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提纲7(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6: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提纲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提纲7》。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提纲7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七章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提高,直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个点,动机强度提高,则学习效率降低。

(三)外部动机与内在动机

外部动机: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内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一)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目标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改善他们的学业表现。

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

对学习目标到达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

(1)告诉学生离目标有多远,超过目标多少。(2)强调进步的反馈比强调差距的反馈更有效。

(3)不要将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按分数高低发试卷等。

目标的可接受性也影响学习动机。

(1)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2)学生与家长和同伴一起制定目标。.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反馈:告知学生关于其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的信息。

运用反馈时应注意:反馈必须清楚、具体; 及时反馈; 提供经常性的反馈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和批评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具有强化作用。

(2)表扬、批评作为学习的外部诱因,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该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问题要小而具体;

(2)问题要新颖有趣;

(3)要有适当的难度;

(4)要富有启发性。

2.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

3.培养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兴趣、动机迁移是指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把学生从事游戏

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A.同化B.顺应C.图式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B.社会理论C.社会生活实践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18.以下哪一项不是班杜拉重点研究的社会学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A.攻击性行为 B.亲社会行为C.性别角色的获得 D.观察能力 19.下列哪个过程属于问题解决()。A.吃饭穿衣 B.漫无目的的幻想 C.猜谜语 D.回忆电话号码 20.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25个题空,每空1分,共25分)1._________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2.在西方心理学中,加涅在_________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3.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_________的适当的原有知识。4.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_________。5.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是奥苏伯尔的——和布鲁纳的_________,这二者都重视所学内容的_________的重要性。

6.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_____。

7.完形一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_____,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8.斯金纳认为_________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9.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_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10.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________行为。

11.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_________。12.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13. _________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 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_________作用。

14. _________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15.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_________、转化和_________三个过程。16.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_________。17.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_________。18.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_________发生的概率。19.强化有_________与_________之分。

20.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_________的结果。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2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23.简述桑代克主张的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学习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4.请辨析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并思考如何用其相互关系来指导教学实践。

25.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观察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来的。皮亚杰和布鲁纳早期的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2.D解析:反射最早是由桑代克提出的。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而皮亚杰则提出了同化、顺应、图式。

3.A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在苛勒的黑猩猩问题解决的系列实验中,他把黑猩猩置于笼内,笼外放有食物,食物与笼子之间放有木棒。对于简单的问题,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获取食物,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获取食物。因此,答案选A。

4.C解析: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 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因此,答案选C。

5.C解析: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 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6.A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家,他的杰出贡献就是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7.C解析: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为了使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和椭圆形光圈,如果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则不给予强化,那么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8.B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由此,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结构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D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3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但是也不能把个体一切持久的行为变化都归之为学习,那些由于疲劳、成熟、机体损伤以及其他生理变化所导致的行为变化就不属于学习,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10.C解析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11.A解析:发现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12.B解析:常模参照测验是通过测量团队的平均值,按照个体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来最终决定成绩的。

13.C解析: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被称为刺激泛化。14.D解析: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一只新的迷箱时,动物的活动都不是根据对笼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桌一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15.C解析: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是巴甫洛夫的理论,在他的典型实验中,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在这个实验开始时,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而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叫中性刺激,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元务件反应。

16.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频率增加。

17.C解析: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他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8.D解析:班杜拉重点研究的社会学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性 别角色的获得。

19.C解析:问题解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认知性、目的性和序列性,故排除ABD 20.A解析: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二、填空题1.行为规范2.《学习的条件》 3.同化新知识4.处理和转换

5.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发现学习论结构 6.惩罚 7.心理结构 8.强化9.负强化

10.操作性 11.基本概念方法12.不同 13.完形~顿悟14.接受学习15.获得评价

16.认知结构 17.完形18.增加反应19.正强化负强化20.相互作用

三、简答题2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对学习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以及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2)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但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行为,而只是导致了行为潜能上的变化或者思维上的变化,也可视为发生了学习。

(3)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

(4)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具有的;而且在动物之间也存在学习;它不仅指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指态度、行为准则的学习,还包括从出生一直持续终身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22.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的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其基本规律包括以下两方面:

(1)习得律与消退律。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例如,为了使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和椭圆形光圈,如果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则不给予强化,那么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

23.(1)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2)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3)准备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四、论述题

24.(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

第二,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

第三,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第四,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 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发现。有效的发现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可以来自接受学习,也可以来自发现学习,但最主要的是来自接受学习。因为通过接受学习来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比通过发现学习要高得多,如果仅靠发现学习来积累知识,那么要耗费很长时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发现学习。

第二,发现学习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接受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具体经验做支柱,而发现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接受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发现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可以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重新理解。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正确地认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

①从总体上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可以综合使用。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在未成年时吸收、继承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文化中的精髓,接受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发现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而这些都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发现学习还是学生赖以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经途径。,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可以这 样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发现的过程。

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地有所变化。不同学科之间,在数理学科中应比其他学科更多地使用发现学习。就一门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而言,在初学一门学科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学科时,总是先采用接受学习,尤其是对那些核心性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④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学习方式。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差,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2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它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5-,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卜R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已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知识提纲大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

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学习过程)

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评价和反思过程,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检验、反思)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____(20世纪20年代以前),____(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____(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____(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了《____》,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____》。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

3、桑代克从人是____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____,第二部分讲____,第三部分讲____。(一个生物的存在,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4、40年代,____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____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弗洛伊德,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5、____年代,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60)6、6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____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____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布鲁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7、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8、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____编写了我国第一本《____》教科书。(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________。(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____);少年期(____);青年期(____);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6-12岁,11-15岁,14-25岁)

4、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____阶段,具有____、____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____、自觉性和____错综的矛盾。少年的____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____,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____作支柱。同时,思维的____和____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初中,半成熟、半幼稚,依赖性,幼稚性,抽象逻辑思维,反省思维,具体形象,独立性、批判性)

5、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____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____”向“____”转化,开始出现____。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____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高中,经验型、理论型,辩证思维,人生观)

6、学习准备是指________。(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____和____两个维度。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瑞士心理学家____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____(0-2岁)、____(2-7岁)、____(7-11岁)、__

__(11-15岁)等四个阶段。(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____。(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____,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表象或形象模式)

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____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____。这个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抽象,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5、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____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____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____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____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命题,假设-演绎推理,成人,补偿性)

6、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____,二是____,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7、最近发展区是指________。(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1、人格____________。(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____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____(0-1.5岁),主要培养____;____(2-3岁),主要培养____;____(4-5岁),主要培养____;____(6-11岁),主要培养____;____(12-18岁),主要培养____;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____(成年时期)、____(成年中期)、____(成年晚期)。(埃里克森,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____、____、____。(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4、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____、____和____三种教养模式。其中____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____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放纵型、民主型)

5、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来实现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6、自我意识________。(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过程。____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__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____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____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3,少年期,青春期)

8、____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____的中介而发挥作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认知过程____________。(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认知方式____________。(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等方面。(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4、具有____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____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场独立,场依存)

5、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____。(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6、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7、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____。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____和____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____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9、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____。其公式为:____。(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0、1936年,美国的____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克斯勒)

11、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____和____。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____和____。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____、____、____等等。(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个体间、个体内,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12、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____(又称____)。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____。一般认为,IQ超过____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____。(常态分布,钟形分布,中等,140,1%)

