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思修材料分析题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请结合本课程所学理论,分析以下两个材料,并在材料范围内自己选取内容、角度和拟定题目,撰写两篇小论文。要求:文题相符,观点正确,有个人见解,逻辑性强,书写工整,每篇不少于400字。
1、(本题20分)
【材料一】深圳某私企老板说:这几年来,由于轻信生意场上的“朋友”,我用建材时被人以次充好,损失了好几万。在我看来,信用就是说话算数、欠债还钱。我是老板,我就不能拖欠工人工资,答应过的工钱一分不少。只有被骗过、被坑过之后,还能坚持为人的正直和信用,才是最难得的。
【材料二】在某省的一个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收到的毕业生自荐书上大都列满各类奖项,还附有荣誉证书复印件,似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堪称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才。然而,记者走访后却发现,原来许多证书不过是“移花接木”、“人工制作”的。在某校竟有66%的大三学生认为“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论述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2、(本题20分)
2013年6月15日四川省达州城区,蒋婆婆摔倒在地,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蒋婆婆则称是3个小孩将自己撞倒。后经过司法调解,三家长无奈答应各赔2500元。但家长认为,蒋婆婆是故意讹诈,后于11月21日其中一名小孩的家长江先生到南外镇派出所,以敲诈勒索为名报警。该派出所证实警方以欺诈立案。11月22日,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通过官方微博通报,蒋婆婆系自己摔倒,有3名目击证人证实。因敲诈勒索,公安机关给予了蒋婆婆和儿子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不过,考虑到蒋婆婆已年过7旬,行政拘留依法不予执行。但是蒋婆婆仍不服,仍坚称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她觉得自己被冤枉,甚至赌咒:“如果我说了假话骗人,我全家死绝。”面对公安机关的处理决定,老人一家表示不服,将申请复议。该案也成为国内第一起由于救人被讹而司法介入的第一案。问:请从道德的角度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并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
第二篇:《思修》分析题常用模版及“金句”
《思修》分析题常用模版及“金句”
1、要坚持依法治国的以德治国相结合。解决、、、、、、问题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制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此句子还可以直接回答一些分析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和道德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法律是成文道德”等
2、从道德方面: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方面(或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加强道德修养,锻炼个人平的,,,从法律方面:要不断增强全民法制的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领域立法,完善、、、、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行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大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结合自身谈观点:总结前面内容,结合实际编写一条。
第三篇:思修前四分析题
思修重要知识点
一、理想信念以及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2、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统一的一面: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2)正确对待现实中的顺境与逆境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2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一帆风顺,也可能会遇到逆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
3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
3、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二、中国精神的传承弘扬
1、中国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2、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紧密相连,都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1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2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时代内涵; 3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内涵; 4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到民族精神中。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具体体现为: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2)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不断学习和积累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勤于思考;积极投身实践,勇做改革创新实践者和生力军。
三、人生价值与人生环境
1、人生价值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2)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杜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3)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4)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5)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2、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得失观;(2)树立正确的幸福观;(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观。
3、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 3宽容原则; 3互助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两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4、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四、中华传统美德与革命道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3)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两种错误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道德的历史进步性。
3、中国革命道德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
中国革命传统:a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b是对中国传统优良道德的继承和发展,c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d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4、中华美德与中国革命道德的关系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渊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中华传统美德的长期发展和丰厚积淀,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摒弃了传统道德的槽粕,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5、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6、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四篇:思修分析题总结(最终版)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①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②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炼和升华。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还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之中。
③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通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而奋斗来实现个人理想,才是大学生正确的选择。
预测:1.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格桑德吉入选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悬崖边上的护梦人”。结合格桑德吉的事迹,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近几年我国边境岛屿争端不断,国防形势紧张,结合当前形势,谈谈当代青年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宪法为我国公民设定了哪些与国家利益相关的义务?
