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根据新华网山东频道直播整理)
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根据新华网山东频道直播整理).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赵彦修校长在山东师大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根据新华网山东频道直播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金秋济南,泉水欢歌。今天,是山东师范大学4万师生、各届校友倍感自豪和激动的日子,因为我们魂牵梦绕的山东师范大学走过一个甲子,迎来了60华诞!
盛世相约,群贤毕至。今天,更是山东师范大学全校师生、全体校友倍受感动、倍感温暖的日子。因为许多领导、嘉宾带着对山东师范大学的关心支持与厚爱,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会聚到这里,共同见证山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盛典!
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拨冗光临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专程返校的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
时光流转,岁月代序。山东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脉深厚。远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03年,师范馆从山东大学堂独立出来,成立山东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与当时的北京、南京和武汉高等师范学校同为全国四大高等师范学府。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学校几经辗转,历经变迁,但始终文脉传承,弦歌不辍。1944年,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后更名为山东师范学院,济南解放后,并入华东大学教育学院。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山东师范学院。1950年10月,学校开始招生,由此开启了建设现代大学的漫漫征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的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同时并入。1953年,原山东财经学院并入学校。
1958年,学校的艺术系、体育系分别独立出去,逐步建成现在的山东艺术学院、山东体育学院。1964年,原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并入山师。1970年,学校迁往聊城办学,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聊城大学。可以说,建国之后的近30年,是学校发展的奠基阶段。学校初创者们用献身教育的豪情壮志,艰苦办学,砥砺耕耘,把现代教育文明的种子撒向齐鲁大地,撒向五湖四海。
学校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1981年,学校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六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并经教育部、山东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学校得以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开始新的征程。1998年,学校实现了博士单位、博士点零的突破;1999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万人。这一时期,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学质量,为学校实现跨世纪转变和新世纪发展积蓄了能量,奠定了基础。
学校跨越提升于新世纪初的战略机遇期。新世纪初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着力拓展外延、提升内涵、提高质量,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的排头兵,进入全国师范院校的先进行列。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经过60年的艰辛探索,特别是近10年来的不懈努力,山东师范大学的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已是气象蓬勃、蔚为大观:
━━实现了办学规模的历史跨越。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35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另有继续教育学员12000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组建了独立的历山学院。学校在长清校区和校本部两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学校的规模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开创了人才荟萃的良好局面。建校以来,章益、傅统先、田仲济等一批教育家专心执教,潜心学术,奖掖后学,精诚奉献。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批中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全校2600名教职员工中,教授、研究员362人,博士生导师1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到专业教师的86.34%。先后有近100位中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泰山学者等各类人才工程,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今日的山东师大,名师云集,人才济济。
━━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9项,获奖总数位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实现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零的突破。自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共建成22个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覆盖了面向地方高校的全部项目类型。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在山东省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得一等奖4项,居全省高校首位。
━━保持了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2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200多项。附设在学校的省级研究培训机构达到19个。
━━实现了重点建设的历史突破。近10年来,学校相继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三项零的突破。目前,学校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9个硕士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重点科研基地、科研中心。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60年坚守师范教育,沉淀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教育硕士直至教育教学论博士学位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系统。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小学初高中教育、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直到博士后研究的优质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全省同类学科或研究的前列,很多项目填补山东省空白。
━━奠定了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学校着力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10月,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长清校区建成启用。过去的10年间,学校新建校舍面积80万平方米,是前50年基建总规模的两倍。基本解决了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不足、教工住房紧张两大瓶颈问
题。
━━强化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全省高校文明校园评估、德育工作评估,连续三次荣获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是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高校,首批山东省德育工作示范高校,学校党委被命名为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与组织保障。
师大泱泱,山高水长。从建校初期的艰难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再到新世纪初的跨越提升,从老济南城南一隅的师院旧址到千佛山麓的师大本部,再到长清双龙山下的师大新校,回顾60载筚路蓝缕、接力传承的办学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守大学精神,追求卓越。学校之所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路前行、不断壮大、桃李芬芳,面对任何挑战都能坚定信念、执着奋进、一往无前,正是由于弘扬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秉承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扬了“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创业,自信自强。学校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时常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挫折。难能可贵的是,学校师生员工都能够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坚韧不拔、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既定目标。
━━必须始终坚持遵循规律,科学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主动权,努力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发展要实力,向和谐要合力,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努力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升级转型。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育才。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芳华60载,桃李遍五洲。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了20万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军事家,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必须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社会需求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大力实施服务社会战略,高举教师教育旗帜,全方位服务区域教育,已经成为山东教育科学的创新基地、区域教育决策的智囊库和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辐射源。着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合,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各位领导、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回首往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总结过去,我们深知探索历程之艰辛。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党中央改革开放、重视教育事业的英明决策,得益于教育部、山东省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得益于海内外兄弟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真诚帮助,得益于历届
老领导、老专家、诸位校友多层面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几代山东师大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衷心感谢长期支持山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诚挚感谢对母校赤子情深、关心备至的海内外校友!此时此刻,我们要深切缅怀为山东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执着奉献的先辈们!我们更要感谢所有曾经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和正在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勤奋工作的全体师生员工!
