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假字例句翻译31-50
绿皮书文言文通假字例句翻译31-50
裂缺霹雳,山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续》宋·文天祥
在贾家庄差点被巡查的檄文骑兵凌辱逼死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宋·苏轼
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孝公既没《过秦论》秦·贾谊
孝公已经去世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汉·司马迁
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孟子
帮主少到极点的人,他的内亲外戚都会背叛他。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春秋·左丘明那北面的山峰曾是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今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你今天要是休了她 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
①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汉·褚少孙
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
②兵法:百里而趣立者蹶上将《孙子吴起列传》汉·司马迁
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后汉书·张衡传》南朝·范晔
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就换上新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4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北宋·苏轼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那些典故吗?” 4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史记·陈涉世家》 西汉·司马迁
(朝廷)征发九百个人去驻守渔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唐·韩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西汉·刘向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
49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李愬雪夜入蔡州》《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命令李佑、李忠义率领突击队三千人作先锋。
第二篇:翻译典型例句
1.He became deaf at five after an attack of typhoid fever.(伤寒)2.There was little hope of continuing my inquires after dark to any useful purpose in a neighborhood that was strange to me.3.Human translators will always be necessary for any text which is stylistically appealing and semantically complex-which includes most of what worth communicating in another language.4.He was tall, slender, and handsome, and like most young British officers of late years, had picked up various small accomplishments on the Continent---he could talk French and Italian – draw landscapes, sing very tolerably – dance divinely;but, above all, he had been wounded at Waterloo:---What girl of seventeen, well read in poetry and romance, could resist such a mirror of chivalry and perfection!5.The song might or might not have been intended in compliment to the fair Julia, for so I found his partner was called: she however, was certainly unconscious of any such application, for she never looked at the singer, but kept her eyes cast upon the floor.6.The public statement was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Mr.King, who was described by his lawyer, Mr.Steve Herman, as being “completely unglued” because of his association with one of the worst riots in modern U.S.history.7.Generally, there are two distinct philosophies on how to bring up the child so that in maturity he does not make a nuisance of himself.8.The president pledged to reform the present political system that sometimes looks as if it were geared more to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n pushing the country forward.9.Yet it is painfully apparent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would never think of themselves as lawbreakers, let alone criminals, are taking increasing liberties with the legal codes that are designed to protect and nourish their society.10.Most students would, I believe, profit by a year or so’s exploration of different academic studies, especially those “all rounder” with no particular interest.II.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think about the reasons.1.The problem of possible genetic damage to human populations from radiation exposures, including those resulting from the fallout from testing of atomic weapons, has quite properly claimed much popular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2.Whether it was the heart which dictated this system of complaisance and humility adopted by our Rebecca, is to be proved by her after history.3.From a wider angle, the Washington summit of Palestine and Israel is merely capstone of a dramatic bridge-building process that has been going on for years and will likely transform the geo-political landscape.
第三篇:实词例句翻译1
1.爱,ài(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6.鄙,bǐ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谋攻》)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8.病,bìng(1)名词
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2)动词
①生病
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④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
④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
①驾,坐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③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2)介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
——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14.除,chú
(1)名词,台阶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佞贼臣。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②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②推辞,不接受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16.从,读音一:cóng(1)动词
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第四篇: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重点实词例句翻译(1)
1、爱
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
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 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
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
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
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
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èi ①被子(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
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④加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
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倍
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②一倍,加倍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孙子o谋攻》
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③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吴退秦师》
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
④越发、更加、倍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
5、鄙
①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为学》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②动词,轻视
孔子鄙其小器(轻视)《训俭示康》
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③庸俗,见识浅,鄙陋
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④复合词:
鄙人
a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o冯唐列传》
译文: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b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译文: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
c乡下人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o李将军列传》
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重点实词例句翻译(2)
6、兵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过秦论》
译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
②用兵器杀人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史记o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③战争,军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④士兵,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军队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起视四境,而秦并又至矣《六国论》
译文:。(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⑤用兵策略,战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孙子o谋攻》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⑥复合词:兵符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侯生)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
7、病
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②生病
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馆记》
译文: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生病了
③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梅馆记》
译文: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④困苦不堪,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说》
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⑤筋疲力尽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⑥毛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原毁》
译文: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⑦担心,忧虑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⑧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史记o货殖列传》
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
⑨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8、察
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
译文: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③考察,审察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赤壁之战》
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④明察,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曹刿论战》
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
译文:推举臣下为孝廉
⑥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
⑦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净的样子)《屈原列传》
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9、乘
读音一:chéng ①驾,坐,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赤壁之战》
