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题报告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相关性研究
《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相关性研究》
结题报告
费县第二中学课题组
本课题进入实验一年半以来,我们全体成员认真执行研究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顺利进入到结题阶段。现将我们的研究总结如下:
第一,课题的提出理论背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人的素质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的发展和成就。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以智力因素为基础的,但是必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包含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社会因素等。关于心理因素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国内已有研究,如《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李洪玉、阴国恩,1997)、《学生成绩与智力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张履祥,1990)、《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其机制》(王晓柳等,1988)、《气质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及其机制的研78究》(张履祥、钱含芬,1995)、《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相关的研究》(钱含芬,1996)等,这些研究揭示出智力、非智力等心理因素对学业成绩的极大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智力因素为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非智力因素为影响因素,考查非智力因素中的部分因子(动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二,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随着我省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生的学业基础成绩和心理素质的情况更加多样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弊端日益明显。不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出现许多困惑和矛盾,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了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今年,我们山东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我们感觉到为顺应时势的发展,高中教育将一改过去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教育质量的方式,而是要以考查学生,回归教育的本来,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为我们广大的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课题中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的肯定,以改过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变为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为标准的衡量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长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省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有效的依据。
第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步骤
对象的选取:我们根据研究的方便和有效性,选取2008年的高二学生五班,六班、九班、十班、和几个熟悉的二班,十二班的同学,开始跟踪他们直到2009 年他们参加高考结束,历时一年半,并在2008年7月选取新录取的高一年级的九班和十班的白书麒等同学,名单见测量数据。
主要步骤:
一、制定方案,选取研究对象。
二、了解研究对象,建立档案,想象预测。
三、跟踪观察,核定相关关系。
四、部分干预,对比研究。
五、形成认识,跟踪观察,验证结论。
六、形成材料,申请结题。
第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研究对象的选取:我们根据学生自愿申请和实验老师批准的原则选定的研究对象,签订书面协议,确立研究关系。并且收集了他们的2008年1——2月的考试成绩作为基出成绩(附件4)
我们要求实验老师深入调查和了解参加实验的学生,得出心理基本状况的评价和学业成绩的基础情况。基本情况的评价形成书面材料(见附件1).以此为基础做出经验性的短期预测,预测其学期末的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发展。然后进行非干预性的跟踪了解,掌握情况。
我们在期末考试前的大约7——10天,根据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附件2),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学生7月份的高二期末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
在2008年8月底,我们形成各人的个人结论,调整自己的下期估计,并且有我和王平老师对六班和九班的,等同学实施正向心理干预。了解他们的价值观,进行跟踪式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增强了他们的成就动机或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到学期末再次验证我们的估计。
2008年12月底,时隔6个月后我们再次利用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热情量表,知识价值观量表(附件2),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学生7月份的高三12月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在此期间,王平老师,王义老师,聂守柱老师,吴海燕老师都写出了各人自己的看法。
2008年9月,吴海燕老师,对新高一的部分学生深入了解,做出评价,跟踪观察,积极干预,12月让新高一的实验学生使用
了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热情量表,知识价值观量表(附件2),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大约2009年1月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形成统一的观点,我们在2009年上半学期跟踪干预并且调查学生的心理测量数据和考试成绩的关系,我们收集了5月份高三学生的二论考试成绩和高一学生的5月测验成绩(附件4)作为研究的依据。为了验证我们实验老师的了解判断和学生的自己感受的心理状况以及学习成绩的发展,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写出了自己的个人总结(附件5),供研究参考。征得学生的同意,时隔6个月后,我们再次利用边涛和吴玉红主编的《学习心理测评》,使用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厌学情绪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热情量表,知识价值观量表(附件2),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量,记录了原始分数(附件3),收集了学生7月份的高三12月考试成绩(附件4),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
第五,课题取得的成果
填写我们的结论,论文,数据关系
剪切来的:本研究发现,个性心理是通过促进认知与社会适应来影响学业成绩的,这与国内认为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学业成绩是智力与非智力综合作朋的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也许是由于先前研究多采单因子或两因子的研究,提供给学生的自变量较单一,在测试时.学生由于没有心理素质其它成分供选择而过高关注主试所提供的选项从而造成判断误差。另外.个性心理通过社会适应来影响学业成绩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离开智力因素后.非智力因素仍然对学业成绩起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个性心理在学生学习中主要起动力、凋节与制约作用。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发现.在本研究所列的七项个性因素中只有抱负、自制性、独立性、自尊心对学生学习活动影响显著。
第六,课题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从从心理素质出发的角度(维度或层面)不同,我们从心理素质中的心理现象(动机、情感)出发,立足个体的社会和发展环境(态度、价值观)(动机、情感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属于心理现象;态度、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中的心理现象)。也就是站在了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上研究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相关性。
研究的关系不同,我们不仅要考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还要看随着学业成就的发展,对心理素质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心理素质对高中生(15——18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量,学业成就也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对所属的研究对象需要做跟踪研究,比较变化情况,更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反映关系的基本基础相同,研究结果应该更客观