山东师范大学的辉煌将永远和大家同在!
春华秋实,甲子华章;逝者如斯,奋进不舍。山东师范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历史,是一部始终与新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山东基础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奋斗史。60载风霜雨雪,一代代师大人薪火相传,谱写了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壮丽凯歌。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吹响了高等教育事业新一轮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号角。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引领与先导作用将更加凸显。
60周年校庆是我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团结奋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彰显办学特色,升华办学理念,凝聚发展力量,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跨越六秩,满天云锦;瞩目未来,风正帆悬。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自觉把推进学校发展放到高等教育发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局中来把握,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岁月如歌声声远,事业如棋局局新。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膀上。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育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海内外校友的关心与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同心同德,不懈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再创新辉煌,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赵彦修校长在山东师大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根据新华网山东频道直播
赵彦修校长在山东师大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根据新华网山东频道直播.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赵彦修校长在山东师大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根据新华网山东频道直播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金秋济南,泉水欢歌。今天,是山东师范大学4万师生、各届校友倍感自豪和激动的日子,因为我们魂牵梦绕的山东师范大学走过一个甲子,迎来了60华诞!
盛世相约,群贤毕至。今天,更是山东师范大学全校师生、全体校友倍受感动、倍感温暖的日子。因为许多领导、嘉宾带着对山东师范大学的关心支持与厚爱,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会聚到这里,共同见证山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盛典!
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拨冗光临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专程返校的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
时光流转,岁月代序。山东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脉深厚。远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03年,师范馆从山东大学堂独立出来,成立山东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与当时的北京、南京和武汉高等师范学校同为全国四大高等师范学府。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学校几经辗转,历经变迁,但始终文脉传承,弦歌不辍。1944年,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后更名为山东师范学院,济南解放后,并入华东大学教育学院。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山东师范学院。1950年10月,学校开始招生,由此开启了建设现代大学的漫漫征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的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同时并入。1953年,原山东财经学院并入学校。
1958年,学校的艺术系、体育系分别独立出去,逐步建成现在的山东艺术学院、山东体育学院。1964年,原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并入山师。1970年,学校迁往聊城办学,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聊城大学。可以说,建国之后的近30年,是学校发展的奠基阶段。学校初创者们用献身教育的豪情壮志,艰苦办学,砥砺耕耘,把现代教育文明的种子撒向齐鲁大地,撒向五湖四海。
学校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1981年,学校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六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并经教育部、山东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学校得以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开始新的征程。1998年,学校实现了博士单位、博士点零的突破;1999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万人。这一时期,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学质量,为学校实现跨世纪转变和新世纪发展积蓄了能量,奠定了基础。
学校跨越提升于新世纪初的战略机遇期。新世纪初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着力拓展外延、提升内涵、提高质量,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的排头兵,进入全国师范院校的先进行列。时光荏苒,沧桑巨变。经过60年的艰辛探索,特别是近10年来的不懈努力,山东师范大学的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已是气象蓬勃、蔚为大观:
━━实现了办学规模的历史跨越。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35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另有继续教育学员12000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组建了独立的历山学院。学校在长清校区和校本部两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学校的规模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开创了人才荟萃的良好局面。建校以来,章益、傅统先、田仲济等一批教育家专心执教,潜心学术,奖掖后学,精诚奉献。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批中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全校2600名教职员工中,教授、研究员362人,博士生导师1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到专业教师的86.34%。先后有近100位中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泰山学者等各类人才工程,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今日的山东师大,名师云集,人才济济。
