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2011年度“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赴美教育考察报告
2010-2011年度“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
能力建设项目”赴美教育考察报告
黄俭等
一、前言
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团一行22人,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的带领下,对美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教育部、交流协会及美方接待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了此次出访的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中校际交流组织于2004年10月合作发起,主要目的是四个方面:一是了解和学习对方国家的基础教育体制和改革发展动态;二是学习伙伴学校(学区)成功的办学理念、管理实践和经验;三是建立长期互利的校际(学区)间的交流关系;四是促进文化间的理解。项目启动6年多来,已有约300名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局长(学区学监)成功参与了项目,部分学校签署了中美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双方建立了友好互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了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
此次赴美培训是在中美两国省州友好交流的框架下,应美中校际交流组织的邀请展开的。培训团由北京、天津、辽宁、安徽、湖北等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中小学校长组成。培训团按照“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采取“互访交流、深入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的方式,开展教育考察与培训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相关组织与学校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中美双方的相关人员不仅增进了了解,加深了理解,并且结下了深情厚谊。此次培训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观考察阶段,时间从11月26日至11月30上午,团组在纽约先后参观考察了芝麻街英语、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总部等。第二阶段是学习培训阶段,时间从11月30日至12月9日,团组分成两个分团分别接受培训。来自北京、天津、安徽、辽宁的8人前往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湖北团员则按省州交流框架协议奔赴俄亥俄州接受培训。在此期间,即12月4日至9日,全团人员分别赴各搭对学区、学校,并入住接待家庭,学习考察该学区、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工作,展开为期一周的微观观察和深度体验活动。第三阶段是全团集中培训总结阶段,时间从12月11日至16日。全团先后在美国联邦教育部、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梅森大学等组织机构接受培训。12月16日全体团员乘机安全返回北京。
三、学习与收获
通过深入“学习考察、交流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全体成员对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研讨、对学习和借鉴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更好地推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有了更深入的思索。培训团成员还联系自身实际,相互交流,比较研讨,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在基
础教育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经验,还分享了相互间的学习成果。全体团员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视作神圣使命的履行,每天克服生活、语言以及时间上的不适应,认真思考、讨论和记笔记,有时争得很激烈,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美方也总是尽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多方的共同努力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实施。
1.美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1)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它的国体一致,属于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定,教育行政权主要在各州,各州主要通过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学区的教育事务,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不受统一的模式束缚。虽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是分权管理,但彼此之间是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整体。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介入和干预主要通过立法来明晰教育的发展战略,如2001 年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有译作《有教无类法》)。其次是通过经费调拨来干预教育。各州教育厅负责本州的教育行政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准入(学校设立、教师资格制度等),制定教学大纲和高中生毕业标准,对公立教育机构进行资格认证、评估,主要突出其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综合评价职能以及制订教育预算等。各州对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但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州以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学区,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由学区所有居民通过选举产生,一般由5至7人组成,任期3年。学区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校长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美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执行学区教委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学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见,美国教育采用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校长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此外,各州还设立中学校长委员会、中职校长委员会、小学校长委员会,负责校长交流、学习、培训等活动,类似我国教育领域的社团组织。学监委员会、校长委员会都有专职人员办公,工作经费由州教育委员会提供。
各州还设立学监委员会(成员由学区推荐),学监委员会负责对学区各学监的岗位培训以及其他业务活动,有专职人员办公。
厅长、学监、校长、教师均是合同制,一般签协议1~5年,学区教委委员任期为4年。
(2)权责分明的教育运行机制
美国的学校是根据法律规定依法设立的。美国宪法规定,必须建立高效的学校系统。根据经济和社会状况,每一个行政区划,都设立若干学区。如俄亥俄州,一共有614个学区。与此相对应,实施经费责任分担机制,义务教育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区委员会大体按1∶6∶3的比例来分担教育经费。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州政府,联邦政府主要是引导与激励,学区发挥主体作用。这种经费分担机制,既突出了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又明晰了中央与地方(学区)的责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与任务,形成了全民兴办义务教育的局面,让教育与每一位社区居民密切相关。
这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保证了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主权,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各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地方、学区居民密切相关,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辖区居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
