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单之我见议论文
孤单之我见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
———— 题记
冷暖自知,这是我最近极度迷恋的一个词。我在每个夜晚反复的默念然后沉睡。有谁知道,这个词,该用多大的勇气来漠然的念出。
可是我发现当我一个人向前走,偶尔回首寻找你们的时候,谁都不在我身后。于是我只好假装没回头,继续前行。
我曾不止一次的说服自己和别人,我说要相信不离不弃的。可是我现在竟然开始怀疑自己说过的话。你说我们一起许下的诺言,是不是一定就能实现?
一个许久没聊的网友告诉我,自己的旅途,唯有一个人走。谁都不能长久的陪伴。孤单是必然。语气冷淡的让人心寒。如同积雪覆盖大地,包括覆盖了死去的梦。
我忽然想起了在《岛》里看的话:“孤单是你想约朋友逛街,结果发现朋友已经约了别的朋友于是她对你说抱歉。孤单是你再也不会为一个人的生日而费劲心机地去挑选礼物。孤单是我站在这条经线,而你站在那一条经线,我和你之间隔了几点几个时差。”
孤单是心口上边愈合边绽放的花。
孤单是发短信发到最后手机两头沉默无言。
孤单是我记得起你大衣的牌子,记不起你明亮的眼睛。
孤单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却不知道电话该打给谁。
孤单是落的停不下来的雨,落掉了天上所有的阳光与热情。
孤单是半夜做的梦,哭醒后自己把泪水擦干睁眼到天光大亮。
孤单是给朋友留言说了很多很多的话,然后半天收到一个字“哦”。
孤单是发觉自己会让别人觉得很烦于是只好闷在心里越闷越孤单。
所以你们知道吗。我好喜欢这个词,冷暖自知。其实现在我已能毫不费力的脱口而出了。
不带感情平淡的说出。
第二篇:优秀议论文:国学之我见
优秀议论文:国学之我见
何为国学?
顾名思义,国学应为一国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这个词,在我看来,包含的范围十分广,它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术数等等。也许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内涵非常广阔的词汇,故而没人能给它一个完全的定位,因此,人们对国学产生种种误解也就在情理中了。
首先,国学是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属于炎黄子孙亲自创造的,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的血液和灵魂。之所以叫它国学,“国”字正是体现了它是中国的专属,与外来文化、外来经验没有关系。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当今各种文化泛滥的情况下,国学并不被所有应该懂得一国之学问的中国人所理解,国学范围大得惊人,却也小到了细枝末节,有的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尊老爱幼;有的人被钱权利益迷惑失去了本心;有些人没有怜悯之心,心中只有自己……这些体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件都是对国学的不理解,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然而真正做到仁爱的又有几人?当然,这种仁爱不是要像修行之人那样,踩死一只蚂蚁都要向佛祖磕头谢罪,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见了贩狗商人的杀狗行为就要厉声阻止,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仁爱的地方,你可以为少砍一棵树而节约用纸,而不是将还未使用过的纸张揉成一团后随便丢弃;你可以见到他人时面带微笑,而不是檫肩而过时的一脸冷漠;你甚至可以将自己已经不穿的衣服善意地送给缺衣裹体御寒的乞丐……如此种种,你都可以做到。
国学不是一味地崇尚儒家思想,古代的割肝救母、卧冰求鲤我们完全不必效仿,我们只需要具备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因为,国学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并得以开枝散叶的。可以说,儒学并非国学的全部,它只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学中的精髓。
崇尚国学,践行国学的路还很长,它将时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让我们随时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那么,就让我们在国学的陶冶下,用自己的一生感悟人生的哲理,体味国学的真谛,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以升华。
第三篇: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