第二篇:《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陈国璋
为了进一步弘扬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得以积极、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思路之一,我校提出了《中学“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践与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并于2001年5月向福建省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立项申请,经专家评审被确定为省级课题。经过近半年的实践与研究,2001年11月省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中期验收,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当初申请立项的课题名称进行修正,经充分论证,最后我们认为以《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较为合适。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世界教育民主化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Malaret,G.)曾说:“教育‟民主化‟现已成为几乎年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包括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两个侧面。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充分的民主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的义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教育领域中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
2、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记者述评,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在80年代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997年,李岗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素质教育”一词第一次见诸于教育主管部门正式的指导性文件。素质教育从对抗“应试教育”的概念开始,对其认识逐渐上升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针。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应试教育”着眼于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削弱了,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以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能否在走出校门之后,迅速地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认识能力,更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的个性,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取决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等。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也是在自觉地为这一目标服务。
3、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学校落实人本主义管理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需要 如今,“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许多中小学经常使用的时髦口号;但要将这一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却并非易事。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呼吁:“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即使学习者对教材和方法必须承担某些教育学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义务,这种教材和方法仍应更多地根据自由选择、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来确定。”为此,教师和学校的新任务是“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改造教育结构,大大地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并使人们沿着终身教育的模式前进。教材内容必须个性化;小学生和大中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指导必须代替选拔;那些教育机构的人们必须参加管理和制订政策;教育活动中的官僚主义习气必须消灭,而教育的管理必须实行分权制。” 从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来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主体精神的重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 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①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自律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平等相诗,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②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仅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中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学习意识与追求。③师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应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为此,需要用合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学生自己承担起参与活动与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变,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制定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性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目标过程中,我们逐渐对学生自主管理为理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就是: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司题的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为:在学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立学生在其学习与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个性心里特征,引导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提高民主意识和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与持续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咨询与服务下,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有关的事务,并在其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告性,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自主管理程序与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作为一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办学思想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自然将最终的结果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看来,从时代发展对现代中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道德面貌、身心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等方面。学生自主管理研究最终希望学生达到的发展目标便是——弘扬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主体意识的养成,包括:①培养学生积没参与班级、学校与社会活动的意识;②各种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③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以及对社会与各种新环境的适应性。
2、道德面貌的提升,包括:①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②培养学生自尊与尊重他人相统一的态度;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制度、法律的观念。
3、健全人格与精神风貌的形成,包括①培养学主具有强烈的自信心;②培养学生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③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④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特点表现为:
1、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是处理学生内部事务的主体,教师起指导、咨询和服务的作用。
2、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学生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成长与发展中的主人,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热情,能积极地投入管理活动之中,并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参与,全体学生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
4、学生管理民主性: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三、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构建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目前我校已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首先是三层垂直管理。校学生会、年级学生分会和班委会构成了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三层“金字塔”。校学生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学习实践部、文娱部、体育部、生劳部和宿管部等七个职能部门,以及由无线电运动协会、建筑模型协会、航模协会、生物技术协会和信息技术协会等五个二级协会构成的校园科普协会;各年级学生分会都有相应的负责人;每个班级也有轮值班委予以配合。
其次是三线纵向实施。以“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为基础,我们通过三条纵线来实施“自主管理”。其一是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各职能部门的学生干部在值日行政领导和教师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仪容仪表等各项工作的评比,②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校园卫生、纪律、秩序,③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卫生、纪律、活动;其二是住校学生的自主管理:①管理宿舍内务,②监管食堂三餐的价格、质量与卫生,③协调班级活动事宜;其三是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栏工作,②文学社负责《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等工作,小记者团负责校园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台的采、编、播及《德育园地》的编辑出版工作,③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级板报、班级主页出版、文娱、演讲等工作)。
通过上述“三横三纵”所形成的网络,基本可实现校园各方面情况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学生自主管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三级锻炼模式。进入一中的高一新生都是在各级学生会组织当配角,是管理能力的培养阶段;到了高二年,就要开始唱主角,挑起各级学生会工作的大梁,可以说是管理能力的成熟阶段;到了高三年,就成了各级学生会组织的顾问,承担起培养新人的重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通过定期选举、竞争上岗来产生各级学生会机构,通过增设岗位、轮流上岗的方式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着以下四个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长期担任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有较强的成功感,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识;而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则相差甚远。鉴于此,在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之初,学校就规定,每位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要有一年的班干部经历。各级各类职务不能兼职,每个学年初重新选举,原则上不再连任。,给予了每个学生均等的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全员性。
2、教育培训原则
要让学生开展自主管理,首先必须让学生懂得自主管理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自主管理。为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辅之以紧张有序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先,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全体同学进行有关“自主与责任”等内容的系列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民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其次,针对学生干部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学校组织老师分别对各班的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内容有:基本规范教育、问题分析、方法讨论等,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组织调控和处事能力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筹划与落实成员个人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各种竞争与合作活动的技能,统筹兼顾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与个人的愿望或需要的能力,及对成员个人、小群体甚至整个班级组织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3、民主选举原则
选举权是学生重要的民主权利,要推进学生自主管理,重要的是要全体学生正确地认识、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在学生校园生活中,需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机会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干部的选举、优秀学生的评选以及先进班集体的评选等。如前所述,在选举学生会班干部时,全体学生都需要了解每个岗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认识到每个岗位对于班集体以至学校集体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投下自己庄严的一票。民主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创造性地开展自我管理工作的能力,真正认识到民主权利之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4、监督保障的原则
学生自主管理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有有效的监督保障系统。以班级管理为例,班委会的成员必须做到公正、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搬弄是非,其工作职责包括: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定期评议委员们履行职责的情况,并作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学期结束后给委员们的工作以客观的评价:及时反映班内同学对班级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整理后交上级学生会处理;为班级集体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思考 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通过三层垂直管理和三级锻炼模式,我们几乎让每位一中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通过住校学生自主管理、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精神文化自主管理这三条主线的纵向实施,使学生的自主管理得以具体落实。
住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推行,使学生在宿舍、食堂管理上更加规范化和条理化,由膳委会、宿管部——楼层长——室长组成的管理网络,具体负责实施。宿管部协助生活指导老师制订管理计划,组织宿舍的卫生、纪律及内务评比,领导楼层长开展工作,并有利于同学间、师生间及时沟通。楼层长负责当层楼的卫生、安全、纪律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各室长具体安排督促本室的内务、纪律工作,做好晚间同宿同学就寝情况的点名检查,协同楼层长做好宿舍评比等各项工作。膳委会负责监管食堂饭菜的价格、质量与卫生,维护用餐秩序。膳宿自主管理制推行以来,增强了寄宿生的生活独立意识和管理意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宿长和寄宿生。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曾作专题报道。