译文:坐牛车,吏卒跟随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
译文: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
译文: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③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凭借)《过秦论》
译文: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o宗悫传》
译文:希望能驾御长风踏破万里波涛
④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登泰山记》
译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
读音二:shèng 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陈涉世家》
译文:等到了陈,有战车六七百辆。
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
译文: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译文: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
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
③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o离娄下》
译文: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
④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肴之战》
译文:用四张熟牛皮,二十头牛犒劳秦国军队。
10、诚
①名词。真心真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真意)《愚公移山》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
②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六国论》
译文: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③连词,表示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将军如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译文: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雄霸天下的伟业就能够完成,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第五篇: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 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 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 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④使---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 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
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 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âi ①被子(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②覆盖(动词)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③遭受,遇到,蒙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 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④加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 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倍
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②一倍,加倍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孙子•谋攻》
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③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吴退秦师》 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 ④越发、更加、倍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
5、鄙 ①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为学》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②动词,轻视
孔子鄙其小器(轻视)《训俭示康》 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③庸俗,见识浅,鄙陋
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④复合词: 鄙人 a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译文: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b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译文: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 c乡下人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6、兵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过秦论》 译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 ②用兵器杀人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③战争,军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④士兵,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军队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起视四境,而秦并又至矣《六国论》
译文:。(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⑤用兵策略,战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⑥复合词:兵符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侯生)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
7、病 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②生病
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馆记》 译文: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生病了 ③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梅馆记》 译文: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④困苦不堪,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说》 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⑤筋疲力尽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⑥毛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原毁》 译文: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⑦担心,忧虑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⑧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⑨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8、察
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 译文: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③考察,审察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赤壁之战》 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④明察,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曹刿论战》 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 译文:推举臣下为孝廉 ⑥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⑦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净的样子)《屈原列传》 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9、乘 读音一:chãng ①驾,坐,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赤壁之战》 译文:坐牛车,吏卒跟随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 译文: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
译文: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③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凭借)《过秦论》
译文: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宗悫传》 译文:希望能驾御长风踏破万里波涛 ④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登泰山记》 译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读音二:shâng 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陈涉世家》 译文:等到了陈,有战车六七百辆。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
译文: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译文: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 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
③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 译文: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④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肴之战》 译文:用四张熟牛皮,二十头牛犒劳秦国军队。
10、诚
①名词。真心真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真意)《愚公移山》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 ②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六国论》 译文: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③连词,表示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将军如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译文: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雄霸天下的伟业就能够完成,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12、度 读音一:dù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吾忘持度。(《郑人买履》)译文:我忘了拿尺码了。②限度,法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把“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论积贮疏》 译文: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 ③制度,法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后汉书•张衡传》 译文: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译文: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 ④度量
常有大度。(度量)《高祖本纪》 译文:常常有很大的度量。⑤常态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荆轲刺秦王》
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⑥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⑦谱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扬州慢》
译文:我的心情悲怆感伤,抚今追昔感慨无限,就自己谱写了这首词曲。⑧通“渡”渡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凉州词》 译文: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⑨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红楼梦》 读音二:duï ①量,计算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量,计算)《过秦论》 译文:试拿肴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鸿门宴》 译文: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③考虑
度义而后动(考虑)《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14、固
①动词,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动词,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便坚守营垒 ③形容词,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译文: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④形容词,坚固,牢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 ⑤形容词,坚决,坚持 少年固强之。《促织》 译文:少年坚持要斗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 ⑥副词,表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译文: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⑦副词,表确然。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⑧副词,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译文: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
15、恨
①遗憾,不满意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译文:(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出师表》 译文: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可是公子您待我特别恩厚,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②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长恨歌》
译文: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怨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只恨鄙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水浒传》 ③复合词:恨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孔雀东南飞》 译文: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惆怅、悲伤哪里说得尽呢?