【篇一: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过磨难困厄便会收获财富。经历充实着人生,是人精神上的整容刀,塑造更完美的人格。我认为经历是无价的财富。
惊蛰过后,春便坐稳了江山。可在惊蛰之前,春要抵抗残酷的倒春寒,只有经历倒春寒的磨炼才能使春光笼遍大江南北。经历倒春寒让春更坚韧,收获无形财富。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俄国文学的先锋巨匠,却鲜有人知他大起大落的经历。当他执笔端坐的那一刻,他就注定要经历非同寻常的折磨。作为癫痫病患者,他将身体交给上天,独留精神于己,靠意志触摸到俄国文学的最深点。身体的残缺让他经历磨难,却收获了无价的财富。是他的经历创造了伟大的陀翁,重塑残缺的体格。经历是自己独有的无价财富。
经历后收获的财富可以载入史册,受人膜拜。宇宙之王霍金经历了“渐冻症”带来的痛苦,却练就了他永不放弃的坚毅性格。他的身体无助的呆坐在轮椅上,思想却引领人们遨游太空彼岸。他的经历不仅让他收获坚毅的品格,更让他收获对世界有无限帮助的科研成果,名垂青史。苏炳添,一个偏远山区的少年,在被选中进入田径队后便开始了他的残酷经历。他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被教练困在跑道上,跑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脚底的疼痛只有自己知道,却让他更加努力。场上十秒钟,场下十年功。正是经历了十年的魔鬼训练,才成就了亚洲新速度,他收获的财富载入史册,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经历过的财富意义非凡。
要想收获经历带来的财富,毅力必不可缺。让泪滴与汗滴作为自己的见证,作为经历的指路者。埋头肯干,才能经历最有意义的旅程,收获最美好的财富与更完美的自己。
珍惜经历,怀念经历带来的辛酸与收获财富时的甜蜜。经历是永恒的无价财富。
【篇二: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今日,“经历”一词是我们每天都躲不开的。申请一份工作,要求“工作经历”;写文章,总以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为素材;在做某些工作时,曾经的失败经历会浮现在眼前„„
有人认为,经历是财富,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丰富了他的学说;有人则否认,认为经历是负担,文革中许多文人受辱的经历,给予了他们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而自杀。但我却认为,把“经历”当做财富与负担的判定,本身就是狭隘的。
诚然,经历带来的负担可以压垮一个人,但如果理想看待,也可以成为财富。越王勾践被夫差击败,被强迫在吴国服侍夫差,深受其辱。如果他没有理性看待自己的境遇,而仅仅将这次经历看作负担,他就不会利用这段经历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再次崛起复仇。这时,负担变成了财富。
没有了理性的分析,财富的经历也可成为负担。乔布斯在“Apple”上的巨大成功使他沾沾自喜,不假思索地开始了Lisa项目。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总是正确的,总是被公众接受。他的自负使得Lisa美观而不实用,最终销量惨淡。此时,过去的经历给乔布斯的工作经验固然是财富,但他失去理性的惯性思维,反而是这些经验成为了他成功之路的绊脚石。
可见,经历是否是财富,是否为负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过去的经历的理性思考与利用。单方面的认定经历为二者之一,不探索另一种可能性,只会使财富变为负担,从而失去可利用的价值。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对于经历理性思考的能力,对经历的价值开发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对经验单方面下定论的习惯,才是负担。
窥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错在面形变耶?非也。错在以杯代盘乎!
【篇三: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对于作家而言,必须拥有经历。“经历”,是空间维度上向着远方的探索,也是时间积累中沉淀的人生厚味。只有行走在辽阔的世界中,一位作家,他的陛下方能生长出更壮丽的河山;只有经历了世间千貌与人生百态,深厚的智慧才得以勃发。
在空间的广度上,无论作家与普通人,都在寻求逃离当下眼前的世界。雏鹰腾起双翼,梦想试云天。他们踏上向远方探寻的长路,用异国他乡的经历反思自己所处的世界。当余秋雨贴地历险几万里,亲眼望过古埃及、巴比伦与印度的文明时,他将自己的经历化成对遥远历史的医生演习。正是几经艰险亲身考察的经历,使余秋雨觉悟到了文明兴衰的本质,恍然回首,才惊觉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奥秘。如若不是像行者般无疆的经历,这洞穿千年的一声叹息,又怎能启示我们寻觅中华文化中最芳香高贵的成分?
