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高屋建瓴指导现代企业管理
——读《孙子兵法》之感悟
摘要:“商场如战场”是因为两者间有很多类似可比之处。现代企业对兵法谋略用于企业管理已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热情,其中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孙子兵法》更受推崇,目前此书已被译成21种文字,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日本松下等许多知名公司都把它作为培训企业经理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必读教材。此书为何对有着先进科学管理的西方产生如此魅力?笔者通读后第一感觉就是《孙子兵法》是站在哲学角度指导战争的,哲学是智慧之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所以这本书无疑能给不同业界的人以更多的启发与智慧。相比较而言,西方管理思想是技术的。本文一方面对商场和战场两者间作了比较,用以阐述为什么兵法能够指导现代企业管理;一方面就它在哪些方面指导现代企业管理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孙子兵法企业管理哲学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你若想成为管理人才,必须读《孙子兵法》”,这无疑对我这个学管理出身的人很有吸引力,加之近年来《孙子兵法》的一波一波的热潮,使我对此书的魅力更有了好奇。于是粗略的通读了几遍,此书于我的第一印象是富含哲理,确实可以从哲学的高度和战略的角度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
一、商场与战场的比较
(一)商场与战场的共同之处:
都有对抗性竞争;都是为了争夺某种利益;都要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都要运用战略与策略;都是双方经济、科技、管理、后勤等整体实力的较量;抗争过程都要耗费大量资源、成本很高;双方指挥官或总经理的智谋精神,士兵或员工的素质、士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坚持以道贯术。
(二)商场与站场的不同之处:
1、活动目的表现形式不同,商场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而战场为了获取政治经济利益;商场是为了赢得或创造顾客,而战场是为了打跨或征服敌人。
2、表现形式不同,商场上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而战场上是武力较量。
3、行为方式不同,商场上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以诚信为本;战场上不遵守规则,讲求“兵不厌诈”(《韩非子·难一》)。
4、抗争结果不同,正当性的商场竞争是建设性的,不正当性的商场竞争是破坏性的;而战场的抗争都是破坏性的。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之间不可比避免激烈甚至是惨烈的竞争,“商场如战场”此言不虚。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也“不可不察”。如何能在凶险的市场竞争搏杀中,顺应潮流、把握商机、扬长避短、力争主动,获取成功,这就涉及到人的决定因素。“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素质要求。仅基于两者的这两项共性,兵法足以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即便两者有所不同,也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不影响兵法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性。
二、《孙子兵法》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指导性之体现
《孙子兵法》十三篇从战争决策写到用间,反映了军事活动的全过程。我认为《始计篇》对各业界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从战略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对战事作了“庙算”,并据此可推断出战事的结果。就拿企业管理来说吧,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首先能“庙算胜”。那如何“庙算”?孙子曰“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企业的强盛之路也离不开孙子所说的五大要素。
(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企业内部而言,“道”即是要求企业必须上下同欲,也就是要营造所有员工认同并坚持执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才可能做到所有人以企业为家,以公司的发展壮大为荣,克服一切困难“出生入死”。具体来说,诸如公司目标是否能与大多数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公司薪酬福利是否到位,赏罚是否公正分明,员工是否有归属感,等等。就企业外部来说,“道”主要体现在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感,是否符合社会道义等负面,只是唯利是图而丧失责任的企业是谈不上有“道”的,也凝聚不了人心,最终只能像“三鹿”那样轰然垮台。
(二)所谓“天、地”对企业而言是指企业生存发展的大环境、大空间,就是企业在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氛围、现实政治气候、市场消费观念等方面。这是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例如房产企业在面对房地产业大幅上升发展的情势下,应该预测到政府将要出台的紧缩政策,并要有所准备,这样方能避免深陷其中。再比如,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之时,能抓住这个机会勇于打破铁饭碗下海经商,必将能攫取属于自己的一桶金,也免得若干年后被“下岗”的命运。对于规模大、跨地域的大企业而言,更要重视“天地”因素。台湾的宏基集团在开始开拓欧洲市场时,派台湾人去做不成功,后来实施公司管理本地化的策略后收到了成效。为什么?因为本地人对当地的政策、文化更为熟悉,他们比外来人更能很好的把握“天地”因素。所以,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企业,才可能做到百年基业。
(三)“将”者,“智、信、仁、勇、严”。所谓“智”,就是智慧,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智”首要的也是更重要的在把握企业发展战略,具有远见卓识上,唯有那些“能从三万英尺的高度来看这家公司”的管理者,才能让企业走得更远。所谓“信”,就是管理者自己要
有带领企业更好发展的信念,对下属要有信义。对自己都没信心、没信念的管理者如何能指望下属听命于他呢?而“士为知己者死”,管理者对下属讲信义,才能抓住下属的心,增强自身的领导权威,也才能更好的施展拳脚。所谓“仁”,就是要以人为本,要增强管理者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所谓“勇”,就是管理者要敢闯敢拼,勇于创新与开拓,要有理性的冒险,突破企业发展中的瓶颈。所谓“严”,就是管理者自身要严于律己,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赏罚分明。“仁”与“严”优势互补,将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威信和人格魅力。
(四)“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曲制”,就是企业的编制、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在企业很小、人员不多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企业发展了,机构庞大了,这个“法”的作用就凸显了,它影响了企业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官道”,就是管理者对下属的管理方式和制度,管理者要秉承“仁严”结合的管理方式,要做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主用”,就是企业的后勤保障,主要是企业的运作资金这块,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应对危机时的抗击打能力。
在这五大要素中,“天地”要素是客观的,而“道、将、法”三种要素是具主观能动性的,其中尤以“将”的要素最为重要,这是决定其他要素能否发挥优势效力的关键性要素,在“将”的选拔上要“择人而任势”。
