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学年度第1学期心理学期末结业考试问答题复习重点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教技130102和教技接本1303;音乐接本
13、汉接本13;美术接本1303心理学期末结业闭卷考试问答题和辨析题复习重点。
一、问答题
⒈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教师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②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让学生通过教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③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④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是由于你努力不够。
⒉简述课堂管理的一般原则 现代课堂学习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四条原则:⑴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⑵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⑶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⑷建立课堂规范。
⒊简述课堂管理的一般策略。
实践证明,下列课堂管理策略是行之有效的。⑴增加参与,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⑵保持教学的流畅性;⑶避免打断课堂教学;⑷管理好过期期;⑸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⑹发动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⒋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它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上。具体而言 ⑴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⑵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⑶学生观。学生是自己和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
⒌简述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⑴过程性原则;⑵训练性原则;⑶分解性原则;⑷一体性原则;⑸迁移性原则;⑹效能感原则。
⒍简述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主要有:⑴情绪的自主性;⑵情绪活动的丰富性;⑶情绪体验迅速、不稳定性和两级性交替;⑷外露性和内隐性并存;⑸体验的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的特点。
⒎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按照里比多所处的位置,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⑴口腔期:0~1岁;⑵肛门期:1~3岁;⑶生殖器期:3~6岁;
⑷潜伏期:6~11岁;⑸生殖期:也称青春期,女孩11岁、男孩13岁开始直到成年。
⒏试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实践训练主要 1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易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⑵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⑶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有人曾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⑷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①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④行动研究:为弄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的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⒐请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应用学习动机理论,论述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问题,涉及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问题。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采取以下措施可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
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问题要小而具体;②问题要新颖有趣;③要有适当的难度;④要有启发性。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反馈时,不仅要尽早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而且要使学生了解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离目标还有多远、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反应,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
⑷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⑸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⑹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⑺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⑻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⒑试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
⑴精选材料。大量的实验都证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⑶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就是要计划好老师先讲什么,怎么教,后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先学什么,怎么学,后学什么,怎么学,处理好这种教与学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在宏观上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在微观上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而所有这些都应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这一角度出发。在宏观上,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座位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创设相似的知识情境,以使学生的学习“综合贯通”;也要为学生创设相似的应用情境,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情境同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情境相似,促进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迁移。总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的规律。
⑷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即使拥有了解决问题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还是会使他们的学习迁移受到限制。因此,不仅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还应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因此,教师结合实际的学科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他 们学习迁移的产生。
⑸充分利用学习定式的积极影响
学习定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学习定式对学习迁移的积极影响是指学生一旦形成某种学习定式,就能在面临相似的新知识、新问题时,迅速地感知并产生联想,进而快速、敏捷地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习定式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主人知结构以及业巳形成的学习定式,创设相似的学习情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并产生积极的学习迁移。
二、辨析题
⒈根据过度学习的原理,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答:错误。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既不产生疲劳又使保持的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为150%。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⒉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答:正确,根据学习策略的成分,迈克卡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这种学习策略分类观是学界广为认同的一种观点。
⒊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抑制属于逆向负迁移。
答:正确。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的内容的阻碍和干扰作用。在迁移中,根据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起促进作用,负迁移起阻碍作用。又根据迁移时间顺序,先学习的内容对后学习的内容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反之则是逆向迁移。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序性,又符合消极影响,因此属于逆向负迁移。⒋智力就是人的思维能力。
答:智力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的综合,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
3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为此,智力并不完全等同于思维能力。
⒌青少年包括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阶段。
答:错误,应把“青年”改为“青年初期”,即青少年包括少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和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两个年龄阶段.⒍列提纲和画地图是比较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精细加工策略。
答:错误,应把其中的“精细加工策略”改为“组织策略”,列提纲和画地图是比较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组织策略。
⒎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观点,当归属和爱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尊重的需要就凸显出来了。
答:正确,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以下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随后的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和发展。
⒏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否更多地自觉地关注学生,考虑学生的个别 差异性的需要。
答:正确,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⒐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方面。
答:正确。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心理状态。
⒑幼儿对他人的认知是自我中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互动的作用下,到青少年阶段,个体自我中心完全消失。
答:错误,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同伴之间的交往的增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受到动摇,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信任、佩服的程度下降,而是以一种批评的态度来看老师。
第二篇:结业考试复习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2、入党誓词全文?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4、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5、我党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什么?
6、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几年召开一次?
7、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基本要求是什么?根本方法是什么?
9、党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10、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11、党龄从哪一天算起?
12、什么是立国之本?什么是强国之路?
