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19:5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银龙小学低年级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背景:

1、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加之阅读能力低,数学领悟能力薄弱,而低年级数学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主题图,图画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

2、主题图是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有着丰富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活用好主题图,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课堂,对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3、选题缘由

我们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数学教材“主题图”不能正确领会图意、或不能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内在,只关注“美丽的外表”等非数学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困难。为了改变学生不能正确领会图意、或把握不住主题图的内在只关注“美丽的外表”等非数学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困难的状况,探索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我们提出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研究》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把改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要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的思考空间”“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等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主题图的再思考,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内在。

2、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挖掘内涵,求异创新,使学生学有目标。

3、演绎主题情境,使学生学有内容

4、展开和演绎主题图”编个故事。

5、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6、精心谋划主题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式

7、大胆进行主题开发,使学生学有创造

8、注意结合“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行动研究法

理论研究依靠,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论,最终将理论假设转化为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师在实验中用好“主题图”而服务。

3、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题意;多想,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说,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理解主题图内涵,多关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生成的数学资源,灵活运用主题图。

4、个案研究法

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普遍性规律。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

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经验,采取思考后的教学实践策略、方法和措施,不断探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减少数学学困生数量。

3、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整理各种有效资料,做好结题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六、具体措施

1、通过调查访问,寻找学生不能领会图意、或把握不住主题图的内在的根源。

2、通过主题阅读(包括网上搜索浏览),借鉴“他人经验”。

3、通过认真进行“思考后的教学实践策略”和“课堂教学反思”,在课堂上力求扫清学困生学习障碍,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特别是针对差生)。

4、通过个案分析、案例的叙事研究,寻找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5、通过搜集、整理研究资料,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1、学生成为学习材料的利用者,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投入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激发学习动机的最好刺激就是学生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

2、数学课堂中的对话,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善于倾听同伴的意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打破教师的权威,师生共同探讨、评价,和谐共进;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不是被动接受书本的内容知识,而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赋予知识创新性;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3、在课堂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4、由于活用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主题图,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参与、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

(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1、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使教师自主学习教育理念,增强教师主题设计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水平。

2、教师努力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的从事主题建构,运用主题内容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关注学生主题使用的有效性。

3、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队伍。

(四)、提高了教学质量。

1、在教学中活用主题图,教师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平等、安全、自由、激励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成长。

2、基本形成“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 教学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这一主色调教学情景新模式。

3、95%左右的学生能正确领会图意、能正确把握住主题图的内在,能正确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数学学习成绩较高。

八、结论与讨论

(一)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将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上升至理论层面还做得不够。

2、如何运用课改理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是个难点。

3、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几点思考:

1、研究有实效。

实践证明我校开展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研究》数学课题研究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学习方式改革的思路,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教学的效率。

2、结题不息题。

虽然我们的课题已申请结题,但对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究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我们相信,只要用心用情用智慧对主题图的开发利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会日新月异的提升,教育之花会更光彩、更芬芳。

九、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1、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创新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通过研究提高了本校低年级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开发、创新、设计者”,课题研究也提高了教师创造性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了本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

第二篇:课 题 研 究总 结

教师:唐志康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课题研究已成为每个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我作为实验教师,在七年级

(三)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在具体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有一些感想和收获。现对一年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以简单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实施课题研究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本学期我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采取“问题—导探式”教学模式,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根据所代本班级学生情况上课;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同时经常听取有教学经验老师的课,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半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推进课题研究发展的步伐

教学改革是教育的载体和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又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子课题—“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体做法是:

1.创设情境。就是为导探铺路搭桥。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探究动机。让学生为“创新”作准备。

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识,做好知识迁移准备,并努力创设有利、积极的学习情境。可采用演示实验、讲故事、趣味问题等方式,启迪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产生探究欲望。

2.出示问题。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提供探究素材,为学生探究搭建舞台。

3.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相互讨论,合作尝试,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在协作中,学生之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交互式的思维网络。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只是适时点拔,决不包办代替。

4.内化知识。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作出相应结论。教师重点示范、精讲,帮助学生综合小结,指导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将知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5.拓展应用。通过组织综合练习,强化对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突变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大好时机。同时经常向我校有经验的何树理、刘俊、朱彩霞等老师学习,在教学实际中根据他们的实验方案认真探索、总结、改进,把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一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身边处处有数学知识,现已初见成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初步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我还让他们将实践结果制作成个人成长记录卡,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等活动,扩大情景创设的空间。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教材的意图之一。如果说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创设情景能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兴趣昂然,那么安排有关内容让学生调查、访问并自己解决,不仅可以使学习更具挑战性,而且可以把情景的创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情景创设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学期第93页“课题学习