(五)唯有“择人而任势”,方能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孙子兵法·兵势篇》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择人”,就是要选择好的将帅,对企业管理而言就是要选用“智、信、仁、勇、严”的管理者。在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上也要选择信誉好,拥有与政府和顾客良好关系,具有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的企业。孙子的“择人”似乎还有精兵简政的一层意思。《行军篇》说:“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同样,企业人员也要精干,要清退掉体弱多病、文化素养低、工作无积极性、能力较差的人,而选用智高力强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兴旺,效益大增。企业发展要“择人”,还要“任势”,即利用强劲的势头。不但要“任势”,还要“造势”。《始计篇》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要根据怎样对自己有利而制定有力的措施。为了使企业迅速发展,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造势方法,如转换机制、引进外资、兼并破产企业、创造名牌产品等。产品经过“造势”而一旦成为名牌,企业也就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了。
(六)“知彼知己”,方能保证决策顺利实施,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战争中科学的真理。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也是行之有效的至理名言:“知彼知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知道和掌握两方面的情况,即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
外部环境(“彼”)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水文、资源等,这为选择厂址提供重要的依据;
2、政治动态,如国家形势,政府政策法令对企业经营有哪些限制和要求等;
3、经济状况,如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趋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
4、科技信息,如世界科技现状和发展动态、本企业生产所需技术设备如何引进先进技术等;
5、市场需求,如目前何种产品短缺、何种产品过剩、客户的需求状况等;
6、竞争对手,主要对手、潜在对手的数量、分布、生产规模、资金、技术、发展动向、新产品开发、销售渠道等,都应清楚地了解。
企业自身(“己”)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建筑物结构和面积、场地、原料和成品等;
2、销售状况,包括销售范围、渠道、方式、产品畅销还是滞销、销售人员的素质等;
3、经营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的结构、能力和责任意识,企业的管理体制、组织法规制度、目标和计划等;
4、企业应变能力,包括经营战略,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劳动组织和人事、物资、财务的管理等等。
只有对上述“彼”和“己”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才能如《地形篇》所说“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扬长避短,提高决策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企业沿着正确的航道顺利前进。
(七)用好《用间篇》,方能“知彼知己”
《用间篇》阐述的内容,实质上就是“信息情报工作”。正是建立在情报的充分收集和分析基础上的决策,因此才能在竞争中运用各种手段百战而不殆。
重视情报工作也应该是企业的主动选择,一个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必须有意识地全面地或局部地建立起这样一种体系。
1、有意识地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能够更加准确地、及时地、动态地掌握企业的内部矛盾,更大限度地做到兵法中的“知己”的要求。无论什么样的组织,人是组织中的第一要素,要求一个组织的内部完全没有矛盾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随时掌握它,并把它控制在一个预定的合理的程度内。即:最高管理者能够控制,把问题限制在对企业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程度内。这些问题包括,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杜绝小帮派,小团体;工作之间的衔接问题,掌握现有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并适时改进;掌握个别部门个别人阳奉阴违可能形成的局部势力;调查那些依靠部门自律解决不了,而又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暴露的问题;因制度尚不健全而发生的新问题;需要在有利于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解决而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调查企业内部的安全隐患,这里不仅仅指的是防火、防盗。也包括技术安全、信息安全。通过必要的手段防止组织内部技术秘密外泄,由于平常的基础工作,即使是发生了各种泄密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查出结果,降低风险。
2、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有利于对外部信息的掌握特别是对竞争对手资料的收集,做到“兵法”中的“知彼”。平时有准备,关键时刻成功的机会就大的多。避免平时不烧香,临
时抱佛脚,仓促应变。外部信息收集包括:一是对法律法规的收集,定期更新,当前的国家和社会正在向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过度。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更新比较快,建立统一的机构,对于即时掌握并适时更新有益处。二是对供应方和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变动要及时掌握,这个掌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即可以是利用各种会议、会见、参观、学习的机会,也可以是业务员外出的见闻,可以是见诸报端的宣传,也可以是在酒桌上,私下里的闲谈。更多的是漫天飞的企业介绍、产品介绍、联系名片。关键是如何把这些信息进行集中,分类、识别、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定向、分类归档。
3、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是对部门信息的一种校正,是高层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建立这样的一套信息收集系统,并不意味着取代部门的“依据当前条件,解决自身问题”的责任。而是意图建立企业的两条信息渠道,形成一主一辅,战略和战术两条信息来源。同时也能够防止个别部门长期抓某项工作,时间一久形成了信息和业务垄断。因个别人调动或跳槽,或是外部信息对自身或部门利益有冲击,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组织信息的断档的不良局面。
比较而言,《孙子兵法》重哲学,西方管理思想重技的,《孙子兵法》是从战略上全面解构战争,西方管理思想比较偏重于管理某一方面的。现代企业的成败,关键已不主要在于资本和技术方面了,而是有关企业战略和政策方面的决策问题。正因《孙子兵法》里“有取之不尽的经营战略资源”,它在海外如火如荼地流行起来了。我们中国的企业要做强做大,除了要学习借鉴西方管理思想,也该俯下身段好好研究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企业发展战略上我们要更多地运用《孙子兵法》的宏观视野,在具体管理中,要好好学习西方管理的严谨、务实与可操作性。唯有此,方能做强我们的中国企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孙晓玲 编·《孙子兵法》·武汉出版社·1994年9月
张玉芬 编著·《三国人才成功术与人间决胜谋略》·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1月 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1月
孙健敏 黄小勇 李原 译·《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第二篇:孙子兵法读后感
