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人民服务-课后反思
《为人民服务》课后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
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会背了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然后我说:“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这课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因为这课同学们还没理解。这是老师的问题,不是你们的过失。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了教学,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聪明的学生马上说了,感觉一句比一句深入,说得具体明白!于是我抓住学生说的越来越深这句话,告诉学生,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进”。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小声朗读这四个句子,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这课的教学,我感觉的用的是“剥笋”的方法,一层一层剥开,让学生见证惊喜见证奇迹。两堂课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生出厌倦的情绪。备课不仅仅重要的是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学生。
第二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的教学反思
从教十多年来,公开课也做了不少。但这一次公开课好像与以往的都不一样,因为这一次是新的课堂模式的尝试,是新的教学理念的探究,是新的角色扮演的转变。《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回顾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总体认识: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这篇讲演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可以说这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词。可是我一直在想:这篇课文学生能喜欢吗?教材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时隔六十多年,文章的核心思想学生是否完全接受?这样一篇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经过对教材、学生等反复的思考与沉淀,我设定三点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通过品析课文语言,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针对教学目标,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活动一,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以问题为导入点,以读为主要方法,理解每段的内容,提炼每段的主要信息(实现学习目标1)。活动二品析语言,体会文体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以练习为切入点,合作、讨论为发方法(实现学习目标2)。活动三:再读体会,联系议论文常识,进一步领悟作品内涵(实现教学目标3)。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热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这应该与他们对于这种课堂模式的新奇和课前所作的充分预习是分不开的。课堂按照由导课到三个活动再到小结收获的教学流程逐步完成展示,相应的三个教学目标也一一达成了,教学效果远远好于平时的常态课,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展示,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成功之举:
1、全面学习、片段展示:
在活动一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时,为每个自然段设置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研读课文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再临时指定任务,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点评、补充。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学生只学习本组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他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的掌握所有知识。
2、结合文体,品析语言
活动二:品析语言,体会文体特点时,通过品析语言、练习推理、进而结合全文内容理清全文的论证结构。这样可以动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减少学生对抽象的文字理论的排斥性,让抽象的结论如水到渠成般出现,被学生不经意间就掌握了。
3、标准公正的评价 在展示评价环节有统一的标准,即准确、全面、工整、速度、整体美观五点,每点各一分,让学生们自己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感,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不足之处: 没有注意调动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如:复习提问时,范晶晶同学就很紧张,导致她积极地举手发言,可是站起来后不知该说什么。还有在小组展示读课文时,忘掉了平时那么多种模式,而只记得让一个代表去读,使读的环节显得单调。
四、教学机智:
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教师要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本节课我尽量把留给学生,把练笔穿插到课文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当堂写,当堂练:如,在仿写句子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但又没又时间让他们逐一回答。我便临时对要求做了调整,由原定逐一回答变为组内交流,再派代表把本组最好的成果在班上展示。
五、学生创新:
学生的成长是迅速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的想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他们的表现足以让你刮目相看。如,在小结收获这部分,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而且发言的内容都很有观点,有的联系现实生活,有的结合自身实际,有的向社会提出号召……精彩的展示,让人觉得时间的短暂,让随着铃声结束的课堂意犹未尽。我们学习、领悟课改的新理念,我们更关注这些新理念的落实,关注新课改的实践。如何让课堂环节灵活、高效,带给学生健康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公开课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收获。
第三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体裁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
一、从议论文方法入手,另辟蹊径,效率高。
学习课文时,不从内容入手,而从学习议论文的方法入手:先学习找每段的重点句、关键词,可谓另辟蹊径,学生感觉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思维灵活,发言积极,而且都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在讨论交流中,统一认识。
二、“死”的理解与朗读,精彩纷呈。
整体梳理了课文以后,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死的意义有不同”,还是从作者表达方法入手,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找到方法:引用、对比、举例子。然后逐句学习。自己最感满意的是“死”的不同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一样。我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法进行理解,如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死可以换成“牺牲、就义、捐躯、献身……”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死可以换成“一命呜呼、见阎王、命丧黄泉、送命……”。通过换词理解,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复杂性。而后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而发,情感对比强烈,表现精彩,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鼎”字教学,生动形象,印象深刻。
高年段要不要在课堂指导学习生字,我认为,整个小学阶段,学习写字都很重要,高段重在自学,但难写的字还应该做些指导,重在指导学法。本节课,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鼎”字,从字理入手,先认识鼎(出示图片认识)图字比较,了解这是个象形字,然后了解鼎是什么?(古时人们用来煮食物的器具),一般用来煮牛肉、鱼等食物(荤食),因此鼎字上头为“目”非“日”,学生印象深刻,不会再写错了。再重点了解难写的笔画,这个字已经在孩子脑海里扎下了根。教学中,相机指导孩子积累有关“鼎”的四字词语,效果很好。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课时,教师才去调兵遣将帮助他。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发展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大胆地去发现、去想、去说。
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了教学,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聪明的学生马上说了,感觉一句比一句深入,说得具体明白!于是我抓住学生说的越来越深这句话,告诉学生,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进”。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小声朗读这四个句子,还有没有什么疑问。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四句话,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来。短短的几分钟内,人人过关!
