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一年的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的专项治理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宣传教育、规范管理、依法查处等三个环节,依法严厉打击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超声诊断、14周以上终止妊娠技术和终止妊娠药品等管理。
(二)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和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等行为。
(三)建立健全禁止“两非”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重点工作内容
(一)重点工作及分工
1.禁止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
2.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机构和个人鉴定胎儿性别、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行为。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公安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重点地区
1.县及县以下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以及民营医疗机构;
2.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问题突出、举报线索多的地区,尤其是省、市、县交界处及城乡结合部等地域。
四、主要措施
(一)广泛学习、宣传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两非”案件的通报,开展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警示教育。
(二)禁止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1.加强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医学执业人员管理。
(1)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本辖区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档案,全面掌握超声医学工作开展情况。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于2009年2月28日前将拟配备和已配备超声诊断仪以及从事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情况,分别报同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未经备案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不得购置和使用超声诊断仪。
(2)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对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备案的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医学执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配置条件的不得购置,已经购置的分别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规定处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当禁止从事超声医学工作。
(3)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开展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从事超声医学执业人员签订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责任书,明确责任。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结合医务人员年终考核、医师定
期考核工作,把严格遵守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规定和执行医院超声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超声医学执业人员的考核内容。
2.规范超声诊断仪使用和超声诊断工作。
(1)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制定超声诊断仪使用管理制度,专人管理,定岗、定责,未经批准,其他人员一律不得随意进入超声诊断工作场所。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有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醒目标识,张贴从事超声医学工作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公布单位和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服务由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产前诊断技术机构承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开展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服务的机构名单。实施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规范的鉴定流程、严格的登记制度和健全的鉴定档案,根据3人以上专家组审核并出具医学诊断结果进行鉴定。除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出具鉴定、检测和科研等报告时,不得含有胎儿性别的内容。
(3)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利用超声诊断仪对孕妇进行医学检查时,应据实登记每位检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检查时间、检查范围、检查结果和检查人,并由当事人签名。检查人员应按申请的项目进行检查,不得违规检查能够判别胎儿性别的部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检查对象及其家属透露或暗示与胎儿性别有关的信息,不得漏登或不登记孕妇超声诊断情况。
(4)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必须在规定的执业场所开展超声检查,除经批准开展义诊活动和查环查孕工作外,不得随意改变超声诊断工作场所,严禁进行超声流动检查或将超声诊断仪转借外单位及他人使用。
(三)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加强对从事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的管理。
(1)对全省开展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重新审查、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开展终止妊娠技术服务条件的机构和人员,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相应的《执业许可证》和《人员合格证书》。各设区市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收集、备案符合条件的终止妊娠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情况,于2009年2月28日分别报省卫生、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2)在专项治理期间,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不再审批申请从事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机构。
2.严格执行妊娠14周以上终止妊娠手术审批制度和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
(1)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施行14周以上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必须办理住院手续,手术前除按照《条例》、《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管理办法(试行)》(闽卫基妇〔2004〕219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福建省人口计生委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的通知》(闽人口发〔2005〕20号)规定查验相关证明材料外,还须经所在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并按照《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保存真实完整的病历记录。
(2)为保护孕妇生命安全需要紧急终止妊娠的,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实施手术,并在术后48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3)健全完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具有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专人管理终止妊娠药品,专册登记终止妊娠药品购买、使用情况,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转让或外借。终止妊娠药品必须在医生指导和监护下使用。
3.健全完善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1)开展助产技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认真记录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并发症的原始资料,并填写新生儿出生、死亡和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等登记表,收集新生儿出生、死亡以及14周以上终止妊娠的性别信息,根据《条例》和《管理办法》规定定期报告。
(2)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相关资料,按照《管理办法》规定每月10日前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每月15日前向同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通报。同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按妇幼卫生报表上报时间和渠道将终止妊娠技术服务资料逐级上报至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幼保健院汇总后报省卫生厅。
