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党的地方组织
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
第二十四条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大会,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经上一级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决定,并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五条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听取和审查同级委员会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三)讨论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
(四)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党龄。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由它选举的委员会的任期相应地改变。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分别由上一级委员会决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出缺,由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的工作,定期向上级党的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二十七条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在下届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经常工作,直到新的常务委员会产生为止。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第二十八条 党的地区委员会和相当于地区委员会的组织,是党的省、自治区委员会在几个县、自治县、市范围内派出的代表机关。它根据省、自治区委员会的授权,领导本地区的工作。
第五章 党的基层组织
第二十九条 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第三十条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第三十一条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三十二条 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
第六章 党的干部
第三十三条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党重视教育、培训、选拔和考核干部,特别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党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
第三十四条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履行本章程第三条所规定的党员的各项义务,并且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第三十五条 党员干部要善于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尊重他们,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党的各级组织要善于发现和推荐有真才实学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三十六条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年龄和健康状况不适宜于继续担任工作的干部,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退、离休。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
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
第二十五条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大会,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经上一级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决定,并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六条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听取和审查同级委员会的报告;
(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三)讨论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
(四)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十七条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党龄。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由它选举的委员会的任期相应地改变。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分别由上一级委员会决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出缺,由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的工作,定期向上级党的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二十八条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在下届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经常工作,直到新的常务委员会产生为止。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党的地区委员会和相当于地区委员会的组织,是党的省、自治区委员会在几个县、自治县、市范围内派出的代表机关。它根据省、自治区委员会的授权,领导本地区的工作。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地区委员会、党的干部、
中国共产党党章
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
1、什么是党的地方组织?
党的地方组织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党的组织(简单地讲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党的组织)。
本章对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大会的召开,代表大会的职责等作出规定。
2、党的地方组织与党的地区委员会。
从党章规定中看党的地区委员会不是一般独立的地方组织,它是党的省、自治区委员会在几个县、市范围内派出的代表机关。它根据省、自治区委员会的授权、领导本地区党的工作。
第六章 党的干部
党的干部及其本质。
党的干部,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党政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包含各级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
党的干部的本质: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什么是公仆,特指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党的干部的本质就是人民公仆。
马克思最早称掌握巴黎公社权力的人为公仆。恩格斯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采取坚决措施,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新增了党的干部
一章,首次把人民公仆作为对干部的要求载入党的章程。本章对干部的本质、选拔任用标准、程序、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九章 党组
1、什么是党组?
党组不是一级党委,是上级党的委员会在非党组织中的派出机关。党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的领导,代表上级党的委员会指导本机关和直属组织内党的工作。这是党组的特殊性质。
2、什么是非党组织?
是指除共产党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在我国这些组织包括:国家机关各部委、国务院直属局的直属经济管理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机关的厅、局以及各人民团体;州(地)县(市)政府、人大、政协、机关和政法部门以及各人民团体。
3、党组与党委的区别?