(1)当代青年应该从自身出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第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 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2)我国宪法为我国公民设定的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基本义务有: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③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我们终生尊奉和践行。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树立科学高尚人生观,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三种错误人生观(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包括: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预测:焦裕禄逝世50周年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原理(2011年已考)(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3)两者的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1)人生价值的标准
①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②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社会价值)的一种具体化。③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2)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四个统一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在实践中创作有价值的人生
①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
②要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预测: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结合段爱平的事迹谈谈如何评价人生价值?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环境保护法》)
①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环境立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这是指国家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这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开发建设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积极治理。
③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明确环境污染和破坏者的责任,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联系起来。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1、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
③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为培养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以选择题为主)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1、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指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新增)
(1)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才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如何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新增)
第一,推进依法执政 第二,提高立法质量 第三,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第四,提升司法公信力 第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以宪治国?(新增)
(1)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2)我国宪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二是确认国家制度;三是确认和规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四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所有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5、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预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如何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1、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如何加强道德修养?
(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3)向道德模范学习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职业道德的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五篇:大学思修考试案例分析题
大学思修考试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甲,某幼儿院教师。一日,甲带全班同学到郊外游玩。乙(3岁)是甲所带班的学生,不慎落入粪池。甲用木棍插入粪池试探深浅,发现其不到1米深,但甲嫌脏,未下去救人,只是向路人呼喊求救。后来了一个青年小伙子丙,也嫌脏,未跳入粪池,只是和甲一起呼救。最后来了一个老农,跳入粪池救起乙,但因窒息时间过长,乙死亡。问题:甲和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0分)
答:甲的行为是不作为犯罪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即“当为而不为”。(4分),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在客观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犯罪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只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3分)
②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法律只是要求能够履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而不会强求不能履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3分)
③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他却没有履行特定的义务,这是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外在根本标志。(3分)
甲确有救助的能力,客观上已知粪池不太深,甲奋不顾身跳入粪坑是根本不可能危及其生命的,当然毫无疑问,甲不救人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3分)
如果甲确无救助的能力,如粪池太深等等,是不能定甲故意杀人罪的,而应按民事责任处理。(2分)
青年小伙子丙的行为,因为没有义务,”见死不救”仅仅受道德谴责。(5分)案例二:中学生赵某,15周岁,身高175公分,但面貌成熟,像二十五、六岁。某日,赵某偷拿家里的1万元买了一辆摩托车。试分析:
(1)该摩托车买卖合同的效力状况如何?
(2)赵某父亲发现此事后,起诉到法院要求商店将1万元退给自己,同时自己将摩托车退还商店。赵某父亲的诉讼请求是否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答:题目很清楚,赵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摩托车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其父作为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的,合同无效,双方各自返还取得的财产。其父的要求法院会支持的
