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师范类四门主干课程2014研修班作业

时间:2019-05-13 17: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学科师范类四门主干课程2014研修班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学科师范类四门主干课程2014研修班作业》。

第一篇:跨学科师范类四门主干课程2014研修班作业

一、句法是指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与类型。

二、第一学段:学习运用词语写话;学习把话写完整、通顺具体;写几句连贯的话。第二学段:学习修改“词不当”病句,练习正确词语来表达个人的意思;学习修改“用词重复、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词序颠倒”的病句,懂得表达时要句子完整,词语搭配恰当、意思不重复;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语段,练习运用清晰,简练的语段来表情达意;学习修改“意思重复”“分类不当”“不合逻辑”的病句,练习准确的表达句意。

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段落”。练习简洁、清楚的表达;学习修改关联词搭配不当、词序颠倒、意思重复、词语不搭配、错字别字、行款不正确、标点错误等综合问题的一句话,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异读词:多个读音意思却相近的词。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不同。

四、《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朗读技能的获得,理解字词句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确定为四项:①激发阅读兴趣;②培养朗读能力;③落实字词句训练;④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中年级的阅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可确定为五项:①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③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④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⑤突出段落训练。

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具体的指标是:①学会预习课文,养成预习的习惯;②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③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④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⑤学习浏览,拓展阅读。

五、第一学段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六、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完成的,人们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性语言能力,而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性语言能力。而在说和写这两种能力中“说”就显得更具有交流快捷、使用灵活

第二篇: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摘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而跨学科教学能够沟通学科间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注意语文教学与美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在跨学科教学作业设计策略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确定作业内容,转换作业形式,改变作业的评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学科间融合 教学特点 作业设计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提出,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学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开放式教学新格局,探索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结合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把其他课程的内容迁移倒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这无疑是更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抓住了实践机会,沟通学科间融合,使我们的

语文教学更好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使语文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与美术

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学生喜欢拿笔在画面上涂涂画画,此时教师切勿把它当做一种顽劣行为,而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了使学生理清列宁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蜜蜂、蜜蜂与花丛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拿笔画,画出列宁找出养蜂人的线路图,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弄清列宁——路边的花丛——蜜蜂——蜂房——养蜂人这样线索,从而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中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学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比如在新课伊始配乐朗诵,课中的音乐穿插都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毛主席七律《长征》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个代表性画面的同时播放歌曲《长征》,雄壮有力的歌曲和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如火如荼的长征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我在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体会宝船“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8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

四、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

语文学科是众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像德育一样是各学科肩负的共同任务,很难想象一个对语言文字做不出基本理解的学生能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课本中不少涉及知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扎实掌握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否则,以其使人昭昭怎么行呢?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与自然科学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一位教师安排了学生课外活动实践课——“种子发芽”、“铁生锈”时,学生通过乐于动手,用心观察,及时记录,最后整理出内容画面精彩的实验报告,既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出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和过程以及“铁生锈”这一化学反应条件。

五、语文跨学科的教学特点

语文作为众学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较,有其自己 的特点。提倡跨学科教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质疑能力,努力探求知识的心理愿望,在寻求过程中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和喜悦,以及在请教老师、家长与同学共同讨论时的语文交际能力。因此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辩证的。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性特点: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课程之间、课内外的壁垒,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巧作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力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体现在阅读理解中。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或在读书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时,要提倡学生看课外书,以拓宽知识面等,而一定知识面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查阅课外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再在课堂与同学交流,结果发

现学生对课外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一中心的理解是殊途同归,有的学生甚至对课外中海底植物有一万多种的说法作了纠正,最后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有关海底世界的画,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读一首有关大海的诗或一篇文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实践能力。

2、开放性特点:要开放教学活动,要与沸腾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能关门教书,要学以致用。要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发展与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创设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空间,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六、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从而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转换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多样化,可调动所有器官参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业形式的选择可从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特点、功能出发,根据不同作业对象,不同目标等合理安排。

1、由语文拓展出其他学科

(1)静心感悟。如教《军神》一文,如果学生感受出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之时,安排了这样的作业“想一想,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怎么办?”这样,进一步挖掘学生心中品质,提高其品德素养。