(1)党委是按照党章规定,由全体党员大会或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而党组则是由批准其成立的党委指定的。
(2)党委可以直接接收或批准接收党员,而党组没有这个权利。
(3)党委可以直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党组一般不能直接决定或批准党员的纪律处分。
(4)党委可以召开党代会(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而党组一般不能召开这些会议和选举出席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5)党委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党的上级组织的领导,而党组则不是一级党委,必须在批准它成立的党委领导下工作。
第四篇: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法规名称】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2-08-21 【效力属性】 已修正 【正
文】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第 1 条
本准则依地方制度法(以下简称本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准则所称地方立法机关,指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
民代表会。
第 3 条
直辖市议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行政院核定。
县(市)议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内政部核定。
乡(镇、市)民代表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县政府核定。
地方立法机关之组织自治条例,其有关考铨业务事项,不得抵触中央考铨法规;各权责机关于核定后,应函送考试院备查。
第 4 条
直辖市议会议员、县(市)议会议员及乡(镇、市)民代表会代表,分别由直辖市民、县(市)民及乡(镇、市)民依法选举之,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
第 5 条
直辖市议会议员总额,不得少于四十一人;直辖市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五万人至一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七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四十四人;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十四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十二人。
直辖市有原住民人口在四千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者,于前项总额内应有原住民选出之直辖市议员一人;超过一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
直辖市各选举区选出之直辖市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6 条
县(市)议会议员总额,依中华民国八十七年一月二十四日选出之议员名额为准;如因人口变动有增加必要者,调整如下:
一县(市)人口在一万人以下者,选出九人。
二县(市)人口超过一万人至五万人者,每增加五千人增一人。
三县(市)人口超过五万人至二十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九人。
四县(市)人口超过二十万人至四十万人者,每增加一万四千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三人。
五县(市)人口超过四十万人至八十万人者,每增加四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四十三人。
六县(市)人口超过八十万人至一百六十万人者,每增加五万七千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十七人。
七县(市)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万人至二百二十万人者,每增加十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六十三人。
八县(市)人口超过二百二十万人者,每增加二十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六十五人。
县(市)有平地原住民人口在一千五百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者,于前项总额内应有平地原住民选出之县(市)议员一人;超过一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
县有山地乡者,于第一项总额内应有山地原住民选出之县议员,其应选名额,以每一山地乡选出一人计算。
县(市)各选举区选出之县(市)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县(市)选出之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7 条
乡(镇、市)民代表会代表总额,依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六月十三日选出之代表名额为准;如因人口变动有增加必要者,调整如下:
一乡(镇、市)人口在五百人以下者,选出三人。
二乡(镇、市)人口超过五百人至一千人者,每增加二百五十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人。
三乡(镇、市)人口超过一千人至一万人者,每增加四千五百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七人。
四乡(镇、市)人口超过一万人至五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一人。
五乡(镇、市)人口超过五万人至十五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二千五百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九人。
六乡(镇、市)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者,每增加三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一人。
乡(镇、市)平地原住民选出之代表名额,按平地原住民人口与总人口比例选出;平地原住民人口达一千五百人以上者,于前项总额内至少应有代表一人。
乡(镇、市)各选举区选出之乡(镇、市)民代表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乡(镇、市)选出之平地原住民代表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8 条
直辖市议员、县(市)议员、乡(镇、市)民代表应于上届任期届满之日,依宣誓条例规定宣誓就职。不依规定宣誓者,视同未就职。
前项宣誓就职典礼,在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所在地举行,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召集,并由直辖市议员、县(市)议员、乡(镇、市)民代表当选人互推一人主持之。其推选会议,由曾任议员、代表之资深者主持之;年资相同者,由年长者主持之。
补选之直辖市议员、县(市)议员、乡(镇、市)民代表,应于当选后十日内,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迳行依宣誓条例规定办理宣誓就职事宜。
第 9 条
