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新社区“宜秀好人”胡召满的先进事迹
新新社区“孝老爱亲”好人胡召满先进事迹 胡召满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的传统农村家庭,成家十几年来,胡召满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子女、邻里和睦,她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深刻地诠释了“家是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而夫妻和睦则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多年来,胡召满的家庭收入主要是靠着丈夫张忠华在外跑出租维持,丈夫早出晚归,照顾家庭的重担都落到了胡召满一个人身上,而她对此却毫无怨言。在她的主持下,家中的气氛和谐温馨,即便碰到家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她也总是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去和家人沟通,以化解矛盾,消除分歧。胡召满一家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令周围的人羡慕不已,赢得了他们的交口称赞。
结婚二十多年来,她一直都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她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每到节假日,她总不忘到城里给老人带些生活必需品。当老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总是尽心尽力地给予帮助,老人头痛脑热时,总是抽出时间陪他们去医院看病、拿药。前年,公公身患重病,公公虽然有三个儿子,但大儿子在上海打工,二儿子在家办厂,小儿子在外跑出租,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胡召满起早贪黑,一边照顾卧病不起的公公,一边还要照顾子女。对此,她没有抱怨什么,一直细心地照顾公公,直到公公去世。现在,胡召满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婆婆,还经常看望丈夫的舅奶奶洪玉花。洪玉花已经90多岁了,长年来一直和患有精神病的儿子马文来相依为命。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去老人家里看看家里需要什么,送一些生活必需品。老人的衣服破了,她来缝,生病了,她来照顾,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这些举动,社区的居民们都看在眼里,无不为她称赞叫好。
胡召满不仅孝敬父母,也非常关爱子女。她重视教育、悉心培养子女成才。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正在上学的子女基本上全由她一个人照顾。她不仅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
子女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她时时引导着子女沿着正道走,勉励子女勤奋刻苦学习,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教育孩子要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关心子女在校的成长状况。在生活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子女的营养需要。由于能时时得到她的关爱,子女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今年,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被全国重点大学东南大学录取,儿子的成绩同样优异,顺利考上了省重点中学。
胡召满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勤劳、朴实、孝顺、贤惠,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二十多年来尊老爱亲,使老人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子女在她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她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亲朋,用言行感染着她人。
第二篇:胡秀兰孝顺父母先进事迹
心怀感恩、孝顺父母
——胡秀兰 胡秀兰、女、1958.10月出生,高中学历。在工作期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11年10月被评选为“百名孝子楷模”。
心怀父母恩 孝顺父母是人伦