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包括每天学生会班干部进行全校性执勤,负责各项工作的评比,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维护校园卫生、纪律、秩序,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的卫生、纪律以及活动课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此项制度的贯彻实施,促进各班在创先评优的竞争中形成强烈的自我优化意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督导与自我督导的活动中来,在管理工作中更认真地学习和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实践证明,学生在全员参与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方面,我校形成了学生会宣传部、文学社记者团、班级宣委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学生会宣传部作为学生组织宣传的带头人,负责校园整体宣传、各班级板报的主题指导和评比;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科技博览》、《人与自然》和爱国主义影片等以增长知识;通过广播台播放时政要闻,把握舆论导向;通过艺术画廊、科普宣传栏、环保宣传栏,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高艺术、科技、环保素质;通过征文、倡议等形式倡导广大学生感受历史的召唤,紧握时代的脉搏,形成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文学社通过举办文学讲座、座谈会、交流写作经验心得,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锻炼和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演辩能力;负责文学刊物《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记者团负责校园新闻的采写,并与《中学生周报》联合建立小记者站,及时为该报提供稿件,同时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的采、编、播。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营造了一中健康、活泼、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大地提高了捕捉信息的敏感性、政治的敏锐性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各班宣委主要负责组织板报和班刊的设计与制作、班级网页的创建和更新维护及校园电视直播宣传等。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使同学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陈国璋书记撰写的论文《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探讨》发表于《福建教育》杂志;2001年7月2日,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栏目对我校学生自主管理情况作了专题报道;同年7月13日《中国教育报》也对我校的做法作了报道。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培育高尚的品格、健全的身心。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1、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校提供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有限的,而且学生个性各异,难免存在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抓住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
2、学生毕竟还不够成熟,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业与活动的关系。有的同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同学兴趣广泛,但对学习却缺乏激情,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选择自我发展的有利途径。二是学校要处理好教学与活动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有益身心健康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活动来发展自我,做到学习、活动两不误。
最后,我们感到有两个方面是将来的后续研究内容:一是学校如何实现全体科任教师真正参与的全员德育;二是学生个体如何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这将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xxxxx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白玉静
大塘初级中学
中学数学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四大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必须要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讨论,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并分析影响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我监控等发展性学习习惯。
关键字:方法习惯 养成 探究
一、前言
1.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该课题研究,总结出培养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为农村中学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2.研究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对教师﹑对农村家庭﹑对我校的发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全体教师敬业奉献,教育质量多年位于全区前列,但教学质量要再次提升,必须向教科研要成绩,逐步形成广大教师的共识。基于以上内容,我们提出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正文
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模式: ㈠研究程序; ⑴研究、实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调查、学习、查阅有关资料,策划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13年1月—2013年4月)先确定实验研究的对象,再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各种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案。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4年6月)课题组成员根据所任班级,运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进行科学统计、分析,整理个案,撰写相关论文。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0月)撰写研究报告;收集整理个案辅导材料;收集整理论文资料。展示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请有关专家鉴定;在取得认可的前提下进行推广。
⑵研究实验对象:选取同年级平行班中的任意一班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对照班。⑶研究实验教材与师资:由同一教师任教,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及一些教学实践结果进行研究对比,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学法指导教学。对照班采用普通教学法进行教学。
⑷实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边实验边研究,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试,逐步完善方案,总结实践结论。
㈡教学模式
1、由教材的例题出发,充分发挥例题的榜样作用,积极作好例题教学后的整理、总结工作。
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代数》第四册第十四章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这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完成对常见三角函数值外,我们引导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函数值实际上就是在直角三角形环境中相关的线段的比值。
问题: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弦AD、BC相交于点P,若CD=3,AB=4,则cos∠BPD=()
A.7 3 B.34
5C.D.433解题思路:
①连结BD,构建成RTΔBDP;②由Δ CPD∽ΔAPB推导出CD∶AB=DP∶BP=3;③由②导出cos∠BPD=DP∶BP的比值关系。4通过这一例题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认真审题、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的习惯。
2、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由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的指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并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路,养成一题多解的处理问题的习惯。如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教会学习变换思维角度,通过对数学问题的逐层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如在函数及其图像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
一个函数具备:①图像不过第三象限;②函数图像经过第一象限;③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④当x<2时,y>0。则请你构造出符合上述条件的一个函数--------------------------。
解题思路:第一种情况函数为一次函数:k<0,函数:a>0,b2或第二种情况函数为二次kb2,Δ≤0尝试得出答案y=-x+2或y=x2-2x+1。2a通过对这种逆向、变角度思维方式的指导,培养学生发散性思路。㈢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对教师﹑对农村家庭﹑对我校的发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要靠后天的培养一点点建立起来,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并让习惯成自然,才能成为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教师也就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全体教师敬业奉献,教育质量多年位居全区前列,但教学质量要再次提升,必须向教科研要成绩,逐步形成广大教师的共识。
