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娶越南新娘,怎样做好婚前心理辅导
娶越南新娘,怎样做好婚前心理辅导
娶越南新娘,婚前心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许多婚姻问题不是婚后才产生的,而是早在婚前就隐藏着,尤其是越南婚姻。如果能够在婚前多加观察、分析和改善,婚姻之路会更加顺畅。
婚前心理指导 怎么做
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运良指出,对于涉外婚姻,婚前咨询与心理指导首先要评估,通过对情侣的个性、沟通模式、交往现状、家庭背景、父母关系、婚恋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第二步是帮助两人正确了解自己,真实面对自我。然后帮助双方确立协调一致的婚姻期待,促进夫妻认同感的形成,协助彼此在思想、责任分配、性生活、生活作息及休闲安排等方面做一些调试,帮助他们为幸福婚姻打好基础。这是一项针对爱情、婚姻的心理咨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准夫妻更加顺畅地进入婚姻当中。有助于协调伴侣关系,主要任务是排除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婚姻问题。
婚前心理咨询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在高收入、高教育层次地区如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婚前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情侣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是婚姻问题的关键。充分了解和信任另一半,适度忍让和体谅是婚姻经营的不二法宝。
影响婚姻关系的常见问题
问题一
当愤怒遭遇冷漠
赵梅性格活泼,直言快语;男友邹强性格内敛,寡言少语。赵梅觉得和邹强讨论问题都得不到积极回应,特别有挫折感,对邹强产生不满,经常吵闹。邹强更沉默,也加剧了赵梅的不满。争吵、冷漠、不甘心、嫌麻烦……时间长了,双方都回避争论,但赵梅认为问题根本没有解决,早晚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专家分析:很多家庭都有这个问题。解决问题要用对方喜欢的方式。
专家建议:每天下班赵梅主动给邹强一个拥抱,邹强也要学着说我爱你。争吵前赵梅可以先数60下,然后再问自己发火想达到什么效果,是否还有别的办法达到目的。邹
强也应尝试表达自己,提出建议。他们可以在共同活动后交流彼此的看法,加强沟通,逐步解决问题。
问题二
大男子主义要不要忍
刘雨和周蒙两年前开始恋爱。周蒙现在无法忍受刘雨的大男子主义作风。两人没在一起生活时,刘雨的大男子主义在她看来是一种男人味儿。但同居后,刘雨从不干家务,还对周蒙挑三拣四,不但要她伺候饮食起居,还经常粗声大气的,这让周蒙忍无可忍,怀疑两人的未来。
专家分析:周蒙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平等和睦;刘雨父亲是工人,母亲没工作,所以家里都是父亲说了算。这两种家庭模式造成他们对婚姻生活的期望不同,他们的冲突本质上是婚姻价值观的冲突。
专家建议:刘雨需要改变 “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克制与纠正,学习习近平等待人;周蒙需要鼓励刘雨,让他逐渐习惯并喜欢夫妻共同分担家务的感觉。
问题三
财产公证影响感情
阿怡与大伟计划结婚。大伟的父母因为给儿子购置了两套商品房,担心日后假如两人离婚会遭受财产损失,提出做婚前财产公证。对此,阿怡感觉自尊心受伤,她认为大伟对自己根本不信任,担心婚后也会因为财产问题产生矛盾提出分手。
专家分析:按照《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婚后所得才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所以大伟婚前购买的房子本来就是婚前个人财产,不会因结婚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父母的考虑是因为对法律知识的不了解。
专家建议:在提出婚前财产协议时,一定要考虑双方感受,并选择双方都认可的条款,否则一方认可,另一方反感,会使恋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系产生伤害,经济上处于弱势一方的自尊心也会被伤害。
婚前必问的15个问题
美国婚姻专家列出婚前必问的15个问题,据说排除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婚姻痛苦。
1.要不要孩子?如果要,由谁负责?
2.赚钱能力及目标是什么?消费观及储蓄观是否有冲突?
3.我们的家庭如何维持?谁来掌握可能出现的风险?
4.我们有没有交换过双方的疾病史?包括精神上的。
5.父母的态度有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会不会给足够的祝福?如果没有,我们如何面对?
6.有没有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性的偏好及恐惧?
7.卧室能放电视机吗?
8.我们能倾听对方诉说,并公平对待对方的想法和抱怨吗?
9.我们清晰地了解对方的精神需求及信仰吗?我们讨论过孩子将来的教育模式和信仰问题吗?
