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
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
员会
甘 肃 省 公 安 厅
甘 肃 省 监 察 厅
甘 肃 省 卫 生 厅
甘 肃 省 民 政 厅
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
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近年来,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问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育秩序,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以及国家计生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通告如下:
一、严禁任何医疗机构和个人利用B超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医疗(含民营)、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涉及计划生育业务的B超诊断时必须报同一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备案,对孕妇进行B超诊断要严格登记,并必须有两名以上医师在场。B超室内应悬挂醒目的禁止胎儿性别鉴定的标志。个体医疗机构不得对孕妇进行B超诊断。
二、计划内妊娠妇女(除医学明确诊断为畸形胎儿外)
不得自行终止妊娠。特殊情况的必须在计生服务机构和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其中,14周以上终止妊娠必须在人口部门和卫生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对符合生育政策怀孕妇女自行终止妊娠的,注销生育登记,再生育者视为计划外生育。
三、无《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药品的批发、零售。严禁医药批发、零售企业直接向个体医疗机构和个人出售米非司酮等终止妊娠药。
四、严禁溺婴和弃婴。凡不在医疗单位或计生服务机构死亡的新生儿,其父母或监护人必须在48小时内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或村(社区)计生管理人员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应予以核查认定。
五、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给予通报批评,予以依法处罚,追究单位领导责任,直接操作人员属于国家和集体医疗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的,从重处分,注销医(护)师资格证;属于个体行医的,一律吊销营业执照和医(护)师资格证,没收设备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由药监部门依法查处。
六、各级人口、公安、监察、卫生、民政、工商、药
监部门联合行动,开展专项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以及溺、弃女婴行为的集中活动。通过调查摸底,发动群众举报,掌握线索,及时查处。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人口、卫生和药监等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各级人口部门都要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通过固定标示牌、公告以及报刊电视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号码和信箱地址,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开展举报。凡举报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选择人工终止妊娠以及非法取节育环的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3000—5000元奖励。
九、受举报单位对举报人的姓名、地址、电话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省级举报电话(0931)8816569、(0931)8811516、(0931)8824927。
十、此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六年四月十七
日
(此件公开发布并张
贴)
第二篇: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培训记录
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培训记录
为进一步规范超声诊断和终止妊娠等医疗保健服务行为,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根据《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现对嵖岈山卫生院所有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培训记录如下:
一、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规范管理
1、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母婴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办法》,加强对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和计划生育专项技术服务的诊疗行为管理,对开展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和计划生育专项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实行准入管理。并以适当形式将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向社会公示,要加强对这些机构和执业人员的监督检查,每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
2、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经常性地对医务人员进行防范“两非”的教育和培训。要在医疗机构及其相关科室(在超声诊断、染色体检测和妇产科工作场所)显著位置张贴严禁“两非”的警示标识、管理制度及举报电话,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凡从事超声诊断、染色体检测和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均应接受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教育,并向本单位做出不得进行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书面承诺。要加强对医学影像科室、妇产科等业务科室的监督检查,每半年组织一次对B超室、妇产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管理的专项检查。
二、建立和完善超声诊断仪管理制度,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1、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的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中诊疗科目应设有医学超声项目。获准使用超声诊断仪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数量、类型、使用场所、人员配备情况报辖区内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及时通报仪器的报废情况。市直医疗机构要分别向县(区)、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备。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B超监督力度,对本行政区域内使用超声诊断仪的医疗保健机构每年检查一次。