━━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9项,获奖总数位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实现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零的突破。自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共建成22个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覆盖了面向地方高校的全部项目类型。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在山东省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得一等奖4项,居全省高校首位。
━━保持了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2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200多项。附设在学校的省级研究培训机构达到19个。
━━实现了重点建设的历史突破。近10年来,学校相继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三项零的突破。目前,学校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9个硕士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重点科研基地、科研中心。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60年坚守师范教育,沉淀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教育硕士直至教育教学论博士学位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系统。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小学初高中教育、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直到博士后研究的优质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全省同类学科或研究的前列,很多项目填补山东省空白。
━━奠定了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学校着力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10月,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长清校区建成启用。过去的10年间,学校新建校舍面积80万平方米,是前50年基建总规模的两倍。基本解决了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不足、教工住房紧张两大瓶颈问题。
━━强化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全省高校文明校园评估、德育工作评估,连续三次荣获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是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高校,首批山东省德育工作示范高校,学校党委被命名为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与组织保障。
师大泱泱,山高水长。从建校初期的艰难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再到新世纪初的跨越提升,从老济南城南一隅的师院旧址到千佛山麓的师大本部,再到长清双龙山下的师大新校,回顾60载筚路蓝缕、接力传承的办学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守大学精神,追求卓越。学校之所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路前行、不断壮大、桃李芬芳,面对任何挑战都能坚定信念、执着奋进、一往无前,正是由于弘扬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秉承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扬了“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创业,自信自强。学校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时常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挫折。难能可贵的是,学校师生员工都能够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坚韧不拔、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既定目标。
━━必须始终坚持遵循规律,科学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主动权,努力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发展要实力,向和谐要合力,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努力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升级转型。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育才。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芳华60载,桃李遍五洲。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了20万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军事家,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必须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社会需求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大力实施服务社会战略,高举教师教育旗帜,全方位服务区域教育,已经成为山东教育科学的创新基地、区域教育决策的智囊库和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辐射源。着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合,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各位领导、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回首往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总结过去,我们深知探索历程之艰辛。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党中央改革开放、重视教育事业的英明决策,得益于教育部、山东省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得益于海内外兄弟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真诚帮助,得益于历届老领导、老专家、诸位校友多层面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几代山东师大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衷心感谢长期支持山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诚挚感谢对母校赤子情深、关心备至的海内外校友!此时此刻,我们要深切缅怀为山东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执着奉献的先辈们!我们更要感谢所有曾经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和正在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勤奋工作的全体师生员工!
山东师范大学的辉煌将永远和大家同在!