利于各项教育计划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美国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教育的局面。美国的社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政府、社区和企业都建有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并对学生和公众免费开放。学校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在波士顿期间,我们曾专程参观考察了当地的一家工业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我们分别看到一批初中生、一批小学生先后来到博物馆接受技能培训教育。其中,初中生还必须亲自动手,体验纺织工人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感受竞争的残酷和被淘汰、失业的滋味。美国的一些重要部门对学生也是开放的,如州政厅、白宫、国会山庄等,学校只要提前预约,均可以免费参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及政府运作情况,了解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我们在参观俄亥俄州政府期间,正巧碰上几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参观州政府大楼,为的就是帮助他们了解政府的运作情况,增强公民意识。除此以外,社区也十分支持学校工作,不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各种机会,而且在关爱帮教学生、支持学校工作等方面给予了关怀。我们离开结对的学校时,当地学校都特地举行中美教育交流座谈会,来自各方面的代表,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家长代表都纷纷到会,给予了特别的支持,也启迪并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2.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概览
美国的基础教育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第一,全部免费。对所有适龄儿童,学区安排免费入学,并安排统一的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由学校提供免费午餐。第二,保障机制健全。经费完全由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第三,小班化教学。一般每班25人左右,很少有超过30人的班级。第四,依法治教。学校严格依法办学,并依照法律处理办学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接下来分别从学生在校时间、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班级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1)在校时间
美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因学段不同,在校时间不一。大体上年级越低,在校时间越短。反之,年级越高,在校时间越长。一般来说,幼儿园在校时间三个半小时左右,小学因年级不同在校时间3至7小时不等,高中8个小时左右。
(2)课程设置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指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大体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设有电脑课、音乐课、艺术课、体育课、图书馆课等,小学高年级则开设语文、阅读、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电脑、图书馆、艺术、音乐等,初中课程有英语阅读、文学、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社会(相当于思品、历史、地理)、综合实践、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还有少数选修课。高中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必修课有五门:语言写作,阅读,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考试合格后,还需要参加由州政府组织的ACT或SAT考试,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选修课有21个学分,其中英语4个学分,数学4个学分,科技3个学分,艺术2个学分,外语1个学分,还有体育、健康和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的设置,各校均不一致,都是当地学区根据各校实际确定。
(3)学生管理
在学生管理上,美国中小学实行导师制。学校设有辅导教师的岗位编制。辅导老师既可以是该学生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是非任课教师,主要提供学生思想教育、行为习惯与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与帮助。
(4)班级设置
美国的小学实行教师包班制,一名老师要教授所包班级的全部课程。老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课堂即是其办公室。老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活及行为导师,既教学又批改作业,既教书又育人。学校提供教材及教学条件,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顺序授课。
中学不设行政班级,全部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实际,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按照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5)教室布置
美国的教室布置也很有特点,没有类似中国的讲台,没有黑板,只有白板。学生桌椅的摆放成“堆”不成“排”,常常是几个学生的课桌围在一起,方便相互讨论学习。教室的窗户很大,很明亮,一般不能开启。窗台上放置有盆景、绿树鲜花等。另有书柜、学习栏、玩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不同于我们的设备,是触摸式的,要什么图案,用手点击拉出;要强调投影中的重点,只要用手在投影上画个圈,强调的部分就会放大并显得更加明亮,而其他部位就会黯淡下来。若做题,学生把答案输入遥控器,屏幕上就会有显示,还能显示出对错比例以及做错学生的名单。屏幕上还有可以上网的菜单,老师上课都喜欢点击上网,让学生随时接触网络资源。教师的办公桌上有电脑、打印机、打孔机,学生课堂资料、作业都由老师打印,并在边上打孔,方便学生收放到讲义夹中。对于学生作业,老师写的评语很长,也很富有激励性。学生订正错误都用有粘性的小纸条,贴在讲义上,以方便日后复习。
(6)课堂教学
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探究和体验知识的过程,学生则在体验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知。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很多,教师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林肯中学观摩了一堂数学课,学生学习“黄金分割理论”,教师首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或同学的“三围”和五官之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相关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即可。无论是什么课,老师都讲得很少,大约每堂课教师讲20分钟左右,更多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学生都是坐着回答问题,可以随时举手质疑,有时还可以随意走动。作业当堂布置,当堂检测,因病因事请假的学生由教师另找时间补课,并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篇:2010-2011“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 赴美教育考察报告(下)
2010-2011“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 赴美
教育考察报告(下)
五、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性
比较中美基础教育,我们深知,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既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有经济发展的支撑,更有制度设计的不同。与美国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应该更具有独特的政治与文化优势。但仔细琢磨,却又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1.分权与集权:看中美基础教育保障体制上的差异
美国教育从目标体系、课程设置、质量评价、升学选择、物质保障等都是依法分层负责的。所有国家层面、州级层面、企业层面、纳税人层面等社会组织单元,都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各自对教育承担责任,使教育的保障与监督完备而系统、真实而可靠。而在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人民教育国家办,国家制定统一的教材与考试标准,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所有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基层政府和纳税人不承担学生免费部分的费用,这就造成了基层政府和纳税人的一种责任缺失,他们认为现在学校的建设、维修及设备添置均由国家负责,与他们无关。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即便是基层政府应该承担的配套经费和家长应该承担的相关费用,也会在教育投入大、不准乱收费的种种借口下遭到不同方面的抵制,致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变得尤为艰难,学校责任风险无限增大。更为严重的是把“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个政府主体责任全部转嫁到学校,让学校在经费困境和责任困境的双重压力下,变得不堪重负、举步维艰,从而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
