吸引,我惊叹于作者睿智而缜密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自我超越》中,作者从分析学习型组织入手来阐述并讨论“自我超越”,不仅角度新颖,而且将个人的自我完善放在组织的经营管理中去分析,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具有莫大的实践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曾有过美好的梦想和希望,以及潜在的自信与自我发挥能力;然而现实中,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种种经历的不同,这些美好的内在,都逐渐湮灭于不得不面对的日常俗务和看上去无法抗拒、无法左右的真实之中。当人们因此而陷入低落与茫然的情绪之中,很多人会选择用情绪化的反应措施来应对,比如通过树立坚强、奋进等人生态度激励和鼓舞自己等等。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是对的;然而,仅仅如此,却不一定有效,正如文中所言,“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而不是反应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因为,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实际的行动,选择更实际的行为方向,从而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要挖掘我们本质里那些美好的内在,就需要不断地自我超越。
所以,《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视作一项人生修炼,一个不断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再正确不过了。通过阅读《自我超越》,我认识到,修炼与学习,作为一种过程,需要依附于一个详尽而系统
化的计划,然后依赖于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向一个选择好的方向前进。首先,方向是行动的原动力。选择好了的方向,在书中被作者称为“愿景”。
借鉴很多成功者对其奋斗经历的自叙,我认识到,真正的兴趣、永无止境的快乐和幸福感是在朝向目标努力拼搏时才能品尝到的,只有不断明确的、具体化的目标,才会有不变的斗志和进取心,面对挑战,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文中说,“当自我超越成为一项修炼、一项融入我们生命之中的活动,它的背后包含两项动作,首先就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总是会感觉到,当我们将精力沉湎于忙碌与被动的应对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掉了我们前进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要向前走?什么才是我们的目标? 其实这个问题,每一个追求自我超越的人都会在行动之前询问一下自己。确实,这很重要;因为事实上,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才能不断地从答案中汲取动力,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文中将这种动力称为“创造性张力”,即看到方向后与现实状态作比照从而在心中产生差距时所形成的张力。我很欣赏书中作者这样说:“自我超越的精义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我认为这句话是真真正正的抓住了自我超越的本质内涵。
方向的明确,可以使我们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来;我们走在路上,会遇到很多风景,那是诱惑、负担抑或收获的果实,这个时候,方向作为衡量行为的尺度,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孰是孰非、孰好孰坏、孰轻孰重,从而决定精力该如何分配。
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美丽的愿景,可以说是在实现自我超越之前,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因为抉择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历练,是向迷惘告别的决定,是向惰性告别的宣言。确定好方向,才是真正吹响了
向顶峰迈进的号角,迈开了自我超越的第一步。
其次,真正的毅力体现在敢于面对和不断坚持。追逐目标,不代表回避现状。坚持的意义,关键在于敢于面对问题和如何面对问题。《第五项修炼》中最令我心动的观点,是“自我超越的修炼”题目下的第四部分,“诚实地面对真相”。这七个字,恍若一记重锤,敲醒了我性格中沉睡着的警觉性。
对于“诚实”二字,我全部的理解首先在于:不自欺。而事实上,我们会发现,我们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对外界做到诚实,却总是不能在内心中自我坦诚。也许已经看清楚了现实中真实的障碍,却无法挑战心中自己虚设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第五项修炼》的作者解释得非常严谨。诚实的面对真相,不仅是“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还要“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我们知道,自欺即意味着失败。过于自负和自满的情绪,是一种自欺,这是老话中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但是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自卑或过分给自己施压,其实也是一种自欺。有些时候,我会觉得这个愿景太美好了太遥远了,或者是发现现实太真实了太残酷了,然后,就在自己心里虚设出一个结论,就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向前走下去。其实这个时候,我就陷入了一种对自我的“不诚实”,面对真相,面对难题,我在作负面的“自欺”。
而那些真正善于自我超越的人,对于自己行为背后的这种负面情绪,能够做到及时地自控和调整。因为他们懂得,在现实的困境面前,忠于真相,必须首先忠于自己;面对难题,首先要不给自己制造心灵的难题。他们懂得如何“运用那些影响变革的力量,而不是抗拒这些力量。”这样,才能使自己坚持下去。超越,就是不断前进;前进,就是绝不能停下脚步。
书中说得好,“生活中喜悦的感觉常来自对目标的坚定不移”。我认为,当你真正做到坚持,你永远是有力量的,而当你局限于心灵一角,那你潜在的力量将失去伸展的空间。
第三,有创造才有超越。《第五项修炼》中提到了“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我很赞同这种观点。有的时候,我总是会将脚步的停止归咎于条件的限制,现在我意识到,其实这种心态很不可取,这是一种逃避;超越自我,就是要不落窠臼,不为现实条件所束缚,能够积极运用手中所有的,来实现创新。这种自我超越,不仅体现在每个人专业技能提升方面,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我超越”放在组织中去实现。之所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比起那些很多教人们如何成功、如何提升自我的书籍,《第五项修炼》是把个人的“自我超越”与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如作者所言,“发展自我超越的许多实践方法,都深藏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其它各项修炼之中,例如学习系统思考的能力、练习如何反思心中隐藏的假设、表达个人的愿景和倾听他人的愿景,以及共同探索每个人对于目前的情况各种不同的看法。”
其实这种观点符合辩证法的要求,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我们集中精力面对自己的问题时,我们往往陷于过多的自我分析和令人困扰的抉择之中,而不能借鉴或运用周边的积极因素来寻找个人的坐标所在。事实上,只有首先把自己放在团体之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以此为基准开拓属于自我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自我超越是一种学习过程,这种本质要求我们把自己放在组织当中,在反思中学习,在共享中学习,在反馈中学习。透过学习,打开久闭的心扉,在交流中开启心智,在互动中共同提升。正如书中所举的例子,传统上日本人的终身雇用制,“员工同意要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在其中他们不是互相利用而是互相帮助,如此
每一个人的潜力都能充分展现。……”
在“在组织中培养自我超越”这个章节中,作者科学的解释了这一观点:“这样的组织气氛,将以两种方式增强自我超越。首先,它将持续强化个人的成长对于组织是真正有益的理念。其次,由成员们的回应,组织将可提供对发展自我超越有所助益的在职训练。就像其他任何的训练一样,发展自我超越必须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于有心自我成长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愿意支持这种发展的环境更为重要。而能够发展自我超越的组织,便能够不断鼓励个人愿景、不断地探究目前的真实情况,和诚实地面对两者之间的差距。”
看到这段话,我特别向往能够生活在一个作者所塑造的学习型组织之中了。当然,对组织提出这样的要求之前,首先便是自己要先认真地追求自我超越。
以上是我从《第五项修炼:自我超越>》中获取的一点心得;实在是很佩服作者睿智的思想和新颖的见地,仅仅是这一章,就已经使我懂得应当转换心灵,改善心智模式,变换角度看问题,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创新中开放心灵。然而时间有限,我只是浅读全书,仅仅研习了如何超越自我;如果能够用心研习整本书,不拘泥于个体认识而是从组织行为方面去尝试系统思考,我相信我会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