10.我们喜欢并尊重对方的朋友吗?
11.我们能不能看重并尊敬对方的父母?我们有没有考虑到父母可能会干涉我们的关系?
12.我的家族最让你心烦的事情是什么?
13.我们永远不会因为婚姻放弃的东西是什么?
14.如果我们中的一人需要离开其家族所在地陪另一人到外地工作,做得到吗?
15.我们是不是充满信心面对任何挑战使婚姻一直往前走?
如果以上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法,那么恭喜你们有机会收获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许那会成为你们婚姻的隐患,请一起攻克。
如果认可以上内容。我就可以带您去越南相亲找老婆。
第二篇:伊人越南相亲网教你怎样把你的越南新娘合法带回家
伊人越南相亲网教你娶越南老婆的合法程序
越南人民有着优良的传统,越南女性吃苦耐劳,她们结婚不需要有房有车,愿意和你过苦日子。相对国内女性结婚的太多要求,越南女性有着很不错的条件,是贤妻良母的不错选择。当然,如果你希望女方能帮助你事业打拼的话,还是花点心思在国内找个有钱有地位的女孩。
各位想去越南找老婆,没有长远的计划,没有可操作的程序是不行的。下面就是一些官方认可的合法程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发:中国北部和中部以及华南地区的朋友可以从广西凭祥的友谊关出关,这里是距离海防最近的地方,在南宁火车站附近有直达海防的巴士,票价是160元人民币。中国西南的朋友可以从河口出境到越南的老街换乘火车到河内,火车要一个晚上,不过晚上要注意小偷哟。货币:换钱注意要在边境口岸兑换,比较方便,价格很公道,到了河内人民币就没有边境口岸值钱了。
签证:昆明和南宁都有越南领事馆,可以委托当地旅行社办理一次性一个月或6个月多次往返的签证。淘宝上可以查到签证价格和服务信息。通常我们找专业人士办理一个月的签证是320元人民币。
进入越南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个类似于国内神州行的手机卡,越南是单向收费,在那里接听都是一样的。
在越南,尽量在胡志明市,海防,北宁和北江找你未来的老婆,这几个地方是以前越南归我中华的辖属时候是中原军政人员在越南的驻地,所以当地人有中国血统和不同于越南土著的白皙皮肤,越南的国王以前选妃大致都是这几个地方,别的地方的越南女子太黑。伊人越南相亲网教你怎样把你的越南新娘合法带回家?
让你的越南老婆办理护照,和中国一样,也要在越南老婆的身份证登记地办理,价格是20万越南币,合80元人民币。在当地办理你老婆的婚姻状况公证书,并且委托公证处(PHONG CONG CHUNG)把公证书送到越南外交部认证,认证后你和你老婆一起去河内中国大使馆(黄耀路PHO HOANG DIEU-DAI SU QUAN TRUNG QUOC)把公证书认证,认证费用20美金。并同时办理你越南老婆的中国签证。
这几项手续办理好了以后,你就可以带着你的越南新娘回国了。回到你的户口所在地以后,和你的越南新娘,带上护照和公证书到地区一级的民政局去办理涉外婚姻登记,登记完了凭借越南老婆的护照,结婚证和你一起去你所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签证延期手续,刚刚结婚的一次给一年的停留,5年以后如果婚姻还续存,可以转成永久性居留证。如果你要在越南和你越南新娘登记的话,除了你的中国护照和越南签证后请办理:婚姻状况公证书,然后自己拿到越南领事馆认证(昆明,南宁、广州和北京有越南的领事馆或大使馆)。到了越南后还要中国大使馆(河内)或中国领事馆(胡志明市)出具一个不持异议证明书。然后到越南的民政部门登记。这样可以获得越南的居留权。
第三篇:如何做好中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
如何做好中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生理上急剧变化,自我意识觉醒,心理动荡发展,学业上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相当大。加之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各方面的困惑和压力,有的学生精神世界甚至走上另一种不健康的轨道。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做一些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的专题活动。但是要做好心理辅导,对于多数老师不是很掌握要领,多数家长更是不得其法。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有效的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呢?