16、患
忧患,祸害,灾祸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译文: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伶官传序》
译文: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赤壁之战》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 ③病,生病
茜有眼患(病)《南史•江茜传》 译文:江茜有眼病
愈膏肓之患难(疾病)《全唐文 愈膏肓疾赋》 译文:治愈垂危的疾病是很困难的。时有患疟疾者(生病)《晋书》 译文:当时有患疟疾病的人。④担忧,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列传》)(忧虑,担心)译文: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译文: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忧的,本来就不在于作战阿。⑤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孙子 谋攻》 译文: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⑥厌恨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国语》
译文:赵盾(宣子)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恨
17、假 读音一:jiǎ ①借 狐假虎威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黄生借书说》 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 ②凭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劝学》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③宽容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北史》 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④给与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谭嗣同》 译文: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⑤假,不真,与“真”相对,虚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狼》
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⑥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⑦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报任安书》 译文: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⑧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译文: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21.度,读音一:dù(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②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④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春风吹不过玉门关。读音二:dúo(1)动词 ①丈量,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22.非,fēi(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23.复,fù(1)动词 ①回来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24.负,fù(1)动词 ①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②担负,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③仗恃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④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⑤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⑥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名词,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25.盖,读音一:gài(1)名词 ①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②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读音二:hã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26.故,gù(1)名词 ①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②事故,变故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③旧交,老朋友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3)副词 ①故意,特意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②过去,从前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项脊)轩的东面曾经做过厨房。③仍然、仍旧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④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4)连词,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劝学》)——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27.固,gù
(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2)动词 ①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②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3)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②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③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28.顾,gù(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②看,视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③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④关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⑤照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⑥顾虑,考虑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2)连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29.归,guī(1)动词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②返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30.国,guï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31.过,guî(1)动词 ①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②胜过,超过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一出门,穿着轻暖的皮衣,骑着高头大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③拜访,探望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④到,来到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有一天,祖母来到我的书房。⑤犯有过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⑥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听说您想要责怪他。⑦过时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开过花以后再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32.何,读音一:hã(1)代词 ①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2)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3)助词,即今“啊”字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读音二:hâ 动词,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33.恨,hân(1)名词,怨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到尽头的时候,唯有这永别的怨恨,却是绵延不断,永远没有断绝的一天。(2)动词 ①遗憾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我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遗憾的。②怨恨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34.胡,hú(1)名词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②兽类颔下的垂肉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2)代词 ①什么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②为什么,怎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回去吧!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35.患huàn(1)名词 ①忧患,祸害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2)动词 ①担忧,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②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36.或,huî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37.疾,jí(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我没有病。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⑤妒忌,通“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②强,猛烈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38.及,jí(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②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③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39.即,jí(1)动词 ①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40.既,jì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3)连词 ①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41.假,读音一:jiǎ(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42.间,读音一:jiān(1)名词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②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③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读音二:jiàn(1)名词 ①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②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③(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2)动词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②表状态,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43.见,读音一:jiàn(1)动词 ①看见,看到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会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曹刿请求谒见(庄公)。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你真是女人的见识。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44.解,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②解开,脱去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③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⑤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â 动词,缓和,消减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45.就,jiù 动词 ①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②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③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④赴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⑤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46.举,jǔ(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47.绝,juã(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佛印很像弥勒佛。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48.堪,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③能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49.克,kâ 动词