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全面把握学生当前的学习习惯的状况,弄清前因后果,要特别引导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成果分析
1、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和探索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进行指导。
通过利用课堂教学中不断注意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向学生授予学习习惯的方法,使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注意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力。
四、研究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
本课题的创新点是有效的针对了新时期的农村初中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讨论,明确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并分析了影响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总结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我监控等发展性学习习惯。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的指导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践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重点的实验,以获得更佳的效果和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的探讨改进这一方法的应用,把可行性的结论落实、应用到实处,提高我校数学学科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参考文献
1.杨晓升.拷问中国教育[M].广西教育出版,2000.6.2.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3.刘永曾.教育创新认识与实践[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4.唐晓杰.有效的教学与评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5.林令军.要鼓励学生发问老师[J].人民教育,1995.09.10.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现状分析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关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同时,已有的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能力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气质心理学、性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学的各分支学科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教育理论基础。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资料、教师参考资料也可供我们参考、选用和借鉴。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内容
1、继续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心理素质。
2、逐步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
3、不断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通过提高认识、学习技巧、培养感受力、领悟力、坚强意志等方法都能够发挥人的心理潜能。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小问题解决入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防治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具体的目标细化为:
1、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心理工作和谐发展,为我校的科研特色注入新机。
2、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学习更新教师心理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试与人格的提升。
3、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渗透、学科教学渗透、主题教育渗透等三个角度开发研究策略,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和谐校园。
4、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形成科学的自我认识,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顺利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挫折的能力。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心理教育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课题的理论和方法,调整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
2、调查分析法。采用师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针对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依据。
3、观察法。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交流,在此基础上谋求培养心理素质改进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各教师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研究的步骤进程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2011年06月~2011年10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06月):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分析与研究,形成分析报告。对策研究和实施,通过对策制定和实施,总结修正,形成有指导性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2年07月~2012年11月):撰写结题报告,将研究过程中老师的有创新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例等加以整理,推广。
八、研究成果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全面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原则的基础上,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1)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内容。
人的整体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与操作技能等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训练,唱歌、跳舞、画画等活动的丰富,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工作、事业中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是师生整体素质的核心。
(2)培学生心理素质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口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生理与心理的整体素质。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心理的健康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3)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大环境,且极具创造力。然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在中小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4)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学生要接受知识,提高能力,靠被动的学习,效率不高。如果我们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水平,学生就会想学,乐学,会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5)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成人的心理素质。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家长的心理欠健康引起的。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技能时,教师家长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同时,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合作教育,初显成效。
