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化学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2010年10月26日,我作为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一名即将毕业大学生,很荣幸地参与了贵州师范大学组织的农村教师与大学生置换研修的项目,去单寨县兴仁中学进行顶岗实习。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认真研读了初中化学新课标,通过学习之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提倡师生相互沟通、交流。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置合适的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二、教育理念的转化。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
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而言之,新的课改让人焕然一新,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肯积极探索,善于积累,敢于批判,胜利的曙光必定照亮前方。
第二篇: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标学习心得
暑期我们参加了济源市的新课标培训,开学后学校也响应课标改革的大好形势,我们在学校也如火如荼的开始学习新课标的相关内容。通过初步学习新课标,我有以下心得体会,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我认识到人教版教材中,特点鲜明,那就是知识系统,重视知识的落实与训练。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所涉及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科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新教材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教学指导书、活动手册、学生基础训练、测试试题等,教材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探究活动和高质量的“在线测试”、“挑战自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
旧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而新的教
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新课标中没有了知识点的特别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没有了非常集中的知识点,“教学指导用书”中没有了明确的重点、难点,难怪我们有时会感觉不知所措。
而我认为,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准确定位。
另外,教材中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和作业,大大增加了的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甚至是不确定性,往往只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显然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根据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我认为教材中“反思交流”、“挑战自我”中设计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好像不那么难了!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教室内外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一样?”的实验时,学生在选择收集室内外空气样品时,各抒己见,方法多样,然后争先恐后地作实验,当教室内的空气样品使二氧化碳迅速变浑浊,而室外的空气样品没有使二氧化碳迅速变浑浊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开窗换气!”,教学的三维目标已经达到了!这不就是教育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场面吗?
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 的新理念。教材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信息冲浪”,学生可以撰写化学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资料、小实验等。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我觉得新教材使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研究教法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要求教师备课更应注意细微环节。当然,新教材带来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但是,对课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升
学考试的改革,中考不理想,其它方面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但愿教育主管部门早日出台新的评价方式!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第三篇: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后,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 1
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1] [2] [3]下一页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教育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师的根本任务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我认识到人教版教材中,特点鲜明,那就是知识系统,重视知识的落实与训练。(鲁教版)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所涉及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科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人教版对我们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我们很难一下子适应;同时,由于新教材是第一版,在设计上很难考虑周全,或者是推陈出新的设想和学生实际有一定差距,所以在操作起来,难以达到教材本身的要求;另外,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考评价制度的客观性和局限性,也阻止了很多教师实心踏地的投入课改。但是,实践告诉我,新教材也一定会带来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
既然新教材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教学指导书、活动手册、学生基础训练、测试试题等,教材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探究活动和高质量的“在线测试”、“挑战自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
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新课标中没有了知识点的特别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没有了非常集中的知识点,“教学指导用书”中没有了明确的重点、难点,难怪我们有时会感觉不知所措。
而我认为,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准确定位。
另外,教材中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和作业,大大增加了的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甚至是不确定性,往往只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显然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根据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我认为教材中“反思交流”、“挑战自我”中设计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好像不那么难了!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教室内外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一样?”的实验时,学生在选择收集室内外空气样品时,各抒己见,方法多样,然后争先恐后地作实验,当教室内的空气样品使二氧化碳迅速变浑浊,而室外的空气样品没有
使二氧化碳迅速变浑浊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开窗换气!”,教学的三维目标已经达到了!这不就是教育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场面吗?
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 的新理念。教材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信息冲浪”,学生可以撰写化学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资料、小实验等。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我觉得新教材使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研究教法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要求教师备课更应注意细微环节。当然,新教材带来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但是,对课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升学考试的改革,中考不理想,其它方面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但愿教育主管部门早日出台新的评价方式!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
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上一页[1] [2] [3]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新课标》,掌握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原则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能力为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
1、《新课标》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材从讲述一些化学初步理论的同时,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环境问题、人类健康、医药生产与化学等内容。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3、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而系统的学习活动。
4、实验部分有增加也有删减,更注重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5、《新课标》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新课标》要求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化学”,用观察、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体验,获得真知。
总之,几天的《新课标》培训中收获不少,我们既要用《新课标》来指导教学,又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把教育工作推向新台阶。
第五篇:化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化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从学生熟悉关心的蓝天碧水到丰富多彩的日用品,救治病人的药品,再到新材料、新能源,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化学课标》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如元素概念的形成,一改过去先严格定义,再进述后应用的教材编排程序。而是根据当代学生接触物品丰富,媒体信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先让学生领会各种补剂(补钙、锌、铁、硒等)就是指元素,了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段感性认识以后,再进述元素概念,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也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如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水电解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学习检验反应产物,H2纯度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其内涵就是教师信任学生具有建构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由此教师应相信学生有自主建构认知体系的能力,且觉察到学生的认识风格因人而异,从而做到施教有别。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化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化学教材这一教育理念尤为突出。如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在空气组成的实验中,实事求是,不放过(减少的体积稍小于1/5)实际与理论的小小差距,诱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的编写是有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粗心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这小小的差距,而细心的学生发现了,但又不敢说,我就启发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一说真话、实话。这无疑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做科学”的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应该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如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学生先探究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还有一个罐装液化石油气瓶,学生仿佛回到自家厨房里,感受到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真探究,分析又发现使用液化石油气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等等。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
三、改革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的评价方法。正如《化学课标》中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