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十大恩爱夫妻事迹和颁奖词

时间:2019-05-13 15: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县十大恩爱夫妻事迹和颁奖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县十大恩爱夫妻事迹和颁奖词》。

第一篇:某县十大恩爱夫妻事迹和颁奖词

某县十大恩爱夫妻事迹和颁奖词

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更有妻子的一半①

李梅山杨丽欣夫妇简要事迹

李梅山,男,1964年3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文化,1987年7月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现任行唐县公路管理站站长职务。李梅山同志有一个崇尚文明、积极进取、相敬相爱的家庭。妻子杨丽欣是行唐县地税局的一名普通职工,李梅山同志与他的妻子互助互爱,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谱写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动人乐章,成为交通局推荐“恩爱夫妻”的先进典型。李梅山同志所从事的工作是保障全县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施工高峰期更是无暇顾及家庭,照顾家庭的重担就压在妻子杨丽欣身上,但杨丽欣从无怨言,她十分支持、尊重丈夫,认为丈夫的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为神圣的公路事业做保障。因此,每天下班回家她总是忙这忙那,做饭、搞卫生、照顾老人,将家整理得井井有条,将老人照顾得妥妥当当。遇到老人家有病,她也总是自己跑前跑后。2007年的冬天,公公因煤气中毒住进了医院,当时李梅山因公出差,在公公住院治疗的20多天里,杨丽欣每天医院、家庭、单位三处奔忙,而对出差在外的丈夫,她每次在电话里都说家中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工作。正是因为妻子对丈夫的支持,几年来,他连年被评为市局“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被市、县政府授予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市勤政廉政先进个人”和“县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县劳动模范”,并当选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今年又获得“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他总是唱着说:“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更有妻子的一半”每逢他在家都是让妻子休息,他做家务,一但妻子娘家有事,他积极相助,以此来补偿和报答妻子。他们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了家是爱的港湾的真谛。

颁奖词:他是高级工程师,她是普通职工;他在外颠簸,保障全县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她在家忙碌,打理全家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务实敬业,是丈夫飞翔的目标;操持家庭,是妻子无言的姿态。“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李梅山杨丽欣夫妇,他们相敬相爱同样铸就了一枚“恩爱夫妻”的光辉勋章!

三十年不离不弃诠释爱的责任②

刘梅荣刘银瑞简要事迹

刘梅荣,1945年10月29日生,于1966年与西家村刘银瑞结婚,婚后生有二子一女,在丈夫患病三十多年间,她赡养公婆,抚育儿女,对丈夫精心照顾,不离不弃,赢得了全村乡亲的一致称赞。1975小儿子出生不久,刘梅荣发现丈夫精神萎靡、神情抑郁,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自言自语,奇怪言行,并且不能参与正常劳动,经诊治他得了精神分裂症。从此,刘梅荣带着丈夫踏上了治病的漫漫长途。她先后送丈夫到藁城张村精神病医院、新乐精神病医院进行长期住院治疗,经过多次治疗病情稍有了稳定,但并没有象她期望的那样彻底治愈。她只得带着三个孩子一个病人过着艰难的生活。1982年到2004年期间,丈夫先后得过半身不遂和脑血栓,全身瘫痪,吞咽困难,脖子僵硬,失语,几乎是一个植物人。刘梅荣给丈夫喂水喂饭,接屎到尿,翻身擦洗,换洗衣裤被褥,毫无怨言,由于日夜操劳,身体逐渐虚弱,患上了美尔尼氏综合症,经常头晕、恶心,但她从没有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而是用药物维持,以便给予丈夫最体贴的照料。2005年12月底,夫妻俩煤气中毒,丈夫病情较轻,而她病情较重,在医院住院三个月后,病情痊愈。当她回家看到消瘦不堪,生了褥疮的丈夫时,难过的落了泪。她对孩子们说:“不管怎样,借钱也要给你爹治。”经过多方打听,在新乐市骨髓炎医院进行了三个多月的住院治疗,丈夫的褥疮好了。岁月悠悠,年近七旬的刘梅荣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照顾着她瘫痪在床三十年的丈夫,她的身体却越来越瘦弱,腿越来越佝偻,背也越来越驼,而她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形象却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挺拔。

刘梅荣刘银瑞夫妇:三十年,用真爱诠释一段人生;三十年,用无悔表达一世情缘。三十年,从中年到老年,爱不仅仅是山盟海誓,蜜语甜言,爱还是无法想象的意志,重如磐石的责任。丈夫瘫痪了,夫妻之爱还挺立着,身体衰弱了,感情却越来越鲜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③

封强马大朋夫妇简要事迹

封强,上方乡政府职工,妻子马大朋,行唐县实验学校教师。二人于2004年五月一日结婚。多年来,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期间虽然经历了病魔侵扰等波折,但始终保持着浓浓亲情与和谐氛围。封强2003年10月到乡镇工作,为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为了按时高质量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他经常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吃住在村。妻子更能理解丈夫的艰辛和不易,他从没有埋怨过丈夫对家的照顾不周,相反每当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她早已备好了香喷喷的饭菜。2006年,封强因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经过省二院检查为急性白血病,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妻子不知所措,没人的时候,自己偷偷的哭,可是面对病床上的丈夫,她又总是满脸笑容,安慰丈夫,一定能够治好。经多方治疗和无数次的化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为给丈夫治病,她借遍了亲友、同事,只要有治白血病的新药她就想方设法买到给丈夫服用。在此期间因为病情发展,腿部神经麻痹,丈夫一度不能走路,只能依靠双拐,她就每天坚持为丈夫按摩二个多小时。苍天不负有心人。2009年,封强康复出院,那一刻夫妻二人相拥而哭,三年里,只有妻子知道自己走得有多艰辛。给丈夫看病,四处筹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孩子无人照看内疚之情无处诉说。三年里妻子的体重锐减了15公斤,脸上递增了皱纹。现在,封强已再次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世间真情,患难与共,每每夜阑如水的深夜,轻轻翻启记忆的诗笺,这句话就会从心海里逸出,总能轻轻拂人心扉,勾起他们恋爱时甜蜜而温馨的回忆。(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相信今后他们会相互牵着彼此的手,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颁奖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子非鸟,焉知鸟之情,他们——封强、马大朋夫妇是爱情树上的比翼鸟,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丈夫为做好工作而加班加点时,妻子任劳任怨,照顾着家;当丈夫被无情的病魔缠绕时,妻子四处奔波,多方求医。这棵爱情树已经亭亭如盖,这对比翼鸟已经能比翼双飞,让我们祝福他们!

恩爱夫妻相伴一生④

习小沙崔丑妮夫妇简要事迹

苦难中蕴含着坚贞,坎坷中酝酿着深情——63岁的习小沙和妻子崔丑妮用相濡以沫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习小沙,西玉亭村人,两人25岁结为夫妻,婚后相敬如宾,一家人和和睦睦,赢得了众人的好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1997年3月,正在干活的妻子突然不醒人事。经县医院确诊为直肠癌,需要到石家庄市做手术治疗,这个噩耗使习小沙如同跌进冰窖,不知所措的他心中却只有一个信念:“我妻子一定会好的”。在市第四医院住院的三个多月里,习小沙为妻子端饭喂药,一刻也不离开床前,连熬三天四夜也坚决不让儿女换一下,他说一定要坚守在妻子床前,因为他知道,妻子离不开他。经过医院几个月的治疗,她的病情有所好转。出院回家后,一向性情温柔体贴的妻子,变得急躁起来,常常无端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对待她的变化,小沙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默默承受着她的抱怨,只有像哄小孩一样,耐心哄到她高兴为止。2000年妻子又新添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脑萎缩等多种病,此期间妻子多次住院,亲戚朋友劝小沙放弃对妻子的治疗,小沙却不离不弃,坚定自己的信念,他要伴她一辈子。他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着半瘫痪的妻子,喂饭、端屎,接尿,帮妻子做康复训练。在他的细心呵护下,现在妻子一个人扶着拐杖能自行站立行走了。每次不沙外出,妻子总是依杖靠在门口盼望丈夫平安归来。多年的风风雨雨使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的更加有滋有味,谁也离不开谁。村里人都夸习小沙是个有担当的好丈夫。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人的原则,用他的一生谱写了真爱的壮丽篇章。

颁奖词:苦难中蕴含着坚贞,坎坷中酝酿着深情。这一坛爱情老酒,在艰难坎坷中埋藏酝酿得浓郁芬芳!妻子诸病缠身,丈夫只坚持一个信念,而信念,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而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呵护。在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们相濡以沫,谱写着夫妻真爱的壮丽诗篇

七旬老人十二年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妻子⑤

刘俊明刘红云夫妇简要事迹

刘俊明,上方乡井底村人。现年72岁,1968年,他经人介绍和本村一同教过学的姑娘刘红云结为夫妻。携手30年后,1998年12月的一天,刘红云却突患脑出血,成为植物人。住院治疗半年多,医药费花去几万元,刘红云依然眼睛发直,没有吞咽反应。“恐怕没指望了,准备后事吧。”面对医生劝告,刘俊明非常坚定:“我不肯,只要老伴有一口气,即使每天擦屎端尿,我也要陪着她。”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刘俊明独自承担起妻子专职护理员的责任。每天,6点起床,帮老伴解手,“喂”早餐,换洗前一天晚上的尿垫子,出去打奶,8点帮助老伴解手、翻身、用轮椅推老伴出去遛弯,10点喂奶、帮助小便,21点睡觉前,喂奶,帮老伴解手,24点解一次手,第二天3点再解一次……自从老伴成了植物人,刘俊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照顾病人要细心,病人最怕长褥疮。平躺一会儿,侧着躺,三面倒,看哪面皮肤发红,就少躺一会儿。夏天,胯骨部位还要经常用酒精消炎,平均两小时给她翻一次身,十几年来没有长过一个褥疮,没有感冒过一次。”刘俊明很自豪。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刘俊明有时刚做的事情,转身就忘了。怕照顾老伴出差错,他就弄了一个“病历本”,早上吃的什么饭,哪天大便,他都随手记下来。有时,他还推着老伴到院子里晒晒太阳,读读报纸,讲年轻时的往事,老伴偶尔也会皱皱眉或者微微一笑,每当这时,刘俊明都很欣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总觉得她能听懂我说话,能感觉到我在她身边。只要老伴有一口气,俺就照顾她。”有人赋诗一首,送与老刘:“结发夫妻老来伴,恩爱如初情永远,夕阳余晖也温柔,相濡以沫乐天年”。老刘的大儿媳杨爱军说:“我婆婆就是我公公心中唯一的宝。”老刘说:“从领结婚证的那天,我们的命运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是一份责任,一份义务,能让老伴多活一天是我的希望,看护这个宝,我每天都不撒手。”

颁奖词: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责任牵。因为一份责任,他不离不弃;因为一腔深爱,他坚持到底。妻子成了植物人哪都去不了,她依然是他手心里的宝。这是他深情的宣言“只要老伴有一口气,俺就照顾她。”一句朴实的话语,就是夫妻恩爱最深刻的表达。

