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19-05-13 18:4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龙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龙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范文)》。

第一篇:龙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范文)

龙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学校卫生防疫与安全工作,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并落实好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教育局关于《预防流感及H7N9禽流感的紧急通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龙门农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卫生防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组长:李北环、任国福

副组长:刘雪峰、薛士忠、张景玉、周树春、朱洪颖、顾春艳 成员:于海洋、王青申、李万春、陈雷霞及所有班主任。

二、工作职责

1、科长、书记为卫生防疫工作的组长,全面负责学校卫生防疫工作;

2、中、小学后勤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预防工作并检查各项措施具体落实情况:

(1)制定工作预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照本单位防控制度与硬件配置情况,发现不足,立即改正。

(2)认真做好“学校因病缺课缺勤每日上报”工作,明确报告及应急处置程序,责任到人。

(3)中、小学政教主任认真检查每日晨检工作及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发现疫情马上报告教育科。

二、防治措施

(一)建立各组室工作责任制,分工负责,落实到人

1、年级组、班主任

(1)利用校园网、班会课和班级黑板报进行卫生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

(2)掌握办公室老师、班级学生的身体状况,每日进行晨午检工作。一旦发现有流感样症状的师生员工,如发热并伴有流涕、咽痛、咳嗽症状之一且排除其他疾病因素的师生员工,不应进入教室和寝室,已进入的应劝其立即离校前去医疗机构就诊,并做好开窗通风和预防性消毒措施。如发现学生没有来校上学,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具体原因。学生痊愈回校须通知家长开具医院同意返校的通知单。

(3)为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后勤主任要加强食堂卫生监管,加强教育和查处,坚决杜绝学生外卖现象发生。

(4)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保证教室开窗通风。课间关心学生的饮水卫生,杜绝互相借用杯子或饮用生水现象。

(5)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每天对寝室消毒,严格住读学生签名制度和考勤记录。有疑似症状的要及时和家长、分管责任人取得联系,及时送医疗单位就诊。

2、校医

(1)做好每天学校晨检汇总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严格落实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每日晨检、全日观察、设备消毒隔离等措施,并做好记录。

(2)发现在校学生疑似症状,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通知家长就医,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落实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有关预防H7N9禽流感的知识培训。

(4)做好校园预防性消毒和疫情消毒。

3、全体教师

(1)关心所教班级的环境,做到及时开窗通风。

(2)随时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学生身体不适要及时告诉班主任和校医,以便在第一时间能落实隔离措施。

6、值班教师要严格执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严控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劝阻家长进入校园,家长接送孩子一律在校门口。

7、食堂要保障学生饮食安全,做到食品烧熟煮透,杜绝不洁食物和三无产品进入。

8、家长配合学校养成孩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防止病从口入。遇到孩子患病要及时就诊并第一时间将诊断结果告知学校。

(二)对教室、专用教室等场所措施如下:

(1)每天必须开窗和门,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

(2)课间期间要求学生到室外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

(3)学校卫生室负责按规定放学后消毒。

(4)停止开展年级组的集体性活动

(5)开展全校性扫除工作,保持环境整洁,清除学校死角。

(6)一旦发生H7N9禽流感疫情,其班级暂停学校专用室的使用。

(7)校园内如发现有死鸟告知学生不要触碰,要及时报告后勤清除、消毒。

(三)洗手措施

(1)总务处负责配备各教室、办公室的消毒洗手液。

(2)班主任负责利用午会课时间讲授正确洗手的方法。

(3)全体老师关心提醒学生洗手,尤其吃饭前、如厕后、劳动体育锻炼后。

4、停课处置

(1)如果学校发生疑似H7N9禽流感情况,根据医疗机构的建议,经上级同意采取紧急停课。

(2)运用网络和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

三、报告工作流程

1、各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对缺课缺勤师生员工进行认真登记并追查原因,每天上报校医,再由校医室上报学校预防禽流感领导小组。

2、住宿学生如发生疑似症状,由宿舍老师负责上报领导小组,并告知班主任和家长。

3、经医院诊断后,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应于第一时间报告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报管局教育局。

龙门农场学校

2013年5月19日

第二篇: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

疫情监测

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以人员抢救和伤员救治为主,此后,灾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即应全面展开。为了及时发现灾区和灾民中发生的传染病暴发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应及时启动灾后应急疾病监测机制。

一、在灾区前线救灾防病指挥部或指挥中心设立疾病监测组,负责应急疾病监测方案的具体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解释和监测报告的撰写,向指挥部报送并向各灾区指挥分中心反馈监测信息。必要时,组织监测数据分析会商会议,研判疫情形势,研提控制措施建议。

二、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季节特点、地理区域特点、灾害程度、灾民数量及年龄结构特征、灾民安置方式以及当地既往传染性疾病谱和流行水平,确定应急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可根据救灾工作的发展进程和需要,适时调整。

三、报告人和报告方式。报告人一般应包括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的固定和流动医疗点、医疗队的医生、现场疾控专业人员。为了保证监测系统能够掌握每个灾民安置点的传染病或因病死亡发生情况,在未设固定医疗点的安置点,应指定人员每天在安置点询问了解疾病症状和发生人数等,向指定信息收集点报告。

在灾害的初期,可采用电话报告。通讯系统恢复后,可填报报表,用传真或电子邮件向指定的信息收集单位报告。

四、报告内容和报告收集方式。报告内容可分两类,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除按传染病报告规范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传染病事件外,各灾民安置点及固定、流动医疗队应进行传染病症状及死亡报告。发现鼠疫、霍乱、炭疽、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采用最快捷的方式立即进行报告,其他传染病或症状报告,可每日报告或每半天向指定疫情收集单位报告一次。

各指定疫情信息收集点应确定联络人、联络电话、电子邮件地址,通报给各报告单位(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医疗站、流动医疗队、流动和固定防疫队等)和报告人。

各疫情收集点还要及时掌握各灾民安置点的灾民人数、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医疗和防疫队伍的基本信息。

各疫情信息收集点收到疫情报告后,要随时向指挥分中心的应急监测组报告,分中心每日完成所辖灾区疫情信息汇总后,及时向指挥中心监测组报告。

五、数据的汇总分析。指挥中心监测组指定的数据收集单位收到鼠疫、霍乱、炭疽、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立即向指挥分中心和指挥中心负责现场疫情控制的负责人报告。其他报告数据应每半天和全天汇总分析一次。

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分病种和症候群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分年龄组的发病数、死亡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发生地点、变化趋势等。

六、疾病监测组应每日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会商,研究提出防控建议,向指挥中心报告。

食品卫生

灾区的食品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内容,需要强化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是:对救援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管理;灾区原有食品的清挖整理与卫生质量鉴定和处理;对灾区在简易条件下生产经营的集体食堂和饮食业单位进行严格卫生监督和临时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以居民家庭预防食物中毒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一、需要重点预防的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已死亡畜禽肉和未很好冷藏的米饭、蔬菜食品特别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3~12小时,部分在13~24小时,少数在48~72小时。需要及时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般为误食有毒物质(农药、亚硝酸盐等)引起。食入化学有毒物发病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1小时内,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药等。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解磷定,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