1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_?
14、十七大报告指出,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5、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1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17、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18、党成立的时间地点?1921年,上海
19、解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转变的会议是什么会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20、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21、入党对年龄的要求?年满18周岁
22、预备党员没有那些权利?
23、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第一人是谁?李大钊
24、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篇:党课结业考试问答题
(1)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答:追求思想进步,接受进一步考验和锻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1.中共是以实现共产主义,追求人类完全解放的先进组织;加入中共就是为了能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组织内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以这些理论指导自己认识客观世界、指导自己不断改造自己,升华自己,在思想上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2.中共是纪律严明,党风正派的组织;加入中共就是为了能够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锤炼自己的才干和情操,使心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净化,在思想上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努力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做好本职工作,为能够更好更多地为人民服务奠定基础。
3.中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组织,加入中共就是为了向其他党员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坚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为人民群众奉献青春,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我通过此次学习并根据自身实际感悟到,大学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㈠,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征文、演讲比赛、专栏报道等形式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㈡,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大学生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是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好医疗卫生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用自己的行动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
㈢,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改造主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是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灾区献爱心志愿者活动,卫生健康宣教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篇:党校结业考试问答题
党校结业考试问答题汇总
1.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在党内自上而下开展,清廉是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应该如何积极创造条件加入中国共产党。(20分)
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章中,是这样表述党的性质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三句话,是从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等方面来表述党的性质的。党的先进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的工人阶级组织,而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南,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广大党员干部同志必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并且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为了向党组织看齐,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党的一员,首先,要按照党章要求办事,努力工作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要时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征求意见,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和困难向党组织说。第三,要时常注意调整人际关系,要知道,自己的言行,都应带动其他同学一道向党组织靠拢。总之,为了使自己早日加入党组织,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一言一行都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老师在党课上教导学生经常引用“要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这句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分)?联系党校学习的知识谈谈党校结业后你的打算。(15分)
答:所谓“要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就是要求要求入党的同志做到先从思想上入党然后再在组织上入党,真正做到端正入党动机,在入党之前就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在党校学校党校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党章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可以终生奉行的信仰的话,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有了行动的指南。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的终生信仰和行动指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工作,以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3.《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党主义奋斗终生。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答:《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
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个人觉得作为一名有思想、有文化的青年,应该要树立一份理想,理想是我们青春的标志,是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动力,更是提升了我们人生的境界,什么样的理想造就什么样的人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该要树立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用理想走出平庸,走出迷惘。无疑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理想平台,是中国共产党解救了中国,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制度,让我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过程是艰辛的,道路是曲折的,很多革命同志都为此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结局是好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敬佩之情,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党员,通过自己和千万党员同志一起,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实现共产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4.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什么(5分)?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你认为端正入党动机的根本途径是什么(15分)? 答: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了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明显和深刻的认识。
第二、通过实践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
第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入党动机往往既有正确的成分,也会掺杂一些不正确的东西,这就要求申请入党的同志主动靠拢党组织,争取党组织对自己的帮助,通过接受党的教育,实践锻炼和自我改造,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把不正确的动机改正过来。
5.在党校教学中老师经常引用“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这句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谈谈党校结业后准备如何做。(20分说)答所谓“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就是说虽然我们一生只入一次党,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只有在思想上保持了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先进性。
(第二问和第二题的后面一问差不多)
通过在党校学校党校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对党章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的终生信仰和行动指南,时刻注意学习党的新思想,新指示,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第五篇: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1.心理学
概念: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目的 :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 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 社会 管理
医学 犯罪
商业)2.医学心理学
概念: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分支:临床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心身医学
神经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3.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德国
洛采
1852 《医学心理学》
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这一概念。
美国
魏特曼
1896
建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首创“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被后人尊称为“临床心理学之父”。
1890美国
卡特尔
提出了“心理测验”的概念。
1908年,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精神分析疗法。
0世纪30年代,美国又成立了心身医学会。
1950s,美国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
1976
美国提出了“行为医学”的概念。
1978 出现了“健康心理学”的概念。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情绪和个性等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
6.医学心理学研究任务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
研究个性心理特征或行为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和康复中的意义;
研究运用医学心理学的原理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途径。
7.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法
实验法 8.研究方式
个案研究
抽样研究
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9.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承认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指导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改善医患关系
医学模式: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
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A.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B.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C.整体医学模式(1990)
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第一阶段—环境卫生
第二阶段—个人卫生
第三阶段—行为卫生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
美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 1/3
中国: 抑郁症
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有治疗作用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
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的科学。
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重点:心理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
分类:个体心理(认知
动机和情绪
能力和人格)
认知
概念: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上把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阈限。
心理学上把能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2;认知: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时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整体性 :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将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概括为: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
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记它。过去的经验和定势影响对当前事物的知觉。
恒常性:当外在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视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不同于幻觉。(视知觉错觉最多)
区别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
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感觉而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是其中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解释,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注意:不能完全分开
3.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信息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 再认或回。
遗忘是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动机性遗忘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压抑。(将意识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经验排斥到意识之外。)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4、思维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动机水平
②问题情景的特点
③定势
④认知结构的限制
⑤功能固着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
②集中性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注意的特点:
①指向性
②集中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情绪与意志
1.情绪怎么来?