直辖市议员、县(市)议员、乡(镇、市)民代表辞职、去职或死亡,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分别函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市)公所。
第 10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置议长、副议长各一人,乡(镇、市)民代表会置主席、副主席各一人,由直辖市议员、县(市)议员、乡(镇、市)
民代表以无记名投票分别互选或罢免之。但就职未满一年者,不得罢免。
第 11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应于议员、代表宣誓就职典礼后即时举行,并应有就职议员、代表总额过半数之出席,以得票达出席总数之过半数者为当选。选举结果无人当选时,应立即举行第二次投票,以得票较多者为当选;得票相同者,以抽签定之。补选时,亦同。
前项选举,出席议员、代表人数不足时,应即订定下一次选举时间,并通知议员、代表。第三次选举时,出席议员、代表已达就职议员、代表总额三分之一以上者,得以实到人数进行选举,并均以得票较多者为当选;得票相同者,以抽签定之。第二次及第三次选举,均应于议员、代表宣誓就职当日举行。
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选出后,应即依宣誓条例规定宣誓就职。不依规定宣誓者,视同未就职。
第一项选举投票及前项宣誓就职,均由依第八条第二项规定所推举之主持人主持之。
第 12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罢免,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
民代表会遴派三人至七人担任管理员,办理投票、开票工作,并指定一人为主任管理员。由议员、代表互推三人至五人担任监察员,监察投票、开票工作,并由监察员互推一人为主任监察员。
第 13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无效之情事,准用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之规定。
前项无效票之认定,由主任管理员会同主任监察员当场为之;认定有争议时,由全体监察员表决之。表决结果正反意见同数者,该选举票、罢免票应为有效。
第 14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之印制及有关选举罢免事务,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办理之。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应于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开票完毕后,将有效票、无效票分别包封,由主任管理员会同主任监察员于骑缝处加盖印章后,保管六个月,除检察官或法院依法行使职权外,任何人不得开拆。如有诉讼者,应保管至
诉讼程序终结为止。
第 15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造具选举结果清册及当选人名册各一份,分别报请行政院、内政部及县政府发给当选证书,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市)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罢免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市)公所。
第 16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综理会务。议长、主席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代理。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不能执行职务时,由议长、主席指定,不能指定时,由议员、代表于十五日内互推一人代理之;届期未互推产生者,由资深议员、代表一人代理,年资相同时,由年长者代理。
第 17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辞职,应以书面向大会提出,于辞职书提出会议报告时生效。
前项辞职在休会时,得视实际需要依规定召集临时会提出之。
第 18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辞职、去职或死亡,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应即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市)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副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出缺时,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议决补选之。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出缺时,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指定议员、代表一人暂行议长、主席职务,并于备查之日起三十日内召集临时会,分别补选之。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议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主席辞职或去职,应办理移交,未办理移交或死亡者,由副议长、副主席代办移交。
第 19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会议,除每届成立大会外,定期会每六个
月开会一次,由议长、主席召集之,议长、主席未依法召集时,由副议长、副主席召集之;副议长、副主席亦不依法召集时,由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过半数之议员、代表互推一人召集之。
第 20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开会时,由议长、主席为会议主席,议长、主席未能出席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为会议主席,议长、主席、副议长、副主席均未能出席时,由出席议员、代表互推一人为会议主席。
第 21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应设程序委员会,审定议事日程及其他程序相关事项,并得设各种委员会审查议案。乡(镇、市)民代表会得设小组进行案件审查,并由主席审定议事日程。
前项议事日程属于定期会者,县(市)议会质询日期不得超过会期总日数五分之一;乡(镇、市)民代表会质询日期不得超过会期总日数四分之一。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之议事日程,应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
第 22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非有议员、代表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过半数之出席,不得开议。议案之表决,除本准则另有规定外,以出席议员、代表过半数之同意为通过,未过半数之同意为否决。
如差一票即达过半数时,会议主席得参加一票使其通过,或不参加使其否决。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进行施政报告及质询议程时,不因出席议员、代表未达开会额数而延会。
第 23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定期会或临时会之每次会议,因出席议员、代表人数不足未能成会时,应依原订日程之会次顺序继续进行,经连续二次均未能成会时,应将其事实,于第三次举行时间前通知议员、代表,第三次举行时,实到人数已达议员、代表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三分之一以上者,得以实到人数开会。第二次为本会期之末次会议时,视同第三次。