文明的经历,在于海纳百川般广阔的眼界,而人生的经历,则重在生命阅历的厚重积累。一个人有了人生阅历凝结的光辉,就不必在用喧哗来制造自己的明亮。因为,当年轻的柳永“忍把浮名,去换浅斟低唱”,那纵舟赤壁的苏轼想必是一笑置之。官场失意的经历,让这个曾经的翩翩少年走向了成熟的境界。在生死门前走一遭后,苏轼终于懂得了人生须臾、长江无穷。风雨飘摇的朝堂抛弃了这个流浪的文人,但正是这样的打击与挫败成就了一个崭新的苏轼。物我相忘,天地无尽间,我们看到了这个顽童的成熟。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融而大气的安详,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蓦然回首,人生命途的历练引领苏轼走向与天地合一的境界。曾经苦难与失意的经历,都成为他伟大生命的注脚。
经历,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成分。远行奔走,感天地之无疆,悟文明之兴亡,是经历;体味命运,察人生之无常,觉精神之恒昌,也同为经历。在时间与空间相交的今天与眼前,正是无数的经历构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沉淀了人生的智慧。它是作家灵感的源泉,更是我们取之不、用之不竭的宝藏。
去吧,去经历吧,无尽的远方,无尽的生命,无论悲喜,无论苦甜,经历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篇四: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但凡能被我们称作“经历”的事情,总是有些不凡之处的。浅则止于走南闯北后收获的阅历与见识,深则可指人生中的许多曲折、历练。经历打磨着一个人的心性,或许,会让他的心从此多了厚重也多了沧桑。但经历并不意味着赤子之心的流失。正相反,“经历”是熔铸赤子之心的必需——可以说,不曾“经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只有经历,方能凿出一个人的深度。杜甫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的仕途人生,可用“窝囊”二字形容。科举考试遭奸人陷害,为人幕僚却不被起用,担任虚职而受尽嘲讽,安史之乱中又惨遭离变——这份曲折的经历,这段极尽挫折与苦难的人生,还有谁的不幸能与之匹敌?可经历沧桑的杜甫非但没有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反而用自己与苦难的亲身接触去感同身受黎民苍生的苦难。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可叹气之后他想的是天下寒士都还深处茅庐之中,他呼喊千万间广厦来将壮志难酬的寒士庇护!他家徒四壁,亲人离乱,娇儿夭折,可写尽自己苦难经历之后,他转而将悲悯的眼光投向万千百姓——他说,我这个小吏尚且如此,那黎民苍生又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况下,承受着怎样的生活重压?杜甫正因有了万千般苦痛的经历,才得以怀揣着挚爱与同情,为百姓鼓与呼,从而凿出诗圣的深刻、气度和情怀。初唐的诗人固然也有他们的哀愁与痛苦,但在杜甫那用人生经历所熔铸出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诗句面前,都仿若一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充满稚嫩与刻意。杜甫的苦难经历,是他的厚重。苦难经历之后那目光中的同情、悲悯与宽宥一切的远意,是经历所带给他的伟大。
只有经历,方能塑造真正的赤字初心。作家王安忆曾拜访史铁生,并写了一篇散文纪念。那是一个临近冬至的时节,史铁生夫妇请她吃饺子。她本期待着吃饭时史铁生会同她讲讲理想、情怀、自己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她说:“他讲多么伟大的经历、多么宏大的道理我都愿意接受,可是史铁生只是说饺子。”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写作,史铁生都不谈什么道理,不谈什么曲折苦难的人生经历——哪怕它们其实贯穿了他的一生,从青年残疾到亲人离丧,从时代变乱到老来顽疾,他有大把大把的经历,可他总是沉默。当他谈到自己时,没有一点夸张的说辞,没有一丝激昂的语调,没有一滴委屈的眼泪是为了怜惜自己的苦难而落,没有一滴沉重的眼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牺牲而流——经历,不仅带给他生命质量的厚重,更给了他平和与沉默。他有着丰富的苦难,住久了旁人无法企及的生命成就,可他却丝毫不以此挂怀。未经经历磨练的,是单纯无知的心,而经历世事却仍然谦逊平和的,是真正被历练出的一颗赤字初心。
所以,与其躲闪苦难,畏惧“经历”,不如敞开心门,看这广阔的天地,投身其间,历炼出一颗厚重充实的赤子之心。
【篇五: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经历于人,如同蛇之蜕皮,蝉之蜕壳,为人在苦痛中带来成长。
痛苦的经历让人们在苦困中觉醒,继而去探寻人生的价值所在。正如鲁迅,若无在仙台医大看录像时的震惊耻辱,他如何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以笔为剑,唤醒沉睡的民众?毛润之若非亲身感受到农民生活与城市官僚的极大差距,如何在窘困之中醒悟,决心为受苦受难了千百年的百姓裂出一线晴空?若非经历了太多次无法反抗的屈辱,中华儿女如何团结在一起,誓死搏出一片自由民主的天?正因为人们经历了、忍受了,在这经历中磨砺出了坚定执着的心,才会在苦难的咆哮中一往无前。
然而痛苦压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民主开放的光照耀神州大地,人们痛苦的经历少了,这难道意味着这痛苦的经历已经不再重要吗?
