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父亲的存折》的启发
读《父亲的存折》的启发
广西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 08级2班苏丽虹
父亲的存折里只有一元钱,可是,却供他的儿子上完了高中。
《父亲的存折》是我在看报纸时无意间读到的一篇文章,一篇亲情故事。文中叙述的内容是平淡无奇的,或许不像其他文章那样情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是文章通过朴实的语言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爱充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着实感人至深。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的父母想方设法供儿子安然上学的故事。文章的简要内容为:中考后,“我”深知家庭贫困,便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谁知第二天,父亲拿了本绿色的存折告诉“我”里边的钱足以供“我”上完大学了,这让“我”十分惊喜,便安心进入高中学习了。从那以后,父母包揽了所有能挣钱的活计,为的是努力赚钱供“我”上学。终于,“我”考取了军校,也不再需要家里负担,便渐渐淡忘了那本存折。多年以后,在“我”结婚行磕头礼时,父亲把那本存折给“我”看,里边竟然只有一元钱,这让“我”十分诧异,最终也明白了父亲的深意。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文中的父亲为了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编制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坚定了孩子上学的信心,那本只有一元存款的存折却一直支持、鼓励着自己的儿子,这,不就是亲情的最自然流露吗?不正是父亲为孩子的美好前程所规划的宏伟蓝图吗?
这一切都只源于一个“爱”字。对孩子的爱,支持着文中的父母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地付出;也正是由于父母的爱,才让孩子心无杂念地学习,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读了这篇文章,触动了心灵深处最软的那根弦。其实,人总是这样的,对轻易得到得到的东西不加珍惜,一旦失去或未曾拥有才会了解它们的可贵。就像城里的学生个个都可以上学,从没有学费的压力,但很多人都不珍视这一切,不努力学习,不积极进取;相反,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时时面临着上不起学的困难,甚至被家庭所迫必须早早地辍学,但他们却格外渴望上学,倍感珍惜上学的机会,因为,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就像文中的“我”也同样渴望学习。
其实,这篇文章中的爱就是一种支持,而支持的体现就是那本绿色的“一元存折”。
第二篇:读《母亲的“存折”》有感
读《母亲的“存折”》有感
从《语文主题学习阅读丛书》中的“亲情如水”篇,我读到了《 母亲的“存折”》这篇文章,首先,是这个题目让我费解,产生了好奇感,一个存折有什么好写的?这又能表达出什么情感啊?
这里写了一件引起“我”深思的事:女儿有攀比心理,回来问是不是家里有50万的存款。女儿办理在攀比“财富排行榜”,女儿为了争抢前几名让人羡慕,回来证实家里有50万存款的事,“我”说有也不是你的,女儿却说她是财产继承人,“我”深思,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自己小时候是否有这种思想。那时候作者家里不是很富裕,所以“我”也没奢望过父母的财产,但现在父母的财产却还是来到了自己的名下。“我”又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母亲把“我”叫到床前,拿出一个首饰盒,“我”以为是存折或首饰,结果却是母亲珍藏的自己的照片和小时候掉的牙,这竟然是母亲最珍贵的“存折。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想想现在的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种心理呢?我们这些子女辈的人,总是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而我们却并不懂父母在乎的是什么。我并不看重钱财,更不奢望父母一辈子换来的财产,我深知父母更在乎我们的心,在乎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父母从不有半点想向我们索取的心理。父母前半生是在为自己打拼,而后半生就不只是为了他们自己了,更多的是为了我们,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也在渐渐成熟,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会体会到父母的感受,到那时候,我们更期望的是儿女的时间,所以我们也要多关心关心父母,多陪陪父母,别让父母孤单,别让父母挂念我们,让父母看到自己养育了大半辈子的我们懂得了回报和感恩,让父母为我们感到欣慰。
父母所有的心血终于得到的财产,最终却会落到我们手上,所以说子女与父母相比总是富有的,而父母却永远不会跟我们攀比财产,他们给予我们时更不会吝啬,他们一心只想给我们更多,我们却没有想给他们更多。
天下的父母们啊,相信吧,你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儿女会成才,会知恩,会用你们养育我们所付出的一百倍一万倍甚至更多,去回报你们的!