——

镶嵌”,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他们战胜了许多困难,获取了珍贵的数据,进行了辛苦认真的工作,终于设计出了整洁、合格的平面镶嵌图案。这充分说明数学离不开生活。

四、思考与分析

1.作为实验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充分学习、掌握好现代教育现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转变观念,领会素质教育的本质,才能搞好实验。

2.采用“问题导探”式课堂教学,教师应考虑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落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学习。

3.“问题导探”式课堂教学,仅仅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迈出的一小步,教师的问题设计依赖的还是经验和成人的思维,能否更加放心大胆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今后的探索方向。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力争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题 研 究 总

蒲 河 九 年 制 学 校

教 学 年 级:七

(三)班

2006———2007学第二学期教

师: 唐

康 课结

第三篇:课 题 研 究 总 结

课 题 研 究 总 结

金 凤 十 小:计 淑 琴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的强烈愿望,并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如下: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2、创设的问题情境,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3、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

4、创设的问题情境,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表现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上存在问题。2.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的基础薄弱。

3.讨论与交流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4.对教师和学生的前期培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方面:

(1)倾听的能力。要希望学生学会倾听,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教学良机,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对倾听获取的情况及时做出教学决策,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教学。

(2)反思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经验,而且对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学生方面:

(1)学会合作。确立高效的小组建设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能否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础。学生合作的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

(2)学会倾听。明确不是只有自己说才是参与,听别人发言同样也是参与学习;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边想边分析别人发言中的对与错,并积极吸取精华,补充自己。

(3)学会交流。首先要让学生敢说,特别要敢于质疑问难;其次就是表达清楚;最后是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4)学会评价。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后,与大家共勉一段话: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 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第四篇:课 题 研 究 小 结

课 题 研 究 小 结

我校以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用课改理念看课堂,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促进师生群体健康、持续的发展,促师生真实、全面的成长。以下对这一学年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以小结:

一、完成了既定的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学习,各课题组成员领悟课题研究的思想、方向、内容等;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营造良好科研的氛围,督促课题组教师坚持理论学习,丰厚每一位教师的理论积淀。促使教师把课题研究当作日常教学的习惯,做一个研究教学的有心人;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动态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拓展学科教学理论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并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需具有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每月进行一次理论学习研讨。

2、上好研究课。每学期安排课题组成员结合本阶段课题研究重点,各上一节研究课,并进行研讨。主要步骤:围绕主题研讨—备课—上课—交流—总结。

3、注重过程,积累资料。课题研究重在过程,每次活动课题组先集体提出问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成员的意见,形成材料。

4、完成“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相关论文。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当今时代呼唤着以继承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于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我们认为,“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并提出“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来解决问题。为此,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倾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实施数学教学工作,第二阶段研究已告一段落,现将本阶段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收集资料。

在课题实施之前,课题组成员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希望通过学习,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融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于数学教学实践之中,使得课题研究获得质的跃升。同时,我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为课题框架构建完整、充分、饱满的躯体,保证课题的质的完美和量的统一。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作为一名教

师,要不断分析,评析自己的教育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的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有效地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在向学生展示自我的同时,让他们超越自我。

三、转变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我们积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来解决问题。经过探索研究,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创境激趣——

2、鼓励质疑——

3、自主探索——

4、互动评价——

5、拓展创新——

6、总结激励。

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蕴含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明显效果

1.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教研及理论水平得以提高。参与实验的教师,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研究与实践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得以优化,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充分认识到参加教学实验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进行教学实验的自觉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素质得到得以提高。通过课题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合作学习能力、竞赛意识、成功意识、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逐步增强。

3.优化了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加强,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形成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说明运用“自主解决问题”这一模式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因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

第五篇: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结题报告。。

《数 学 新 教 法 研 究》

课题结题报告

菜市街小学数学课题组

在市教科所、区教科所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1年12月启动《数学新教法研究》课题,现已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有人提出,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不同能力的发展,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趋向。

1、强调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拟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法是灌输式,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

3、强调通过多种活动来掌握数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除了做习题以外很少其他活动。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曾提出这个问题,强调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做、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

4、面向全体,并适应个别差异,近二十年来,国外十分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适应个别差异。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试验,提倡分组教学。

二、研究的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由实验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广大中小学生大部分用上了新教材。然而,这场教育改革只侧重或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改革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单向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方式。因为缺少操作性强、适合本地、适合本学科的数学新教法,许多教师正处在用传统教法教新教材的无奈境地。开展“数学新教法研究”课题研究,就是要致力于探讨研究适应数学课程的新教法,帮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题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关系。这种引导和影响,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打破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活力。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新教法研究” 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数学新教法把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角色,而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成人,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数学新教法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数学新教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使教师认识到和学生的这种关系,不再推行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