4.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孕情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孕情,做好经常性访视、咨询等服务。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接受孕情检查的对象孕情消失,由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重点追踪调查;医疗保健机构要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发现孕情消失应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同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通报,并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跟踪调查。
(四)加强终止妊娠药品的生产流通管理。
1.强化终止妊娠药品的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终止妊娠药品批发企业进行调查清理,药品零售企业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对非法批发、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依法查处。
2.建立终止妊娠药品流通的管理、监督制度。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应指定专人管理终止妊娠药品的销售工作,终止妊娠药品仅限于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禁止药品生产、批发企业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得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机构和个人。
(五)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核准个体诊所、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厂矿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设置医学影像科超声诊断专业和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擅自购置超声诊断仪开展超声诊断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应当认定为超范围执业,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罚。
(六)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个人鉴定胎儿性别、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行为。
1.加大对辖区内非法行医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打击“两非”行为。
(1)对非法行医进行专项整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与血液安全监督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8〕18号)的要求,开展对本辖区内非法行医的全面清理,尤其是农村、城乡结合部及外来人口集中地等重点地区,要保证检查工作的有效覆盖,不留死角。
(2)加强对重点地区和场所的查处力度。对以往工作中发现的非法行医、非法接生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和屡打屡冒的非法行医点,要加大经常性监督执法力度,开展追踪复查。要根据非法诊疗场所开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夜间、节假日等执法行动,严密监视,主动监管,做到“发现一个,取缔一个”,杜绝挂牌开设的非法行医活动。对非法诊疗场所开展了“两非”行为的,要予以重点打击。
2.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突破“两非”案件的隐蔽性。
(1)发动群众举报,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或开通网上举报等途径,保证举报渠道的畅通,同时要积极发动群众,举报非法诊疗场所开展“两非”行为,发现违法行为线索,及时依法查处。
(2)积极组织暗访工作。针对“两非”案件隐蔽性强、取证困难、查处难度大的特点,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群众反应强烈的屡打屡冒或采用各种手段规避执法等的非法行医、非法接生案件线索,采取组织暗访等灵活有效的手段,及时发现线索予以查处。
3.加强多部门协作配合,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中建立的部门联系和工作机制,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法定职能作用,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形成横向联合的工作机制,有效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和“两非”行为。
卫生部门要积极联合工商部门,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机制的通知》和福建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查处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共同依法查处非法无照经营行为;加强与公安部门的配合,依法查处阻碍执法活动的行为,保障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加强案件线索的相互通报,进一步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和“两非”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自2008年12月开始至2009年11月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8年12月)
为切实做好打击“两非”的专项治理工作,省卫生厅牵头成立治理“两非”工作小组,制定并下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各地也要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会同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品监督、公安等部门成立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和要求,确保专项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
各设区市和县(市、区)要根据方案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卫生行政部门重点检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门诊部自2007年1月1日以来的超声诊断仪检查、染色体检测,终止妊娠登记簿、相关病历档案及药物管理等情况;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重点检查2007年1月1日以来领取《生育服务证》后未生育、孕情消失情况以及终止妊娠的妇女情况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重点检查药品零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否销售终止妊娠药品,有权销售机构终止妊娠药品进、销、存的登记情况等,边自查边整改。在各地自查自纠基础上,各设区市卫生、人口计划生育、药品监督和公安等部门组织抽查。
针对自查、抽查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管理办法》、各设区市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福建省人口计生委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的通知》(闽人口〔2005〕120号)、各设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条例》规定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建立打击“两非”的长效工作机制。包括制订和完善生育过程跟踪服务和管理制度,B超、染色体检测等设备管理制度,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管理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和报告制度,有奖举报制度,案件查处制度等。各设区市要将自查、抽查整改和机制建设情况于2009年6月30日前按职责分工报相应省级行政主管部门。
(三)专项督查阶段(2009年7~9月)
根据各地自查情况,省禁止“两非”专项治理工作小组组织省卫生厅、人口计生、药品监督和公安部门对全省各地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联合督查。
(四)总结阶段(2009年10~11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对辖区内开展“两非”专项治理工作的总结和验收,推广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对仍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及时纠正,巩固专项治理工作成效。各设区市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于2009年12月15日前按职责分工报相应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省禁止“两非”专项治理工作小组汇总各有关部门专项治理工作情况。
六、组织管理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品监督、公安行政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努力做到思想重视、工作有力、成效明显。各级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落实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与相关职能科室各负其责。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品监督行政部门要根据专项治理工作步骤,抓好阶段性督促检查,及时上报各阶段专项治理工作进展。公安机关依法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接收和查处工作。
省卫生厅牵头成立全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定期召开各有关单位的联席会议,交流专项整治阶段工作情况和整改意见。专项治理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
(二)完善机制,重在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把“两非”专项治理工作与日常业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把防范措施落实到各项管理制度中,根据工作实际,注重创新方法,同时狠抓落实,有效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落实,通过专项治理活动,建立禁止“两非”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警示教育,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良好形象。
第二篇: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乐卫字„2011‟17号
