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类应急预案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类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我校全部学生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一切安全,各班主任一经发现本班学生偶尔有晕倒或突发的剧腹痛,呕吐等一切紧急情况时,我校教师立即按下列预案去做。
一. 各班主任在第一时间向学校汇报,学校立即向上级报告。
二. 迅速向学生家长电话联系,让家长赶快来到学校,共同解救。
三. 及时拨打镇卫生院电话2391007联系。
四. 学校配合家长速送卫生院解救。
2010.5.21
第二篇: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
1.1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师生员工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生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教育部、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发生在学校内以及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1.4.1统一领导,快速反应。教育部与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分别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负责本区域教育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
1.4.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教育系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并逐级及时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1.4.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排查各类卫生安全隐患,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事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1.4.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学
校(幼儿园)负责人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与学校联系,协助并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或赶赴现场直接参与实施应急处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迅速与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系,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有效处置工作格局。
1.4.5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保护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对危重病人要不惜代价地迅速组织救治。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及职责
2.1.1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
组长:分管副部长
副组长: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成员:教育部办公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展规划司、财务司、基础教育一司、基础教育二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直属高校工作司、高等教育司、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思想政治工作司等司局(单位)负责人。
工作组办公室设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办公室主任由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兼任。
2.1.2主要职责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在卫生部的指导下,负责全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收集与分析全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并适时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情况,发出预警,提出紧急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促各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2.1.3运行机制
按照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的部署和要求,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具体负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发生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教育部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措施,组成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并调集工作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实行集中办公。
2.2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与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相对应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挥与落实本辖区内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所辖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卫生部门和学校组织救治工作;检查督促所辖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总结推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与做法;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督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2.3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学校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其主要职责包括: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责任制度,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等有关部门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实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确认,教育系统参照执行。
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具体指导下,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信息报送与信息发布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4.1信息报送原则
4.1.1迅速:学校应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不得延报。
4.1.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4.1.3直报:发生Ⅰ级(特大)事件,可直接报教育部。
4.1.4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4.2信息报告
4.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信息报送人员。
4.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及程序
(1)初次报告
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县)卫生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初次报告后,应及时与同级卫生部门核实,在2小时内逐级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直至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特别重大(Ⅰ级)或者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3小时内报告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特别重大(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或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直接报告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2)进程报告
Ⅰ级和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每天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每日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Ⅲ级和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应及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4.2.3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患病(中毒)人员症状、患病(中毒)人数、事件经过、可能的原因等。
(2)进程报告内容: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事件控制情况、造成事件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3)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包括事件性质与发生原因)、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4.3信息发布
4.3.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4.3.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程序 预防预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将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以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知识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严格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食堂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加强食品原料采购与贮存、食品加工、餐饮具消毒、食堂的安全保卫等各环节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为师生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与安全保卫,改善宿舍卫生与通风条件。
落实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
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放有毒、有害试剂、药品及物质的物品柜必须设置双锁,并双人管理。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建立与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及时收集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信息,对各类可能引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并发出预警。
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性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做好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现场控制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经费。应急处置措施
6.1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6.1.1学校的应急反应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1)食物中毒应急措施:
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或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
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
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与中毒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或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组织人员对共同进餐的学生进行排查;
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取样留验;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2)传染病应急措施:
及时隔离患病的学生,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室内场所应经常开窗,做到有效通风透气,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病);
暂停组织室内场所的大型集体活动(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
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主要针对肠道传染病);
协助卫生部门对患病人群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对病人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同学、老师进行随访,并配合当地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加强每日晨午检工作,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对患有传染病的师生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每日对患病师生进行追踪和记录,了解疾病转归;
密切关注传染病流行情况,必要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疫情风险评估后,可报请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并经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采取临时停课等特殊措施;
与患病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或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3)预防接种(或服药)造成的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的应急措施:
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学生进行
救治;
停止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封存剩余接种疫苗或药品;
组织人员对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的学生进行排查;
与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配合卫生部门排查原因,对引发反应的药品、疫苗取样留验;
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4)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
6.1.2地方(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接到学校报告后应立即赶赴事发学校了解情况并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协助学校做好对中毒或患病人员的救治工作,或到医院看望中毒或患病人员;
对学校必须采取的各项应急措施进行检查核实;
协调和帮助学校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困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指导学校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进行报告;
协助学校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家长及学校师生员工情绪,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等;
协助卫生等有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6.1.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接到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报告后,立即与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沟通,并向省政府及教育部进行报告;
与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派员到现场),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指导与督促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协助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对所属学校的责任人进行查处,或督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将事件的进展情况及处理结果及时报教育部。
6.1.4教育部的应急反应
