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实施计划
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实施计划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推动其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我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课堂制定计划如下
一.设计精彩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好的精彩的导入,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一堂高效的课堂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我会对课堂教学的导入作精心的设计和布局。具体实施如下:
1、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导入。这种导入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它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故事导入。听故事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用这种方式导入。故事会让学生入迷,从无形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喜欢上我的课。每堂课的导入方法要多样化,我会尽量做到不雷同,而且要注意热点的引入要尽可能及时,使学生感到学思品是很有用的,因为它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帮助我们解释身边的事、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时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些考试需要回答的知识点。
二、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不关注的话题,学生是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的,课堂就会出现沉闷,思维的停滞现象,而与生活实际无关的话题即使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因为,德育课程的价值应该是践行道德,是实践,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遵循生活的逻辑,力求反映学生的整体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会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并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来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关注时事,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情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所以,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会使自己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参与、合作、交流分享,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实施互动教学的两种最常见、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相推动。互动的形式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小组之间的互动等。
四.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交流出经验,反思长智慧。通过反思,教师可扬长避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学
生喜欢的教法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它能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体现了教学民主意识。还有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所以我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使课堂教学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在“双效”活动中,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思想政治学科在研训中心的指导下,已初步建构了高效课堂新授课模式,目前已在全区推广。下面就思品学科新授课模式做一简介。
基本目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思品学科的功能性。
基本要求:遵行洋思“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理念,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传承夷陵区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优良特色。
模式构建:
一、课题情景引入。(1-2分钟)
结合初中思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学习现状,用视频、材料、漫画、动画、活动、问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呈现:(1-2分钟)
过程:
1、教师出示目标。可用投影、板书、口述等方式完成。
2、学生感知目标。用个人领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强化感知,加深印象。
3、教师解读目标。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说明,强调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以及达成目标需要注意的细节。
要求:
1、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细致设标。
2、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确,简单明了,易进行终结性评价(当堂可检测)。
三、学生自主学习:(10-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可依据学习内容和课堂具体情况设计成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形式。
1、出示自学指导。明确告之自学的要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自学后应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本框的基本观点或知识点)。
2、学生自主学习。依据自学的目标和自学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书上找出本框的基本的观点(或知识点)。
3、自学效果检查。教师采用个别检查和学生相互检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
4、尝试训练检测。在规定的时间内试着完成《课堂作业》(或者是学案)相关的基础训练题(选择题)和比较简单的问答题。
5、小组合作评价。完成训练题或检测题后教师指导学生交换批改。
6、师生解惑释疑。学生在达成自学目标的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和训练中的错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
进行本环节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提示学习方法,特别是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二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必须对应准确。
四、巧设“活动”突破 :(10-15分钟)
1、活动预设。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将要达成的目标问题化,合理设定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如:比一比、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练一练等等)、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等。活动的落脚点要注意回归教材。
2、活动开展。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老师特别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注意精讲点拨。
五、主流价值引导:(5-8分钟)
1、归纳小结。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回顾。
2、整理反思。整理笔记,反思学习过程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并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
3、学生展示。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特别要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4、记忆强化。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或记忆。
六、当堂检测反馈:(3-5分钟)
1、学生检测。检测题要依据学习目标分层设计,要设计精当、应对中考,材料题要具有接受性(学生身边的、具体恰当)、典型性(与中考题类似)、时代性(当前的前沿的)、功能性(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2、检查评价。教师用合理可行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评价。
3、督导落实。对检测中有问题的学生督导,帮学生过关。