(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食用苦杏仁、发芽土豆、毒蘑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该类中毒一般采取洗胃、急救和对症治疗。

二、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应急处理

(一)对病人紧急处理和报告

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对病人及时诊断和急救治疗并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内容包括食物中毒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

(二)对中毒食品进行控制处理

1.封存现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调查确认不是中毒食物以后才能食用。

2.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固体食品,可用煮沸消毒15~30分钟处理;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消毒后废弃。餐具等可煮沸15~30分钟,也可采用漂白粉消毒。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一份排泄物加二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小时),环境可采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应将引起中毒的有毒物进行深埋处理。

三、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一)救援食品最好是直接入口的防污染和卫生质量稳定的定型包装或者袋装密封食品和瓶装饮料。

(二)保证清洁瓜果蔬菜供应,禁止游动摊贩售卖非包装熟食品,尤其是散装熟肉、水产品和切开的水果。

(三)不准销售来源不明的食品及原料。

(四)集体用餐单位应优先配备清洁用水、洗涤消毒设备以及食品加热和冷藏设备。

(五)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后,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后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

四、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

避免在简易住处集中做大量食物和集体供餐,避免购买和食用摊贩销售的未包装的熟肉和冷荤菜;食品要生熟分开,现吃现做,做后尽快食用;所有现场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剩饭菜一定要在食用前单独重新加热,存放时间不明的食物不要直接食用。

(一)不可食用的

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己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

(二)可食用的

1.新鲜的或工厂包装的未被污染的食品;

2.烧熟煮透的现场加工食品;

3.加工后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熟食品;

4.消过毒的蔬菜、水果。

饮水卫生

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供水设施遭到破坏,停水停电。由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源可能含有多量泥沙,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垃圾、尸体污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使细菌孳生,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物质污染,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各地必须搞好饮水卫生。其主要内容是:

一、饮用水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一)清理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划出一定范围水源保护区,制止在此区域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并设专人看管。

(二)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立即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口。

(三)分散式供水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及井的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二、临时性供水

(一)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在道路交通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利用水车送水,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安全,居民可就近取水,使用方便。水车供水时,需由专人负责,并注意饮水消毒,确保水质卫生。

(二)建立临时水处理设施

根据水源水情况选择适宜的水处理设备。

1.高浊度:(1)砂滤 → 超滤 → 消毒

(2)一体化净水设备

2.化学性污染:预处理 → 反渗透 → 消毒

(三)技术要求

1.产水量:>1m3/H。

2.保证水质安全。

三、自来水厂清理与供水管网修复

(一)水处理设施内壁使用3%~5%的漂白粉液清洗。然后加满池水,并按加有效氯量10~15mg/L投入,保持12小时,此时池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将池水抽干,再用清水冲洗一次即可恢复饮用水生产。

(二)修复自来水供水管道,破坏严重的要重新铺设。供水前应对管道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洗。向管道中投加消毒剂,保证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浸泡24小时以后排出。清水冲洗后可使用。对于覆盖范围较大的配水系统,可以采用逐段消毒、冲洗的方式。

(三)供水前必须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供水。

四、饮水消毒

(一)将水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可采用。

(二)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灭菌。消毒剂种类很多,可参阅使用说明书进行饮水消毒。

(三)加入消毒剂后,放置30分钟,检验水中余氯应达到0.7mg/L。如未达到此值,说明投加量不足。但也不能过量加入,以免产生强烈刺激性气味。

五、饮水水质检验

(一)消毒剂在使用前应检验其有效成分。

(二)使用现场快速检验设备检验余氯等消毒剂余量。

(三)不能使用现场快速检验的水质指标,应送实验室检验。

环境卫生

一、震后应急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区各地必须及时动员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其主要内容是:

做好水源保护;设置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人和动物尸体。

灾民临时集中、分散住所、医疗点、救灾人员临时居住地等人群集中区域是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区域。

二、对灾民临时住所的要求

(一)必须选择对人体安全有保障的场所或地点,尤其是灾民集中救助场所的选择,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二)选用轻质建筑材料、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

(三)取暖做饭要注意安全,有人看管,防CO中毒与火灾的发生。

(四)在临时居住地设定临时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设置垃圾、污水收集点;禁止在灾民集中居住场所内饲养畜禽。

(五)注意鼠、蚊、蝇等媒介生物密度,适时进行消杀。

三、构建临时厕所,强化粪便处理

在解决灾区人民饮水、吃饭的同时,修建临时厕所、恢复环境卫生设施是应急安置灾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不能“有的吃,没得拉”。在救灾工作展开后,加强粪便管理是灾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修建的临时厕所应能防止粪便污物外溢;不污染周围环境,尤其不能污染水源;不利于蚊蝇孳生;发生肠道传染病的病例或流行时,粪便必须有专人负责进行及时消毒处理。

(二)在灾民临时居住场所,按人口密度合理布局。应急临时厕所模式,可选择粪便与尿液分别收集的措施,尿液及时排放,粪便每日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三)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四)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

(五)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待灾害过后运出处理。

(六)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

散居病人的粪便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漂白粉 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

生石灰 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四、垃圾和污水的收集与处理

(一)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并加强管理,生活污水应定点倾倒。

(二)及时用药物对垃圾站点与污水倾倒处进行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

(三)传染性垃圾必须消毒处理,有条件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病媒生物防制

一、组织工作

(一)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蚊、蝇、蚤、蜱、鼠等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的组织工作。

(二)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杀虫灭鼠药物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做好蚊、蝇、蚤、蜱、鼠等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常识宣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实施。

二、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原则

常规原则:病媒生物密度不高或未发生媒介相关疾病时,加强环境治理,辅以药物杀灭,加强个人防护。

应急原则:媒介生物密度过高或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期,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三、病媒生物的监测

参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因地制宜的病媒生物监测。

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所的防控措施

(一)现场救援人员

1.个人防护 对现场工作人员要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使用市售趋避剂(蚊不叮、蚊障等含有DEET有效成分的个人防护用品),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使用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

2.在临时居住地或帐篷中使用蚊帐,或药用蚊帐,或用15-25g/m2溴氰菊酯或20-40g/m2的氯氰菊酯喷洒蚊帐。

3.在居住或工作区域使用常规杀虫剂 如市售气雾剂、空间喷洒或滞留喷洒。在睡觉前使用蚊香(或电热蚊香)。在临时居住帐篷或住所周围5-10米范围使用2.5%的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100倍稀释作滞留喷洒,防止蜱螨侵害。

4.尽量穿长袖衣裤,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二)对灾区蚊、蝇、鼠等的防制

1.对垮塌现场的处理

室外用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卫生级)等药剂,使用超低容量或常量喷雾器喷洒(各种杀虫剂使用参考浓度见表