乐东黎族自治县卫生局
关于印发《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的通知
各助产单位:
经局务会议讨论同意,现将《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2其他人员一律不得随意进入超声诊断工作场所。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必须有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醒目标识,张贴从事超声医学工作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公布单位和县卫生局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出具检测报告时,不得含有胎儿性别的内容。
(3)医疗保健机构利用超声诊断仪对孕妇进行医学检查时,要据实登记每位检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检查时间、检查范围、检查结果和检查人,并由当事人签名。检查人员要按申请的项目进行检查,不得违规检查能够判别胎儿性别的部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检查对象及其家属透露或暗示与胎儿性别有关的信息,不得漏登或不登记孕妇超声诊断情况。
(4)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在规定的执业场所开展超声检查。除经批准开展义诊活动和查环查孕工作外,不得随意改变超声诊断工作场所,严禁进行超声流动检查或将超声诊断仪转借外单位及他人使用。
(三)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加强对从事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的管理。
对全县开展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对于不符合开展终止妊娠技术服务条件的机构和人员,县卫生局收回相应的《执业许可证》和《人员合格证书》。
2、严格执行妊娠14周以上终止妊娠手术审批制度和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
(1)医疗保健机构施行14周以上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必须办理查验相关证明材料,经所在医疗保健机构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并按照要求保存真实完整的病历记录。
(2)健全完善医疗保健机构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具有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要专人管理终止妊娠药品,专册登记终止妊娠药品购买、使用情况,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转让或外借。终止妊娠药品必须在医生指导和监护下使用。
3、健全完善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以及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按认真记录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并发症的原始资料,并填写新生儿出生、死亡和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等登记表,收集新生儿出生、死亡以及14周以上终止妊娠的性别信息定期报告。
(四)终止妊娠药品仅限于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县卫生监督所要加强终止妊娠药品在区内医疗机构范围内流通的管理、监督。
(五)县卫生局不得核准个体诊所、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医学影像科超声诊断专业和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擅自购置超声诊断仪开展超声诊断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应当认定为超范围执业,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罚。
(六)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个人“两非”行为。
1、加大对辖区内非法行医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打击“两非”行为。
(1)对非法行医进行专项整治。县卫生监督所要根据《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与血液安全监督工作的
第三篇: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9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3年9月28日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2003年9月24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等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本条例所称的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是指除已被诊断为伴性遗传性疾病需要外所进行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省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制定有关胎儿性别鉴定的超声、染色体和其他检测技术,以及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制度,并定期组织检查。
第四条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业务,由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由前款规定的医疗保健机构三人以上的专家组审核并出具医学诊断结果,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病残儿鉴定委员会或者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出具证明。
除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检测报告不得含有胎儿性别的内容。
第五条
除教学、科研机构因教学、科研需要外,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诊疗科目设有医学超声项目;
(三)超声诊断仪操作人员、超声诊断人员持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超声医学上岗资格证书,超声诊断人员还应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避孕节育超声检查需要购买超声诊断仪的,按照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应当将超声诊断仪的类型、数量、使用场所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有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醒目标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
第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终止妊娠手术业务,分别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未获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终止妊娠手术。
第八条
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不得人工终止妊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
(二)胎儿有严重缺陷的;
(三)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四)离异、丧偶等需要终止妊娠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项情形之一的,应当提供具有开展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诊断结果;有第(四)项情形的,应当提供离婚证明、配偶死亡证明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同意终止妊娠证明。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手术前查验、登记,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有本条第一款第(三)项情形需要紧急终止妊娠的,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实施手术,并在四十八小时内向其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
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要求终止妊娠的,应当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已婚的,还应当提供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婚育证明。
第十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孕情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孕情,做好经常性访视、咨询等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
开展接生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接生登记制度,每月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书面报告接生登记情况,由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后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禁止谎报、瞒报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外地点死亡的,监护人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立即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必要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所在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予以核查,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相关证据。
第十二条
终止妊娠的药品,仅限于在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
药品零售企业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
终止妊娠药品目录由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
第十三条
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和个人。