(2)学科作业。如数学一个单元结束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学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录数学学习中的得失、疑虑或对数学老师(或同学)的 “做法”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帮助寻找数学学习发展轨迹。这样的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究的机会,发表独立见解和观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如美术课的工艺制作、科学课的科技制作、体育课的游戏、综合实践课的手工劳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题材,写下来就成为“科学作文”、“艺术作文”、“体育作文”。

(3)阅读理解。布置一些涉及科技、社会、艺术等文章的阅读理解作业,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阅读材料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提高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材料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用其他学科知识促进语文的学习。

(1)收集资料。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地理、环境、科学等知识,学习语文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前,请学生搜集关于大量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读一读,为理解课文提供帮助。

(2)画图理解。如学习《木兰从军》,我曾布置了一道画图作业,要学生画出读了课文后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并用简练的语言给这幅画题名。这样的作业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融进美术元素的语文学习的魅力。

(3)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联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学习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放歌曲唱一唱,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用音乐来加深理解、领悟。

(4)动手实践。有的课文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这时不如让学生做个实验。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制作能力。如学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二)改变作业的评价

跨学科作业的评价,设计者一定要将作业尽可能作全面的目标确定,与平时作业相比有所不同。

1、跨学科作业涉及多学科,评价应由纠错型向欣赏型转变。比

如《木兰从军》这一课文图画作业,有的学生图画得很传神,但题名不好。这时评价就应该以欣赏为主。在欣赏中,不但要学生看出缺点,更多的是让学生看出自己的优势。

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不仅仅在于看学生最后形成的作品质量高低,并且更要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注重作业的过程与方法。

2、跨学科作业(如编小报)需要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评价既要针对个别学生,也要针对合作小组,对他们的作业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评价。如果任意偏向个人或小组,都有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跨学科作业的评价,重在要求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跨学科作业重新整合学过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青年研修班作业

青年研修班作业

高中听课的认识和反思

学校:徐庄子中学 姓名:李 娜 时间:2013.3

高中听课的认识和反思

听了两位高中地理老师讲的气候专题的复习课,得到了些有关高中地理课复习的认识。专题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复习中采用合理的技巧和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专题复习总的任务和目标定位为:在巩固深化一轮复习“双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综合,实现地理能力的提升。

一、研考纲,变教法

1.深入研究考纲。通过深入钻研考试地理大纲,在专题复习中重点做好“三个能力,一个方法”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描述性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复习内容的拓展。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已有初步掌握,复习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整合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充分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3.复习方法的改变。复习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编排,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单元、跨年级的知识模块。因此我们教学时把地理知识整合为以下几大块:地理图表、地球及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自然资源与灾害、区位问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国土整治等。

二、重课堂,要效率

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多,专题复习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向40分钟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再我们在专题复习中要抓好“讲、练、评”这三个环节。

1、讲-----知识归纳总结

专题复习中,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二轮专题复习决不能搞成一轮复习的翻版,根据二轮专题复习的目标任务,课堂上更需要教师精讲。经过讨论,我们形成初步的专题复习课堂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前5---8分钟通过小测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对知识点和做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我们一般采用多媒体手段,把近几年来部分相应的典型例题或高考题展示出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解题思路,会进行知识迁移,课堂反馈练习必不可少。让学生自己利用规律分析亚马孙的水文特征,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在讲解内容上大胆取舍,大胆跨越,打破章节,重新整合。如讲国土整治时,我们就把同一类问题精讲一个,让学生学着分析其他几个,从而达到讲一个,归一类得一法。

2、练---规范的定时训练

专题训练的广度、深度、强度应比一轮复习更进一步。为了提高成绩,我们采用了“1+1”模式。即每周一次文综模拟训练;每周一套(含5组一天一组)单科训练。命题上我们改变过去的“一刀切”、“一题练”的做法,在优化命题上下功夫。命题我们注重新情境、新条件、新问题的设置,注意以“陌生”考“熟知”的训练。在学生练得时候我们严把时间关,定时定量,即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也为高考做准备。高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者得分高,文综很多学生感觉时间不够用,做不完,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做题速度和准确度是十分有必要的。高考中要想文综的高分,选择题得分高是基础。争取让学生通过定时训练,把握好考试节奏,做题又快又准,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3、评-----精评习题,提升能力