风雨搀扶二十六年⑥

冯征军杨文斌夫妇简要事迹

冯征军,男,1960年出生,独羊岗乡贾庄村人,1978年参军,在参加张家口802军事演习时,双眼负伤,医治无效,致双目失明,评为一级伤残,于1983年复员,现在家务农。杨文斌25岁那年,长得十分清秀,是贾庄乡供销社的合同工售货员。冯征军在部队复员时,部队委托当地民政为一级伤残军人寻觅陪护人员或配偶,一直没有找到,在供销购物过程中,杨文斌与冯征军相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她发现冯征军双目虽然失明,但硬朗、坚强的军人作风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不顾家人的反对,邻居的劝阻,毅然决然的于1985年嫁给了冯征军。部队首长和当地民政在与杨文斌谈话时,她说:“一生都愿意为他当‘眼睛’”。婚后,没有浪漫的婚姻生活,只有现实的艰难。冯征军家可谓家徒四壁,仅有三间破房屋,除了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小叔子一大家子人吃饭,家境可想而知。冯征军双目失明,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生活上好多事情不能自理,洗洗涮涮,缝缝补补都需要杨文斌亲自操劳。为了使日子好过一些,杨文斌早早的起床忙地里的农活,回家后养猪、养鸡,整天忙里忙外,没有一丝空闲。当小叔子一个个到了成家的年纪,就四处张罗,帮三个小叔子相亲、成家,把冯征军该尽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一直这样坚持了26年。“要做父亲一样坚强的人”,杨文斌一直是这样教导两个孩子的。孩子因为丈夫双目失明产生了自卑,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龄孩子们玩耍,学习成绩总是不高。她就给孩子讲爸爸的事迹,教导孩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她把这一信念深深根植在孩子们的心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杨文斌除了照顾丈夫以外,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年迈的公婆身上,婆婆重病卧床的几年,她每晚只睡两三个钟头的觉,给老人端屎端尿,洗脸,梳头,洗脚,及时翻身,都说久病无孝子,可杨文斌硬是坚持了多年,直到婆婆去世,为冯征军也为自己尽到了孝心。冯征军为了报答妻子,在村里第一个买了彩电和洗衣机。杨文斌与冯征军的爱情历风雨而弥坚,经岁月而弥真,他们向世人诠释了爱情的全没嫌李育新年长,最终俩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贫穷但很幸福。双全为了事业顾不上家里的事,李育新每逢礼拜日回家给他们洗涮、缝补衣服,料理家务,安排一周的伙食等。在课余时间要做针线活,做好十几人的鞋脚针线,老人的冬棉夏单。公公病后,她抽空勤回去,看医生,拿药,洗涮拉尿的衣被。双全的父亲曾感动地说:“双全媳妇真像俺亲闺女。”八年前,张双全已是市司法局长,李育新却突发脑血栓,身瘫语涩,他一下子哭了,他本来是个事业型干部,一边是卧床不起的老伴,一边是放不下手的繁忙工作,他哪样也舍不下。为了便于照顾大姐,他索性在病房里放了一张办公桌,拿来了手头急需的文件,在病房办公了,他想尽量做到两不误。虽然此时已雇了保姆,但他觉得他在床前,更有利于病的恢复,自己放心,大姐欢心,对育新照顾得无微不至,直至出院。脑血栓后遗症的康复,关键是持之以恒的按摩锻炼,他请教了多位康复专家,买了几种康复仪器,给她按摩、泡脚、洗澡。几年来除了外出从没间断过。“让大姐欢心,让大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的心愿,大姐为我们这一家人,无一不殚精竭虑,使之尽善尽美,我当感恩戴德,报答终生,她是我永远的大姐。”双全退休后,好多人找他干点事业,他都拒绝了,他说要专职伺候好老伴。一厅级干部,这样说了,这样做了。大姐妻子也曾感动地说:“双全是我的小老弟,对我就是好,我病后能恢复成这样,全靠他了,医生都说少见,我很满意,我感到很幸福。

颁奖词: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姐弟恋,结婚40多年,他们仍以姐弟相称,他们依然在恋爱,结之以恩,结之以德,恩德结之,何情感不感人?恩德结之,何婚姻不美满?

得夫如此妇复何求1

4张文朝胡小会夫妇简要事迹

胡小会,女,现年35岁,九口子中心教师。1996年师范毕业后,满怀奉献山区教育的热情,放弃留城机会,回到老家九口子乡执教。从教期间,与农业户口家境贫穷的张文朝相识,然而身份地位的差距,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和同事们的议论,但她有自己的择偶目标:只要他心好,有能力,孝敬父母,长相、家庭等都不重要,值得托付终生。2000年,胡小会冲破家庭阻力和社会舆论,没要一份彩礼,在张家外债累累的情况下与张文朝结了婚。当时人们都说,一个漂亮教师嫁给了一个“穷光蛋”,传遍了方圆几十里。婚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但由于小会聪明贤惠,通情达理,在她的操持下,生活过得虽清苦但却和美。丈夫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排行最小,按常理,应最沾父母光,但婆婆在丈夫不到一周岁时就病故,公公边拉扯五个孩子边还债,等他们结婚时,公公已经年迈体衰,家里只剩两间泥房,已经没有任何能力为小儿子张罗了。但小两口没有任何怨言,没钱结婚,就贷款;婚后仅两间泥房,就和公公一家一间。虽和老人分家,但吃的,用的,他们常常给老人做好或一块吃;有了孩子,丈夫为不影响她的工作,就又当爹又当妈一个人抚养;丈夫遇到了车祸,她就骑自行车每天四趟翻山越岭跑近百里山路往家跑,既照顾丈夫又要兼顾教学。尽管如此,夫妻二人互尊互敬,体贴关怀,生活虽然苦了点但他们却觉得虽苦犹甜。近几年小两口共同奋斗,加之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他们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俱全,去年还买了车。生活条件改变了,丈夫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妻子更加思爱,每天都发个短信祝福,出门总是不忘给妻子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回来时不时给妻子买件衣服,买套化妆品。尽管衣服不一定合身,化妆品也不一定适用,但她的心比蜜还甜,因为,那包含着丈夫的一片深情和心意啊!得夫如此,妇复何求!

颁奖词:我全心全意做你的妻子或者丈夫,无论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都将毫无保留地爱你,我将努力理解你,完完全全信任你。我们将成为一个整体,互为彼此的一部分,我们将一起面对人生的一切,去分享我们的梦想,作为平等的忠实伴侣,度过今后的一生。这是西方婚姻的宣誓词,我们没有听到这对夫妇的宣誓,但他们用行动在庄严宣誓。我们看到——幸福的婚姻何其相似,高尚的爱情多么动人!

牛郎织女网络传情1

5董建国郑彦敏夫妇简要事迹

丈夫董建国,现年44岁,桥梁工程师。妻子郑彦敏,现年41岁,独羊岗中学教师。1989年二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相识两年后成婚,郑彦敏从老家保定市清苑县嫁到行唐任教。由于丈夫在外地上班,二人不能长相厮守,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但他们的夫妻情义并没有因时空的阻隔而受到任何影响,相反,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丈夫由于工作特殊,建桥施工期限长至半年不回家了,他们通过QQ,视频聊天,相互问候,互透衷肠,表露思恋,网络传情;有了烦忧事,他们或借助拨打手机,或发送短信,彼此倾诉,相互扶慰,相互激励,寄予希望。网络,使两颗身处两地的人儿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虽遥隔千里,但却感近在咫尺。结婚十余年,夫妻二人就是用这种特别的生活交流方式倾注彼此满腔的情与爱,倾情演绎了一段浪漫而稳固的婚姻!她,一头挂着丈夫,一头投身教学,培育学生,桃李满园;他,用智慧汗水筑路基,架桥梁,让天堑变通途。她,在婆婆十二年前患上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时,默默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既赡养老人,又抚育幼女,尽着一个儿媳、母亲的双重责任。他,在岳父患糖尿病综合症住院治疗而妻子教学繁忙无暇照料时,休假期间主动提出去守护,为老人端屎端尿洗脚洗衣一个月,直至老人病愈出院。在常人看来,他们是一双“劳燕”;而在熟悉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眼里,他们是一对鸳鸯;在同事们眼中,他们是业务骨干;在父母眼里,他们是孝顺的儿媳和女婿。他们用常人难以理解的行动深刻诠释了夫妻恩爱的真谛,用理解和关爱-----这种人世间最美好真挚的情感精心浇灌、培植着这棵永不凋谢的爱情之花!

颁奖词:浓郁的思念,将两颗相爱的心紧紧相连;深深的爱恋,让一份真挚的爱情历久弥坚。在网络的那边是妻子那美丽的容颜,在夜梦的深处是丈夫那温暖的笑脸。他们不是分飞的劳燕,而是比肩的鸳鸯。理解和关爱是肥沃的土壤,上面盛开着董建国、郑艳敏夫妇永不凋谢的爱情之花。

大山深处比翼鸟开荒植树花果香16

郄金玉王先云夫妇简要事迹

丈夫郄金玉,现年60年,党员,原石家庄市外贸仓库经理。妻子王先云,现年59岁,党员,原石家庄环宇电视机厂职工。1997年王先云下岗,一直是厂里先进工作者的她,一片茫然。在丈夫劝说下,回老

家郄库池村买下了村南郁子沟3000亩荒山,开始植树造林。而在市里上班的丈夫,无时不刻惦念着孤身一人在山里开荒的妻子,每到礼拜日,总是在礼拜五晚上就急匆匆带着营养品赶回山上,看到妻子劳累的模样,边安慰边鼓励,背后却为妻子的辛苦而心酸落泪。白天帮她干活,晚上为她揉肩捶背。转眼两年过去了,丈夫想到妻子再这样一人干下去,身子骨会累坏。为照顾支持妻子,征得上级批准后,在2000年申请办理了提前十二年退休。从此,夫妻双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炸山造地,挖沟修池,修路砌石,植树造林,整日忙碌穿梭在大山深处。累了,他们就坐在山石上一边放歇一边谋划;渴了,就喝几口随身携带的行军壶里的山泉水;热了,就互相递给毛巾,擦擦身上的汗水。妻子心疼丈夫劳累,干重活时总是和丈夫轮流干。收工回家了,丈夫亲自下厨,为妻子做上可口的饭菜。到了晚上,二人边看电视,边交换捶背,缓解劳累。就这样,夫妻俩恩恩爱爱,相互携手,风风雨雨,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一干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他们在山上修了1000多米的水泥路,2000多米的管理路,造地2000亩,植树10万多棵,建了住宅、养猪场,修建了一个小水库,架设了输电线,安装了变压器。昔日茅草不长的荒山,经夫妻二人共同治理开发,如今已是青山绿水,花果飘香,引来无数游客。省委、省政府曾以他们为典型在行唐县召开下岗职工到农村开发四荒“城乡共富现场经验交流会”,省市多家媒体多年进行了持续报道,夫妇被授予“造林模范”、“市文明公民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颁奖词:捶肩揉背是他们相互沟通的语言;烧火做饭是他们相互表达的问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修路砌石,植树造林。昔日的携手与共,是今天的花果满园;今天的青山绿水,是夫妻恩爱的天上人间。他们的恩恩爱爱早已植根于故土河山,他们的朝朝暮暮将会幸福永远!