1、表2)。确有必要时,使用飞机喷洒。

表1 杀灭成蝇、蚊等飞虫的空间喷洒用杀虫剂

杀虫剂

商品名

类别

浓度(%)剂型 用量(毫升/米3)

敌敌畏

敌敌畏 有机磷 0.3~0.5

乳油

1-2

氯菊酯

除虫精 拟除虫菊酯

0.4

乳油或油剂 ~1

溴氰菊酯 凯素灵 拟除虫菊酯

0.005 乳油

高效氯氰菊酯 奋斗呐 拟除虫菊酯 0.005 乳油

表2 常用地面灭蚤杀虫剂

杀虫剂 商品名 类别 剂型 浓度(%)用量(/m2)

敌敌畏氯菊酯溴氰菊酯 敌敌畏除虫精凯素灵 有机磷拟菊酯拟菊酯 乳油粉剂粉剂 0.10.50.005 100ml40g25g

2.对临时居住区或居住区蚊、蝇、蚤的处理

(1)室外喷洒药剂种类及使用方法同垮塌现场的处理。

(2)室内化学防制。

使用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进行喷洒处理(使用浓度见表1)。同时注意使用蚊帐或药用蚊帐,或用15-25g/m2溴氰菊酯或20-40g/m2的氯氰菊酯喷洒蚊帐。还可以使用市售气雾剂、蚊香(或电热蚊香)防蚊蝇。

(3)防蚊蝇设施 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睡前点燃蚊香或使用电热蚊香。

(4)在临时居住帐篷或住所周围5-10米范围使用2.5%的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100倍稀释作滞留喷洒,防止蜱螨侵害。

(5)趋避剂的使用 在蚊虫等比较多的地方活动或工作,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同上)。

3.鼠类防制

针对医院、临时救治场所、食堂、灾民集聚地等重点场所,投放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大隆等毒饵(参见表3),最好使用蜡块。对于粮食毒饵,可使用毒饵盒或临时毒饵盒。投饵前做好宣传和警示标记,防止儿童和老人误食中毒。

医疗机构要储备一定的维生素K1解毒剂。

表3 常用灭鼠药的使用

药 剂 常 用 浓 度(%)投饵量(克/堆)投 饵 期 死 亡 时 间 及 死 亡 高 峰

溴敌隆大 隆杀它仗 0.03750.0050.005 101010 第1、4、7晚第1、4、7晚第1、4、7晚 一般死于2-11天,高峰在3-6天一般死于2-11天,高峰在3-6天一般死于2-11天,高峰在3-6天

消毒处理

各级疾病控制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消毒组织工作。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消毒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消毒剂的种类很多,生产厂家很多,使用卫生部消毒产品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时,应按说明书中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灾区各种物品的具体消毒方法如下。

一、一般用具 怀疑用具受到污染时,可用0.2%过氧乙酸,或2%漂白粉上清液,或0.5%新洁尔灭或洗必泰溶液,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

二、食具 共用食饮具应做好消毒工作,消毒首选蒸煮15分钟,在无燃料条件时也可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250mg/L,作用15分钟,然后用洁净水冲洗。

三、墙壁、地面 地面受到粪便、尸体污染时应对其进行消毒,发生肠道传染病时,也应对疫点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可用浓度为1000-2000mg/L的有效氯喷雾或喷洒,作用2小时。用量:土质地面1000mL/m2、土质墙200mL/m2、水泥地面300mL/m2。

四、粪便 对简易厕所、粪池的粪便应定时进行消毒处理。处理稀便,漂白粉加入量为稀便量的1/5,作用2小时;干便加入2倍量的10%漂白粉上清液,搅拌均匀,作用4小时。当粪便接近便池容积的2/3时,应及时清运或加土回填覆盖,另建厕所。

五、呕吐物 加入l/5量的漂白粉,搅匀,作用2小时。

六、污水 加氯量为50~200mg/L,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保持5mg/L。

七、饮水 井水加漂白粉4g/m3,浑浊湖水加漂白粉2g/m3,浑浊池塘水加漂白粉18g/m3,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达到0.5mg/L。

八、瓜果、蔬菜 避免吃生食,无法烹煮时,可用0.1%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或含氯消毒剂100mg/L作用30分钟。

九、手的一般卫生消毒 可使用快速免洗手消毒剂涂擦双手。必要时可用有效氯250mg/L作用3分钟,或0.2%洗必泰,0.5%新洁而灭作用3分钟。

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

地震区域内存有的各类化学物均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造成中毒,危害公众健康。现场腐败物产生的硫化氢、燃料不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以及密闭、低洼可能存有的高浓度单纯窒息性气体,以及地震区域化学品泄漏均可能引起人体化学中毒。

一、化学性中毒预防

(一)潜在危害源:各类化工厂、化学品仓库、化工商店、农资商店、家庭存放的农药、不明原因包装瓶(箱),以及其他有特殊味道物品、环境。

(二)危害源处理原则:卫生应急队伍要尽量远离以上危害源,已经出现泄露情况的安排卫生应急队伍时注意危险源上风向是安全区域。

(三)不要饮用气味、味道和颜色异常的饮料或进食可能污染的食品。

(四)人群健康状况出现异常要立即通知疾病控制人员到现场调查、处理。

二、化学性中毒现场应急

突发中毒事件发生后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疏散与隔离

化学品泄漏后,应立即疏散现场的无关人员,隔离毒物污染区;如果是易燃易爆物的大量泄漏,应立即上报指挥部,请求消防专业人员救援,并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决定周围居民的疏散范围和疏散方向。

(二)切断电源并消除火源

化学品泄漏环境中的电源和火源常常会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消除火源。如果泄漏物属于易燃易爆物质,要对整个毒物泄漏区域内控制电源和禁止各种火源。包括禁止使用非防爆电器,禁止使用手机和对讲机等。

(三)保护应急人员

1.进入化学品泄漏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各类人员均必须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和训练。

2.在进入现场之前,应针对泄漏物质的理化性质、暴露方式、现场浓度等现场环境,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穿(佩)戴防护装备前,应认真对防护装备进行安全性能检查,特别是要有专人对呼吸器的压力参数及阀门等进行检查,有条件的情况携带气体报警装备,注意各类呼吸防护装备的有效防护时间。

3.应当详细记录进入、撤出泄漏现场的人员姓名和时间,紧急撤离时应进行点名,严禁单独行动。

4.现场应准备特效解毒剂和其它急救医药用品,并有医护人员待命。

5.对中毒的人员应从上风方向抢救或引导撤出。

(四)现场毒物监测和毒物健康影响评价

应根据现场特征设立毒物监测方案,以及时掌握泄漏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扩散范围,恰当地划定警戒区,并为现场指挥部的处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加强环保、卫生和消防等部门沟通信息。

依据毒物监测资料和人及动物中毒情况评价危害区域、人群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建议,向指挥部报告。