评讲习题时,我们力求做到:“三讲”、“三不讲”、“五尽量”、“六动”

“三讲”——评讲知识的联系,一般是把与此题相关知识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讲思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讲方法,授予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

“三不讲”——学生一看就会的习题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不讲,教师讲了多数学生也不会的课上不讲。“五尽量” 即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六动 ” 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

二、反思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细节

1.把课堂还给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创设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提供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工具,多用激励性语言,鼓足学生干劲,树立学习信心。

2.紧密联系生活实例。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建立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多引用学生易接受的、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以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例子为连接点,丰富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感性认识自然的上升为理性认识。

3.教学内容展开时力求问题化。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课堂,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并水到渠成的形成对课堂知识的认知。

4.构建开放性的地理教学形式。从课时的安排、内容的取舍到课程内容顺序都不要拘于课本和教参。学生很感兴趣的,对学生很有用的,要多安排课时;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内容,次序混乱的要合理的调整;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情况,遇到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时,对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取舍。

三、反思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手段

1.紧密结合初中地理学习内容,适时切入乡土地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我们课时有限,一般不再专门用独立时间学习乡土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契机,把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补充其中。2.用“活动”把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新课程中“活动”的种类很多,包括“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周边事物,收集地理信息,表达自己的体会,与别人交流成果等”,往往这些“活动”就是那些章节的重点。注意教学过程中活动板块的合理设置。新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难易不同的活动题目,利用它们开展自主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高。处理好活动板块,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施活动板块的教学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调整。有些可以穿插在正文的学习中,增强所学问题的说服力;有的可以放在新知识学习之前作为引入;还有的可以作为课后探究的题目。经过教师适当的调整,活动板块才能成为激活课堂的催化剂。

3.重视地理图象在教学中的应用。地理图象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充分利用它们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地图教学。灵活的地图应用能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4.教学素材多关注生活和生产实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因,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和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热点问题,采用自行设问的方式,将素材变成问题,自问自答,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将生活实践中有兴趣、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野外考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

第四篇:2023跨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2023跨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双减下各个学科都已经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要求,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跨学科类作业的要求。

一、跨学科类作业的内涵价值

1、对跨学科类作业的认识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应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全面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说,跨学科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比较新的视角。

2、跨学科类作业的作用(1)丰富跨学科现场体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质疑能力以及结论阐述与创新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跨学科的现场体验,让学生充分经历跨学科的学习。(2)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们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靠单一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科知识要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许多跨学科类作业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自制显微镜(物理和生物融合)”“自制望远镜”“制作模拟潜水艇(物理和地理融合)”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印证和掌握了有关知识,学会了实用技巧,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整合各种资源,培养跨学科迁移 跨学科思维是一种迁移性极强的素养和思维品质,是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融合的高阶思维,是能够有效分析和成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用到的知识也比较复杂。所以一定要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丰富思考问题的路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类作业的类型(1)相同范畴学科的融合 新课程条件下学科课程目标趋向多维,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也具有多样性,寻找本学科与相关合作学科的切换点,探讨本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相互结合。美术、音乐学科教学就有共性的一面,如五年级《叮铃铃》,将音乐课欢快歌曲的内容与美术课色彩教学以综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共同授课,在“看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画面”的气氛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自己喜爱的主题,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呈现所习得的知识,有的以音乐为线索建构美术作品,有的以画面为背景进行音乐创作,学科间融合得完整自然。(2)多学科融合的合作 同一教学任务,多科教学方式介入,这种打通实施的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教学的知识点,更能在实践活动的探索中培养能力,掌握技能,习得学习方式,培养探索精神。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综合运用了科学学科动手操作的方式、美术学科的绘图、语文学科的故事等,使多学科教学方法相融合。不直接告诉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比较,去研究,通过合作式的探究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成功地把探究的方式运用到学习数学学科知识上。现在大家对跨学科的研究还不太多,我们要打开学科的视野,不要教语文就只看语文,教数学就只看数学,有些东西是可以整合的。