2、超声诊断仪操作人员和超声诊断人员必须按《条例》规定,持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超声医学上岗合格证书,超声诊断人员还应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超声诊断仪操作人员、超声诊断人员的上岗确认程序按《福建省超声医学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技能考核管理意见》执行。
3、超声室必须建立育龄妇女检查专项登记制度。各医疗保健机构对孕妇进行孕情超声检查时,严格遵守各项法律与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要求有两名B超技术工作人员或有一名B超技术人员和一名其他医务人员在场,非超声检测人员不得进入超声诊断室,无关人员不得围观。并按要求登记建档,需登记孕妇姓名、年龄、住址、孕产次、孕周、检查原因、检查内容、检查结果等事项,准确、真实地做好记录、双签名并妥善保管。操作人员不得透露或暗示与胎儿性别有关的任何信息,检测报告中不得含有胎儿性别内容,否则视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
4、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一律不得利用超声诊断仪或其它技术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民营医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妇幼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律不得超执业许可范围对孕妇进行胎儿及孕情超声检查。
5、对怀疑胎儿可能有遗传性疾病等医学上确有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应当由具有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产前诊断结果或市病残儿鉴定委员会出具的证明,到省卫生厅审批的具有胎儿性别鉴定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性别鉴定。
三、全面实行中期以上人工终止妊娠手术报批制度,严禁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开展14周以上(含14周)人工终止妊娠的机构及人员由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审批程序按《母婴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办法》执行。机构必须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应当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设有引产技术服务项目,具有必备的急救设备和措施;手术人员须具有注册执业医师资格,并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该证书有效期3年,期满应重新考核批准后才能继续执业。
2、凡开展14周以上(含14周)人工终止妊娠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制定本机构人工终止妊娠工作制度。并实行手术审批制度,术前需经主管医生、科主任、分管院长三级审批后方可实施。
3、对孕14周以上人(含14周)工终止妊娠,做好分类管理:
(1)对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查验并保存受术者由省卫生厅指定的有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的产前诊断结果或市病残儿鉴定委员会出具的医学鉴定证明方可实施。
①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
②胎儿有严重缺陷;
③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
上述情形③为保护孕妇生命安全需要紧急终止妊娠的,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及时实施手术,或由医疗机构出具的有三名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签署的“确需终止妊娠”医学诊断结果后,经科主任、分管院长同意后方可实施,并在手术后48小时内向其所在地县(区)级卫生局、计生局报告。
(2)对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已婚者,必须查验并收取其由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同意终止妊娠证明》(若由乡级计划生育机构的人员带领,带领人员需出示计生办证明,同时在手术单上签字负责),出示身份证原件并登记身份证号码后方可实施;未婚者,必须查验能证明其未婚的证明材料(如户口本和未婚证明等)并收取复印件后方可实施。
4、未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终止妊娠手术。医务人员发现妊娠妇女为选择胎儿性别要求终止妊娠的,应予以拒绝,并报告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四、落实人工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制度,规范合理使用终止妊娠药品
1、人工终止妊娠药品主要指米非司酮片、米索前列醇片、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缩宫素注射液、卡前列甲酯栓以及获准生产和销售的其他人工终止妊娠药品。
2、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应当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购进人工终止妊娠的药品。
3、人工终止妊娠药品仅限于在依法获准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机构使用。经批准开展产科接生的医疗保健机构正常使用催产素药物除外。任何单位不得为药品零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未依法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代购人工终止妊娠药品。
4、获准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凭处方调配、使用人工终止妊娠药品,严格遵医嘱发药,并建立处方档案。人工终止妊娠药品要有专人专帐保管,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保管和使用记录。每月核对一次终止妊娠药品出入库数量,并记录核对情况。购进和使用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人工终止妊娠药品应当在依法取得资质的注册执业医师指导和监护下使用。禁止其他人员开具人工终止妊娠药品处方。医疗保健机构要每季度组织检查人工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情况,检查结果要经相关科室主任、分管领导确认签字存档。
5、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机构应当为妊娠14周以上(含14周)使用人工终止妊娠药品者建立完整的档案。档案包括人工终止妊娠药品的通用名称、批号、用药者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发(取)药时间、使用量、主管医师、药剂师及有资格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诊断意见书或者有关证明等内容。