事件→想法→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
2.概念:情绪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需求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为个自我意识所察觉,但不为其所控制,因而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干扰,及其行为有促动作用,并导致生理、心理与行为产生变化。
3.成因:同一种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同反应。因此情绪反应既受外在刺激影响,也受个人内在因素所影响
理论:1.詹姆士-兰格: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
2.坎农—德学说:认为个体引起情绪时,生理变化与情绪经验系同时产生。
3.沙赫特—辛格学说:认为是个体内在的生理反应与认知经验历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人过去认知经验以及对情境之感受与判断在情绪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
4.性质:情绪的组成
(1)认知评估:指对刺激内容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与推论。
(2)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表情反应:面部及肢体的表情反应
(4)行为倾向
5.解读:正确性:60%
脸部表情带来最多的信息,其次是身体,声音的音调居末
但脸部表情最易作假,身体、声音则易泄漏讯息
女性重视脸部表情,男性则重声音与身体
脸部表情最能表现快乐、愤怒;
声音则最能表现悲伤和恐惧;
身体动作则表现情绪的强度,如握拳—愤怒,搓手—焦虑
6.表情不只是情绪之副产品,有时表情也可以引发情绪经验 7.分类:情绪可为为正向与负向两大类
正向的情绪有喜爱与快乐
负向情绪则有愤怒、恐惧与厌恶
情绪与情感同属一种基本的感情作用,情绪比情感的反应激烈,它能使个体的身体与生理产生反应。
8.作用:人类行为是由需求促成的,所以每当个体有某些需求时,心理上就呈现紧张而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种驱力,该驱力就使个体引起行为动机,而采取某种行为以达成其动机,来满足其需求。9.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其需求,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过程;亦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良好适应至少要符合两个基准:
(一)依个体而言,个体需求已获得满足,紧张情绪已消除。
(二)依社会而言,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是社会认可的。
10、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
人际沟通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
11.情绪可以激发或增强行为,提升工作的效果;亦可以阻碍或迟滞行为,干扰或消弱工作的成效。
研究发现负向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等均会导致身体疾病。
心身疾病与个人的情绪问题或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
情绪的抑压对癌症出现机率似有较高趋势
医学证实部份高血压、偏头痛或气喘等疾病也是长期生活在紧张情绪中所导致者。
个体在发怒时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如心脏病者因发怒而致死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五倍,孕妇若经常发怒,流产的机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是指人们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
人格
1、概念: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本质特征:独特性
稳定性
整体性
社会性
3.心理结构: 人格倾向性 人格心理特征
自我调节系统
4.1.人格倾向性 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主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5、人格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6、形成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7.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
表 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外倾性:内倾外倾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
3.大五人格理论
I. 外倾性(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
II. 宜人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
III.责任心(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
IV.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
V.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
8、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
为的基本动力。
9、气质: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特点: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10、性格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特点: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也受生物学因素影响 11;区别
12:
气质类型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易于冲动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于交际、灵活多变、注意易转移、情绪情感易生易变,体验不强,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寡言少语、善于克制、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抑郁质——行为孤僻、多愁善感、体验深刻、高度敏感、观察细致、情绪不易外露,13: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较A型人更适合,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14: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i智力
特殊能力 ——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
关系: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中的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15:
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
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一般所讲的智力。
操作能力——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5: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遗传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实践活动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意识:意识层次论-是个人所觉知的部分,只占心灵总体的一小部分。
无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储存了个人所有的经验、记忆,以及被压抑的需求和动机。它无法直接观察,但可由梦、催眠、等得知有关无意识的线索。
前意识
发展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 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开始)
自由联想:使当事人处于松弛的状况下,立即说出当事人心中所流露出的任何情感或想法,不必经过意识的审察。
梦的分析:梦为通往无意识的王道,人一切无意识的欲望、需求和恐惧都会在梦中以歪曲形式间接出现。透过梦的解析能够揭露当事人的无意识,让当事人获得内省某些问题的机会。
梦的机制
防御机制:合理化、拒绝、投射、转移、升华、退行、反向形成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理论述评 :有很深、很广的影响,但缺乏实验室证据。
2: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 1913 年所创立。
主张:1.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经典条件反射:强化
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理论意义: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不是心理或意识。应对环境刺激(S)与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应(R)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S-R)。