胡秀兰是八府庄社区的一名残疾志愿者,母亲83岁。胡秀兰在社区工作,平时很忙,但她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老人,热了为老娘想办法做凉爽的饭菜,冷了把火炉般到老人房子,邻居见了,也都经常夸他们母亲:“你们的子女真孝顺,有福气啊!”得到邻居们的称赞,老人脸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面对邻居们的赞许,胡秀兰越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越是感到自己所作所为是天经地义的,与父母的风雨几十年付出相比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微不足道了。然而,邻居的赞誉深深地触动了胡秀兰的心,想到自己小小的付出竟然换来邻居们的如此好评,而父母的付出有那么多却无人夸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想到自己也在为人父母,也在尽心尽力为子女,“养子才报父母恩”这话一点不假,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胡秀兰的母亲今年83岁,身体还算硬朗,又一次,要求附近医院给母亲量血压,她让母亲先下楼,可是等她下来的时候却看不见老娘,她急的快哭了到处去找、大家都劝她回去想想老人能去哪、好有目的的找、当她回到家里猛然看到老人在家了看电视,原来是母女俩走岔路了。
孝顺父母是奉献 奉献亦幸福
胡秀兰说:她不想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一人独自侍奉老人,按说在家里还有兄妹,但她没有把责任推给他们,其主要原因是:她对孝敬父母有独到的认识,她认为孝敬父母不是只管老人的吃和穿就行的,还要与老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老人着实找到家的感觉,这才叫孝敬。
胡秀兰说:“把孝敬父母当作是福,那就会找到无限的乐趣”。一个家有老人,有小孩,这才像个家。
第三篇:胡寨镇“中国好人”先进事迹——秦燕
她是一个女人,面对死神不离不弃脑瘫的女儿,十年如一日,用柔弱的双肩为女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她是一名教师,面对如饥似渴的学子忘我工作,身患疾病不离三尺讲台,用高尚的师德践行着为人师表;
她是一个好人,面对孤困儿童以慈母般的亲情感化人生,用纯洁的心灵净化着人类灵魂。
背着女儿上班的女教师
--沛县胡寨镇中心小学教师秦燕
今年9月6日,在沛县胡寨镇中心小学语文办公室内,一位10多岁的女孩坐在轮椅上脸色通红,裤子湿了一片不时有尿溢出,她边哭边不停地晃动轮椅,嘴里吱唔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随着下课铃响,一位长发披肩、端庄清秀的青年女教师拿着备课簿从教室里出来,飞也似的跑进语文办公室内。她刚要抱起轮椅上哭闹的女孩,突然感到胳膊上一阵疼痛,一个血红的牙印深深地刻在她右臂上。“我不是来了吗,你怎么还咬妈妈?”小女孩板着脸、眼泪汪汪,“谁叫你只管学生,不管我的事,让我尿到裤子里”。小女孩叫馨然,妈妈就是面前这位女教师秦燕,她是胡寨镇中心小学的一名优秀教师。
不离不弃
提起轮椅上的女儿,秦燕显得脸色凝重,鬓角的皱纹刻满了辛酸的经历,一丝白发牵出不堪回首的往事。
1998年,22岁的秦燕从运河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一名小学老师,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她从踏上讲台第一天起就严格要求自己,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脾气性格、优缺点,精心备好教案一心扑在教学上,所在班级由落后班一跃成为全校的先进班级。
同年,秦燕经人介绍与县电视台记者马运清喜结良缘,一对新婚燕尔沉浸在幸福美满的构想中,想着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在上学方面定会无忧。然而,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2000年6月7日,随着女儿的早产他们的梦想提前降到了冰点。“先天性脑瘫,四肢无力,以后这孩子将无法行走”,医生的话无疑给秦燕夫妇当头一棒。“那一刻我的心沉到了海底,脑子里一片空白,欲哭无泪,一连几天都神情恍惚,不知所措。” 秦燕回忆说,“女儿出生时仅有1.3千克,望着如此脆弱的生命,所有的人都在叹息,我拿着病危通知单嚎啕大哭”。“放弃吧,你们还年轻,以后还可以再要;要了这个孩子,你会苦一辈子,长痛不如短痛,算了吧;万一将来落后遗症咋办?”众人的劝说让秦燕心如止水,肝肠寸断。那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一条生命,只要孩子有一口气也绝不放弃,即便是死,娘俩也要在一起。6月份正是麦忙时节,气温在30度以上,可女儿偏偏不上体温,更不会吃奶。秦燕把女儿抱在怀里围上棉被,又用两个暖水袋暖身子,当她看到女儿的体温上升到36.5度时,兴奋地哭了。为给孩子补充体力,她就用棉签蘸着奶水一滴一滴地喂,一个月后,才像正常婴儿一样喝奶粉。
为治好女儿的病,秦燕每逢周末便背着女儿四处求医,暑假期间到徐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就诊。刚开始,女儿年纪小不能动手术,秦燕从北京中医院抱回100付中药,每天下晚班后煎制,接着侍候女儿吃药,还要忙着洗衣做饭,晚上十二点前从未睡过安稳觉。良药苦口利于病,大人吃中药亦难下咽,更何况一个岁把的孩子?女儿一岁后哭闹着不再吃药,用汤匙喂儿女从口里吐出来;秦燕先喝然后嘴对嘴地喂,小孩子便以头相抵;吃西药咬着牙不张嘴,就连跟药色相近的巧克力也疑似药物,不肯下咽。母女俩常常四目相对,饱尝人间这付苦药。
秦燕夫妇双方的父母都在农村,公婆年纪大还有高堂祖母,不能帮助他们照料;娘家也是如此,家里还有几亩菜地,母亲只在空闲时到城里帮一下。几年来,秦燕给女儿做了3次手术,花掉家里所有积蓄,无钱请保姆只好自己带孩子上班。为不耽误工作,她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先把一天的饭做好让丈夫下班后温着吃,接着帮女儿穿衣、喂饭、吃 3 药,一直忙到该上班时自己却顾不上吃饭,把女儿包裹好从六楼背下来,骑三轮车赶往三十里外的胡寨中心小学。