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 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我校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30个,思想品德教师10人,其中专业教师7人。市骨干教师1人,县骨干教师3人,课堂教学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学校,全体思品教师都倍受鼓舞,立即成立了以学校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领导挂靠,提供经费保证实验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定期研讨,极大地保证了本课题的正常进行,现将我校课题研究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加之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课堂时间的大量减少,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策略的研究,构建高效课堂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五环节”教学模式旨在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优化与组合,形成“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改变现实课堂教学中自主性不够,结构松散、零乱,效率低下,反馈矫正不及时等问题,形成有利于发挥自主、互助、反思、练习、补偿等关键性学习环节作用的学习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课题组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从而帮助全体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及途径,进而为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不仅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能够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实现了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通过对 学生“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各环节的实施策略与方式方法的研究,探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练习性教学、互助合作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和促进,寻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在知识信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平等交流,做到共识、共享、共进。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创境育情,艺术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珍惜学习机会》一课,老师先播放一些贫困地区极其艰苦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教学条件比较的录像资料,创境育情,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能拥有这么优越的教学环境是何等的幸福,从而认识到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增强讲课的感染力,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按照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是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为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教师要“引而不发”。一方面针对各类学生在自学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个别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从限制性词句中找疑问,从类同中找特殊,从现象中找本质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抓住学习的要点、理清思路,高效自主学习。
(二)互助合作,资源共享、众智交融,共建和谐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主要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具体而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活动:
首先,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小组,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其次,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所学的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保持互动,特别是合作性的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过程。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是合作学习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再次,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
最后,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很多,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可以通过书信、电台、报刊、网友、发电子邮件等途径。当然主要形式有如下两种:
首先,生生互助。生生互助合作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助合作,一起讨论,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生互助合作,前提条件是要组建好活动小组,小组成员间不仅要有明确的分工,而且要把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水平不等、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科学地编成一组,以优化合作的条件,增强互补性,但小组和小组之间总体水平不能有太明显差异,以免造成活动开展的失衡。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因素,选取学生感兴趣、探究性强、解决问题方法多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合作的问题。合作活动中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也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价,评价要体现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注意把对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师生互助。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老师参与角色的问题,师生间存在分歧的问题,师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互助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两点:
1.合作学习不是要求小组成员在某个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同样的提高。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求学生在某个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同样的提高是不现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扮演某一个角色,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表现出他们的特长。2.合作学习中要避免“搭车”现象
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于教学中时,如果组织的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一个成员承担了所有的任务,而另外一个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搭车”现象。“搭车”现象会使那些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到冷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比较积极的同学也可能很少去和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学商讨。“搭车”现象不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会损坏学习的效果。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依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另外一个办法就是使学生各自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最后的实验评价中,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以每个成员的成绩的总和作为小组成绩,这样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情境下,没有逃避责任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忽视小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互助合作的目的是“探究反思、释疑明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各种现象性材料,探究反思的是社会的规律和本质,要掌握的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另一种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探究反思,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