强化对行为的养成很重要。操作条件反射:究起源—桑代克猫的研究
代表人物斯金纳及其“斯金纳箱”学习实验 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 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
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
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人类的异常行为多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在心理创伤体验中,通过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既然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方法。
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
主要观点: 人是理性的、善良的、值得信任的。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人是具有潜能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尊严。
人有能力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核心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注重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困扰产生的原因:婴幼儿从重要照顾者(父母)内摄入外界的评价,并内化之形成自我评价,当父母亲给予有条件的接纳时,婴幼儿便形成有条件的自我评价,不是完全接纳自己,同时也不能完全接纳他人;
当现实环境的经验与内在的评价抵触时,个体感受到受威胁,焦虑便产生,防卫也因之而起。
内摄:硬生生地吞进外界标准,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投射:把自己不承认的人格属性加诸别人身上,以免自己痛苦或是把对方当成过去曾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将情绪投注于对方。
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潜能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形成“当事人为中心”疗法。
4:认知理论
认知的概念:是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Ellies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不是由于刺激所引起,而是基于个体本身的信念、解释与想法。
强调人的思考是决定困扰发生与否的最大关键
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潜能,人有保护自己、追求爱、价值感与自我实现的倾向,也有毁灭自己、逃避责任、扭曲现实、自责的倾向。
人会犯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必须完美。
人的困扰主要来自非理性的信念,源自童年或自己创造。
人有能力改变信念为合理性的想法,合理的信念带来愉快的情绪及适应的行为表现
贝克的认知歪曲: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一种反应的基本模式),是在那些具有逻辑错误的思维的影响下促成的。
外在刺激要引起行为反应,取决于当事人内在如何思考。
常见的逻辑错误思维: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的思维
不良的认知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时,成了自动化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和非适应之分。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
5: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特征:
1、自我评价正确
2、人际关系和谐
3、社会适应良好
4、意志品质健全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和谐完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注意正确对待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不等于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一种连续状态。
心理健康是动态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心理应激
一、应激及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应激是某种威胁性刺激下所产生的反应;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生理及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二、应激源
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事件或环境。也就是说对个体有威胁的事件或环境 生理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
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社会性应激源 :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生活琐事、环境因素应激源
自然灾害 战争 空气污染 噪音 恐怖事件
心理性应激源:是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心理冲突(“双避式”、“双趋式”、“趋—避式”、“双趋—双避式”)
挫折
文化性应激源:化性应激源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语言、风俗、信仰、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三、应激的中介变量(影响因素)
认知评价:
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的是应激作用过程关键性中介因素。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人格特征:A、B、C型
四、应激反应
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
生理反应
心理行为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心理防御反应)
压力与身体健康:压力状态下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作用在于促进身体的能量应用,增加心血管活动,其结果使得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血管疾病;猝死;癌症;消化功能紊乱;失眠;多梦;早醒„„
行为反应:逃避;敌对和攻击行为;退化与依赖;物质滥用;无助
五、应激管理
常见临床心理与行为障碍
1、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2、异常心理的概念: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导致身体(尤其是大脑)的损伤或功能异常而表现出来的与所处文化环境不相符的、不恰当的行为、情感或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主要体现为无法摆脱的内心痛苦或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
3、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医学标准: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社会适应性标准:行为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痛苦
行为给他们造成生理上的伤害
行为严重妨碍他们的日常生活
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经验标准:个体的主观经验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正常或者异常状态的判断
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观察者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目前精神科医生常用的方法
统计学标准:
4、异常心理的分类:
按照心理过程分类:认知过程障碍、情感过程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按医学心理学的分类体系:1.轻度心理障碍
2.严重心理障碍
3.心理生理障碍
4.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5.人格障碍
6.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7.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5、神经症性障碍:
神经症的定义: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各种身体不适感
特征:
1、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患者人格特征常构成其发病基础
3、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4、无精神病性症状,如无幻觉、妄想等症状
5、社会适应相对良好
6、病人自知力完整 常见的神经症:
焦虑症
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空间恐惧症、单纯性恐惧症)
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动作)
(药物疗法: 心理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疑病症
