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和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15:4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持和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持和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一篇:保持和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保持和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地区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在全委会议事、决策过程中的充分表达,而且也关系到全委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完善委员会结构合理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以上海市委全委会为例,着重就保持来自区(县)的市委委员在全委会中合理比例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影响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结构合理的主要问题

上海市全委会委员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仅仅从市委全委会委员“条”、“块”结构的演变来看,从1956年上海市第一届全委会至1997年第七届全委会,其委员组成始终保持着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管理为主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区(县)委党员领导干部在市委全委会中的名额比例始终徘徊在10%左右,占全市区(县)数的比例从未超过25%。2002年召开的市第八次党代会,适应上海特大型城市管理特点和区(县)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不断增强的趋势,市委全委会委员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当选的55名市委委员中,区(县)委的主要党员领导干部有17名,占到了市委委员总数的30%和上海区(县)数的90%,使长期以来市委全委会中“条强块弱”的委员结构模式发生了改变。区(县)党委在市委全委会中作用的明显增强使市委全委会的委员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体现了地方党委委员组成的广泛代表性,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但当前这种初步形成的合理结构正在不断地受到挑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由于主要党员领导干部在全委会任期内工作岗位的调动,使区(县)委在市委全委会委员结构中的合理比例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目前,市委第八届全委会任期还未过半,就已经有近一半的委员调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其中有6名区委书记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动,使区(县)委代表在全委会委员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下降到了21%。

二、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任期内工作岗位调动带来的主要影响

首先,这与当前党中央不断强调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的精神相背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将充分发挥党的全委会作用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全委会委员任期内的岗位调动,不仅影响了全委会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而且对委员会制度的整体建设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委会委员结构的广泛代表性。当前随着上海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各区(县)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得到了显著增强。然而,作为市委委员的区(县)党委书记在全委会任期内工作岗位的调动,不仅使其失去了当时作为市委委员人选的重要依据,而且也使其原所代表的地区党组织和党员失去了在市委全委会议事、决策中表达意愿的直接渠道以及相应的表决权。

再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区(县)两级党代会和市委全委会的权威。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同志反映,区(县)党委书记当选为市委委员是由市党代会选举产生的,而作为区(县)党委书记,也是由各区(县)党代会选举和由上级党委通过全委会“票决”或听取全委会委员意见决定产生的,因此上级党委在任期内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动,一方面削弱了党

代会的选举权威,另一方面也使市委全委会的决定得不到充分尊重,这与当前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证选举结果的严肃性不符。

最后,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一定影响。对区(县)党委书记在任期内进行工作调动,虽然也是市委全局工作的需要,但从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干部培养的角度来看,仍存在一些弊端,使地区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保持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结构合理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了要“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那么,如何从制度上对此加以保证,把对干部的人事调整与对党代会委员选举结果的尊重有机结合起来呢?本文建议今后如拟对区(县)委书记进行工作调动时,也应在市委全委会上进行“票决”,这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从制度和程序设计上对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进行严格控制的一条可行之路。

但不可否认,干部调动在许多时候也确是工作的急需,选任制干部在任期内调动亦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则需对现有制度框架有所突破,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市委全委会中建立“专设委员”机制。即在市委全委会中,对各区(县)的市委委员名额作刚性规定,以保持其在本届全委会任期内具有稳定的合理比例。“专设委员”职务在任期内具有连续性,当某地区的“专设委员”出缺后,必须由代表该地区党组织的党员接任。同时,“专设委员”的产生、辞职、确认等制度运作的程序设计也应有别于一般委员。

二是建立候补委员优先递补机制。即当市委全委会委员出缺的名额是来自区(县)的委员时,应允许属于来自区(县)的候补委员优先递补为正式委员。

三是建立委员(候补委员)定向增选机制。当候补委员递补完毕,而委员又出缺时,应及时进行增选。若所出缺的市委委员主要是来自区(县)且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则应建立以该区(县)党员为重心的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定向增选机制,以保持来自区(县)的市委委员在全委会中的合理比例。其操作载体为党的代表会议。

下载保持和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持和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委员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