二、跨学科类作业的设计策略

还是以物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要求关注提供宽广的人文背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的美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发挥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跨学科不止是学科内可以跨,学科外也可以跨,可以和生活、科技、社会相融合。

1、设计策略(1)串联法 所谓串联,就是横向联系不同学科中的相关内容。部分学科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教学内容,虽然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异,但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比如作为课文内容的延续,或者为难以理解的疑难点提供突破口等。通俗来讲,就是把不同的学科内容迁移在一起。比如物理与语文的融合。在讲到物体的运动时,可以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的是运动中的参照物。

“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和船是谁动了?是船动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便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著名的“刻舟求剑”的故事,你认为“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

2、渗透法 渗透,顾名思义,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渗透法是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渗透的方式让其他学科与本学科充分融合,如科学、美术、音乐等,并成为作业设计和安排的主要一项,以此来丰富内容的呈现方式。1)物理与生命健康融合 例1:《人体杠杆平衡》 小明乘坐地铁时发现,乘客中有很多“低头族”,他们长时间低着头看手机。他记起物理课上老师讲过,长时间低头会引起颈部肌肉损伤。当头颅为竖直状态时,颈部肌肉的拉力为零;当头颅低下时,颈部肌肉会产生一定的拉力。为了探究“颈部肌肉的拉力与低头角度大小的关系”,小明跟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头颅模型来模拟实验。如图甲所示,把人的颈椎简化成支点0,头颅模型的质量为1kg,头颅模型在重力作用下可绕支点0转动,点为头颅模型的重心,B点为肌肉拉力的作用点。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B点,用测力计拉着细线模拟测量肌肉的拉力,头颅模型在转动过程中,细线拉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OB,如图乙所示,让头颅模型从竖直状态开始转动,通过实验同学们记录了低头角度0与细线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当角度是15°时,拉力是7.3N;当角度是30°时,拉力是14N。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头颅质量为6kg,当低头角度为60°时,根据实验表中数据及相关物理知识推测,颈部肌肉承受的拉力为___N。

2)请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分析:人低头的角度越大,颈部肌肉的拉力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根据实验,请你关于“预防和延缓颈部肌肉损伤”提出一个合理化的建议:______。这道题的意义,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改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2:《对人的听力的探究》 听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人的听力不一样,一个人左右耳的听力也常不一样。假定我们以响度作为比较听力的标准,能否提出一种比较人耳听力的实验方案,并提出可能影响一个人听力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去开展这方面课题的研究? 要想研究耳朵的响度,需要开展实验探究,控制变量,重点考察学生会不会设计实验,能不能通过控制一些因素来研究另外一个因素。例3:《估测跑上楼所做的功和功率》 估测你跑上一层楼所作的功及输出的功率。自己根据经验提出有关估计数据,再计算结果。假定你用同样的功率跑30层楼,你做的功大约是多少?如果你所做功消耗的能量要靠食物来提供,而食物提供的能量只有1/10转化为跑楼的机械能。请估计一下,跑30层楼需要多少食物的能量。例4:《估测人的体积和所受空气浮力》 人的密度大约等于水的密度,根据你的经验,估计一下你的身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人在水中屏住呼吸时能浮于水面,吸气时就会下沉,为什么?如果空气的密度近似为1.3kg/m3,那么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大约是体重的多少倍? 2)物理与化学融合 例1:《磁场对通电盐水的作用》 在学习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时,学生认为食盐水也是导体,磁场会对液体导体有作用吗?老师鼓励学生的猜想,并指导其开展课外探究实验,经过多次实验改进后,最终发现了通电的食盐水在磁场中的旋转现象。另外还发现了电离的气体,促进了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本来是研究物理知识,结果又发生了化学反应,负极产生氯气,正极产生氢气。物理跟化学进行了融合。