不是。相同的隐痛已愈合在时间的抚慰中,但是,不论是个人的经历还是国家的经历,都仍然在痛苦中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对于个人来说,苦难的经历让人们产生了同理心。人们因自己的苦痛而衷心希望他人不再经历。正如那几十年风雨无阻为乡村儿童治疗脊柱畸形的伟大医者,幼时身体上的苦痛促使他一次次开创医学史上的奇迹,为与他有相同经历的患儿送去光明健康的未来。他的经历,让他在痛苦中感知大爱,从而贴近那一颗颗与他相似的心。经历送给他的,是永不褪色的大爱,让他的心走向成熟与伟大。
对于国家,过去的贫穷落后闭塞的哭过是掩不住的灰暗经历。但也正是这份经历,让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建设,让中国短短几十年便成为东方仰头的雄狮。经历带给国家的,绝不仅仅是墙上可憎的污迹,还有那份破而后立的坚定执着。
正因如此,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也许会是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也许会是环境中挥之不去的污迹,但是当人们战胜了对经历的恐惧,以经历为鉴,那么不论于人于国,都会带来思想上的成熟与进步。当人们认识到经历之于人的重要意义,便会不惧未来之不可知,而勇敢走向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方。
【篇六: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不曾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怎能感受初日的温暖。不曾经历过寒冬的冰雪,怎能倾心于鹅黄嫩绿给人的感动。不曾尝过酸甜苦辣,怎能识尽人间百态。
经历,可以增长人的智慧。苏秦在经历过叔嫂的白眼,求仕的碰壁后,明白了治国为相不是念起即可,更需自身非凡卓越的见识。在研读兵书后,他得到赵王赏识,出将入相,连横六国以制强秦。王维在山林之中,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守仁贬于贵州龙场,方领悟心学的知行合一。佛祖饱含世间苦难,得以参禅于菩提之上。人无不先衡于心、困于虑,寻求经历于外,而后增其心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唯有经历之后,书本中的道理,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智慧如一滴滴露珠,回转于叶脉之上,要靠你用瓶钵将其收集。
经历,可以让人明辨是非。陶渊明经历不为五斗米折腰后,认识到世间人心在官场中的污浊,依然抽身而出,饮酒于南野,李白目睹了安史之乱下百姓的哭泣,发出“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开云海”,识尽阳光下的黑暗,才能拥有驱散黑暗的信念。正是为黑人遭受的不公所愤怒,马丁路德金站出来拥抱梦想。正是看到强健体魄下麻木不仁的灵魂,鲁迅才站出来发出呐喊。一个不曾经历过苦难的人,如何去宣讲着爱与和平。只有亲眼目睹了死亡的来到,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否则便如同大清盛世下,统治者所勾画出的一派天朝上邦,国富民强的春秋大梦,被列强用炮火击了个粉碎。
不曾经历,只能说出空言大话。不曾经历,脑中装的全部是虚念妄想。不曾经历,便如同活在一个黑暗中,你没有自己的光明,拿别人的观念看法,当做自己的。这便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面临的巨大商业、建设危机。但我们没有退缩,回头,大胆的迈步前行。有跌倒,有阻碍,可经历后你会发现,原先的困难,已经铺满了来时的路旁,开出灿烂的花朵。
【篇七: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圣彼得堡的留恋》中说,一个作家必须有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若一个作家没有经历,他的作品必然也没有味道。
那么为什么只有有经历的作家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呢?