接到报告后,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指导和督促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迅速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协调和帮助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与困难;
督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6.2较大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6.2.1学校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
应急措施外,有人员死亡的,应做好死亡人员家属的接待与安抚工作,同时还应在卫生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及时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6.2.2地方(地、县、区)教育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有死亡人员的应协助学校做好死亡人员的家属接待与安抚工作,同时还应协助并指导学校,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应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6.2.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在接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后应及时赶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并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配合卫生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卫生部门的建议,按照本省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协助卫生等有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意见;
有人员死亡时,应协助并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调查结果,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
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对本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进行部署,对各地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6.2.4教育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应协调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必要时联系专家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工作;及时向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并督促各地认真开展防控工作等。
6.3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6.3.1学校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每日必须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
6.3.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报告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6.3.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报告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同时,应根据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教育部的要求,根据本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响应措施,6.3.4教育部的应急反应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指挥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
根据卫生部专家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和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成立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并24小时值班;
必要时启动全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日“零报告”制度;
必要时派主管人员或专家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指导并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协助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
及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及应急措施;
协调解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方教育系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调查结果,对事件及有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
督促各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对各地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等。
6.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善后与恢复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病愈证明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或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损害的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应急保障
8.1信息保障
教育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8.2物资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特别是高校和寄宿制中小学校应建立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设施设备(如传染病隔离场所、紫外线灯等)、消毒药品储备,为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
8.3资金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急资金纳入各地统一财政预算。各高校应安排充足的应急资金,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所需。
8.4人员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人员保障。
8.5培训演练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附则
9.1鉴于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事件涉及青少年健康安全,社会关注度较高,对未达到本预案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学校除应按照《食品卫生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规定,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外,还应参照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9.2名词解释
教育系统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
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9.3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原《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规定与本预案不一致的,依照本预案规定执行。
9.4未尽事宜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第三篇: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
2011年2月28日
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标和依据: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师生员工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生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安定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中的突发事件是指在学校发生的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伤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较大社会影响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的各类事件,包括重大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等,造成校园内人员伤亡和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
三、事故灾难等级划分:
本预案中突发事件按其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划分为一般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个等级。
四、应急处置工作组的设置和主要职责:
组长:成甘霖(校长)副组长:周江(副校长),王柏林(后勤主任)成员:刘伟、史天祥、张琮贤、各班班主任。成员随岗位变化自然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负责安全管理,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负责突发事件的处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后勤主任室。应急处理指挥部:校长办公室。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统一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校长外出时,由副校长或后勤主任统一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主要做好有关安全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明确职责,落实人员,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能迅速、有序启动应急预案;平时应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与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值班工作落实,保证信息畅通;负责安全工作的宣传和信息报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收集和报送。各班主任负责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负责落实安全教育、安全制度建设、卫生安全、学生外出活动审批和监管等;协助相关分管领导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处理工作。后勤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后勤保障,负责校舍及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生活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查,督促整改;要加强值班工作,对现有的值班室、值班人员逐项检查;加强值班人员,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要严格执行来客登记制度,做好记录,社会闲杂人员、不明身份的人员以 及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五、信息报告及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向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及时报告,教师或学生可直接向学校校长报告,学校必须迅速、准确、全面地向学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报告方式分为“直报”和“续报”。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患病人员症状、患病人员人数、伤亡人数、可控程度、发展趋势等概况,以及采取的措施、工作进展和下一步打算等。重大突发事件和较大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发的第一时间报告,一般性突发事件在事发2小时内报告。必要时学校可直接越级上报,即直报。
突发事件在处理完毕后,必须将本次事件的整体情况、处理结果及整改措施以书面形式报告学区。
六、工作原则及应急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快速反应;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分级负责、系统联动;临危不乱、安全有序;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加强保障、重在建设”的原则,组织自身力量并迅速请求社会各有关方面迅速开展各项救援工作,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立即指挥启动学校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确定的相关人员职责开展工作,并按预案规定的时限报告学区。
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分别采取以下应急程序:
1、一般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程序:
当学校境内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时,学校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学校突发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一边立即亲临现场,和全体师生一起开展救治工作,一边及时收集信息,在15分钟内将实情报告学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程序:
⑴ 学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治工作或自救互救工作。
⑵ 及时收集信息,立即报告学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⑶ 召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会议,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情,安排部署救援及应急行动。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程序
⑴ 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突发性事件领导小组立即报告学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治工作或自救互救工作。
⑵ 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并根据情况实行特别管理措施,设立现场指挥部,将情况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报告学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申请并配合救援机构积极开展援救工作。
最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消除事件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附: 学区电话:8846227
公安报警电话:110 火警电话:119 医务急救中心:120
领导小组办公室:*** 应急处理指挥部:***
第四篇: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公共卫生尖突发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
根据卫生部《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教育部门实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进行预警。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学校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放射损伤、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卫生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县(乡、镇)的学校。
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校园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人员(残疾)死亡;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品(药)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及以上;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0人以上,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20人以上,或中度放射损伤人数3—50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5人;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类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人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发生在学校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A:学校集体食物中毒,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B: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C: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肺炎病例;