提起《孙子兵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还可以背诵其中的名言警句。可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地了解它的价值呢?《孙子兵法》的读书心得本人认为这是一本十分值得阅读的书籍,并不是因为它是中国名著,而是他的价值所在......《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个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书籍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内外的军事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字长卿),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等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规划。这是全书的纲要。《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发动。《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础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火散集结、包抄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察看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著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普遍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运用于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之中。
正所谓“兵不厌诈”,无论在战场还是在职场中,都需要有智慧的头脑去策划,需要有一双慧眼去洞察虚实,需要冷静的心去面对一切困难。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职场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只要企业经营者能够不断创新,在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者能够出奇制胜,那么成功就会慢慢得靠近了。《孙子兵法》是我们一笔无形的财富!
第三篇:孙子兵法读后感
读《孙子兵法》
前一段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读到了《孙子兵法》,虽然目前尚未品读完这本著作,但已是感触颇多。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成书至今约2500多年,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封为“百事谈兵之祖”。时间根本无法掩去其魅力读它如醍醐灌顶。《孙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我仅结合春秋吴越之战对其中我所能理解的一小部分提出看法,与众多书友一起分享其魅力!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几经战事,越国大败。越王勾践便作为人质去往吴国为夫差做马夫。在这期间,勾践移权文种,卑侍夫差,贿赂吴国太宰,取得吴王信任。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述:“兵者,诡道也。。。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勾践使用“五间”中的“内间”使吴国高官为己所用,并且假作卑微,放松吴王戒心使之骄大,最后成功离开吴国。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立刻着手与三件事:第一笼络民心;第二改革内政,恢复经济;第三外交周旋。《始计篇》“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中位居第一的“道”便是顺乎民心,以人为本。勾践回国立刻下诏像国民道歉战事损失,亲自慰问平民,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并且以“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自制的方式重树在百姓中的形象。由于越王实行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对他的感情,就如对父母一般,为后面发动战争打下了群众基础。读史照今,大到国家,小到个体,都要重“道”,顺民心,懂民意。我国执政党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并积极贯彻执行。“视卒如爱子”社会各行业强调关爱员工,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的赢得员工的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加强企业对外竞争力。
“夫未战而庙算胜多,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宇无算乎!”也就是说,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出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做到成竹于胸。“七计”中便提及到“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大致强调了 法令,经济,兵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勾践回国之后征求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资,严军纪,练士兵等建议,加强作战能力。并下令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做足了打仗的准备。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有远见,要做好应对一切突发状况的准备。“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都知道的道理,如何强国?古往今来最根本的就是合理发展经济。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做事之前都需有个计划。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需要一个理财计划,大学生很多离开家,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开始由自己安排每月的花销,可是有很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不合理消费的情况,最终出现“月光族”,这个月花下个月的钱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制定一个合理的理财计划,并且严格的实施它。
勾践在实施以上国内措施的同时,继续与吴进行着外交周旋,以进为退,隐藏实力,消除其戒心。此时的越国正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一举歼灭吴国的机会。所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就是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就是要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候发起攻击。公元484年,吴王夫差率领三万精兵北上伐齐,空国远征犯了兵家之大忌,这个致命的错误越国怎肯错过,待到吴王到达无法快速回兵之地,勾践率兵立刻占领了吴国姑苏,俘虏太子。但夫差很清楚的意识到,如果吴国回兵力拼,自己是无法完胜的,于是在吴国求和的时候便答应了。这并不意味着勾践就放弃了歼灭吴国的野心,他是知“节”。在《兵势篇》“捣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里的“节”是一种节制.快慢相间的战略。任何事都不能急功近利,要打有把握的仗。公元前473年吴国大旱,粮仓空虚勾践乘机攻吴,最终改变吴强越弱的形式,取得最终胜利。
《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我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他,都能收获到不同的智慧。
第四篇:《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乃春秋时期孙武所作,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虽然枯燥的文言文让我难以下咽,但我读过之后深受震撼,对孙武更是崇敬万分,其中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其中孙武总结的亘古不变真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体现孙武超强的军事能力和战略能力。