每天放学后,秦燕的电动三轮车里始终放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学生的作业。回家后,她忙完家务接着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为怕误人子弟,秦燕买了两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本放在办公桌上、一本放在家里,一旦对哪个字词发生疑问,就翻开词典仔细查阅。秦燕就像上紧了的发条,每天忙个不停直到深夜,第二天又早早起来,背着女儿奔走在教学路上。
苦力支撑
女儿的脑瘫让秦燕夫妇伤透了脑筋,有时她看到丈夫苦着脸便说 “咱们离婚吧,是我们娘俩拖累你连一天好日子都没过,以后俺娘俩吃住在学校单过。” “别胡思乱想,虽说女儿看不好,但上级批准生二胎的手续早已办好,咱们还可以再要一个。” 丈夫说,“秦燕坚持先治女儿的病,说是女儿好了就要一个,七年后,我们才要的第二个孩子”。
2007年11月,秦燕怀孕期间一直带着女儿上班,直到临产时还将女儿带进手术室安排好,和医务人员一样做好剖腹产前的准备工作。16日凌晨三点,随着儿子的一声啼哭,身力交瘁的秦燕心中又苒起一线新的希望。
按医嘱,剖腹产要住院一周才能下床活动,秦燕只打了4天吊瓶便急着回了家,像正常家庭主妇一样忙着洗衣做 饭,为儿子换尿布,给女儿喂饭、煎药。女儿从小有个习惯,专挑妈妈抱着上厕所,由于长时间抱着女儿,秦燕的刀口挣开了,鲜血渗透纱布染红了衣服。“刚缝的线都断了,你这是不要命呀!赶快再去医院看看吧”秦燕面对好友的劝说苦笑着,每天还是只用碘伏擦拭。她知道这些年为给女儿看病,已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多年来没吃过肉、没上过街,更没买一件像样的衣服,穿的都是同学送来的。有时,女儿闻到邻居家炒肉的香味,便问妈妈这是谁家的饭香,秦燕默然无语暗自垂泪,她何尝不想吃的好一点,像其它人一样幸福地生活。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加上产后不注意休息和补养,秦燕过早地患上了心脏病、肾病、腰酸背痛等多种疾病,每到阴天下雨伤口犹如撕裂般疼痛,但她始终咬牙忍着,不肯出声。
秦燕背着女儿上班是生活的常态,上课时又不得不将女儿放在办公室,下班后既要做家务又要批改作业,还得将女儿放在一边。有时女儿不理解,特别是儿子出生后,女儿觉得以后不再疼她了,脸色一直不好看。为打消女儿的顾虑,秦燕和丈夫分好工,照顾男孩的事由丈夫负责;她专门照顾女儿,耐心教她学拼音、认汉字、学外语,想让她长大后像张海迪一样做个意志坚强的人。秦燕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儿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儿子从两岁起便 能自食其力,自己穿衣、吃饭,学着妈妈的架式给姐姐端热水、喂饭、洗脚,每当看到妈妈累得腰酸背疼,小家伙就忙着给她捶背捏脚。
岁月苦短,日月穿梭。秦燕在日记里这样写着“记不清多久没逛过街了,大概有七八年吧,有时特想去外面看一看,可真得很难;好希望能睡个懒觉,一个下午就好!记不清多久没有午休的习惯了,真的好羡慕别人能睡个安稳觉”。
爱生如子
教了十几年书,秦燕教出多少学生自己也算不清楚,只知道放走了一批希望,又添了一批渴望。
去年11月,秦燕患了急性气管炎,动不动就喘不过气,咳嗽不止,镇中心校的唐校长见她气喘吁吁地给学生上课,便说“身体这么差怎么上课,我给你批假回家休息,好了再来”。秦燕却说“那怎么行,我走了课谁给上、学生怎么办?更何况我还是班主任,等放假后再说吧”。11月16日,学校里正在进行教学质量调研。当时秦燕正在感冒发烧,课几乎没法进行下去。学生胡光哲发现老师情况不对,就问:“老师,您怎么了?是不是又生病了。”她笑说,“没事,我们继续上课吧。”这时,班里所有学生一齐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 秦老师,您快到医院看看吧,我们不会让您失望,我们会听话的。”听到孩子们这番话,秦燕再也抑制不住自己 的感情,泪珠在不经意间滑落。第二天,秦燕和往常一样又带着女儿按时赶到学校,将女儿安顿好后就径直去上课,课后又帮王雨、耿家旺等学生补习功课。忽然,同事急匆匆地跑来,“秦老师,快去看看你女儿吧”。秦燕跑到办公室看到女儿满脸泪水,棉裤已湿透了,她一边替孩子收拾,一边擦拭眼泪。随着上课铃响,她顾不得自己上厕所又出现在课堂上。在她心里,孩子们的功课一天都不能耽搁。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学生王雨(化名)从小丧父,母亲离家出走,跟年迈的祖父和半身不遂的祖母相依为命,小王雨的性格孤僻内向。秦燕经常找他谈心聊天,帮着补习功课,平时还做些可口的饭菜捎给他,三年多的促膝相处让他切身感受到了母爱,孩子的性格开朗了,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2010年,王雨得了心肌炎住院治疗借了5000多元,秦燕知道后率先带动全班学生捐款,又建议全校师生伸出援手,王雨的爷爷感动地泣不成声。
秦燕的行动感动着学生,也感化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张岩、姜玉莹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小学毕业后,每次寒暑假都到秦老师家中小住一段时间,喜欢和秦老师诉说衷肠。学生孔羽从小患有胃病,妈妈常年在外打工,爸爸身体不好,家庭非常困难。秦燕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次看到小孔羽生病,就像妈妈一样带着去医院治疗。看到女儿快乐 7 的成长,孔羽的父亲专门写了感谢信送到学校,母亲也从上海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多年来,秦燕整天忙得像个蛇螺,就连母亲病重也没能去照顾。子欲孝,而亲不在。母亲突然病故,成了秦燕永远无法弥补的痛。母亲病危时,秦燕一直在坚持上课,没想到母亲走得这么突然,没能跟老人说上最后一句话。抱着母亲冰凉的躯体痛哭不止,她想着母亲从老家摘来青菜,帮她照顾脑瘫的女儿、缝做棉衣,百般叮咛照顾好孩子、注意身体,别晚了上班„„每次从梦中哭醒,她总是发现自己怀里抱着母亲的照片。