第 24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会议应公开举行。但会议主席或议员、代表三人以上提议或依本法第四十九条列席人员之请求,经会议通过时,得举行秘密会议。
第 25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开会时,会议主席对于本身有利害关系之事件,应行回避;议员、代表不得参与个人利益相关议案之审议及表决。
第 26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之议事程序,除各该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组织自治条例及议事规则规定者外,依会议规范之规定。
前项议事规则,以规范议事事项为限,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订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送
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市)公所。
第 27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得设纪律委员会、小组审议惩戒案件。其设置办法,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订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
第 28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开会时,由会议主席维持议场秩序。如有违反议事规则或其他妨碍秩序之行为,会议主席得警告或制止,并得禁止其发言,其情节重大者,得付惩戒。
前项惩戒,由各该立法机关纪律委员会、小组审议,提大会议决后,由会议主席宣告之;其惩戒方式如下∶
一口头道歉。
二书面道歉。
三申诫。
四定期停止出席会议。
第 29 条
地方立法机关之行政单位组织如下:
一直辖市议会置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人;下得分设九组、室办事。
二县(市)议会置主任秘书一人;下分设组、室办事。其县(市)人口未满五十万人者,得设五组、室;人口在五十万人以上,一百二十五万人以下者,得设六组、室;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五万人者,得设
七、室。
三乡(镇、市)民代表会置秘书一人,下得设组办事;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者,其代表会得分设二组。
前项行政单位组织,由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分别于各该组织自治条例拟订之。
第 30 条
地方立法机关编制之职称及员额,应于各该地方立法机关组织自治条例及其编制表规定之。
地方立法机关应就其层级、业务性质及职责程度,依其所适用之职务列等表选用职称,并妥适配置各官等职等员额。
第 31 条
地方立法机关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权责机关核定时,其编制员额,应依下列因素决定之:
一员额管制政策及规定。
二业务职掌、功能及各部门工作量。
三预算规模。
四人力配置及运用状况。
第 32 条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自治条例核定文,应分别送达各该地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于收受核定文之日起三十日内公布之。
前项自治条例自公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发生效力。但特定有施行日期者,自该特定日起发生效力。
未依第一项规定期限公布者,该自治条例自期限届满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发生效力,并由核定机关代为公布。
第 33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开会期内,其事务人员得分别向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市)公所调用之。
第 34 条
直辖市议会、县(市)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分层负责明细表,由议长、主席核定后实施。
第 35 条
本准则自发布日施行。
第五篇:浅谈如何组织开好地方人代会
浅谈如何组织开好地方人代会
浅谈如何组织开好地方人代会
每年初, 按照惯例, 地方各级都要依法组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那么,地方各级人代会到底应如何组织?有哪些内容程序和规范要求?如何才能提高人代会的质量、确保人代会的效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围绕如何组织开好地方人大会议这个主题,结合多年的探讨和思考,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熟悉掌握会议制度是组织好会议、行使职权的前提
众所周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一是会期制度。即包括会议的召开时间、延续时间、会期和日程的确定等。二是会议的召集和主持制度。即人代会及预备会议、每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的预备会议、主席团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的召集与主持等。三是会议形式制度。主要是人代会会议形式、人大常委会会议形式和人大常委会日常重要会议形式。四是确定会议议程制度。即人代会的法定议程、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和主任会议议程。五是议案、报告审议制度。即包括人代会上的工作报告、选举案、质询案、辞职案、罢免案以及特定问题调查案的审议,专门委员会、代表团或者代表联名提出议案的审议,以及其他议案的审议等;还包括人大常委会上的工作报告和任免案、质询案、辞职案的审议等。六是列席制度。主要指人代会的法定列席人员、常委会会议的列席人员、主任会议的列席人员。七是发言制度。包括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言的免责权,以及人大代表在人代会的有关会议上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有关会议上发言的次数和时间规定。八是表决制度。主要包括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决的免责权。以及表决的方式、程序、原则、公布和表决方式的确定程序等。九是旁听制度。即公民和社会有关人士通过旁听会议,了解权力机关的工作,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重大事项的全过程,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履行职权的情况。只有了解、掌握和熟悉这些会议制度,才能组织好人大会议,依法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矛的职权。
二、精心准备,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是组织好会议的基础
