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李红会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教材的一大主要内容,课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此外,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课前齐背全文,营造读书氛围,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的本色。
第一环节:评说历史导入新课
我们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例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它取胜的原因吗?
通过对这一历史知识的回顾,让学生懂得各门学科知识是相通的,是相互促进的,从而树立“大语文”观。
第二环节:你问我答温故知新
亮点一:男女生开展翻译对抗赛,男生给女生出10个单个字解释,然后女生再给男生出10个。规则:任意指名回答,问题不要重复。
以比赛的形式巩固翻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第三环节:讨论交流展示提升
1.由生展示各段内容,全文概括。在此基础上,各抒己见:“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你赞成用“论”还是用“战”,理由是什么?
培养大家概括能力的同时,训练大家学会深入思考问题。
亮点二:演读发挥想象,演读战中过程,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曹刿形象、鲁庄公形象。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从时代背景、人物描写、他人反映等角度,紧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的能力。
3.研读写法:①详略安排②对比写法③结构照应
教师提升:重在方法指导
亮点三: 对联总结曹刿精神品质
第四环节:拓展视野仿写练笔
亮点四:读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孙必干事迹,颁奖词。让学生给曹刿仿写一段颁奖词。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问题设计有层次。
在注重诵读、翻译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深入分析人物
形象,接着研读写法,最后拓展仿写。环环相扣,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二、亮点设计有趣味。
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课堂上应该适时地设计些亮点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开头由历史知识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竞赛形式来复习翻译,男女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确实达到了巩固翻译的目的。然后又通过演读体验,深入感受了人物形象。对联总结提升了人物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后仿写既有新鲜感有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提高能力有方法。
讨论、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演读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仿写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交流、碰撞、沟通中,擦出火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学生可以有创意地表达,教师也可以有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
第二篇:曹刿论战 案例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谷佶松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
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
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
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象的剖析,都应该在这个阶段完成,因此,语译、讲解应该成为这一阶段重要的教学方法。
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这时他们的关注点从对语言知识的转向存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与美学价值。能够到达这个阶段,那么,学生的文言能力应该是基本形成了。对于“鉴赏层”的,就应该避免逐词逐句的串讲、翻译,立足于整体的欣赏和把握。
课后拓展:除了课堂教学上要注意,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日常作业、作文、课外阅读指导、兴趣小组或讲座等活动的作用,有计划地综合运用,让它们围绕课堂知识讲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认识上作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继承与发扬古代文化精粹。
四、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合作研讨的教学法设计教学,强调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和探究,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自由、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教材、创新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案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知识,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齐师伐我: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
公将驰之
....齐师败绩:
既克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 ......
2、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大之狱,虽能察,必以情。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五、作业布置: 1.背诵1.2段
2.巩固实词的意思,重难句子的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话回答),反映他怎样的思想?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3、分组讨论课文详略。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四、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第四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案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案例
(北师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
山东省郓城县徐垓初级中学
李殿银
邮编:27470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4、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5、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 公将鼓之(击鼓)
6、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
1、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3、分组讨论课文详略。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四、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第五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