13、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著名的____理论。所谓掌握学习,是指________。(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4、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____,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程序教学)

15、性格是指________。(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____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

17、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____和____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18、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与____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和____。(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________。(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____,一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____。(正规学习,随机学习)

3、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____在《 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加涅)

5、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6、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7、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____、____和____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8、知识是______。(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9、技能是________。(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0、行为规范是________。(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____和____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____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____,而习惯是____的结果。(刺激S,反应R,强化,习惯,反复练习与强化)

2、联结学习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____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4、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____,____。(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7、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相似性,差异)

8、斯金纳是著名的____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____和____。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____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____的制约。(行为主义,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强化规律)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10、强化有____(____)与____(____)之分。(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消惩罚)

11、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____,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____。(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12、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负强化)

13、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____。消退是一种____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消退,无强化)

14、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惩罚)

15、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____”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16、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学生从____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____,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____,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____,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____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____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___

_中的,一般认为,____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____,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____与____,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感受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期望事项,执行控制)

17、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贮存____个左右的信息项目。

(七)18、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________。(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19、期望事项是指________。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____,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认知策略)

20、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学生与环境)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________;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________;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____和____,学习受____所引导,而不是受____所支配。(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原有的认知结构、当前的刺激情境,主体的预期、习惯)

2、认知学习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4、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____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____,强调____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____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____往往是____的前奏,____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认知性,能动作用,心理,个体主动构造完形,尝试-错误,顿悟,顿悟)

5、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____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____或____。(发现学习,认知-结构论,认知-发现说)

6、认知-结构论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7、认知-结构论的教学观:________,________。(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9、布鲁纳把____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

10、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________。(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11、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2、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____(即____)、____(即____)和____(即____)。(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13、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____、____和____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图像、符号)

14、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5、所谓意义学习,________。(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6、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____的影响,也受____的影响。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17、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____。(心理意义)

18、接受学习是________。(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19、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________的人。(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0、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为此,他提出了“____”的教学策略。(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

21、所谓“先行组织者”,是________。(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2、____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接受学习)

23、____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

24、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25、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________。(2)学习观:________。(3)学生观:________。((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1、所谓动机,是指________。(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是指________。(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和____,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4、学习需要是指________。(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_和____。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____的学习需要,属于____。(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间接,外部动机)

6、认知内驱力是________。(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7、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________。(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8、附属的内驱力是指________。(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9、在儿童早期,____内驱力最为突出;到儿童后期和少年期,____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____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附属,赢得同伴的赞许,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10、学习期待是________。(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11、诱因是指________。(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反之,消极诱因可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12、____是静态的,____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____。(学习期待,诱因,诱因)

13、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____与____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____和____。(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____和____。(高尚的、低级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14、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利他主义,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15、____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____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6、____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____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___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____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____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____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一般说来,____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____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行为主义,强化,惩罚)

3、需要层次理论是____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____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需要,____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人本主义,马斯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

4、____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____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____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

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____,一是____。____,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____,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____,____,____。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7、自我效能感指________。(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____最早提出,他在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____与____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____,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____,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____,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____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班杜拉,结果因素、先行因素,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1)________;(2)________。(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________。(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____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____;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____;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____。这便是有名的____定律(简称____)。(中等程度,较高,适中,越低,耶克斯-多德森,倒“U”曲线)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是指________。(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2、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____;(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____;(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____;(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____。(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____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m(a+b)=ma+mb错误地影响到lg(a+b)=lga+lgb。(正迁移,负迁移)

4、水平迁移也称____,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____,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的迁移,二是____的迁移。如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如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5、____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态度与方法影响到化学、物理学习中去。____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完eye后,再学习eyeball时,即可产生特殊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6、____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如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等都属同化性迁移。____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____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7、迁移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____、____、____与____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2、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____的。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是____,需要有共同的要素。(无条件、自动发生,非常具体、有条件)

3、现代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____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后继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种观点强调____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第二种观点强调____对迁移的影响。(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________。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____和____。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____的心理背景,也可成为____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____的心理背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促进、阻碍。正迁移、负迁移、潜在的)

4、促进迁移的教学:____,____,____,____。(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____、____,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能产生广泛的迁移。(越基本、越概括)

6、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____、____、____。(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7、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____得以体现、实施的,____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1、知识____________。(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____和____。(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____和____。(感性知识、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所谓感性知识是________。所谓理性知识是________。(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4、感知是________。表象是________。概念是________。命题是________。(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陈述性知识________。程序性知识________。(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和____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________。认知策略是________。(心智技能,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7、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8、____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____,符号学习还包括____。(符号学习,词汇学习,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9、____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

10、____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____和___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11、____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____和____。如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____学习来进行。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识“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____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

12、____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如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上位学习。____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____、____和____。通过____,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在____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通过____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知识的同化、保持、应用,同化、保持、应用)

14、知识学习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5、____和____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创造态度、创造能力)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1、____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直观,直观)

2、知识直观的类型:____、____、____。(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3、____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____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____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____实物直观。(优于)

6、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____,____,____,____。(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7、____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概括)

8、知识概括的类型:____和____。(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9、____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较低的概括形式。____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从____中,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____,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感性概括,理性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____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____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正例,反例)

12、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两类错误:一类常见错误是________。另一类常见错误是________。(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13、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和____。(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14、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___。(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____,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____,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____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_____,容量没有限度。(0.25-2秒,5秒到2分钟,7±2,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3、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____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绘制成____,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____,呈____型。(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负加速)

4、遗忘的理论解释有:____,____,____,____。(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5、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____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____和____。____,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____,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7、合理进行复习,主要有:____,____,____。(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150%)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20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____;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了____。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42%,66%)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1、所谓技能,________。(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____和____。(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4、____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

5、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特征性客体或肌肉,具有____。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____。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____。(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6、操作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____与____;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分为____与____;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____与____;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____与____等。(细微型操作技能、粗放型操作技能,连续型操作技能、断续型操作技能,闭合性操作技能、开放性操作技能,徒手型操作技能、器械型操作技能)

7、____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____、____、____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

8、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__。执行具有____。结构具有____。(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9、我们把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程序性知识,界定为____;把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认知活动,界定为____。(认知策略,心智技能)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____、____、____与____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2、____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定向)

3、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4、____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________,因此,模仿是在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____的模仿。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____为基础。(操作的模仿,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定向,机械,认知)

5、____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的整合)

6、____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

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____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表现在:(1)开始进步____;(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____;(3)后期进步____;(4)总趋势是____,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练习,快,高原期,较慢,进步的)

9、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____是非常必要的。(过度学习)

10、练习的方式有多种,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有____、____与____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11、一般来说,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1、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有:(1)________;(2)________。(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2、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____,二是____,三是____,四是____,五是____。(加里培林,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地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____和____,其中____是关键。(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第一步)

6、____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____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____”。(原型定向,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活动的定向阶段)

7、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8、____,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操作)

9、在原型操作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10、____,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

11、在原型内化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1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是指________。(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认知策略包括____、____、____。(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元认知策略包括____、____、____。(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6、认知策略是________。(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7、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____的,针对____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8、元认知策略是________。(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9、资源管理策略是________。(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1、____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

2、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3、____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常用的记忆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

6、____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组织策略)

7、常用的组织策略方法:____,____,____。(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8、图形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9、表格的类型有:____、____。(一览表、双向表)