①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②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③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克制自己,恢复周礼。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50.类,lâi(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46.举,jǔ(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47.绝,juã(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佛印很像弥勒佛。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48.堪,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③能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49.克,kâ 动词
①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②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③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克制自己,恢复周礼。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50.类,lâi(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51.怜,lián(1)动词 ①哀怜,同情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②疼爱,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③爱戴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52.弥,mí(1)动词,满,遍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
——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53.莫,mî
(1)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2)代词 ①没有(谁)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②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3)副词 ①表否定,不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②表禁止,不要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54.乃,nǎi(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③表范围,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④表意外,竟然,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55.内,读音一:nâi(1)名词 ①里面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②皇宫,宫内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④内心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③放进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把狼放进口袋里。③接纳,收容
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④交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56.期,读音一:qī(1)名词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②日期,时候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谁是到时候帮助我成就(殉国)大节的人?(2)动词 ①约会
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②约定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③期望,希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读音二:jī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57.奇,读音一:qí(1)形容词 ①奇特,罕见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②特殊,不平常的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③珍贵的,稀奇的
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
——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④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
——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2)动词 ①惊异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②认为出众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读音二:jī
(1)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58.迁,qiān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有时也指降职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③放逐,征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④改变,改动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59.请,qǐng(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③谒见,问候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④邀请,约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⑤请教,请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⑥说情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60.穷,qiïng(1)形容词
①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②不得志,不显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③贫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2)动词 ①终了,穷尽,用尽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②寻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61.去,qù(1)动词 ①离开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②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③除掉,去掉
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④前往,到„„去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2)形容词,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62.劝,quàn 动词
①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②劝说,劝告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63.却,quâ(1)动词 ①退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②使退,击退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③拒绝,排斥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④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⑤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3)连词,表转折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
——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64.如,rú(1)动词 ①往,到„„去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②顺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③如同,好像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④及,赶上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⑤按照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②表选择,或者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4)助词,形容词词尾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65.若,ruî(1)动词 ①像,好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2)代词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66.善,shàn(1)形容词 ①好的,善良的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②好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如果听从,很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③友好的,亲善的
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2)名词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②好的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3)动词 ①交好,亲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②长于,善于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③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④喜欢,羡慕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⑤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4)表示应答之词。
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说:“很好!” 67,少,读音一:shǎo(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
——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2)动词 ①缺少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②削减,减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③瞧不起,轻视
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3)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读音二:shào(1)名词,青年,少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2)形容词 ①年少,年轻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②小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读音三:shā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68.涉,shâ 动词 ①徒步渡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察今》)
——澭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趁夜晚过河。②乘舟渡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③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驱赶着中原的士兵远征,进入江湖地带。④经过,经历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报任安书》)——现在您又遭受意外之罪,过一个月,就临近十二月了。⑤漫步,散步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天天到庭院中散步自有乐趣,虽然设有小门却常常关闭。⑥阅览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顾炎武《复庵记》)——幼年时读书,喜欢《楚辞》,阅读过很多诸子的文章和经典、史籍。69.胜,读音一:shâng(1)名词,胜利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2)动词,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还有不用贿赂就可以战胜秦国的趋势。(3)形容词 ①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岳州的优美景色,全在一个洞庭湖上。③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我年少无知,却荣幸地亲逢这盛大的宴会。读音二:shēng(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鸿门宴》)——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来告辞。(2)副词,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如果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70.识,读音一:shí(1)动词 ①懂得,知道
识众寡之用者胜。(《谋攻》)
——懂得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一方能取胜。②认 ②认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同样是沦落天涯的人,相见何必一定要曾经互相认识? ③识别,觉察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听出了(焦仲卿)马叫的声音,急忙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2)名词,知识,见识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问说》)
——除了“学”,没有办法发现疑问,除了“问”,没有办法增加知识。读音二:zhì,通“志”(1)名词,标记,记号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王)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当初)封装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2)动词,记住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住了吗?”