春华秋实,甲子华章;逝者如斯,奋进不舍。山东师范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历史,是一部始终与新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山东基础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奋斗史。60载风霜雨雪,一代代师大人薪火相传,谱写了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壮丽凯歌。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吹响了高等教育事业新一轮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号角。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引领与先导作用将更加凸显。
60周年校庆是我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团结奋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彰显办学特色,升华办学理念,凝聚发展力量,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跨越六秩,满天云锦;瞩目未来,风正帆悬。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自觉把推进学校发展放到高等教育发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局中来把握,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岁月如歌声声远,事业如棋局局新。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膀上。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育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海内外校友的关心与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同心同德,不懈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再创新辉煌,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范文
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xxx,来自高三1315班。地中60华诞,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献上我最真挚的祝福。首先,我谨代表全体在校学生对学校60周年华诞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庆典活动的领导、来宾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对返回母校参加校庆的各届校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与衷心的祝福!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在地中六十年的流金岁月里,桃李千枝竞放,兰蕙万里飘香;在地中六十年的丰碑下,流淌的是道德的源泉,矗立的是精神的旗帜。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定,地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充实,莘莘学子不断成长。在学校的辛勤培育下,六十年来,一位位校友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传承着“李四光精神”;六十年来,一批批学子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一届又一届的地中人秉承了“严格、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薪火相传,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地中人,能够与众多校友前辈们一起重温你们的理想和追求,一起捍卫你们的精神与操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在地质中学的怀抱里学习、成长,我们拥有了“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快意写下“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呐喊出“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我们一起见证地中的蓬勃发展,令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光。时间仿佛是指缝里溜走的流沙,三年只在俯仰之间,不过片刻光阴。很快,我们也会和亲爱的校友们一样,离开我们深爱的母校。多年后,你可曾记得一教学楼那琅琅的书声,可曾记得宿舍里安静的夜晚,可曾记得班主任老师与你的促膝长谈,可曾记得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可曾记得跳绳比赛中那个不言放弃的自己,可曾记得阳光下那一抹迷人的微笑。母校啊,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你都温暖着我们的心窝!无论我们身居何方,母校都是我们心底最深情的呼唤!在每一个地中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深深的烙印,刻着我们无法磨灭的回忆与青春,刻着母校的温暖与美好,刻着地中人的荣光与骄傲!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我们的母校,特别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你们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学会做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你们,呕心沥血,传授我们知识,点燃心中不灭的灯盏。是你们用独特的思辨能力、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师恩难忘,我们每一个地中的学子们都会从内心深处感谢您,并真挚地祝福您。我们深深地知道,今天的庆典,不仅记录着您的光荣,承载着您的梦想,更蕴育着您的希望。在庆贺学校六十华诞的今天,请允许我代表地质中学所有的同学庄严承诺:我们不忘母校之恩,不负母校之名,我们一定会让母校为我们而骄傲!衷心地希望母校在我们的祝福声中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谢谢大家!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篇2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英语师范六班的边瑶,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我的演讲题目是爱我重师,共创美好。重师大即将迎来六十华诞,在这洋溢着欢乐的时刻,请允许我向我们敬爱的重师大献上最真挚的祝福。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六十年风云变幻,六十年春秋更迭,六十年自强不息。在这一甲子的漫漫岁月中我们美丽的重师大一次次的完美蜕变,终于成就了一个校风严谨,学风浓厚,师德高尚的育才之地。忆峥嵘岁月稠。从1954到20xx,重师经历了时间最真的沉淀。从师范专科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如今的师范大学,这一次次不仅只是校名的更替,更是代表了重师的不断发展壮大,代表了重师的朝气蓬勃、生生不息。“立教无类,以文化人”。八个字,意义深远,是对重师大坚持以人为本信念的最好诠释。“自强不息,躬行师道”。八个字,精炼独到,是重师大一贯秉持精神理念的完美体现。“厚德,笃学,励志,创新”。八个字,深情厚谊,是重师大对莘莘学子的敦敦教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字,宏伟大气,是重师大培育人才的一贯风格,是对师范二字的精确解读,是重师大桃李天下的芬芳!歌乐山连缙云峰,嘉陵江汇长江浪。美丽重师大汲取了大地精华,点燃了智慧灵光,培育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走向社会,报效祖国。我们期待着、向往着像那些出色的师兄师姐一样为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我们深知,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而成功背后是辛勤与汗水。重师这个“人民教师的摇篮”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青春在这里激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重师大为我们献出了整片海洋!我们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xxx,来自高三1315班。