母亲的辞世给秦燕造成极大的伤痛,她要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下一代上。今年3月,秦燕突发心脏病,医生要求住院一个月,再静养两个月。一个星期后,她便急着要出院不停地念叨,“什么时间能打完,我得回学校不能耽误一班学生”。查房的陈主任忍不住说,“要命还是要工作,没有命了还上什么班,就你这样不听医生的话,谁也看不好你的病,走吧、走吧!”秦燕被震住了,吓得两天不敢和陈主任说话,半月后,她还是提前出院背着女儿去了学校。
十多年来,秦燕感人肺腑的事迹枚不胜举,为了工作和家庭付出了很多,也赢得了荣誉和社会的认可,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人民教师,在县镇优秀课评比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在第六届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中获省优秀指 导奖,今年1月,秦燕被评为首届“沛县好人”暨第二届道德模范,并光荣当选“江苏好人”和“中国好人”。秦燕为人师表不图名利,在家长眼里是个好人;在学生眼里是个好老师、好朋友;在丈夫眼里是个好妻子;在儿女眼里是个好妈妈,女儿说,“妈妈是天下最棒的,要不是她,我也活不到今天,我爱妈妈——秦燕!”
第四篇:綦江区打通镇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胡光满的先进事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綦江区打通镇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胡光满先进事迹
“退而不休献余热”是很多人对綦江区打通镇退休干部胡光满老人的评价。这位头发雪白、衣着朴素、为人慈祥的老人,退休后不甘寂寞,发挥余热,表现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采。他虽已退休多年,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牢记党的宗旨,信念坚定,无论在职或是退休,保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信念一直没变;心系党和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一、心系老党员,谱写夕阳无限红
胡光满同志深刻认识到关心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他退休后时刻不忘党的恩情,心系党的事业。政治上关心退休党支部内老党员,并积极开展老帮老结对帮扶活动,对住地较远或行动不便的党员,由支部明确专人开展结对帮扶联系学习活动,既负责及时把学习资料送到党员手中和把支部要求学习的内容传达到位,又及时将被联系党员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向党组织汇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退休党支部内组织老党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系统地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四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和孙政才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区委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根据退休党支部实际情况,积极引导老同志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转变传统观念,按照从政治上关心老党员的要求,保证老党员政治坚定、思想常新,落实好老党员的政治待遇,他还根据老党员需求,与支部成员沟通后,为每一位退休干部征订了各类报纸期刊,并针对当前老干部年岁普遍增高,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特点,将老干部的家庭住址及通讯方式登记造册,并统一办理了送报上门服务,极大地满足了老干部政治学习的需要。
每逢重要节庆日,他都及时与镇党委政府沟通协调,保证退休党支部内每一位老党员都能够收到一句问候、一片关心、一份祝福。他还配合退休党支部定期组织开展党员会,积极出谋划策,同时,嘱咐退休党支部干部注意观察参加活动的老党员人数,留心他们的言行,以此了解和掌握老党员的思想和身体状况;主动向老党员征求意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在退休党支部和老党员之间较好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他还经常和老党员们一起宣传党内政策,鼓励更多先进青年加入党内大组织,为党组织输入更多新鲜血液。
二、心系群众,共创干群新景象
胡光满同志经常说“要带着诚心、带着细心去和群众沟通,视群众为亲人,与人民群众打交道需要诚心诚意才能换得他们的信任,细致用心才能取得他们的配合。如果带着不情愿的情绪去接触群众,这样群众就会觉得我们摆架子,没有亲切感,就会对我们的沟通有抵触,轻者不会把真实的想法和一些重要信息反馈给我们;重者会对党委党政府失去那份最起码的信任。”
在镇党委组织的大走访活动中,胡光满同志积极发挥余热,配合党支部充分做好走访前的准备,将所在社区内困难党员群众基本情况调查清楚,及时反馈给镇党委政府,协调解决办法,并身先士卒,积极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为走访工作作出很大贡献。他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走访才能取得更大效果,在走访时不但要考明确走访对象,还要了解走访对象所生活的环境,群众对走访工作的认知以及走访时机的把握等。他的经验对走访干部受益匪浅。