合作性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日常的实施过程也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它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分组简单机械,使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是讨论流于形式。有的变成了“闲聊”,有的过于频繁,有的讨论的问题设计过滥。深入探索的内容少,不是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进行,使思品课教学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汇报停留表面。它不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汇报了事。而应是展现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我们实施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原来枯燥的说教,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群体意识。
(三)巧疑妙问,点拨诱导,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释疑明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从问题开始。作为课堂提问,它是组织教学基本形式,是老师启发诱导和执教的重要手段。科学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诱导,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提问的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质量。一是问要问在要害处。要害处即是教学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点”。教学抓住这些地方发问,就能起到“投石击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先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
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
二是问要问得“多角度”,难易适中具有思维度。
思维度是提问成败的关键。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或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礼貌显魅力》(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大屏幕显示资料。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
那是他临终前,突然他感到非常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秘书正欲开门的时候,却听到老人极其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说完,老人就昏迷过去,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夏衍。
大夫和护士赶来了,当他们听到这一切……。
看过材料后教师提出一联串的问题:你知道老人在临终前说了个什么字吗?(学生:一个“请”字。)你从夏衍身上学到了什么?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夏衍老人极其艰难又极自然地说出的“请”字,仅仅表现为礼貌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老人的遗言厚重无比,甚至超过了他生前写过的文章,这句扎根于老人心灵的话,是他倾其一生的人格写照,他告诉我们:礼貌更是一种修养。这样以问题的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由“礼貌”这一“已知区”引导“修养”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反,如果再出示材料后换一种问法:夏衍老人的做法是礼貌的吗?这是一个封闭式提问,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完了,不会引起学生往深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让人动脑子,没有思维度,不会引导学生思考“礼貌”与“修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发展。
三是由浅入深提问要有递进度。所谓递进度,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气节处目……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影响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伐木材的关节。
四是质疑问难提问要有双向性。课堂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反思中想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一位老师在《财产留给谁》(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一课中,用视频播放了电视连剧《马大帅》中的一个情景:马大帅给苏老太太保姆时对老人无微不至,感动了老人。老人临终留下遗嘱:把房子和50万元存折交给马大帅。事后,引起了苏老太太的儿女向马大帅索要遗产的**。图像放完之后,老师问道:“谁能结合教材知识针对上述案例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问:“这份遗产究竟属于谁?”有的同学提出:“苏老太太的儿女属于第几顺序继承人?”也有的同学提出:“马大帅继承遗产的方式属于哪一种?”“法定继承人就一定有继承权吗?”等等。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师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进步,让课堂教学成为“疑问---反问、追问----释问”的思维乐园!
(四)练习巩固,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顿悟、升华
经过前面三个环节师生的通力合作,掌握了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有机统一,为了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教学反馈,通过练习启发引导学生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做简要的归纳总结并及时发现问题,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围绕重难点,精选优化创设能够综合当堂教学目标的一两个生活情景,设置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传递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指导道德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
此处的情景和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能承载当堂课有关的重、难点;应能与生活、时事、新闻、焦点或时代特征相联系;相对导入环节和释疑环节的材料该情景应更具综合性;情景的创设应具科学性、明理性、引导性、启发性;问题涉及的梯度、深度、高度应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学生的理解能力、觉悟水平相一致。
(五)补偿升华,铸德生能,操知践行。练习巩固的过程,也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哪些知还未道?哪些情还未达?哪些理还未明?哪些能还未生?哪些事心明却错行、无行?围绕知、情、信、义、行的教学目标查漏,然后补偿是新课堂教学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本环节中的补偿可以在课堂之上,如即情即景即题即意补偿,也可拓展到课堂之外,内容和形式更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鼓励学生开展小调查、小咨询、小考察、小采访、小分析、小实践、小论文、小记录、小报告、小展览的“十小”活动。凡此种种,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能有更多的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主交流、自动探索、自我发展,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课题的推进和实施效果。有的教师对实施“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疑虑,平日课堂教学中探索的不好,真正做一名课题的实践者还需要提高认识。
(二)课题的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策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环节”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教师、学生、问题、情境四要素的基础上生成的,各环节之间是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要相互渗透和融合,如何寻找更科学的实施策略,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仍然是课题组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各位同仁:
我来自钟祥市教研室。对于钟祥,有些老师可能知道,因为钟祥有两个方面比较出名。一是钟祥旅游景点比较多。钟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长寿之乡之一,有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有大口国家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卡斯特地貌黄仙洞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长寿钟祥,旅游天堂”这个广告词名副其实。二是钟祥教育比较发达。2008、2009、2010连续三年高考,钟祥一中录取北大、清华人数分别为11人、10人、12人,分别位居全省高中第五、四、三名,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县市区高中第一名。特别是2010年高考,钟祥一中荣获全省理科第一名、第二名。今年高考,全省文科前10名钟祥一中有四个(2359),全省理科前10名,钟祥一中有2个(48),预计今年钟祥一中录取北大、清华10人以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媒体,分别从不同侧面对钟祥教育作了报道,进行了宣传,钟祥教育正像一匹黑马为世人所关注。以上是一段广告,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打造思想品德堂高效的话题。今天,我们首先简要从理论上介绍一下高效课堂定义、特征、评价等性问题;接下来我向大家推介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然后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主要从备课高效、课堂高效、作业高效、教研高效等方面介绍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如何正确理解高效课堂 1.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其有一个基本描述是:高效课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也就是说,课堂要做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2.高效课堂的特征有哪些?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次秦穆公对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了,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的衣钵为我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说:“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于是就召见了九方皋,令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那匹马眼下正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九方皋连马的毛色,甚至马的雄雌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辨别出千里马呢?”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神而不是马的形--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内在特征而不在于马的皮毛。因为太注重它的本质,所以不知道它的表象。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马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里马。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现象,人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
高效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学中高效率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取得好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
2009年10月31日,我带领钟祥市教研室全体初中教研员到杜郎口中学进行了为期7日的杜郎口“课堂驾校”研修班学习。我们一是聆听了5场专题报告;二是每天深入课堂听4-5节课;三是与杜郎口中学配给我们的导师结对交流课堂教学心得;四是自己备课并请指导导师修改;五是在导师指导下上实践课。接触杜郎口,学习杜郎口,参与杜郎口,我们感受到了杜郎口高效课堂教学和全新学校管理模式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三三六”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模块,预习、展示和反馈;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基本操作步骤是: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3)教师出示预习题纲,做预习指导;(4)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例如思品晚自习大致流程(30分钟):①5分钟时间,师生问答复习上一节课知识。②10分钟时间学生预习教材,以问题形式在预习笔记本上梳理知识清单。③5分钟时间师生提炼教材每一段意思。④10分钟时间分组发放、交流下一节课展示的问题。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大致流程:①全体学生爬黑板,写出预习问题的答案。②分组解读、问答展示的问题。③穿插巩固所学知识。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通过“兵教兵”、“兵练兵”达到“兵强兵”。大致形式:①学生互相检测。②教师分组检测。③验评小组检测。④质检中心检测。《课堂驾校专用资料》之《课堂评价》。考评小组有副校长任组长,分文科、理科组,每天到课堂上听课、验收、指导、反馈,每天平均在5节课以上,每周至少20节。除了听课外,还要检查教师的教案、听课笔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双向纠错本等。考评组对老师在课堂上的量化直接对着学科主任和年级主任,把所有学科主任和年级主任的名次进行量化、评比,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兑现。
从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模式我们至少可以得出高效课堂的以下点结论:
一是三维目标得以实化和实现。“三三六”课堂模式在预习笔记上梳理知识清单环节,主要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在展现提升环节——主要是实现能力提升目标。
二是教学方法得以改进。“三三六”课堂模式体现出“先学后教”特点;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在行为层面上加以较好地阐释和发展,使之形成“看得见、可操作、能检测”的客观存在;在具体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三是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得以优化。实施“三三六”课堂模式,教师讲课时间由满堂灌到教师每堂课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活动超过35分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明显高效。
四是师生地位发生变化。课堂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参与者、指导者、点播者,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五是课堂教学环节落实。“三三六”课堂模式下的课堂都是沿着“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展开,体现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高效课堂”的基本环节大致可以包括定向、预习、合作探究、精讲、巧练、检测六个环节。定向是师生提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预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列举知识点,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精讲是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偏差、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遗漏的知识点等,进行精心点拨、讲解、剖析,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体验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检测是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评析是教师指导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梳理知识体系,总结方法和规律。
六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测评。通过学生出题评价、科任教师出题评价、学科主任出题评价、校质检中心出题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一般要求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
3.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表达成的途径是否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评判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高效的标准,是看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看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受益程度,受益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
我个人认为评判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高效的标准,是看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看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受益程度,受益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表达成的途径是否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即我们追求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之外,还包括“有效用”和“有效率”。
(1)“有效果”。即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要追求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度,要努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要促成学生在基本方法与态度上的有效转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才是高效课堂的落脚点,也是评判课堂是否高效的准则之一。