在此书中不仅涉及普遍的军事规律,军事战略,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管理经营等方面都有着联系,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尤其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这需要我们引发一些思考,在研究这本书的其中的军事战略应用于现代国防,军事战略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在经济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从中的理论只要我们稍加变通,就可以适用于商场,现在的经商不是以前那样刻苦努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就能成功,而更需要的是智慧,战略,一种致胜方案,计划。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军队形象。风、林、火、山四个字可谓是孙子兵法中的精髓。孙子很崇尚“兵贵神速”。商场之道也亦如此。如今在手机产业,诺基亚可算是巨头,三星,MOTO等等紧追其后,竞争相当激烈。于是乎时间成了关键,新产品,新功能一直在更新,不单单是硬件方面,外观上各品牌也下足了功夫,价格战也是必不可少,而今各大厂商又在环保领域抢占商机。正所谓“先发制人”,谁在某方面有所领先,那么就有广阔的市场,良好的形象,又因为大众的从众消费心理,就有大笔的销量,这是军事战略所转换经济战略所带来的效益。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在战场中需要,在商场上同样需要,只要在竞争中,你能充分了解你的竞争对手,知道他们是怎样生产管理,怎样管理,怎样计划,怎样销售,那么你就可以对应的做出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一招制一招,那么在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化被动为主动,在经营中可以游刃有余。像雪碧和可乐两家公司,就是在知己知彼中相互推动发展,越加改善,越加创新,销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在客观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决定性左右,综合素质高的员工,那么团结力,凝聚力,创造力也就相应的强,良好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的财富,所以企业要发挥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战略,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培养员工的工作技术和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塑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的文化形象。像苏宁电器里的员工,他们就具有优良的素质,团结力,凝聚力很强,同时企业也有激励机制,像孙子所说的“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奖励物资就能够激励士兵去杀敌,员工也需要这个激励的机制来推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局部带动整体,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正所谓“兵不厌诈”,无论在战场还是在商场中,都需要有智慧的头脑去策划,需要有一双慧眼去洞察虚实,需要冷静的心去面对一切困难。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场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只要企业经营者能够不断创新,在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者能够出奇制胜,那么成功就会慢慢得靠近了。《孙子兵法》是我们一笔无形的财富!
第五篇:《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汇编1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1
很多人都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了。其实,《三十六计》是后人在《孙子兵法》的“谋”中演变而来的。《孙子兵法》更注重的是“计”而不是“奇谋”,这是计算的“计”。就是通过SWTO的综合分析,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 “五事七计”,这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而谋略则次之,以少胜多的战例毕竟少数。是否有你开明的政治,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否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是否装备上领先,是否有严明的治军,是否赏罚分明,是否有强力的执行力,这些综合的因素才是致胜法宝。我们中国人喜欢诸葛亮式的“奇谋”,放大了这些“奇谋”的作用,其实这偶尔的“灵光乍现”对最后的战局胜负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火烧赤壁中,曹操兵败赤壁就是因为中了“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再加上火攻。所以做好战前双方实力的计算,才行。粟裕大将打仗就深得《孙子兵法》的精华,他每次打仗之前对地形地势都摸的非常透彻,他常常能发挥现有兵力的最大战斗力,打了无数的胜仗。还有远一点的,打仗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都做到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则。
同样,《孙子兵法》还表现出唯物主义、辩证思想。我们都知道,古时打仗前都会求神问卜辩吉凶,《孙子兵法》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批判。打仗靠的战略战术,而不是这种“可预知胜负”的迷信,这些胜负因素都是客观的,人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但是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还有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普遍联系,这也是孙武辩证思想的体现。孙武还认为战争的双方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对国家是不利的,所谓战争只会“两败俱伤”,孙武能看透这样的本质也真是让人叹服的。不仅如此,根据孙武对战争过程中的矛盾转变的观点,我能看出其对于事物发展的认可。这是不断变换的,就像尊无说的:“乱了才会想去整治,胆怯了才会变得勇敢,弱小了才会想着去变强。”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科,如心理学,逻辑学,管理学等等,他对于中国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的很多领域都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孙子兵法》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流传海外的原因。
《孙子兵法》读后感2
放假前,教师给我们布置的假期作业阅读《孙子兵法》一书。以前,我读过拼音版的《孙子兵法》。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知识,但拼音版的资料比较简单,对于我们男生来说好奇心不大。正好教师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少年版的《孙子兵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看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孙子能在古代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分13个部分,有始计,作战,谋功,军形等。每个部分都有原文,翻译,战例。使我们看着更易懂,更趣味。并且每篇都那么精妙绝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将帅们是在什么情景下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首先孙子从战略术上,概括了九种不一样作战地区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之后,孙子推崇战略出击,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部队休养,士兵勇敢无畏等优点。然后,孙子结合战略突袭行动的特点,重视坚持军队的团结一致等。
“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不愧为《孙子兵法》之最,短短7个字使我领悟到了学习的真正法宝。如果你正在读书学习,别人来找你玩,你会怎样做?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玩。这样就不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了。那么,怎样才算“致人而不致于人”呢?比如说你和朋友已经玩了很长时间,再玩就是疯玩、浪费时间了。这时,你就能够静心去看书;当朋友没有了玩伴,他还会玩吗?也只能回来学习了。这表面看是朋友受益,其实更是自我受益——不仅仅适量小玩休息了大脑,还做到了及时学习,不浪费时间。
“主不能够怒而兴师,将不能够愤而致战”。这句话给了我生活上的启示,我将它改为生活用语。不可因一时恼怒而入吗别人,不可因一时气愤而与朋友绝交,更不可因一时的舒服、欢乐而浪费时间不去学习,愤怒能够变为高兴,气愤能够变为喜悦,学习时的痛苦也能够变为收获后的高兴,但恶语伤人不会复原,与人绝交不会再恢复昔日的完整友谊,浪费的时间也不会再回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更让我受益匪浅。
《孙子兵法》读后感3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
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读后感4