2.内涵与规模:看中美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上的差异
美国中小学规模都不大,学生人数从百人到千人不等,班额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素质、课程效率、学生兴趣、设施保障、创新氛围、安全机制等教育内涵因素的强化。所有学校不新也不大,但教育教学内涵发展要素完备而精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而在我国,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盲目撤并学校,盲目扩充优质学校的生源数量,出现了一大批基础教育新城,造成了学校规模越办越大,学校幅射的范围越来越广,而学校软环境却跟不上硬环境的发展步伐,出现了房子好、质量差,领导满意、群众无奈的尴尬局面,使办真教育、育真人的内涵发展模式在求新求大的浪潮中变得十分脆弱。我们对这种趋势如果不警醒并予以遏制,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3.分类与统一:看中美基础教育观念与方法上的差异
美国的教育同行认为,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有生理上的差异,也有心理上的差异,更有智商上的差异。为了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必须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自身需要的教育。所以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有天才班、学困班,根据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实施分类施教,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在我国,在规范办学的统一要求下,为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提供统一的教育,即同一课堂、同一教材、同一教师、同一标准,教师要在这“四同”的情况下再因材施教,否则,就会被视为漠视教育公平,受到行政处罚。实际上,不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而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更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也把学校推到了家长的对立面,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胀着了,学生、家长自然不会满意。因材施教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教育法宝,而在今天却被自己的子孙们遗弃,真是令人遗憾。
4.能力与分数:看中美基础教育评价上的差异
美国的中小学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组织,无论是基础评价,还是高校录取,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能力及心智发展特点的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幼儿园就有二维和三维图像的认识与尝试,小学、初中也有阅读、课题研究的训练与实践,高中还有各种技能、专业探讨的培训与研究,着力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本领。而我们国家始终推行的是应试教育,高校按分数录取。分数成了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出高分学生的学校就是优质教育的学校。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要求上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的时尚风潮,就形成了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学生之间的时间竞争、家长之间的财力竞争的恶性循环,“打造”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教育产品,这种状况确实令人堪忧。
六、学习美国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学习美国基础教育,对于当前我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确有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也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让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有利于培养忠于国家,为社会发展而勇于担责的合格公民。但我们也认为,学习借鉴美国基础教育的做法,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处理好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和单一评价之间的关系 美国基础教育秉承多元化发展的理念,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教育,通过必修课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选修课让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结合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由学校自主开设。它对于学生主动获取和感知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有差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拓宽推行新课改的思路也不无启发。问题在于,如果不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以及其评价方式﹑选拨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学生成才的渠道不拓宽,学生学分不能相互转换认定,这种尊重学生个性、主张学生有差别的发展和智能的多元化发展的教育便很难得到有效实施。
现行的高考制度对于维护考试公平、同等分数下的公平选拔有一定的作用,但高考最大的弊端,便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很难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而在目前社会整体诚信缺失的背景下,要维护教育的公平,又很难找到比高考更加有效的评价手段。高考制度不改革,考什么、学什么以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改变。
2.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教育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替家长负责,替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理念。与此相对应,美国在教育管理制度设计、教育行政管理及干预功能不强,学区教育委员会与学校自主权很大。这样学区及校长就能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自主开设课程,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实施有差别的教育。而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表现为高度集权,行政准入及行政干预太多,学校根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确立教学目标,自主开设课程、聘请师资,组织教育教学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改革,校长办学自主权便很难落实,也很难保障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理念的落实。
3.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美国教育体制及模式的健康运转源于强大经济基础的保障与专家型教师团队的支撑。美国基础教育投入很高,雄厚的经济基础保障了有个性有差别的教育的实施。另外,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需要专家型教师团队,其中的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开发适合学生个性需要的校本课程,并能自主选择教育方式。而目前的中国教育,尚未摆脱温饱型、生存型的教育发展方式,表现为办学条件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另外,多年来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学校班额过大等现状,也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的要求。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教育准备不足,“走班制”的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没有“走班制”的实施,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有差别的教育便是一句空话。