在我国,人代会既不同于党政的某项工作会,也不同于劳模表彰会,是一个参政议政的高规格的会议,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精心准备,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一要精心准备会议。按照有关规定,人代会召开一月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作出召开人大会议决定,并着手做好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一般在召开会议前,应首先有一个总的工作方案或安排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议的指导思想、议程、日程、开法,大会主席团组成方案和列席人员范围,对各方面的要求等。这个工作安排意见既是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同级党委专题汇报的重要内容,也是组织开好人代会的实施方案。同时要着手搭建工作班子,筹备落实工作班子中的会务、行政、文件、议案、宣传等小组机构和人员配备,协调起草好人大、政府、检法两院和财政预算、经济计划“六个报告”,下发会议通知,落实参会人员,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入“角色”,才能打好有准之“仗”。二要处理好会前视察调查与讨论审议的关系。在会前,除要进行代表资格的审查外,还要组织人大代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或集中或分散地认真进行会前视察和调查;不仅要“下马观花”,还要身入、心入,密切同选民和选举单位的联系,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尽力把握全局和翔实有据的第一手材料,为讨论审议各项议题作好准备,以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力。三要体现集体行使职权。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即“个人无权、集体有权”。人大讨论、决定问题、通过决议和决定,都要经过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凡属重大问题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集思广益,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议或决定,同时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意见,不搞某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的一些重大事项,有意见分歧的、不草率进行表决,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尊从多数人的意见,务必使作出的决议、决定切合实际,便于贯彻执行。四要严格法律程序。人代会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强。在举行人大会议依法行使职权时,绝不能怕麻烦、图省事,随意缩减会议时间和工作程序,而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办事,自觉维护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在组织会议的实践中,应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重点要加强会议制度方面的建设。五要坚持“议而有决”。凡是提交人大会议审议的报告在审议后都要有结果,该审批的要审批、该做决议、决定的一定要及时作出决议、决定。对人大代表在会上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意见和批评要及时整理归纳,反馈“一府两院”;对人大代表不满意的报告不予通过,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关方面要积极采纳,认真修改,确保人大会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
三、健全制度、规范会议行为是组织好会议提高质量的保障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本行政区域人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形式。能否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不仅取决于熟悉掌握会议制度和精心准备,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规范会议行为。现阶段,一要健全人大会议各项制度。当前应围绕完善人代会议事决策功能,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关于议案的规定,关于质询和询问的规定,关于代表资格审查和列席人员范围,关于选举和罢免等制度规定,从制度机制上对人代会怎样召开?如何举行?提出原则要求,特别对人代会的日程、议程、时间安排和内容要求要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确保人代会有章可循。二要确保人代会的会期。人代会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神圣场所,是国家权力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为。召开人代会与一般行政工作会议有着本质的区别,会期时间必须依法得到保证。实行固定的、科学规范的会期制度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常行使职权的重要保障。在当前依法治国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势下,人代会会期应有足够的时间加以保障。原则上市一级不能少于4天,县区一级不能少于3天,乡镇一级不能少于2天。三要规范主席团产生方式。现行的地方组织法虽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由主席团主持会议”。但是,主席团由哪些人员组成,如何产生,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当前,一方面可借鉴全国人代会的做法,主席团由人大代表中的同级党委常委、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各代表团团长,人大代表中的各民主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农、商、学、兵各界的代表人物,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负责人组成,另一方面要规范主席团的产生方式。人大主席团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名,党委审定,名单应一律提交人代会预备会上举手表决通过。四要改进会议开法。变封闭式会议为开放式会议。人代会会议除设立会议旁听席,邀请市民旁听外,还可积极拓展多种渠道,如设立热线电话,开辟群众接待室,开展网上论坛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人代会的会议审议,以便会议广纳民声。同时,还可不断扩展新闻报道内容,不断改变报道方式,不仅发消息,而且发特写、侧记、纪实等,变程序性报道为实质性报道,扩大会议的透明度,便于人民群众关注会议、监督人大工作。五要实行专题审议和试行大会联席发言。安排政府组成部门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旁听大会报告和对相关报告的审议。专题审议的主题可由各工作(专门)委员会在会前调研,视察后提出建议,一般每年选择1-2个专题。大会联席发言的议题要着重体现全局性,带有全面性,一般可由大会组委会确定。听审报告和议题审议时应少讲大话、套话和表扬话,多提批评、建议和意见。安排政府行政负责人、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和政府组成部门旁听会议并参加以有关报告的审议,有利于提高政府、法院、检察院对人大工作的重视,广泛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推动和促进“一府两院”改进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六要实行代表签到、到会情况通报制度。通过实行代表签到、到会情况通报制度,并以代表团为单位检查列席人员到会的情况,豉励支持代表积极审议发言,提出意见建议。此举有利于提高代表和列席人员的参政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执行代表职务,推动代表履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