地中60华诞,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献上我最真挚的祝福。首先,我谨代表全体在校学生对学校60周年华诞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庆典活动的领导、来宾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对返回母校参加校庆的各届校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与衷心的祝福!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在地中六十年的流金岁月里,桃李千枝竞放,兰蕙万里飘香;在地中六十年的丰碑下,流淌的是道德的源泉,矗立的是精神的旗帜。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定,地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充实,莘莘学子不断成长。在学校的辛勤培育下,六十年来,一位位校友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传承着“李四光精神”;六十年来,一批批学子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一届又一届的地中人秉承了“严格、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薪火相传,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地中人,能够与众多校友前辈们一起重温你们的理想和追求,一起捍卫你们的精神与操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在地质中学的怀抱里学习、成长,我们拥有了“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快意写下“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呐喊出“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我们一起见证地中的蓬勃发展,令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光。时间仿佛是指缝里溜走的流沙,三年只在俯仰之间,不过片刻光阴。很快,我们也会和亲爱的校友们一样,离开我们深爱的母校。多年后,你可曾记得一教学楼那琅琅的书声,可曾记得宿舍里安静的夜晚,可曾记得班主任老师与你的促膝长谈,可曾记得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可曾记得跳绳比赛中那个不言放弃的自己,可曾记得阳光下那一抹迷人的微笑。母校啊,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你都温暖着我们的心窝!无论我们身居何方,母校都是我们心底最深情的呼唤!在每一个地中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深深的烙印,刻着我们无法磨灭的回忆与青春,刻着母校的温暖与美好,刻着地中人的荣光与骄傲!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我们的母校,特别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你们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学会做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你们,呕心沥血,传授我们知识,点燃心中不灭的灯盏。是你们用独特的思辨能力、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师恩难忘,我们每一个地中的学子们都会从内心深处感谢您,并真挚地祝福您。我们深深地知道,今天的庆典,不仅记录着您的光荣,承载着您的梦想,更蕴育着您的希望。在庆贺学校六十华诞的今天,请允许我代表地质中学所有的同学庄严承诺:我们不忘母校之恩,不负母校之名,我们一定会让母校为我们而骄傲!衷心地希望母校在我们的祝福声中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谢谢大家!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篇2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英语师范六班的边瑶,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我的演讲题目是爱我重师,共创美好。重师大即将迎来六十华诞,在这洋溢着欢乐的时刻,请允许我向我们敬爱的重师大献上最真挚的祝福。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六十年风云变幻,六十年春秋更迭,六十年自强不息。在这一甲子的漫漫岁月中我们美丽的重师大一次次的完美蜕变,终于成就了一个校风严谨,学风浓厚,师德高尚的育才之地。忆峥嵘岁月稠。从1954到20xx,重师经历了时间最真的沉淀。从师范专科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如今的师范大学,这一次次不仅只是校名的更替,更是代表了重师的不断发展壮大,代表了重师的朝气蓬勃、生生不息。“立教无类,以文化人”。八个字,意义深远,是对重师大坚持以人为本信念的最好诠释。“自强不息,躬行师道”。八个字,精炼独到,是重师大一贯秉持精神理念的完美体现。“厚德,笃学,励志,创新”。八个字,深情厚谊,是重师大对莘莘学子的敦敦教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字,宏伟大气,是重师大培育人才的一贯风格,是对师范二字的精确解读,是重师大桃李天下的芬芳!歌乐山连缙云峰,嘉陵江汇长江浪。美丽重师大汲取了大地精华,点燃了智慧灵光,培育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走向社会,报效祖国。我们期待着、向往着像那些出色的师兄师姐一样为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我们深知,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而成功背后是辛勤与汗水。重师这个“人民教师的摇篮”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青春在这里激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重师大为我们献出了整片海洋!我们nwen/ganenjie/">感恩在心,一定坚持不懈,多学多思,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让母校失望,再创辉煌。重师大这位可敬的师长引导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一步步向梦想靠近,一步步向成功靠近。重师大,是我们扬帆起航的地方!六十年一路如歌,我爱重师!六十年薪火相传,我为身为重师人而自豪!六十年风雨兼程,我为重师大而骄傲!美丽的重师大我以最真挚的情感恭祝您六十华诞!我愿用我最饱满的热情,最青春的光彩与你一路同行,共创那美好的未来!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篇3尊敬的陈雷部长、尊敬的鄂竟平主任,华北水院的各位校友,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在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在举国欢庆建国62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60华诞。在此,受卢展工书记和郭庚茂省长的委托,我谨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国内外校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建校60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围绕特色做文章,依靠贡献求发展,培育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特色,培养了10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华北水院的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在国家水利电力建设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丰富的校友资源,雄厚的校友实力,特别是以陈雷部长、鄂竟平主任为代表的杰出校友在水利水电等相关系统的优势地位,不仅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办学水平的有力证明,也是河南高等教育界的骄傲!在此,让我们向华北水院历届的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向所有为教育事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华北水院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学校始建自北京后,曾经历过三次搬迁四易校址,最后扎根河南,发展壮大。