七、建议
1.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相关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美国是一个法治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在美国,凡事都有标准,凡事都有规范来控制和操作。如对校长和教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包括资格认定、见习、实习、上岗、培训等。虽然有些繁琐,但对于推进局长、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实施教育家办学不无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建议,严格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工作职责,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加强对教师、校长、局长的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并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
2.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完善教育评估制度
美国的学校具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标准检测和综合评价来实现的。每,各州政府都要求每一所学校提交一份办学综合报告,州教育厅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进行评估,确定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再按照评估结果,实施表彰、警示和整改。特别是对办学质量明显滑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的学校,州教育厅派出督察组,深入学校帮助整改,直至合格为止。这些做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停止招生,更不能随意撤销办学资格的情况来说,效果明显,意义也非常巨大。因此,我们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建立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对评估中不合格的学校,派出专项督导整改队伍,深入学校,进行广泛调查分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学校整改落实到位。
3.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和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学校教育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教育,包括残障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享受到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并得到了许多特别的关爱。在我国推进育人为本、教育平等的今天,有必要更多地关注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同时大力鼓励和倡导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享受教育的阳光。对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尝试在某些方面予以特殊辅导和帮助。
4.以学生为本,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美国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教室的布置、教材的选定,还是在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都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为关注学生间细微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定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发展,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把它作为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很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教学经验,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来抓,把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有差别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材立标,因材施教。另外,还要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等。
5.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拒绝华而不实
美国的中小学校从外观上看并不气派,走进去才知其内涵丰富。以学校的实验条件为例,学生需要的,只要能做到,学校都尽力提供,不足的由社会资源作补充,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看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充满着想象和激情。学校都普遍重视学生的体育课和艺术课,我们想:体育是健康的基础,艺术是快乐生活的基础。美国的“德育”走进了生活,我们认为这是看得见的“德育”。所有这些,既遵循“以人为本”,同时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给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多启示。实施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更需要校长和老师的智慧和能力。只有站得高,看得远,走实步,才能换来教育的蓬勃发展。
八、小结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是一项关涉基础教育全局的系统性工作,要增强培训的实效,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本项目新增了局长的参与,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这次培训的效果来看,局长的参与也带动了全体成员全方位接触和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的积极性。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培训中,还应增加幼儿园园长及基教、职成教和教育督导部门负责人参加。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实施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又有利于增强对美国基础教育学习的整体规划与评价。同时,在访美日程安排上,为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建议先集中学习交流,然后到学校和家庭了解,最后再以集中学习交流方式进行,这样全体团员就能将学习所得进行实时有效的碰撞与启发,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全文终)
第三篇:赴美高中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赴美高中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在省教育厅精心的组织安排下,我们第四期校长研修班一行28人,于2013年3月6日至 27日赴美国学习考察高中教育。分别听取了盖伊A.博伊、安德里亚.阿尔弗德等八位专家博士关于高中教育的专题讲座,实地访问考察了圣三一学校、山特莱特等九所学校,近距离地感受了美国的现代高中教育,并与美国的高中教育同仁座谈交流,二十来天国外的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一、考察学习的主要感受
在美国学习和考察,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美国教育和文化,了解了世界现代高中教育的前沿资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让我们的高中教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1、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和谐优良的教育环境。美国的学校与社区关系十分和谐。一方面,学校注重与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每个学校(学区)都有专门的公关顾问,专门从事对外联络、宣传、推介工作,通过录音电话、网站、校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把学校的一切活动宣传到每一个家庭,让居民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另一方面,社区拥有完备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向学校、学生开放,社区热爱教育的人士积极为学校发展提出规划建议,筹措教育经费,学校与社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2、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广泛开展选修课,因材施教