五、认真执行信息统计和报告、通报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沟通
1、开展助产技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妊娠14周以上(含14周)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认真记录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并发症的原始资料,并填写新生儿出生、死亡和妊娠14周以上(含14周)人工终止妊娠等登记表,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于每月5日前向辖区内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报送(含市直单位和驻莆部队)。受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汇总相关资料于向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由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同级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同时,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出相关数据,与妇幼卫生报表的数据核对、衔接。
2、各医疗保健机构要认真填写新生儿出生、死亡和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等登记表,记录项目要真实、完整,故意漏、错项,造假、谎报和瞒报,视为出具虚假证明行为。
六、强化责任追究,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等违法行为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各司其责。卫生行政部门要把打击“两非”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制订计划,定期督查,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要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建立打击“两非”领导工作机制,把工作落实情况和监督措施作为计生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负责“两非”案件的查处和执法监督。
2、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设立举报电话或举报箱,对举报的有关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对涉案人员进行严肃查处。如发现本单位有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要提供书面材料,于24小时内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知情不报者,要依法追究领导责任。
3、卫生行政部门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要作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重点,对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从事“两非”的案件,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进行处罚。对从事“两非”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有关规定,吊销当事医务人员的执业证书,调离当前工作岗位,并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对涉案的民营医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妇幼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介绍怀孕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一经发现,视为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予以重罚。
记录完毕
第三篇: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性别终止妊娠责任书
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责
任
书
卫生院
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性别终止妊娠
责任书
为了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计划医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鉴定
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根据县局要求,特制定《XXX卫生院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责任书》。
一、组织领导
1、由院长XXX同志为规范计划生育医务行为第一责任人,依法加强对妇产科和B超室及临床检验等相关科室的管理。
2、认真落实规范计划生育医务行为的各项管理制度,每月开
展一次对上述科室进行的监督检查,并将《孕妇分娩情况登记表》、《引产、人流情况登记表》、《孕妇B超检查情况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按月装订,保存时间至少一年以上。
3、单位要组织院办(医务科)、妇产科、B超室、检验科、药
剂科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意识,单位负责人并上述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签订相应的规范计划生育医务行为责任书。
二、职责与责任
1、妇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和B超诊断等专业技术人员对病人
提出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终止妊娠的要求应严辞拒绝。
2、妇产科、B超室等科室应设置禁止非法医需要鉴定胎儿性
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警示标志。对相关管理制度应悬挂上墙。
3、对孕妇进行超声检查,一律实行B超孕检登记备案制度。
在对孕妇进行B超检查时,必须按《孕妇B超检查流程图》进行,并有两外B超医生签字和孕妇签字,且如实登记孕检妇女身份证
号、计生证号、具体居住地、怀孕时间等详细记载,不得漏项。
4、对需要实施人工终止妊娠的孕妇,必须凭县计生委开具的证明方可施术,严禁先施术后补证,否则一律视为无证引产。引
产的孕期界定为14周(不含14周)。所有人工终止妊娠对象应建立
规范的辅助检查、医生诊断书和施术情况、胎儿性别等综合病案。
5、严格实行凭证生育制度。接纳孕妇分娩时,要认真查验孕
妇的身份证、《生育服务证》或《生育证》,并做好姓名、身份证、住址、生育证号、计划内外、胎儿性别、孩次、接诊医生等有关
情况的登记,予以存档备案。接收无证分娩的孕妇时,如遇特殊
情况不能及时通知计生部门的,事中须将有关情况登记清楚,事
后24小时内必须通知乡计划生办。
6、规范人流医务行为。对14周以下需要人工流产的孕妇,要认真询问其婚姻、生育情况,并做好登记。严禁对政策内怀孕的孕妇实施药物流产,终止妊娠药品只限对难流产人员作辅助流产时使用。
7、规范《登记表》中的孕期书写。对引产、人流、B超检查的孕妇孕期时间一律以周为单位进行填写,禁止出现孕期3个月
等不规范登记行为。
三、奖惩办法
1、凡对违反计划生育医务行为,对孕妇进行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终止妊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奖励5000元,且为举报人保密。