1990年迁入郑州办学以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水利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学校主动适应我国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和河南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发展,以省部共建、博士授予单位建设、更名大学、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等为载体和突破口,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创建特色名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如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河南省高等教育界占有重要的位置。20xx年,省政府与水利部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重点建设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河南省和水利部的共同责任。实行以河南省管理为主、水利部重点支持的省部共建,旨在促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其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水利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国家、为河南提供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省部共建协议签订以来,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次陈雷部长、鄂竞平主任在百忙中亲率代表团来参加60年校庆,充分说明了水利部的重视和支持,这不仅是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支持,也是对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的谢意!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成为全省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希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握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形势,利用省部共建的有利条件,抓住60年校庆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有利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继续走特色发展之路,为实践新的治水思路和实施水利人才战略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在全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再立新功!最后,衷心祝愿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新时期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扬优势,开拓创新,在中原沃土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开创更加灿烂的明天!谢谢大家!
第四篇:大学建校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同志们、同学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九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迎来了60华诞。欢乐的石化大学校园展开热情的臂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和校友,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校友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所有的石化大学人致以节日的祝贺!
六十载岁月如歌,春华秋实。六十年前,为了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培养我国急需的石油工业人才,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亲自关怀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前身“大连石油工业学校”于1950年11月1日在大连诞生,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和任务,将学校北迁抚顺办学,更名为“抚顺石油学校”。1958年扩建为“抚顺石油学院”,其间几经变迁,先后隶属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XX年2月学校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XX年10月原国家重点中专、有着51年办学历史的“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开设高职教育,为我校壮大了实力。XX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60年来,从风华正茂的大连石油工业学校,到历经风雨的抚顺石油学院,再到展翅腾飞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我们与国家能源工业同发展,与时代社会共进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见证了新中国能源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是中国石油、煤炭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六十载英才济济,桃李芬芳。学校六十年的办学成就铭记着广大校友的功勋。从渤海之滨到沙漠边陲,从松辽平原到南海边疆,从中亚中东到南美非洲,到处都有石化大学人的身影。8万多名校友活跃在石油石化和煤炭等各行各业,他们当中不少人,包括在座的许多校友,已经成为勤政为民的政界领导,叱咤风云的企业精英,甘为人梯的学界名师,成就显赫的科技专家,驰骋市场的创业英才,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响誉世人。还有更多的校友,他们在石油石化、煤炭等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艰苦创业、永不服输、发奋图强,展示了扎实的基础、充足的后劲、全面的素质、卓越的才华,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各方的认同和社会的赞誉。校友们,无论你们身在何处,位居何职,都是母校的学子;无论你们成就大小,贡献多少,都是母校的荣耀。母校为你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母校衷心地祝福你们!
六十载薪火传承,呕心沥血。一代又一代石化大学人为了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进步、能源发展,以默默耕耘、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与学校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这片热土上,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们不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而且致力科研,创新科技,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办学之路,为石油石化和煤炭等行业创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石化大学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活跃着广大教职工追求探索的身影,留下了他们敬业奉献的足迹,记载着他们永不磨灭的功勋。
响誉省内外高教战线的师德楷模路永洁,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回首一路风雨,我们永远铭记为石化大学的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贤和前辈,永远不会忘记甘苦备尝、矢志不渝的离退休老同志,永远不会忘记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全体教职工,我们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付出艰辛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石化大学的历史上永远铭刻着你们不朽的丰碑!