10、所谓元认知是指________。(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12、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____、____以及____。(制订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13、____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

14、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____、____、____以及____。(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5、____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

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为、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视)

16、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____、____、____。(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17、____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元认知调节)

18、学习时间管理包括:____,____,____。(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是________。(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____。(有结构的问题)

4、____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____的典型例证。(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创造性问题解决)

7、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8、____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理解问题)

9、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____,也包括其____,____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的表面特征,深层特征,后者)

10、____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____和____。(提出假设,算法式,启发式)

11、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____和____的影响。(灵活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12、____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

13、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___,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____,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____来证明。(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直接检验)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其他因素还有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15、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____,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____。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____,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____。(比较容易,比较困难,比较容易,比较困难)

1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习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是指________。(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有____和____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____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____。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真正的创造,类似的创造,首创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____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____,____,____。(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4、____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____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环境,智力,个性)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____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____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____,也可能____。(4)____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____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低智商,高智商,高,低,高创造性,高智商)

7、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____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因果。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8、创造性的培养:(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是____。(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________。(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____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____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____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4、品德是________。(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6、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____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7、____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____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____、____和____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

8、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____,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____,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____,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9、____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____和____。(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有____,____。(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柯尔伯格采用____法研究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____水平,第一阶段____,第二阶段____;(2)____水平,第三阶段____,第四阶段____;(3)____水平,第五阶段____,第六阶段____。(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则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____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__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前习俗,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6、____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伦理,伦理道德)

7、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____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二年级)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2、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依从,认同,内化)

3、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服从,从众,服从)

4、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____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榜样)

5、____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内化)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____,____,____;(2)内部条件:____,这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____;____。(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2、____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

3、班杜拉认为,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

4、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惩罚有两种:一是____,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____,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____、____和____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

定义中增加了____以使其更全面。(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2、我们将健康归结为____和____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________。(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6、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____。采用____、____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有较好的效果。(考试焦虑,肌肉放松、系统脱敏)

7、抑郁症是以____为特征的神经症。(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8、强迫症包括____和____,____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____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9、____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中学生中____较多见。____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恐怖症,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系统脱敏)

10、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做____、____或____。人格障碍是个体____与____的产物。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____,奖励他们____,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人格缺陷、品行障碍、社会偏差行为,先天素质、后天教养,良好行为的范例、对良好行为的模仿)

11、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可采用____、____予以矫正。(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12、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____来治疗失眠。(肌肉松弛法)

1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________。(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评估既可采用____,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采用____,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标准化的方法,非标准化的方法)

3、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____与____。____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____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____、____,____,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健康模式、疾病模式,疾病模式,健康模式,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4、____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把心理测验分为____和____。____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____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心理测验,认知测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人格测验)

5、____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会谈可分为____与____。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谈,评估性会谈、影响性会谈,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6、心理评估除心理测验和评估性会谈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____、____。(观察法、自述法)

7、____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三种:____、____、____。(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

8、____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自述法)

第三节 心理辅导

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________。(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2、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____。其中,____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____;____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____。(学会调适,寻求发展,学会调适,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发展性辅导)

4、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建立的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与____。(积极关注、尊重、真诚、同感)

6、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8、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____方法。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____理论。____是一项具有浓厚____的心理治疗法。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____”。(理性情绪辅导,ABC,理性情绪治疗,教育色彩,理性情绪教育课程)

9、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____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由____在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紧张、松弛对照训练,雅各布松)

10、____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由____首创。(系统脱敏,沃尔朴)

11、肯定训练是通过____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角色扮演)

12、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____: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2)____: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____。(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________。(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____、____、____等功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

3、____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____。(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4、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5、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6、知识指________。(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7、领会指________。(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8、应用指________。(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9、分析指________。(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10、综合指________。(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的综合。综合目标所强调的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11、评价指________。(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1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13、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____;____;____。这是____的价值内化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低级)

14、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这类目标于教师通常所说的“____”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兴趣)

15、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想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包括三个水平:____;____;____。这类目标相当于通常所说的“____”和“____”。(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态度、欣赏)

16、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内分两个水平:____,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____,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____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人生哲学)

17、价值体系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内分两个水平:____,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____,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18、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19、____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知觉)20、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模仿)

21、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操作)

22、____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准确)

23、____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连贯)

24、____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习惯化)

25、教学目标的____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

26、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1)____,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旨在说明“做什么”。(2)____,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3)____,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旨在说明“有多好”。(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7、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____,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____,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

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28、____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任务分析)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教学情景)

2、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揭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____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经验)

4、____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

5、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6、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进行:从____、____直到____。(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

8、一般说来,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____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直到教师重新改变某人的位置为止,这种安排特别适合面向全班的课;第二种是按____安排课堂空间,即将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每个人都能达到各种区域,这种安排最适合于小组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领域,功能)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指________。(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2、____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学)

3、有人提出,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呈现新材料。提供有指导的练习。提供反馈和纠正。提供独立的练习。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____,____,____。(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5、____,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

6、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____,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____;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____;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____。(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引出结论)

7、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8、____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情境教学)

9、____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

10、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____。(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11、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12、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做合理安排。)

13、____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

14、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5、个别化教学的几种经典教学模式:____,____,____。(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16、____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____。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____。(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

17、____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18、CAI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交互性,即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19、掌握学习是由____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____的评价项目)。(布卢姆,80-90%)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1、课堂管理就是________。(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和____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____和____的功能。(促进、维持)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5、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普雷斯顿认为,____和____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参与式领导,监督式领导)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1、所谓群体,是指________。(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2、群体的基本特征有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3、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____,____,____,____。(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4、____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____。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和____等三个阶段。(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5、____是指学生们只在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____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____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重要的社会意义。(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6、在正式群体内部,存在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____,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____与____。(同辈群体,朋友,小集团)

7、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____、____、____以及____。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____。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____。(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群体动力,勒温)

8、____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群体凝聚力)

9、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凝聚力:(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10、____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

11、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__。第二阶段是________。第三阶段是________。((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1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____。(从众)

13、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________。(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____、____和____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15、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____、____以及____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16、____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种类型。其中____的课堂气氛最佳。(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民主型)

17、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____,____,____,____。(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18、____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____和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人际交往,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9、____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课堂里的____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成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家。____、__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20、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___及____为特征。____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____、____和____为特征。(人际吸引,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人际排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

21、研究表明,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互补性、外形)

22、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____的学生、____的学生和____的学生。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____和____。(人缘好、被人嫌弃、遭受孤立,被嫌弃者、被孤立者)

23、____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____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合作)

24、____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____。(竞争,合作)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1、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____。____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课堂纪律,课堂纪律)

2、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可分成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3、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和____。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____为前提的。(创设、体贴,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

4、____、____和____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____,它包括____与____。(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课堂结构,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5、课堂情境结构包括____、____、____。(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6、____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课堂常规)

7、课堂教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8、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种类型。(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非教学活动)

9、____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问题行为)

10、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____,____。(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教学评价是指________。(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具体而言,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步骤。(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做出决定)

3、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____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而____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____,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____,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测量,测验,客观描述,主观判断与解释)

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分:____;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____;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分:____;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____。(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5、____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____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6、____,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____,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7、____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____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8、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1、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评价也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____和____。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____的评价手段。(认知、情感、技能,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非测验性)