首先是他们知识渊博,经历了无数的作家必然见过大世面,对这个世界的事物有很深的了解。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何如此受世人及世界赞赏,因为作者有丰富的经历,对世界有深刻的了解。《红楼梦》不只是一本架空小说,而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对于人物装扮与饭菜及它们的制作流程描写极为细致,甚至具体到每个物件都有名字,这必然是一位经历无数,知识渊博的作者,才能写出如此精细准确,有味道的作品。若一位作家没有经历,他的文章必然孤陋寡闻,平淡无奇。
其次是他们对世态炎凉对世界阴暗面及痛楚有很深的了解。一位经历了无数的作家必经历过痛楚及世态炎凉。曹雪芹年少时锦衣玉食,但到中年时家境式微,变得穷困潦倒,正是因为它具有如此痛苦的经历,才能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李煜亦是如此,在国家衰败之前,他的词多写宫廷快乐的生活,词的内容也相当浅薄,但当他经历了亡国之痛苦,便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圣彼得堡的留恋》中的陀翁亦是如此,他经历了西伯利亚的流放,穷困与潦倒,从而对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写出了极具深度的文章。与他们相比,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的冰心写出的《繁星·春水》等哄小孩的文章就没有任何味道。苦难的经历促使一个作者成长,从而写出有味道的作品。
一位有经历的作家才是优秀的作家,他的文字必然有味道,只有经历才能塑造出优秀的作家。
【篇八:经历之我见议论文作文】
没有经历的人生是苍白的。或好,或坏,或悲,或喜。人生的经历不仅为向死的旅途增添明媚多样的色彩,更丰富了一颗无知、拘谨的心,强大丰硕了一个孱弱、怯懦的灵魂。
经历是一种实践,一种开端。是经历将一切飘渺无依、长篇大论的理论文字付诸行动,打破一切理想化的泡沫,推翻一切虚拟的借口,在动手与排难中寻找到最好的道路。饱读经济学案例后就能规避失败吗?不断地自我暗示就能为脆弱的心灵裹上钢铁的保护吗?去看马云的经历吧。他的前半程人生实在被拒绝中挨过的!但正在无数失败经历的捶打中让他挣脱书本上成功案例的禁锢,见识各种问题的发生,以致风暴的席卷也不能掀翻他梦想的船只,风云突变也不会让他的事业沉沦。是尽力,残酷无情的经历才让他强大。
经历不但是阅历的扩充、技术的升华,更是精神的修炼、品格的捶打。
且看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他在滔天巨浪中与生死搏击的经历让他看到人生在极限中迸发出的激情火光,游走在边缘地带中绽放出的人生瑰丽;看中国女排如何在大起大落中不泯初心,攀援着摸索希望,最终在极大的怀疑中顶着压力踏上世界巅峰,这是经历中打磨出的一颗怎样强大的心脏!怎样的灵魂坚强!去经历就是去突围,去打破常规、打破恐惧,面对自己。在经历与体验中,我们唤醒的是心底的自己,冶炼的是一颗久受风雨摧残、麻木缩槁的心。将自己置于新活之中,是生命知觉苏醒,是精神重向光明。
当现代人局促自己于封闭的水泡房屋,是不敢还是冷漠?经历,会让自己遍体鳞伤,会体味到获得又失去的无奈与凄凉。可是,不去经历就是放弃对自己的释放与打量,放弃对明亮精神的提拔。它是一笔可以受用终身的、独一无二的财富,对于你所追求的成功,也对于你所向往的精神光明。
人应该去经历,去丰实自我,超越辉煌!