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时,应当核查购药者的资格证明,并有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
第十四条
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应当有真实完整的终止妊娠药品购买、使用记录。
第十五条
鼓励公民举报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非法销售或者使用终止妊娠药品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对举报者应当予以保密。对举报内容属实的,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四条第三款、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使用超声诊断仪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器械,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属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或者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及时报告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对新生儿死亡证据无法查实的,一年内不批准生育。
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妊娠妇女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或者选择性别造成新生儿死亡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生育服务证;对持有第一孩生育服务证的,三至五年内不批准生育;对持有再生育服务证的,不批准再生育申请,并责成当事人落实一项长效节育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使用的药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1日福建省第八届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规定》同时废止。
第四篇: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2005-12-06来源:省人口计生委【字号:大 中 小】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颁发施行《福建省禁止非医学
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
终止妊娠条例》的公告
闽常 [2003] 20号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9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3年9月28日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
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2003年9月24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等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本条例所称的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是指除已被诊断为伴性遗传性疾病需要外所进行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省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制定有关胎儿性别鉴定的超声、染色体和其他检测技术,以及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制度,并定期组织检查。
第四条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业务,由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初
审,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由前款规定的医疗保健机构三人以上的专家组审核并出具医学诊断结果,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病残儿鉴定委员会或者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出具证明。除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检测报告不得含有胎儿性别的内容。
第五条除教学、科研机构因教学、科研需要外,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诊疗科目设有医学超声项目;
(三)超声诊断仪操作人员、超声诊断人员持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超声医学上岗资格证书,超声诊断人员还应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避孕节育超声检查需要购买超声诊断仪的,按照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应当将超声诊断仪的类型、数量、使用场所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有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醒目标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
第七条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终止妊娠手术业务,分别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未获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终止妊娠手术。
第八条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不得人工终止妊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
(二)胎儿有严重缺陷的;
(三)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四)离异、丧偶等需要终止妊娠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项情形之一的,应当提供具有开展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诊断结果;有第(四)项情形的,应当提供离婚证明、配偶死亡证明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同意终止妊娠证明。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手术前查验、登记,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有本条第一款第(三)项情形需要紧急终止妊娠的,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可以根据诊
断结果实施手术,并在四十八小时内向其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要求终止妊娠的,应当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已婚的,还应当提供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婚育证明。
第十条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孕情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孕情,做好经常性访视、咨询等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开展接生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接生登记制度,每月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书面报告接生登记情况,由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后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禁止谎报、瞒报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外地点死亡的,监护人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立即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必要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所在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予以核查,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相关证据。
第十二条终止妊娠的药品,仅限于在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
药品零售企业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
终止妊娠药品目录由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
第十三条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和个人。
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时,应当核查购药者的资格证明,并有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
第十四条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应当有真实完整的终止妊娠药品购买、使用记录。第十五条鼓励公民举报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非法销售或者使用终止妊娠药品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对举报者应当予以保密。对举报内容属实的,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四条第三款、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使用超声诊断仪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器械,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属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或者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及时报告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对新生儿死亡证据无法查实的,一年内不批准生育。