学校的课程丰富,由于美国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每一门课都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各学校及教师选择。选修课的修读比重较高,约占学分总数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二。学生可以根据学分要求和自己的学业成绩、能力、志向和爱好等进行选择,另外,也可以向专职的咨询教师进行咨询,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选课。如果精力允许,学生还可以选修几门AP课程,为将来申请大学做好准备。
美国高中选修课内容广泛,课程设置贴近生活。以实用知识、技能为主,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法律、文秘、外语(有西班牙语、汉语、拉丁语等)、制造、家政、环保、财会等领域,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实用知识,都有相应的课程可供选择。这些课程的要求不同于职业学校,不只讲授有关的知识和学习一般的技能,而是重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扩大知识面、开发潜能、培养能力、发挥特长、促进个性发展、走向社会、选择专业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美国的教学的模式,就是目前国内大力倡导的合作学习形式:桌椅都是三人一组,学习评价也是将三人绑在一块:共同讨论、回答问题、共同完成作业、评价成绩和奖惩都为一体。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最好的过程。由于实行小班制教学,教师可兼顾学生差异。如针对后进生(一是学困生,二是移民的子弟)的关注就能落到实处。教师采用一对一的办法,一对几的办法,教师较多,辅导者多。一个班可以有多种教法,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举手也不用站起来。
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美国高中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与我国很多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不同,美国的学校普遍采用启发式教育。任何课程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发掘和编排资料、撰写报告,课堂上有很多发问、讨论的机会,一些课程则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重在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3)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顾及学生差异,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豁达性格、坚强意志、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等。
美国的中小学一般都会安排大量的课外活动,特别是美国私立寄宿制中学向来以丰富的课余活动著称,这与寄宿制学校一贯强调的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课余活动包括运动(篮球、排球、曲棍球、网球、高尔夫、壁球、田径、体操等)、音乐(乐器、合唱)、艺术(美术、雕塑、油画等)、演讲与辩论、剧本(戏剧与表演)、刊物编辑、社区服务、野外拓展等,数不胜数。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深度挖掘。正是这些活动的普及,使寄宿制中学的毕业生得到远远高于公立中学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率,因为美国的高等名校欣赏的是一个素质全面的学生而非书呆子类的学生。
(4)、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美国的高中整洁的校园、文明的环境和自律的公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学校的育人功能。
一是营造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从我们所到的课堂、阅览室和用餐的食堂,感到师生之间课堂教学气氛是宽松、民主、生动的,师生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美国学生表面人人着装自由,教室布置不规范,课堂自由发言、自如谈笑、坐姿百态,但在课堂上,当教师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展开讨论时或需要学生回答时,学生就会立即安静下来,积极回答问题,表现欲望强烈,参与程度极高。而这正是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是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要想在美国生存,首先要诚实。美国从幼儿园起就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注重以启发式行为教育替代口号式教育。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或是同事、朋友之间相处,诚实、诚信都是第一位的,升学、就职、工作介绍都需要推荐信,推荐者的信中总少不了一句“He/She is very honest”。也就是说不能说谎,不能弄虚作假。一个人做错事可以补救,但若是隐瞒事实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5)、重视开展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美国的高中将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各种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安排周密,讲求实效,不走过场,每位学生
都要撰写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培养学生的热爱国家,遵守社会公德,崇尚法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借鉴与建议
中美两国高中教育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较大区别。在全面实施我国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借鉴美国有关做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的高中教育机制。
1、大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弘杨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倡导全民重教育、全民为教育的思想理念。
2、坚定信心,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有效利用高中课程“选修模块”增强对课程的适应性,探索高中与大学的课程沟通,为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3、坚持不懈,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启发学生主动发展,加强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力开展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把学校、教师从单纯追求升学的压抑中解放出来;改革高考、中考的有关内容和形式,把学生、学生家长从单纯追求考试分数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第四篇: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虽然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每次都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居欧盟的领导地位,它依靠的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因此,德国的教育对我们有很多借鉴之处。9月上旬,我们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代表团,应德国柏林市教育协会的邀请,重点对德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
德国的基础教育结构
德国基本法赋予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德国的教育政策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自由选择学校、培训场所和受教育的方式。德国对教育投资额很大,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免费教育。德国学制颇为复杂,且各州规定不同,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成人教育等部分。
德国的学前教育通常不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经德国汉学家墨柯博士介绍,德国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可以进入幼儿园就读,但学前教育不属于国民义务教育范围,因此并非强迫性的。幼儿园大多由私人机构(如教会、工商业团体)设立。与我国幼儿园的学制不同的是,德国的幼儿园并不分大、中、小班,不同年龄的儿童混成一班上课,每班至多不超过20个人。据我们所知,北京市也对这种学龄前儿童混编班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但理论界对其利弊也有各种争议。