他虽年岁已高,但仍坚持在走访困难群众的一线,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他经常在雨天或中午晚上休息时,和党支部干部们一起到农民家里就近召集几个群众一 1 1 起拉家常聊天,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并把他们提出的建议记录下来,及时向上级反馈,群众们对他都赞不绝口。他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一条信任的纽带紧紧系在干部和群众腰间。
三、心系青年,助创美好未来
胡光满同志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农村青年就业问题。认识到农村青年成长环境较差,文化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技能,就业面狭窄。而且农村青年群体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缺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忽视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
针对以上情况,他总结到:在青年就业问题上一定要正面引导,加强教育,提高农村青年思想素质。并能够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变换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为青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这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努力为广大青年排忧解难就丧失了工作基础。他利用自己能够利用的一切资源,与镇民政办密切联络,多次组织社区内待业青年进行法律知识、就业知识等专业讲座,鼓励待业青年学习一技之长,并配合党支部积极联系专业技术学校,与学校协调沟通,让待业青年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等进行挖掘机、叉车,电气焊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并针对困难家庭青年给予帮扶。现已有众多青年走上就业岗位,开始新的历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岁已高的胡光满老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不平凡谱写了一曲退休干部的不朽赞歌。他退而不休,退而不改初衷,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强烈热情的精神,深深印在我们心里,影响着身边的广大党员干部。
2
第五篇:坚守大山、爱满大山------朱阳镇优秀教师胡文辉先进事迹
朱阳镇优秀教师胡文辉先进事迹
坚守大山、爱满大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
我叫胡文辉,现年56岁,中师学历,小学高级职称。来自于陕豫两省、卢灵洛三县交界处的深山区灵宝市朱阳镇犁牛河小学。我于197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犁牛河小学副校长,兼小学四五年级语文课。从教40年来,我曾三次14年做学校教导主任,三次12年做校长,两次4年做副校长,曾多次获得灵宝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三门峡市“优秀校长”等荣誉。,现如今一直坚守在山区教育教学第一线,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介绍我的从教故事,敬请大家予以批评指导。
“为了村里的孩子,我选择坚守!”
我于1976年7月毕业于犁牛河联中高中部,由于成绩优异,16岁的我便回村小学做一名民办教师。当时,由于村里条件艰苦,学校缺少教师,村领导希望我和一位李姓同学两人共同回村小学任教。然而那位李姓同学没有回家乡学校任教,他继续在学校就读,参加高考。当时的我,我也想考大学,但是我曾目睹了村里孩子们,因缺教师的上学十分艰难,同时,再加上我从小梦想当一名教师,因为我心里认为,教师是一份传播知识、薪火相传光荣的职业。于是,我毅然背起行装,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在这大山深处的农村小学做民办教师一干就是16年。在这十六年的日日夜夜,白天我为孩子上课,下课我和孩子一块玩耍、做游戏;常常还为孩子做早饭和午饭。下午放学后不是带领孩子们上山拾柴,就是雨雪天亲自送距学校较远的孩子回家,然后再返回学校在油灯下为孩子备课,还得陪同住宿睡觉,三年级学生白玉成,顽皮贪玩,不求上进,我多次到距学校3里路的家里家
访。一年学生孙英英同学,距校有10多里路,我常常骑着摩托车接送她山下学。代课教师晋老师,家庭困难,子女多,97年他们全家学校,自己拿出200元钱,为他家置办年货,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
1992年8月16日,对我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当日我收到了灵宝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通知书被正式招录学习。1994年毕业转正为公办教师,返原校继续工作。当时妻子曾对我说:“你真傻,你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应该到镇区的学校工作,这样还能为咱们的儿子创造更好的上学环境!”我生气对妻子说:“咱是犁牛河人,为村里的孩子,我必须回村任教,别无选择!”