第三篇:读《新主人翁精神》的启发
读《新主人翁精神》的启发
断断续续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新主人翁精神》,深受启发,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其精华要素,又读了两遍。主人翁精神,就像儿时的一件精美玩具,带给我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却不知放在哪个角落,现在想起又翻箱倒柜找到了玩具,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愉悦,同时也给自己敲了一个警钟,用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能丢失,不能遗忘,哪怕是一刻钟。
此书,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平凡的事例,讲述了我们最需要的工作态度,为自己打工,立足本职岗位,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好的规划,不盲目,不抱怨,注重学习,注重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经验、技能,从而提高在本职岗位的持股比例,让老板投入的资金与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大,实现与企业的双赢效果。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也没有人是真正的“傻子”,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秉贵等等等等的先模人物,他们确实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更是我们工作上的标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傻”,忘我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个人得失,刻苦钻研技术,他们干了最苦最累的工作,甚至为此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他们太“傻”了,但是我们能熟悉的喊出他们的名字,这不正是他们的成功吗!成功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干好一件小事,也许就是成功最好的答案。
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努力保持自身价值不断
提升。也曾经问过自己,大学期间学了些什么,又有多少能直接用到工作中,工作后八小时之外我在干什么,读书了吗,学习了吗,总结了吗,很是惭愧,做得远远不够,当人力资本衰减定律慢慢吞噬我的时候,我读了《新主人翁精神》,我惊醒了,让我体会到不断摄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好时间没有抛弃我太多,我现在是愉快的,我又找到了动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人力资源增值的良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协作的力量更是无法估计,书中的小A,最初是一个慵懒懈怠的岗位主人,在小D的带动下,在小D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用主人翁的精神要求自己,最后成为主人翁精神的实践着和追随者,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小D对主人翁理论的信奉、探讨和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我看到的是他对周围人的影响,他带动的是多人的追随,而后是他们团队共同努力,在新主人翁精神的推广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建树。小D是大家的榜样,团结协作必不可少,有了这些何愁干不好工作。
我想,要是真的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其精华要素,还是要亲身实践,把主人翁精神融入到工作中,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事。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结束我受到的启发,新主人翁精神,必须的。
第四篇:读《小故事大启发》有感
今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家超级市场里爱诺和布诺是差不多来这家市场工作的。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诺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诺却像被人遗忘一般还在最低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诺忍无可忍了向总经理辞职,并痛斥他狗眼看人低,亲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升那些吹牛拍马屁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却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诺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总经理对他说。布诺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诺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多少价格”布诺又跑到集市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先休息一会儿吧,看爱诺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诺对他说:“爱诺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诺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合理,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市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市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布诺在一旁终于明白自己缺什么了.大家明白布诺缺的是什么了吗?
没错听命行事的能力固然重要,清楚地了解你的公司和你的工作那么就能预知该做些什么,然后着手去做。决定哪些该做,就立刻采取行动不必等到别人交代
第五篇:读《父亲》有感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的逛了书店,买了一本《父亲》,里面记载了99个不同父亲的故事。其实内心对“父亲”这个词,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想不外是讲父亲的深沉、父亲的强硬,怎么可能比母亲的细腻体贴、柔韧不屈更让人感动。而且,或许是出生于农村,开口叫惯了“妈妈、爸爸”,对这么书面化的词语反而觉得有些矫情。书里面的父亲出生于不同的环
境,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些农民父亲的故事。这些父亲,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这一辈子和他们父辈一样,一直都在地里耕作,靠天靠地吃饭。有些生性木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傍晚带了一身疲惫回家,默默喝上几盅老酒时开口说几句‘今年收成如何’、‘赶明儿得去趟农贸社买点种子’以外,就没有其他话语了”;有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只要乡亲上门告状,说‘你家伢子又使坏了’,父亲就扔下手中的烟叶子,一把扭住我,撩起门旁的木棍就砸下来,母亲在旁边怎么劝都拦不住”;还有一些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家,今后有个好婆家就够了,费心读书做什么”……这些人物和我印象中的农民父亲很相象,我身边也有一些,看起来便多了一些亲切感。
而就是这些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特意歇了几天工,带上“我”去谢师,走亲戚,乐呵呵的和邻居聊天,甚至在去信用款贷“我”的3000元学费时,仍然微笑着,仿佛能贷这个读书的款也是一种荣耀;“我”的那个不容人说理,强硬的谁也拦不助的父亲,在“我”高考意外失利,负气到外地打工半个月后,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是从和我同来打工的同学父母家打听到消息的。“我”不知道这个在印象中除了打骂没有其他举动的父亲,是怎样到县城的学校,找到老师,然后再挨家挨户问我的同学,“我”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怀里揣着母亲烙的烧饼,带着几百块钱在我打工的城市找了半个月的。唯一记得的,就是父亲带上“我”,留了回家的车费,用剩下的钱带我上了馆子,我是不敢说话,闷头吃菜、喝酒,而父亲则一次又一次的预言又止,最后憋出一句:是男人就回去再来过。让我这个从不因父亲打骂流泪的儿子,泪流满面;当“我”这个“除了嫁个好丈夫别无其他”的女儿,在读完研究生、成家、生子后,都一直和父亲生疏,和母亲热络,且以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永远都只能这样了时。“我”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我们准备买套房子,一直站在电话旁边的父亲急急的问:钱够不够?不够回家拿。“我”冷冷的拒绝,说房子只要付10万元的首付,我和丈夫的积蓄已经足够,电话那头一片沉默。隔了几天在电话里母亲告诉我,说父亲这些年把钱都兑成整的,一直念叨“娃啥时候办个事需要钱就能派上用场”,接了电话后就一直神情郁郁,说自己老了,没啥用了。“我”似乎被触动,特意挑了个母亲出门的时间,往家里打电话,装作急急的样子说:这房子临时又多了什么1万多手续费,我们一下子凑不上,眼看房子就被别人买走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声音高昂:娃,今天晚上回家,爸给你!那天,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新新旧旧的够我缴那笔并不存在的“手续费”时,父亲说“娃,有爸在呢,有事跟家里说”,我对父亲的多年的阴郁突然就不见了,眼里只有父亲喜悦自豪的神情和被女儿需要的欣慰。
很多时候,母亲的爱是外露的,关心你,保护你,不让你受委屈,宁可自己辛苦。而父亲则是内敛的,表面不动声色,即使自己爱孩子爱的深,也不愿意表露出来。但那颗爱孩子的心,却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母亲是水,一直围绕自己的孩子;那么父亲就是山,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爱自己,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转身看过。只要适时的转身,便能看到父亲厚重的期待和被坚硬外壳包裹的柔柔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