德国实行十二年制的义务教育,年满6岁的儿童必须依法上学,中小学普遍采用半日制(每日上半天课,中午学生回家)。9月12日,我们参观了位于原东柏林的一所小学,对德国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活动有了鲜活的感性认识。这所小学共有400名学生,包括1—6年级,每个班20-28个学生,全校共有28个教师和10个专门负责教育的人员。由于德国中小学普遍实行半日制,大部分孩子上午放学后就回家了,其余下午家中没人照看的孩子就由学校专门负责教育的人员管理,中午,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一顿午餐。这部分学生家长根据收入状况每月交纳50-150欧元的费用。据校长介绍,这所学校刚刚重新装修完毕,在柏林市属于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但据我们观察,与北京市的大部分学校相比,学校硬件设施并不豪华,操场面积很小,地面裸露,不太平整。学校图书馆大约只有12平方米,书架上稀稀落落摆着一些书。计算机也显得相对陈旧。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学校惟一的会议室同时也兼教师的休息室。在校长接待我们考察团期间,不时有下课的教师出出进进,他们礼貌地与我们点头示意后,就坐在另外一边休息。德国教师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周的标准工作量为24-28个学时(不包括教案),每个上午至少要连续上5节课,比我国教师的周课时数(16-18课时)多三分之一。
这所学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校里有两个设施非常完备的手工教室,里边摆满了锯、扳手、钳等各种工具和车床。教室里陈列了许多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模型,工艺精美,构思巧妙,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出自小学生之手,德国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见一斑。另外,学校还有一个设施完备的体育馆,供学生们参加各种球类和体操活动。操场上的活动器具因地制宜,很多是由树干等材料制成,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又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对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治,每天由两名高年级学生在校园里巡视,调解同学之间的纠纷。
柏林州的小学学制六年,其余各州为四年。四年小学后经过5年级和6年级的过滤阶段进入所谓“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初级中学(Hauptschule,包括5年级至9年级)、实科中学(Realschule,5年级至10年级)、文理中学(Gymnasium,5年级至13年级)或综合学校(Gesamtschule,包括上述几类学校)。
初级中学学制4-5年,通常初级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开始职业培训,同时上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在工业和手工业界作为专业工人就业。初级中学本来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别,其学生数在70年代还曾占中学生总数的70%多,但这类学校目前正处于萎缩阶段,学生数已降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长们越来越希望其子女上更高层次的中学,如文理中学(又称完全中学)。此外,初级中学招收了大量的外国子女,教学水平每况愈下,这也是使德国家长们不让子女上初级中学的原因之一。
实科中学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职员。实科中学学制六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校和为以后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做准备的高级技术学校实习,也可以在企业或国家公共机构做中级职员。约三分之一的小学学生毕业后上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文理中学学制9年,其毕业生凭高中毕业汇考成绩,无需大学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文理中学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从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综合学校则集中了以上三种学校的形式,负责学生第5到第10学年的学习。综合中学是在“教育机会均等”思想指导下设立的新型中学,为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学校间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毕业证书在联邦各州都得到承认,但由于综合学校不便管理,教学比较混乱,一些州(如巴伐利亚州)反对继续设立此类学校。
德国从小学毕业后就对学生进行分流,而我国一般从初中毕业后才对学生进行分流。我国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致也有3种选择,分别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接受职业教育(上职业高中、技校),还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这两种不同的分流制度引发了我们考察团的思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少年儿童的可塑性极大,智力、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存在很多变数。依据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很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的表现并不是很优秀,但进入高中以后,其潜在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时是非线形的,不可预测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质的飞跃每每令我们惊讶和欣喜。由此,我们考察团认为,学生小学毕业后,在10岁或12岁就基本确定了他一生的发展方向,可能为时过早。对此问题,我们与德国教育界人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据他们介绍,德国小学生毕业后,选择何种类型的学校,并不仅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最终由学生家长、学生个人最终做出决定。如果一个学生小学毕业后选择了一个自己不适合的学校类型,以后还可以自由流动。特别是在综合学校里,学生的流动更加方便。加之,德国并不是一个非常看重学历的国家,尤其注重职业教育,工作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就是光荣的,有尊严的。
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
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个州在许多方面,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联邦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和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及科研和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校法,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和学生对安排学校工作与学校生活的参与;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根据《基本法》规定,教育事业由州管辖,即由州提供经费。这既涉及公立学校,也包括国家认可的民办学校。联邦政府在高校建设、科研、促进学生学习和企业职业培训试点及高校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经费。民间提供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各教会和工商大企业及财团,但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因为公众认为,公民已向国家纳税,所以其子女或本人有权免费上学,让公民接受相应的教育是国家的义务。过去德国学生的课本由政府免费提供,但由于近年来德国经济不景气,教育投入相对减少,从今年起,柏林等州的学校开始收取学生的课本费用,也引起了一些家长不满,特别是在原东德地区反响较大。
德国的教师制度
德国每一类学校都有受过特殊培养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为了将来在小学和普通中学执教,教师在德国高校毕业后还要实习7个学期。例如在实验中学、特殊学校和职业中学任教的教师要求实习时间延长至8至9个学期。所有的预备师资在学习结束后必须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然后进行一次形式为学校实习性质的讲习班培训。学校教师通常是州的公职人员。
在德国,各行各业都有强大的工会组织,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我们拜会的柏林教育协会就是一个教师工会组织。柏林教育协会隶属于全德国教师工会,在柏林州的各个城市都有分支机构,现有2700多名会员,占全州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协会主席Dietrich先生介绍,他本人和另外一名副主席都是专职教师,每周要上24节课,还有一名副主席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类似于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所以他们在协会的工作都属于兼职。协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交纳的会费,大约占教师工资的0.5%。协会代表教师的利益,处理教师与政府和家长委员会之间的矛盾,维护教师的权益。协会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由于在德国打官司非常昂贵,协会还为会员提供诉讼费用,因此,教师非常愿意加入教师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种类很多,许多教师也选择加入“公务员工会”等组织。