71.使,shǐ(1)动词 ①命令,派遣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宪法。②叫,让
试使斗而才。(《促织》)
——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咬斗,结果获胜。③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这时凭着大中丞的身分作苏州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逮捕周顺昌先生的事就是由他主使的。④使唤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人人都能够像使唤奴仆一样使唤他。⑤致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致使天下的人,口里不敢说,心中却充满了愤怒。⑥出使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商相如列传》)——您实在找不到人的话,我愿意捧着宝玉前去出使。(2)名词 ①使命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下,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②古代官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使者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刻(派人)捧着宝玉来了。(3)连词,假使,如果
使人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还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72.是,shì(1)形容词,正确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了。(2)动词 ①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这是世俗人的共同的毛病。②是,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3)代词,这,这个,这样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4)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求!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73.适,读音一:shì(1)动词 ①往,到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②女子出嫁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我们这)贫贱人家有这么一个女儿,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门。③顺从,适合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怎样处理都顺从哥哥的意思,我哪能自作主张。(2)形容词,舒适,满足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傍晚心情不舒畅,驾着车登上了这个古原。(3)副词 ①恰好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从上面看雁荡山,(最高峰)恰好和地面相平。②刚刚,刚才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刚刚得到太守的书信,明天就来迎娶你了。读音二:zhã
动词。通“谪”,被流放或贬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调贫民九百人,强迫他们到渔阳去戍边。74.书,shū
(1)动词。书写,记载。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回头叫赵国御史写道。(2)名词 ①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士兵买鱼烧煮来吃,见到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就已经觉得很奇怪了。②书信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打仗死了。③文书,名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征兵的名册一卷又一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④书籍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我家贫困,没有办法买到书来看。⑤特指《尚书》,也可泛指一切经书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也没有受到诗书的教导。75.孰,shú(1)动词 ①煮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晋灵公不君》)——厨师炖熊掌未熟,便被杀掉了。②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冷热适合节气,五谷就会按照时令成熟。(2)形容词,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希望您和您的群臣仔细商量这件事。(3)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一个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76.属,读音一:shǔ(l)名词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③亲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总是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为夫妻。(2)动词 ①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十三岁就学成了弹琵琶,名字隶属于教坊的第一部。②管辖,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病)在骨髓里,那就是主管生命的神所掌管的了,(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③系,是
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谭嗣同》)
——而且营、哨的各级军官,也大多是(荣禄的)老部下。读音二:zhǔ 动词 ①接连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然而亡国破家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⑤邀请,劝请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吟诵“明月”的诗篇。77.数,读音一:shù(1)名词 ①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希望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②算术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
——第三叫作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和技能)。③法则,规律,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在和秦的较量中,或许还不容易估量。④技艺、方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很小的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也还是学不会。(2)数词,表示约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读音二:shǔ 动词
①点数,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刘表训练水军,大小战船多得竟然用千来计算。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读音三:shùo 副词,屡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读音四:cù
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鱼鳖也就吃不完了。78.率:shuài(1)动词 ①率领,带领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率领着疲惫的士兵,带领着几百人的队伍,转过身来攻打秦朝。②遵循,沿着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其中不听从教导的常有一两个。(2)副词
①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大都、大体。有时“大率”连用。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
——大致说来,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的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的时候采摘。②表范围,一律、都、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了,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79.说,读音一:shūo(1)动词 ①说明,解释
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甘薯疏序》)
——想要广泛传播这种做法,又恐怕不能挨家挨户去解说,就先用这篇疏来倡导一下吧。②讲,谈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低头随手不停地弹奏,(好像要)说完那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2)名词 ①说法,言论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②文体的一种,侧重议论。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因此写了这篇“说”,以便让考察民情的官吏能读到它。读音二:shùi(1)动词,劝说,说服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有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读音三:yuâ,通“悦”,喜欢,高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80.私,sī(1)形容词 ①私人的,自己的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②私下,不公开的
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廉颇蔺相如列传》)——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结为朋友”。(2)名词,私利,私事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我不忍心因为个人的私事,伤害了忠厚老实人的心意。(3)动词,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81.素,sù(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③平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2)形容词 ①白色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③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82.汤,读音一:tāng 名词 ①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仆人用热水浇洗。②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我侍候她服用汤药,不曾停止、离开。③同“烫”,热敷
病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病在皮下,用热敷的方法就能治好。④殷商的建立者
近古之世,桀纣**而汤武征伐。(《五蠹》)