(五)泄漏控制

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由消防或工程专业人员控制。现场污染判定依据环保部门报告。

(六)现场分区和警示标识

根据危害源性质和扩散情况等进行现场分区,危害源周围核心区域为热区,用红色警示线隔离;红色警示线外设立温区,用黄色警示线隔离;黄色警示线外设立冷区,用绿色警示线隔离。同时,在不同地点根据需要设立各类警示标识。

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在冷区内划定救援区域,在区域内根据不同功能设立指挥部、急救区、观察区等。洗消区一般设立在温区边缘,检伤区设立在洗消区附近。

三、化学性中毒患者处理原则

(一)脱离接触、洗消

远离危害源区域,尽快疏散到空气清新处。诊治区域要设在非污染区。

在现场洗消区进行洗消,脱去病人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时冲洗污染的皮肤,对于可能引起化学性烧伤或能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十分钟,并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眼睛有毒物溅入或引起灼伤时要优先迅速冲洗。

(二)检伤

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病情迅速将病员检伤分类,做出相应的标志,并按照检伤结果将病人送往不同区域内急救。

(三)应用特效解毒治疗

特效治疗主要有特定毒物的特效解毒剂、氧疗法等,对气体中毒者尽量送有高压氧条件的医疗机构。

(四)对症和支持治疗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维持酸碱平衡,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感染以及并发症和后遗症等。

尸体处理

自然灾害遇难者的尸体一般不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但应认真做好人与动物尸体的卫生处理。

一、尸体处理的一般要求

对逝者处理时必须给予充分尊重的原则;及时就地清理和尽快掩埋处理的原则;必须需要辨明身份而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

二、尸体暂时存放地的要求

存放地点应远离水源、避开人员活动区,避开低洼地。

(一)存放时间在平均气温低于20℃的情况下,自然存放不宜超过4天,放入存尸袋的可适当延长存放时间,但应在尸体上下洒盖漂白粉,降低尸体腐败的速度,减少异味,尸体出现高度腐烂时应及时进行火化或掩埋处理。

(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宜适当集中存放,便于管理。

三、尸体包裹要求

(一)首选统一制作的裹尸袋。

(二)可因地制宜选用逝者生前使用的被褥等进行包裹。

(三)在尸体高度腐烂时在裹尸袋内要加棉织物吸收液体,并适当喷洒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剂。

(四)尸体的包裹要尽量严紧结实。

(五)对轻度腐烂的一般性尸体,无须进行消毒除臭处理,为减轻周围环境的臭度,在尸体周围环境可适当喷洒消毒除臭剂。

四、尸体的运输要求

(一)要求有专门的尸体运输车辆。

(二)尸体装车前要在车厢里衬垫液体吸收物,液体吸收物清除前需对液体吸收物与车厢进行用漂白粉等进行消毒处理。

(三)进行尸体运输尽量选择人群较少的路线。

五、尸体的掩埋要求

(一)火化处理场可运行,有条件进行火化处理的应为首选方法。

(二)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彻底消毒后,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或者2M以下深埋。

(三)对高度腐烂的尸体应进行消毒除臭处理。

(四)尸体埋葬的场所应由当地政府指定,不得随意乱埋。

(五)选用土葬,应尽可能选择2M以下深埋的方式;埋葬人数集中量大时或有特殊原因不能选择深埋方法时,如为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等,经现场卫生专家集体决定可选用浅埋(1M)的方法。

(六)在城镇、村外选择好埋尸地点,在便于运输又在不影响城镇、村容的地点选择尸体掩埋地。应选择土壤结构结实、地下水位低的场所;掩埋场所还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点;埋葬地点必须远离水源地;尽量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

六、场所消毒要求

尸体清理后需要对其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漂白粉液喷洒。

七、尸体清理工作人员防护要求

一般尸体的清理、运输人员需要一定的防护意识和卫生防护设备,要戴医用防护口罩、穿着工作服、戴手套、穿胶鞋。尽量避免意外擦伤,出现外伤时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处理。应注意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

八、动物尸体处理要求

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

一、干预前的准备

对灾区情况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气和受灾情况的了解,以及对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的了解是保证心理救援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准备工作。

1.确定干预地点

2.确定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3.制定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4.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5.联络、了解所要干预社区、各家医院、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6.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

7.可能的话到达之后对当地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二、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

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五)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和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确定干预技术

ABC 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七)干预技术要点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甄别处理。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病房的轻症地震病人,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正规集体晤谈,通常由合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指导者必需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 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 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 症状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 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 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4)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除了那些分离反应明显者,对所有被干预者教会一种放松技术: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三、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

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以免善后处理被动。

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

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工作组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

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

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7.建议指挥部能够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以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议提出后,应该尽量和当地政府沟通,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落实。

(二)工作流程

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

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印刷。

3.召集人员夜间举行技术培训以便统一思想和技术路线,内容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

4.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的人员和设备等。

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访谈地震灾难伤员、相关医护人员,发放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宣传资料。

6.应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行心理筛查,重点人群评估、危机动力分析。

7.根据评估结果,对出现有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当场进行初步的心理干预。

8.在每一家医院均向医院领导提出有关病人的指导性诊疗和处理意见、工作人员与病人沟通处理技巧、工作人员自身心理保健技术。

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

10.对社区干部、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了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发现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普遍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主要的表现为,创伤地震灾难场景的闪回,情绪不稳定、焦虑,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组人员召开会议,总结当天工作,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对干预人员开展督导。

第三篇:**市学校复学复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

**市学校复学复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

为有效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顺利开展复学复课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防疫法》和国家、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相关要求,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好复学前和复学后的学校卫生防疫工作,严防新冠肺炎在校园内传播,保证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二、工作职责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联合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学校完善传染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对学校疾病防控工作进行的领导和监管。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条款,压实学校主体责任,督促学校落实各项卫生防疫制度。

2.各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卫生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学校要建立健全内部防控组织体系,明确应急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置流程,把防控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要科学制定并严格落实各

项卫生防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要组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处理疫情事项,切实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工作安排

(一)复学前的工作

1.召开联席会议。复学时间确定后,迅速请示当地人民政府,由政府召集教育、卫健、市场监管三部门召开一次学校复学复课卫生防疫工作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四类”人员复学流程、防控知识全员培训、保健教师及疫情信息报告人的确定和专项培训、学校医务室建立及医务人员配备、学校及周边消毒工作技术指导、学生健康体检及疫苗接种等工作的实施办法。

2.举办防疫培训。由当地卫健部门举办教育系统疾病防控专项培训班,对校长和承担二级培训任务的副校长、主任等人员开展防控制度、应急处置、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3.配备专业人员。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卫健部门的支持,力争复学前一周向每所学校派驻一名疾病防控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实好医务(保健)室的设立以及人员的配备,农村学校由乡镇中心学校联合当地卫生院统筹安排;设立一至三间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

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的应急(临时)隔离室;师生员工健康筛查,校园消杀及环境卫生整治以及各项制度完善等专业性强的准备工作。