读到最后一段“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们一起先来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学生来说,“知己”意味着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已经获得什么技能和知识、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有哪些;也明白自己的弱项/不足/短板是什么、自己的缺点或者缺少什么。“知彼”则是说,知道自己想要获得的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获得目标,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需要克服的障碍有哪些等。如果这两方面已经了然于胸,你想得到的一定能够得到。
接着来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虽说清楚自己有什么,已获得什么技能和知识,了解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有哪些;知道自己的弱项/不足/短板、缺点。但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目标、实现目标需要什么条件、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需要克服的障碍等,所以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胜负的几率各占一半。
然后来说“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如果两方面都不清楚,做事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失败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这句话其实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知彼”意味着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熟悉他们课前的准备情况,比如是否预习?是否完成了作业?是否带着问题来听课?清楚他们上这次课时的情绪,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他们是否喜欢今天的座位或者是邻居等等。“知己”则是教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讲授内容,这是最基础、最简单的。还有就是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发音?语调?语言有魅力?有手段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多彩的课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觉充实、轻松而收获满满?所以你若是既了解自己又理解学生,你的教学就一定会是成功的,学生收获多,体验好,你的感觉也很棒还不累。如果你只了解你自己而不了解学生,有时候难免你和学生的配合就不会默契,甚至就会发生冲突,有种出力不讨好之感。自己累的要死,学生却不领情,不好好学习,自己感觉好失落。有时候,你们配合很默契,对上调了,效率高,效果好。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理解学生,那你的就学就总是失败,没成功的时候,自己总是感觉心累,因为你没有体会过成功的甜蜜,仅是苦涩的失败。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你愿意要的吗?你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吗?反正我不愿意。
所以这句话“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要时刻牢记在心。
《孙子兵法》读后感5
因为很喜爱看《三国演义》,看了两遍之后好想看第三遍。因为喜爱《三国演义》所以就想看《孙子兵法》。想多领会古代时期人们的智慧,看完了《孙子兵法》后真的让我认为惊叹,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视,《孙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经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写的但很具现实意义,里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兵法》的却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残暴瑰宝。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孙子在开篇提出了作战取胜的五个首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因为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译才干理解到里面的深刻含义,“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倾向你这边。道是为了得民心,做到高低同欲。的却如此,现在发动的战斗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义的必定会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强调作战的天时、地利条件。“将”说的是指示者的策略、指示能力。“法”强调法规纪律。将领只要熟知上面五点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胜利。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子探讨了与战斗有关的一系列抵触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钻研这种。种抵触及其转化条件的根基上,提出其战斗的战略和战术的。《孙子》觉得,要取得战斗的胜利,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战斗情况。它提出一些正确认识战斗情况的原则和法子。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在敌对双方猛烈对抗的战斗中要取得胜利,作战领导必须建立在对彼己双方情况的全面领会之上2、“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善于根据战场敌情的变更,去运用合适的战法。为此,作战必须要预有准备,“先为不可胜”,但决不能墨守成规,一切都要以敌情的变更为转移。3、“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觉得:“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两军相争,双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险的一面。聪明的战斗领导者应该把利弊俩方面都考虑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不愧为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读后感6
孩提玩伴比兵法,吾尝梦当万军帅。
岂料岁月不饶人,而今顽童鬓初白。
幸未虚度青春时,勤悟经略满胸怀。
惟愿来日得报效,定国兴邦无偿卖。
今早,我读到了《孙子兵法》。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
《孙子兵法》是古今中外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理论体系完备,历史影响深远。它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哲学著作。
千百年来,该书以“兵经”、“百世家之师”、“第一部战略学著作”见称,饮誉人类,名垂万古。
《孙子兵法》以多方面探讨了军事规律,尤其以整体、综合和动态的方式把握战争全局,凸显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谋略权变,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不仅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它的.影响,至今已扩展到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文学、语言学、音韵学、地理学、情报学、预测学、医学等许多科学领域。
说到那里,我不得不再次为中华文化和礼貌的博大渊深和历史悠久而引亢高呼,振臂长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好好学习和传承伟大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不断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现存的《孙子兵法》是经过三国时代曹操删定编著的。全书分为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孙子兵法》蕴含雄韬伟略,战略战术兼具,理论哲学化,体系完备,万古常青。
在此,我强烈呼吁:每一个中国人都至少通读一遍《孙子兵法》,并深刻领悟其真谛和精髓。这将令你开启视野,博大胸怀,益增智慧,受益终身。无论是为了你自已抑或为了家国大事均大有必要,也将受益匪浅。
尊敬的兵圣孙子:晚生对您无比景仰和尊崇。您光辉灿烂的军事思想将名垂万秋,永载史册!所有的华夏子孙后代将永远铭记您的英名,以您为荣,为您骄傲与自豪!