一、储备必需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必要心理辅导原则和技巧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教师储备必需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原则和技巧,是做好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一个心理学知识缺乏,做工作无章法可言的人,要想正确而有效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是不可能的,轻者给学生造成烦恼压力,重者给学生造成身心的伤害,更有甚者可能违法犯罪。因此只有储备心理学知识,遵循心理辅导的原则规律,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学的知识呢?一是普通心理学常识,如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能力等发展规律和特点;二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如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三是中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储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还需遵循心理教育和辅导的原则和技巧,是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前提基础。在学校环境下,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帮助受辅导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学会相处与沟通,克服障碍,为学生自决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帮助。
心理辅导遵循的一般原则有哪些方面呢?心理学上不同的的流派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但对于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一般遵循:同感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信任原则,鼓励原则,耐心原则,行动原则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技巧很多,对于学生心理辅导可以运用以下的常用技巧。一是贯注,二是倾听,三是沉默,四是宣泄,五是探讨,六是面质,七是行为矫正,八是自我表露。
知识储备,原则与技巧,都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带着“心灵关怀”,灵活运用,才能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做有心人坚持调查分析,找准学生心理热点的问题
心理辅导工作的本质是一项人际思想的交流工作,其目的在于协助受辅导者排解心理困惑与烦恼,提高自助能力,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自我完善。要科学有效的做好心理辅导,就必须做有心人,坚持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否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准问题的本质。如中学生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但许多学生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找到问题的热点,才能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集体的主题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的辅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每个年级阶段的热点问题是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把握整体共性,又要找准局部个性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心理辅导的活动。心理问题调查的方式方法很多,针对的问题也各有侧重。如采用问卷法调查、抽样调查、案例分析等。针对心理问题也各有侧重,如针对学习状况的调查,可以从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查、学生的自信程度调查、学生的人际关系(父母、老师、同学)调查、学生承受挫折和处理问题能力调查、学生上网状况调查等方面展开,各有侧重,各有针对性。要做好调查研究,就要明确调查有的主题和目的,设计科学的问卷和内容、明确调查对象,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问卷统计分析,找出热点问题,提出相关的辅导措施。无论采用什么调查方法,针对何种心理问题,只有脚踏实地深入实际,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正常中发现非常,从共性中筛选个性,从普通中抓到热点,才能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三、目标明确有针对性,认真设计开展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初中阶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因此,认真设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更能科学有效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巧妙安排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上好心理辅导课程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变化的特点时,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辅导活动的安排要多样、新颖,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同时,融入学生,走进心灵,平等关爱是开展好心理辅导活动的关键。心理辅导的主要原则是师生平等,协调对话,只有真正做到融入学生中才能做到这点。首先要打破“秧田式”的座位空间,师生围坐在一起。空间位置与人间交往的频度、程度乃至可能性,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最易熟识的是同你对面坐的人,而在你靠背后的那个人,与你空间距离虽然近,但却不容易打上交道。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坐在后面望着前面一位的后脑勺的“秧田式”的座位,使群体学习本该有的交往空间化为乌有。心理辅导课可以让学生围坐在老师身边,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当好角色,在心理辅导课中,师生是大小朋友,甚至是同伙的关系,要淡化教师训导者的形象,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加入各种活动,诚恳地向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生分享感情体验,做到认识上的师生平等与行动上的师生平等的统一。总之,融入学生中就是要使学生认同,学生才更易于接受教师的辅导。
四、区别对待相关问题,分清心理问题的个性和共性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不少老师往往对学生问题梳理不清,分析不透,把握不准,“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老问题解决不了,有产生出新问题。因此,学会区别对待相关问题,尤其是理清心理问题很重要。在教育管理学生的实践中,出现最多的是教师只看到学生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意识问题、行为习惯问题、学习基础方法问题等,而极少关注这些问题后面的心理问题,往往心理问题是产生其他问题的根源。所以关注问题后面的问题,重视心理问题的分析,及时疏导,进行辅导,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有共同的特征,即出现年龄段的群体心理共性,如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是每个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共性。同时还要掌握个性差异,即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的出现导致能力水平发展的差异,如早慧现象、中年成才、大器晚成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个体心理特征的表现有差异。作为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要分清楚这些差异,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辅导工作。
五、做好活动和辅导记录,进行跟踪辅导,形成案例分析逐步提高能力水平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心理辅导老师,在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做好活动记录和辅导记录是必要的。这些记录一是可以体现辅导的完整过程,从中发现辅导的经验或得失,从而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变化,便于调整策略和措施,跟踪辅导。二是对于一些特殊典型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供同行探讨,在探讨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形成典型案例,作为借鉴学习的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的水平。
心理辅导活动记录可以分为班集体活动记录和学生个案心理辅导记录。班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记录一般与班级心理辅导设计方案为一体。学生个案心理辅导记录一般包括辅导对象、基本情况、问题及表现、原因分析、辅导对策及过程(可分阶段)、跟踪辅导、反思等主要内容。
在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家庭教育越来越薄弱的今天,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青少年要成长为健康的‘人’,一撇就是躯体健康,一捺就是心理健康,它们互相支撑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情感、性格。因此,老师掌握相关心理知识,重视对学生心理的辅导,担当起学生的“德行模范,心理咨询员”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关怀”,是教育工作者的特殊使命。
第四篇: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
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经开始凸显为四大特征:自卑怯弱、心理封闭、憎恨攻击、厌学严重。
特征
一、自卑懦弱。由于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于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类学生本来或许有着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是由于自卑的心理,他们觉的自己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这种心理若带到初中,一个全新的环境极大可能使他们更加的自卑与懦弱,从而会走向堕落,轻则变成“混混”,重则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如在我调查中有一位六年级男生小强,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后来就变成了街上的“小混混”。