例2:《制作水果电池》 在学习“电压与电源”时,学生“制作水果电池”的实践作业,从水果种类的选择,金属电极片的制作,到电压获得直观证明,以及如何获得较大的电压,从实践活动发起到最终展示,从课内到课外,从初步成功到继续改良,前后持续近两周,学生充分参与,体验了实验及实践的全过程。

3)地理与物理融合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 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其条件是()

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 只有在具备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知识前提下,才能运用物理原理解答本题。太阳从西边升起,可见太阳处在西面,必须是傍晚,而且飞机的飞行方向必须跟地面上的物体即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且飞行速度大于该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故选C。4)语文与艺术融合 讲授完语文课文《春天》后,联合美术、科学、音乐等学科,布置带有综合色彩的融合性作业——“找春天”。学生要到户外欣赏大自然风光,画春天美景,探究万物生长的秘密,歌唱春天、描绘春天、享受春天,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成为了感悟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各学科布置作业是纵向的,融合性作业是横向的,纵横交错便形成独特的、深受学生喜爱的作业布置模式。尝试设计互补性作业、对比性作业、替代性作业、矫正性作业等等。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学科间合作,使得作业布置实现学科间的平衡,真正达到减负的效果,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重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与运用。

3、主题法 主题法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且问题本身的设计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在选择主题之后通常会超越某一学科的局限性,让其他学科的魅力凸显出来。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多角度、多维度组织教学材料,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深度解读主题的作业。问题式作业是以问题为线索,围绕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作业。这两类作业能有效扩大学生语言接触量,为语言内化创造基础条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1)科学与技术、社会融合 例1:《一度电的意义》

题目中提到的电的来源、在科技馆骑单车发电是物理知识。后面提到的写倡议是语文知识。

2)语文与多学科融合 例如,编写一份报纸。要求: 1)自找合作伙伴。2)自拟报名,注意特色。3)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和其他综合性知识。插图与版面设计可借助计算机完成。4)在自办小报展览会上介绍。每份报纸派出一人做主讲,讲解的内容为编写过程、报纸特点、版面设计等,编写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这一作业的合作方式,由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虚拟群体(网络)共同完成,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单靠一个学科的知识,学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大家想在生活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都需要跨学科的意识理念,因为生活中的问题不可能分为物理的问题、数学的问题,肯定都需要综合性地解决。

2、实施建议(1)提供思辨素材 思辨素材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己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科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对思维主题或问题的深层次分析。这些知识内容,可以成为思辨的素材,如成为思辨的观点、具体的例子、引用材料等。(2)搭建思维支架,引导深层分析 没有思维的支架,仅仅进行知识的罗列,是没有意义的。在作业中适当给予学生思维支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跨学科的思辨作业主要从思维能力、责任意识和文化等方面展开。通过运用思维支架,学生的思辨与其他学科不断连接,最终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与发展,并且能够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信息。(3)设计驱动性核心问题 作业中,有一些核心的问题更为关键。核心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讨论,要具有挑战性。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可以连接各个学科与学生现实生活,构建真实的情景,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内在动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跨学科作业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的发生建立在问题的解决上,问题强调真实情境、开放环境下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挑战的核心问题建构了复杂真实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确保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性。(4)设计跨学科问题链 具有驱动性和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也许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为了使跨学科的项目式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项目化作业不仅要设计核心问题,还应基于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从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辨。

三、跨学科类作业的反思评价

1、策略一:问题表达 比如,物理与音乐的融合。《自制乐器》 学习声现象时,进行课外拓展实验,让学生自制乐器,并布置以下任务: 选项一:自制简易的管乐器,如横笛、竖笛、梳琴、葫芦丝等。选项二:自制简易的弦乐器,如吉他、提琴、琵琶、钢琴、古筝等。选项三:自制简易的打击乐器,如鼓、镲、沙锤、串铃、水瓶琴等。让学生自制乐器时,设计以下评价问题: ①是否展示自制乐器的过程?