风雨同舟17

——东安香村卢俊杰的事迹材料

丈夫卢俊杰,系行唐县安香乡东安香村民,中国共产党党员,现年73岁。妻子祝荣国与丈夫同村村民,现年75岁。

我们夫妻双方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自由恋爱结的婚。当时妻子祝荣国是村妇联主任,公社化后是管理区妇联主任,预备党员,我在那个年代是石市碱厂一名工人,党积极分子,与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我家成分高那时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连累妻子党员干部一并被开了,我也在1962年也下放回家支援农业。

回家后,我们连住处都没有,到处搬家找房住,妻子从不为难我。又遇到63年水灾,找的房子也塌了,就只有住窝棚了。那时我有一个儿子,岳母也跟我们一起生活,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天的劳动报酬是一毛六分三厘九啊!吃的穿的就可想而知了。那个时期成分高根本获不到照顾,但我们夫妻仍能互敬互爱,不离不弃,风雨同舟。在生产队里同样的家庭情况,我们每年挣得工分最多,跟社员们团结的很好,不偷不盗,一心为公。

我们在结婚后,夫妻心中就存在有这样一个信念:即结婚前都是单方老人,结婚后都有承担双方老人的义务,尽职尽孝。妻子从没因老人戴四类份子帽子而歧视他们,没给老人吵过一次架。岳母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也没嫌弃过,后来岳母下肢瘫痪,我为了让她大小便方便就在炕上挖了一个洞,让她随时方便,做到了及时清理,从不嫌脏。岳母去世后,我按旧的风俗,女婿是不能送上坟的。但我偏要拿上丧棒送到了坟上,转了三圈,以报答岳母的恩情,别人说这种行为是傻小子,就算是傻小子吧!不仅对岳母这样,对光棍一个人的岳伯父也是一样,当他得了中风偏瘫病后,我们给他用醋熏蒸送屎送尿,不忍心让他饿死。73年伯父去世后,我们在乡亲、亲戚的帮助下,再难我们也依然决定处理好老人的后事,没给生产队增加任何负担。

然而我们生活的总是一波三折,在1996年农历三月十五晚上的一场暴风雨雪,给我带来了巨大灾难。我妻子恐怕把丰收的玉米坏掉,上房处理时,不慎从房上摔下来,摔成了高位截瘫,在省三院专家确诊为不治之症了,服侍好些最多能活一年半。当时我妻子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安慰孩子们、亲朋好友们,不要难过,还给大家唱了“母亲”这首歌,以鼓励大家,安慰大家,当时在三院病房里,她这种精神感动了所有病人及家属,她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真是让我们不可思议。看来人的生命并不脆弱,脆弱的是自己的精神。

后来从三院转到了县人民医院进行了保守治疗。在县医院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亲朋好友不断的去探视,她总告诫大家:“你们来看我首先不要难过,不要说闲话,你们给我唱个歌,我就高兴了”。在医师和护士的精心护理及亲朋的热心照料下,渡过了危险期,转回家中护理,孩子们给买了护理自动床,防褥疮床垫。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工作,昼夜的饮食喂饭,洗洗涮涮,擦屎擦尿的事都是我一人干,承担起了高护保姆工作。过去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在服侍老伴五、六年来,开始时确实受不了,一天天迷迷糊糊,真不知道造了哪辈子孽。但是我想起了过去的坎坎坷坷,妻子跟我风里浪里滚打磨练,从没有对我抱怨后悔过一次。现在老伴遇难了,我怎能放下不管呢!这是良心的考验!我首先从精神上鼓励她,告诉她只要你精神保持乐观,面对现实,不后悔,不埋怨,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能延续你有限的生命!在困难中寻找光明,看看孩子们都孝顺,孩子们再困难都不断我们花的。党的政策好,多活几年看看祖国美好的变化。由于妻子没病时与人相处和谐,在她病后三天两头有人看望她,聊聊天,由于她头脑清醒还不断给人做思想工作,创造和谐家庭。有时他不断唱两句革命歌曲,河北电视台进行了两次采访,第一次播出后几千条短信支持,还有打来电话慰问,这次采访,我奏乐妻子唱了一首《南泥湾》。第二次采访由于在春节前,我即刻编了一首歌,歌词是:

(一)合家欢乐庆新年,儿孙们拜年送温暖,老人身体多保重,防病抗病意志坚,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

(二)想想过去看今天,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老人几多坎坷路,儿孙汲取向前看,和谐社会万呀万岁年!两次采访都给了很精美的纪念品。在服侍老伴的几年中,我学了不少技巧和知识,家常便饭都能做。我经常给老伴说,只要你想吃什么,我就给做什么,实在做不上的我买。洗尿垫子时,起初用洗衣粉,后来在实践中发现用84消毒液效果极佳又省钱。现在妻子身上没一点病变。

以上是我与妻子一生中国共产党同走过的点点滴滴。

丈夫:卢俊杰

2011年7月8日

颁奖词:只有相濡以沫的爱,才有亘古不变的情;只有相濡以沫的爱,才有天长地久的福。让我们共同祝福这对老人: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第二篇:2004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CCTV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风驰电掣想到做到——刘翔

【事迹简介】 在田径史上,直道项目的奖牌一向与黄种人无缘,但雅典奥运会是个例外,来自上海的小伙子刘翔以13秒27、13秒26、13秒18的成绩,轻松进入决赛。8月28日奥林匹亚体育场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12秒91,刘翔平世界纪录,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颁奖词】 12秒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2、霞蔚长空警魂不朽——任长霞

【事迹简介】 登封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嵩山腹地,因为有少林寺而闻名国内外。这里每年的流动人口上百万,治安形势极其复杂,任长霞2001年到任时,这里属于全省的案件高发区,而且破案率很低,在全市三十多个职能部门综合测评中,登封市公安局已经很多年被评为倒数第一。上任伊始,任长霞在整顿警察队伍的同时,把改善治安状况,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破口,选在了打击民怨极大的黑势力身上。上任第17天,就打响了围剿王松犯罪团伙的攻坚战。王松涉黑案被公安部列为2001年中国十大涉黑案件之一。就在王松被任长霞拿下的当天,当地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新来的女局长端了王松的逍遥宫!数百名群众结队给公安局送来了横匾和锦旗。

登封市公安局大门的一侧,是专门为老百姓上访而设立的控申接待室。每个星期六,局里的干部都会轮流到这里值班。这个接待室是任长霞上任不到一个月修建的。2001年7月19日,是任长霞实行局长接待制后接待群众的第一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1点,共接待了124名上访群众。任长霞在任三年,亲自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近3500人次;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2784人,摧毁犯罪团伙185个。

【颁奖词】 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3.卧底缉毒刀尖跳舞 ——明正彬

【事迹简介】 缉毒警察明正彬坐在那里,不紧不慢地说着自己的故事,那份从容镇静让人觉得踏实。化身卧底,刀光剑影,血命惊魂,而后把歹徒缉拿归案。经过港台警匪片多年的熏染,人们已经能够背出其中的情节,只是不知道现实中明正彬和他的战友们同样演着“无间道”,而且比电影更加精彩。

39岁的明正彬生于中缅边境的普通农家,从小的志向就是长大了当兵打仗。中学毕业时,父母念及安全坚决不让他报考警校,他是背着父母走了后门才走上警察岗位的。1990年,明正彬从云南省警察学校毕业四年后调入龙陵公安局缉毒队,从此开始了他的缉毒传奇生涯。弹指一挥20年,明正彬只身打入毒贩内部90余次,亲自侦破及指挥侦破案件1000余起,抓获贩毒嫌疑人2000余人,缴获的毒品连3吨的卡车都拉不完,各种毒资及赃物折款达4000多万元。对于被破了财路、毁了前途的境外毒枭而言,明正彬简直是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一个境外毒枭曾花500万元买他的人头,几次下手未果后,又盯上了他的家人。1999年,毒枭出资10万元绑架他的儿子,用以交换被抓获的毒贩,几次绑架失败后,气急败坏的歹徒,用自制汽油炸弹炸了明正彬的家,所幸扑救及时,才未造成恶果,而家里出事的这一天,明正彬还正在外地办案。过了四五天,明正彬回到家,儿子正在床上熟睡。“我一直就坐在床沿,盯着儿子看。特别是等儿子醒过来叫爸爸的时候,心里边更是感觉很愧疚,对不起一家老小。”

有人把缉毒警察比喻为在刀尖上舞蹈的职业,明正彬则认为,“惩恶扬善,还社会一个洁净的天地,是警察的责任。每当看到田坝上劳作的群众,看到村舍小屋飘起的袅袅炊烟,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颁奖词】 刀尖上的舞蹈,之所以能够慑人心魄,是因为那是铁与血的交响。明正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我们才能享受阳光的灿烂。

4、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袁隆平

【事迹简介】 2004年,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位有着古铜色皮肤的科学家,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如今,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一半以上。有人算过一笔帐,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据统计从1976到1987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粮。袁隆平说搞科学研究的,我说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第二一个,搞科研你就不要怕辛苦,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出来的。

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小组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从此人们说袁隆平身价过亿。在荣誉和财富的簇拥下,袁隆平魂牵梦绕的却只有粮食问题。虽然已经74岁,但他依然在忘我的工作。

袁隆平95年又搞成了两系法杂交稻,大概又比三系法增产百分之五到十,但是还是感到不满足,现在正在搞超级稻。超级稻就是超高产优质水稻,袁隆平提出利用杂交优势和野生稻的增产基因,实现超级配套。2004年9月,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5、大山深处孤身支教 ——徐本禹

【事迹简介】 2004年7月11日,一篇题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出现在因特网上的“天涯论坛”上,内容是关于一个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后来几个月间,几十万人点击了它,几千人发跟帖,还惊动了一位省委书记,改变了几百名孩子的命运。那个支教者就是徐本禹。当初奔赴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22岁的徐本禹只为“喜欢教那些孩子”,为此他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

天涯论坛上有人发回帖说:“徐本禹应该改名,叫汝本愚,意思是说,徐本禹你这么做很蠢啊!国家培养一个本科生的成本需要4.5万元,这还不包括学生家庭的投资。回报社会应该有很多方式,可是你徐本禹却选择了性价比最低的方式,完全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而徐本禹说:“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着。”正因为感动,徐本禹去了,正因为徐本禹去了,大方县的为民小学和大石小学变了。徐本禹曾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许多学生眼泪夺眶而出。

在得到很多支持和资助后,徐本禹仍然是那个记着“我娘讲的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的山东农村小伙子。他会哭,会笑,会痛苦,也像许多男生一样为失恋而烦恼。徐本禹说,一根火柴本来只是为了能发出自己的一点亮光,但它点燃了整个天空,可火柴还是那根火柴。【颁奖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6、当代孝子捐肾救母 ——田世国

【事迹简介】 田世国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老娘捐了一个肾嘛。”上海中山医院教授朱同玉,一直从事泌尿外科和肾脏移植工作,已成功完成数百例肾脏移植手术。“子女给父母捐肾,田世国是我见过的惟一一例。”朱教授说。当时,朱教授很担心争相捐肾的田氏兄妹会临时打退堂鼓。