(2)“有效用”。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学生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促成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以学习求发展”的基本态度与能力,使得学生对当今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不能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兴趣与能力的发展。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色。
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3)“有效率”。从教学结果上来说,无论是对学习效果的追求,还是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应建立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的条件下,都应追求低时间投入,高效果高效用产出,要为学习留下足够的自主发展机会和发展精力。从经济学角度说,即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学产出,主要指知识的获得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学投入,主要指教学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一般地说,教学效益与师生有益收获成正比,与师生教学所耗时间、精力、物力成反比。
因此,我们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教学的效用和效率,把效果、效用、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在“减负增效”上做文章,争取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初探
张家窝中学 杜学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自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改为会考科目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兴趣下降了,学生课下用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少了。此时,高效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不奢望学生课下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向45分钟要效率,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所谓高效教学就是高效能、高效率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一、建立新的教材观,积极研究教材、教参,是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的前提。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结束,教材仍然还处于变动期间。新教材已经没有了老教材的条条框框,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上,在知识的教授上,就更具主动性了。高效教学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变了,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高效教学的益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全面把握教参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们要摆脱过去学习思想品德课那种死记硬背的局面,但同时也要避免不记任何知识、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把知识按要求落实到位。例如: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标有“知道、了解”要求的,就是让学生认识这个知识,在做选择体时可以借助选项选择正确答案;“理解、学会、明确”这些要求就要高一些,学生对这些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就要能够说明、举例,比较,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就需要学生记忆了;“运用”的要求最高,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明确了课上的教学目标以后才能更好地分配课上时间。“认识、了解”层次目标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或观看的方式达到;“理解、明确”目标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头脑记忆;“运用”目标要求的就需要学生通过讨论、独立思考、教师点拨总结等方式达到。
(二)我们的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加工、改造的对象。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对教材顺序可以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便于自己学生的接受。例如:在《人生自强少年始》中,学生从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续写中,可以写出两个结局,即一个是自信的结局,一个是自弃的结局,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个自弃的结局续写讲到自弃,这时就可以省略云雀的故事。这样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 1
习效率,这也更符合体现学生是主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思想品德高效教学的关键。
在以前仅仅用教师讲,作为传授知识的途径,效果不好,因为那仅仅是从听一个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现在我们的教学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放一些图片,可以放一些视频,可以放一些flash,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接受信息,而且一些视频的播放要比教师的讲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到现代化建设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提到了乡村医生李春燕,这时引如视频央视感动中国现场主持人对他们的点评,这就 更能让学生了解李春燕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了。所以,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设备在课堂中的使用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形式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每节课都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边的教学环节就容易进行了。例如:在《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导入中,让三个学生分别表演书上的情境,引出人身自由权。一方面让表演的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学生的表演得出结论。再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的时候,给学生先放flash《等我有钱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不能像主人公那样花钱,要合理消费。诸如此类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或启迪,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起个好名字促进高效教学。思想品德课内容有时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显得不枯燥,所以我们要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追求高雅生活》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叫做“进入情趣小屋”。这时,同学们就感到很惊奇,对小屋里的东西产生无限的设想,教师再把小屋做成有立体感觉的,就更能引发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进行学习了。在《学会调控情绪》中,教师给每个教学环节赋予了新的叫法,本来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很枯燥,但变为“温故知新”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接下来“快乐钥匙”、“青春诊所”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吸引着学生去学习。最后教师送给学生一份“快乐大餐”,在学生集体朗读“快乐大餐”时结束课程,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想。在我的课堂中,每节课都必备的环节有两个。其 2
一:温馨提示。自从课改,我们的教材变了,没了条条框框,但同时也没了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方向。即使思想品德课开卷了,会考了,但也要把握相应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去学习,讨论法、独立思考法、讲授法、观察法等都可以,但最终要落实所学的书面知识,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保证。其二:收获大家谈。思想品德课的三大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收获大家谈就是要让学生提高觉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落实所学知识点,还要促进这些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转化为行动。收获大家谈就让学生从所学知识联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谈自己今后要如何做。例如: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请学生谈收获时,我就找了一位平时爱浪费粮食的同学说,他就表明以后在生活中要节俭,不浪费粮食了,其他同学还谈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等。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上的转变,达到了高效教学的要求。