2、____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____,____,____。(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____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

5、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2)主观题,包括____和____等。(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____、____、____。(信度、效度、区分度)

7、信度是指测验的____,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____,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____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可靠性,正确性,区分度)

8、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____、____、____等。记录观察信息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9、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____,____,其他报告方式如个人鉴定、观察报告、与家长面谈等。(评分,合格与不合格)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____、____以及____和____。(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____;一是____。(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3、罗森塔尔借用____中的典故,把教师____的预言效应称做____,或叫____。(古希腊神话,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2、____如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关注生存阶段)

3、____如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等。(关注情境阶段)

4、____如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关注学生阶段)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

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6、促进教师成长的具体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7、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____。(经验+反思=成长)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知识提纲大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

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学习过程)

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评价和反思过程,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检验、反思)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____(20世纪20年代以前),____(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____(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____(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了《____》,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____》。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

3、桑代克从人是____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____,第二部分讲____,第三部分讲____。(一个生物的存在,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4、40年代,____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____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弗洛伊德,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5、____年代,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60)6、6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____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____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布鲁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7、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8、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____编写了我国第一本《____》教科书。(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________。(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____);少年期(____);青年期(____);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6-12岁,11-15岁,14-25岁)

4、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____阶段,具有____、____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____、自觉性和____错综的矛盾。少年的____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____,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____作支柱。同时,思维的____和____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初中,半成熟、半幼稚,依赖性,幼稚性,抽象逻辑思维,反省思维,具体形象,独立性、批判性)

5、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____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____”向“____”转化,开始出现____。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____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高中,经验型、理论型,辩证思维,人生观)

6、学习准备是指________。(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____和____两个维度。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瑞士心理学家____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____(0-2岁)、____(2-7岁)、____(7-11岁)、____(11-15岁)等四个阶段。(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____。(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____,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表象或形象模式)

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____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____。这个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抽象,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5、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____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____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____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____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命题,假设-演绎推理,成人,补偿性)

6、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____,二是____,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7、最近发展区是指________。(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1、人格____________。(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____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____(0-1.5岁),主要培养____;____(2-3岁),主要培养____;____(4-5岁),主要培养____;____(6-11岁),主要培养____;____(12-18岁),主要培养____;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____(成年时期)、____(成年中期)、____(成年晚期)。(埃里克森,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____、____、____。(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4、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____、____和____三种教养模式。其中____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____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放纵型、民主型)

5、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来实现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6、自我意识________。(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过程。____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__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____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____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3,少年期,青春期)

8、____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____的中介而发挥作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认知过程____________。(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认知方式____________。(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等方面。(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4、具有____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____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场独立,场依存)

5、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____。(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6、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7、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____。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____和____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____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9、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____。其公式为:____。(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0、1936年,美国的____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克斯勒)

11、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____和____。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____和____。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____、____、____等等。(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个体间、个体内,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12、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____(又称____)。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____。一般认为,IQ超过____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____。(常态分布,钟形分布,中等,140,1%)

13、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著名的____理论。所谓掌握学习,是指________。(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4、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____,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程序教学)

15、性格是指________。(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____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

17、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____和____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18、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对现实态度的性格

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与____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和____。(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________。(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____,一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____。(正规学习,随机学习)

3、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____在《 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加涅)

5、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6、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7、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____、____和____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8、知识是______。(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9、技能是________。(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0、行为规范是________。(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____和____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____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____,而习惯是____的结果。(刺激S,反应R,强化,习惯,反复练习与强化)

2、联结学习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____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4、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____,____。(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7、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相似性,差异)

8、斯金纳是著名的____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____和____。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____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____的制约。(行为主义,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强化规律)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10、强化有____(____)与____(____)之分。(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消惩罚)

11、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____,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____。(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12、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负强化)

13、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____。消退是一种____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消退,无强化)

14、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惩罚)

15、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____”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16、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学生从____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____,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____,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____,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____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____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____中的,一般认为,____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____,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____与____,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感受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期望事项,执行控制)

17、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贮存____个左右的信息项目。

(七)18、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________。(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19、期望事项是指________。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____,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认知策略)

20、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学生与环境)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________;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________;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____和____,学习受____所引导,而不是受____所支配。(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原有的认知结构、当前的刺激情境,主体的预期、习惯)

2、认知学习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4、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____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____,强调____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____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____往往是____的前奏,____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认知性,能动作用,心理,个体主动构造完形,尝试-错误,顿悟,顿悟)

5、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____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____或____。(发现学习,认知-结构论,认知-发现说)

6、认知-结构论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7、认知-结构论的教学观:________,________。(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9、布鲁纳把____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

10、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________。(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11、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2、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____(即____)、____(即____)和____(即____)。(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13、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____、____和____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图像、符号)

14、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5、所谓意义学习,________。(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6、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____的影响,也受____的影响。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17、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____。(心理意义)

18、接受学习是________。(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19、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________的人。(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0、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为此,他提出了“____”的教学策略。(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

21、所谓“先行组织者”,是________。(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2、____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接受学习)

23、____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

24、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25、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________。(2)学习观:________。(3)学生观:________。((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1、所谓动机,是指________。(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是指________。(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和____,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4、学习需要是指________。(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_和____。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____的学习需要,属于____。(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间接,外部动机)

6、认知内驱力是________。(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7、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________。(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8、附属的内驱力是指________。(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9、在儿童早期,____内驱力最为突出;到儿童后期和少年期,____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____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附属,赢得同伴的赞许,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10、学习期待是________。(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11、诱因是指________。(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反之,消极诱因可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12、____是静态的,____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____。(学习期待,诱因,诱因)

13、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____与____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____和____。(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____和____。(高尚的、低级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14、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利他主义,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15、____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____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6、____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____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___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____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____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____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一般说来,____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____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行为主义,强化,惩罚)

3、需要层次理论是____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____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需要,____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人本主义,马斯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

4、____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____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____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

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____,一是____。____,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____,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____,____,____。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7、自我效能感指________。(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____最早提出,他在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____与____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____,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____,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____,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____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班杜拉,结果因素、先行因素,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1)________;(2)________。(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________。(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____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____;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____;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____。这便是有名的____定律(简称____)。(中等程度,较高,适中,越低,耶克斯-多德森,倒“U”曲线)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是指________。(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2、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____;(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____;(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____;(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____。(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____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m(a+b)=ma+mb错误地影响到lg(a+b)=lga+lgb。(正迁移,负迁移)

4、水平迁移也称____,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____,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的迁移,二是____的迁移。如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如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5、____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态度与方法影响到化学、物理学习中去。____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完eye后,再学习eyeball时,即可产生特殊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6、____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如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等都属同化性迁移。____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____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7、迁移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____、____、____与____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2、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____的。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是____,需要有共同的要素。(无条件、自动发生,非常具体、有条件)

3、现代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____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后继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种观点强调____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第二种观点强调____对迁移的影响。(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________。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____和____。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____的心理背景,也可成为____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____的心理背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促进、阻碍。正迁移、负迁移、潜在的)

4、促进迁移的教学:____,____,____,____。(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____、____,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能产生广泛的迁移。(越基本、越概括)

6、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____、____、____。(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7、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____得以体现、实施的,____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1、知识____________。(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____和____。(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____和____。(感性知识、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所谓感性知识是________。所谓理性知识是________。(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4、感知是________。表象是________。概念是________。命题是________。(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陈述性知识________。程序性知识________。(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和____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________。认知策略是________。(心智技能,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7、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8、____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____,符号学习还包括____。(符号学习,词汇学习,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9、____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