就这样,四十年如一日,我一直坚守在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工作,几多坎坷,无怨无悔。工作中他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哪里需要哪里去,组织分配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从不说半个不字。四十年间,他曾三次14年做学校教导主任,三次12年做校长,两次4年做副校长,但一直挑着重担,带头兼着主课,冲锋在山区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山区教育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为了山区教育,我选择了奉献!”
由于工作积极,敢于担当,任劳任怨。我于1989年7月被镇教办任命为灵宝市朱阳镇第三初级中学校长。对此我非但没有丝毫懈怠,相反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白天在校组织工作,晚上读书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还时常奔波于学校和镇市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当时学校经费紧张,私人班车票价又贵(从学校到镇上单程车票20元),为了减轻学校的经济压力我只让学校给自己报销单程车票,剩下的便自掏腰包。有一年暑假后开学,我到镇
为学校购买了一套广播器材,由于天然下起暴雨,肆虐的洪水冲毁了道路,车路中断,再加上刚开学,我只的用扁担挑起百余斤的广播器材,早上从镇里出发,翻山越岭,行走了80多的山路,下午五六点钟来回到学校。
1999年学校重建校舍,当时镇村协议:群众集资60%,镇上补助40%,建三层36间教学楼及附属设施,我每天除了正常教学外,吃住在工地之外,还要奔波于村镇之间,为建校筹措资金,爬山涉水,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子,看人难看的脸,求人说尽许多好听的话,终于将建设欠款补齐。然而建校的出差费、招待费5400多元和购置桌椅板凳的6000余元的条据无法报销,全压在我身上,只能自掏腰包。令人欣慰的,那就是我负责建起了一座全新的学校,孩子们能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面学习,我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2000年3月份,一天深夜两点多钟,我和妻子在学校工地值夜班,村里邻居被告知,家里房屋着火了,待我和妻子赶回去时,仅有的4间土木结构的瓦屋已化为灰烬。面对烧焦的废墟,我和妻子真的是欲哭无泪啊。
真是众人拾材火焰高,我曾教过的学生们为我送来了救急的衣服被褥和面粉,孩子的家长为送来了盖房了木料和水泥,有的甚至于开着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并在镇中心学校领导、村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亲邻的帮助下,暑假里重修了5间砖木结构的房屋。,面对新修起的新房子,我想:“这是教育的力量,这是奉献山区教育的魅力!
“为了大山的明天,我无怨无悔!”
2001年母亲身患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管,我又不想耽误学校工作,索性把母亲接到学校与自己同吃同住。煎药喂饭,洗衣擦澡,搀扶运动,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老人过世。
2014年父亲因脑萎缩成老年痴呆,我又时不时地把父亲接到学校照看其饮食起居。在此期间学校的工作一刻没有耽误,同时也尽了做儿子的孝道,敢问谁说“忠孝两难全”?
夕阳格外红,晚霞更灿烂。常年的操劳使当初懵懂的少年的我,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现在已接近退休的胡老师,我没有以功臣自居,也没有止步不前,相反我跟着年轻的校长在副校长的位子上干得更起劲,我像父辈对待儿子一样关心支持一任又一任新校长,在我的帮助下,犁牛河小学教室更加宽敞明亮了,校园的树更绿了,校园文化氛围更浓了,“班班通”设施进教室了,“在线专递课堂”进课堂了,综合楼建设项目顺利完工交付使用了,厕所重建项目也上马了,河南省重点课题也在这农村学校落地生根了,我的心更加踏实,欣慰了。
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教师,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剩余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为山区教育奉献毕生精力。
这就是我平平凡凡的从教故事,谢谢大家聆听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