另:合同无效、我国合同法规定未成年人签订与其年龄不相当的合同要有其法定代表人(即监护人)的追认才能有效力、否则效力待定。因此父亲的申诉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案例三:李某,男,18周岁,1996年2月因与孙某发生口角以至将孙某打伤。后李某家长同李某本人一起到孙某家赔礼道歉,并支付了医药费。1998年8月,孙、李二人再次发生争执,受到李某辱骂、武力威胁的孙某气愤不过,向公安局揭发了李某将其打伤的事。公安局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认为其认错态度恶劣,不能减轻处罚,于是加重了对李某的处罚。李某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告之应先进行行政复议方可受理。问:以上的处理有无不妥?.1.答:公安局的做法有以下不妥之处:
1、依照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李某的违法行为已经过了2年,所以追究行政责任的时效已过,应不予处罚。
2、尽管1998年李某已经年满18周岁,但他实施违法行为时年为16岁,依法规定属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范围,即使该受处罚,也应从轻或减轻处理。
3、公安局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4、依法,李某不必经过行政复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案例四:某甲幼年丧母,由其父抚养长大。后其父再婚。某甲与其继母乙格格不入,造成父子关系也较紧张。后因矛盾激化,甲与其父立据宣布脱离父子关系。几年后,甲父死亡,临终留下遗书:要求把其存款平均分给甲、其妻乙及其与乙的儿子丙;但在执行遗嘱时,乙阻止将存款的1/3分给甲,声称甲与其父已脱离父子关系,已无权继承其父的遗产,并将该存款取走。甲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答:依我国婚姻法、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父子系血亲关系,不能人为解除。甲父子所立“脱离父子关系”的字据,不发生法律效力。甲父所立遗嘱是有效的,故应按遗嘱进行;但由于该项存款系在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应将其中一半划归其继母乙,其余的一半再按遗嘱平均分配。
案例五:赵某,男,1986年12月出生。1999年7月到颐和园游玩,见一女孩在湖边划船。赵某强要登船。女孩未理,准备上岸。赵某大怒,用手向湖里推船,欲使女孩受惊。不料,女孩惊慌落水。赵某先是见状得意,后见女孩沉没,急忙下水营救未成,女孩被溺死。问:赵某的行为与女孩被溺死有无因果关系?表现为何种罪过形式?应否追究赵的刑事责任?请说明理由。
答;(1)赵某因怒推船下水,与女孩溺死,不存在因果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赵某推船下水虽是故意的,但对女孩落水溺死是没有预料的,赵某应当预见而未预见,表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因而赵某不应负刑事责任,但应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对其加以管教。案例六;被告人赵某,女,30岁,系被害人孙某的妻子。因新婚,决定考验妻子是否忠贞,故谎称要出差十天。第二天晚上,孙某潜回家中,于是上床睡觉,其妻以为是歹徒,忙拿起枕边的铁锤朝孙某头上猛击,孙某当场死亡。事后查明被告人枕边的锤子是为防备歹徒而准备的。
试问:(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是正当防卫?
2.答:(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赵某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没有罪过,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意外事件。即主观上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
(2)被告人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被告人赵某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存错误认识。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而被告人误认为是不法侵害,所以赵某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在这种情况下,赵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主观上没有故意,而且赵某的认识错误在那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她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也没有过失。
案例七;被告人钱某,男,25岁,司机。2008年6月21日,被告人与李某为其舅父拉钢材,因手续不符规定,钢材收购小组负责人王某责令其卸下钢材,被告人不肯。于是王某将汽车扣下。22日晚被告人企图强行拉走钢材,王某上前阻止,而被告却加速行驶,将保险杠上的王某摔下,王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试问:被告钱某对王某的死亡是何种罪过形式?
答: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本案中,被告人钱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但是为了将钢材强行拉走,而置王某的生死于不顾,即对被害人是死是伤持一种放任态度。因此,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案例八;被告人张某,男,28岁,某矿务局警卫。2009年3月12日凌晨,张某与同伴执行任务时,发现有盗窃分子,他们立即上前捉拿。在捉拿过程中,张某在三人围殴的情况下,身上多处受伤。他曾发出警告:再打我就动刀子了,可无人理会,张某在此情况下将一人刺伤,一人刺死。
试问: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
答:被告人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
案例九;被告人魏某,2009年4月15日至18日连续三天到工商银行某中心支行门口尾随着去银行交款的多名女交款员,伺机用砖头打伤交款员后抢劫,均因附近工地有值班人员巡逻,未敢下手。问:被告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简述理由。
答:被告人魏某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而不是抢劫罪的未遂。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预备是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为了实施该种犯罪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在本案中,被告人魏某尾随交款员的行为,属于为抢劫犯罪准备条件的行为,尚未着手实施抢劫行为。因此被告人魏某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而不是犯罪未遂。
案例十: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某家中偷盗,岳某本人进入房间行窃,儿子进行运送,其妻在门口望风,结果窃取大量的财物。
试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为什么?
答:岳某夫妇的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而其12岁的儿子却不能认定为共犯。
这是因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岳某夫妇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1)有二人以上的犯罪主体;(2)在客观方面,都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3)在主观方面,他们又都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尽管一个入室实施偷盗行为,另一个在门口望风,没有直接实施偷盗行为,但是这只是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不同,不影响他们共同犯罪的成立。
其12岁的儿子因为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岳某夫妇带着他去偷盗,事实上是把他当作犯罪的工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