4.完善制度方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完善一系列疫情防控相关的制度和方案。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制度》《晨检午检制度》《因病缺课师生追踪制度》《复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师生健康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通风消毒方案》《健康教育方案》以及复学复课后《学校卫生防疫整体工作方案》和《学校突发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等。所有制度和方案均要求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并要提前进行适应性模拟和演练。各学校要设置好疫情防控隔离区,在醒目位置设置宣传栏或张贴入校园须知、疫情期间入学管理流程、晨检午检流程等。

5.配足设施物资。学校要通过配置饮水机、提供桶装水等方式充分保障学生安全饮水需求。在厕所、食堂、教学楼等处安装洗手设备,中小学校每40~45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m长盥洗槽,并备有洗手液、肥皂等,不能配备到位的地方要购置足量的速干手用消毒剂,保证师生洗手消毒需求。学校门口必须设置检测站,配备足够的体温检测设备,禁止发热人员进

入校园。每班必须配置1把以上手持式测温枪或若干支体温计,药品、洗手液、口罩、手套、消毒剂、喷雾器等物资至少要按复学后14天的用量备齐备足。

6.做好召回隔离。对所有不在学校所在县市区(区)域居住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提前通知返回学校所在县市区(区)域,并要求其返回后自行居家隔离14天。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为教职员工,特别是参加了防疫工作的教职员工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正常者方可返校。

7.摸清健康状况。各地各校要密切关注全体师生员工健康情况,严格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发动师生员工及家长配合参与“四类”人员再次排查,摸清底数,为学校复学复课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

8.做好消杀处理。在开学前三天,组织专门力量每天对学校所有物体表面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处理,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方位无死角消杀,并及时做好教室开窗通风工作。

9.检查开学准备工作。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通知的时间正式复学前,各校在按规定做好自查并申报复学有关准备工作后,须经主管教育部门实地检查,具备条件的才可予复学。

(二)复学后的工作

1.做好清洁消毒。做好校园灭鼠和清除越冬蚊卵等工作,彻底净化各类病媒生物孳生环境,消除卫生死角;开展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馆、图书馆、厕所、空调系统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环境卫生整体改善行动;每天要对教室、宿舍、图书馆、餐厅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并做好记录。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也可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对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疫情防治知识科普宣传,使师生及家长充分了解防治知识、掌握防护要点、增强防护意识、支持配合防控工作。建议教师授课时配戴医用口罩,要求师生在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及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手绢、衣袖、手肘等遮挡。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消除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营造积极防控氛围。学校近期不允许组织大型活动,并要求师生员工不参加校外大型集体活动。

3.落实晨检午检。学校门口要设置体温监测岗,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门禁式体温检测仪,筑起校园疾病防控第一道屏障,阻止发热人员进入校园。上午和下午上学时,班主任老师要在教室门口用红外线测温枪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体温复检,并做好记载。年级组长要负责本年级到岗教师的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询问,禁止师生带病上班上学。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并做好记录,每天17:00前向主管部门报告,无异常情况则执行“零报告”制度。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晚检”,确保师生平安。

4.关注特殊群体。重点关注自己或密切关系人被隔离过的师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需要时请求权威部门给予适当心理援助。关心关爱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因疫情致困的学生,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爱帮扶。

5.确保通风换气。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要加强通风换气。各学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如室温因通风有所降低,应提醒学生适当加衣保暖。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课间要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引导学生多参加室外活动,课后减少在教室内逗留。

6.保证校车安全。校车空间密闭,系疫情传播重要防控点,使用校车的学校和幼儿园,要专门制定校车运行安全预案,全车每天至少消毒两次,司机和跟车教师上车前要安排专人检测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并做好详细记载,有发热等异常症状一律不得进入校车。学生上车前也要逐一检测体温,发热学生禁止上车。校车严格按照路线运行,运行途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开窗通风。

7.加强食堂超市管理。落实“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求。学校餐(饮)具应当一人一餐具,一用一消毒,提倡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应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方式消毒,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彻底冲净。学校食堂要适当延长供餐时间,实行错峰就餐,避免人员密度过大,用餐时应避免面对面就坐,保持适当间隔距离,不互相交谈。食堂工作人员要提前组织培训,复学复工后两周内,食堂工作人员原则上要集中住宿,封闭管理。每日进行两次健康检测。非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本学期内禁止营业。校内超市(门店)要严格控制室内人员流量,原则上只能出售学习和生活用品,不出售食品、饮品。

8.规范垃圾和消毒物品管理。在公共区域设置口罩专用回

收箱,垃圾必须实行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必须标识明确妥善保管,避免误食或灼伤。实施消毒处理时,操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9.做好异常情况处置。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出现症状后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向学校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指派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联系,告知其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的感染风险,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10.校园实行封闭管理。复学后,学生家长及其他校外人员任何时段一律禁止进入校园,因工作需要确需进入的要经过校方审核通过,进入前要检测体温并详细记录情况备查。班主任要通过学生告知家长,如身体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状况,一律不到学校接送孩子。上课期间,师生员工不得随意进出校园,确需进出,要严格实行审核并登记管理。

四、督查问责

1.学校要经常性地对教学环境、生活设施、食堂超市等校舍和设施设备进行自查。卫健、教育行政部门在复学后的前两个月至少每两周安排一次专项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予以公布。

2.对职责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或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要按照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将密切跟踪,保证相关工作落地落实。

附件:

1.**市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市中小学(幼儿园)因病缺课(缺勤)登记追踪制度

3.**市中小学(幼儿园)健康管理制度

4.**市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5.**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

6.**市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通风消毒制度

7.**市中小学(幼儿园)新生入学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

8.**市中小学(幼儿园)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9.**市中小学(幼儿园)晨、午(晚)检制度

**市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固定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1.学校设立疫情专(兼)职责任报告人,中小学校(幼儿园)全体师生员工都是义务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第一时间向学校负责人报告,学校负责人应在两小时内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报告,责任报告人应在两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疫情责任报告人选派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在编人员(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担任。报告人应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防治能力。

3.学校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包括疫情报告注意事项的培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卡片编号:报卡类别:

1、初次报告  2、订正报告

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

性别*:

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

年龄单位:岁

天)

工作单位(学校):

联系电话:

病人属于*:

本县区

本市其他县区

本省其它地市

外省

港澳台

外籍

现住址(详填)*: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人群分类*:

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大中小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

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

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病例分类*:(1)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

(2)

急性、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病*、丙型肝炎)

发病日期*:年月日

诊断日期*:年月日时

死亡日期

:年月日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人、HIV)、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

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

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水痘、结核性胸膜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性疱疹、肝吸虫病、恙虫病、森林

脑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AFP、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

订正病名:

退卡原因:

报告单位:

联系电话:

填卡医生*:

填卡日期*:年月日

备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有效证件号:必须填写有效证件号,包括居民身份证号、护照、军官证、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尚未获得身份证号码的人员用特定编码标识。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同时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注意选择年龄单位为天或月。