特征二:心理封闭。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往,更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的现状。时时刻刻把自己孤立起来,躲进狭小而又封闭的自我天空里,其心理也越来越封闭。例如:原来开朗、活泼的小明,因为父母的离异,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接触,和父亲基本上不讲话。在学校里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家的情况,就渐渐的远离同学,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样同学们也不和他交往,觉得他这个人高傲且难以接触。于是,小明逐渐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特征三:憎恨攻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多半来自父母的呵护,父母的离异,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由于家庭的变故,教育的失常,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在家里不愿和父(母)讲话,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常常欺负同学,到处打架惹事。为什么会出现憎恨攻击的行为呢?在我的调查中发现,产生这种状况的有两个原因:一是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的成熟,有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转而寻找别人的“关怀”,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或早恋等现象;二是在家里他们的父(母)经常打他们,而他们往往又会把这种父(母)的行为转而投向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或是别的人。例如在我调查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叫小明的学生,在班级里是“老大”,谁也不敢去惹他。因为他在外面认识很多的不良少年,在班里若谁惹他,那他就要吃苦头了,几乎每个人都受到过他的殴打。经过了解得知他也来自离异家庭,经常遭到他的爸爸的殴打。
特征四:厌学严重。离异家庭孩子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我调查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有22个,占了所有单亲家庭子女的68.75%,而完整家庭子女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的同学只占了完整家庭子女的15.67%。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这些学生做作业时总想依赖教师的现成答案或抄袭他人的,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多数同学成绩屡挂“红灯”,厌学现象普遍严重,甚至充当“逃兵”。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在升入初中后,就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升入更高的学府,只能步入社会。而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没有了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又怎么能养活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使他们有极大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例如:有一个叫小勇的男孩,在父母离异后,老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在班里不愿和别人讲话,上课也老是迟到、不认真听讲,而且老是旷课。经过调查得知,原来他老是呆在网吧里上网,并且认为网络游戏好玩多了,而上课没什么意思了。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都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既然家庭的离异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这么严重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也是父母从小培养的。而离异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离异家庭的子女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会逐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心理在高段的学生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拯救这些离异家庭孩子,使他们领略到社会、精神生活、人类美德诸方面的完善和幸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人道主义天职。”所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心理问题到了初中,乃至以后进入社会就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缺失,给孩子造成许多伤害。有些孩子因此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使我想到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的主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程度比较欠缺,数据表明只有12.5%的离异家庭子女学生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经常得到同学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而家庭对他们的创伤可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被抚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用尊重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变自卑怯弱为大胆自信、豁达宽容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己尊重别人。这是相辅相成的。在我的调查中,有大约50%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反而在学校经常受到嘲笑、歧视,他们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能力差,干什么都不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是不主动的。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教师尊重和肯定的学生,常常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这在我的调查中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充满自卑的离异家庭子女要采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长处,对其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要尊重他们。
2、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变心理封闭为友善亲近、海纳百川
孩子一生出来就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抚,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爱就像是甘霖与雨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推动的作用。离异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才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爱,但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可以给予他在家里得不到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爱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所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去爱孩子。”例如在我见习过的小学里有个小孩叫小乐,性格孤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他过一次生日。在同学的提议下,他生日那天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给他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他感动极了,从来没那么开心过,他觉得我们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把他忘了,更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班级里的一部分。从此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的十分开朗和友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并要教育同学们也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使他们在爱心中成长。
3、群体活动与班会结合起来,变憎恨攻击为活泼开朗、乐于助人