②是否清楚地介绍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有评估实验的意识吗?③是否用自制乐器演奏乐曲?(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乐理知识,且学会了科学探究)④视频的录制、剪辑等是否美观大方? 课堂上进行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适时点拨,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心和归属感,为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2、策略二:学生展示 1)物理与生物融合 任务:我是“眼”说家 任务(二选一)1)科普小文章:以眼睛为视角,结合学习的内容成果,向人们讲述眼睛的故事

内容要求:文中需包含人眼或透镜成像原理及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的应用内容,主题自定;(充分发挥创造力或调查研究能力)2)课题小研究:探究下面的2个话题,讲讲自己的认识,并围绕眼睛的“困扰”有理有据地发出科学用眼的倡议

话题一:关于防蓝光眼镜话题二:关于太阳镜 学生根据所选任务进行小组汇报,汇报评价标准如下:

2)物理与美术融合(选自耿颖老师)在学习物体颜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棱镜制作“彩虹”。太阳光本来是白色,通过棱镜折射,变成了七色光。让学生知道,白光是复光色,能分解,为后续学生了解三原色提供思考依据。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感受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策略三——评价量表 1)物理与美术融合 例1:《我来打光,你来猜!》(选自任国清老师)

任务:把不同颜色的脸谱放在一个黑箱子中,用不同的色光照射脸谱,猜猜黑箱中脸谱的颜色,并观察记录下来。例2:《隔音墙改进》(选自清华附中蒋炜波老师)

可以从美术和物理两个学科的角度考虑,既要考虑到隔音效果,又要考虑到美观。上图右侧是任务的评价量表。学生还可以展示他设计的隔音墙图纸。2)物理与工程融合 例1:《制作半潜船》(选自胡志丹老师)

子任务1:设计半潜船的甲板、压载水舱及船楼,并向客户汇报你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设计蓝图,阐述原理)→计算论证(估算排水量以及船体最大浮力)→产品制作(制作船体模型)→工程测试(记录航态)学生做任务前,肯定要提前告诉他评价的量表或量规,让他清楚怎么做会更好。

第五篇:双减下跨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双减下跨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一、跨学科类作业的内涵价值

1、对跨学科类作业的认识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应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全面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说,跨学科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比较新的视角。

2、跨学科类作业的作用(1)丰富跨学科现场体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质疑能力以及结论阐述与创新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跨学科的现场体验,让学生充分经历跨学科的学习。(2)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们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靠单一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科知识要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许多跨学科类作业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自制显微镜(物理和生物融合)”“自制望远镜”“制作模拟潜水艇(物理和地理融合)”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印证和掌握了有关知识,学会了实用技巧,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整合各种资源,培养跨学科迁移 跨学科思维是一种迁移性极强的素养和思维品质,是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融合的高阶思维,是能够有效分析和成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用到的知识也比较复杂。所以一定要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丰富思考问题的路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类作业的类型(1)相同范畴学科的融合 新课程条件下学科课程目标趋向多维,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也具有多样性,寻找本学科与相关合作学科的切换点,探讨本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相互结合。美术、音乐学科教学就有共性的一面,如五年级《叮铃铃》,将音乐课欢快歌曲的内容与美术课色彩教学以综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共同授课,在“看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画面”的气氛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自己喜爱的主题,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呈现所习得的知识,有的以音乐为线索建构美术作品,有的以画面为背景进行音乐创作,学科间融合得完整自然。(2)多学科融合的合作 同一教学任务,多科教学方式介入,这种打通实施的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教学的知识点,更能在实践活动的探索中培养能力,掌握技能,习得学习方式,培养探索精神。

二、跨学科类作业的设计策略

还是以物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要求关注提供宽广的人文背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的美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发挥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跨学科不止是学科内可以跨,学科外也可以跨,可以和生活、科技、社会相融合。

1、设计策略(1)串联法 所谓串联,就是横向联系不同学科中的相关内容。部分学科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教学内容,虽然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异,但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比如作为课文内容的延续,或者为难以理解的疑难点提供突破口等。通俗来讲,就是把不同的学科内容迁移在一起。比如物理与语文的融合。在讲到物体的运动时,可以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的是运动中的参照物。

“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和船是谁动了?是船动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便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著名的“刻舟求剑”的故事,你认为“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

