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丹《论语心得》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精华之一 1,快乐秘诀 快乐秘诀.快乐秘诀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 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感到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到 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找到你内心 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 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 老师: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 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敖其凌人.这怎么样?老实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 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 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 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 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 儒家思想传统传承下来,是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 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曾经当过 83 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 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 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领带,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 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 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 去来兮辞》.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为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 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 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吾已往之不谏,知 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田园.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 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 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激烈的竞争,越是需要 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
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可以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 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制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 一点就够了.什么就“半部《论语》之天下”?就是学一个两个字,就够用一辈 子了.于丹《论语心得》
之精华之二 2,保持一颗诚敬心 保持一颗诚敬心.保持一颗诚敬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 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 何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 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危难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孔子 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 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先天,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 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 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 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有何愁自己没有兄弟呢?尽管这 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 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的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 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时,要尽可能的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 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 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大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 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 错过星星了.“ 于丹《论语心得》之精华之三 3,提倡人格尊严 提倡人格尊严.提倡人格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 情时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的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 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 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 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 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 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处事的分寸.孔夫子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 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 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并不仅是自己 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 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 人生的浪
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 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孔夫 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 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于丹《论语心得》之精华之四 4,为人之道.,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 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 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 到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 表示尊敬.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 么做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仗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 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等扶手仗的老人出 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的站在 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 他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 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 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练好自己的前 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 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 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 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之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 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别人曾问子 路:你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 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当我发愤 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记忧愁.在这样一 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得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 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于丹《论语心得》之精华之五 5,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 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 西,而要成
功越过这三道坎儿,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孔子说:“少之时,血 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是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 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 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到 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到中年,家庭稳 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及易与他人产生矛 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 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 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 超脱利益的纠缠, 得到心灵的抚慰, 获得精神的栖息地.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即衰,戒之在得”.人老了,
心态容易走向平和,在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 深意.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了一定层次,要学者用减法生 活.你从社会上收获有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 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 于得.学会舍去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 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这要看自己有什么的心智,什么样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 好的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 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第二篇:于丹 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一)天地人之道 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
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其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一个人的视力本来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展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二)心灵之道
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参禅的人最讲究的就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处世之道
做事情要有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避免的。
提倡仁爱,但不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的过失。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这个世界上所以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事的原则。言寡尤,行寡悔。————做事的方式。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四)君子之道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君子的第一条界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五)交友之道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六)理想之道
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不缺宏大的理想,但是缺乏到达的那条切实的道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每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就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七)人生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就是理解和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2010-3-20
第三篇:于丹《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于丹〈论语〉心得
中学时代就一览《于丹〈论语〉心得》的风采。而今旧书重读,只道岁岁年年书不变,年年岁岁心不同。
是它伴我走过那段叛逆迷惘的青春岁月,如冬日的一缕阳关温暖潮湿的心灵;像睿智的长者解答人生的疑惑;似及时的甘霖滋润干旱的土地;曾经相当喜欢它,不仅是它将艰涩难懂的文言变得通俗易懂,提高文言素养,也不仅是那丰富有趣的例证对写作大有裨益,更是它诠释了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今觉得此书过于大众化,直白不加雕饰的语言有点空洞乏味,但那真理依然如颗颗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令人百读不厌。细细整理如下,道不远矣,愿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会成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儒家理论的精髓和最核心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仁”字。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
立,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想到也要帮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义的方法。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首先能够正确面对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Don’t cry for the spilt milk,遗憾若被放大,就像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到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因此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诸多遗憾,豁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会将生命之花浇灌的更加灿烂。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错事,要认真地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与人相处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别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花未全开月未圆便是最好的境界。不仅交友,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个度。若我们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自然懂得处世之道。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理想无论
大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便是找到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重要。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理想之道就是给自己一个淡定的起点,给自己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常感叹人生苦短,都言三十而立,如今已在奔三的路上,孔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谆谆教诲,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做事从容自信,切记切记。
于丹给我们讲述了没有圣贤的架势,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的孔子。我们也看到博学多识,见解独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于丹。
第四篇:于丹论语心得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于丹论语心得1: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1)于丹论语心得2: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2)于丹论语心得3: 天地人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4: 天地人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5: 天地人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丹论语心得6 于丹论语心得7 于丹论语心得8 于丹论语心得9 于丹论语心得10 于丹论语心得11 于丹论语心得1
2 于丹《论语》心得 第三部分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论语心得13: 心灵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14: 心灵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15: 心灵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16: 心灵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17: 心灵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四部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于丹论语心得18: 处世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19: 处世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20: 处世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21: 处世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22: 处世之道(5)于丹《论语》心得 第五部分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于丹论语心得23: 君子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24: 君子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25: 君子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26: 君子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27: 君子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六部分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于丹论语心得28: 朋友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29: 朋友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30: 朋友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31: 朋友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32: 朋友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七部分
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因为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的才干,所以孔子没有哂笑他们。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皙给予热情鼓励呢?从孔子对曾皙的支持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第五篇: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张志丽
看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
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的班级,班内智障学生多,自理能力强的学生不多,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