工作单位(学校):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幼托儿童须详细填写所在学校及班级名称。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14岁以下的患儿家长联系电话为必填项。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如病人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报告单位地址。

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献血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需填写至小时;

采血机构填写确认实验日期。

死亡日期:病例的死亡时间。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法定传染病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填写纳入报告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病种名称。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前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填卡医生:填卡传染病报告卡的医生姓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注:用户可填写文字信息,如最终确诊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的病名等。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或订正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的患者在此栏补充填写“MDRTB”。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市中小学(幼儿园)因病缺课(缺勤)登记追踪制度

因病缺课缺勤登记追踪制度的执行是及时掌握师生身体健康异常状况信息的保证,要确保对每位因病缺课(缺勤)的师生员工进行排查,详细记录。

1.班主任在晨、午检中发现有身体异常状况学生,应提醒其到医院就诊,请假和未请假而没到班的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问清情况,做好记载。

2.班主任对于因病缺课的学生,应当电话追踪(可以家访)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的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接到报告后,要及时了解学生患病的缺课的缺情况和可能的病因,要在24小时内将学生因病缺课的信息上报“**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以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

3.各班班主任负责每天对因病缺课人数的统计与登记,并做好与因病缺课学生的联系工作,要将联系缺课情况报告学校疫情管理人员,并做进一步的家庭联系。

4.告知学生因病缺课时要向班主任请假,说明病因。

5.班主任对边治疗边要求上学的同学及家长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在家中治疗休息,在校期间如有不适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家就医的要将就医结论报告学校,并实行传染病复学医学诊断报告制度。

附件:

XX学校(幼儿园)因病缺课、追踪记录表(班主任或园医用)

班别:;应到:人;实到:人;缺课:人,其中因病缺课人:记录人:日期: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家庭地址

家长电话

缺勤原因

(描述症状、就诊记录)

发病时间

离校时间

跟踪情况

追踪人

注:1.学生缺课原因的首次追踪由班主任执行;

2.班主任每天如无发现学生缺课情况,班主任必须实行“零”报告,向校医室(保健室)报告。

XX学校(幼儿园)因病缺课、追踪记录汇总表(校(园)医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班别

家庭地址

家长电话

缺勤原因

(描述症状、就诊记录)

发病时间

离校时间

跟踪情况

返校时间

追踪人

注:1.校(园)医每天及时汇总本表;

2.班主任协助因病缺课学生后续的追踪工作。

**市中小学(幼儿园)健康管理制度

1.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为学生、教师、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并把检查情况,及时用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根据上级要求认真完成各项预防接种工作。建立的健康档案属于公有财产,任何人不得为私有,不得随意撕毁、篡改、损坏。原始材料一律不外借,特殊情况处理需经学校领导书面批准。严格档案管理,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分、年级等类别管理,便于查询,俨格执行保密制度。

2.开展全员体检。新学年初为每个新生开展健康体检,对体检中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特殊疾病、体弱病残的学生,要通知和配合学生家长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并做好登记,名单分别交班主任和体育、劳动任课老师,以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照顾,实施卫生保健措施。对因故未能按时参加体检的学生,要另行安排时间组织补检,确保体检率达到

100%。学生体检率纳入班级卫生工作评估内容。

3.开展健康教育。学校广泛开展形式灵活的健康教育,加强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与了解。

加强学生食品卫生的管理,教育学生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掌握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应定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根据季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要切实做好学校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工作,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活动,使学校环境整洁美观,师生员工人人讲卫生。

4.科学制定作息时间。充分利用大脑的活动特点,注意用脑卫生,合理安排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认真做好“两操”。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两操,每个科任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坐、立、读、写的姿势及眼保健操的穴位。

6.建立疾病防控预案。发现师生员工有病及时让其到医疗机构就医,禁止带病工作和学习。若发现重大疾病或传染病应在10分钟内上报学校主要领导。协助医疗机构根据病人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病人得到及时科学的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7.严把饮食从业人员管理。学校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持有《食品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并且在有效期内。若体检发现从业人员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或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市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体育、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较强的活动能力、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

1.抓好宣传教育。学校要按照依法治教,依法治卫,依法办事的原则开展开展传染病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要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流行病、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要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制度》《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师生员工一齐抓的良好氛围。

2.上好健康教育课。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必需保质保量,指导学生全面了解流行病、传染病有关知识,增强防患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讲座、广播、班队活动,升降旗仪式,校会等各种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和防护技术。

3.加强疾病预防杜绝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学校卫生人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相关情况对学生加强流行病、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学校人群集中,最容易暴发传染病和流行病。要随时掌握当地流行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饮水污染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疾病、流行性疾病和中毒事件在校园中发生。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纠正不讲卫生、随地吐口水、集体就餐时大声喧哗、购零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教育学生不共用生活用品,保持教室和居室通风透气,定期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做好疫苗接种和健康体检。学校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学生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工作。

6.学习贯彻“两案”“九制”。要组织全员学习**市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市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学校疫情报告制度》等九项卫生防疫制度,学校一旦发生疾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要迅速按《传染病防治法》和“两案”“九制”的相关要求上报和处置。

**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真正把校园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工作落实落地,切实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校(园)长是落实学校卫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德育主任、后勤主任等是学校卫生管理的具体责任人,强化责任心,落实责任制。

2.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发动广大师生全员参与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对公共场所一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一月一清扫。对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和卫生死角,要派专人负责,有专门消毒保洁措施,有专人检查,严格把关。检查工作做到经常与突击相合,突击与平时相结合,事后检查公布,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常态。

3.加强教育,养成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卫生为荣,不卫生为耻”的社会风尚,利用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卫生宣传,使学生获得并增进防治疾病的知识,从而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4.细化制度,强化督查。制定好《校园环境卫生包干责任制》、《食堂超市卫生制度》、《办公室卫生制度》、《教室卫生制度》、《寝室卫生制度》、《个人卫生制度》、《厕所卫生制度》、《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等制度,实行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5.运用结果,奖惩分明。学校卫生检查结果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通报,每学期一评比。评比结果与班主任及相关学生和教师每月考核、年底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挂钩。

**市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通风消毒制度

为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加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通风、消毒工作,以清洁为主,预防性为辅的工作原则,同时避免过度消毒。切实保护师生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通风

1.自然通风

(1)室内场所如教室、图书馆、活动室、休息室等优先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应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温暖季节宜全日开窗;寒冷季节可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开启教室和走廊的门窗换气,每天至少开窗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通风条件不良的建筑,可采用排气扇进行机械通风换气。

(2)通风条件较差的室内场所,尽量减少人员进出。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灯定期照射消毒,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消毒頻次。

2.空调运行

(1)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应当保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转正常。应关闭回风,使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

(2)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并关闭空调加湿功能,确保新风直接取自室外、进风口清洁、出风口通畅。

(3)定期对空调进风口、出风口消毒采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加强对风机盘管的凝结水盘、冷却