德国基础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最近,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在柏林公布了新的《比萨调研》结果,德国中小学生在43个国家和地区中阅读能力排位第21名,数学和科学常识排第20名。这个评估结果在历来重视高质量教育的德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比萨调研》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德国中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但德国教育界人士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缓慢的状况并不讳言。柏林教育协会的主席主动向我们介绍了目前德国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今年,德国政府准备拨出巨额资金,将更多的学校改造成全日制学校。许多州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智力开发、体育活动等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外语教学。各种教师工会组织也积极倡导教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他们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进程非常关注。代表团对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经费投入、课程改革、教师制度和学校硬件配置等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一些示范校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已超过德国的大多数学校,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在均衡发展指数、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和方式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几天的考察,德国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产品工艺精良、质量可靠、坚固耐用,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与他们重视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国有世界上最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大部分德国中学生毕业后,选择接受1-2年的职业教育,然后就业或继续上大学深造。此外,德国还有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级技工。同时企业建立了完备的职业培训制度,工人在上岗前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在从业过程中还要定期接受培训。反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上大学,获取高学历仍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最大希望。我国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只接近15%,尚未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绝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后要走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场,对高级技工有很大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要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启示之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德国小学生的书包很大,分量并不比中国小学生的轻,但里边装的大部分是玩具、模型和工具。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制作活动来获得技能,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供学生动手实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我们可能更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需要在教育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
启示之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很多重大抉择,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在求学期间的选择往往是最关键的,比如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虽然我们认为德国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要分流为时过早,但学生的选择相对来说是自由的,是根据自己的愿望、能力和家长的意见自主做出的决定,即使一次选择不适合,以后还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应该看到,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单纯以分数决定学生上何种类型的学校的制度以大为改观。我们相信,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让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理想学校的愿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启示之四:重视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是德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除学校教育外,家庭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处处为孩子们做出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当前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构建“大德育”格局,要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短短的几天考察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兼采众长,立足现实,锐意进取,为青少年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虽然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每次都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居欧盟的领导地位,它依靠的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因此,德国的教育对我们有很多借鉴之处。9月上旬,我们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代表团,应德国柏林市教育协会的邀请,重点对德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
德国的基础教育结构
德国基本法赋予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德国的教育政策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自由选择学校、培训场所和受教育的方式。德国对教育投资额很大,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免费教育。德国学制颇为复杂,且各州规定不同,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成人教育等部分。
德国的学前教育通常不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经德国汉学家墨柯博士介绍,德国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可以进入幼儿园就读,但学前教育不属于国民义务教育范围,因此并非强迫性的。幼儿园大多由私人机构(如教会、工商业团体)设立。与我国幼儿园的学制不同的是,德国的幼儿园并不分大、中、小班,不同年龄的儿童混成一班上课,每班至多不超过20个人。据我们所知,北京市也对这种学龄前儿童混编班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但理论界对其利弊也有各种争议。
这所学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校里有两个设施非常完备的手工教室,里边摆满了锯、扳手、钳等各种工具和车床。教室里陈列了许多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模型,工艺精美,构思巧妙,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出自小学生之手,德国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见一斑。另外,学校还有一个设施完备的体育馆,供学生们参加各种球类和体操活动。操场上的活动器具因地制宜,很多是由树干等材料制成,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又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对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治,每天由两名高年级学生在校园里巡视,调解同学之间的纠纷。