2004年9月30日,身患尿毒症的田世国的母亲,在手术后一分钟顺利排尿。只是她至今也不知道,那个肾来自于她做律师的大儿子。“她是我老娘,我这么大块头给她捐个肾怎么不行?我也咨询了专家,手术对我的健康不会有大的影响。”田世国说,他现在也为人父了,深能体会“父母惟其疾之忧”。

有人问田世国,是不是他母亲有什么特殊之处让他们兄妹3人有如此举动?田世国说:“我们家的母爱和父爱跟中国千万个家庭一样,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轰轰烈烈的大笔狂书。但是这还不够吗?”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非得再另外找原因,就是我姥爷病危时不能大便,我妈洗净了手给他抠出来。”

因为害怕母亲知道真相后心里有负担,田世国兄妹一直瞒着她。“我妈总是替我们着想,生怕老了给儿女添麻烦。得了这个病以后,她知道会花很多钱,就把自己锁在房子里等死。如果知道换的是我的肾,还不知道我妈怎么想呢。”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捐肾救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手术后不久,他就买票回广东工作,因为赶上黄金周,只弄到硬座票。医院知道后,费尽周折给他弄到一张硬卧票。在火车上,列车长认出他后,把他的上铺换成了下铺,“行李乘警也帮着拎了”。还有很多朋友来看他,说今年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回家看看老爹老娘。【颁奖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7、空中停车奇迹迫降 ——梁万俊

【事迹简介】 瘦削,短发,一身军装,梁万俊普通得令人多少有些失望。作为空军某部特级试飞员,梁万俊因为2004年7月1日的一次特别飞行跃入人们的视野。那天下午1时09分,梁万俊驾驶新型战机飞上蓝天。当他做完第一组试验后,突然发“本不该动的功率箱油量在下降”,飞机正在漏油。仅4分钟后,梁万俊就听不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了———飞机失去了动力。此时飞行高度4800米,距机场20公里。梁万俊1982年入伍,已安全飞行1800多个小时,4100多架次,虽经历风险无数,但这次无疑是最困难的。

“我要把飞机带回去”,他选择了迫降。在世界航空史上,没动力的飞机迫降成功的例子极为少见,一旦失败就是机毁人亡。在飞机出现故障整整8分钟后,迫降成功。除爆胎外,飞机其他部件完好无损。

为什么没有跳伞?梁万俊说,当时什么也来不及想,脑子里惟一的念头就是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科研样机。“在我看来,我干的那点事儿其实没啥。我的职业就是飞行,做好了那是应该的。”梁万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他没有“英雄”的感觉,“就像种庄稼的老农,看到野猪来了,要守住庄稼一样”。说起这次入选,梁万俊说:“我哪里能感动中国?其实我应该说的是感谢祖国„„我连儿子都感动不了。” 【颁奖词】 鹰是天空中最娴熟的飞行家,但是他却有比鹰还要优秀的飞行技能。万米高空之上,数险并发之际,他从容镇静,瞬间的选择注定了这次飞行像彩虹一样辉煌。生死8分钟,惊天一落,他创造了奇迹!为你骄傲!中国军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8、花甲老人勇救人质——孙必干

【事迹简介】 孙必干,63岁,原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2004年7月9日,7名中国外交人员和6名武警官兵在伊拉克曼苏尔饭店的一间普通房间里,展开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庆祝中国驻伊使馆正式复馆。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但对孙必干领导的中国复馆小组来说,却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日子。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5月,美军宣布结束对伊拉克为期40多天的大规模军事打击;6月,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驻伊使馆的复馆工作,当时,已退休半年的孙必干,临危授命,接受了这项任务。

【颁奖词】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9、为百姓甘当孺子牛——牛玉儒

【事迹简介】 牛玉儒,内蒙古通辽人,1970年参加工作,从公社党委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到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34年里他就像一部机器一样,风风火火的工作着。

2003年到2004年两年时间里,先后对十几条主干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光04一年就新增加道路面积是200万平米,修建广场20多个。为了招商引资,他几乎马不停蹄,2004年3月20日至24日,牛玉儒五天跑了六个城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行程万余公里。身边的工作人员因此称他为“空中飞人”。如今,呼和浩特的街道宽了,绿地多了,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直接促进了呼和浩特的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GDP增幅达到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5.6%,人们得到了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从城市改造到关注贫困人群,牛玉儒将全部精力扑在了工作上,常常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2004年4月下旬,牛玉儒被送往北京协和医院准备手术,一见到大夫他便要求在五一长假期间把手术做完,还要争取术后3天下地、七天拆线、15天回家工作。然而病情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手术之后他又不得不接受化疗。即使这样,他仍然挂念着工作,治疗期间,他曾3次返回呼和浩特。2004年7月,牛玉儒带病主持了呼市的9届6次全委会,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呼和浩特。

【颁奖词】 名叫牛玉儒,人像孺子牛,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之路,这幸福是他的给养,也是他的方向,风雨人生,利弊得失,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他让精神穿越时代常青,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

10、抗艾英雄温情无限 ——桂希恩

【事迹简介】 2004年6月11日,在湖北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登门看望了武汉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桂希恩教授。一走进这位教授家的客厅,温家宝就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事迹,很感动。我还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表扬了你。这次到湖北出差,专门来看看你。”

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从“中国艾滋病第一村”变成“中国艾滋病关爱第一村”,67岁的桂希恩功不可没。一直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的桂希恩本不会和艾滋病的防控沾上边。1999年,一位来自河南的进修医生告诉他,老家上蔡县文楼村有许多人染了怪病相继死亡,多年养成的职业敏感驱使桂希恩要去实地考察一番。

他抽了11个当地人的血化验,“有10个人的HIV是阳性的”。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桂希恩马上向当地政府反映,并在两个月以后再次来到这个村,又抽取了140多个血样,超过一半的标本呈阳性。

盖子很快被揭开了。不过,桂希恩被当地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且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理由是他给当地抹了黑,影响经济发展。医生的职责使桂希恩不能放弃,调查转入秘密状态。他的行动最终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文楼村也因此成为关爱的中心。2004年2月28日,欧洲银行家马丁?哥顿来到武汉,将2003艾滋病预防的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颁给了桂希恩。

【颁奖词】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让温暖传递,他让爱心汇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生命有博大的爱。

11、绝地反击勇夺金牌——中国女排

【事迹简介】2004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中国女排集体奖。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国女排于无声处,绝地反击,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以3:2力克俄罗斯队,5局比分是28:30、25:

27、25:20、25:22和15:12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一枚奥运金牌。

【颁奖词】 中国女排,曾经沸腾了一代人的热血,也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长达20年的期待。2004年的一天,于无声处,绝地反击。是她们,让最后的希望攀援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开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

第三篇:2014年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分别是: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仁医胡佩兰、不悔的信念方俊明、“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革命老人龚全珍、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村官段爱萍、悬崖边上护梦人格桑德齐、守墓老兵陈俊贵、母爱助子姚厚芝和特别奖“载人航天英雄群”

1、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黄旭华是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

第四篇:2008十大真情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08十大真情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真情,站立成树(2008

真情人物)

2008真情人物颁奖盛典,于 以“真情,站立成树”为主题的12月26日晚在东视剧场举行,由全国观众参与投票、并综合9位推委意见产生的十位“2008真情人物”也于当晚揭晓。

这十位真情人物分别是:1.身患重病, 为烈士寻亲的退休民警余法海;2.照料亲人,勇挑重担的顽强少年马鹏飞;3.赛场内外,两个人的奥运情缘周苏红、汤淼;4.卖炭为生,捐款万元的古稀老人陆松芳;5.感天动地,捐肾救人的汉族姑娘王燕娜;6.不远万里,支教中国西部的美国外教丁大卫;7.不畏恐吓,揭露满报真相的新闻记者孙春龙;8.克服残障,传递声音的盲人团队“1+1声音工作室”;9.危难面前,不离不弃的生死恋人郑广明、贺晨曦;10.强忍剧痛,抢救灾民的钢铁战士严情勇。

1、余法海:为烈士寻亲奏响“集结号”

余法海:为烈士寻亲奏响“集结号”

余法海今年57岁,是湖北省赤壁市公安局的二级警督。1983年全国严打时,他因业绩突出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臣,这是当年湖北省公安系统唯一的最高级别奖励。1989年,他因连续高强度工作患上了肾衰竭,生命垂危。2003年,一家部队医院收治了重病中的余法海,想方设法为他找到了肾源,及时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此后余法海逢人便说,“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生命之光是社会各界无数好心人给点亮的,我活着就要想办法为大家做些事情,否则我会感到内心不安。”

2005年7月,病退后到当地文史委做文史整理工作的余法海,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调查羊楼洞某处山坡上的一个墓群。拖着还未康复的身体,余法海前往离市区数十公里,当时还未通公路的羊楼洞村。四次寻访未果后,余法海终于找到了那片被人遗忘的荒凉墓地。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这里曾驻扎过解放军六十七野战医院。医院组建的3年多时间里,先后收治了30 00多名伤兵。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有些重伤员送到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牺牲了,遗体就埋在村里。后来,野战医院撤离,围护墓地的土堤和竹林逐渐毁坏,这片墓地也渐渐被人遗忘。

余法海统计,墓碑一共有142座。他们来自24个省区118个县市,共涉及21个军35个师87个团,主要是一野、三野、四野在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烈士,还有10多名在南方剿匪牺牲的公安烈士。

据周围村民反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来就没有人前来祭奠扫墓。为了寻找墓碑背后的故事,余法海按碑文记载的地址,给烈士家属一一写信。余法海还按墓碑的排列顺序,逐一列表排号,把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死因,等内容一一造册。可是事情的进展却异常艰难,有40多封信被打上“查无此人”的字样被退回。

五十多年骨肉分离,142个亡灵无人祭奠,这一切让余法海寝食难安。为了给烈士寻找亲人,余法海开始了寻找烈士亲属的漫漫征程。两年多来,老余倾尽家资带病寻访,从没想过放弃。由于有关部门没有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不得已他忍痛卖掉了自家的小平房,临时借住单位同事的房子,甚至还用过孙子的压岁钱。虽然困难重重,余法海仍有不小的收获,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为8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06年底,外出寻访归来的他又病倒了。由于动用了准备做检查化验的钱,盲目服药使他体内抗排异药物浓度过高,他瘫在床上近三个月。2007年夏天,他在寻亲路上因为淋雨住院三天,险些丢了性命。但是他说:人死了荣誉不能死,身体垮了精神不能垮。

2007年春节,余法海已经给二十多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就在这一年,当地政府专门下发了红头文件,成立了一个给烈士寻找亲人的特别工作组。社会各界也纷纷关注此事。

2008年清明节前夕,余法海又为一位名叫唐文英的烈士找到了亲人。唐文英两个弟弟和两个侄子,特地从家乡河南邓州市赶到赤壁市羊楼洞,接英灵“回家”。

如今,在各界的协助下,余法海和特别工作组已为86位烈士找到了亲人。老余还想着,如果将来要能在羊楼洞修个烈士纪念碑的话,这142座低矮的坟茔看上去就不再那么寒酸了,那142个英年早逝的生命,也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归宿。他说:“有个碑才能有个纪念,我的希望就是悲壮而不荒凉,英勇而不寒心。”