2、渗透法 渗透,顾名思义,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渗透法是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渗透的方式让其他学科与本学科充分融合,如科学、美术、音乐等,并成为作业设计和安排的主要一项,以此来丰富内容的呈现方式。1)物理与生命健康融合 例1:《人体杠杆平衡》 小明乘坐地铁时发现,乘客中有很多“低头族”,他们长时间低着头看手机。他记起物理课上老师讲过,长时间低头会引起颈部肌肉损伤。当头颅为竖直状态时,颈部肌肉的拉力为零;当头颅低下时,颈部肌肉会产生一定的拉力。为了探究“颈部肌肉的拉力与低头角度大小的关系”,小明跟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头颅模型来模拟实验。如图甲所示,把人的颈椎简化成支点0,头颅模型的质量为1kg,头颅模型在重力作用下可绕支点0转动,点为头颅模型的重心,B点为肌肉拉力的作用点。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B点,用测力计拉着细线模拟测量肌肉的拉力,头颅模型在转动过程中,细线拉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OB,如图乙所示,让头颅模型从竖直状态开始转动,通过实验同学们记录了低头角度0与细线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当角度是15°时,拉力是7.3N;当角度是30°时,拉力是14N。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头颅质量为6kg,当低头角度为60°时,根据实验表中数据及相关物理知识推测,颈部肌肉承受的拉力为___N。

2)请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分析:人低头的角度越大,颈部肌肉的拉力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根据实验,请你关于“预防和延缓颈部肌肉损伤”提出一个合理化的建议:______。这道题的意义,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改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2:《对人的听力的探究》 听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人的听力不一样,一个人左右耳的听力也常不一样。假定我们以响度作为比较听力的标准,能否提出一种比较人耳听力的实验方案,并提出可能影响一个人听力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去开展这方面课题的研究? 要想研究耳朵的响度,需要开展实验探究,控制变量,重点考察学生会不会设计实验,能不能通过控制一些因素来研究另外一个因素。本来是研究物理知识,结果又发生了化学反应,负极产生氯气,正极产生氢气。物理跟化学进行了融合。

例2:《制作水果电池》 在学习“电压与电源”时,学生“制作水果电池”的实践作业,从水果种类的选择,金属电极片的制作,到电压获得直观证明,以及如何获得较大的电压,从实践活动发起到最终展示,从课内到课外,从初步成功到继续改良,前后持续近两周,学生充分参与,体验了实验及实践的全过程。

3)地理与物理融合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 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其条件是()

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 只有在具备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知识前提下,才能运用物理原理解答本题。太阳从西边升起,可见太阳处在西面,必须是傍晚,而且飞机的飞行方向必须跟地面上的物体即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且飞行速度大于该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故选C。4)语文与艺术融合 讲授完语文课文《春天》后,联合美术、科学、音乐等学科,布置带有综合色彩的融合性作业——“找春天”。学生要到户外欣赏大自然风光,画春天美景,探究万物生长的秘密,歌唱春天、描绘春天、享受春天,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成为了感悟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各学科布置作业是纵向的,融合性作业是横向的,纵横交错便形成独特的、深受学生喜爱的作业布置模式。尝试设计互补性作业、对比性作业、替代性作业、矫正性作业等等。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学科间合作,使得作业布置实现学科间的平衡,真正达到减负的效果,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重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与运用。

3、主题法 主题法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且问题本身的设计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在选择主题之后通常会超越某一学科的局限性,让其他学科的魅力凸显出来。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多角度、多维度组织教学材料,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深度解读主题的作业。问题式作业是以问题为线索,围绕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作业。这两类作业能有效扩大学生语言接触量,为语言内化创造基础条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1)科学与技术、社会融合 例1:《一度电的意义》

题目中提到的电的来源、在科技馆骑单车发电是物理知识。后面提到的写倡议是语文知识。2)语文与多学科融合 例如,编写一份报纸。要求: 1)自找合作伙伴。2)自拟报名,注意特色。3)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和其他综合性知识。插图与版面设计可借助计算机完成。4)在自办小报展览会上介绍。每份报纸派出一人做主讲,讲解的内容为编写过程、报纸特点、版面设计等,编写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这一作业的合作方式,由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虚拟群体(网络)共同完成,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单靠一个学科的知识,学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大家想在生活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都需要跨学科的意识理念,因为生活中的问题不可能分为物理的问题、数学的问题,肯定都需要综合性地解决。