三:研究目标 1.“数学新教法研究”,以研究实际问题,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新教法对学生基础学习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学习。

2.开展“数学新教法研究”,重点探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方法创新机制,研究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使数学新教法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

3.通过研究、实践,最终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切实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造就一支善于钻研、总结、勤于思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研究的内容

1.数学新教法研究主要通过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2.数学新教法研究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等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获得学习方法,改变“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问题”。

3.数学新教法关注“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

4.数学新教法关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五、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1)组建课题组,召开筹备会,商量确定选题。

(2)学习和研究相关文献材料。(3)课题设计、论证、申报。

我们重点进行了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课题立项,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对学生“数学教法” 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实验对象的状况有了深入了解。

(二)、实施阶段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1)分工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学新教法的文本。(2)组织课题学习有关数学新教法的文献资料。

(3)进一步商讨和优化本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方法。

(4)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例会,交流和总结本月课题工作,商讨和确定下月课题工作。

(5)每学期每人设计2~3个典型的研究课例。上1~2节研究课,进行研讨。完成1~2篇研究论文进行交流和投稿推广。

(6)做好中期评估工作,完成阶段研究报告。本阶段我们拟定了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并选择了小学各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阶段分两个小阶段进行:

(1)2011年12月——2012年6月为“实施阶段”的第一小阶段,对“新教法”课的教学流程基本操作模式重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基本操作模式:“尝试――探索――改进””的基础上,在研究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新教法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学习贯彻全过程。

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2)2012年7月----2012年12月为“实施阶段”的第二小阶段,重点对有效运用新教法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策略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五项有效地发展思维的策略:收集有用信息;观察分析;猜测探究 ;正面求解或反驳 ;学做、学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提高阶段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本阶段我们重点是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总结研究结果,完成研究报告。我们组织全校各年级数学老师听取了赖其娟、敬春荔上的课题成果展示课,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举办了学生学具制作作品展,把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以及论文进行了编辑,对课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形成了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

研究中我们选择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级为实验班级,相应的平行班级为对比班级,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通过有关教学实践案例、课堂教学观摩和公开发表论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如今的数学课堂,老师存在以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没有让自主从形式走向实质,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能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不能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没有创设民主环境: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没有鼓励表扬学生,不能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总是怕学生出错,不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横加指责,强令修正。没有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没有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不能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不能很好表达:

小组中的“差生”发言机会少,教师也不能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总是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不能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擅言谈的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学会辩论: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的辩论还存在以下问题:1,无意义的争辩,教师不能进行正确引导,及时干预。2,不能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进行辩论。3,失败了做不到坦诚面对,胜利了却扬扬自得。

(二)如何有效使用新教法,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五项有效地运用动手操作的策略。

收集有用信息;观察分析;猜测探究 ;正面求解或反驳 ;学做、学用。课前学生预习新课,收集有用数学信息,为上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根据师生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判读分析;从而作出合理的猜测,小组对自己的猜测进行探究验证,可以正面寻求思路,也可以进行辩驳,从而得出新知,建构新知模型,最后学以致用,走向生活,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课题组初步探索“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的基本教学流程。

1、设置数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它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背景,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情境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1)、联系实际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虽然人们常这样说:“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严重地脱离实际,学生早就产生了对数学的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厌倦的印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认知的基础,强调对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就给教师明确地提出,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探究。

如“乘法的简便计算”,课始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江津到重庆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学生马上联想到生活中认识的交通工具,提出了可以乘车,乘船,乘飞机,还可以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以至步行等不同的走法。“这些不同的走法,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呢?你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好与不好的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谈了不同的理由。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思考,积极发言都能说出那种走法的长处,老师对同学们这种认真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赞赏。在乘法计算中,有时就跟从万州到重庆一样,有很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此引入课题,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进入了乘法的简便计算的学习中。

(2)、联系已知 创设知识延伸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权威人士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线,即通过情境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引发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一改传统的复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出示两步应用题,在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之后,把一步和两步应用题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待学生看明图意后,老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了多少个呢?”学生纷纷参与,但猜的结果老师都未采纳而提出:“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同学想知道老师踢了多少个吗,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老师补充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这一环节较好地达到了激疑,引思的效果,引发起学生自主地提出了“小明与小英一共踢多少个?老师踢多少个?三人一共踢多少个?”等数学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自主的探索中,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师没有把数学只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借助于情境提供的信息,恰当生疑,使学生的“探”有载体、有过程、有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学生自己探究,创造出来的。