水的清洁消毒;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按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进行。

二、消毒

1.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应当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餐厅等场所环境整洁卫生,每天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2.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3.对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

4.做好垃圾消毒处理。校园公共卫生间、公用垃圾桶应每天清洁和消毒,及时清倒废弃杂物,避免蚊蝇等病媒生物滋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5.疫情期间,可加强校园各类场所如教室、图书馆、活动室、室内体育馆等的日常预防性消毒。校园内岀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有14天内到过疫情高风险地区或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或有聚集性发热病例时,应及时与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进行消毒处置。

**市中小学(幼儿园)新生入学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执行接种证查验制度,规范学校内预防接种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新生办理入学手续时,应要求其家长或监护人必须出示《预防接种证》。

2.学校班主任负责查对学生各疫苗免疫剂次和标准免疫程序,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剂次的疫苗接种,并对学生的预防接种情况记录在花名册上,《接种证》交还儿童家长保存。

3.当发现无接种证的儿童时,应告知家长到儿童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去补办接种证。暂时难以补办接种证的,可由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证明。

4.对必须接种而尚未接种的学生要求及时进行补种。学校应主动与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取得联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生应尽快到学校对登记记录进行核对(预防接种门诊医生确定接种时间,学校负责通知家长去进行接种。并把补种情况记录在接种证上)。

5.按国家免疫程序判断是否接种合格,有证的以证记录为主,无证的以卡为准。无卡、无证或免疫史不详者按免疫空白处理。补种的疫苗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一类疫苗为主。

6.对没有预防接种证的儿童严禁入托。

7.学校对学生查验接种证登记和疫苗查漏补种的资料存档,以备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检查。

**市中小学(幼儿园)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1.严格执行传染病学生复课前的查验工作,尽量避免续发病例的发生。

2.患传染病的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后,班主任应督促其先到校(园)卫生室(保健室)检查,持有校(园)医(保健老师)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回课室.上课。

3.若持有医院病愈返校证明的学生,亦需要先到校(园)卫生室(保健室)复核确认登记,持有校(园)医(保健老师)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回课室上课。

4.若校(园)医(保健老师)复核结论与学生的医院病愈返校证明不一致,以校(园)医(保健老师)的结论为准,学生暂不返校(园)上课,并遵照校(园)医(保健老师)的休假建议继续休息。

5.校(园)医(保健老师)应向家长做好沟通解释工作,若家长对复核结论、休假建议存在争议,校(园)医(保健老师)立即将情况报告校(园)领导、教育部门和疾控机构,协商后做出是否返校(园)的决定,并通知学生和家长。

6.校(园)医(保健老师)出具的复课证明应为一式两份,与学生各执一份,并整理保存,7.对未设置校医机构的学校,由学校委托当地医疗机构统一出具。

XX学校(幼儿园)复课查验证明

班班主任:

您好!

经过跟踪病况、查看病历及检查等所得资料综合分析,您班学生现已达到复课标准。建议:加强锻炼,避免受凉。

衷心感谢您的配合!

卫生室(保健室):

****年**月**日

注:本复课查验证明为一式两份,学生与学校各执一份。

**市中小学(幼儿园)晨、午(晚)检制度

一、中小学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共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力度,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及时发现情况并及时处理,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特制定中小学晨午检制度。

1.落实五步检查法。一测:用红外体温枪测体温;二看:仔细观察学生的面色(红润,尚可,一般,差)、精神状态(好,较好,一般,差),发现学生面色和精神状态不佳时,要及时通知卫生保健老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班主任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就诊,随时和学校保持联系;三听:听患病学生、其家长和同学的阐述;四问:每天了解特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的家庭情况,家中有无成员发热,是否有疫情接触(不可隐瞒),有疫情接触学生(有医疗和家长证明)要在家观察两周才可到学校上课,并上报;五联系:对没来校的学生,班主任要打电话了解情况并登记,如有发热学生要及时报告学校,并及时上报情况。

2.详细记录及时处置。班主任详细做好检查记录和因病缺课学生的联系工作。特别对异常情况更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如发现学生身体不适,有发热等异常症状,马上通知其家长送医院就诊。如发现学生患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等传染

病必须回家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凭病愈证明方可回班级上课。并及时上报疫情报告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诊断为传染病疑似患者后及时向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由学校疫情报告人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校长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通知传染病疑似患者学生家长,送到指定医院就诊,同时电话追踪确诊结果、病情发展。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指派.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联系,告知其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感染风险,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3.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疫情报告人每天统计学校患病学生人数及情况,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加强疫情报告,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程序,确保有疫情立即报告。同时要及时通知学校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及时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无异常情况则实行“零报告”。

4.加强宣传教育,安定人心,稳定学校秩序。严格执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者痊愈并达到法定所患传染病隔离期后要出示医院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二、幼儿园

1.晨检午检采用保健医和班级教师分别检查的方式,保证

检查到每一位幼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晨间入园时,负责晨检人员应向家长询问幼儿健康状况,并按程序对幼儿进行检查,午睡后对在园幼儿进行健康观察。

3.幼儿入园幼儿自己进入教室,家长不可进入。乘车接送的由接送教师进行询问家长并检查。幼儿入园有班级教师检查幼儿的手、口等入园晨检状况并进行登记方可进班级。

4.对幼儿晨午检的程序为:

(1)一摸:摸幼儿的前额部位,粗知幼儿的体温是否正常,摸摸幼儿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

(2)二看:

认真查看幼儿的咽喉部位是否发红,观察幼儿的皮肤、脸色以及精神状况等有无异常。一般情况(精神状态、面色等),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

;

(3)

三问:询问一下家长,幼儿在家里饮食、睡眠、排便等生活情况;

(4)四查: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到园内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晨检中

如果发现幼儿有身体不适或疾病迹象,应劝说或联系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检查,或暂时将该幼儿隔离,请卫生室医生进一步检查,然后再确定是否入班。

5.班上老师在各项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发现异常要及时送往医务室。

6.对在园幼儿的晨午检及全日健康观察中发现的异常情况由检查者负责记录,班上老师登记在《交接班本》上,保健医登记在《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登记册》上。《交接班本》

和《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登记册》上的记录要求时间准确,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7.教师的健康检查: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幼儿园的教师在进入幼儿园工作以前,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健康检查合格者方能进入到幼儿园中从事工作。每年还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除了一般性键康检查以外,还包括胸部X光透视、肝功能、阴道霉菌和滴虫以及淋病、梅毒等项目的检查。健康检查不合格者,应立即调离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有些疾病待痊愈后,持有关的键康诊断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第四篇: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学校卫生是学校工作的窗口,是体现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卫生、防疫保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身体的健康,影响着师生生命的安全。为保障师生健康与生命安全,加强学校的食品卫生和防疫保健管理,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总则:

1、健全职能机构及组织,按职位要求配备工作人员。

建立和健全学校卫生组织,由主管后勤工作的行政副院长分工负责此项工作,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分设学校环境卫生组、饮食卫生组、体育卫生组等,分工负责各自所辖的卫生工作。

2、完善学校各类卫生工作规章制度及检查评比标准,使卫生工作有章可循,工作的好坏有标准可查。

3、学校医务室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大医院取得密切联系,争取在业务技术上给予协助和指导。

4、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卫生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5、有计划地开展卫生防疫保健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注意培养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建立全面的师生卫生保健档案,注意卫生保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

二、饮食卫生安全管理:

学校的食品卫生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其他有关政策法规之规定,对本院有关部门和人员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健全本单位、本部门的食品卫生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卫生宣传以及技术手段等方法对校园内食品的卫生问题进行科学管理,保障师生日常饮食卫生安全。

1、学校食品卫生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1)任务

①保证供给师生员工优质、卫生的食品以防止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②掌握学校里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藏以及销售部门的现状,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防止食物污染。

③对食品中毒事件、食品污染事件及影响食品质量、危害师生健康的事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防止事件的蔓延和扩散。

④通过预防性和经常性食品卫生鉴别、监督,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规、条例和标准,确保食品卫生的质量,促进师生身体健康。

(2)内容

①健全学校内食品经营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卫生档案工作。掌握管辖范围内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总结食品卫生管理经验,对卫生问题严重的进行处罚并限期改进、定期复查。

②对校园内销售的食品进行卫生和质量方面的管理。检查项目可按食品卫生标准规定项目全面进行,也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重点进行检查。

③有效控制食物中毒。学校内发生食物中毒时,有关领导和部门应立即赶赴现场,通知卫生防疫部门,必要时通知附近的医院抢救中毒者;及时处理造成中毒的剩余食品(未查明中毒原因者,应封存),及时对有关的污染器具进行消毒。

④加强对校内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凡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体检,检查中发现有碍食品卫生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要隔离并进行治疗,治愈前必须调离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岗位。对食品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卫生知识、食品卫生法规及从业人员守则等方面的培训,还要特别重视对校内个体饮食店铺及其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对其进行食品卫生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和卫生宣传。

2、对校内食品销售部门(包括食堂)、店铺的主要卫生要求

(1)不准无证照经营。食品销售部门或店铺必须先取得经营许可证照,必须具有符合规定的营业场所和食品暂存室以及餐具、用具消毒处理后的保洁柜,并做好防蝇、鼠、霉、虫等工作。

(2)批量购入食品应索取该批食品的检验单或合格证,无检验单或合格证不得销售,或经主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所购食品必需做到“四隔离”,即生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隔离、新鲜食品与变质食品隔离的要求。

(3)不出售超期、霉变、生虫、腐败变质、污秽不洁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不准出售三无(无生产厂家、无注册商标、无产品合格证)产品。

(4)出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应使用专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钱货要分开。

(5)从业人员应持健康合格证,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保持环境整洁。

3、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治

食源性疾病是指进食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所致的重要传染病和中毒性疾病。

(1)食源性疾病的种类

①有毒化学物质,②细菌及细菌毒素,③有毒动植物。

④霉菌及霉菌毒索。

(2)食物中毒的种类

健康的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的可食状态的食品,因该食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急性过程为主的疾病,称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按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一般夏季发生较多),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物质中毒,霉菌毒素中毒。

(3)学校内食源性疾病的预防管理

①加强对师生食品卫生和卫生知识的宣传,增强师生识别、选择安全性食品的能力,形成师生勇于和善于监督食品卫生的风尚。

②加强对校内食品生产、经营部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严禁无证上岗。

③要求校内食品生产经营部门加强自身管理,按行业规范程序进行生产经营,把住卫生质量关。

④加强与政府食品卫生监督机关的联系,争取他们对校内食品的监督检查,凡发现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行政的、民事的或刑事的责任。

⑤学校要重视食品卫生,特别是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对食品的加工、运输、采购和分发销售等关键环节要进行严格控制。对校园内无卫生许可证的食物摊点要坚决予以取缔,教育师生在校外进食要注意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广大师生的健康,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防治:

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当地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下协同进行,通过对校园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有效管理,掌握传染病在学校发病和流行的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规划和对策,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以预防、控制甚至消除传染病在校园内的发生和流行,降低发病率,减少直至杜绝人员死亡,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促进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1、一般措施

(1)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消、杀、灭工作。

(3)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管理办法。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接触人员的检疫,疫点、疫区的封存、销毁等措施,均按政府规定强制执行。

2、对传染源的预防与控制

对校内从事饮食、饮水、理发等易使传染病扩散工种的从业人员,必须按国家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学校开学,特别是新生入学体检时,应加强对传染病方面的检查及预防免疫。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规定给予隔离治疗,直至医疗保健机构证明无传染性时方可恢复工作或上课学习。

3、对传播途径进行预防与控制。

4、保护易感人群。

5、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采取紧急措施。

四、学校卫生检查制度:

为保持良好的教学、办公环境,整洁院容院貌,以月卫生检查形式开展全院性卫生检查工作。具体如下:

1、检查方式:由总务处负责对各系部处室办公室、图书馆、课室、实验室、实训室、值班室、活动中心、舞厅等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学校的其他各部门随时可以派人参与检查活动。

2、检查时间:

(1)正常检查:每个教学月分区完成全院卫生检查一次,检查时间为每周三下午,具体安排如下表:

(2)临时检查:如遇学校重大活动需要,将安排临时卫生大检查,检查范围和时间另行通知,检查结果一并参加考核。

3、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室内外门窗、防盗网、墙壁、地面、天花板、室内设施设备的卫生整洁情况等。

4、食堂卫生检查工作由膳食科日常检查与医务室安排专人采取每周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检查

第五篇: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一、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确保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加强学生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购买小商小贩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校园环境卫生清洁。建立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四、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避免发生食源性中毒事件。

五、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管理,防止水源污染。

六、建立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隔离防范措施,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

七、加强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改善学生宿舍卫生条件,确保通风。

八、加强厕所卫生管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九、按要求做好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

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上好健康课。

下载龙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龙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卫生防疫制度

    卫生防疫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固定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

    学校卫生防疫制度

    大连市第五十八中学卫生防疫制度 A、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我校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

    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大力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保持一个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校园卫生管理发范围:是指校......

    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计划

    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计划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学校卫生防疫制度

    学校卫生防疫制度范文为了对全校师生身体健康负责、创建健康卫生校园、避免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制度。1、每天早晨由各班打扫卫生包管区,做到地面无垃圾、无废纸、......

    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制度(推荐)

    学校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春秋两季到来,天气变化,正是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风疹、麻疹、流感、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因其传播速度快,易造成局部或较......

    加强学校卫生防疫意识

    加强学校卫生防疫意识 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卫生防疫意识。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以及教育局和区疾控中心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自......

    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制度

    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制度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环境,特订本制度。 一、教学卫生: 1、保障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适当安排作业,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