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结合自身理解和体会,谈谈孝道,“百善孝为先”
孝道,虽然是源自于古代的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但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来说,仍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我认为,对与一个人来说,孝这种感情,应该是完全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质的感情,试想,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抱着感激与纯洁之情去照、去敬爱,那么,他会对其他的人付出爱心、为他人着想吗?如果人人如此,那么这个社会怎样去实现团结、安定与和谐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百善孝为先,恪守孝道,对与维持一个家庭的稳定以及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认为,孝道,具体上值得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是用来规范做子女的我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我们父母长辈的指航针。古语说,“父慈子孝”,父母对我们的养育、爱护、关心、培养、教育,对我们那些不求任何报偿的、无私的、含辛茹苦的付出,才是我们从小到大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这就是“父慈”;而相对应的,我们就应该做到“子孝”:那就是我们对与父母以及长辈,要怀着一颗敬重之心,去尊敬、宽慰、赡养、照料他们,这是我们做子女所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我们对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的回报。不要把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变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枷锁。
百善孝为先,具体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我们要持一颗真诚的心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道,不是仅仅供养我们的父母就结束了,它要求我们从血缘、亲情上,发自内心的孝顺父母,用真正的实际行动去诠释孝道的内涵。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不应该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对于父母的爱,一种发自我们内心真挚、淳朴的感情。
我们做子女的,履行孝道,最难做到的就是表里如一,表面上与内心上应该一致,即孔子所说的“色难”,孝道难道仅仅是父母有了事子女替他们办,有就是先让父母吃这么简单吗?绝对不是,它需要孝道我们除了在行动上去赡养、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内心世界上同样敬爱我们的父母。孝道,是应该以情感为基础的,对于父母的孝道,是完全发自于我们内心自然而然的自觉行为,心中要时刻有父母、惦记着我们的父母。
但是我们需要区分古代的孝道中的糟粕部分,例如愚孝,这种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父母的这种违反人性的要求。古代孝道的要求:
1、养亲
2、敬亲
3、顺亲
4、谏亲
5、继亲,大部分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但我们必须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社会里,做到恪守孝道,“百善孝为先”,我们对父母需要有
1、赡养之责
2、关心之情
3、敬重之心
4、理解之智
5、照顾之心。而且,我们对于孝道,不应只局限于我们的父母,对于社会上的老人,我们同样需要恪守孝道,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社会。剩下的,课本p115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结合自身理解和体会,谈谈诚信为本的思想
诚信为本的思想,对与我来说,就要求我在待人处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有诚信在他的心中作为指导,即使看起来再轻易的承诺,也不要轻易就许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去实现这个诺言,否则,就会造成自己不能取信于人的下场。
一个人,是否有诚信,是不能通过外在的掩盖修饰而欺骗别人的,孔子曾经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就是强调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是否能不随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诚信,对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做人做事连最起码的诚信都不具有,那这个人是非常失败乃至可悲的,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命运的承重轴,没有诚信,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信赖,就无法与他人和谐的相处,扩大到全社会,那么一个缺失诚信的社会,必然是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冷漠、充满着隔阂和敌意的悲惨的世界,诚信为本的思想,对与我们来说是太重要了,孔子说过,诚信对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大车无车倪,小车无车厄,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为本的思想,意味着,正直和志诚着两种可贵的品质,是我们人性中最为灿烂的光芒,而只有诚信为本,我们才能获得真正属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宁与快乐,为了是诚信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我们首先要求自己必须能恪守践行的品质。
剩下的,课本p114
第三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虽然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和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孝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看,它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看,也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是自律性的而不是他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时代建立和享受我们的“新孝道”。
第四篇:中国的文化的起源及传统文化概论之体会
中国的文化的起源及传统文化概论之体会
在我选修《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么课程前,就已被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从四大发明的出现,到丝绸之路的路程迢迢;从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到元帝国的铁骑长枪;从秦王朝封建的起始,到人民政权的红旗飘飘;从夸父追日的传说,到神舟的升空飞翔:从西域的沙漠石壁,到东海的白浪滔滔;从北国的千里冰封,到南方的鸟语花香!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背负着五千年历史的沉淀。
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起源不外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黄河文化起源说和长江文化起源说,而我认为中国的起源应该是长江流域。虽然长江文化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延续发展,最终被黄河流域的炎黄文化锁取代。但诸如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确实因近年来新的科考发掘而被世人所知
1,湖南道县(湘江流域):1万5千年的稻作文明,发现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和陶片。
2,湖南澧县(洞庭湖流域):城头山文化。6500年前中国最早的“城市”和水稻田。3,湖南洪江(沅江流域):高庙文化,约7400年。4,浙江余姚(钱塘江流域):河姆渡,约7000年
代表着农耕文化的崛起,其中的河姆渡文化更是璀璨无比。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
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古农耕氏族人口巨增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大规模地进入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种植水稻,将荒无人烟的华北平原带进农业社会。
弄根氏族北上,在黄河中下游后来发展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农耕部落-----蚩尤九黎部落。虽然如此,因为知道4600年前的蚩尤所率领的农耕民族与北方蚩尤所率游牧民族爆发逐鹿之战而败北,再加上南方原始森林,气候湿润偏洪涝,对原始农耕而言,治水是个大问题。水流排不畅通,洪涝成灾。因此孕育在长江流域的具有丰富而灿烂的原始文明河姆渡文化最终不得不背井离乡同时也因此而衰败而最终被炎黄文化所取代,但我坚持认为长江流域文化的起源性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由它来代表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当之无愧的。
本学期也快到期末了,在本门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有文化的起源,有我国的三大宗教,有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中外的文化交流等等,在这里粗略的感慨下自己对这门学科以及传统文化的心得。
之所以我在论文主要谈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因为这也是老师在第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之所以选这个篇章来作为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因为我觉得研究一个古老的文化,必须要清楚的知道它的起源,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文化的精髓。在其次,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有理由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在这个现代科技高度发达而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由前人辛苦累计了数千年的文化精粹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逝,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如此之久不外乎就是因为有着传统文化的秉持,我们不需要摈弃,只需要取其精华便行了,而不是出现90后,00后如此明显的文化断层的现象。也许有的人会说,在如今这个年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那便告诉你,大错特错。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于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感。举个例子,如今那么多年轻人过洋节用洋货,并不是说不好,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忽略传统节日把,之所以国家提高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设为法定节假日,这在以前端午清明节都是不放假的。