第四篇:学习方法之我见_初二议论文
学习方法之我见_初二议论文
学习方法之我见
七一华源二(12)班 秦昊天
临近期中考试,学业和作业负担加重了,但并不是作业做得越多分数越高,也许做了几本复习资料,却没有完全领会,做也是白做。因此,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它不像打篮球,要有高命中率,良好的防守能力和配合意识,也不像打游戏那样,要会gank,会偷塔,会出装备。确实,理解一种学习方法很简单,但运用起来却并不简单。
让我印象最深的学科是数学。这个学期的前几次数学考试,我成绩不理想,因为总是有题目不会做,这让我很困惑。经过我的分析,我发现这些题都是由几种类型组成,我对这些题型掌握较差。于是,我上课开始认真听讲,老师一堂课经常只讲一种题或由一道“母题”发散出的子题。我理解并学会解这种题的方法,在脑海中对这种题进行思考、记忆,在课下加以少量的练习,这一块内容就能较熟练的掌握。经过两个月这样的训练,我发现我的几何题有了显著的进步,还锻炼出了题感。
英语不同于数学,光上课听讲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足量练习和积累。曾经有一位英语方面的大师就说过,英语是退步最快的学科。的确,因为没有语言环境,不常常复习,你会很快淡忘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因而在考试中无法取得高分数。教育部曾规定,初中二年级学生一年英语阅读量要达到80000字左右,合约每天做1到2篇阅读和完型,做完后批改,一定要把每一题弄懂,避免知识点出现漏洞。不必刻意去背单词,只要记好学校课内单词和做练习时碰到的单词就好,只有出现在一个语境中的单词才更方便记忆。
显然,这次三校联考,题目会比较难,但各存愚公之意,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拥有好的学习方法加上自身的努力,没有什么是无法达到的!
第五篇:议论文写作技巧之我见
议论文写作技巧之我见
本专题是为解决学生写作中议论说理性的文字流于空泛不严密、论证局限于表层的问题而设计的。我们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训练,而是涉及思维思考的深度和习惯的训练,所以本专题初步设计三节课,这节是第一节写前指导课,共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由生活情境切入,激发学生对常见的生活情境展开思考,学生参考范例,对生活现象提炼观点,并加以阐述。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观点提炼并简要阐述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课堂效果:学生的思维发散的很好,感悟比较丰富)。第二环节,学生交流展示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相冲突、相对立的观点,让学生借否定对方的观点来印证完善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否定对立的观点就是将自己的思考引向深入完善的过程。(授课中这是难点,小组合作后学生的交流习作展示了真实的思维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列出对立观点,理由也比较充分,而对衔接的语言形式注意不到,老师提出要求给出方法学生修改体验。)第三环节,总结思路、提升论述能力。根据交流,学生自己归纳让论述更深刻的方法,再结合专家的提醒,补充提炼归纳论述的方法。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自行梳理和专家的文字,让学生形成并完善自己的经验,进而进入第四环节(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梳理自己的思维体验。)第四环节,利用总结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或解释或分析或点评社会现象,将文字作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本环节期望实现学生的思考走出平面,走向立体,走进生活,进而走向深刻。(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第二堂课学生写作课,第三堂课讲评修改课。正像留下的课堂作业,思考走向深刻是一生的话题,以后的课堂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平常的生活话题,深入思考,让深刻成为一种习惯。
学期初,在确定写作训练的切入点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一则担心训练会成为桎梏,学生的文章又成为“新八股”;二则担心学生只关注文章形式,忽视了文章的内涵,进入思想“缺钙”的怪圈。孟子的另一番话让我们坚定了选择“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一番论证,我们确定了“先收后放”即“先用规定动作导之以规矩、再用自选动作展示其个性”的思路,开始我的序列化训练。
一、庖丁解牛,导之以术。
尼采说:你现在站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去往何方。对我们的课堂而言,所有的训练首先要明确学生“现在站在哪里”,然后确定我们“将去往何方”。
高二的第一堂作文课,我们没有做任何的指导,只是让学生将真实的议论文写作情况展示出来,在充分研究了全体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情况之后,我们看清了学生的“位置。
优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明确一篇议论文的基本构成(引论——本论——结论),明确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得益于高一的训练。不足: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不能明确的在开头亮出观点;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论证过程只是列举事例,没有充分的论证,并且事例过详,没有层次,三个大事例段构成了本论部分。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混淆了议论文的引用事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不明确议论文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文体特点;二是学生的议论思路不清晰。找到了原因,我们清晰地看到 “将要去往”的方向,第一专题“一粒沙里见世界”,第二专题“雕梁画栋筑凤巢”。