——近古的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汤王、武王起兵征伐他们。读音二:shāng 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洞庭湖)含着远山,吞下了长江,水势浩大,宽广得没有边际。83.涕,tì(1)名词,眼泪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姓蒋的人非常悲痛,眼泪汪汪地说。(2)动词,流眼泪,哭泣 儿涕而去。(《促织》)——儿子哭着走开了。84.徒,tú(1)名词 ①指服劳役的犯人
(陈胜)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陈胜)是农村的种田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役夫。②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郯子之类的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③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孔子的学生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事迹的。(2)形容词,空,光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百姓发怒,也不过是脱去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3)副词
①表情态,徒然,白白地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给秦国(和氏璧),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白白地被欺骗。②表范围,只是,仅仅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大的秦国不敢派兵来攻打赵国,仅仅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啊。85.亡,读音一:wáng(1)动词 ①逃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失去,丢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个箭头,而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③灭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后来才灭亡的,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啊。④死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现在刘表刚刚死去,两个儿子不和。读音二:wú
动词,通“无”,没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有时间的限制,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匮乏。
86.王,读音一:wáng 名词
①天子,帝王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
——现在想用以前帝王的政策法令治理当代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②一国的君主,皇帝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条。③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④战国时期,诸侯多僭称“王”。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系好音乐的事情告诉我。读音二:wàng 动词,称王。指统治天下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87.望,wàng(1)动词 ①向远处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下去看看那些车辙,又登上车,扶着扶手远远地瞭望齐军。②盼望,期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日夜盼望着您的到来,怎敢反叛呢? ③临近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2)名词 ①希望,打算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天(您)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②名望,声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老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多得挤满了他的书房。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我还记得周蓼洲先生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的十五日那天。88.恶,读音一:â(1)名词 ①坏事,罪恶
不幸吕帅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不幸先有吕师孟和元军暗中勾结做坏事,后来又有贾余庆向元军讨好。②坏人,恶人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害怕谗佞奸邪就要考虑使自身端正来斥退恶人。(2)形容词 ①丑陋,样子难看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开过花后再采,根的颜色就暗淡难看了。②坏,不好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子用了这么多年,像铁一样又冷又硬,我的爱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③险恶.凶狠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但是危险凶恶的境况层出不穷,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读音二:wù(1)动词 ①憎恨,厌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憎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些灾祸就不去躲避了。②嫉妒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赤壁之战》)——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能任用他。读音三:wū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用小的牲畜换掉大的,他们怎么懂得您的心意呢? 89.微,wēi(1)形容词 ①隐蔽,不清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②微小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两广五岭一带的小草,严冬时节也不枯萎。③轻微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庖丁解牛》)
——动刀很轻,哗啦一下子就把整个牛分解开了,像土一样散落到地上。④地位卑微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我凭着卑贱的地位,却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⑤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带领数名骑兵出来,改换身份出行,进入一座古寺。⑥精妙,深奥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他的文章简练,用词精妙。(2)动词
①没有,一说“除了”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 ②不是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不只是赵国,诸侯中还有子孙继续当权的吗? ③衰败,衰弱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已微矣。(《教战守策》)——天下分裂,唐王朝当然因此就衰败了。(3)副词
①表程度,稍微,微微,略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他放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的,只是略微点一点头。②表情态,暗暗地,隐约地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暗暗的观察信陵君,信陵君的神情更加温和。90.悉,xī(1)动词 ①尽其所有,总计
悉吾村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冯婉贞》)——总共我们村里精通武术的也不超过一百人。②详尽地叙述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这封)书信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只是大略陈述一下我短浅的见识。(2)形容词,详尽,全面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古代君王治理天下,是最精细最全面的。(3)副词,表范围,却、全部、完全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怀王就全部调发国内的军队。91.相,读音一:xiàng(1)名词 ①相貌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能得到这样的媳妇。②扶助盲人的人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么为什么要用扶助他的人呢? ③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④官名,指宰相、丞相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宰相。(2)动词 ①观察,审察
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我不敢再审查鉴别人才了。②辅助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来帮助,也还是不能到达。读音二:xiāng 副词
①表彼此,互相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以为,老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情况分别译为“你”“我”“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现在)就可以去告诉婆婆,趁早把我打发回家吧。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我已经和她恩断义绝,绝对不会答应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希望你细心的奉养老母,好好地服侍她老人家。92.谢,xiâ 动词
①道歉,请罪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怕他打碎宝玉,就婉言道歉。②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母亲婉言谢绝了媒人。③辞去,辞别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看公子的神色始终没有改变,就和朋友告别上了车。④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樊哙下拜道谢,起身,站着喝了这杯酒。⑤告诉,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多多劝告后代人啊,应该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忘记。⑥请问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陌上桑》)——太守接着问罗敷:“愿意和我同坐一个车子吗?” ⑦凋谢,衰亡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等到荷花凋谢以后,也可以算是对得住主人了。93.信,读音一:xìn(1)形容词 ①言语真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②引申为诚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和玉器丝绸,不敢向神虚报,一定要诚实。③可靠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可靠的臣子率领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来往的行人。(2)名词 ①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