D: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县乡镇区域内的学校,发病人数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E:在一个乡镇域内学校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F:发生在学校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G: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品(药)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2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但死亡人员在2人以下;
H: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100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人;
I :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5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但死亡人员在5人以下;
J :发生在学校的,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A: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
B:学校发生腺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标准;
C: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D: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E: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50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F:发生在学校的,经县级以上卫生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鉴于学校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青少年健康安全,社会关注度较高,未达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一般公共卫生事件,均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反应。
二、情况报告
A:情况报告: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责任报告单位:学校突发性事件联络调查组; 责任报告人:联系调查组指定信息报送人员。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及程序
——初次报告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次报告。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初次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可以直接报告县教育局应急处置工作组。——进程报告
A:一般与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应及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B:重大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程报告
重大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每天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C:报告内容 a:初次报告内容
必报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造成伤害的人数;选报内容;事件初步性质,发生的可能原因等。
b:进程报告内容:事件控制情况(丢失的有害物查找情况),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c: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三、信息发布
学校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四、应急反应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相应级别做出应急反应。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到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物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物,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治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肺鼠疫、肺炭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安全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在学校适当的范围内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五、善后与恢复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程序。
1、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学校应认真做好或积极调查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3、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4、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程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导致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课的学生,必须恢复健康,并经有关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第五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中铁一局昆明枢纽扩能改造工程项目部 第八分部工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目的。
(二)编制依据
根据第367号国务院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规。工作原则
(三)工作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食物中毒,重大动物疫情,有毒物(药)品泄露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发生在施工现场的,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事件等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工地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级)、较大事件(III级)和一般事件(IV级)四级: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1)工地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2)发生在工地的,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
(1)工地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工地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工地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
(4)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区域。
(6)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人员死亡。
(7)因工地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及以上。
(8)发生在工地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1)工地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2)工地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县(市)域内的工地,发病人数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4)在一个县(市)域内工地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发生在工地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6)因工地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5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但死亡人员在5人以下。
(7)发生在工地的,经市(地)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
(1)工地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30—1O0人,无死亡病例。
(2)工地发生的肺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因工地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O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4)发生在工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工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争耀
副组长:方明、杨高峰
组 员:刘改民、唐文恩、陆柏霖、薛奋德、郝瑞、王月明、许海力、秦锋超
(二)工地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医疗急救小组
组 长:方明
副组长:刘改民
组 员:杨高峰、陆柏霖、王月明、郝瑞、唐文恩、三、疫情报告制度
(一)有一列情况之一者,在1小时内向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
4.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5.工地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情。
(二)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三)工地各部门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许隐瞒、谎报、缓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在规定报告的同时,立即启动本预案,要求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配合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五)任何部门和个人有义务向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突发事情隐患。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对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情况、不按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并对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
(六)项目部设立工地突发事件、疫情报告热线,24小时全线开通。及时听取和解答各部门的疫情报告、急救求治问题。
(七)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对疑似病人,立即单独隔离,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立即到医院诊治,防止传染病在工地内的传播。
(八)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工地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医疗急救小组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四、应急响应及处置
(一)预案启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应立即向工地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提请启动应急预案。
(二)响应程序
1.当确认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时,工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组应立即做出响应,按照“统一指挥、属地管理、专业处置” 的要求,指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队伍先期开展工作。
2.成立现场指挥部,由项目经理任总指挥。根据事件类别及时向工地应急领导小组提出请求,由地方政府协助调配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严密观察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发展趋势,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3.工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应立即调动有关人员和处置队伍赶赴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预案分工和事件处置规程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及时组织现场救护队伍,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做好救护、消毒、采样等工作,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类别,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防治、救护工作,预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5.保卫科维护好事发地点治安秩序,做好交通保障、人员疏散、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尽全力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6.物资部提供必要救援、救护物资和交通工具,对发生的食物源中毒事件,按处置预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应急结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应急处置工作可以进入结束程序。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向工地应急领导小组提交应急处置工作总结,并依据《中铁一局昆明枢纽扩能改造工程项目部第八分部房建分部工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由相关部门宣布应急结束。
(四)后期处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结束后,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对事件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和总结,并将相关书面报告报送工地应急领导小组备案,据此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对于涉密的重要信息,负责收集数据的部门应遵守相关规定,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五、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工地各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应急处理等各环节的运行机制,保持通信联络方式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安全畅通。
(二)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1.医疗保障
工地配备必要的医疗药品、器械,根据“分级救治”原则,按照现场抢救、工地急救、专科治疗几个阶段组织实施救护。及时配合昆明市急救中心(120)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工地急救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相关部门负责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准备,并严密组织实施。
2.交通运输保障
物资部应配备应急处置所需交通运输工具;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恢复被毁坏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路线畅通。
3.治安保障
保卫科等部门维护好工地治安秩序,必要时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做好交通保障、人员疏散、群众安置等工作,确保员工安全。
4.资金保障
财务处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妥善管理。
(三)宣传、培训和演习
1.宣传和培训
工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办公室,组织、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的教育规划;负责对工地内各部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实施项目部员工相关应急知识的教育。充分利用网络、闭路电视等丰富的宣传工具,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培训、讲座,开展危机预防和管理教育,增强员工危机防备意识和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
2.演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办公室要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每季度一次,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保卫科等部门进行应急演练;并依据专项应急预案进行短期脱产训练。应急演习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通过应急演习,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可行性和改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