第一专题:“一粒沙里见世界”。
从议论性语段入手,让学生明确议论文语段的构成,明确如何引用事例,如何阐明观点,进而明确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特点。
具体操作:以高考满分作文为例,以庖丁解牛的姿态与学生共同解剖一个规范议论性语段的基本构成;继而用精选的四个语段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议论性语段的“规定动作”;然后在练习中掌握“规定动作”,选择自己文章中的一个主语段练习“规定动作”,小组修改完善,选出精品交流展示;最后给定事例,学生自提观点完成一个规范议论语段。
否定自己、推翻自己的过程总是艰难的,学生的畏难情绪直接表现出来,尤其是阐释句、分析句、结论句的表述,简略单调,多是观点的简单重复。对此,我们集中了年级的优秀作品,打印出来供学生借鉴参考。创造源于模仿,同伴的优秀语段打开了大家的语言思路,学生们开始创造出自己的议论语言体系,还有问题的语段老师一对一进行指导跟进。
四个步骤下来,学生的改变让我们感叹,月考作文,学生完全摆脱了之前三大事例段的写作思路,百分之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规范语段的构成,百分之95以上的学生明确议论文事例引用的规则。有了这一番改变,在刘英花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在主论证语段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月考作文进行了点例的规范语段练习,几番打磨,我们推动学生实现了议论文语段的“静悄悄的革命”。
第二个专题“雕梁画栋筑凤巢”
完成了第一个规定动作,我们开始了第二个专题“雕梁画栋筑凤巢”。设想是借助列分论点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论证思路,解决学生论证的思维层次问题。
具体操作: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高考满分议论文,选文标准是主体论证过程采用分论点的文章,让学生在选择中熟悉分论点的文章。课堂上教师精选范例,指导列分论点的思维方法,学生依据命题练习列分论点提纲,最后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采用分论点展开论证的文章。二次修改时,让学生依据评价量规点评教师选出的范文,统一了具体标准再点评同伴文章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依据建议进行在完善,最后阅读分享课前收集的经典范文,拓宽视野,提升思维。
课堂上学生梳理了分论点的提炼方法之后,选取一种方法练习规定动作,第一次列分论点提纲,思路明显清晰了,写完整文章时,能够比较快的确定议论的分论点,尽管有的学生的分论点存在交叉重合的情况,但我们知道这是开始,学生思维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所以以后的写作中会将分论点作为一个量规时时反馈,时时完善。
三个专题之后,本学期我们初步打算再进行两个专题,一是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1课时,写作并讲评2次,讲评中发现问题,专项突破。二是议论的语言提升指导,指导1课时,写作2次并讲评与反馈。
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教材,一切都由我们自己来设计,每一个专题从思路的设计到资料的收集,难点的突破再到写作的反馈落实,论证、尝试,我们是累并充实着,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要突破相同的高度,难度不言而喻,有些习作需要返回修改三次以上,才能合格,精力、思维、经验、方法都在考验着我们,我们六人团队各展所长,鞠红云和张爱妮老师长于变通的思维,别丽娜和脑平老师严谨务实的教风,闫淑秀老师丰富的经验,所幸方向一致,我们积极应对,寻找途径。
二、行远自迩,辅之以道。
孟子说 “梓匠轮舆可以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我们也清醒的知道,没有丰富的积累与沉淀,光靠几点方法与框架、几次训练实现学生说理的深刻透彻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停留在术的角度,“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唯有道的丰盈即广泛有效的阅读,才能够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阅读路径有三条:
一是依托于必修五单元内容的主题阅读。第一单元“追逐梦想”,第二单元的“青春,让诗情飞扬”,第三单元“杜甫:落在唐朝的眼泪”,第四单元“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或由学生收集,或由老师收集,阅读之后,学生或积累精彩语段,或进行话题小练笔,一方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方面积累语言,提炼思维,实现有明确指向的专题阅读。
二是以精英人物为对象的主题阅读。分两类,一是以《唐诗宋词》的诗人为对象,设计专题:“柳永:奉旨填词,潇洒的无奈”,“李清照:声声慢唱,家国情怀”。二是将影视作品带进课堂,精心筛选经典影视作品,与学生共看共品,经历是对作品最好的注释,没有直接经历,就提供间接经验,已经赏过两部《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理解人生,获得自我成长内驱力,唤醒自我大能量,用优秀人物的经历作为镜子,揽镜自照,实现道德人格的逐步完善。
三是以新闻热点为主线的时事阅读。筛选近阶段的新闻热点,提供争鸣的观点,这项工作主要由见多识广的闫老师来负责,让学生一方面关注社会,一方面在阅读与碰撞中提升认识,思维走向深刻。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如既往,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