(1)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对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校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经过实施,同学们在发扬原有的 “万事要动手试一试;待人诚恳、热心、有礼貌;爱热闹、心直口快”等优点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逐步改掉“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做事凭兴致,有始无终,缺乏恒心;自控能力差;怕苦、怕累、怕烦;不高兴时爱发脾气;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等缺点,逐步养成以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好奇心强,敢于向权威挑战;善良、宽容、主动;意志坚强,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诚实守信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远大理想、情感丰富;热情、自尊、自信; 独立、乐观、豁达;人际关系和谐,合作能力强。学会与人合作的至胜法宝:心中要想到他人;学会宽容别人;积极参与活动;要努力按要求去做;要独立思考;善于鼓励同伴;虚心接受帮助;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信任同伴;会表达感谢;听别人把话说完;在不懂不会时要寻求帮助等。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积极引导,使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2)教师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近两年来,我校先后有教师获得市“模范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多位教师获县级“教学能手”“模范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获奖;教师在县级优质课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奖,教师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课题组成员写出了优秀论文并获得县级教学成果奖: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事处事解决事情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长大懂事。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思想经验束缚着头脑。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优秀的方法,认为太落后,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实质,导致一些个别心理辅导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体验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
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课题组人员
第五篇:促成高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促成高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佛山四中陆家芳
一、背景及课题的意义
2000年9月,我们这个课题组响应市教科所号召,在学校领导鼓励、支持下,根据教育、教研发展的趋势成立的。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始终服务在教育一线,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2000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首推作文,它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最好体现。当年的高考作文顺应这一变化,推出了“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这使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从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高度改革作文,使写作教学变“应试教学”为“育人教学”,成为让青少年在新世纪中确立自身地位、实现自我价值、发挥创造才能的“助跳板”,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我们想通过三年的研究,实现下列目标:(1)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写作创造力的天地。(2)在写作中呼唤人性的回归,调动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3)以读带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接触外界的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方法与步骤
在三年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贯彻落实科研主导思想,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的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的过程。首先以读带写,接收多元文化,除了课本、读本外,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每天不少于1000字,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读物,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不做硬性规定。因为我们明白人是否有个性,文章是否有个性,总是以接受文化因子的多少为前提的。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研究得越深,创新的的观念便会闪闪发亮。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容能为写作的多种模式、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材料与动力,从而推动创新。每星期写一篇随笔,属自由练笔,文体、内容、字数不限,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创作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注重作品的人文性,学生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节奏上需求的不同。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作品,给每个学生以发展个性的权利与机会,让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屏弃习惯思维,激励他们对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培育独立思维,尽管不成熟,但也给予肯定,让学生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捕捉瞬间灵感,捕捉独特,课上的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心理,调动学生创作的欲望,见人所未见,谈人所未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立感受的抒发与外现,使学生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得以强化,其人格的创造精神便得以培养。第三、学生个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学的个性,在科研过程中,老师不断学习与探索,提升了自己做人的境界,治学的境界,执教的境界,课题组三个老师各有风格,陆家芳老师以情感教育见长,何敏亮老师细腻取胜,李利祥老师理性分析为上,他们教学风格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
四、研究结果
2003届是我校扩招的第一届学生,入校时共有学生316人,最低录取分数线542分(一中是601最低录取线),择校生142人,占45%。经过三年的探讨与研究,今年六月,我们这一届学生走向了高考检阅场,七月成绩出来,全级语文平均分500.3,列禅城区第二,我任教的高三(1)班平均分554,高三(2)班平均分538.8;李利祥任教的高三(3)班平均分483.8,高三(6)班平均分467.9;何敏亮的任教高三(4)班平均分477.6,高三(5)班平均分463.6。当然,语文的考试不单单是作文,还有基础知识及阅读理解,但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实践表明我们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成效。成绩不单体现在高考成绩中,而且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佛山政治单科状元就出在高三(1)班。而且在各类考试、比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个性特征的优秀作文。
五、思考与迷茫
以我们这一届学生的生源来说,成绩虽然说得过去,但还是留下了许多的思考,我们有很多学生平时练笔与考试作文成绩都不错,但这一次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如曾建玲、郭玉婷、梁慧贤等。我个人认为全国卷的限制过多,对学生思辨能力要求高,对情感型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我们强调自由表达,真诚写作,突出个性,任心灵驰骋,要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发展等级也强调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多方发展,但全国卷的命题却偏重思辨,对写作个性的形成来说,这实质上是不公平的竞争。理性思维好、思辩能力强的同学无形中轻车熟路,而那些情感型的同学一时无从下手,光是审题就费了很大的工夫。相比之下,上海题出得就很出色。另外,高考作文改卷不可避免的打上改卷老师的主观烙印,对速度的要求也使一些寓意比较深的文章与高分失之交臂。如引起争议的南京女孩费滢滢的作文,我想费滢滢之所以引起关注,与她写作大赛金奖得主的身份分不开,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学生的作品有相似的遭遇呢?教与考的矛盾不解决,作文教学就难于真正实现个性的发挥与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