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涟水县向阳小学胡娴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1、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3、(课件二)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红色强调几个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课件三)出示4—7节。
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②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舍身救生)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课件五)引读“谭千秋„„师德灵魂”(板:爱与责任)
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三、言传
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1、(课件六)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多么充满爱的姿势呀,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获救的学生说:“;”一位老师说:“。”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
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课件七)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设计意图:这次地震中,有许多让我们难忘的最后的姿势,于是,在配乐结合插图中介绍更多地震中的“最后的姿势”,这一段吟诵更使得学生震撼于老师们那最后的姿势所体现的人生价值。然而大地震没有击倒英勇的四川人,没有击退中国人,人性中最光辉部分,永远在闪光,此时学生自然的想到为这个灾难中的中国呐喊。)
七、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1、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3、(课件二)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红色强调几个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课件三)出示4—7节。
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②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
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课件五)引读“谭千秋„„师德灵魂”(板:爱与责任)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三、言传
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1、(课件六)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多么充满爱的姿势呀,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
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课件七)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设计意图:这次地震中,有许多让我们难忘的最后的姿势,于是,在配乐结合插图中介绍更多地震中的“最后的姿势”,这一段吟诵更使得学生震撼于老师们那最后的姿势所体现的人生价值。然而大地震没有击倒英勇的四川人,没有击退中国人,人性中最光辉部分,永远在闪光,此时学生自然的想到为这个灾难中的中国呐喊。)
七、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姚小学
戴美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接着学习第六课,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
2.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可以借助提示的词语。出示:废墟
生死攸关
震撼
诠释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说,点击地震画面。)
二、自主读文,感受“姿势”。
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共有几处对谭老师姿势的描写?圈画出来。指名回答。教师出示: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自主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每一处对谭老师姿势的描写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字眼?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边默读边思考,也可以在旁边简单批注。
三、交流展示,品“姿势”内涵。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大胆的交流,来展示你先前的学习成果。
1.首先针对第一处描写,谁先来说说,并出示句子。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引导交流:
(1)重点词:立即
拉
撑
护
(2)引导学生做“撑”的动作,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语言点评引导动作的规范:手臂弯了,叫撑吗?显得没有力量叫撑吗?时间较短叫撑吗?想护住学生怎么撑?护住四个学生怎么撑?感觉自己的姿势像什么?心中在想什么?
(3)感情朗读。
2.第二处对谭老师姿势的描写哪儿又深深打动了你们?并出示句子。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重点引导交流:
(1)“死死地”师生语言互动理解:
砖快掉下来,砸的鲜血直流,谭老师仍然——
楼板砸下来,后脑被砸的深凹下去,谭老师仍然——
鲜血喷涌,疼痛难忍时,谭老师仍然——
(2)假如你就是救援人员,看到了这姿势,想说什么?当学生被救后回忆起这一幕,会说什么?当他的同事念念不忘谭老师的姿势时,还在说什么?不论是谁在说,谭老师护住学生的姿势都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
(3)同学们,透过他人的话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品质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引导学生说出)
3.第三处对谭老师姿势的描写哪儿又深深打动了你们?并出示句子。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重点引导交流:
(1)“最后”的品悟:读出了什么?
(2)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内容,帮学生梳理,并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借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并随机板书。)
四、小组合作探究,明白环境及场面描写的作用。
1.出示学习要求及四处描写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谈谈从课文中的四处环境及场景描写中读出了什么?
2.班级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出示“环境及场景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
3.把这四句和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放在一起穿插着读,再来体会这种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配乐《眼泪》钢琴曲,教师读场面描写的语句,学生对着读描写姿势的语句。
4.此时此刻,最想对谭老师说什么?以“谭老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快速写出来。指名配乐朗读展示。
五、故事拓展,布置作业。
1.故事拓展:在2008年的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
出示出示人物图像及故事梗概,学生补充课前搜集的故事。
2.把今天学到的以及听到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还可以再去搜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其他教师的英雄行为,写一篇读后感,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舍生忘死
临危不惧
恪尽职守 舍己救人 „„
爱与责任
第四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总结
安龙堡乡中心小学 周杰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教学工作思路
1、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尽力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2、通过多中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六年级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我充分运用几个表现较好的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既做好其他同学的示范,又监督他们的改变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较好的转变。
(2)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六年级的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生字讲解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3、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利用优生和学困生结对子的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4、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不仅积极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还认真写教学反思、认真组织校本研训。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所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尽力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德育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较为调皮,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四个学生字迹潦草。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学习能力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发展不够均衡,优生与差生期末考试的得分相差80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
4、教学成果少,学生获奖也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多动笔,多投稿,争取更多的作品获奖或发表。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一定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明显进步。今后还将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第五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工作总结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习当作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任务。
基于这点认识,我力求把学法指导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这里的全过程既指一堂课中自始至终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指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的整个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每上一堂语文课,每教一篇课文前,除了确定思想教育、知识教学、基本训练方面的任务之外,还要确定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或运用哪些学习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在设计练习题和批改作业时也注意启发学生掌握和巩固有关的学习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谈几点做法。一、教给学生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从体裁上看,课本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数量较多。每一类文章我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两篇,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篇。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如教《黄继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前进”“爬去”“挪动”“站起”“举起”“张开”“扑”“堵”这些写黄继光战斗动作的词,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中某些动作状态的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更加顽强地爬去”中的“更加顽强”,“艰难地挪动”中的“艰难”等,然后让学生画句、读句,从中体会黄继光的顽强战斗精神。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黄继光的崇高品质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再教类似的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黄继光》一课抓住人物动作及动作状态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巩固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和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启发学生从题目理解这是写景为主的文章,再联系学过的《海滨小城》等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对于课本中不同类型的教材(看图学文、读写例话、习作例文、基础训练等),我也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其它篇课文。二、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教给学生哪些方法?
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二)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是把方法“灌”给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规律?答案当然是后者。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运用得灵活。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工作总结2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导入的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要害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预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爱好、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把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留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留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留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爱好,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授课时重点突出不够明确,平时对于学生整体照顾不够等。现在,我也正在不断改正中。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能力而努力奋斗!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工作总结3
任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我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应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备好课。上好课。
1.认真备好课。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爱好、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研究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把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1)为了让学生预习效果更好,我专门设计了我班预习卡,每课课前学生都会认真预习,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课前阅读准备,有的课文,我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阅读相关书籍,例如在上《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一课前一个月,我让全班每个孩子都研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通过一个月的'阅读,在学生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之后,再去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就为上好这一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信息反馈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留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留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留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爱好,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牛郎织女》、《简爱》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我利用活动课与语文课的有效结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语文活动。本学期我们班组织的语文活动有“手抄报评比”,“剪贴报展示”、“背诵、演讲比赛”,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体验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而且增强了语文能力。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本学期以来我仍然坚持加强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我主要采用“抓两头,扶中间”的方法,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一帮一”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对学困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帮助。教师也在课外加强辅导工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注重鼓励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上、品行上也能取得进步,让他们慢慢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课堂中积极为他们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信心。课后布置作业也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又能提高学习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
五、取得的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六年级语文学科在中心校举行期中联考中不获第一名,在明光市期末统考中获分会第一名,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好评。
六、存在的问题: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学生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写作文的方法,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较差。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遗憾。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本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