2、依据有关《规定》,医务人员违反计划生育医务行为,非法为他人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的,以及不按规定进行索证登记报告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处以罚款,对主要负责人予以降级降薪或撤职的行政处分,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开除或解聘的行政处分,并依法吊销执业医师证书;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对《孕妇分娩情况登记表》、《引产、人流情况登记表》、《孕妇B超检查情况登记表》以及终止妊娠病案内容登记不全和不规范的,对接诊医务人员每例罚款50元,罚款一律由个个承担,同时取消当年评先、晋升资格,并上报县局生局,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罚。
院负责人(签字):科室负责人(签字):
二0一三年二月十日
第四篇:乡镇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和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两禁止”的决定,维护并保持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根据市、区统一部署,决定从今年8月中旬日到12月底,在全
镇开展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具体方案如下:[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一、指导思想
“两非”专项整治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电视电话会议和市人口计生工作“三合一”会议精神,巩固去年“两非”整治工作成果,继续严厉打击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基层得到认真贯彻,进一步造浓整治“两非”的舆论氛围。
(二)禁止、防范“两非”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在基层单位得到落实,监管措施取得实效。
(三)依法严肃查处一批“两非”案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四)镇、村、组三级联动包保责任制真正得到落实,孕情跟踪随访到位,生男生女顺其自然。
三、工作重点
(一)查处的重点对象
1、进一步造浓集中整治“两非”行为舆论氛围。
2、依法严肃查处一批“两非”案件,实行公开处理,扩大警示效应。
3、加大对B超、施行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品批发、销使用的监管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4、加强对怀孕妇女的随访服务与管理。
(二)检查的重点单位
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含民营)、个体诊所、药店等。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8月中旬~9月)
1、宣传发动,形成依法整治“两非”的浓厚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把集中整治宣传发动工作做热、做广、做深、做细、做透。宣传、文化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这次活动,通过发放《致全市人民一封公开信》,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有关规定,各村居要在主要路口张贴有关“两非”整治宣传标语,让广大群众了解依法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必要必和紧迫性,形成强大的专项整治声势。
2、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镇设立专项举报奖励基金。对举报“两非”,经查证属实的,每例奖励第一举报人1000元,并予以保密。镇举报电话为8811373。通过在户外张贴举报公告,在电视、广播反复刊登和推出举报公告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监督检举,建立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
3、组织B超从业人员、妇产科从业人员和涉药人员进关于防范“两非”的“六项制度”和职业道德内容的培训教育活动,并使受训人员主动作出不搞“两非”、“一朝违规,终身出局”的书面承诺。
(二)调查摸底阶段(2006年9月~10月)
1、调查孕情随访服务到人情况的资料
2、调查各级各类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含民营)、个体诊所2004年7月1日以来的B超检查、人流、引产登记簿及相关病历档案
3、调查摸清本地2004年7月1日以来领取《一孩生育服务证》、《照顾再生育一个孩子生育证》后未生育的,或怀孕后外出的,孕情消失的,以及有人流、引产史的育龄妇女情况;
4、检查医院药房以及有关药店终止妊娠药品进、销、存的登记管理情况中,看是否有违规经营的情况
5、通过调查摸底,找出案情线索。对符合生育条件怀孕的妇女,实行跟踪服务,责任到人。
(三)立案调查阶段(2006年9月~10月)
1、根据调查、群众举报的线索,进行取证有嫌疑的,按有关程序进行立案。
2、有关当事人是党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纪检监察部门要按规定进行立案调查。有关当事人涉嫌遗弃、溺杀女婴的,交由公安等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3、经调查取证属实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前已经掌握的案件线索,要迅速组织调查;已经调查清楚,证据确凿的,要尽快结案,依法依纪处理到位。
(四)规范
管理阶段(2006年10月~12月)
针对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防范。重点就加强孕情、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有奖举报和案件查处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五)总结评估阶段(2006年12月以后)
五、组织领导
这次专项整治活动是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
失调的重要举措,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镇成立由党委副书记XXX同志任组长、副镇长XXX同志任副组长,纪检监察、计生、卫生、公安和广电中心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项整治“两非”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督查办公室,由镇计生中心X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目标、重点和任务,精心组织、加大力度,务求实效,形成专项整治的高压态势,切实加强领导,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专项整治活动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办案,文明执法,严禁发生恶性案件。要严肃纪律,对有案不查,查清了案件不处理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工作不力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篇: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
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
最近有媒体报道,有关人大代表正准备提议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纳入刑法的管辖之下,以加大对该行为的惩罚力度,在该规定还没有出台之前,我基于对刑法学的粗浅了解和爱好,斗胆对该立法动向进行分析与预测——