【颁奖词】余法海就像一株为烈士遮风避雨的大柏树,他不顾身体病痛,遍访二十余省市,为死难的烈士寻找亲人,表达了一个共和国公民对英雄的敬重,只有不忘记英雄的民族才会产生英雄。余法海也因为他对英雄的敬重,而得到人们的敬重。

2、马鹏飞:挑起生活重担的好少年

马鹏飞:挑起生活重担的好少年

马鹏飞今年13岁,刚从沈阳市柳条湖小学毕业。早在小鹏飞几个月大时,妈妈便弃他而去,接着父亲也离开了这个家,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亲人,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地生活着。

小鹏飞5岁那年,奶奶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小鹏飞日夜守在奶奶身边,不停地劝着绝望难过的奶奶:“ 不要怕,今后我就是你生活中的眼睛,给你领路。”边说边用小小的手轻轻地擦着奶奶眼角的泪水。在医院里,他每天给奶奶打水、喂药、喂水、喂饭,睡觉前给奶奶洗脚。晚上不管多困,他都坚持起来陪奶奶上厕所。

不久,奶奶又得了颈椎病、心脏病、末稍神经坏死等病症。为了治病,奶奶卖掉了仅有的住房,与小鹏飞在外面租房住。尽管日子十分艰难,但小鹏飞从没有在奶奶面前叫过苦,他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照顾奶奶生活的重担。7岁那年,奶奶大小便失禁,小鹏飞为奶奶脱下脏衣裤,一点一点地用温水擦干净奶奶的身子,又为奶奶擦上爽身粉,换上干净的衣服。擦洗身子后,小鹏飞又将奶奶换下的衣服慢慢地洗净。9岁那年,奶奶的糖尿病加重了,每天早晚都得到社区门诊所扎一针胰岛素来缓解病情。这年的大年三十,当其他人正沉浸于节日的欢乐时,小鹏飞却领着奶奶走了一家又一家医院。春节期间社区门诊放假整整六天,小鹏飞心里清楚,奶奶不能离开胰岛素,现在唯一能给奶奶注射胰岛素的只有自己了。可真的要给奶奶扎针时,9岁的小鹏飞觉得这针比扎在自己的身上还要疼。胰岛素一点点注入到了奶奶体内,病情得到了控制。扎完针,坚强乐观的小鹏飞第一次抱着奶奶放声大哭了起来。

无论春夏秋冬,小鹏飞总是在每天早晨五点准时起床,帮奶奶准备早饭、午饭,再给奶奶打针、服侍奶奶吃药,收拾好碗筷后才去上学。中午放学后再跑回家,给奶奶热饭。晚上放学,他总是早早地回家陪奶奶。由于奶奶患有糖尿病,马鹏飞必须精心安排奶奶的饭菜,主食总是粗、细粮搭配,渐渐地成了奶奶的配膳小厨师。

现在的马鹏飞早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月领到奶奶微薄的退休金后,他首先要做的,便是去药房买来这个月奶奶治病的各种药,接着再去交水、电、煤、电话等费用,最后除去必须购买的生活用品后,余钱就是这个月的生活费了。虽然每月生活费很少,但在马鹏飞的精打细算下,基本能保证祖孙俩生活安稳。每当过年过节,奶奶生日,小鹏飞还会省下钱来给奶奶做点好吃的。去年,他从电视里学会了红烧鲤鱼的做法。吃饭时,他将大块鱼夹在小碗里,弄得碎碎的,一点点挑出里面的刺,喂给奶奶。奶奶让他吃鱼,他却只吃里面的姜、葱和碎鱼末,用鱼汁儿拌饭,把剩下的大块鱼留给奶奶下顿吃。他说:“奶奶,我吃肉的日子在后头呢。我要挣钱让奶奶天天吃肉,吃个够!”

马鹏飞上学读书比同龄人更勤奋。因为家庭贫困,他很少给自己买课外书。为了能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料理完家务后,他常常带着奶奶去书店看书。每次去书店,他都要给奶奶带上水,药、凳子。到书店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先给奶奶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然后每隔半个小时过来看一看奶奶。在日记里,他写到: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以最优异的成绩,考上最理想的大学,治好奶奶的病,让奶奶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同时尽全力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帮助他的热心人!

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马鹏飞多次获得沈阳市“优秀学生”称号,今年更被评为沈阳市“感动校园好少年”。

【颁奖词】马鹏飞就像一株经历风雨依然茁壮成长的小白杨,他缺少滋养但却顽强成长,他肩膀柔弱却勇敢担当,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亲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坚强。

3、周苏红、汤淼:两个人的奥运情缘

周苏红、汤淼:两个人的奥运情缘

2006年,中国排坛的“金童玉女”——28岁的女排队长周苏红和25岁的男排主力汤淼领取了结婚证书。在国家队,周苏红和汤淼都打主力接应二传位置,同样身披7号战袍,拥有超高的人气。汤淼说,排球对他而言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有苦涩更有甜蜜。

2002年汤淼入选国家队,第一次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见到了大自己3岁的周苏红。出于训练需要,周苏红和汤淼经常在场边观摩对方的训练和比赛,俩人都被对方在球场上的出色表现深深打动。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因为那时,中国女排正在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海队主力汤淼则要辗转于各个赛区打联赛,两人只有利用国家队集训的机会,在北京多见上几面。集训结束后,俩人又各自开始了南征北战。尽管每年见面的时间加起来都不超过1个月,周苏红每晚总是能够准时收到汤淼发来的问候短信。

因为训练任务重,两人没有时间筹办婚礼,他们相约要一同参加北京奥运会,计划用一枚奥运金牌来庆贺自己人生最甜蜜的时刻。然而,就在备战奥运最紧张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6月13日,汤淼随俱乐部球队前往俄罗斯参加友谊赛,却在训练中意外摔碎颈椎。剧烈的疼痛让汤淼一度处于昏迷状态。醒来后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国。汤淼说,我要回去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想见她,我想要死也要见她最后一面。

见到妻子周苏红时,汤淼已经不能言语,就连自主呼吸也很困难。但是周苏红没有哭,总是以微笑面对丈夫,她的坚强和乐观给了汤淼很大的勇气。渐渐地汤淼恢复了自主呼吸,保持清醒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汤淼意外受伤后,周苏红在博客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们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是当灾难发生 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是我一直喜欢的一首歌,也是我一直信奉的一个信念,所以我相信这次也是一样!锤锤(汤淼小名)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时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周苏红决定要以运动员特有的方式,鼓励汤淼顽强地活下去。为了实现两个人的奥运梦,周苏红在汤淼病情稍微稳定后就回到国家队参加训练,即使汤淼转到北京进行康复训练后,两人见面的机会依然少得可怜,但思念的背后却酝酿着甜蜜。

2008年8月23日,奥运会女排季军争夺战正式打响。这也是队长周苏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最后一场比赛。最终,女排姑娘以3比1战胜了古巴队,夺得了北京奥运会的铜牌,在人们欢呼的时刻,汤淼却默默流下了眼泪。

周苏红说,这届奥运会的这块铜牌,中国女排赢得并不轻松,虽然汤淼不能到现场观战,但自己在场上的每一秒钟都能感受到丈夫默默地支持。更让周苏红高兴的是,从卧床不起到每天坚持坐着看奥运,汤淼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治疗过程虽然很艰巨,但是她和汤淼都没有放弃。

现在汤淼在北京就医已有一年的光景。奥运结束后,周苏红终于不用再为训练和比赛牵挂,她搬进了病房,一心一意照顾丈夫汤淼。按她的话说,就是24小时陪护。汤淼说,自己欠妻子很多,唯一的回报就是加紧康复训练,逐步恢复生活自理的能力。虽然他清楚奇迹不会马上到来,但他愿意用一生去等待。【颁奖词】周苏红、汤淼就像两株并肩而立的玉兰树,他们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相互扶持,坚毅顽强。奥运赛场上,他们绝不言败;人生旅途上,他们也永不服输。他们用自己的脚步,诠释着体育人的拼搏精神。让我们再次对周苏红、汤淼表示祝福。

4、陆松芳:为灾区专款万元的“卖炭翁”

陆松芳:为灾区捐款万元的“卖炭翁”

浙江德清新市古镇的陆松芳,今年已经78岁了。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拉着八百多斤的运煤车走街串巷叫卖,每卖光一车煤,他大概能赚到16块钱。但这位贫穷的老人,却在汶川地震后,一下捐出了一万一千元。这些钱,他要不吃不喝两年,卖掉五十多万斤的煤才能赚到。

陆松芳是新市厚皋村人,育有一子一女。老人从小丧父,母亲艰难地抚养着两个儿子,如果没有周围邻居的帮忙,他也许活不到今天。所以母亲常跟他说,以后长大了,要报答大家。他也常对自己的子女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要记着人们的大恩。

陆松芳从58岁起就在德清租房独立生活,每月房租30元。那是一间只有五平方的小木屋,没有电视、电话和其他家电,只有床和一张说不清颜色的小矮桌,条件十分简陋。儿子让他搬回厚皋村住,但他一直没同意,他说,住在这里出门拉煤饼方便。不管严寒酷暑,他送煤的车从不停,他的腰也因长年劳累而佝偻。陆松芳的老伴多年前就过世了,两个儿子住在新市镇附近的厚皋村,都是当地一家造纸厂的工人。儿子反复劝他回家享享清福,家里房间也给父亲空着,但他却坚持自食其力。

送煤饼的活又脏又累,每百斤送到对方那里按照路程远近收费2至3元。人力拉车速度慢,老人年事已高,电动车几分钟能开到的地方,他差不多要半个小时。一车煤饼八百多斤,一天下来要送上两至三趟,每天只有30多元的收入。虽然收入微薄,老人却把省吃俭用的钱,几乎都用来帮助别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间断。建造新市大桥时,老人捐助了600元;几年前,镇边的凉亭拆了没造好,他出资一万,说这是大家避雨的凉亭,一定要造好。包工头被感动,说让我出一千元,也尽点心意,老人就拿出了九千。今年2月的冰雪灾害,老人不仅自己带头上街扫雪,还自掏腰包买了五十把铁锹,发动其他居民一起扫雪,因此还被当地电视台授予“风雪中的感动·百姓风尚奖”。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陆松芳在路边店里看到了电视报道。陆松芳的心被揪起来了,“我们从小自己苦死了,讨饭,现在救灾,我们应该支持。”5月14日早上,陆松芳来到了新市南昌社区办事处,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三本共一万元的存折,表示要捐献给四川汶川受灾群众。社区领导了解他的情况,不肯收他的钱,让他捐一千就好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钱来之不易,社区的人打电话给他儿子,想让儿子劝劝他,但是他却非常坚决。得知社区只受理现金捐款,陆松芳来到银行,排队将万元存折换成了现金,然后返回南昌社区,将钱送到了社区工作人员手里。

当地一个企业家看到了陆松芳为灾区捐款的事,深受感动,想把陆松芳聘为名誉职工,每月发放1000元的工资。陆松芳却拒绝了,他说“要吃饭还有儿子会养我,不需要那么多的,我自己够用就行了,要你们那么多钱干吗用。”

老人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求,每天虽然很累,但他很快乐。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陆松芳说,人应该有良心,这样活得才踏实。