调查表明,孩子处于小学高段时,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群体交往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我的调查表中离异家庭子女中有21名学生表示不经常参加班级或是社会活动的,占离异家庭人数的65.63%。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班级来说无多大用处,反而可能对班级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也不愿参与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尽量的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做出的成绩,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光荣的一员,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如:“晚会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篮球比赛”等,让离异家庭子女切实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4、学习兴趣与习惯结合起来,变厌学严重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习惯结合起来。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厌学严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在家光顾着工作和家务,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能帮忙;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他们的父母那里带为照顾,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他们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心想反正做不出也没地方问,就干脆都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就会变成了习惯,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要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再通过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有了兴趣他们会主动的去学习。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父母的离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而绝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在父母离异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处在青春期起始阶段的高段小学生。虽然他们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但我想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老师和同学能关心他、帮助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一定能够远离“伤心的海港”,驶向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特殊学生,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第五篇:假如你是一名学校心理辅导老师 怎样做好工作
关于如何做好学校心理辅导
一、要做好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了解学校心理辅导在学校中、教育中乃至社会上的重要地位。
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发展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心理辅导的独立地位和重要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是体育、美育等教育都不可替代的。而心理咨询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手段和方法。心理咨询的独立地位还表现在它的专业性。学校心理辅导必须是有一定心理学知识背景、持有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证书并且具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相关专业人员才可以从事的。而且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开展也是要建立在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还有就是它所针对对象的特殊性,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大多是那些存在一定心理方面的困扰,或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而需要寻求相关帮助的学生群体。
其次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视的。伴随着社会飞速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的学生们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心理的冲击。网络、不良书籍带来的色情、暴力,升学压力、情感问题、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导致心理问题开始在这一特殊人群中蔓延。而这些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也非常的严重。
在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关键点,而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它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具体困惑和问题,增强他们对自己的全面认识和认同,促进了其自我发展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要做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理解和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
1、理念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 “健康” 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 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
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在健康与非健康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不是明显的病态,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的快乐感、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
心理健康不是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是心理疾病和“第三状态”的反面。克服“第三状态”就是发展。
2、理念之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幼儿和中小学生。马斯洛提出,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
3、理念之三: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心理健康教育是纳入德育系列的,但这不等于说,两者存在着包含关系。
4、理念之四: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是每一位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本分与天职。
5、理念之五:教育不是万能的,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是万能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过高估价是不恰当的;同样的道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提出苛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三、要做好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恪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5、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6、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7、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8、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四、要做好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除了要知道以上基本理论以外,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对于学生,要从心里爱护,像爱自己一样爱学生。把他人当自己,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上叫换位思考,其妙处不言自明。作为老师,应持“生成的理念,即学生的发展是自身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老师是学生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作为老师,理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激发学生成长的需求,要爱岗敬业,率先垂范。
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同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不要强调自己的身份、立场,而是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在我们的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动性很大,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式的,真理总是掌握在老师手里;要求学生听从、服从,遵从老师的旨意;学生非常被动,而这种模式完全不适合于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当今社会,这些生机勃勃、体质强健的青少年,面对的却是单调枯燥的学习活动;激烈紧张的考试竞争、观念不当的家庭教育、节奏快速的生活流程,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失衡。
聆听是心理辅导中最重要的技术,听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把脉的过程,听完了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让学生多说,也是让学生合理的宣泄情绪。宣泄了也就轻松了;说了也能理清头绪,更认清自己。同时,许多信息就会由于不善于听而流失,甚至歪曲。从而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锤炼语言功能,但同时一定要学会聆听。这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态度,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情与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
做心理辅导时要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基础,比如上班会课,可事先对教室或其它活动场所进行布置,让人有一种温馨、和谐、愉快、轻松的感觉;同时又要在自己的语言、语气、语调上,身体语言上下工夫,让自己更具亲和力。比如,在座位的排列方式上,若稍做改动,可收到大效果——改秧田式为梅花型、马蹄型、圆形等,便于和学生情感交流。
在其他细节方面:
1、可以在学校的黑板报里,登载有关心理方面的内容文章。让学生知道学校里有心理老师。
2、举行学生心理学讲座,讲讲关于学生心理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方法。
3、和班主任配合,经常了解学习有障碍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调整缺少家庭关爱学生的心理。
4、了解特殊的学习心理并且帮助调整。
5、做好应急突发事情的心理应急预案,比如自然灾害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
6、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随时为心理出现问题的学进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