(3)、联系实物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相对于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的数学问题,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层次和结构。学生的认知活动基本上都要依赖于具体的实物或图画,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一个环节: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待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哪一些物体的面非设计成圆形不可?(让学生感知圆的外部特征)车轮要用轴来固定,那么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感知圆心的意义)怎样找一个圆的圆心呢?(让学生自由地把圆形的纸片反复对折找出折痕的交点,经过讨论,寻找确定圆心的方法。)你能肯定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去确定这点是圆的中心,进而得出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4)、联系发展 创设促进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存在于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之中,而更广泛地存在于在新知的发展及综合运用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生新知学习的结束,便是培养创新意识告终的认识。要把对新知探求的不同方法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又一新的层次,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样这时仍需要精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

例如: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自主的探究,将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是否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由于有刚才学习的经验,很多同学通过把一个三角形进行剪拼,同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后者对前者而言是发展和高一个层次的创新。

通过上面的例子,显然,为了让学生得已发展,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为开阔思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的前提。

2、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情境的作用下提出数学问题,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站在“教”的角度对教学进行预设,然后让学生沿着预设所确定的思维方向,走完从旧知到新知的全程,而这恰恰是目前课程所要扼制的问题。因此,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增强意识,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意识从某个角度讲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自动化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等一系列教学行为中自觉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材是以例题及其完整的解答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从某个角度讲,就不有利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的产生和增强。假如教师具有了这样的意识,情况可以完全改变的,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题”时,如果去掉例题中“某发电厂有2500吨煤,用去3/5,还剩下多少吨?”中的问题“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提出“用去多少吨”和“还剩下多少”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旧知,也是引入点,后一个问题是新知,怎样解决呢?自此揭开了本节课学生探究学习的序幕。

其次,要引导观察,让学生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要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调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强调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从生活走向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数学回到生活。例如一年级“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环境提出“教室里的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左边有三盆花,右边有两盆花,“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盆花?”等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虽然有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但仍然需要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一个形状象这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操作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物体有6个面,形状是长的;每两个面埃在一起有一条直直的线;形状又显得很方”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归纳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得出,象这样“长长方方的物体叫长方体”。由于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而且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于课堂教学的缤纷色彩。

3、解决问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革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世界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 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或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猜测,发现,探究等活动凸现出来,把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独立的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研究学习,即在教学问题提出之后,形式在问题的导向作用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传统的教学,形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或者教师“扶”着学生走完由旧知到新知的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索”,教学预设就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探索的自主性都被教师的主观思路所吞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得越雷池半步,没有时间和空间参与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支持新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独立探究的最基本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试想,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激励下,在数学问题的导向下,如果占有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且实践证明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了教学的真实和有效。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教师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仅仅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于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

4、注重数学应用

无论是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还是从评价的角度,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的哪个层次,当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控制下解决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形成技能,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新知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练习和新课结束后的综合性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形式的丰富多彩,又要注重难易程度上的拾级而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竖成线,横成块,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思维得到发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教学中我们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新情况充满了好奇心,敢于质疑和求异。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认真钻研、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尽量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创设支持性的环境,尽可能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得到培养。学生掌握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五)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得到转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学习,我们真正树立了与新课程相对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而言,“让位学生”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探索,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成为活动了主角。真正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研究中教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借鉴到有针对性的创造,教师在感悟、自主学习教学方面逐渐成熟,设计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步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教学基本功,增强了教育科研能力。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教师,在课题课堂展示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张守平、肖吉惠、赖其娟等老师上的展示课充分展现了我们的课题特色,受到了参加活动的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教师研究学习的氛围日渐浓厚,涌现出了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各位课题成员正在壮成长起来。近两年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国家级获奖2篇,市级5篇,其它收入县交流汇篇。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经验交流、讲座十余次。为全县、兄弟学校上观摩课4节。

七、研究的反思

1、需要进一步完善新教法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的体系。实验中反映出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但操作性有待改进。

2、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3如何使家校更紧密联系,使家长也参与到课题的改海潮中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4、如何对一教师的培训。课堂上反映出骨干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把握的比较自如,有些一线教师有运用的意识,但效果还不太理想,说明新教法的理念与策略要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使课题研究成果让其他老师也尽快尽多地受惠。

八、研究的结论

数学新教法关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证明,新教法遵照新课改精神,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教学规律,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推广!

下载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

    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

    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

    结题报告

     陈冬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2016.11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 陈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 承蒙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