10、____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____和___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11、____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____和____。如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____学习来进行。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识“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____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

12、____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如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上位学习。____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____、____和____。通过____,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在____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通过____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知识的同化、保持、应用,同化、保持、应用)

14、知识学习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5、____和____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创造态度、创造能力)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1、____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直观,直观)

2、知识直观的类型:____、____、____。(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3、____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____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____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____实物直观。(优于)

6、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____,____,____,____。(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7、____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概括)

8、知识概括的类型:____和____。(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9、____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较低的概括形式。____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从____中,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____,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感性概括,理性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____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____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正例,反例)

12、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两类错误:一类常见错误是________。另一类常见错误是________。(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13、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和____。(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14、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___。(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____,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____,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____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_____,容量没有限度。(0.25-2秒,5秒到2分钟,7±2,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3、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____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绘制成____,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____,呈____型。(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负加速)

4、遗忘的理论解释有:____,____,____,____。(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5、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____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____和____。____,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____,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7、合理进行复习,主要有:____,____,____。(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150%)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20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____;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了____。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42%,66%)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1、所谓技能,________。(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____和____。(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4、____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

5、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特征性客体或肌肉,具有____。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____。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____。(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6、操作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____与____;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分为____

与____;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____与____;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____与____等。(细微型操作技能、粗放型操作技能,连续型操作技能、断续型操作技能,闭合性操作技能、开放性操作技能,徒手型操作技能、器械型操作技能)

7、____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____、____、____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

8、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__。执行具有____。结构具有____。(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9、我们把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程序性知识,界定为____;把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认知活动,界定为____。(认知策略,心智技能)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____、____、____与____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2、____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定向)

3、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4、____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________,因此,模仿是在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____的模仿。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____为基础。(操作的模仿,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定向,机械,认知)

5、____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的整合)

6、____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

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____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表现在:(1)开始进步____;(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____;(3)后期进步____;(4)总趋势是____,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练习,快,高原期,较慢,进步的)

9、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____是非常必要的。(过度学习)

10、练习的方式有多种,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有____、____与____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11、一般来说,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1、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有:(1)________;(2)________。(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2、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____,二是____,三是____,四是____,五是____。(加里培林,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地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____和____,其中____是关键。(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第一步)

6、____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____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____”。(原型定向,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活动的定向阶段)

7、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8、____,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操作)

9、在原型操作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10、____,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

11、在原型内化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1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是指________。(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认知策略包括____、____、____。(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元认知策略包括____、____、____。(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6、认知策略是________。(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7、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____的,针对____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8、元认知策略是________。(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9、资源管理策略是________。(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1、____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

2、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3、____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常用的记忆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

6、____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组织策略)

7、常用的组织策略方法:____,____,____。(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8、图形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9、表格的类型有:____、____。(一览表、双向表)

10、所谓元认知是指________。(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12、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____、____以及____。(制订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13、____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

14、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____、____、____以及____。(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5、____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为、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视)

16、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____、____、____。(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17、____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元认知调节)

18、学习时间管理包括:____,____,____。(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是________。(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____。(有结构的问题)

4、____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____的典型例证。(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创造性问题解决)

7、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8、____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理解问题)

9、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____,也包括其____,____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的表面特征,深层特征,后者)

10、____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____和____。(提出假设,算法式,启发式)

11、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____和____的影响。(灵活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12、____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

13、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___,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____,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____来证明。(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直接检验)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其他因素还有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15、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____,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____。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____,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____。(比较容易,比较困难,比较容易,比较困难)

1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习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是指________。(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有____和____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____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____。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真正的创造,类似的创造,首创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____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____,____,____。(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4、____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____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环境,智力,个性)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____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____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____,也可能____。(4)____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____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低智商,高智商,高,低,高创造性,高智商)

7、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____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因果。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8、创造性的培养:(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是____。(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________。(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____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____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____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4、品德是________。(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6、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____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7、____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____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____、____和____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

8、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____,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____,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____,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9、____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____和____。(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有____,____。(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柯尔伯格采用____法研究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____水平,第一阶段____,第二阶段____;(2)____水平,第三阶段____,第四阶段____;(3)____水平,第五阶段____,第六阶段____。(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则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____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__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前习俗,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6、____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伦理,伦理道德)

7、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____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二年级)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2、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依从,认同,内化)

3、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服从,从众,服从)

4、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____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榜样)

5、____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内化)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____,____,____;(2)内部条件:____,这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____;____。(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2、____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

3、班杜拉认为,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

4、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惩罚有两种:一是____,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____,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____、____和____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____以使其更全面。(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2、我们将健康归结为____和____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________。(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6、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____。采用____、____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有较好的效果。(考试焦虑,肌肉放松、系统脱敏)

7、抑郁症是以____为特征的神经症。(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8、强迫症包括____和____,____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____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9、____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中学生中____较多见。____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恐怖症,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系统脱敏)

10、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做____、____或____。人格障碍是个体____与____的产物。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____,奖励他们____,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人格缺陷、品行障碍、社会偏差行为,先天素质、后天教养,良好行为的范例、对良好行为的模仿)

11、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可采用____、____予以矫正。(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12、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____来治疗失眠。(肌肉松弛法)

1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________。(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评估既可采用____,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采用____,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标准化的方法,非标准化的方法)

3、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____与____。____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____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____、____,____,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健康模式、疾病模式,疾病模式,健康模式,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4、____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把心理测验分为____和____。____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____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心理测验,认知测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人格测验)

5、____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会谈可分为____与____。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谈,评估性会谈、影响性会谈,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6、心理评估除心理测验和评估性会谈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____、____。(观察法、自述法)

7、____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三种:____、____、____。(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

8、____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自述法)

第三节 心理辅导

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________。(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2、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____。其中,____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____;____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____。(学会调适,寻求发展,学会调适,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发展性辅导)

4、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建立的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与____。(积极关注、尊重、真诚、同感)

6、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8、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____方法。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____理论。____是一项具有浓厚____的心理治疗法。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____”。(理性情绪辅导,ABC,理性情绪治疗,教育色彩,理性情绪教育课程)

9、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____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由____在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紧张、松弛对照训练,雅各布松)

10、____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由____首创。(系统脱敏,沃尔朴)

11、肯定训练是通过____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角色扮演)

12、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____: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2)____: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____。(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________。(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____、____、____等功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

3、____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____。(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4、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5、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6、知识指________。(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7、领会指________。(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8、应用指________。(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9、分析指________。(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10、综合指________。(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的综合。综合目标所强调的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11、评价指________。(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1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13、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____;____;____。这是____的价值内化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低级)

14、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这类目标于教师通常所说的“____”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兴趣)

15、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想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包括三个水平:____;____;____。这类目标相当于通常所说的“____”和“____”。(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态度、欣赏)

16、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内分两个水平:____,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____,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____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人生哲学)

17、价值体系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内分两个水平:____,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____,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18、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19、____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知觉)20、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模仿)

21、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操作)

22、____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准确)

23、____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连贯)

24、____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习惯化)

25、教学目标的____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

26、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1)____,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旨在说明“做什么”。(2)____,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3)____,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旨在说明“有多好”。(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7、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____,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____,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28、____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任务分析)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教学情景)