《孙子兵法》读后感7
《孙子兵法。军事篇》中说,善于带兵的将领,必须懂得‘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道理。其实,这个军事方法对于搞好班组管理,提高班组战斗力,发挥班组的整体效能,同样具有实用价值。
治气。即灵活机动,班组要有生气。班组长要根据班组员工士气特点,合理组织生产。一般来说,员工开始上班时总是精神饱满,“士气”旺盛;中午以后,可能会因体力,脑力消耗较多,而出现松懈现象,工作节奏不知不觉放慢;临下班前,则易出现“思归”心理,工作注意力容易分散,工作质量不如前两个阶段。因此,作为班组长,在安排组员全天工作时 ,应针对上述特点,尽量做到“先难后易,先重后轻,先繁后简”,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兼顾不利因素,争取最佳工作成效。并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增强感染力。
治心。即统一思想,班组要有正气。一个会管理的班组长,能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好风气,这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现班组的最佳效益。班组长还要实行有效指挥,首先要使组员信服你,要做到这一点,特别要注意两条:知人善任和合理分配。只有知人善任并不搞亲者宽,疏者严,才能使组员各尽所能。善于用好骨干力量,把党员、群监员、青岗员等团结起来,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把整个班组的风气带好;只有合理分配收入,才能以理服众,使组员们心顺劲足地工作。
治力。即民主管理,班组人人顺气。班组长要关心,尊重和理解班组成员,和大家一起沟通思想,交流看法,把班组里的大事小情和大家商量,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既发扬了民主,又及时化解职工心理不平衡等各种矛盾。班组长要善于调节组员的体力和精力,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班组长在工作安排上也要有张有弛,要关心爱护组员,搞好劳动保护,注意安全生产,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持充沛体力和旺盛的精力。
治变。即精诚团结,班组相处和气。班组长要通过查看个人资料,找组员谈心等方式,分析掌握组员各种思想动态,了解熟悉班组每名成员的情况,及时化解班组内的各种矛盾,并帮助组员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营造一种温暖的家庭式的氛围。在工作安排上,要利用如奖罚政策,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各种不良习惯对班组的影响,防患于未然。如持之以恒,就能逐步搞好班组建设,在企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孙子兵法》读后感8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名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因为书比较厚,所以我只看到了第十三篇,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最精彩的一篇吧!