三、课下作业的精心布置,促进高效教学的良性循环。
每节课后,所有教师都会留作业。这个作业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练习册上的作业,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落实所学的书本知识;另一部分就要留一些搜集信息的作业。例如: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之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体现中华文化的作业,在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之前,我就让学生搜集体现艰苦奋斗的故事、成语或人物事迹。通过这项作业就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从中体会到了中国文化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在课上同学们就胸有成竹,表现得很活跃,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并且他们搜集的信息很具多样化。例如:在搜集中华文化时,他们就从服饰、节日、食品、舞蹈等多个方面搜集的,从而就丰富了课堂资源,使教学更加高效,而且通过这个作业也培育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个搜集信息的作业为高效教学做了准备,使下节课教学更高效,所以,它促进了高效教学的循环。
高效教学还在不断地探索中,高校教学的方法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还要不断探讨、研究,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高效。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摘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解、分层设计思考题、分层释疑、分层训练、进行分层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差异;分层教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而且同一学生在不同方面也存在着差别。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开展了以分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活动。分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间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对学生进行层次分割。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促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达标、都能获得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进行因材施教。
一、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教学以多个角度贴近学生的本质特征。
当然对学生的分层是教师的内部行为,对学生所处的层次是不可公开的,这样既可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其次,学生的层次不是永远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分层设计思考题,分类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而且这些思考题的层次与教学目标的层次应形成对应关系,使学生在解决学习思考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达到最低目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自学。例如:我们在讲述《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节时,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部法律名称;②知道消费者依法应享有的几项权利的具体内容;③列举实例说明消费者受到侵权时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对应地,我们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题是: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有哪些?最重要的法律是什么?②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有哪些?③作为消费者要维护合法权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④组织讨论:回顾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你在购买商品或需要服务时,有没有遇到过侵权行为?如果有,那侵犯了你的哪些权利?你是怎样解决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对目标层次的正确选择,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更高的目标层次,并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同时,由于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对于目标选择偏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强行阻止的态度,在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失败后,要积极引导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看待自己,或把成就动机适当地降低到正常的状态。
针对学生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从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启发、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低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找出他们问题的初始点,重点讲解题思路;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
三、分层释疑,分层训练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师要以分层释疑的方式要求学生作答,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分层释疑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为如下方式:①示范性回答:教师首先展示一题较高难度的问题让低层次学生思考,这时,教师提问的对象却是高层次学生,目的是要他们为低层次学生作出示范,并使低层次学生也能够解答。②补充性回答:适用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问题,选择低层→中等层→高层→中等层→低层学生,依次回答的答题顺序,在层层补充,层层递进中,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③激发性回答:适合较难的问题,提问中低层次的学生,目的指向高层学生。教师先要求较低层次学生做出尝试,利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为高层次学生提供智力刺激,激发他们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分层教学的课堂训练与传统课堂的练习不同,它是根据各层教学目标的标准,被区分成不同等级。训练的等级同样要与目标的层次形成对应关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训练题。如我们在教授《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课时,根据要求设置的课后训练有:①填空题、选择题;②简答题、概括题;③辨析题和分析说明题。教师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基础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归类到不同的训练层次中去,这是分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和进步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转化了学困生,促进了优生,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根据跟班调查显示:实施分层教学的班级学困生面积在缩小,优生面在扩大,班级的成绩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比班。第二,融洽了师生感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一年来实验班的教师和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与教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同样受到了教师的关爱,找回了自信,同时,教师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营养,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第三,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课题的研究及实施,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分层教学实践的决心和信心。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1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