2、实施建议(1)提供思辨素材 思辨素材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己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科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对思维主题或问题的深层次分析。这些知识内容,可以成为思辨的素材,如成为思辨的观点、具体的例子、引用材料等。(2)搭建思维支架,引导深层分析 没有思维的支架,仅仅进行知识的罗列,是没有意义的。在作业中适当给予学生思维支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跨学科的思辨作业主要从思维能力、责任意识和文化等方面展开。通过运用思维支架,学生的思辨与其他学科不断连接,最终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与发展,并且能够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信息。(3)设计驱动性核心问题 作业中,有一些核心的问题更为关键。核心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讨论,要具有挑战性。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可以连接各个学科与学生现实生活,构建真实的情景,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内在动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跨学科作业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的发生建立在问题的解决上,问题强调真实情境、开放环境下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挑战的核心问题建构了复杂真实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确保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性。(4)设计跨学科问题链 具有驱动性和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也许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为了使跨学科的项目式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项目化作业不仅要设计核心问题,还应基于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从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辨。

三、跨学科类作业的反思评价

1、策略一:问题表达 比如,物理与音乐的融合。《自制乐器》 学习声现象时,进行课外拓展实验,让学生自制乐器,并布置以下任务: 选项一:自制简易的管乐器,如横笛、竖笛、梳琴、葫芦丝等。选项二:自制简易的弦乐器,如吉他、提琴、琵琶、钢琴、古筝等。选项三:自制简易的打击乐器,如鼓、镲、沙锤、串铃、水瓶琴等。让学生自制乐器时,设计以下评价问题: ①是否展示自制乐器的过程?

②是否清楚地介绍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有评估实验的意识吗?③是否用自制乐器演奏乐曲?(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乐理知识,且学会了科学探究)④视频的录制、剪辑等是否美观大方? 课堂上进行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适时点拨,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心和归属感,为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策略二:学生展示 1)物理与生物融合 任务:我是“眼”说家 任务(二选一)1)科普小文章:以眼睛为视角,结合学习的内容成果,向人们讲述眼睛的故事

内容要求:文中需包含人眼或透镜成像原理及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的应用内容,主题自定;(充分发挥创造力或调查研究能力)2)课题小研究:探究下面的2个话题,讲讲自己的认识,并围绕眼睛的“困扰”有理有据地发出科学用眼的倡议

话题一:关于防蓝光眼镜话题二:关于太阳镜 学生根据所选任务进行小组汇报,汇报评价标准如下:

2)物理与美术融合(选自耿颖老师)在学习物体颜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棱镜制作“彩虹”。太阳光本来是白色,通过棱镜折射,变成了七色光。让学生知道,白光是复光色,能分解,为后续学生了解三原色提供思考依据。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感受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策略三——评价量表 1)物理与美术融合 例1:《我来打光,你来猜!》(选自任国清老师)

任务:把不同颜色的脸谱放在一个黑箱子中,用不同的色光照射脸谱,猜猜黑箱中脸谱的颜色,并观察记录下来。例2:《隔音墙改进》(选自清华附中蒋炜波老师)

可以从美术和物理两个学科的角度考虑,既要考虑到隔音效果,又要考虑到美观。上图右侧是任务的评价量表。学生还可以展示他设计的隔音墙图纸。2)物理与工程融合 例1:《制作半潜船》(选自胡志丹老师)

子任务1:设计半潜船的甲板、压载水舱及船楼,并向客户汇报你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设计蓝图,阐述原理)→计算论证(估算排水量以及船体最大浮力)→产品制作(制作船体模型)→工程测试(记录航态)学生做任务前,肯定要提前告诉他评价的量表或量规,让他清楚怎么做会更好。评价量规2.0版本:指向深度学习的评价

下载跨学科师范类四门主干课程2014研修班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学科师范类四门主干课程2014研修班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