1、立法背景分析,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同样具有悠久的男尊女卑的历史,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无非是“男权”的社会,男性由此承担起了家庭、宗族、种族乃至国家延续和发展的历史重担,因此,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尽管如此,在以前,由于胎儿性别的不可预知性,中国人的生存和繁衍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女性弃婴和溺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知胎儿性别不仅成为了可能,而且变成了现实,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利用科技手段将无数的女性扼杀于孕育之中,导致我国现在的男女比例达到了117/100还多,已经严重超出了社会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正常范围,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长此以往,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对此我国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只有国务院2001年颂布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这一行政法规稍有涉及,其中第15条规定“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并且还没有对违反该条款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际操作中该规定难以落到实处。这样,对该行为的惩治显然是不力的。
2、于本罪侵犯的客体。我认为以下说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圆其说——
(1)侵犯的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将该罪归入危害公共卫生罪。不错,既然行政法规已经将该行为纳入其管辖之下,说明国家已经介入了该行为的管理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归属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形是而神非,对该行为进行惩治的目的与危害公共卫生罪的立法宗旨显然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惩治该行为是为了从根本上防止人为地造成男女比例失调的进一步扩大,而非公共卫生。
(2)归入危害公共安全罪。原因如下:
第一,虽然以现今的科学技术,即克隆技术,已经使人类的无性繁殖变成了可能,但在这一领域还存在诸多的争议,从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的繁衍将主要只会依靠自然繁衍,这样女性就肯定是人类繁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行为何止是危害公共安全,等于慢性危害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有些类似于国际法上所说的反-人-类罪或反人道罪。
第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传宗接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该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男性难以找到伴侣甚至找不到伴侣,没有女性,如何传宗接代?这在传统观念中可是涉及“生存”的根本问题,由此思之,女性的缺乏,引发的社会问题可不校
第三,根据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观点,对女性的需要,不仅是一种自然繁衍和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需要,“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性的缺乏,容易使男性的情绪变得暴躁、易怒、焦虑和不安,而据有关人员统计表明,现实中的相当一部分犯罪皆因一时的意气之争。
第四,既然传播非典型肺炎等乙类传染性疾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可见,本罪归入危害公共安全罪并无不可。
3、关于本罪的客观方面。是指
4、违反国家行政法规,5、利用职务上或者工作上的便利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4、关于本罪的主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说法——
(1)特殊主体说。即认为本罪只能由特殊主体构成,即只能是医务人员,所谓医务人员是指经过医学院校教育或经过各级机构培养训练后,经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或经过考核取得相应资格的从事医疗实践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性别鉴定《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
这种理论的缺点是:首先,某些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可能不具有从医资格,也不属于医务人员,但却具有鉴定胎儿性别的技术能力,并且工作单位上也有相应的科学设备,当这类人利用工作上便利,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时,该如何处理?第二,当一些不具有从医资格的人员(非医务人员)进行了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时,其一个行为就可能触犯两个法条,即产生了非法行医罪和本罪的竞合,此时该以牵连犯的处理原则择一重罪论处,还是数罪并罚?
(2)一般主体说。即认为本罪可以由一般主体构成,这样本罪就可能成为非法行医罪的特别条款,有鉴于本罪的社会危害性,立法上不可能为本罪规定很重的法定刑,甚至可能轻于非法行医罪,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减轻了这一类人员的刑事责任,从而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使得对具有从医资格的医务人员来说,也显得不公平。
(3)折衷说(这实质上仍是定为一般主体)。当产生本罪与非法行医罪的竞合时,择一重罪论处则显得太轻,数罪并罚则显得太重,所以我认为可以折衷一点,对此类情况以本罪论处,但从重适用的法定刑。由单位主体构成而产生的非法经营罪与本罪的竞合,我认为也应当采取这种方式。
5、关于本罪的主观方面。我认为只能由故意构成,即明知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违法,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决意为之。
6、关于本罪的认定。
(1)关于本罪的犯罪形态的问题。
本罪应当定为行为犯,即一旦实施了为他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即构成本罪的既遂,而不问被鉴定者是否将胎儿终止妊娠。虽然从本罪的立法宗旨来看,当被鉴定者将胎儿终止妊娠,本罪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社会危害结果才实际产生,如果因此就把本罪定为结果犯,明显有违本罪的立法精神,也不利于对本罪进行打击。因为在实际生活当中,当被鉴定者知道其所怀的胎儿为男性时,虽然她不终止妊娠,但其选择性别的行为实际已经做出并且完成。
然而,当被鉴定者实际将胎儿终止妊娠时,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仍以本罪的一般条款处理,则明显显得太轻。我想,何不把这设置成结果加重犯,从重适用的法定刑呢?