就可以看出国家也在出力,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可以改进,可以将其现代化,但是觉得不能被我们所抛弃的。从自身做起提高对它的重视从而影响身边的人,以此提高传统文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从而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答案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
时间限制: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1.对四民的论述最早出自以下哪一部著作中
A.《管子》 B.《论语》 C.《墨子》 D.《荀子》
2.在早期维新派中,提出“商战”理论的是(A.王韬 B.薛福成 C.郑观应 D.冯桂芬
3.孔子以后以荀子为代表的是什么学派()A.道德制度学派 B.道德心理学派 C.道德自由学派 D.道德哲学学派
4.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为核心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5.“理学”思想创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
6.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 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
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7.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8.商朝最初的都城是()
A.阳城 B.亳 C.殷 D.镐京
A)9.清代在位最久的黄帝是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10.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1.名曲《广陵散》与历史人物()有关
A刘伶 B嵇康 C聂政 D阮籍
12.佛教由印度在()传入中国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公元1世纪 D.公元2世纪
13.乾嘉学者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文本的本义,不做随意的发挥和解释,故又称
A.新儒学家 B.汉学家 C.朴学家 D.实学家
14.有关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 15.乾隆是清朝的第几位皇帝
A.第四位 B.第五位 C.第六位 D.第七位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3分)1.董仲舒的思想包括()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三纲五常” D.“敬鬼神而远之”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A.张之洞 B.李鸿章 C.左宗棠 D.曾国藩
3.下列关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法正确的是()
A.这句话出自《论语》
B.和而不同是指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是他有自己独立的意志,不会人云亦云 C.同而不和是指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主见,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也往往矛盾百出 D.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基本精神 4.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丛书 B.《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是纪晓岚
C.《四库全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 D.《四库全书》先后完成七部,历时十五年 5.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主要学派有()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法家
6.在古代,别人送的称号叫做()
A.尊号 B.雅号 C.绰号 D.自号 7.我国古代戏剧家有()
A.汤显祖 B.王实甫 C.关汉卿 D.曹雪芹
8.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包括()
A.浙江普陀山 B.安徽九华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9.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指
A.民生 B.民族 C.民权 D.民主
10.宋明理学的学术渊源是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佛教学说 D.法家学说
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4分)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对不合时宜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或改造 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伦理美德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在当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 D.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强调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 E.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2.老子学说辩证法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无不为。B.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阴胜阳,下胜上。
E.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强。3.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
A.浙江普陀山 B.安徽九华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E.山西五台山
4.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出现的口号或主张有(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E.民主与科学 5.乾嘉学术又被称为
A.新儒学 B.新理学 C.汉学 D.朴学 E.考据学
6.科举制创立于(),完善于()
A.秦 B.汉 C.隋 D.唐 E.元
7.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说法正确的是()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B.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C.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D.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E.秦始皇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8.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所谓“五常”不包括()
A.仁 B.礼 C.勇 D.忠 E.信
9.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D.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E.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10.我们现在讲的文明形态包括()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社会文明 E.生态文明
四、判断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1.董仲舒对汉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对 错
2.李斯曾经在朝廷中指鹿为马陷害大臣
对 错
3.互相学习、兼收并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
对 错 许多学者以接续汉学为学术宗旨,故称乾嘉汉学家,他们言必称汉学 对 错
5.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对 错
6.“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孔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文化的主体
对 错
7.“西学”指的是近代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中体”指的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对 错
8.法家是春秋时期以法治为核心的重要学派
对 错
9.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对 错
10.中国化佛教的典型是禅宗
对 错
11.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区域、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的习惯也很不相同
对 错
12.古文经学主张文化创新和社会改革
对 错
13.后期乾隆后大喜功,使清朝腐败之风滋长,清王朝由盛转衰,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转衰的起点
对 错
14.西汉时,董仲舒因向朝廷进呈“天人三策”而有功于汉
对 错 15.《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文史百科典籍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