那一篇讲的是蜀争夺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的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刘备用“知迂直之计”转败为胜,迫使曹军退出四川。
我读完十三篇之后,知道了打仗不仅要有兵力,还要有计策。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知道自己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竞争谋个位置或者某个目标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你的同事中哪个最具有竞争力,对你最有威胁,他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然后衡量一下自己是继续与他争下去,还是另谋他就,还是韬光养晦,面对现实,调整为其他更实际的目标。
《孙子兵法》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就是道义,就是要坚持正义,做官要正直,这样你才能在道义上占有优势,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时,你时机没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跃跃欲试,锋芒毕露,欲速则不达,你时机到了,接把握住机会,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与位置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市委书记,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争取下一个目标就有利的多,反之则很吃力或者根本没有希望;将就是自身的能力,没有能力再好的天时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费;法则是工作方法,如何团结同事,加强群众基础。
《孙子兵法》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工作中也要灵活机动,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间相处,要靠自己的品德让别人信服自己,而不是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靠高压政策更不可取。
《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工作中一定要制怒,想想经常在工作大怒,真应该好好改改了,因为怒而兴师最后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孙子兵法》读后感9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战国时期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的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流传于世界,享有“兵学盛典”的美誉。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谁?难道孙膑又叫孙武?因为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广为人知,所以我以为作者是孙膑,其实本书作者是齐国孙武,在一百多年以后,齐国才再次出了个著名军事家孙膑,据说是孙武的后代。本书成书于专诸刺杀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是孙武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史记》中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吴尽观之矣。”
书中十三篇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篇篇列举的军事谋略以及历史案例都值得我们好好研讨学习,最触动我的是其兵者之仁可见一斑。孙子在《谋功篇》表明:“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战争不是解决敌国间纠纷和争议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使敌国军队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可见孙子并不主张战争和兵戈相见,即使必须开战,他崇尚的军事谋略绝也不是铁血杀戮致使百姓家破人亡。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主张战事,但对战争必须严肃对待并加以研究,无论在战争四起的过去还是在以和为贵的现在都要时刻准备着。孙子用兵的准则是:“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敢来,而要依赖于自己的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赖于自己有不可攻的实力。这个准则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智慧,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到国家存亡,小到学生考试,细细读来,这本书在教育领域也是值得借鉴的。
这是一部兵法秘籍,但绝对不只是一部兵法。孙子周密的思考部署、慎重的军事行动还有博大的天下胸怀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仍然会指导着我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孙子兵法》读后感10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经典”。唐王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发达。”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军事方面、商业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孙子兵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在这之中,我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主导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和核心。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出现在《谋攻篇》中,意为不动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中的策略。常言道:“伤敌三千,自损八百”,战争本身就是损人伤己的事,诉诸武力,损耗极大,破坏也极大,不动武而用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历许多的战役、战斗都是如此。
例如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部署,秘密跨越长城入关,会同华北野战军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决定让傅作义率部起义,派出代表和傅作义接触。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督促,傅作义最终顺应人民的意旨,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率部起义出城接受改编。同时,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历史证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的策略。一方面避免了许多损失,另一方面又能使敌人屈服。所以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
不使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这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价,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结果,以获得的利益才是这句话的本意。
《孙子兵法》读后感11
如果一个人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个人欲望就会驱使这个人不择手段地去满足其私欲而不顾他人的死活,就会非常爱感情用事,必定会害人误己。
孙子不反对战争,但反对穷兵黩武。所谓“合于利而动”,其实就是“利”与“德”的统一。能够恰当地统一,关键在于领导者的道德修养素质,而不在于其学位和哲学理论水平的高低。就是说,素质是第一位的,哲学是第二位的。因为哲学属于理智而不属于理性,没有仁德可言。只是能言善辩的人是不能干大事的,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握住“利”与“德”的关系。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1。3)。国家、企业和单位在选才用人时,一定要非常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以上引用战争范例和《孙子兵法》最能说明问题,因为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把做人方面的事情当作儿戏。如果在生活中“马马虎虎”地做人,可能只是在生活中造成一些麻烦和损失,可以重头再来,反复多次。但是如果养成习惯,在做大事时,就必定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想重头再来,就不可能再有机会了。
所以,想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就自觉主动地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才有可能如愿。而那些没有修养,只有幻想的人,在关键时刻,一定会事与愿违的。
另外,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管理人才时,也必须把治理个人欲望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要位置。正如刘备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若在欲望和性情方面“姑息养奸”,将来必定会给集体或国家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而且,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老天爷也不会让他去做大事的。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
现在许多领导在使用人才时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其责任在于领导而不在于被使用的人才。因为领导们在使用这句话的时候都忘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在对所使用人才的品行和才能有着全面的了解。否则,一味盲目地信任,只会造成终身遗憾。赵藩曾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孙子兵法》读后感12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他指出行军作战无非是以正兵迎敌,与以奇兵夺胜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机制宜,变化无穷无尽,且又以奇兵制胜为上。他强调出奇制胜的特点和优点是抓住时机,行动快速,态势险峻,居高临下,兵之所至,如积水漂石,鸷鸟毁柝。
但不论正兵还是奇兵,一个组织严密一致的企业,能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一个管理严密,运行畅通的企业,领导者只用运筹于帷幄之中,管理好几个高级主管便可决胜于千里之外。企业管理最忌冗员复杂的垂直式管理,一个简单的批示都要层层通过才能下达。这样既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打击了各级工作人员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一个深谋远虑的领导者懂得下放权力,充分信任下属,实行水平管理模式,以加快企业运作,增加员工责任感,工作热情。
一个好的企业还要有良好的分工,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对内统一协作,对外又可独当一面。冗繁的机构对企业来说是潜在致命威胁,所以企业要在充分发挥员工潜力的基础上精简机构,杜绝尾大不掉的后果。这样才能在受敌或者对敌之时不因某一环节受挫而溃不成军以致战败。以广告公司为例,一个文案,一个美指,一个AE就能够单独受理case。
商战无时不在,一触即发。不论正兵奇兵,能够打胜仗的就是好兵。同理,在商战中用计诱敌,败敌也就无所谓光明与否,本来“兵者,诡道也”。现实中更加看重的是结果不是过程,正兵迎敌,那奇兵又如何出奇制胜?