六十载励精图治,铸就辉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石化大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建校初的二三百亩地、三四个专业、四五百名学生,发展到今天占地1906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办学规模23000余人,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6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业和包括民办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在内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始终把面向行业、立足地方的“顶天立地”战略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紧跟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建成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石油天然气工程两个辽宁省高水平一级重点学科;建成了13个覆盖石油石化主要领域的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了4个省级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学会两个省级研究会。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XX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XX年4月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的光荣称号。学校大力实施外向战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2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更为宝贵的是,学校形成了雷锋“五个一”精神的育人特色,形成了“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和“问学穿石、修身诚化”的校训,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将永远激励着所有的石化大学人以事业为重,以奉献为荣,开拓进取,不懈追求。学校取得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承载着教育部、辽宁省等主管部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抚顺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厚望。在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我们向长期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们,向所有对母校赤子情深、关爱备至的校友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六十载甲子轮回,继往开来。今天,石化大学又站在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有幸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谋求更大更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回顾历史,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是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辽宁省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契机,以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学术团队,构筑学科高地,放大优势特色,精心打造石油石化高水平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基地,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将我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省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石油石化、煤炭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祝大家事业顺达,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第五篇:在建校十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十年风雨沧桑,十载薪火相传。在这硕果累累的岁月,**七中实验学校迎来了建校10周年校庆暨第11届田径运动会!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这一盛大节日。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出席今天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热情关注、支持母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届校友及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诚挚的节日祝贺!
十年奋斗不息,十年春华秋实。20**年秋季,**七中勇担社会教育责任,扩大自身优质教育资源,提出再造一所成都七中的办学追求,催化了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创建和发轫,拉开了全体七中实验人教育梦想的壮阔大幕。十年后的今天,再造一所成都七中一直是回荡在七中实验这片热土上的最强音,成为学校传承七中百年教育精髓、推行素质教育的巨大精神动力。
十年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秉承成都七中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三体教育思想,坚持抓服务、讲实效、促发展的工作原则,努力创建学校文化特色,构建和谐生态校园,凝心聚力,全面推行以学定教、聚焦课堂的教学模式,坚持不懈地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目前,校园环境越来越美,师资力量日益增强,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现有中小学137个教学班,5800多名学生,790名教职工。学校由创办之初的6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人,真实而生动地谱写了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腾飞的乐章。
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七中实验人始终担负着耕耘智慧、播撒真知、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同舟共济,学校形成了校风纯、教风正、学风浓的良好校园氛围,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在近几年来的中考、高考中,学校喜获大面积丰收,超过全市部分国重和省重。尤其是今年的高考、中考再创历史新高:王涛同学以620分的成绩夺得温江区文科第一名;重本上线率46.7%,二本上线率87%,三本上线率96%;中考上重点人数突破300人大关,重点上线率48.4%。辛勤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学校因此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获得了全国校园文化金奖中国西部名校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首届百佳特色学校中国西部十大中小学品牌学校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成都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温江区文明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回顾历史,我们有太多的感慨和回味;但此时,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难以言表的感谢:感谢成都七中历任校长和冠城集团董事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贤达的亲切关怀,感谢兄弟学校和全体家长的热情帮助,感谢全校教师和历届校友的辛勤付出!是你们以超前的思维和敏锐的目光,勾画了一幅又一幅学校发展的宏图;是你们用勤劳的汗水和智慧的火花,推进着学校一轮又一轮的历史跨越。在此,我再次诚挚地说一声:谢谢你们!
反思,让我们不断超越;憧憬,让我们信心倍增。上台阶,求突破,创特色,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七中实验人的责任和使命。励精图治,凝聚先辈心智;继往开来,展现今人风采。今后十年,我们将坚定而执著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安全办学为前提,以构建和谐校园为指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教育改革为抓手,以家长满意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造品牌名校。
十年华诞是学校发展的里程碑,又是一个满怀豪情的新起点。站在十年发展的交汇处,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充满着必胜的信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