这课的教学,我感觉的用的是“剥笋”的方法,一层一层剥开,让学生见证惊喜见证奇迹。两堂课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生出厌倦的情绪。
第四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范文)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分层进行了论述。这种无故事情节、无华丽辞藻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可我在教学时却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无穷乐趣。
首先,在课前预设时,我仔细研读了文本,反复琢磨单元目标,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案。预设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既注重了教学方式的新颖,又融合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含义。毛主席这篇演讲词论点鲜明,论述缜密,采用了一系列的论证方法使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句体会。理解句意,引导学生体会两种人死的不同感情色彩,再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道理;抓住关联词,采用填空的方式,通过关联词的咀嚼,揣摩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主席语言的严密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为人民利益而死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得课文里的革命先烈李大钊、郝副营长等;在如何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都举出一些事例。结尾的拓展延伸的设计,是为了学以致用,学习主席的引用、对比、举例等表达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理念中也提到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要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在于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围绕这个中心课文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总结意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踊跃,教学效果较好。就本节课而言,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醒学生有这么多的老师在看着我们上课,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们看,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自信心,为后面的学习埋下铺垫,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课时,教师才去调兵遣将帮助他。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发展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大胆地去发现、去想、去说。
第五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走进“议论文之门”的一座界碑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红谷一小语文名师工作室 吴飞飞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文表达方式的好材料。但是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吧!
一、打破预期、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前一天晚上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尝试背诵。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会背了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在我意料之中,我安慰道:“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这一课不容易背诵出来呢?因为这课同学们还没理解。”接着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孩子们虽充满疑惑,但学习兴趣倒是被激发出来了!
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
我们以前学习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学习这篇议论文,有个规律,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都是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或者难点。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同学们根据这个规律开始自读课文并寻找每一段的关键句,我再引导他们提炼关键词。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我们归纳提炼为几个主要观点,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教学时,我先扮演毛主席发表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学生听后,都笑了,有趣且不具体的演讲让学生印象深刻,论文只提出论点,不进行论述是不具体的。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地说、具体地说、深入地说的呢?这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
我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让大家仔细读文,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很快明白引用司马迁的话是引用名人名言,名人名言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传诵,所以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然后详细解释了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而这里又用了对比的办法,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主席引用了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举了张思德的例子来证明观点,毛主席就是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其实毛主席在讲述其他方面的时候,同样把意思讲得非常清楚、准确和全面,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同学们仿照刚才的方法自由研读第三、四自然段,并进行汇报交流。
对每一个自然段进行详细分析后,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了解了课文是怎么说理的,我把一些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死的意义 司马迁 人民利益 法西斯 剥削人民……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关键词果然很顺利就背诵出了第二自然段。
整堂课脉络比较清晰、层次清楚,学生学得还算比较轻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后,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善的地方:课前没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课文时有些难度。由于学生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所以在联系时代背景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今后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历史知识的教学,鼓励学生课余多读有关历史方面的课外书,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