2、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揭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____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经验)

4、____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

5、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6、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进行:从____、____直到____。(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

8、一般说来,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____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直到教师重新改变某人的位置为止,这种安排特别适合面向全班的课;第二种是按____安排课堂空间,即将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每个人都能达到各种区域,这种安排最适合于小组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领域,功能)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指________。(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2、____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学)

3、有人提出,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呈现新材料。提供有指导的练习。提供反馈和纠正。提供独立的练习。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____,____,____。(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5、____,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

6、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____,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____;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____;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____。(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引出结论)

7、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8、____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情境教学)

9、____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

10、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____。(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11、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12、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做合理安排。)

13、____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

14、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5、个别化教学的几种经典教学模式:____,____,____。(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16、____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____。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____。(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

17、____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18、CAI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交互性,即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19、掌握学习是由____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____的评价项目)。(布卢姆,80-90%)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1、课堂管理就是________。(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和____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____和____的功能。(促进、维持)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5、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普雷斯顿认为,____和____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参与式领导,监督式领导)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1、所谓群体,是指________。(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2、群体的基本特征有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3、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____,____,____,____。(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4、____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____。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和____等三个阶段。(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5、____是指学生们只在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____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____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重要的社会意义。(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6、在正式群体内部,存在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____,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____与____。(同辈群体,朋友,小集团)

7、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____、____、____以及____。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____。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____。(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群体动力,勒温)

8、____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群体凝聚力)

9、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凝聚力:(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10、____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

11、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__。第二阶段是________。第三阶段是________。((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1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____。(从众)

13、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________。(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____、____和____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15、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____、____以及____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16、____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种类型。其中____的课堂气氛最佳。(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民主型)

17、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____,____,____,____。(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18、____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____和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人际交往,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9、____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课堂里的____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成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家。____、__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20、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___及____为特征。____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____、____和____为特征。(人际吸引,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人际排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

21、研究表明,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互补性、外形)

22、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____的学生、____的学生和____的学生。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____和____。(人缘好、被人嫌弃、遭受孤立,被嫌弃者、被孤立者)

23、____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____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合作)

24、____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____。(竞争,合作)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1、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____。____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课堂纪律,课堂纪律)

2、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可分成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3、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和____。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____为前提的。(创设、体贴,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

4、____、____和____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____,它包括____与____。(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课堂结构,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5、课堂情境结构包括____、____、____。(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6、____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课堂常规)

7、课堂教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8、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种类型。(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非教学活动)

9、____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问题行为)

10、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____,____。(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教学评价是指________。(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具体而言,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步骤。(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做出决定)

3、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____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而____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____,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____,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测量,测验,客观描述,主观判断与解释)

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分:____;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____;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分:____;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____。(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5、____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____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6、____,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____,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7、____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____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8、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1、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评价也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____和____。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____的评价手段。(认知、情感、技能,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非测验性)

2、____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____,____,____。(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____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

5、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2)主观题,包括____和____等。(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____、____、____。(信度、效度、区分度)

7、信度是指测验的____,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____,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____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可靠性,正确性,区分度)

8、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____、____、____等。记录观察信息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9、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____,____,其他报告方式如个人鉴定、观察报告、与家长面谈等。(评分,合格与不合格)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____、____以及____和____。(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

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____;一是____。(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3、罗森塔尔借用____中的典故,把教师____的预言效应称做____,或叫____。(古希腊神话,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2、____如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关注生存阶段)

3、____如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等。(关注情境阶段)

4、____如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关注学生阶段)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6、促进教师成长的具体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7、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____。(经验+反思=成长)2011年河南教师证考试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教学技能解读

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技能的观点有:

1、活动方式说;

2、行为说;

3、结构说;

4、能力说;

5、知识说。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包含三层含义:

1、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表现;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3、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学技能的特点:

1、示范性;

2、复杂性;

3、发展性;

4、操作性;

5、整体性。

教学技能的构成:我们把教学技能分为: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分解原则;

3、示范原则;

4、反馈原则;

5、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贯彻目的性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技能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第二,提高训练指导课的效果。第三,在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具体辅导。贯彻分解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解训练目标。第二,弄清教学技能的内部结构。

贯彻示范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训练者自身的技能修养。第二,示范要有针对性。第三,示范要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贯彻反馈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反馈要及时准确;第二,开拓多种反馈渠道。第三,自反馈与外反馈相结合。

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书面作业法;

3、对镜练习法;

4、录音训练法;

5、角色扮演法;

6、模拟教学;

7、介入教学;

8、教育教学实习;

9、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格教学特点:

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技能训练针对性强;

3、信息反馈及时有效。

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

1、理论学习和研究;

2、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

3、提供示范;

4、组织讨论;

5、编写教案;

6、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

7、反馈评价;

8、修改教案,再循环。

第二章 备课技能

1、所谓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从“宏观”上考虑制定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二是深入章节,从“微观”上考虑制定课时(或单元)教学计划方案(即教案,或称教学活动设计)

备课的类型:

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2、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3、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备课的内容:

1、备课程标准;

2、备教材;

3、备学生;4备教法;

5、备学法

钻研教材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

2、有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3、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

1、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

2、精读教材,深层领会

(1)把握教材的内在特征; A 分析学科的基本结构;B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C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2)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A 突破重点B突破难点C抓住关键

3、精细加工,再创教材(1)教材语言的转换;(2)教材内容的取舍;

3、教材内容的增补;

4、教材内容的调整;

5、教材内容的再加工。

了解学生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认知状况;

3、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经验基础;

4、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状况;

5、学生的学习意志、情绪和自信心;

6、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7、学生的家庭情况;

8、学生班集体情况。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

1、观察法和谈话法;

2、调查研究法;

3、教学反馈法;

4、摸底测验法;

5、资料分析法;

6、阶段判别法。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由四部分组成: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和学习程度。教案内容主要由概况(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课型、教法学法、媒体选择等)、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

学反思四部分组成。

教案的类型:纸质教案(文字表达式教案、表格式教案、卡片式教案、条目式教案)和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的特点:形象生动、数字化、便于交互操作、便于改作课件、便于携带与携带与传输、便于提取与管理。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1、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五性:即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和实用性)

2、要优先教法,精设课型;3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

4、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

5、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第三章 课堂教学技能

所谓课堂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运用的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

主要根据课堂教学技能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把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课堂导入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对话技能、课堂板书技能、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结课技能、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导入的作用:

1、集中注意;

2、引发兴趣;

3、进入课题。课堂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

2、复习导入;

3、直接导入;

4、问题导入;

5、实例导入;

6、审题导入;

7、故事导入;

8、游戏导入 ******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针对性;

2、导入要有启发性;

3、导入要有趣味性;

4、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5、导入要有艺术性。课堂讲授是教师运用系统的口头语言,通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方式。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课堂讲授的类型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

2、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3、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

4、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提问分类:(这里是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把课堂提问划)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设计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提问目的要明确;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课堂倾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回答与讨论;

2、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3、学生的需要和情感;

4、学生的思想和心声。课堂倾听的类型:

1、介入型倾听;

2、非介入型倾听。

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

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

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3、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4、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

5、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课堂对话的特点:

1、民主性;

2、生成性;

3、多边性;

4、开放性;

5、倾听性。

课堂对话的作用:

1、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课堂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课堂对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对话的类型: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对话三方面。

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

1、营造对话的气氛;

2、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

3、真诚地学生言说;

4、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课堂板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配合讲授,把设计好的教学要点书写在黑板上的教学行为。课堂板书的特点:直观形象性、高度概括性、艺术性。

课堂板书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4、教学内容的补充知识。课堂板书的类型:文字板书(纲要式板书、语词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演算式板书)、图画板书(示意图、简笔画)、综合式板书

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

1、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2、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

4、文字要恰当;

5、书写要规范;

6、时机要恰恰当。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教与学的状况,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教学行为。教学反馈的作用:激励、调控、媒介、预测

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

1、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2、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3、反馈必须及时;

4、反馈必须准确;

5、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教学强化是指教师采用一定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某一行为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学行为。

教学强化的类型: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分为

1、语言强化;

2、标志强化;

3、动作强化;

4、活动强化。

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

1、强化目标要明确;

2、强化态度要诚恳;

3、强化时机要恰当;

4、强化方式要灵活;

5、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结课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及时转化、升华、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行为。

结课在教学中作用体现在:

1、结课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

2、结课有助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3、结课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4、结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新知识;

5、强课具有教学过渡的作用。结课的方法:

1、归纳结课;

2、比较结课;

3、活动结课;

4、悬念结课;

5、拓展延伸结课。

结课基本要求:

1、结课要有针对性;

2、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

3、结课要简洁明快;

4、结课要有趣味性。作业是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分类:

(一)按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目的不同进行分类(1、课前预习作业;

2、课堂作业;

3、课后复习作业。)。

(二)按完成作业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类(1、口头作业;

2、书面作业;

3、观察作业;

4、实践作业)。

(三)按作业的难易程度不同进行分类(1基础性作业;2发展性作业)

批改作业的方法:

1、全批全改;

2、抽查批改;

3、当面批改;

4、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批或互批。

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4、有效地调控教学。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精心选择;

2、难易要适度;

3、数量要适当;

4、题目要有启发性;

5、形式要灵活。

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1、批改作业要及时;

2、批改方式要灵活;

3、要尊重学生;

4、批改态度要认真;

5、批改符号要统一;

6、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第四章 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课堂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教学反应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观察的方法:

(一)目视法;

1、扫视法式;

2、巡视法;

3、注视法;

4、凝视法。

(二)提问法。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学习成绩;

2、光环效应;

3、期望效应;

4、刻板效应。

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

1、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

3、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

4、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随堂学绩测验简称随堂测验,又称随机测验,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常用方法。随堂测验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随堂测验可使学生形成必要的学习张力,激发其学习动机;其次,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第三,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随堂测验的策略:在测验组织上,一是形式化,二是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三是教师要及时进行评阅和讲评,将测验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其明确学习上的优缺点。四是测验时间不宜过长,难度不宜过大。在测验内容上,一是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贯通;二是要注意知识的比较;三是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测验题的设计上,一是要有新意;二是要抓要害;三是要精心设置问题;四是要注意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学业成绩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学业成绩考试的基本程序:

1、制定考试目标;2选择考试方式(笔试、口试、具体实践性考试、综合性考试);

3、编制考试试卷(确定考试内容的范围,进行试卷设计,确定试题的类型和层次,试题的编制,拼组试卷)。

第五章 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教学口语的功能:传递信息;调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提供语言示范;美育教学。

教学口语的分类:这里依据口语内容的性质把教学口语分为说明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论证式语言、抒情式语言、评价性语言、演示性语言和概述性语言。

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

1、语音和吐字;

2、音量和响度;

3、语速;

4、语调和节奏;

5、词汇;

6、语法。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

1、提高内在修养水平;

2、强化语言外化能力;

3、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科逻辑;

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

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体态语言是通过手势、身姿、眼色和面部表情来进行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感情交流的方式,即用示范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变化称为教态。

教态语言的特征:

1、辅助性;

2、连续性;

3、表情性;

4、动作性;

5、情境性。

教态语言的功能:

1、教育功能;

2、传递信息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控功能;

5、强化功能。教师的教态语言主要分为身姿变化(站姿、走姿、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微笑)和外表修饰(服装服饰、发型配饰、化妆)三个方面。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

1、身姿要稳重端庄;

2、表情要真实自然;3衣着要朴实整洁。教师常用文体写作:

1、听课笔记;

2、教学笔记;

3、操行评语;

4、教育科研论文。

第六章 学法指导技能

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指导,是指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而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习内容的安排和揭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准备等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某些学习方法的运用范围,以使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中科学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的途径: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2、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

3、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

4、召开学习方法研讨会。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1、要明确目的;

2、要遵循学习规律;

3、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与学情相结合;

5、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常规学法指导技能:

(一)指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二)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

(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四)、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六)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七)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指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考虑以下几方面:

1、要从实际出发;

2、要全面安排学习和生活;

3、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4、要有灵活性。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1、明确要记录的内容;

2、记笔记的方法要恰当;

3、建立记录符号系统。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后复习指导: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全面、系统;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1、指导学生审题;

2、指导学生做题;

3、指导学生检查作业;

4、指导学生自我提高。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四个方面。学生的信息能力一般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获取信息:

1、调查和观察;

2、实践和实验;

3、利用图书馆和网络。

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

1、第一,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第二,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在做中学;第四,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第五,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

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

3、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

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指导的要求:

1、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

2、分组要合理;

3、选择恰当的合作方法;

4、全班共享合作成果。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特点: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

探究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

1、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2、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

3、做好总结交流。

第七章 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

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是教师面对专家和同行,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程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研究活动。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在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的性质:

1、说理性;

2、科研性;

3、工具性;

4、交流性。

说课的意义:

1、说课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

2、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说课与备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说课与备课的形式不同;

2、说课与备课的内容不同;

3、说课与备课的目的不同;

4、说课与备课的目的不同。

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1、说课与上课的目的不同;

2、说课与上课的内容不同;

3、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4、说课上课的形式不同。课课的类型:

1、研讨性说课;

2、示范性说课;

3、评比性说课;

4、检查性说课。

说课的基本内容:

1、说教学目标;

2、说教学内容;

3、说学生情况;

4、说教学方法;

5、说教学程序设计;

6、说练习的内容与方法。说课的基本过程:

1、说课准备;

2、说课实施;

3、说课评说;

4、说课反思

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

2、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

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听课是指教师带有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促进对教学的认识及自身成长的一种教学活动。

听课前的准备:

1、制订听课计划;

2、了解教材结构和学科教改信息;

3、了解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

4、了解学生的现状;

5、反思自己的教学观。

听课的内容:

1、“听”教师的教(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任课教师的施教行为;);

2、“听”学生的学;

3、听教学过程;

4、听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5、“听”教学细节。听课的基本要求:

(一)要认真记录(记教学环节;记衔接过渡;记细节特写;记板书提纲;记点评批语;记备注信息);

(二)要善于思考(善思善疑;对听课内容作模拟设计)

(三)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评课的基本要求:

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

2、要坚持评课之道;

3、评课要有提高性;

4、评课要有激励性。第八章 教学反思技能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反思特点:超越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教学反思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

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老师的职业幸福感;

3、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观念与情感;

1、教育教学观念;

2、专业情感(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自我)

(二)教学行为过程

1、教学目标

2、教学计划;