神经衰弱
抑郁症(季节性、产后、更年期抑郁障碍等)
癔症
(也称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乡村多见。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此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分离症状、转换症状)
6、躯体形式障碍
一类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
患者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
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分类
1、躯体化障碍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3.疑病症
4.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5.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7、人格障碍
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
病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常见人格障碍:反社会性、偏执性、分裂样冲动性、表演性(癔症性)、强迫性、焦虑性
8、临床常见行为障碍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过度饮酒吸烟
异食癖
赌博成瘾等
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的概念
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是指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其发病、演变、预后和转归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2、心身疾病的标准
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
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
与人格因素、情绪因素关系密切
与生理性薄弱器官有关
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
3、心身疾病的范围
心血管系统: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等。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精神性(心因性)厌食等
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等
神经系统: 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障碍等。泌尿生殖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科:眼科: 耳鼻科: 妇科:口腔科
4、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性因素
5、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二.冠心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而使心肌产生缺血的一种心脏病,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A型性格;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暴躁、敌意 三.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是在气道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痉挛、粘膜水肿、粘膜分泌物增多及纤毛功能障碍等变化。
致病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诱发因素(吸入物、感染、食物 气候改变、运动、药物、月经)
心理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应激
个性与行为特征
大气污染
临床心理表现:
1、哮喘发作时的紧张焦虑
2、对哮喘产生多种不良情绪
3、对抗治疗心理
4、自卑感和依赖感
5、心理社会层面的交互影响
四、糖尿病
心理社会因素:1 应激性生活事件
2、负性情绪和精神障碍
3、个性特征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型糖尿病,青少年:激动、愤怒、抑郁
2型糖尿病,成年人:烦躁、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
糖尿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影响人的认知功能、情绪、性格、运动能力等,并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心理社会干预
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
3.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 五.支气管哮喘
气管支气管树对于不同的刺激源产生呼吸道平滑肌痉挛的反应,依反应程度的强度,产生不等程度的阻塞病变。临床症状:
身体反应:呼吸急促,喘息,胸闷,咳嗽
心理反应:发作时呼吸困难,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同时伴焦虑和恐惧,形成“发作-恐惧-发作”的恶性循环。
诱发因素:个人因素 –家庭关系失常的人、敏感强烈、惯于压抑、容易接受暗示的人、环境条件
过度紧张或艰苦的运动 六.消化性溃疡
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
七、肿瘤
心理理社会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①具有某些情绪或个性行为特征的人其癌症发病率较高;
②直接影响癌症发展和转归的内分泌和免疫防卫功能,受患者本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那些不愿表达个人情感,不善于宣泄负性情绪体验者,其癌症发生率较高。
③具有某些心理行为特征的病人,其生存期较长;
④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延长。
C型行为:行为特点: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让、自信心不足,过分忍耐、回避冲突,负性情绪控制能力强,追求完美、生活单调等。
心理诊断
1、心理诊断
2、心理评估
3、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的关系:
心理诊断强调结果和确定性,是一个相对静止和孤立的概念
心理评估强调过程,是一个侧重动态和变化的概念。
4、心理诊断的特征:
结果的多维性、个体差异性、矛盾性、多重性
心理诊断的对象:处于没有任何心理紊乱与患有精神疾病之间过渡带的人群
心理诊断的任务:
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一致性原则、个性相对稳定原则
寻找心理紊乱的原因
对心理紊乱状态作出分类诊断(包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边缘三类)
5、主要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标准化访谈、非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
心理测验法
特点: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心理测验的编制:常模、信度、效度、标准化、医学检查法: 常用心理评估工具:
智力测验(比奈智力测验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罗夏墨迹测验)
神经心理测验(Bender格式塔测验、H.R神经成套测验)
心理干预
1、概念
心理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或群体心理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心理干预的特征:专业性、规范性、人本性
3、心理干预的基本形式: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
4、心理治疗的概念: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帮助求助者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或障碍,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5、心理治疗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心理疾患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心理冲突
精神分析疗法常用技术:自由联想、阻抗的处理、释梦、移情的处理、解释(2)行为主义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巴甫洛夫、使刺激重复出现直到习惯)(适用:恐怖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
满灌疗法
厌恶疗法;(电击厌恶法、药物厌恶法、想象厌恶法)暗示疗法
认知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该理论认为,人要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巨大潜力,因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促进其成熟、发展。
森田疗法:治疗法则: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阶段: 1.绝对卧床阶段
2.工作治疗阶段
3.生活训练阶段
支持疗法
音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