【颁奖词】陆松芳就像一株历经沧桑的老槐树,他遍布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它普普通通,貌不惊人,但正是有了这一株株滋养大地、不求回报的槐树,才撑起了一片片茂密的森林。

5、王燕娜:为维族兄弟无偿捐肾

王燕娜:为维族兄弟无偿捐肾

2007年9月的一天,23岁的汉族姑娘王燕娜在报上得知17岁的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身患尿毒症,急需肾脏移植挽救生命。经医院检查,毛兰江父亲血型不符,母亲患有慢性肾炎,其他家属也因种种原因不符合捐献条件,毛兰江只好依靠每周四次的透析勉强维持生命,昂贵的医药费很快花光了这个家庭30万元的积蓄。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父母卖掉了房子。得知毛兰江的不幸遭遇,王燕娜忍不住为这名维族少年的生命担忧,她觉得应该为毛兰江做些什么。

第一次去医院看望毛兰江时,王燕娜就想过要捐肾。但当时谁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全家人都帮不上忙,素不相识的汉族姑娘就更别提了。但王燕娜没有放弃,她老往医院跑,积极要求医院为她做配型检查。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个汉族姑娘和维族小伙的16项配型居然全都吻合。医生说这种几率在医学上只有十万分之一,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非亲属的维、汉人士之间做活体肾移植对医院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然而更大的挑战却来自于医学伦理学和对器官移植条例的解读和探讨。虽然配型成功,但王燕娜的捐肾请求还是被医学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会议拒绝了。伦理委员会认为王燕娜太年轻,还没有结婚,捐肾的想法可能出于一时冲动,专家告知必须有亲属签字,希望王燕娜再回家仔细考虑。为捐肾所做的一切,王燕娜一开始都瞒着父母。此时不得已的她只好告诉了父亲。

王燕娜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母亲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天天药不离口。两个弟弟一个大学刚毕业,一个还在读大专。王燕娜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如今一家五口和几位亲戚都住在位于乌鲁木齐的一幢四层老旧民房的二层。做肾移植手术的事,王燕娜始终对母亲守口如瓶。看到女儿决心已定,父亲不再阻止,只是对她说:“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陪着你往前走!”

此时的毛兰江已经被尿毒症折磨得脸上没了血色,两条腿变得很细很细,由于饱受重病折磨,毛兰江常常心事重重。“谁见了他都会想方设法挽留他的生命的。”王燕娜铁了心,“只要配型成功,我捐定了。”王燕娜的无私和勇敢和坚持打动了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成员,他们最终同意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跨民族、非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

2008年3月27日上午,王燕娜和毛兰江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手术,医护人员成功地完成两人的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室外,两位父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难料的命运和无私的大爱把这两家人连在了一起。毛兰江母亲激动得泣不成声。她紧紧握着仍在昏迷中的王燕娜的手说:“娜娜,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毛兰江。你就是我的女儿!我的汉族女儿!”王燕娜的母亲徐新花直到手术成功以后,才从乌鲁木齐电视台的报道中得知女儿捐肾一事,她说:“哪个妈妈不疼自己的女儿,我也不想她受苦。可是既然捐了,我就要好好照顾她,让她早日康复。”

如今,毛兰江已脱离手术危险,开始在病床上温习功课;王燕娜手术后恢复得很快,已于4月7日就出院回家,现已被新疆大学法学院破格录取。面对大家的赞誉,王艳娜说:“捐肾什么也不图,就是看到毛兰江有困难,想帮帮他。”8月初以王燕娜为原型的独幕剧《姐弟情深》在乌鲁木齐市公演。人们希望,舞台能够重现汉族女青年王燕娜的事迹,让各族人民铭记那感人的一幕。【颁奖词】王燕娜就像一株婀娜多姿的“沙漠公主”红柳,它遍布新疆的戈壁荒漠、不仅为人们遮挡风沙,它还以其秀丽的绿叶、艳丽的红花、柔韧不折的枝条、迎风起舞的婆娑姿态,带给人美的享受。

6、丁大卫:支教中国西部的美国人

丁大卫:支教中国西部的美国人

今年是美国人丁大卫来到中国的第十三个年头,也是他在西部教书的第十个年头了。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丁大卫说,我很喜欢这里,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很快乐。

1994年,年轻的丁大卫来到中国,在广东珠海恩溢私立小学担任英语教师。一年后,丁大卫萌生了到西部去看一看的想法。他选择了甘肃兰州,前往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当时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老实的大卫跑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很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不同意,大卫一再坚持,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2000年,央视《实话实说》对丁大卫进行了专访。崔永元问他,“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说到这里,大卫拿出了自己的所有家当: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一本相册;一副用相框镶好的家人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一件军装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还有一面随身带着的五星红旗。大卫说,每当他看到中国国旗,他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当年的节目播出后感动了许多人。一晃眼,8年又过去了,丁大卫仍然坚守在中国西部。现在的丁大卫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教育局一教研室任教育顾问。原本只会说普通话的大卫,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东乡人民的接触,已经能非常熟练地运用东乡族语言。最近几年,在大卫的努力下,东乡语和普通话双语字典

也已出版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东乡县孩子都能说普通话。除此之外,他还在县里的“无校村”筹款建起11所学校,东乡县很多地方不通水电,丁大卫把上节目后收到的所有善款都捐献了出来,修建了若干图书室、体育馆,办起了学校。他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和当地教师一起过教师节。尽管已是教研室的教育顾问了,可是他却从没有放下执教的念头,依旧投身于教育的第一线。他站上讲台,珍惜为孩子们上课的每一分钟。假期,丁大卫组织当地教师,牵头和北京师范大学结成培训合作伙伴,使每一位东乡县教育工作者都有走出去接受培训的机会。大卫说只有教师们获得提高,学生们才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有人告诉大卫,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可以不顾一切地做一些事情,而快要到40岁的人应该现实一些,过条件好的生活。大卫却说,如果每个人都向往享受富裕的生活,而没有人愿意付出,那么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难以过上优越的生活。生活都必须是有意义的,而他现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一种自我的满足。自己从没有想过要离开。即使自己以后有了孩子,看着孩子在东乡长大,他也会很高兴。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像东乡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颁奖词】丁大卫就像一株挺立在西部沙漠上的胡杨树,它生命顽强、执着,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茁壮成长,用不屈不挠的身躯给人们带去绿色和希望。

7、孙春龙:揭露娄烦瞒报事件真相

孙春龙:揭露娄烦瞒报事件真相

2008年9月15日,一封《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出现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博客上,由此引爆了网络。尽管这封举报信随后被

网站删除了,但还是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国务院迅速组成调查组彻查娄烦“8· 1”事故。

8月1日,山西省娄烦寺沟村尖山铁矿发生山体滑坡事故,当地媒体报道称,有11人被埋,事故随后被当地认定为自然灾害所致。这篇报道却引起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怀疑,他当即赶赴山西娄烦调查,并在死者家属居住的宾馆里核实出41名死者的名单。

8月底,《瞭望东方周刊》刊出孙春龙和特约记者王晓的报道《娄烦:被拖延的真相》,指出娄烦事故中存在瞒报谎报行为。在《瞭望东方周刊》刊出孙春龙的报道后,9月1日,包括网易、腾讯及凤凰网等部分主流网站转载了这篇报道,并且将原文标题改为“山西山体滑坡至少41人死亡只报11人”。但是这些网页随即都被删除了。

稿子的如此遭遇,让孙春龙这样一个就职于新华社所属刊物的记者也颇感无奈,“地方政府肯定公关了,以前我们的稿子也会被一些网站删除”。然而,死者家属对记者的不信任眼神触动了孙春龙,“出于一种记者的职业良知和责任,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个做出来”。

9月14日,他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了《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尽管孙春龙9月17日在博客里回复网友时说,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很圆滑:能改变的就改变,不能改变的就适应,不能适应的就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但是在17日早上,他还是委托合作者王晓从石家庄将博客里的举报信快递到山西省政府,收件人是王君省长。

然而,到了9月19日,孙春龙自己博客里的举报信也被删除了。但是,这封举报信并没有因为部分网站的删除而淹没,而是继续在网上传播,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呈报给了中央领导。正是在9月17日,温家宝总理和国务委员马凯在 “有博客刊登举报信反映8月1日山西娄烦县山体滑坡事故瞒报死亡人数”上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进行核查。9月 18日,国务院派出事故调查指导组,赴山西指导调查,孙春龙被邀请同往。

接下来的一周里,两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9月21日新华社报道称,山西省娄烦县山体滑坡事故调查组在娄烦召开会议做出严厉表态。当天,《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省政府娄烦县“8·1”山体滑坡事故调查组关于设置举报电话和举报箱的公告,开始进一步核实遇难失踪人数。

10月6日,国务院组成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任组长的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在调查组成立会议上表示,经初步判断,这次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而是否瞒报成了重要调查内容。会议充分肯定了孙春龙那篇报道和举报信,至此,外界才得知,一起最初被当地定性为自然灾害的事故,原来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孙春龙坦言,在这期间,他和《瞭望东方周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回想起死难者家属的眼神,孙春龙说,“只有这一次,我没有放弃”。

【颁奖词】孙春龙就像一株香樟树,它外表粗糙,但内心坚硬,它的体内储存着天然的防腐剂,令蛀虫们望而生畏。

8、“1+1声音工作室”:用声音开启世界

1+1声音工作室:用声音开启世界

2008年9月11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男子盲人门球预赛的赛场边出现了一位特殊的盲人记者,他就是北京 “1+1声音工作室”的记者杨青风,中国为数不多的残障记者之一。

2006年,25岁的青风在北京联合大学学习针灸推拿。他的双眼只能感知太阳的光源,除此以外,什么都看不见。想到将来,他时常感到灰心失望。就在此时,青风结识了高山。高山于1999年考上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因为眼球震颤,高山看到的东西几乎在大幅度地晃动。

俩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决定一起为盲人群体做点事。对盲人而言,听觉是他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工具。许多盲人都是电台迷,从小就喜欢广播的青风也梦想着做一档广播节目。

2006年3月,在一家项目基金的支持下,高山和青风筹建了一个视障人声音工作室,取名为“1+1”,希望为残障人士传递信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针对盲人的特点,节目不但在内容上同针对健全人的节目有所区别,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健全人眼里很平常的问题,在盲人的生活中,却可能是无法回避的困

难。做饭时怎么放刀,手才不容易被划到?怎么样分辨钱的面值?盲人按摩店应该怎么装修„„这些都成为了节目探讨交流的问题。

“1+1”工作室经常需进行街头采访的工作,然而因为视力障碍,工作室里的每个成员都有过被拒绝的经历。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些被拒绝的经验不但有利于节目品质的提高,更能帮助视障人走出心理阴影。节目开播半年后,“1+1”组织一次了广播节目训练营,鼓励更多年轻的视障人走上大街采访。慢慢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进来,每个人都在尽力融入健全人的社会。不断的尝试,给了他们越来越多的自信。