3、教学结构;

4、教学内容;

5、学习过程;

6、课堂组织管理;

7、教学策略;

8、媒体的配置与使用;

9、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的途径:

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

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

3、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

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日志;

2、教学案例;

3、行动研究;

4、教师成长档案袋;

优秀教学案例的标准:

1、应讲述一个故事;

2、论题要集中,主题要突出;

3、描述真实故事发生的教学事件,反映近期发生的教学现象;

4、需要提出探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需要对已解决的方法给予一定的评价。

教学案例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引言;

3、北景;

4、问题;

5、问题的解决;

6、反思与讨论。

行动研究的过程:

1、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

2、制定行动计划;

3、积极验证,具体实施;

4、反思和评价;

5、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1.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为手段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的内涵: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道德唯一的评价标准)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4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道德的功能(多)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并非是人类社会已经形成就有的,而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出现了社会分工才逐渐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着.(判)△5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

定的行为规范.(判)△6 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7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8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要求。☆9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纪律、技能、良心、作风和荣誉等因素构成。☆10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性。

△11 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第二章

☆☆12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的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13新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职业道德的标志2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3是教师道德的理论和实践的概括总结4是教师调整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14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5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2是教师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3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16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关系: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它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道德规范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人们立身处事和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范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中,是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都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3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有机整体。

△17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对整个教师道德体系中的一切具体规范和范畴都具有约束力,是评价教师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18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19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20在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有哪些?(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章

☆21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多)

22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的必然性:(1)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2)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4)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23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怎么做到依法执教?):(1)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2)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为什么要„)(简答):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再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24礼仪是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外部表现,是每个人道德的示范,交往的枢纽和文明的标志.☆25 教师的个人礼仪:仪容、举止、表情、服装和佩饰等。

☆26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7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8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注重礼仪?):(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29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人与人相处的公德、人与社会相处的公德、人与自然相处的公德。

△30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的一贯性(2)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4)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31 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第四章

☆32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33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2为教师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3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4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5有利于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4 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1)要深入了解学生(2)要充分尊重学生(3)要始终信任学生(4)要严格要求学生。【☆特定的道德特征1)严而有理2)严而有度3)严而有恒4)严而有方5)严而有情。】(5)要平等对待学生。

35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36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内容(2)把握教育方向(3)教书育人要结合科学,融入感情。教书育人的途径: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37严谨治学的重要意义:(1)是教师必备的素质(2)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3)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8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严谨治学的途径:1教师要夯实学科专业知识2丰富科学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39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40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1)对学生认知的启迪作用(2)对学生情感的向导作用(3)对学生意志的培育作用(4)对学生行为的示范作用。

41教师作为学生关注和模仿的对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2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怎样做到?)

(1)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2)拥有健全的人格(3)要身体力行。

△43教师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1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2要有广泛的兴趣3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

△44教师的道德品质具有哪些特征?1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2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3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4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45教师健全人格的表现:(1)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身体(2)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心理(3)教师要有对高层次人格的追求。

第五章

☆46为什么说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1)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2)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答上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21)。

47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有哪些?1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要具备独立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3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48教师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教师要有更新教育观念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敢想就是要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49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表现出新的特点:(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2)善恶难辨(3)美丑难识。☆50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51环境道德具体包括哪些?1与自然协调发展2合理使用物质资源3坚持可持续发展。

△52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2)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3)扩大环保教育内容。

第六章

☆53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公正、荣誉等。

△54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反映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成为教师内心信念而对教师行为发生影响。△55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需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观念。

√55教师职业道德范畴要具备哪些条件?1它必须是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2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教师认识与掌握职业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3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

△56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基础,统率和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范畴。(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道德规范都是调节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从个体道德心理机制来说,教师职业道德范畴高于其他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向教师道德意识形式转化,形成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57教师义务既是社会、教师集体用以调节教师行为的手段,也是从教师个人自身的责任、良心和荣誉的角度出发,调节教师教育行为的手段。☆56教师义务的内容有哪些?(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以自己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教书时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判)。(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57教师义务的作用有哪些?1教师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2教师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循教师道德要求3教师积极履行教师义务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58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 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1)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2)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3)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

△59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60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61公正即公道,正义,他表示人的品德,之为人处事没有私心,不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公平合理的原则。☆62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63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奖惩分明。

64荣誉是指一定社会整体或行为当事人,以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一定义务和相应具有的道德价值所表示的肯定性判断和态度。

☆65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自我意识。66教师荣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和表达方式。

67教师荣誉的内容:(1)光荣的角色称号(2)无私的职业特性(3)崇高的人格形象。第七章

68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说,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69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

△7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2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7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7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意志、培养习惯的过程。

△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师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73新时代怎样能形成教师道德(任务有哪些?):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2陶冶道德情感3锻炼教师道德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的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74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的情感体验。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等。

△75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要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作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7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的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77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1)影响的深刻性(2)空间的广泛性(3)时间的持久性。

☆7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有哪些?(1)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3)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7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指挥定向、教育发展、分等鉴定、督促激励、问题诊断。7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是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80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8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加减评分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8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1)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评价为主(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6)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以动机评价为主(7)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以他人评价为主。

第五篇:心理学论文提纲

一、观点

学生在学校课桌椅上涂鸦现象十分常见,几乎所有学校都有这种现象发生。这是学生们为了发泄自己的心情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表现,却也反映出了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观点依据

1、随意走进一间教室,就会发现课桌椅上斑驳的油漆,凌乱的笔迹……这已成了自习室一道固定的景观。与考试相关的文字符号、情感宣泄的信手涂鸦、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情意缠绵的浪漫絮语等等可谓五花八门、莨莠并存。

2、校园课桌椅涂鸦现象是学生们精神匮乏的表现,当一些学生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时,他们便会无所适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宣泄自己的郁闷的心情,只能写,这些人认为这种涂抹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无需避讳,他们期盼看到的人能理解自己,陌生的心灵或许在哪一天能够引起共鸣。

3、然而,课桌椅涂鸦现象也是一种很不文明、缺乏素质的行为,学生们只顾宣泄自己的心情,却不顾环境、公德问题,它从一个个的小问题上折射出了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缺失应有的道德素质。

三、意义

涂鸦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也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通过研究学生涂鸦的原因来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利用正确的方法,替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烦恼,也提醒学生们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

四、框架

1、了解学生课桌椅涂鸦的原因,分析他们的心理想法。

2、分析课桌椅涂鸦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五、步骤

1、观察身边同学的涂鸦现象。

2、采用询问法研究学生涂鸦的原因。

3、了解涂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得出学生涂鸦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六、结论

不可否认课桌涂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成长的烦恼,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课桌涂鸦现象所反映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自己平时要注意加强人际交往,多参加课外活动,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坦然的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下载教育心理学提纲7(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提纲7(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提纲及考试题型

    第一章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P3 2、心理学研究方法P19-22 3、怎样成为专家型教师?P29-30 第二章 1、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45表2-1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51......

    大学心理学试题7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 )过程。B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 2、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

    领导心理学讲课提纲

    《领导心理学》讲课提纲 第一编领导心理学概述 第一讲领导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领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领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问题 三、目前领导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

    教育心理学精华汇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

    教育心理学

    对《教育心理学》的反思 近期仔细读过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这本专著阐述学校教育情境下的学生的学习,论述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的......

    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B.法国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