首先企业组织严密,上下一心,进退有序,布阵周密是基础,要保证各部门在商战中临危不乱,首尾相接,运动自如。然后要故布疑阵,用伪装迷惑敌人,“调动”对方,以“利”诱,能而示之有能,再重重包围一举克敌。当然,在诱敌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实击虚,从弱处开始进攻其主力,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例如企业假意对某一项目有意,又让对方看到项目的利益所在。
当对方专注于这一项目时,企业转而攻击对方薄弱市场,各个击破。这其中人员,资产的调动,市场的估摸,外部环境,媒体,消费者心理等方面的熟悉程度都极其重要,所以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是个不仅会顺应时势,还会造势。这样才能在商战中做到正奇结合,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从而获得胜利。
《孙子兵法》读后感13
我本认为行军打仗,变数不定,这是绝对不能靠什么一成不变的用兵之法来决胜负的。我又认为,将帅是一军的灵魂所在,挥手之下,就是的动向。但是,虽然我现在仍这么认为,《孙子兵法》却让我发现,本来没有什么事情是简简单单的,而我的想法实在很表面。比如说,行军打仗,变数不定,但是连章法都没有,首先在知己上就输了,何来取胜?比如,将帅是一军的灵魂,但是纵观全局,不过是棋盘中重要的一枚棋子,乃道、天、地、将、法之一。若是不能将整个局势了然于心,单凭一人之力,也是垂死挣扎。
此兵法是孙子留下的传世奇作,由于兴趣拿来拜读,短短十三篇的计谋,竟然种种变数真的化为一套完整的体系,看似杂乱确是娓娓道来,有章有法。
我不懂那些兵家的事,就着写些颇有感触的地方。
用兵打仗是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想打却装作不想打,攻近处却装作攻远处,威逼利诱,出其不意,挫其锐气,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所以我说,这兵法不是一本书,而是战场的模板,可以让人先预胜负而后战。它也可以是商场、生活的样本,全凭怎么用,能看懂多少。商场如战场,先观察天时地利,估计差距多少,筹划周密,便足了底气,谈判也有了筹码,至于分寸也有了把握。欲擒故纵,审时度势,周旋也会游刃有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能变不利为有利,再有一分运气,就是万事具备了。
这些计策实在很完备。但是在谋攻篇中我有一点疑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话说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而这“不战而屈人之兵”重在气势和心理。如果实力悬殊,“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可以减少损伤,但是士气大减,倘若多个几次,胜负也就不言而喻。我认为不妥。在人多就制造声势,一鼓作气,短时间决战,人少不见得逃避,就可以以千人造出万人的架势,运用地势,兜兜转转,气不输,万事不休。以少胜多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我认为,将除了“智、信、仁、勇、严”之外,还必须舍小取大。打仗大多时候血流成河不可避免,刘备太“仁”终究不是皇帝的命,诸葛亮为诺言不取而代之,这不能怪他们,是性格使然,但也就注定了结局。如果牺牲一万人能换取全军胜利,就不能有妇人之仁,果断的将领有助于人心的收拢。
《孙子兵法》读后感14
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吧!它是一个因用火而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孙子兵法》火攻篇对火攻战术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在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为什么呢?
我认为,火是被人们使用于战争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来,火是能够运动的,将“火”作为动词,能够完美的诠释出火的猛烈与毁灭,可见人们对火的畏惧。火极难控制,因此运用火攻之术作战,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条件,例如风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军队就会葬在火的无差别攻击下,这也是人畏惧火的原因之一。
那么,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为什么火攻之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认为,主要是受时代的局限。古代没有大范围杀伤的武器,只能借助可能造成规模性伤害的自然力量,如台风、洪水、雷电、地震等。地震无法预测、雷电无法被人吸引、台风无法人为操控,这些自然力量极可能未伤人先伤己,于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对火而言更高,可以通过蓄水、放水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水的局限性较火而言更强。只有敌人在低洼处、且我方蓄了足够的水量时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敌人并未提前防备,否则会有足够的时间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数时候只能达到“奇袭”、“困敌”的辅助作用,相对火而言温和的多。火的可控性虽然比水低,行进方向会被风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备远距离和大规模杀伤对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进攻手段,作用十分明显。实际上,现代人在作战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于火有关。
《孙子兵法》之火攻篇详细的描述了孙子对火攻的具体作战方式、作战手段的研究。孙子指出,纵火攻敌只是进攻的一种辅助形式,强调与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后取胜,“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告诫强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用兵者不仅要了解火攻的变化,而且“以数守之”,“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诸葛亮“火攻”战新野,把曹军杀的片甲不留,将火攻之术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孙子兵法》读后感15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人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人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列举几句“庙算多者胜。”“故兵贵胜,不贵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