2006年4月,包头的一家电台作为首个与“1+1”声音工作室合作的电台,每周提供他们7分钟的播出时间。没想到,节目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几个月后,节目播出时间即被延长到了20分钟。如今,全国与“1+1”工作室合作的电台已经有50多家。除了正常的录播节目,他们还被邀请做一些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上海特奥会、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等重大活动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制作每档节目,工作室成员每天需要从网络获取大量信息。“我们在电脑上安装了语音软件,还有专门按照盲文设计的输入软件。这些工具帮助我们能和视力健全人一样上网查资料。现在也出现了盲人手机,就是在手机上安装语音提示软件和盲文输入法。不仅可以打电话,收短信,还能发短信。”青风不但会熟练地发送短信,他和他工作室成员的名片上都有手机号码和MSN,并且建立了QQ群,方便传递资源和收发文件。

1+1工作室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基金会的项目支持和合作电台拨给的少许制作经费。其成员月收入才1000多元,还不如盲人按摩的收入高。虽然经济拮据,但是对他们来说,帮助残障人士实现自我梦想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我穿梭于喧嚣的城市,虽然看不见脚下的路,但是我依然自信地前行,周围有无数的眼睛在帮我带路”,高山说,健全人士和残障人士加在一起,才是整个社会,这就是“1+1”的含义。他们,虽然看不见光明,却能用声音开启世界,让梦想照进现实。

【颁奖词】1+1声音工作室就像一片火红的枫树林。他们开朗热情,自强自信。他们用声音点亮视障人的世界,他们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用创造性地工作叩开了残障人梦想的大门。

9、郑广明、贺晨曦:地震中的“生死恋”

郑广明、贺晨曦:地震中的“生死恋”

5·12汶川地震中,很多关注地震报道的观众都对一个瞬间印象深刻:一个瘦弱的小伙子随着担架飞奔,脱下自己的短袖衬衣盖在被救女孩身上。医生给女孩输液时,光着膀子的男孩还不停地对女孩调侃:“现在有两种饮料给你输,一种是可乐,一种是营养快线,你选择哪个呢?”这句逗乐的话让人们在感动之余,记住了在废墟下坚持了104个小时的勇敢女孩贺晨曦,也认识了她的恋人郑广明。

郑广明今年22岁,在成都做服装销售。女友贺晨曦26岁,在北川县农业发展银行任出纳员。5·12特大地震发生前,郑广明正好从成都来北川看望女友。当天下午2点多钟,贺晨曦如常前往营业厅上班,郑广明则在女友宿舍上网。两人分开才不到10分钟,这时,灾难发生了。郑广明感觉房屋摇晃得特别厉害,面前的电脑、桌椅、墙壁就像在波涛中一样,抬头向外望去,郑广明发现整栋房屋已倒塌了一半,不远处的银行瞬间成了废墟。

当时郑广明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电话联络女友,但是没有信号。郑广明开始沿着废墟,寻找女友,一边呼喊她的名字。来来回回找了三遍,都没找到。

听晨曦的同事说没有看到她进办公室,郑广明便把寻找的重点转向人群聚集的地方,他跟随人流出了北川,来到绵阳,打听到了晨曦父母住的地方,出现在从未谋面的女友家人面前。可是,晨曦并没有回家。

绵阳没找到,他马上想到晨曦很有可能还在废墟里,又迅速往北川县城赶。那时北川已经封锁,余震不断。为难之际,听说北川农业银行组织了救援队,郑广明立刻跟着救援队的车回到北川。一进北川就听说县农业发展银行的大楼有生还者。郑广明冲着废墟大声地喊着晨曦的名字。5月16日凌晨4点,废墟下传来女友的声音,郑广明惊喜万分。

原来,在地震发生后,贺晨曦当即昏死过去。醒来时,已经是震后的第四天,她发现顶在自己的背上和腰上的两位原本活着的同事已没有了声息。就在这时,贺晨曦听到了郑广明的呼喊声,没有想到男友能赶来救自己,晨曦也大声地回喊。

但是,银行营业大厅里的水泥、防盗门堵得非常结实,救援人员在两米多高的位置向下作业,难度非常大。救援过程中,郑广明担心女友睡着,不停地陪她聊天,聊得救后他们去哪玩,回忆以前开心的事情,鼓励她,还谈到了结婚。从凌晨到晚上10点08分,历经18个小时,晨曦终于被救援者成功救出,郑广明也寸步不离地陪伴了18个小时。事后,郑广明腼腆地澄清,媒体报道的“守了两天”是夸张了。

郑广明的老家在山东,在成都工作的他,地震后就辞职了,为的是专心照顾女友。贺晨曦可能要休养半年时间,郑广明准备一直陪她,等晨曦可以走路的时候,带她回山东休养。

晨曦是郑广明的初恋。目睹女友经历了这样一场噩梦,郑广明很心疼。他们相恋两年,感情很好。郑广明想好了,只要女友能活着出来,就算四肢全都被截掉,也不会嫌弃她。因为比贺晨曦小四岁,两人恋爱的事情,晨曦家人并不知道。郑广明本想创业出来后再去见她的父母。然而自从郑广明在地震中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贺晨曦的父母家人就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小伙子了。贺晨曦的父母说,“他们什么时候愿意结婚就什么时候结婚,我们会祝福他们。” 【颁奖词】郑广明、贺晨曦就像一株两叶互生的合欢树,相亲相爱的他们,在大灾面前同命运,共患难。他们用不离不弃的真情故事告诉我们:爱,可以战胜灾难;爱,可以抚平创伤;爱,可以穿越生死;爱,可以创造奇迹!

10、严情勇:抗震救灾钢铁战士

严情勇:抗震救灾钢铁战士

5月19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当二军大医疗队护士长杨亚娟轻轻掀开严情勇粘满泥沙的迷彩服,腰间一道深深的血痕映入眼帘。这是一道用武装带勒了3天3夜的血痕。看着这个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小的坚强战士,杨亚娟的泪水夺眶而出。

严情勇今年18岁,贵州省赫章县人,是成都军区驻滇某装甲团的修理连战士。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所在部队火速从云南赶往四川灾区。5月15日凌晨,严情勇随部队到达安县高川镇救援。剧烈的地震严重毁坏了道路,上万断粮缺水的群众被困山上。救灾指挥部命令部队火速打开一条“生命通道”。从高川镇的山脚,攀登到群众被困的山顶,道路崎岖,山体多处塌方,单程就需七八个小时。为了尽快抢运重伤员,官兵们采用接力的方法,逐站向上传递药品和食物,再向下传递伤病员。严情勇所在的那段山路,向上攀登需要两个多小时,背着伤员下山得3个小时。他和战友们24个小时连轴战斗,几乎没有休息,全靠少量干粮充饥。

16日晚23时许,严情勇突感腹痛,但急于救灾,没当回事,继续和战友们运送食品和伤员。一直坚持到17日下午,当他背着约50公斤的干粮上山攀登时,阵痛加剧,像是有什么东西卡住了肠子,针扎般地疼痛。为了不耽误接力的时间,他只是紧了紧腰带,再用武装带死死的扎住痛处,继续往返在“生命通道”上。

19日凌晨6时,已经在“生命通道”上往返了近20趟的严情勇,正背着一名老奶奶蹒跚着向山下行进。一阵巨痛突然袭来,眼前顿时天旋地转,忍着刺骨般的疼痛,他不顾豆大的汗珠往下滴,拼命睁大眼睛,使尽最后一点力气,用手撑住地面,将老人稳稳地放在地上,捂着肚子晕了过去。

闻讯赶来的团长立即组织官兵将严情勇送到了第二军医大学设在安县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中心”。19日9时30 分,成功地为严情勇实施了手术的长征医院普外科陈学云教授等医生走出手术帐篷,眼角泛着泪光向守候在外的部队领导讲述:因为突发嵌顿性腹股沟疝引发肠移位、穿孔,加之发病后继续长时间、高强度负重运动,导致腹内压力不断升高,严情勇送到救护中心时,肠穿孔引发的充血水肿,囊内积液已超200毫升,如果不及时手术,这一段小肠就会坏死,进而危及生命!陈教授说:“就我从医30多年的经历,真的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就可以忍受3天3夜!”

手术治疗过后,尽管严情勇的肠子已复位,可是由于病情拖延太久,大网膜已部分坏死,医生只能对其进行了切除治疗和高位结扎。看着严情勇10个磨

烂了的脚趾和背脊上严重的压痕,还有那为了止痛,用武装带紧紧勒住腰部造成的紫痕,现场的医护人员都流下了热泪。“一个18岁的战士,竟然能忍住巨疼,坚持投入营救数十小时,这是我们不能想象的!”第二军医大学的医护人员们郑重地向这个“80后”的士兵敬了一个军礼!

护士长杨亚娟说,肠穿孔这种突发疾病最忌讳的就是在发病时吃东西、喝水。严情勇发病的这3天,几乎没有进食。虽然他的背囊里装着水和食品,但他几乎全送给了受灾群众。这为抢救他的生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正是严情勇的坚强意志和军人使命救了他。

抗震救灾后,严情勇荣立一等功;2008年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称号;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号召全军官兵向“钢铁战士”严情勇学习。

【颁奖词】严情勇就像一株俊俏挺拔的水杉树,他有摧不垮的钢铁般的意志,为了父老乡亲,他可以超越生命的极限。做一名军人,他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作为一名子弟兵,他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过生命。

特别奖:生命铸就,不朽师魂 谭千秋,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 严

蓉,汶川县映秀镇小学语文老师; 张米亚,汶川县映秀镇小学老师; 张辉兵,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教师; 汤

鸿,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

苟晓超,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教师; 向 倩,什邡市前底镇龙居小学英语教师; 瞿明容,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 杜正祥,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代课教师;

吴忠洪,崇州市怀远中学英语教师。

【颁奖词】“地震灾区十教师”就像一片静静矗立的白桦林,他们曾用伟岸的身躯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曾用枝繁叶茂书写生命的意义。如今,他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用曾经带给人们的震撼,时时唤醒人们的记忆。

第五篇:2015十大四川好人事迹及颁奖词

四川好人——首届(2014)感动四川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四川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四川好人——首届感动四川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他们是:“特殊母子”蒲学芳 王冬、“金顶蜘蛛人”彭文才、“背篼法官”郭兴利、“大山里的妇产科医生”马丽、“警察”刘军、“麦昆乡的娃娃书记”楠木灯、“高原汽车兵”李刚、“村小夫妻” 张兴琼 廖占富、“义子”赵庆珍、“欢行使者”秦坤。

这些平日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或见义勇为、勇于牺牲,或乐于奉献、扶危助困,或敬老孝亲、关爱他人,或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鲜明地体现了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人性追求,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彰显,传统美德的现实回归。这些好人身上看似平凡的事迹正在逐步演化为全社会共同发现和弘扬真善美的一种现象。

“特殊母子”蒲学芳、王冬:“厚道翁”与“仁义哥”故事的延续

王冬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贵州 职业:运油车检查员 工作地:山东

蒲学芳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四川崇州

【事迹简介】2012年11月6日晚8点多,崇州市金鸡乡的金鸡路上,60岁的李光全老人正走回工厂的宿舍,由于没有路灯,途中,被一辆时速30公里的电瓶车撞翻在地,肇事者正是也在崇州打工的贵州小伙王冬。车祸发生以后,王冬没有逃逸,而是陪着老人进了医院检查。在医院,李光全老人数次对王冬说可以走了,但作为肇事者,王冬坚持不走,把给老人治病扛了下来。因为责任和担当,善良的李家人没有对王冬提出苛刻的要求,相反还把他的妻儿接到成都,一起共渡难关。