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妊娠妇女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或者选择性别造成新生儿死亡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生育服务证;对持有第一孩生育服务证的,三至五年内不批准生育;对持有再生育服务证的,不批准再生育申请,并责成当事人落实一项长效节育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使用的药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本条例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1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规定》同时废止。
终止妊娠药品是指用于怀孕妇女提前终止妊娠所用的药品,主要包括下列品种:
4.1米非司酮片(别名:含珠停、息隐);
4.2米索前列醇片(别名:喜克溃);
4.3乳酸依沙吖啶注射剂(别名:利凡诺、雷弗诺尔);
4.4催产素注射液(别名:缩宫素);
4.5卡前列甲酯(别名:卡波前列素甲酯);
4.6获准生产和销售的其他人工终止妊娠药品。如天花粉蛋白(别名:花粉蛋白)、硫前列酮(别名:塞普酮)、甲烯前列素、环氧司坦(别名:爱波司坦)、吉
美前列素、芫花萜(别名:芫花酯甲)等。
第五篇: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省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制定有关胎儿性别鉴定的超声、染色体和其他检测技术,以及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制度,并定期组织检查。
(2003年9月24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四条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业务,第一条为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推动人口与计划
由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省计划
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入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等法
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由前款规定的医疗保健机构三人
第二条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
以上的专家组审核并出具医学诊断结果,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病残
下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儿鉴定委员会或者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出具证明。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按照
除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胎儿性别
各自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手术、终
鉴定,检测报告不得含有胎儿性别的内容。
止妊娠药品等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除教学、科研机构因教学、科研需要外,购买、使
第三条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用超声诊断仪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人工终止妊娠。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诊疗科目设有
本条例所称的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
医学超声项目;
(三)超声诊断仪操作人员、超声诊断人员持
娠,是指除已被诊断为伴性遗传性疾病需要外所进行的胎儿性别
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超声医学上岗资格证书,超声诊断人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
员还应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避孕节育超声检查需要购买超声诊断仪的,按照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应当将超声诊断仪的类型、数量、使用场所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有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醒目标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第七条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终止妊娠手术业务,分别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未获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终止妊娠手术。第八条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不得人工终止妊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
(二)胎儿有严重缺陷的;
(三)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
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四)离异、丧偶等需要终止妊娠的。有前款第(一)、(二)、(三)项情形之一的,应当提供具有开展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诊断结果;有第(四)项情形的,应当提供离婚证明、配偶死亡证明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同意终止妊娠证明。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手术前查验、登记,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有本条第一款第(三)项情形需要紧急终止妊娠的,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实施手术,并在四十八小时内向其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要求终止妊娠的,应当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已婚的,还应当提供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婚育证明。第十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孕情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孕情,做好经常性访视、咨询等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开展接生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接生登记制
度,每月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书面报告接生登记情况,由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后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禁止谎报、瞒报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外地点死亡的,监护人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立即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必要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所在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予以核查,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相关证据。
第十二条终止妊娠的药品,仅限于在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零售企业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终止妊娠药品目录由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第十三条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和个人。
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时,应当核查购药者的资格证明,并有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
第十四条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应当有真实完整的终
止妊娠药品购买、使用记录。
第十五条鼓励公民举报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非法销售或者使用终止妊娠药品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对举报者应当予以保密。对举报内容属实的,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四条第三款、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使用超声诊断仪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器械,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第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属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或者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及时报告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对新生儿死亡证据无法查实的,一年内不批准生育。
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妊娠妇女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或者选择性别造成新生儿死亡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生育服务证;对持有第一孩生育服务证的,三至
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五年内不批准生育;对持有再生育服务证的,不批准再生育申请,责任。并责成当事人落实一项长效节育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使用的药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
第二十三条本条例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1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规定》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