(2)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构成公司企业受贿罪或受贿罪同时又触犯本罪时,该如何处理呢?
有一种说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又构成其他犯罪的,其所构成的其他犯罪不仅仅只能为本罪,既然刑法典中都没有对构成其他犯罪的情形(399条除外)加以规定,为了顾全刑法体系的完整,这里也没有必要加以规定。其实不然,本罪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根据《刑法》第93条规定,本罪明显可以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在整个刑法典中,如同本罪一样,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客观方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犯罪,基本上只有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和第九章渎职罪,第八章的犯罪并存应当并罚,在理论上没有争议;至于渎职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审判长会议的讨论结果,徇私型渎职犯罪,如果被告人同时符合受贿罪与相应的徇私型渎职罪的构成,且刑法无特别规定的,应按数罪并罚处理,第399条第3款关于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和受贿罪并存从一重罪论处是一例外规定。
再说,仅仅是受贿罪是否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客观要件,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高铭暄教授持肯定观点,认为被动受贿构成受贿罪必须同时具备“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两个要件。(高铭暄主编自考教材497页);张明楷教授则认为这是传统的观点,是旧客观说,与受贿罪的本质不符合,与认定受贿罪既遂的标准不相符合,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不相符合,故提出“为他谋取利益”虽然仍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但其内容仅仅是“许诺”即可,并且许诺可以有默示和明示,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所以,只要收了财物就是受贿罪的既遂,而不是待实际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后才是既遂。(张明楷著《刑法学》921页)。
按前一种观点,那么本罪可以算是收受他人财物后所为的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属于一个行为触犯两个法条的想象竞合犯,应当择一重罪论处;按后一种观点,如同伪造国家公文、证件、印章进行招摇撞骗一样,可以说是手段与目的的牵连关系而构成牵连犯,应当择一重罪论处;但如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处理受贿罪与徇私型渎职犯罪的法律精神,这种情况应当数罪并罚。三种观点均能自圆其说,但我认为,从法的精神上来说,第三种观点应当更可取一些。
(3)关于对合犯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被鉴定人(或称要求鉴定的人)要不要定罪处罚的问题。
行贿罪与受贿罪是对合犯,即不构成受贿罪,那么行贿人肯定不会构成行贿罪,这在理论界是通说。同理,如果没有被鉴定人的要求,那么行为人也应当不会犯本罪,用经济学的说法称为“没有需求就没有市潮,这就引发了对被鉴定人要不要纳入刑法管辖的问题。
仔细思之,如果对被鉴定人定罪处罚,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被鉴定人一般是夫妻共同协商后才来做鉴定的,即事先通谋,如果要定罪就是共同犯罪,甚至还有可能包括夫妻二人双方的父母,那就真可谓是一家子的犯罪了,这样打击面也扩大得太多了,再说对怀孕妇女定罪处罚也不太附合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有观点认为,对被鉴定人行政罚款足矣。但是这显然不利于对本罪的打击,因为仅仅打击鉴定的行为人有治标不治本之嫌。于是我想何不折衷一点,打击面上仅仅对被鉴定人定罪,处罚上适用较轻的主刑,如拘役、管制,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如罚金,因为对终止妊娠的怀孕妇女而言,处较轻的有期徒刑都并不过分,对未终止妊娠的怀孕妇女而言处管制也是可行的,这实质上可以说是将刑罚变成一种名誉刑。
综上所述,我对本罪的立法法条预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