手术后,李光全头部被取出两块骨头,认知受到影响,智力仅仅相当于两三岁的孩子。王冬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寸步不离。虽然王冬是肇事者,但他和李光全老人却结下了善缘,把老人认作干爹,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陪伴老人直到出院,这份孝道更感动了李光全的老伴蒲学芳老人,也换来了李家人对他的谅解。蒲学芳老人说,即便老伴走了,她也绝不为难王冬,王冬听了这番话一下给老人跪下,要认老人当妈。素不相识的两家人由此变成了一家人,而王冬也成为了当时全国媒体争相关注的对象。

今年1月12日晚,李光全老人因癫痫发作离世。得到消息后,远在山东菏泽打工的王冬感到非常伤心和内疚,为寻求李家的原谅,用一身橙色守护着金顶的洁净与安全。【颁奖词】

15年,你把自己的青春系在一根绳索上,在峨眉山的万仞悬崖上摆荡。15年,你清理了舍身崖下上万公斤垃圾,只为了那四个字:秀甲天下。当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在金顶流连忘返时,没有人知道咫尺之外的悬崖下,一个矫健的身影正辛勤忙碌着。为了让你能喘一口气,让我们都来清理自己心灵上的垃圾。

“大山里的妇产科医生”马丽:每一个接生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

马丽 性别:女 籍贯:四川省凉山州 职业:乡村医生 工作地:凉山州冕宁县

【事迹简介】凉山州冕宁县健美乡,地处凉山甘孜两州四县交汇,藏族、彝族、汉族多民族杂居的雅砻江河谷地带。平均海拔2500米,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到达最近的冕宁县城需要10个小时的车程。马丽是洛居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而马丽的小诊所,就在雅砻江滔滔江畔,大山脚下。2002年的一天晚上,马丽刚刚出诊完走在回家的路上。山路湿滑,灯光昏暗,她脚下一滑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疼痛难忍的马丽被乡亲们送到医院,才知道自己子宫已经破裂。她想离开这个伤心地,可乡亲们哪里舍得。在为乡亲们的健康四处奔走的时候,马丽丝毫没有意识到潜伏在自己身体里的危机。那次子宫破裂引起的后遗症让马丽陷入不断长肿瘤、切除肿瘤的恶性循环。虚弱的身体加上劳累的工作,她经常会晕倒。大山里的新生命就这样一个个在马丽的手里诞生了,帮助孩子们平安出世,是马丽心中最大的欣慰。【颁奖词】

你为滔滔雅砻江畔送去健康,你在巍巍群山之上守护平安。走出大山你就可以享受舒适,你却因为乡亲们一双双恳求的眼睛,坚守了十四年。你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底,为大山接生着希望,接生着幸福。你是高原的美丽天使,你是彝家山寨里伟大的母亲。——大山里的妇产科医生:马丽 “背篼法官”郭兴利:河南开封包青天 四川开封郭青天

郭兴利 年龄:54岁 职业:法官 工作地:四川省剑阁县

【事迹简介】今年54岁的郭兴利,是四川省剑阁县开封法庭的庭长。从1991年起,他已经在这工作24年了。在这里,郭兴利有很强的辨识度,个高,常年身穿法官服,为人随和,人们亲切地叫他“田坎法官”“背篼法官”。郭兴利一有空就往田间地头跑,主动与乡亲们拉家常,耐心听他们的家事、琐事、烦心事。在办理案件时,尽量用朴实的语言,在自然轻松中达到分歧统一,意见整合;在文书的行文上也尽量体现亲民、爱民之情。把法庭搬到老百姓家里,是郭兴利在开封法庭的创举。开封法庭位于大山深处的剑阁县开封乡,离县城100多公里。2008年以前,绝大多数地方都不通公路,老百姓到开封乡全靠步行。虽然现在的道路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是有些村民还是居住在大山里,要到这些地方去审理案子,郭兴利还是会背上背篼。24年来,郭兴利背坏了十多个背篼,足迹遍布辖区方圆600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颁奖词】

你把国徽装进背篼,也将责任担在双肩。你说你至今没办过一件大案,可你办案的法庭却大得无边。当你把汗水与脚印洒向山村田野,你也把公平正义带到老百姓心间。掌声没有让你的脚步迟疑,荣誉也

“警察”刘军:生死关头不放手 盼望重新穿上警服 刘军 性别:男 职业:民警 工作地: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区分局沙河源派出所

【事迹简介】2013年8月13日,刘军和同事接到一起轿车失窃案报警后立即赶往现场。在抓捕过程中,刘军被嫌疑人驾驶的车辆猛烈撞击,生死悬于一线。

两年前的8月13日,正在值班的刘军突然接到失主肖某的报警电话,称在成都五块石华林小区后门的一家洗车店里发现自己被盗的雅阁车,刘军立即和同事赶往现场进行调查核实。蹲守不久,一辆黑色雅阁车驶入民警视线,刘军和同事对车进行了控制,副驾驶位上的男子突然伸手启动汽车,汽车迅速向后倒退。刘军迅速跳上车辆的门框,左手紧紧抓住车门,同时右手持枪喝止嫌疑人。丧心病狂的歹徒,快速将车倒行30米后,车辆的左后侧与水泥墩发生剧烈碰撞,巨大的冲击力将刘军甩出车外,撞在水泥墩上。

经医院紧急诊断,刘军的整个盆骨粉碎性骨折,右大腿主静脉两处破裂,排尿管断裂,大肠破裂,膀高三作文素材挖掘与积累

没有让你的背篼变轻。向着太阳,坚定前行,因为你知道,你是一名基层法官。

胱被刺穿,右侧多根肋骨骨折伤及肺部,右上臂伴有皮肤撕裂外伤。院方立即请来多名权威专家医生对刘军进行会诊,与此同时,成都警方组织精兵强将连夜对逃跑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抓捕。势必要将此猖獗的犯罪团伙一网打尽。经过整整24小时的连续奋战,成都警方一举端掉了这个涉嫌非法持有枪支,贩卖毒品的特大涉恶团伙,涉案的五名嫌疑人全部落网。【颁奖词】

一个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的人,必然使一切邪恶胆战心惊。肉体可以粉身碎骨,正气却永远顶天立地!谁说和平年代无战事,在你的心中,每一天上岗都是走上战场,每一次出勤都是冲锋陷阵,每一秒时间都准备英勇献身。让我们向你深深地致敬!

“娃娃书记”楠木灯:为了承诺 退休后回学校当孩子王

楠木灯 性别:男 年龄62岁 民族:藏族 籍贯:四川阿坝 工作地:阿坝 职业:退休干部

【事迹简介】退休之后,本该在城里尽享天伦之乐的楠木灯把自己留在了艰苦的高原地区,不求名不求份,甘当孩子的陪读员;只因为他关心孩子,关爱孩子,也因爱而诺,使“诚实守信”折射出人性之光。工作期间和退休后一直心系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他在任麦昆乡党委书记期间,为动员农牧民群众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向老百姓作出了“为了学生,退休后伴读四年”的承诺。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麦昆乡中心校的学生由27人增加到了700余人。2006年8月至今,楠木灯同志因年龄原因退居二线,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放弃了县城舒适的生活,至今仍留在学校当着“名誉校长”,管理、照顾学生,他坚持每天早晚陪学生出操、伴读、接送学生,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对于坚守的理由,他这么说:“我爱这些娃娃,我离开他们受不了,他们不能不上学。” 【颁奖词】

是灯就得亮堂,是金子就会发光。你用一颗金子般的心,点亮了一盏灯,燃起了高原上求学儿童的希望。楠木灯,一盏温暖明亮的灯,映照在高原上。当一只又一只雏鹰展翅飞翔,欣慰的笑容,就会在你那不知疲倦的脸上,悄然绽放。

“高原汽车兵”李刚:拒绝高薪职位 只为坚守川藏线

李刚 性别:男 年龄:32岁 工作地: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 职业:汽车兵

【事迹简介】李刚,是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的一名汽车兵,今年32岁的李刚已经在川藏公路上跑了14年了。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一路西行,3000里川藏线被人们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从1954年开通至今60年来,一代又一代汽车兵奔跑在这条被人们喻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险的公路上,前赴后继地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本来有很多机会李刚可以选择离开,但他却用一颗赤诚之心,用钢铁般的精神和侠骨般的柔情融入到了这条西部奇路上。

14年来,李刚在这条铁血大动脉上已经执行了近90趟的运输训练任务,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汽修技能,李刚还主动承担了整个梯队的收尾救急工作。只要一上高原,他就总是最后一个出发、最后一个到站、最后一个吃饭、最后一个睡觉的人。【颁奖词】

被称为西部奇路的三千里川藏线,险象环生,步步艰难。走一趟已让人心惊胆战,你却走了十四年。九十个来回,步步丈量着你的胆识;十四个春秋,日日浸透着你的情感;长路无语,默默铭记着汽车兵的功勋;高原作证,那里有你的骄傲与自豪。

“村小夫妻”张兴琼、廖占富:乡村里走出几十个大学生

张兴琼 性别:女 年龄:51岁 职业:乡村教师 工作地:四川巴中 廖占富 性别:男 年龄:43岁 职业:乡村教师 工作地:四川巴中

【事迹简介】巴中市通江县东北部的火天岗村有一座小学,一间教室、十几个学生、一个老师。几十年来,教室几度翻新,学生走了又来,而老师始终是一个叫张兴琼的女人。在另一个山头上的石庙子村小学,张兴琼的丈夫廖占富正在教孩子们唱儿歌。和妻子一样,廖占富也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几年前,他和张兴琼一起在火天岗村任教,当时火天岗村小也是远近闻名的夫妻小学。

1980年,17岁的张兴琼高中毕业,在父亲的劝说下放弃了到镇上工作的机会,成为了火天岗村小学高三作文素材挖掘与积累

的一名代课老师。每天与孩子相伴,受到乡亲们的尊敬爱戴,日子虽然清苦,张兴琼倒也乐在其中。1988年,廖占富来到火天岗村当上了一名代课老师,在陌生的山村

下载某县十大恩爱夫妻事迹和颁奖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县十大恩爱夫妻事迹和颁奖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

    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颁奖词

    2010感动中国人物及颁奖词 1、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平凡至伟 事迹:1939年,卓琳与邓小平相识相知,共结连理。革命战争期间,卓琳在枪林弹雨中紧紧跟随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

    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郑培民:湖南省委原副书记 “官因廉而生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这样评价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郑培民生前身居高位,是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其事迹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其事迹 1、 何东旭,陈及时,方招 事迹简介: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因为救人,最后终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自己年仅19岁的宝......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奖名片】报国心皎洁 【事迹】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

    CCTV2010年度十大法治人物颁奖词及主要事迹

    CCTV2010年度十大法治人物颁奖词及主要事迹 1、【获奖者】 郑宜栋 【主要事迹】江西省上饶县的郑宜栋老人今年84岁,1942年因家庭遭遇飞来横祸而债台高筑。半个多世纪以来,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