柏林州的小学学制六年,其余各州为四年。四年小学后经过5年级和6年级的过滤阶段进入所谓“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初级中学(hauptschule,包括5年级至9年级)、实科中学(realschule,5年级至10年级)、文理中学(gymnasium,5年级至13年级)或综合学校(gesamtschule,包括上述几类学校)。
初级中学学制4-5年,通常初级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开始职业培训,同时上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在工业和手工业界作为专业工人就业。初级中学本来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别,其学生数在70年代还曾占中学生总数的70%多,但这类学校目前正处于萎缩阶段,学生数已降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长们越来越希望其子女上更高层次的中学,如文理中学(又称完全中学)。此外,初级中学招收了大量的外国子女,教学水平每况愈下,这也是使德国家长们不让子女上初级中学的原因之一。
实科中学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职员。实科中学学制六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校和为以后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做准备的高级技术学校实习,也可以在企业或国家公共机构做中级职员。约三分之一的小学学生毕业后上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文理中学学制9年,其毕业生凭高中毕业汇考成绩,无需大学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文理中学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从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综合学校则集中了以上三种学校的形式,负责学生第5到第10学年的学习。综合中学是在“教育机会均等”思想指导下设立的新型中学,为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学校间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毕业证书在联邦各州都得到承认,但由于综合学校不便管理,教学比较混乱,一些州(如巴伐利亚州)反对继续设立此类学校。
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
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个州在许多方面,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联邦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和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及科研和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校法,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和学生对安排学校工作与学校生活的参与;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根据《基本法》规定,教育事业由州管辖,即由州提供经费。这既涉及公立学校,也包括国家认可的民办学校。联邦政府在高校建设、科研、促进学生学习和企业职业培训试点及高校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经费。民间提供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各教会和工商大企业及财团,但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因为公众认为,公民已向国家纳税,所以其子女或本人有权免费上学,让公民接受相应的教育是国家的义务。过去德国学生的课本由政府免费提供,但由于近年来德国经济不景气,教育投入相对减少,从今年起,柏林等州的学校开始收取学生的课本费用,也引起了一些家长不满,特别是在原东德地区反响较大。
德国的教师制度
德国每一类学校都有受过特殊培养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为了将来在小学和普通中学执教,教师在德国高校毕业后还要实习7个学期。例如在实验中学、特殊学校和职业中学任教的教师要求实习时间延长至8至9个学期。所有的预备师资在学习结束后必须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然后进行一次形式为学校实习性质的讲习班培训。学校教师通常是州的公职人员。
在德国,各行各业都有强大的工会组织,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我们拜会的柏林教育协会就是一个教师工会组织。柏林教育协会隶属于全德国教师工会,在柏林州的各个城市都有分支机构,现有2700多名会员,占全州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协会主席dietrich先生介绍,他本人和另外一名副主席都是专职教师,每周要上24节课,还有一名副主席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类似于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所以他们在协会的工作都属于兼职。协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交纳的会费,大约占教师工资的0.5%。协会代表教师的利益,处理教师与政府和家长委员会之间的矛盾,维护教师的权益。协会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由于在德国打官司非常昂贵,协会还为会员提供诉讼费用,因此,教师非常愿意加入教师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种类很多,许多教师也选择加入“公务员工会”等组织。
德国基础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一些示范校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已超过德国的大多数学校,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在均衡发展指数、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和方式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几天的考察,德国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德国小学生的书包很大,分量并不比中国小学生的轻,但里边装的大部分是玩具、模型和工具。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制作活动来获得技能,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供学生动手实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我们可能更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需要在教育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
启示之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很多重大抉择,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在求学期间的选择往往是最关键的,比如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虽然我们认为德国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要分流为时过早,但学生的选择相对来说是自由的,是根据自己的愿望、能力和家长的意见自主做出的决定,即使一次选择不适合,以后还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应该看到,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单纯以分数决定学生上何种类型的学校的制度以大为改观。我们相信,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让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理想学校的愿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启示之四:重视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是德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除学校教育外,家庭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处处为孩子们做出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当前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构建“大德育”格局,要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短短的几天考察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兼采众长,立足现实,锐意进取,为青少年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